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7519U - 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7519U
CN216017519U CN202121654633.6U CN202121654633U CN216017519U CN 216017519 U CN216017519 U CN 216017519U CN 202121654633 U CN202121654633 U CN 202121654633U CN 216017519 U CN216017519 U CN 2160175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flow path
check valve
housing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546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村佳久
渡庆次锐彦
玉冈健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865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2209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75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75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泵装置具有:流路,其供液体流动;第1泵,其配置在流路上;第2泵,其配置在流路上;第1泵下游流路,其位于流路中的第1泵的下游;第2泵下游流路,其位于流路中的第2泵的下游;连接流路,其与流路中的第1泵下游流路和第2泵下游流路连接;第1止回阀,其设置在第1泵下游流路上;以及第2止回阀,其设置在第2泵下游流路或连接流路上。

Description

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使液体流动而使用泵。具有泵和流路的泵装置适合用作用于冷却热源的冷却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现有的冷却系统。电子部件冷却装置具有蒸发器、冷凝器以及泵。蒸发器具有应被冷却的发热部件和供作为制冷剂的液体流动的液管。冷凝器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液体流路,液体流路被空冷而制冷剂被冷却。泵对制冷剂赋予移动能量,使制冷剂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循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1871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冷却系统中,泵配置在远离蒸发器的地方。另外,止回阀配置在罐与泵之间,制冷剂向泵逆流。与制冷剂向泵逆流相应地制冷剂不会向运动的泵流动,因而冷却效率有可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相对于流路并列配置的泵的一方未充分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逆流的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的例示的泵装置具有供液体流动的流路、配置在流路上的第1泵、配置在流路上的第2泵、第1泵下游流路、第2泵下游流路、连接流路、第1止回阀以及第2止回阀。第1泵下游流路位于流路中的第1泵的下游。第2泵下游流路位于流路中的第2泵的下游。连接流路与流路中的第1泵下游流路和第2泵下游流路连接。第1止回阀设置在第1泵下游流路上。第2止回阀设置在第2泵下游流路或连接流路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该泵装置还具有壳体,该壳体具有配置有所述第1泵的第1泵室和配置有所述第2泵的第2泵室,所述连接流路、所述第1止回阀以及所述第2止回阀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1止回阀和所述第2止回阀具有:主体部;以及锥体状的突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突起,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突起。
所述壳体具有:第1开口部,其在所述第1泵下游流路中局部开口;第2开口部,其在所述第2泵下游流路中局部开口;第1止回阀罩,其覆盖所述第1开口部;以及第2止回阀罩,其覆盖所述第2开口部,所述第1止回阀位于由所述第1开口部和所述第1止回阀罩定义的空间内,所述第2止回阀位于由所述第2开口部和所述第1止回阀罩定义的空间内。
所述第1开口部具有:第1部分,其与所述第1泵室相连;以及第2部分,其配置有所述第1止回阀,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2部分的宽度小。
本实用新型中的例示的冷却单元具有:上述记载的泵装置;以及金属制的冷板,其相对于所述泵装置的所述壳体位于第1方向上,所述流路包含由所述壳体和所述冷板定义的冷却流路。
所述冷板具有多个翅片,该多个翅片位于所述冷却流路内并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延伸,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开口的流路开口部,所述多个翅片的一部分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流路开口部重叠。
该冷却单元还具有与所述翅片接触的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冷板之间,所述分隔部件具有沿着与所述流路开口部相同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流路开口部在沿所述第1方向重叠的位置处连接。
所述流路开口部是所述连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
所述第1泵和所述第2泵是离心泵,所述第1泵和所述第2泵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以隔着所述连接流路的方式分别配置,所述连接流路沿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所述第1泵下游流路与所述连接流路的所述第3方向的一侧连接,所述第2泵下游流路与所述连接流路的所述第3方向的另一侧连接。
所述壳体还具有:流入口,其供液体流入;以及流出口,其供液体流出,所述流路还具有:流入流路,其与所述流入口相连;第1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流入流路和所述第1泵;第2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流入流路和所述第2泵;以及流出口侧流路,其连接所述冷却流路和所述流出口。
所述壳体还具有:流入口,其供液体流入;以及流出口,其供液体流出,所述流路还具有:流入流路,其连接所述流入口和所述冷却流路;第1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冷却流路和所述第1泵;第2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冷却流路和所述第2泵;以及流出流路,其连接所述连接流路和所述流出口。
所述壳体还具有:罐,其贮存所述液体;以及壳体主体部,其与所述罐连接,所述罐具有:罐流入口,其供所述液体从所述罐流入至所述壳体主体部;罐流出口,其供所述液体从所述壳体主体部流出至所述罐的内部;以及罐内配管部,其配置在所述罐内并与所述罐流出口连接,所述流入口与所述罐内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例示的冷却系统具有上述记载的冷却单元;以及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连接。
所述冷板具有槽部,由所述槽部和所述壳体构成所述流路的一部分。
