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20783U - 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20783U CN216020783U CN202121132475.8U CN202121132475U CN216020783U CN 216020783 U CN216020783 U CN 216020783U CN 202121132475 U CN202121132475 U CN 202121132475U CN 216020783 U CN216020783 U CN 2160207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air outlet
- motor
- cavity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电机组件的排风噪音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组件,包括:第一容腔,设有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的进风口,以备流体进入电机组件;第二容腔,设有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的出风口,以备流体排出电机组件;电机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容腔中;所述电机部件包括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的连通通道或连通口,所述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出风端相对,且所述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远离所述出风口。本实用新型加长了出风端与出风口之间流体的流通路径,起到良好地降噪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吸尘设备的电机部件包括电机进风端和电机出风端,经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流体经电机进风端进入电机部件内部后,再由电机出风端排出电机部件的外侧。由于电机部件中的电机出风端靠近吸尘设备后端部的排风孔,使得电机出风端至排风孔之间的流体路径较短,导致流体快速排出吸尘设备外,增加了流体流通时的噪音,进而降低了吸尘设备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用以解决现有电机组件的排风噪音较大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包括:
第一容腔,设有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的进风口,以备流体进入电机组件;
第二容腔,设有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的出风口,以备流体排出电机组件;
电机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容腔中;所述电机部件包括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的连通通道或连通口,所述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出风端相对,且所述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远离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腔位于所述第一容腔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容腔,第二容腔均匀围设在所述第一容腔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腔为环形容腔,且围设于所述第一容腔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外壳、环壁和盖体,环壁位于外壳内,盖体盖设在外壳和环壁上;
所述外壳、环壁和盖体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
所述盖体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环壁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底部抵接,环壁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抵接,且环壁与外壳的侧壁之间设有空隙;
所述电机部件安装在所述环壁内。
进一步地,所述环壁上开设有所述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出风端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环壁的内侧壁面设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与所述电机部件的侧壁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且出风口围设在所述进风口外侧;
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盖体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包括进风区和出风区,出风区围设于进风区外侧,且进风区与所述第一容腔相对应,出风区与所述第二容腔相对应;
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区;
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区。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区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向外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的外端面设有装配条,装配条围设在每个所述出风口外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机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吸尘设备还包括过滤组件和电机导流件;
