CN216033816U -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3816U
CN216033816U CN202122723942.0U CN202122723942U CN216033816U CN 216033816 U CN216033816 U CN 216033816U CN 202122723942 U CN202122723942 U CN 202122723942U CN 216033816 U CN216033816 U CN 216033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plug
positioning device
sec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239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修龙
黄伟
徐威
朱诗严
徐鲁达
李志强
潘博存
赵立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Telai Big Data Co ltd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Telai Big Data Co ltd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Telai Big Data Co ltd,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Telai Big Dat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239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38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3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38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桩,涉及车辆充电的技术领域,充电插头包括:插头主体、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其中,第一截面为圆环形,且第一定位装置设置于第一截面的顶端;第一定位装置用于识别受电座的轮廓,第二定位装置用于确定受电座的充电口位置。该充电插头解决了现有自动充电技术中定位识别的精度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定位精度、降低成本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车辆的不断发展,对车辆充电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较为普及的充电方式是在充电桩上手动拿取充电枪为车辆进行充电,通常需要在充电站配备工作人员执行充电,或者由驾驶员自己下车操作,既浪费了人力成本,还会由于操作不标准导致充电失误或者对车辆造成损坏。因此,自动充电技术逐渐成为影响电动车普及的一大因素。
现有的电动车自动充电技术通常采用双目相机的方式进行识别定位,完成充电插头与车辆充电口的对接,从而实现自动充电。但是由于双目相机容易受到户外太阳光的影响,导致自动充电过程中定位识别的精度低,并且存在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桩,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自动充电过程中定位识别的精度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头,包括:插头主体、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
上述第一定位装置和上述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上述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其中,上述第一截面为圆环形;上述第一定位装置设置于上述第一截面的顶端;上述第一定位装置用于识别上述受电座的轮廓,上述第二定位装置用于确定受电座的充电口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上述第一接口设置于上述插头主体的第一端,用于上述插头主体与充电桩连接;上述第二接口设置于上述插头主体的第二端,用于连接上述受电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插头主体为圆柱形;上述第二接口设置于上述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上述第二接口的横截面的中心与上述第一截面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受电座包括底座和充电口;
上述底座为方形,上述底座用于将上述受电座固定于车辆上;
上述充电口为圆缺形;其中,圆缺形的缺口位于上述充电口的顶端,且与上述底座的顶边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充电口内部设有凹槽结构,上述凹槽结构用于上述第二接口与上述受电座对接时,放置上述第二接口,将上述充电口嵌套在上述第二接口的外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充电口上设有标识物,上述标识物用于上述第二定位装置定位上述充电口的位置;
当上述充电插头与上述受电座对接时,上述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与上述充电口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标识物包括标识条和标识点;上述标识条的数量为两个,上述标识点的数量为四个;
两个上述标识条分别设置于上述充电口的左右两侧,上述充电口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两个上述标识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定位装置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上述第一定位装置与四个上述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上述第一截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定位装置为单目摄像头,上述第二定位装置为面激光传感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充电插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桩,该充电插头包括:插头主体、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其中,第一截面为圆环形,且第一定位装置设置于第一截面的顶端;第一定位装置用于识别受电座的轮廓,第二定位装置用于确定受电座的充电口位置。该充电插头解决了自动充电过程中定位识别的精度低、成本高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定位精度、降低成本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受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随着新能源车辆的不断发展,对车辆充电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较为普及的充电方式是在充电桩上手动拿取充电枪为车辆进行充电,通常需要在充电站配备工作人员执行充电,或者由驾驶员自己下车操作,既浪费了人力成本,还会由于操作不标准导致充电失误或者对车辆造成损坏。因此自动充电技术逐渐成为影响电动车普及的一大因素。
现有的电动车辆自动充电技术通常采用双目相机的方式进行识别定位,完成充电插头与车辆充电口的对接,从而实现自动充电。但是由于双目相机容易受到户外太阳光的影响,导致自动充电过程中定位识别的精度低,并且存在成本高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桩,以缓解现有自动充电过程中定位识别的精度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为了对本申请进一步理解,下面结合图1所示一种充电插头结构示意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插头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该充电插头包括:插头主体100、第一定位装置110和第二定位装置120。
该第一定位装置110和该第二定位装置120均匀分布在该插头主体100的第一截面上;其中,该第一截面为圆环形;该第一定位装置110设置于该第一截面的顶端;该第一定位装置110用于识别受电座的轮廓,该第二定位装置120用于确定受电座的充电口位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定位装置可以是单目摄像头,该第二定位装置为面激光传感器,如TOF镜头。面激光传感器可以发出多个红外的测距线束用于距离测量,其测量精度在黑夜、白天或者强光等多种光源情况下均不受影响。
此外,在一种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的另一种充电插头结构示意图(侧视图),以及图3所示的一种充电插头的连接示意图,上述充电插头还包括:第一接口101和第二接口102。
该第一接口101设置于该插头主体100的第一端,用于该插头主体100与充电桩连接;该第二接口102设置于该插头主体100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该受电座200。