所述槽部包含流入口侧流路,该流入口侧流路与配置有所述翅片的所述冷却流路分离设置并将所述流入口与第1泵室和第2泵室连接起来。
所述槽部包含流出口侧流路,该流出口侧流路与配置有所述翅片的所述冷却流路连接并与所述流出口相连。
根据例示的本实用新型,即使在相对于流路并列配置的泵的一方未充分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逆流。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概略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第1方向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冷板的图。
图7是从第1方向另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壳体的图。
图8A是从第1方向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壳体的图。
图8B是沿着图4中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
图9A是沿着图8B中的IXA-IXA线的剖视图。
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8B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11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止回阀部和止回阀罩的立体图。
图1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止回阀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概略图。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立体图。
图13B是沿着图13A中的XIIIB-XIIIB线的示意性的剖视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是从第1方向另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壳体的图。
图15B是从第1方向另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壳体的图。
图16是沿着图13A中的XVI-XVI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7是将图16的止回阀部附近放大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有时将冷板1与泵部2相对的方向记为“第1方向X”,并且,有时将相对于冷板1配置泵部2的方向记为“第1方向一侧”或“+X方向”,有时将相对于冷板1配置泵部2的方向的相反侧记为“第1方向另一侧”或“-X方向”。
另外,在本申请中,有时将泵部2(或者壳体主体部6a)与罐6相对的方向记为“第2方向Y”,将与“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垂直的方向记为“第3方向Z”。并且,有时将相对于泵部2配置罐6的方向记为“第2方向一侧”或“+Y方向”,有时将相对于罐6配置泵部2的方向记为“第2方向另一侧”或“-Y方向”。或者,有时将壳体3的长度方向记为“第2方向Y”。另外,有时将壳体3的长度方向中的液体流入或流出的方向记为“第2方向一侧”或“+Y方向”,有时将壳体3的长度方向中的与液体流入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记为“第2方向另一侧”或“-Y方向”。另外,有时将第2止回阀52相对于第1止回阀51所处的方向记为“第3方向一侧”或“+Z方向”,有时将第1止回阀51相对于第2止回阀52所处的方向记为“第3方向一侧”或“-Z方向”,参照这些方向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这些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了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制造时和使用时的朝向。另外,在本申请中,“垂直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垂直的方向。
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S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S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S具有冷却单元A、散热器B以及配管C。冷却单元A和散热器B经由配管C连接,液体在这些部件中流动。在冷却单元A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配置有热源D。冷却单元A吸收热源D的热,所吸收的热经由液体向散热器B移动。移动到散热器B的热在散热器B中散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是液体,例如使用乙二醇水溶液或丙二醇水溶液那样的防冻液或纯水等。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概略图。如图2所示,冷却单元A具有冷板1和泵装置P。冷板1安装于泵装置P。
在冷板1上安装有热源D(图1)。例如,冷板1是金属制的。典型的是,冷板1由铜或铝等导热性高的金属构成。
泵装置P具有泵部2、壳体3、流路4以及止回阀部5。泵部2在冷却单元A中送出流路4的液体。例如,泵部2在冷却单元A中使流路4的液体循环。泵部2具有第1泵21和第2泵22。这里,第1泵21和第2泵22是离心型的泵。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1泵21和第2泵22统称为泵部2。
壳体3包含壳体主体部6a和罐6。这里,罐6配置于壳体主体部6a的外部。在壳体主体部6a配置有泵部2和止回阀部5。冷板1安装于壳体主体部6a。罐6贮存液体。
壳体3具有流入口31和流出口32。液体从流入口31流入至壳体3。液体从壳体3的流出口32流出。
这里,流入口31和流出口32设置于罐6的侧部。流入到流入口31的液体在从罐6向壳体主体部6a流动之后,从壳体主体部6a通过罐6的内部而从流出口32流出。
液体在流路4中流动。液体从流入口31流入至壳体3,流入的液体沿着流路4流动,从流出口32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4具有第1流路41、第2流路42、第3流路43以及第4流路44。典型的是,在冷却单元A中,在流路4中流动的液体作为制冷剂发挥功能。
第1流路41连接泵部2和冷板1。第2流路42在壳体主体部6a处连接罐6和泵部2相连。第3流路43在外壳主体部6a处连接冷板1和罐6。第4流路44在罐6的内部与流出口32相连。
罐6在流入口31与第2流路42之间贮存液体。罐6相对于泵部2位于第2方向一侧(+Y方向),罐6与第4流路44在第1方向(X方向)上重叠。具体而言,第4流路44收纳于罐6的内部。由此,无需在壳体主体部6a、罐6的外侧配置流路4,因此能够使冷却单元A小型化。第2流路42具有供液体从罐6流入的罐流入口61。另外,第3流路43具有与第4流路44连接而供液体流动的罐流出口62。
泵装置P还具有贮存液体的罐6和与罐连接的壳体主体部6a。罐6具有罐流入口61、罐流出口62以及罐内配管部63。罐流入口61供液体从罐6流入至壳体主体部6a。罐流出口62供液体从壳体主体部6a流出至罐6的内部。罐内配管部63配置在罐6内,与罐流出口62连接。
第1泵21和第2泵22在第1流路41与第2流路42之间并联连接。第1泵21和第2泵22始终运转,能够保持冗余性,以使得在一方的泵停止时也能够使冷却单元A运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2个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泵。
止回阀部5配置在流路4上。止回阀部5抑制在流路4中流动的液体的逆流。例如,止回阀部5配置于第1流路41中的泵部2与后述的贯通孔33之间。
止回阀部5具有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统称为止回阀部5。
