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5446U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15446U CN216015446U CN202122391043.5U CN202122391043U CN216015446U CN 216015446 U CN216015446 U CN 216015446U CN 202122391043 U CN202122391043 U CN 202122391043U CN 216015446 U CN216015446 U CN 2160154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b
- positive
- negative
- main body
- body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其中,电池单体包括壳体、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从第一主体部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第二电极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从第二主体部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设置于第一主体部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设置于第二主体部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的一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电池在充放电的使用过程中,电芯会产生热量,影响电池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能够预留布置冷却装置的空间,有效降低电池单体的温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包括:
壳体;
第一电极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从第一主体部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和
第二电极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从第二主体部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
其中,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设置于第一主体部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设置于第二主体部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的一端。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将第一正极耳、第一负极耳、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均设置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从而可以在第一主体部的远离第二主体部的一端与壳体之间和/或第二主体部的远离第一主体部的一端与壳体之间为液冷系统而预留出布置空间,相比于将第一正极耳、第一负极耳、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均设置于电芯和壳体的顶部之间的空间内的方案来说,可以显著增大液冷系统的布置空间,从而有效增强冷却效果,避免电池单体的温度过高,进而防止电解液的水分蒸发并逐渐干涸,避免充电效率降低、极板变形、内阻增加、机械部件氧化加速、烧坏极板或隔离物等问题,有效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正极柱和负极柱,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均与第一转接片连接,第一转接片与正极柱连接,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均与第二转接片连接,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柱连接。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均与第一转接片连接,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均与第二转接片连接,因此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实现了共用转接片,可以减少电池单体的组成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共用转接片也可以简化电池单体内部的结构布置,节省空间,减小电池单体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柱安装于壳体的第一侧面,负极柱安装于壳体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与第一方向平行。
在该实施例中,将正极柱和负极柱分别设置于壳体的相对于第一方向的两侧,便于使位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的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通过横向延伸与正极柱连接,以及使位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之间的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通过横向延伸与负极柱连接,这样可以使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的长度较短,通过缩短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的长度,可以降低电路损失,减少热量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壳体的第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壳体的第二侧面设有第二开口,第一端盖用于封堵第一开口,第二端盖用于封堵第二开口。通过设置两个端盖,可以先将电极组件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装入壳体内,然后再通过两个端盖分别封闭两个开口,提高组装的方便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套筒,正极柱包括第一内极柱和第一外极柱,第一套筒安装于第一端盖,第一外极柱设置于第一端盖的外侧并与第一套筒连接,第一转接片与第一内极柱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内极柱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套筒并在壳体的外侧与第一套筒连接。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电池单体组装的方便性,有利于实现在壳体的外部对第一内极柱和第一套筒进行固定和连接,提高操作的方便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二套筒,负极柱包括第二内极柱和第二外极柱,第二套筒安装于第二端盖,第二外极柱设置于第二端盖的外侧并与第二套筒连接,第二转接片与第二内极柱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内极柱的第二端穿过第二套筒并在壳体的外侧与第二套筒连接。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电池单体组装的方便性,有利于实现在壳体的外部对第二内极柱和第二套筒进行固定和连接,提高操作的方便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连接,且第一连接部的靠近正极柱的端部与正极柱连接;或者,第一转接片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和沿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成L形,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连接,第二连接部与正极柱连接。这种结构有利于通过增大第一转接片与正极柱的接触面积而增强第一转接片与正极柱的电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接片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连接,且第三连接部的靠近负极柱的端部与负极柱连接;或者,第二转接片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部和沿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连接成L形,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连接,第四连接部与负极柱连接。这种结构有利于通过增大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柱的接触面积而增强第二转接片与负极柱的电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绝缘件,第一绝缘件用于电隔离正极柱和壳体;和/或,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二绝缘件,第二绝缘件用于电隔离负极柱和壳体。通过设置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可以降低正负极短路风险,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设置于第二主体部的远离第一主体部的一端与壳体之间。