所述过滤组件位于所述电机组件的外侧;
所述电机导流件与所述电机组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连通,以备将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流体导向所述电机部件,并将电机部件排出的流体导向吸尘设备的后端。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组件围设在所述电机组件外侧;
所述电机组件的盖体盖设在所述过滤组件上,所述盖体上设有导出口;
所述导出口与所述过滤组件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上设有导出管,导出管的一端与所述导出口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过滤组件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导流件包括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第一出气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排气通道设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导流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盖板和搭接部,盖板设有所述第二出气口,搭接部设有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
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口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的一端;
所述搭接部的底部端面设有与所述盖体的装配条相适配的装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电机组件设有相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电机部件位于第一容腔内,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的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至少一部分与电机部件的出风端相对,且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远离出风口,流体经进风口进入电机部件的进风端内,再由出风端经连通通道(或连通口)、第二容腔、出风口排出电机组件外,加长了出风端与出风口之间流体的流通路径,起到良好地降噪效果;
(2)电机组件的第二容腔位于第一容腔的外侧,电机部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以扩散至第二容腔中,当流体通过第二容腔时将其内的热量带出电机组件,以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此外,经外侧第二容腔的缓冲还可以消除电机部件工作时产生的振动,起到减振效果,提高电机组件使用体感;
(3)吸尘设备的过滤组件围设在电机组件外侧,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小吸尘设备的长度,提高吸尘设备使用体感;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降噪、减振的效果;
(4)吸尘设备的电机导流件同时设有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无需分别在电机组件外分别设置进气管件和出气管件,能够有效缩小吸尘设备等的体积和长度,使吸尘设备的布局更紧凑、使用体感更佳。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组件取掉盖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组件取掉盖体和电机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组件取掉盖体、环壁、电机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盖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组件的剖视图;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组件取掉电机部件后的剖视图;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的吸尘设备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中带箭头的线表示流体的流动方向);
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的吸尘设备的局部横向剖视图;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组件、过滤组件和电机导流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导流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机导流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容腔;101-进风口;2-第二容腔;201-出风口;3-电机部件;31-进风端;32-出风端;4-外壳;41-装配槽;5-环壁;51-连通口;52-支撑条;53-密封槽部;6-盖体;601-导出口;61-进风区;62-出风区;63-装配条;64-导出管;65-导风区;7-过滤组件;71-锥体部;72-连接板;8-电机导流件;811-第一进气口;812-第一出气口;81-进气通道;82-排气通道;821-第二进气口;822-第二出气口;83-盖板;831-中心部;832-延伸部;84-搭接部;841-装配槽;85-环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上方”、“下”和“在……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