第1止回阀51配置在连接第1泵21和冷板1的第1流路41内。第2止回阀52配置在连接第2泵22和冷板1的第1流路41内。在第1泵21或第2泵22中的任一个停止的情况下,与停止的一侧的泵对应的第1止回阀51或第2止回阀52封闭停止的泵侧的第1流路41。由此,即使在第1泵21或第2泵22中的任一个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止回阀部5向停止一方的泵侧逆流,能够抑制液体在第1泵21与第2泵22之间循环。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液体向冷板1的循环。
流路4还具有第1泵下游流路4a1、第2泵下游流路4a2以及连接流路4b。第1泵下游流路4a1位于流路4中的第1泵21的下游。第2泵下游流路4a2位于流路4中的第2泵22的下游。连接流路4b与流路4中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连接。这里,第1泵下游流路4a1、第2泵下游流路4a2以及连接流路4b包含于第1流路41。
另外,由冷板1和泵装置P定义冷却流路4c作为流路4的一部分。通过液体在冷却流路4c中流动,热源D(图1)被冷却。因此,在液体在冷却流路4c中流动的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上升。流路4包含由壳体3和冷板1定义的冷却流路4c。
这样,泵装置P具有:流路4,其供液体流动;第1泵21,其配置在流路4上;第2泵22,其配置在流路4上;第1泵下游流路4a1,其位于流路4中的第1泵21的下游;第2泵下游流路4a2,其位于流路4中的第2泵22的下游;连接流路4b,其与流路4中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连接;第1止回阀51,其设置在第1泵下游流路4a1上;以及第2止回阀52,其设置在第2泵下游流路4a2上。通过在相对于并联连接的第1泵21和第2泵22位于第1泵21和第2泵22的下游侧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分别配置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即使在第1泵21和第2泵22中的任一个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逆流。
如上所述,壳体3还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31和供液体流出的流出口32。流路4还具有:流入流路4s,其与流入口31相连;第1泵上游流路4t1,其连接流入流路4s和第1泵21;第2泵上游流路4t2,其连接流入流路4s和第2泵22;以及流出口侧流路4u,其连接冷却流路4c和流出口32。由于能够不使用管等而仅由壳体3形成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从流路4蒸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1泵上游流路4t1和第2泵上游流路4t2统称为流入口侧流路4t。流入口侧流路4t包含于第2流路42。另外,流出口侧流路4u包含第3流路43和第4流路44。
另外,如从图1和图2理解的那样,冷却系统S具有冷却单元A和散热器B。散热器B与流入口31和流出口32连接。由此,能够将从冷板1吸收到液体中的热从散热器B放出。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壳体3配置于冷板1的第1方向一侧(+X方向侧)。另外,泵部2配置于冷板的第1方向一侧(+X方向)。由此,能够使冷板1、泵部2以及壳体3一体化而使冷却单元A小型化。
通过使冷板1、泵部2以及壳体3一体化,能够缩短分别连接冷板1、壳体3以及泵部2的配管。由此,能够使冷却单元A小型化。另外,与将冷板1、壳体3以及泵部2分别安装于实际设备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板1是俯视时沿第2方向(Y方向)和第3方向(Z方向)扩展的矩形状的板部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冷板1在俯视时为四边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俯视时为具有多个角的多边形或圆形。在冷板1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侧)配置有热源D(图1)。
壳体3与冷板1例如通过螺钉等固定。在壳体3与冷板1之间形成有图2所示的流路4。如上所述,流路4具有第1流路41、第2流路42、第3流路43以及第4流路44。
泵装置P具有壳体3。壳体3具有配置有第1泵21的第1泵室34a和配置有第2泵22的第2泵室34b。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1泵室34a和第2泵室34b统称为泵室34。图2所示的连接流路4b、第1止回阀51以及第2止回阀52设置于壳体3。通过将配置有第1泵21的第1泵室34a、配置有第2泵22的第2泵室34b、连接流路4b、第1止回阀51以及第2止回阀52设置于壳体3,能够不使用管等而仅由壳体形成流路,因此能够抑制液体的蒸发。
第1泵21配置于在与第1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Y方向)上与第2泵2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第1流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1泵21与第2泵22之间。即,第1泵21和第2泵22在第2方向(Y方向)上隔着第1流路41而对置。由此,能够缩短冷却单元A的第3方向(Z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使冷却单元A小型化。这样,第2泵22配置于在与第1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Y方向)上与第1泵2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5中,从壳体3分离地示出了第1止回阀51、第2止回阀52、第1止回阀罩71以及第2止回阀罩72,与此相对,在图4中,在壳体3上安装了第1止回阀51、第2止回阀52、第1止回阀罩71以及第2止回阀罩72并示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冷却单元A具有泵装置P和冷板1。冷板1相对于泵装置P的壳体3位于第1方向(X方向)上。冷板1是金属制的。
这里,泵装置P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的面开口,冷板1覆盖泵装置P的开口部分。由此,由冷板1和泵装置P定义冷却流路4c作为流路4的一部分。流路4包含由壳体3和冷板1定义的冷却流路4c。在具有第1泵21、第2泵22以及冷板1的冷却单元A中,能够防止逆流。
冷板1具有沿第1方向的一侧(+X方向)延伸的多个翅片11。翅片11位于冷却流路4c内。壳体3具有在第1方向的另一侧(-X方向)开口的流路开口部38。多个翅片11的一部分在第1方向(X方向)上与流路开口部38重叠。流路开口部38与翅片11的一部分在第1方向(X方向)上一部分重叠,因此能够使冷却单元A小型化。另外,液体从流路开口部38朝向第1方向的另一侧(-X方向)流动,直接流至翅片11,因此冷却效率提高。
另外,这里,泵装置P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的面开口,且该泵装置P与覆盖开口的面的冷板1一起构成冷却单元A,但泵装置P也可以不与冷板1分开使用。例如也可以是,泵装置P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的面不开口,壳体3中的配置有冷板1的部位被其他部件或与壳体3相同的部件覆盖。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设置有在第1泵下游流路4a1中局部开口的第1开口部35和在第2泵下游流路4a2中局部开口的第2开口部36。第1开口部35被第1止回阀罩71覆盖。第2开口部36被第2止回阀罩72覆盖。
因此,壳体3具有在第1泵下游流路4a1中局部开口的第1开口部35、在第2泵下游流路4a2中局部开口的第2开口部36、覆盖第1开口部35的第1止回阀罩71以及覆盖第2开口部36的第2止回阀罩72。第1止回阀51位于由第1开口部35和第1止回阀罩71定义的空间内。第2止回阀52位于由第2开口部36和第1止回阀罩71定义的空间内。由此,能够容易地安装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