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该插头主体为圆柱形;该第二接口设置于该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130;该第二接口的横截面的中心与该第一截面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参见图4所示的一种受电座结构示意图,该受电座200包括底座210和充电口220;该底座210为方形,该底座用于将该受电座固定于车辆上;该充电口为圆缺形;其中,圆缺形的缺口位于该充电口的顶端(见图4圈出的A部分),且与该底座的顶边平行。
通常,底座的四个角的位置各有一个孔,可以用于使用螺栓等结构将该受电座整体固定于车辆上。通常车辆固定受电座的位置是一个环形凹槽,刚好放置充电口凸出的部分。
在一种实施例中,该充电口内部设有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用于该第二接口与该受电座对接时,放置该第二接口,将该充电口嵌套在该第二接口的外圈。
在一种实施例中,该充电口上设有标识物,该标识物用于该第二定位装置定位该充电口的位置;当该充电插头与该受电座对接时,该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与该充电口对应。
该标识物可以包括标识条和标识点,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参见图4,标识条的数量为两个,标识点的数量为四个;两个标识条分别设置于充电口的左右两侧,充电口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两个标识点。
相应的,充电插头的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第二定位装置的数量为四个;其中,第一定位装置与四个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第一截面上。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该充电桩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充电插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头和充电桩,该充电插头包括:插头主体、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其中,第一截面为圆环形,且第一定位装置设置于第一截面的顶端;第一定位装置用于识别受电座的轮廓,第二定位装置用于确定受电座的充电口位置。该充电插头和充电桩能够缓解现有自动充电技术中定位识别的精度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高定位精度、降低成本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主体、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
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和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所述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其中,所述第一截面为圆环形;所述第一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截面的顶端;所述第一定位装置用于识别受电座的轮廓,所述第二定位装置用于确定所述受电座的充电口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设置于所述插头主体的第一端,用于所述插头主体与充电桩连接;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插头主体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所述受电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主体为圆柱形;所述第二接口设置于所述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上;所述第二接口的横截面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截面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电座包括底座和充电口;
所述底座为方形,所述底座用于将所述受电座固定于车辆上;
所述充电口为圆缺形;其中,圆缺形的缺口位于所述充电口的顶端,且与所述底座的顶边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内部设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用于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受电座对接时,放置所述第二接口,将所述充电口嵌套在所述第二接口的外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口上设有标识物,所述标识物用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定位所述充电口的位置;
当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受电座对接时,所述插头主体的第一截面与所述充电口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物包括标识条和标识点;所述标识条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标识点的数量为四个;
两个所述标识条分别设置于所述充电口的左右两侧,所述充电口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两个所述标识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的数量为四个;其中,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与四个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截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为单目摄像头,所述第二定位装置为面激光传感器。
10.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头。
CN202122723942.0U 2021-11-09 2021-11-09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Active CN2160338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3942.0U CN216033816U (zh) 2021-11-09 2021-11-09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23942.0U CN216033816U (zh) 2021-11-09 2021-11-09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3816U true CN216033816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552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23942.0U Active CN216033816U (zh) 2021-11-09 2021-11-09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38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32019B2 (en) Robot assisted modular battery interchanging system
CN205637775U (zh) 一种用于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自动接驳装置
KR102069541B1 (ko) 전기차량 충전시스템
CN206471573U (zh) 电连接器
EP3783390A1 (en) Robot recharging localization method and mobile robot using the same
CN205248860U (zh) 充电系统及其充电连接器
CN216033816U (zh) 充电插头和充电桩
CN111301187A (zh) 一种无线充电耦合装置及无人机
CN109961479A (zh) 应用于电池模组母线焊接流水线的定位方法及焊接流水线
CN210067573U (zh) 一种立体车库充电交换器装置
US11014457B2 (en) Combined battery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thod
CN208076727U (zh) 一种汽车车载定位装置
US20220250489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CN214021687U (zh) 一种基于3d轮廓扫描仪的点胶机
CN210888225U (zh) 无线充电立体车库
CN210111221U (zh) 一种充电桩及机器人充电模块
CN221737671U (zh) 一种具有指示引导功能的充电系统
CN111942190A (zh) 充电装置及停车场
CN213689956U (zh) 一种具有双充电口的rtk测量仪
CN219321784U (zh) 充电枪转接头
CN205724982U (zh) 自动插接充电桩、车库及智能立体车库
CN217427737U (zh) 一种智能电池输送系统
CN112731112A (zh) 一种手持式内置充电装置的模具线下电路检测装置
CN220764527U (zh) 防护盖和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CN214337623U (zh) 一种便于应急充电的机器人充电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