本实用新型通常的工作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可以倾斜,也可以水平。为了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在水平面上使用,并以此限定“高低”和“上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如图1~图8所示,包括:
第一容腔1,其设有与第一容腔1连通的进风口101,以备流体进入电机组件;
第二容腔2,其设有与第二容腔2连通的出风口201,以备流体排出电机组件;
电机部件3,位于第一容腔1中;电机部件3包括进风端31和出风端32,进风端31与进风口101连通;
其中,第一容腔1与第二容腔2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1与第二容腔2的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至少一部分与出风端32相对,且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远离出风口20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组件,设有相通的第一容腔1和第二容腔2,电机部件3位于第一容腔1内,第一容腔1与第二容腔2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1与第二容腔2的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至少一部分与出风端32相对,且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远离出风口201,如此,流体经进风口101进入进风端31内,再由出风端32经连通通道(或连通口)、第二容腔2、出风口201排出电机组件外,加长了出风端32与出风口201之间流体的流通路径,起到良好地降噪效果。
具体地,第二容腔2位于第一容腔1的外侧,电机部件3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以扩散至第二容腔2中,当流体通过第二容腔2时将其内的热量带出电机组件,以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此外,经外侧第二容腔2的缓冲还可以消除电机部件3工作时产生的振动,起到减振效果,提高电机组件使用体感。
在某些实施例中,包括多个第二容腔2,第二容腔2均匀围设在第一容腔1的外侧,以起到更好地散热、减振效果。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容腔2为环形容腔,围设于第一容腔1的外侧,第二容腔2内侧壁的形状与第一容腔1相适配,以起到很好地包覆效果,进一步提高第二容腔2的散热、减振效果。该环形容腔可以是圆环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环形,优选圆环形。
本实施例中,电机组件包括外壳4、环壁5和盖体6,盖体6盖设在外壳4上,环壁5位于外壳4内,环壁5的一端与外壳4底部抵接,环壁5的另一端与盖体6抵接,环壁5与外壳4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空隙。
外壳4、环壁5和盖体6共同限定出上述第一容腔1和第二容腔2,且第二容腔2围设于第一容腔1外,即环壁5内侧壁、外壳4的底部和盖体6限位出第一容腔1,外壳4的侧壁、外壳4的底部、环壁5的外侧壁、盖体6限位出第二容腔2。
具体地,外壳4的底部设有装配槽41,环壁5的底端设于装配槽41内,装配槽41的形状与环壁5的底端相适配。
进一步地,环壁5、外壳4两者的中轴线重合,且该中轴线穿过盖体6的中心。
盖体6上开设有上述进风口101和出风口201,具体地,盖体6设有多个出风口201,且多个出风口201围设在进风口101外侧,进一步地,进风口101位于盖体6的中心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出风口201可以对应多个第二容腔2(此时第二容腔2的个数小于等于出风口201的个数),也可以对应一个环形第二容腔2。本实施例中,多个出风口201对应与同一个环形第二容腔2,即多个出风口201与同一个环形第二容腔2连通。
进一步地,盖体6包括进风区61和出风区62,进风区与第一容腔1相对应,出风区与第二容腔2相对应,出风区围设在进风区的外侧。进风口101位于进风区,出风口201位于出风区,进风口101位于进风区的中心,出风口201均匀分布在出风区,且出风口201围绕在进风区外侧。
为了使流体更快导入电机组件中,进风区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向外凸起(也就是向远离第一容腔1的方向凸起),即进风区从中心到边缘形成一个向下的坡度,具体地,进风区的形状呈喇叭状,喇叭开口朝向第一容腔1。如此,进风口101相对出风口201更高(或者更向外),以使流向电机组件的流体更快地从进风口101导向电机部件3。
本实施例中的,出风口201的形状为扇形,其弧形朝向进风区,出风口201的个数为5个,均匀分布在出风区62,即可以保证足够大的出风口201的总面积,不影响流体向外排出,又能保证进风区的稳定性和强度。
电机部件3安装在环壁5内,进风端31与盖体6抵接,且进风端31与进风口101密封连通,以使从进风口101进入的流体均由进风端31进入电机部件3中;出风端32靠近外壳4的底部。
环壁5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容腔1和第二容腔2的连通口51,连通口51至少有一部分与出风端32相对,以使出风端32的排出的流体迅速进入第二容腔2中,进一步地,环壁5上设有多个连通口51,多个连通口51均匀设置在环壁5的下段部(远离盖体6的一段)。具体地,连通口51呈矩形,该矩形的长边与环壁5的中轴线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多个连通口51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与出风端32靠近的连通口尺寸较大(该连通口的宽是其他地方连通口宽的3倍左右,长相同),以便电机部件3排出的流体能够尽快被导出。