另外,在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设置有连接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的流路开口部38。流路开口部38沿第3方向(Z方向)延伸。
冷却单元A还具有在第1方向(X方向)上位于壳体3与冷板1之间并与翅片11接触的分隔部件8。分隔部件8是板状部件。分隔部件8具有沿与流路开口部38相同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33。贯通孔33与流路开口部38在沿第1方向(X方向)重叠的位置处连接。通过具有分隔部件8,能够划分壳体3侧的流路4和冷却流路4c。另外,分隔部件8与翅片11的第1方向的一侧(+X方向)端部接触。由于在分隔部件8与翅片11的第1方向的一侧(+X方向)端部之间没有间隙,因此液体能够遍布翅片11与翅片11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另外,分隔部件8是弹性部件。由此,能够使分隔部件与翅片11紧贴。
流路开口部38是连接流路4b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通过流路开口部38,也可以不另外设置朝向翅片11流动的流路和连接流路4b,能够有效地使用空间。
图4和图5所示的第1泵21和第2泵22例如是离心泵。第1泵21和第2泵22在与第1方向(X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Y方向)上以隔着连接流路4b的方式分别配置。连接流路4b沿与第1方向(X方向)和第2方向(Y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Z方向)延伸。第1泵下游流路4a1与连接流路4b的第3方向的另一侧(-Z方向)连接。第2泵下游流路4a2与连接流路4b的第3方向的一侧(+Z方向)连接。在离心泵的第1泵21和第2泵22沿第2方向(Y方向)排列的情况下,通过将连接流路4b设置在第1泵21与第2泵22之间,能够缩短连接流路4b。另外,通过在连接流路4b的第3方向的一侧(+Z方向)和另一侧(-Z方向)分别连接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能够使流向贯通孔33的冷却水的流动均匀。
图6是从第1方向一侧(+X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冷板1的图。如图6所示,冷板1具有向第1方向一侧(+X方向)突出的翅片11。在冷板1中,多个翅片11朝向壳体3侧突出。翅片11形成为平板状,从冷板1表面的上表面立起并沿冷板1的第2方向(Y方向)或第3方向(Z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翅片11沿冷板1的第2方向(Y方向)延伸。另外,翅片11在冷板1的第3方向(Z方向)上等间隔地平行排列有多个。通过使液体通过翅片11彼此之间,能够使冷板1所吸收的热更高效地与液体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发热量更大的热源D进行热交换。
在冷板1上设置有向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凹陷的第1槽部1p。第1槽部1p与翅片11分离地配置。第1槽部1p将设置于壳体3的罐流入口61、泵吸入口24a以及泵吸入口24b连接起来。第1槽部1p作为第2流路42发挥功能。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泵吸入口24a和泵吸入口24b统称为泵吸入口24。
罐6(图2至图5)的液体从罐流入口61流入。液体在第2流路42中流动,从泵吸入口24a被吸入到第1泵21(图2~图4)。泵吸入口24a位于第1泵21的中心轴上。另外,液体在第2流路42中流动,从泵吸入口24b被吸入到第2泵22。泵吸入口24b位于第2泵22的中心轴上。
在冷板1上设置有与翅片11相连的第2槽部1q。第2槽部1q向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凹陷。第2槽部1q连接翅片11和设置于壳体3的罐流出口62。第2槽部1q作为第3流路43发挥功能。
这样,冷板1具有第1槽部1p和第2槽部1q。由第1槽部1p和第2槽部1q及壳体3构成流路4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由第1槽部1p和壳体3构成第2流路42。另外,由第2槽部1q和壳体3构成第3流路43。由于在壳体3上配置有第1泵21、第2泵22、连接流路4b、第1止回阀51以及第2止回阀52,因此对配置来自流入口31的流路和来自流出口32的流路的空间产生制约,但通过由冷板1的第1槽部1p和第2槽部1q构成流路4的一部分,能够在冷板1的空出的区域中配置流路4。
第1槽部1p与配置有翅片11的冷却流路4c分离地设置。第1槽部1p构成将流入口31与第1泵室34a和第2泵室34b连接起来的流入口侧流路4t(图2)。因此,能够在冷板1的空出的区域中配置流路。
第2槽部1q与配置有翅片11的冷却流路4c连接。第2槽部1q构成将冷却流路4c与流出口32相连的流出口侧流路4u(图3)。因此,能够在冷板1的空出的区域中配置流路。
另外,图6中不仅示出冷板1,还一并示出配置于壳体3的第1止回阀51、第2止回阀52、分隔部件8的贯通孔33以及流路开口部38。第1止回阀51、第2止回阀52、贯通孔33以及流路开口部38均相对于翅片11位于第1方向一侧(+X方向侧)。第1止回阀51、第2止回阀52、分隔部件8的贯通孔33以及流路开口部38配置于壳体3的第1流路41(图2)。
虽然在图6中未图示,但在泵吸入口24a与第1止回阀51之间配置有第1泵21。同样地,在泵吸入口24b与第2止回阀52之间配置有第2泵22。
第1止回阀51根据液体的流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另外,第2止回阀52根据液体的流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这里,贯通孔33和流路开口部38位于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的下游。在第1止回阀51中正向流动的液体与在第2止回阀52中正向流动的液体合流而成为连接流路4b(图2)。之后,液体通过流路开口部38和贯通孔33而流向翅片11。
壳体3在第1流路41内具有流路开口部38。液体从泵部2通过第1流路41,进而沿着第1流路41通过流路开口部38和分隔部件8的贯通孔33向冷板1排出。流路开口部38和贯通孔33与翅片11在第1方向(X方向)上重叠。即,在流路开口部38和贯通孔33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配置有冷板1,在贯通孔33与冷板1之间配置翅片11。由此,通过使液体经由流路开口部38和贯通孔33相对于翅片11直接流动,能够使液体遍布各翅片11之间,提高冷却效果。
具体而言,贯通孔33和流路开口部38沿与第1方向(X方向)和第2方向(Y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Z方向)延伸。另外,贯通孔33和流路开口部38在第1方向(X方向)上与冷板1的大致中心重叠。由此,液体从流路开口部38和贯通孔33向冷板1的大致中心流动,能够使液体遍及多个翅片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11沿着第2方向(Y方向)配置,贯通孔33沿着第3方向(Z方向)延伸,由此能够使液体更加遍布多个翅片11之间。
相对于贯通孔33和流路开口部38的中心,在第3方向另一侧(-Z方向)配置有第1止回阀51,在第3方向一侧(+Z方向)配置有第2止回阀5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相对于贯通孔33的中心而点对称地配置。由此,与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沿着第2方向(Y方向)隔着贯通孔33相对的情况相比,在单侧的泵停止时,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向另一方的第1流路41逆流。