连通口51的长度小于等于环壁51长度的2/3,在保证尽快将流体排出第一容腔1,又不影响环壁51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电机部件3在第一容腔1内的稳定性,第一容腔1的腔壁上设有多个支撑条52,支撑条52与电机部件3的侧壁相接触,以在电极部件3侧壁与第一容腔1的腔壁之间形成支撑力,不仅能够提高电机部件3与第一容腔1的连接性能,还能够避免电机部件3在第一容腔1内发生晃动,起到减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条52位于连通通道或连通口51的上方,与连通口51相比更靠近进风口101。
本实施例中,支撑条52设置在环壁5的内侧壁上,具体地,多个支撑条52均匀设置环壁5的内侧壁的上段部(靠近盖体6的一端),进一步地,支撑条52位于连通口51上方,更靠近盖体6,且支撑条52的延伸方向与环壁5的中轴线平行。
为进一步保证流体均通过进风端31进入电机部件3,进风端31的外壁套设有密封件,第一容腔1上设有与密封件相适配的密封槽部53,密封件的前端开设有与进风口101的密封连通的通口,密封件的底端卡入密封槽部53。
本实施例中,密封槽53位于环壁5的内侧壁上,且位于支撑条52的上方,具体地,支撑条52的上端与密封槽部53的底部端面连接。
在盖体6的外端面设有装配条63,装配条63围设在每个出风口201外侧,以便电机组件与其他部件连接,将流体经出风口201全部排入该部件中。
为了提高电机组件的连接性能,装配条63从出风区62一直扩展至进风区61,且所有装配条63位于进风口101的外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设备,如图9~图14所示,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机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设备具有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机组件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吸尘设备还包括过滤组件7和电机导流件8。
为了减小吸尘设备的长度,过滤组件7位于电机组件的外侧,电机组件通过电机导流件8实现流体的导进和排出。
具体地,过滤组件7围设在电机组件外侧,盖体6盖设在过滤组件7上,盖体6上设有导出口601,导出口601与过滤组件7连通,以便将过滤组件7过滤后的流体由导出口601导出。
为了更好地将过滤组件7过滤后的流体导出,盖体6上设有导出管64,导出管64的一端与导出口601连通,另一端由导出口601延伸至过滤组件7内,起到对过滤组件7过滤后的流体进行导流的作用,以便过滤后的流体尽快从过滤组件7内导出。
本实用新型的吸尘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过滤组件7围设在电机组件外侧,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小吸尘设备的长度,提高吸尘设备使用体感;另一方面,能够起到降噪、减振的效果。
盖体6还包括导风区65,导风区65位于出风区62外侧,具体地,导风区65围设在出风区62的外侧,导出口601位于导风区65上。
导风区65与过滤组件7相对应,也就是导风区65与过滤组件7相适配,使导风区65能够盖设在过滤组件7上,以使过滤组件7过滤后的流体均能够从导风区65上的导出口601导出过滤组件7外。
本实施例中,过滤组件7包括多个锥体部71,锥体部71围设在电机组件的外壳4外侧,盖体6上设有与锥体部71数量相同的导出口601和导出管64,导出口601、导出管64、锥体部71一一对应,导出管64位于锥体部71内,经锥体部71过滤后的流体经导出管64导流由导出口601排出过滤组件7。
锥体部71与外壳4相切设置,以避免锥体部71影响电机组件内部结构。
相邻两个锥体部71侧壁之间设有连接板72,连接板72与外壳4之间留有空隙,一方面,连接板72的设置增强了过滤组件7的稳定性,以及锥体部71之间的连接性能,另一方面,连接板72、相邻两个锥体部71和外壳4之间形成一个个空腔,这些空腔围设于电机组件的外侧能够起到良好的降噪、减振效果。
电机导流件8,包括进气通道81和排气通道82,进气通道81与电机组件的进风口101连通,以备将流体导向电机组件,排气通道82与电机组件的出风口201连通,以备将电机组件排出的流体导走。
进气通道81设有第一进气口811和第一出气口812,第一进气口811设置在电机导流件的侧壁上,第一出气口812设置在电机导流件的一端,且第一出气口812与电机组件的进风口101连通。
排气通道82设有第二进气口821和第二出气口822,第二进气口821、第二出气口822分别设置在电机导流件的两端,且第二进气口821与第一出气口812位于电机导流件的同一端,第二进气口821与电机组件的出风口201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吸尘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电机导流件8同时设有进气通道81和排气通道82,无需分别在电机组件外分别设置进气管件和出气管件,能够有效缩小吸尘设备等的体积和长度,使吸尘设备的布局更紧凑、使用体感更佳。
排气通道82的数量N≥1,当N=1时,排气通道82位于进气通道81的外侧,排气通道82的侧壁两端之间形成供进气通道81进气的空隙,即第一进气口811;当N≥2时,排气通道82围设在进气通道81的外侧,且至少有两个相邻的排气通道82侧壁之间形成供进气通道81进气的空隙,即第一进气口811。
为了减小电机导流件8的体积,排气通道82的外侧壁(远离电机导流件8中轴线的侧壁)组成了电机导流件8的侧壁的一部分,排气通道82的内侧壁(靠近电机导流件8中轴线的侧壁)形成了进气通道81的侧壁,即进气通道81的侧壁由排气通道82围设而成。
本实施例中,排气通道82的数量为5个,均匀围设在进气通道81的外侧,5个排气通道82之间形成5个第一进气口811。排气通道82的横截面为扇形,即排气通道82包括外弧壁、内弧壁以及连接内外弧壁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也就是左侧壁、外弧壁、内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设出扇形的排气通道82,所有排气通道82的外弧壁组成了电机导流件8侧壁的一部分,所有排气通道82的内弧壁形成了进气通道81的侧壁。
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81的中轴线与电机导流件8的中轴线重合,排气通道82的横截面扇形的圆心位于电机导流件8的中轴线上。