止回阀部5的至少一部分与泵部2在第2方向(Y方向)上对置,能够沿着液体的流动方向滑动。即,止回阀部5能够通过泵部2推出液体所产生的水流而在第2方向(Y方向)上滑动。由此,在第1泵21和第2泵22中的一方停止时,能够抑制液体逆流到停止的泵内部。另外,止回阀部5不需要具有弹簧等弹性部件,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抑制成本。
图7是从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壳体3的图。如图7所示,壳体3具有流入口31、流出口32以及流路开口部38。液体从流入口31流入至壳体3内。液体从流出口32向壳体3外流出。在壳体3内,液体从流路开口部38经由分隔部件8的贯通孔33流向冷板1。
壳体3具有覆盖止回阀部5的止回阀罩部7。壳体3具有与第1止回阀51在第1方向(X方向)上重叠的第1止回阀罩71和与第2止回阀52在第1方向(X方向)上重叠的第2止回阀罩72。由此,能够容易地安装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1止回阀罩71和第2止回阀罩72统称为止回阀罩部7。
第1止回阀罩71和第2止回阀罩72安装于壳体主体部6a。第1止回阀罩71相对于贯通孔33位于+Y方向上。第2止回阀罩72相对于贯通孔33位于-Y方向上。
另外,第1止回阀罩71相对于第2止回阀罩72位于-Z方向上。第2止回阀罩72相对于第1止回阀罩71位于+Z方向上。
图8A是从第1方向一侧(+X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壳体3的图。如图8A所示,在壳体3中,罐6相对于壳体主体部6a位于+Y方向侧。
在壳体主体部6a设置有第1泵室34a和第2泵室34b。如图3所示,在第1泵室34a配置有第1泵21,在第2泵室34b配置有第2泵22。
在第1泵室34a的底面设置有位于第1泵21的中心轴上的泵吸入口24a。在第1泵室34a的侧面设置有泵排出口25a。泵排出口25a相对于泵吸入口24a位于第2方向另一侧(-Y方向)和第3方向另一侧(-Z方向)。
在第2泵室34b的底面设置有位于第2泵22的中心轴上的泵吸入口24b。在第2泵室34b的侧面设置有泵排出口25b。泵排出口25b相对于泵吸入口24b位于第2方向一侧(+Y方向)和第3方向一侧(+Z方向)。
图8B是图4中的VIIIB-VIIIB线剖视图。如图8B所示,第1止回阀51配置于第1止回阀罩71与壳体主体部6a的间隙。第1止回阀51根据液体的流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在液体从第1泵21正向流动的情况下,第1止回阀51朝向流路开口部38移动,因此第1开口部35与流路开口部38相连,液体流动。另一方面,在第1泵21停止的情况下,第1止回阀51通过朝向第1泵21移动,第1开口部35与流路开口部38的连接被阻断,阻断了液体的反方向的流动。
同样地,第2止回阀52配置于第2止回阀罩72与壳体主体部6a的间隙。第2止回阀52根据液体的流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在液体从第2泵22正向流动的情况下,第2止回阀52朝向流路开口部38移动,因此第2开口部36与流路开口部38相连,液体流动。另一方面,在第2泵22停止的情况下,第2止回阀52通过朝向第2泵22移动,第2开口部36与流路开口部38的连接被阻断,阻断了液体的反方向的流动。
图9A是沿着图8B中的IXA-IXA线的剖视图。图9B是图9A的第2泵22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如图9A和图9B所示,泵部2配置于壳体3的泵室34。泵室34设置于壳体3的第1方向一侧(+X方向)。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的泵部2是离心型泵,具有叶轮(未图示)。叶轮位于泵室34。在泵室34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的面形成有泵吸入口24,在侧面设置有泵排出口25。
如上所述,泵部2使液体在冷却单元A中循环。具体而言,如图9A和图9B所示,泵部2的叶轮被支承为能够以沿第1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并与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连结。通过马达的驱动,叶轮旋转,从泵吸入口24流入的液体从泵排出口25排出。泵部2经由泵吸入口24向第1方向一侧(+X方向)吸入液体。然后,使吸入的液体朝向流路开口部38在第2方向(Y方向)上流动。另外,壳体主体部6a具有止回阀止动部6s。止回阀止动部6s从与壳体主体部6a的止回阀罩(71、72)在第1方向X上重叠的位置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突出。由此,能够防止止回阀部5移动至贯通孔33而封闭贯通孔33。
图10是将图8B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第1止回阀51能够在由壳体3和第1止回阀罩71定义的第1开口部35内移动。关于第1止回阀51中的与第1开口部35对置的一部分,沿着Z方向的宽度比第1部分35a的宽度Wa大。另一方面,关于第1止回阀51中的与第1开口部35对置的部分的相反侧的部分,沿着Z方向的宽度比第1部分35a的宽度Wa大且比第2部分35b的宽度Wb小。
这样,第1开口部35具有与第1泵室34a相连的第1部分35a和配置有第1止回阀51的第2部分35b。第1部分35a的宽度Wa比第2部分35b的宽度Wb小。通过使第1开口部35的第1部分35a的宽度Wa比第2部分35b的宽度Wb小,能够利用配置于第2部分35b的第1止回阀51覆盖第1部分35a,从而能够抑制液体的逆流。
图11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止回阀51和第1止回阀罩71的立体图。
如图11A所示,第1止回阀罩71具有与第1泵21在第1方向(X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的第1窄幅部分71a和与第1止回阀51在第1方向(X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的第2宽幅部分71b。第1止回阀罩71的第1窄幅部分71a在第2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比第1止回阀罩71的第2宽幅部分71b在第2方向(Y方向)上的宽度小。因此,能够容易地更换第1止回阀51。
另外,在图11A中示出相对于第1止回阀罩71位于第2方向另一侧(-Y方向)的第1止回阀51,但第2止回阀52和第2止回阀罩72除了相对于第2止回阀罩72位于第2方向一侧(+Y方向)的第2止回阀52所在的位置这一点以外,具有与第1止回阀51和第1止回阀罩7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冗余的说明。
图1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止回阀部5的立体图。如图11B所示,止回阀部5具有从第1方向一侧(+X方向)观察时为三棱锥形状的部分。止回阀部5具有主体部5a和突起部5b。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三棱锥形状是随着从贯通孔33沿第2方向(Y方向)远离而第3方向(Z方向)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由此,能够使从泵部2朝向贯通孔33的液体在通过止回阀部5时容易流动。即,与止回阀部5具有与液体的流动垂直的面相比,三角形状更能够抑制妨碍液体的流动。
另外,这里,突起部5b呈从主体部5a突起的三棱锥形状,但突起部5b优选具有从主体部5a突起的锥体形状。例如,突起部5b也可以具有从主体部5a突起的圆锥形状。
这样,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具有主体部5a和从主体部5a突起的锥体状的突起部5b。突起部5b朝向流路4的上游侧突起。通过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具有锥体状的突起部5b,能够使液体正向顺畅地流动并且抑制液体的逆流。
另外,特别是参照图2,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中,流入至壳体3的液体在通过第1泵21和第2泵22之后流向冷板1,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接着,参照图12~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1进行说明。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1的概略图。