电机导流件8的两端分别设有盖板83和搭接部84,盖板83设有第二出气口822,搭接部84设有第一出气口812和第二进气口821。
盖板83盖设在进气通道81、第一进气口811远离第一出气口812的一端,以使从第一进气口811进入进气通道81的流体只能由第一出气口812导向电机组件的进风口。
本实施例中,盖板83向搭接部84所在的方向投影能够完全覆盖住进气通道81和第一进气口811,以确保进入进气通道81的流体不能从盖板83处流通,只能由第一出气口812流向电机组件。
具体地,盖板83包括中心部831和延伸部832,延伸部832位于中心部831的外侧,中心部831与进气通道81相对应,延伸部832与第一进气口811相对应,即中心部831盖设在进气通道81远离第一出气口812的一端,延伸部832盖设在第一进气口811远离第一出气口812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延伸部832、第一进气口811、排气通道82的数量相同。
盖板83与电机导流件8的侧壁共同限位出第二出气口822,且盖板83与排气通道82的侧壁的外壁面密封连接,以确保进入进气通道81的流体从盖板83处外泄,同时保证排气通道82内的流体均由第二出气口822排出,不渗入进气通道81内。
在盖板83远离进气通道81的一侧设有环壁部85,环壁部85围设在盖板83、第二出气口822的外侧,以方便电机导流件8与吸尘设备的后端密封连接,以将排气通道82的流体排向吸尘设备的后端,再由后端的排气孔导出吸尘设备外。
搭接部84位于电机导流件8设有第一出气口812和第二进气口821的一端,电机导流件8通过搭接部84与电机组件连接,具体地,搭接部84与盖体6连接,故搭接部84与盖体6外端面(远离第一腔体1的端面)的形状相适配。
搭接部84的底部端面设有第一出气口812和第二进气口821,第一出气口812与盖体6的进风口101密封连通,第二进气口821与盖体6的出风口201密封连通,以保证电机组件进风、出风顺畅,且进风和出风互不干扰。
搭接部84的底部端面设有与盖体6的装配条63相适配的装配槽841,搭接部84、盖体6通过装配槽841和装配条63进行卡紧,具体地,装配槽841围设在每个第二进气口821外侧,以保证电机组件排出的流体均经第二进气口821进入排气通道82,避免流体外泄。
搭接部84的底部端面从外沿向中心拱起,位于中心的是第一出气口812,第二进气口821的形状也倾斜向上拱起,对电机排出的流体进行导向,使其尽快导入排气通道82中。
搭接部84的顶部端面从电机导流件8的侧壁底端倾斜向下延伸,以便流体更流畅地从第一进气口811导向进气通道81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口811一直延伸至搭接部84的底部端面,且与第一出气口812贯通,且第一进气口811设于第一出气口812外侧,并向第一出气口812拱起,以便外界流体快速导向进气通道81中。
经过滤组件7过滤后的流体由盖体6的导出口601排出,经电机导流件8的第一进气口811进入进气通道81内,由第一出气口812、进风口101进入电机部件3的进气端31,流体经电机部件3的出气端32排出后,经连通口51、第二腔体2、出风口201、第二进气口821进入排气通道82,再由第二出气口822导向吸尘设备的后端,流体最终由后端的排气孔排出吸尘设备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容腔(1),设有与所述第一容腔(1)连通的进风口(101),以备流体进入电机组件;
第二容腔(2),设有与所述第二容腔(2)连通的出风口(201),以备流体排出电机组件;
电机部件(3),位于所述第一容腔(1)中;所述电机部件(3)包括进风端(31)和出风端(32),所述进风端(31)与所述进风口(101)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容腔(1)与所述第二容腔(2)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1)与第二容腔(2)的连通通道或连通口,所述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出风端(32)相对,且所述连通通道或连通口远离所述出风口(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腔(2)位于所述第一容腔(1)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容腔(2),第二容腔(2)均匀围设在所述第一容腔(1)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腔(2)为环形容腔,且围设于所述第一容腔(1)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4)、环壁(5)和盖体(6),环壁(5)位于外壳(4)内,盖体(6)盖设在外壳(4)和环壁(5)上;
所述外壳(4)、环壁(5)和盖体(6)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容腔(1)和第二容腔(2);
所述盖体(6)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出风口(2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5)的一端与所述外壳(4)底部抵接,环壁(5)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6)抵接,且环壁(5)与外壳(4)的侧壁之间设有空隙;
所述电机部件(3)安装在所述环壁(5)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5)上开设有所述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出风端(32)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壁(5)的内侧壁面设有支撑条(52),所述支撑条(52)与所述电机部件(3)的侧壁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6)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201),且出风口(201)围设在所述进风口(101)外侧;