图12的冷却单元A1主要除了流入到罐6的液体先通过冷板1之后流过第1泵21和第2泵22这一点和罐6配置于壳体主体部6a内这一点以外,具有与图2的冷却单元A相同的结构,为了避免冗余而省略重复的记载。
冷却单元A1具有冷板1和泵装置P。冷板1安装于泵装置P。
泵装置P具有泵部2、壳体3、流路4以及止回阀部5。泵部2在冷却单元A1中使流路4的液体循环。泵部2具有第1泵21和第2泵22。
壳体3具有流入口31和流出口32。液体从流入口31流入至壳体3。液体从壳体3的流出口32流出。
壳体3包含壳体主体部6a和罐6。罐6配置于壳体主体部6a的内部。在壳体主体部6a配置有泵部2和止回阀部5。冷板1安装于壳体主体部6a。罐6贮存液体。
流路4还具有第1泵下游流路4a1、第2泵下游流路4a2以及连接流路4b。第1泵下游流路4a1位于流路4中的第1泵21的下游。第2泵下游流路4a2位于流路4中的第2泵22的下游。连接流路4b与流路4中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连接。流路4还包含由壳体3和冷板1定义的冷却流路4c。
壳体3还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31和供液体流出的流出口32。流路4还具有连接流入口31和冷却流路4c的流入流路4p、连接冷却流路4c和第1泵21的第1泵上游流路4q1、连接冷却流路4c和第2泵22的第2泵上游流路4q2、以及将连接流路4b和流出口32连接的流出流路4r。流路4仅在流过第1泵21和第2泵22的部分处分支,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从流路4蒸发。
从流入口31流入至壳体3的液体在通过罐6之后流向冷板1。之后,液体从冷板1流向第1泵21和第2泵22。在第1泵21中流动的液体通过位于第1泵下游流路4a1的第1止回阀51而流向连接流路4b。在第2泵22中流动的液体通过位于第2泵下游流路4a2的第2止回阀52而流向连接流路4b。之后,液体在连接流路4b中流动并经由流出口32从壳体3流出。
图13A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1的立体图。如图13A所示,壳体3呈大致长方体矩形状。壳体3具有第1泵室34a和第2泵室34b。第1泵室34a和第2泵室34b设置于壳体3的第1方向一侧(+X方向)。在第1泵室34a配置有第1泵21,在第2泵室34b配置有第2泵22。
壳体3具有流入口31和流出口32。流入口31和流出口32设置于壳体3的第2方向一侧(+Y方向)。液体从流入口31流入至壳体3。液体从壳体3的流出口32流出。
图13B是沿着图13A中的XIIIB-VIIIB线的示意性的剖视立体图。如图13B所示,流入口31与配置于壳体主体部6a的内部的罐6相连。
在壳体主体部6a的内部,在罐6与冷板1之间配置有分隔部件8。分隔部件8在流入流路4p中具有贯通孔33。贯通孔33位于罐6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并沿Z方向延伸。液体从流入口31通过罐6和贯通孔33而流向冷板1。流至冷板1的液体在第1泵21和第2泵22中流动。然后,从流出口32流出。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4所示,冷却单元A1具有泵装置P、冷板1以及分隔部件8。
泵装置P具有泵部2、壳体3、流路4以及止回阀部5。泵部2、流路4以及止回阀部5设置于壳体3。
壳体3包含壳体主体部6a、罐6(图13B)以及阀盖6b。在壳体主体部6a上安装有阀盖6b。在阀盖6b上设置有流出口32。阀盖6b覆盖位于第1泵下游流路4a1的第1止回阀51和位于第2泵下游流路4a2的第2止回阀52。在第1泵下游流路4a1中流动的液体和在第2泵下游流路4a2中流动的液体在阀盖6b内合流。在阀盖6b上配置有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的一部分以及连接流路4b。
在壳体主体部6a上设置有第1泵室34a和第2泵室34b。在第1泵室34a安装有第1泵21。在第2泵室34b安装有第2泵22。
冷板1安装于泵装置P。冷板1配置于壳体3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侧)。冷板1具有向第1方向的一侧(+X方向)延伸的多个翅片11。翅片11位于冷却流路4c内。
分隔部件8在第1方向(X方向)上位于壳体3与冷板1之间。分隔部件8安装于壳体3。分隔部件8与翅片11接触。
图15A是从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1的壳体3的图。图15B是从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1的壳体3的图。另外,一方面图15A示出了安装有分隔部件8的壳体3,另一方面,图15B示出了卸下分隔部件8后的壳体3。
如图15A所示,在分隔部件8上设置有贯通孔33。通过贯通孔33,罐6的液体向冷板1流动。贯通孔33位于冷板1的大致中央。贯通孔33沿第3方向(Z方向)延伸。
另外,在分隔部件8上设置有开口部8p。开口部8p位于冷板1的第2方向一侧(+Y方向)和第3方向另一侧(-Z方向)。通过开口部8p,冷却流路4c的液体向第1泵21流动。开口部8p与第1泵上游流路4q1相连。
另外,在壳体3的第2方向另一侧(-Y方向)设置有第2泵上游流路4q2。第2泵上游流路4q2连接冷却流路4c和第2泵22。冷却流路4c的液体通过第2泵上游流路4q2流向第2泵22。
如图15B所示,在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设置有第1泵上游流路4q1。第1泵上游流路4q1位于壳体3的第2方向一侧(+Y方向)和第3方向另一侧(-Z方向)。罐6位于壳体3的大致中央。罐6和第1泵上游流路4q1被外壳主体部6a的壁4w和分隔部件8分离。壁4w从壳体主体部6a朝向第1方向另一侧(-X方向)延伸。
在第1泵上游流路4q1上设置有连通孔4h。连通孔4h位于第1泵21的中心轴上。第1泵上游流路4q1的液体通过连通孔4h流向第1泵21。
图16是沿着图13A中的XVI-XVI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如图16所示,在壳体主体部6a上设置有第1泵室34a和第2泵室34b。如图14所示,在第1泵室34a配置有第1泵21,在第2泵室34b配置有第2泵22。
在第1泵室34a的底面设置有位于第1泵21的中心轴上的泵吸入口24a。在第1泵室34a的侧面设置有泵排出口25a。泵排出口25a相对于泵吸入口24a位于第2方向一侧(+Y方向)和第3方向一侧(+Z方向)。第1泵下游流路4a1从泵排出口25a沿第2方向(Y方向)延伸。在第1泵下游流路4a1上配置有第1止回阀51。第1止回阀51位于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的端部。第1止回阀51设置于壳体主体部6a。第1止回阀51从壳体主体部6a朝向阀盖6b突出。另外,在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中,端部的直径(D1a)比第1止回阀51的直径(L1)大,中央部的直径(D1b)比第1止回阀51的直径(L1)小。
在阀盖6b上设置有限制第1止回阀51的运动的第1限制部6b1。在第1止回阀51相对于壳体主体部6a沿+Y方向移动了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通过第1限制部6b1限制第1止回阀51的运动。在该情况下,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与阀盖6b的连接流路4b连接。
第1止回阀51根据液体的流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在液体从第1泵21正向流动的情况下,第1止回阀51朝向第1限制部6b1移动,因此液体在第1止回阀51的侧方沿着第1泵下游流路4a1流动。另一方面,在第1泵21停止的情况下,第1止回阀51朝向第1泵21移动,由此第1泵下游流路4a1的连接被第1止回阀51阻断,阻断了液体的反向的流动。
在第2泵室34b的底面设置有位于第2泵22的中心轴上的泵吸入口24b。在第2泵室34b的侧面设置有泵排出口25b。泵排出口25b相对于泵吸入口24b位于第2方向一侧(+Y方向)和第3方向一侧(+Z方向)。第2泵下游流路4a2从泵排出口25b沿第2方向(Y方向)延伸。在第2泵下游流路4a2上配置有第2止回阀52。第2止回阀52设置于壳体主体部6a。第2止回阀52从壳体主体部6a朝向阀盖6b突出。另外,在壳体主体部6a的第2泵下游流路4a2中,端部的直径(D2a)比第2止回阀52的直径(L2)大,中央部的直径(D2b)比第2止回阀52的直径(L2)小。
在阀盖6b上设置有限制第2止回阀52的运动的第2限制部6b2。在第2止回阀52相对于壳体主体部6a沿+Y方向移动了规定的距离的情况下,第2止回阀52的运动被第2限制部6b2限制。在该情况下,壳体主体部6a的第2泵下游流路4a2与阀盖6b的连接流路4b连接。
第2止回阀52根据液体的流动而在Y方向上移动。在液体从第2泵22正向流动的情况下,第2止回阀52朝向第2限制部6b2移动,因此液体在第2止回阀52的侧方沿着第2泵下游流路4a2流动。另一方面,在第2泵22停止的情况下,第2止回阀52朝向第2泵22移动,由此第2泵下游流路4a2的连接被第2止回阀52阻断,阻断了液体的反向的流动。
参照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1中的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进行说明。图17是将图16的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的附近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图。
第1止回阀51具有圆锥形状的部分。第1止回阀51的圆锥形状是随着在第2方向(Y方向)上远离第1泵21而第1方向(X方向)和第3方向(Z方向)的宽度变宽的形状。
第1止回阀51具有主体部51a和突起部51b。主体部51a呈圆柱形状,突起部51b呈圆锥形状。主体部51a的直径具有比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的中央部的直径大的部分。由此,当任一泵停止时,主体部51a能够封闭第1泵下游流路4a1,从而能够防止逆流。突起部51b从主体部51a朝向第1泵21沿着第1泵下游流路4a1突起。
主体部51a沿着第2方向(Y方向)的长度为在第1止回阀51被第1限制部6b1限制之前能够移动的空间沿着第2方向(Y方向)的长度以下。因此,当第1止回阀51朝向第1限制部6b1移动时,壳体主体部6a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与连接流路4b相连。
另外,第2止回阀52也具有与第1止回阀51相同的结构。由此,能够使从泵部2朝向流出口32的液体在通过止回阀部5时容易流动。即,与止回阀部5具有与液体的流动垂直的面相比,锥体状更能够抑制妨碍液体的流动。
另外,这里,突起部5b呈从主体部5a突起的圆锥形状,但突起部5b优选具有从主体部5a突起的锥体形状。
在参照图1至图17的上述说明中,在冷却单元A、A1中,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配置在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上,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中的一方也可以配置在连接流路4b上。
接着,参照图18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2进行说明。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2的概略图。图18的冷却单元A2主要除了第2止回阀52配置在连接流路4b上这一点以外,具有与图2和图12所示的冷却单元A、A1相同的结构,为了避免冗余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1止回阀51配置在连接流路上,第2止回阀52配置在第2泵下游流路4a2上。
如图18所示,冷却单元A2具有冷板1和泵装置P。冷板1安装于泵装置P。
泵装置P具有泵部2、壳体3、流路4以及止回阀部5。泵部2在冷却单元A2中使流路4的液体循环。泵部2具有第1泵21和第2泵22。
泵装置P具有流路4、第1泵21、第2泵22、第2泵下游流路4a2、第2泵下游流路4a2、连接流路4b、第1止回阀51以及第2止回阀52。液体在流路4中流动。第1泵21和第2泵22配置在流路4上。第1泵下游流路4a1位于流路4中的第1泵21的下游。第2泵下游流路4a2位于流路4中的第2泵22的下游。连接流路4b与流路4中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连接。第1止回阀51设置在第1泵下游流路4a1上。第2止回阀52设置在连接流路4b上。详细而言,第2止回阀52设置在连接流路4b中的第1泵下游流路4a1和第2泵下游流路4a2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在第1泵21停止的情况下,第1止回阀51朝向第1泵21移动,由此第1泵下游流路4a1的连接被阻断,阻断了液体的反方向的流动。另外,在第2泵22停止的情况下,第2止回阀52朝向第2泵22移动,由此第2泵下游流路4a2的连接被阻断,阻断了液体的反向的流动。通过相对于并联连接的第1泵21和第2泵22在第1泵21和第2泵22的下游分别配置第1止回阀51和第2止回阀52,即使在第1泵21和第2泵22中的任一个未充分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逆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泵部2包含离心型的泵,但泵部2也可以包含隔膜型、级联型等的泵。另外,将止回阀部5形成为三棱锥形状,但不限于此。另外,冷板1在俯视时形成为矩形,但也可以是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四边形。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多个热源D,但其配置、个数没有限制,只要适时配置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另外,实施方式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组合来实施。

Claims (17)

1.一种泵装置,其具有:
流路,其供液体流动;
第1泵,其配置在所述流路上;以及
第2泵,其配置在所述流路上,
其特征在于,
该泵装置具有:
第1泵下游流路,其位于所述流路中的所述第1泵的下游;
第2泵下游流路,其位于所述流路中的所述第2泵的下游;
连接流路,其与所述流路中的所述第1泵下游流路和所述第2泵下游流路连接;
第1止回阀,其设置在所述第1泵下游流路上;以及
第2止回阀,其设置在所述第2泵下游流路或所述连接流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泵装置还具有壳体,该壳体具有配置有所述第1泵的第1泵室和配置有所述第2泵的第2泵室,
所述连接流路、所述第1止回阀以及所述第2止回阀设置于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止回阀和所述第2止回阀具有:
主体部;以及
锥体状的突起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突起,
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流路的上游侧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第1开口部,其在所述第1泵下游流路中局部开口;
第2开口部,其在所述第2泵下游流路中局部开口;
第1止回阀罩,其覆盖所述第1开口部;以及
第2止回阀罩,其覆盖所述第2开口部,
所述第1止回阀位于由所述第1开口部和所述第1止回阀罩定义的空间内,
所述第2止回阀位于由所述第2开口部和所述第1止回阀罩定义的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口部具有:
第1部分,其与所述第1泵室相连;以及
第2部分,其配置有所述第1止回阀,
所述第1部分的宽度比所述第2部分的宽度小。
6.一种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单元具有:
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泵装置;以及
金属制的冷板,其相对于所述泵装置的所述壳体位于第1方向上,