所述进风口(101)位于所述盖体(6)的中心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6)包括进风区(61)和出风区(62),出风区(62)围设于进风区(61)外侧,且进风区(61)与所述第一容腔(1)相对应,出风区(62)与所述第二容腔(2)相对应;
所述进风口(101)位于所述进风区(61);
所述出风口(201)位于所述出风区(6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区(61)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向外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6)的外端面设有装配条(63),装配条(63)围设在每个所述出风口(201)外侧。
13.一种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电机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组件(7)和电机导流件(8);
所述过滤组件(7)位于所述电机组件的外侧;
所述电机导流件(8)与所述电机组件的进风口(101)和出风口(201)分别连通,以备将过滤组件(7)过滤后的流体导向所述电机部件(3),并将电机部件(3)排出的流体导向吸尘设备的后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7)围设在所述电机组件外侧;
所述电机组件的盖体(6)盖设在所述过滤组件(7)上,所述盖体(6)上设有导出口(601);
所述导出口(601)与所述过滤组件(7)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6)上设有导出管(64),导出管(64)的一端与所述导出口(60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过滤组件(7)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导流件(8)包括进气通道(81)和排气通道(82),所述进气通道(81)设有第一进气口(811)和第一出气口(812),第一出气口(812)与所述进风口(101)连通;所述排气通道(82)设有第二进气口(821)和第二出气口(822),第二进气口(821)与所述出风口(201)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导流件(8)的两端分别设有盖板(83)和搭接部(84),盖板(83)设有所述第二出气口(822),搭接部(84)设有所述第一出气口(812)和所述第二进气口(821);
所述盖板(83)盖设在所述进气通道(81)、所述第一进气口(811)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口(812)的一端;
所述搭接部(84)的底部端面设有与所述盖体(6)的装配条(63)相适配的装配槽(84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32475.8U CN216020783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132475.8U CN216020783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20783U true CN216020783U (zh) | 2022-03-15 |
Family
ID=80614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132475.8U Active CN216020783U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20783U (zh) |
-
2021
- 2021-05-25 CN CN202121132475.8U patent/CN2160207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44366B (zh) | 一种吸尘器手持机组件 | |
CN106175584A (zh) | 静音电机内罩、静音电机和具有静音电机的吸尘器 | |
EP1795102B1 (en) | Vacuum cleaner with mounting unit for dust storage chamber | |
CN216020783U (zh) | 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 |
CN109589042B (zh) | 用于吸尘器的电机罩、吸尘器的电机模组及吸尘器 | |
CN113180541A (zh) | 一种电机组件及吸尘设备 | |
CN215078019U (zh) | 一种电机导流件及吸尘设备 | |
CN216090303U (zh) | 一种过滤组件及吸尘设备 | |
US20050138755A1 (en) | Vacuum cleaner | |
CN113180542A (zh) | 一种电机导流件及吸尘设备 | |
CN215993811U (zh) | 一种吸尘设备 | |
CN113171028A (zh) | 一种导流过滤组件及吸尘设备 | |
CN205514396U (zh) | 吸尘器的风道系统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 |
CN213606110U (zh) | 一种吸尘器电池散热风道 | |
CN220857796U (zh) | 用于清洁设备的电机组件 | |
CN217390597U (zh) | 一种吸尘器地刷及吸尘器 | |
CN113180539A (zh) | 一种吸尘设备 | |
KR100231435B1 (ko) | 진공청소기의 흡음방 | |
CN215937209U (zh) | 一种导流过滤组件及吸尘设备 | |
CN105534409A (zh) | 吸尘器的风道系统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 |
CN220735291U (zh) | 吸尘器的电机组件及吸尘器 | |
CN216306257U (zh) | 吸油烟机用离心风机及应用其的吸油烟机 | |
CN113048521B (zh) | 吸油烟机 | |
CN217421473U (zh) | 一种进气降噪组件和制氧机 | |
CN217928918U (zh) | 一种t型烟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