所述流路包含由所述壳体和所述冷板定义的冷却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板具有多个翅片,该多个翅片位于所述冷却流路内并向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延伸,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开口的流路开口部,
所述多个翅片的一部分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流路开口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单元还具有与所述翅片接触的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冷板之间,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沿着与所述流路开口部相同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与所述流路开口部在沿所述第1方向重叠的位置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开口部是所述连接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泵和所述第2泵是离心泵,
所述第1泵和所述第2泵在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以隔着所述连接流路的方式分别配置,
所述连接流路沿与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
所述第1泵下游流路与所述连接流路的所述第3方向的一侧连接,
所述第2泵下游流路与所述连接流路的所述第3方向的另一侧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
流入口,其供液体流入;以及
流出口,其供液体流出,
所述流路还具有:
流入流路,其与所述流入口相连;
第1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流入流路和所述第1泵;
第2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流入流路和所述第2泵;以及
流出口侧流路,其连接所述冷却流路和所述流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
流入口,其供液体流入;以及
流出口,其供液体流出,
所述流路还具有:
流入流路,其连接所述流入口和所述冷却流路;
第1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冷却流路和所述第1泵;
第2泵上游流路,其连接所述冷却流路和所述第2泵;以及
流出流路,其连接所述连接流路和所述流出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具有:
罐,其贮存所述液体;以及
壳体主体部,其与所述罐连接,
所述罐具有:
罐流入口,其供所述液体从所述罐流入至所述壳体主体部;
罐流出口,其供所述液体从所述壳体主体部流出至所述罐的内部;以及
罐内配管部,其配置在所述罐内并与所述罐流出口连接,
所述流入口与所述罐内连接。
14.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系统具有:
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单元;以及
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板具有槽部,
由所述槽部和所述壳体构成所述流路的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含流入口侧流路,该流入口侧流路与配置有所述翅片的所述冷却流路分离设置并将所述流入口与第1泵室和第2泵室连接起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含流出口侧流路,该流出口侧流路与配置有所述翅片的所述冷却流路连接并与所述流出口相连。
CN202121654633.6U 2021-05-21 2021-07-20 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Active CN2160175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86535 2021-05-21
JP2021086535A JP2022022098A (ja) 2020-07-22 2021-05-21 ポンプ装置、冷却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7519U true CN216017519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29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54633.6U Active CN216017519U (zh) 2021-05-21 2021-07-20 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175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18775A1 (en) Liquid circulation system and liquid cooling system therewith
US10199308B2 (en) Liquid-cooled heat sink
CN100539819C (zh) 微通道散热装置
JP4480638B2 (ja) 貫流型強制空冷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US20060185378A1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US10921067B2 (en) Water-cooling radiator structure with internal partition member
US20050183848A1 (en) Coolant tray of liquid based cooling device
JP7513135B2 (ja) 冷却ユニット
CN111386008A (zh) 冷却装置
US20050098305A1 (en)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20230220844A1 (en) Fluid Adjusting Device
US20210033952A1 (en)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CN216017519U (zh) 泵装置、冷却单元以及冷却系统
US11910564B2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2016046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oling Device With Integrated Pump And Heat Receiving Part
US20200137929A1 (en) Cooling device
US20220025890A1 (en) Pump device, cooling unit, and cooling system
JP2006228868A (ja)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ラック
JP2022022098A (ja) ポンプ装置、冷却ユニット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JP2003097881A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JP2002368471A (ja) 冷却装置
US20050092468A1 (en) Water tray of liquid based cooling device
CN109068549B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产品
CN217236162U (zh) 罐和冷却单元
KR20190084864A (ko) 이동형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