通过设置支撑板,可以提高电极组件的平稳性,还有利于防止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受到挤压,有效保护电极组件,避免影响电极组件的电流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与壳体之间绝缘,第一主体部的远离第二主体部的一端与壳体之间绝缘。这样可以使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均与壳体保持绝缘,防止壳体带电而造成触电等危险事故的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支架,支架支撑于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架,可以对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起到支撑作用,使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保持与壳体1的相对位置不变,防止由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移动而造成其他电连接部件拉扯,影响电连接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保护设置于第一主体部和壳体之间的液冷系统,有效保障降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的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支撑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一正极耳之间以及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负极耳之间,第二支撑部支撑于第二主体部和第二正极耳之间以及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负极耳之间。这种结构的支架的优势在于,在电池单体处于工作状态时,无论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中的哪个位于上方,均可以实现对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的有效支撑,安装和操作都比较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通过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以及位于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共同卷绕形成,第一方向与第一主体部的卷绕中心线平行;和/或,第二主体部通过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以及位于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共同卷绕形成,第一方向与第二主体部的卷绕中心线平行。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单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电池用于向用电设备供应电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包括:
提供装置,被配置为提供壳体、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从第一主体部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从第二主体部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和
放置装置,被配置为将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均设置于壳体内,将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正极耳和第一负极耳设置于第一主体部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的一端,第二正极耳和第二负极耳设置于第二主体部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的一端。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和用电设备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因此电池和用电设备均具有能够为布置液冷系统预留空间的优势,可以增加液冷系统的布置空间,提高降温效果,进而提高安全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也具备上述优势,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用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的主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的左视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图4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中标号为P1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中标号为P2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7中标号为P3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图4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图5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12中标号为P4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柱和第二转接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沿图5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1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图15中标号为P5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柱和第二转接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中支架的主视图。
图1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中支架的俯视图。
图2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中支架的左视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000、车辆;100、电池;200、控制器;300、马达;101、第一盖体;102、第二盖体;10a、外壳;20、电池单体;1、壳体;11、支撑板;1a、第一端盖;1b、第二端盖;2、第一电极组件;21、第一主体部;22、第一正极耳;23、第一负极耳;3、第二电极组件;31、第二主体部;32、第二正极耳;33、第二负极耳;4、支架;41、第一支撑部;42、第二支撑部;43、第三支撑部;5、第一转接片;51、第一连接部;52、第二连接部;6、第二转接片;61、第三连接部;62、第四连接部;7a、第一套筒;7、正极柱;71、第一内极柱;72、第一外极柱;8a、第二套筒;8、负极柱;81、第二内极柱;82、第二外极柱;9、第一绝缘件;10、第二绝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此外,术语“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从市场形势的发展来看,动力电池的应用越加广泛。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增。
本申请的发明人注意到,在电池充放电的使用过程中,电池内部会产生一些热量,当这些热量积聚较多时,会使电解液的水分蒸发并逐渐干涸,继而充电效率降低、极板变形、内阻增加、机械部件氧化加速、烧坏极板或隔离物,最后表现为电池容量降低、寿命缩短。
为了克服电池发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在相关技术中,会采用一些主动的降温措施。比如,在电池内部设置液冷系统,通过液冷系统中的液体对电池实现冷却和降温作用。但是,由于电池单体的结构限制,液冷系统的布置空间较小,降温效果有限。
比如,在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和电芯,电芯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电芯的底部与壳体之间几乎没有空间或者空间很小,电芯的顶部与壳体之间虽然有一些空间,可以用于布置液冷系统,但是正极耳和负极耳位于电芯的顶部,因此电芯的顶部和壳体之间的空间内可供布置液冷系统的空间很小,降温效果不佳。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明人认为,想要增大液冷系统的布置空间,可以将位于电芯与壳体的顶部之间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布置于壳体的侧面,以将电芯和壳体的顶部之间的空间腾出全部用于布置液冷系统,但是这样设置后,为了正极耳和负极耳能够设置于壳体的侧面,需要使用更多的连接线,这会使电池单体内部的走线更加复杂,安全性较低。因此,还需要对电池单体的结构进行改造。
基于以上研究,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结构改进的电池单体。在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实施例中,正极耳和负极耳电芯的顶部与壳体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间,为布置液冷系统预留了更大的空间,从而有效提高冷却效果,防止热量在电池单体内部积聚,影响电池的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单体可以但不限用于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用电设备中。可以使用具备本申请公开的电池单体、电池等组成该用电设备的电源系统,这样,有利于加快电芯的散热能力,防止电池温度过高,防止电解液的水分蒸发并逐渐干涸,避免充电效率降低、极板变形、内阻增加、机械部件氧化加速、烧坏极板或隔离物等问题,有效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用电设备,电池被配置为对用电设备提供电能。用电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例如,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用电设备为车辆1000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电池100用于为马达300以及车辆中其它部件的工作提供电能,控制器200用来控制马达300工作,例如,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00提供驱动动力。
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的爆炸图。电池100包括外壳10a和电池单体20,电池单体20容纳于外壳10a内。其中,外壳10a用于为电池单体20提供容纳空间,外壳10a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a可以包括第一盖体101和第二盖体102,第一盖体101与第二盖体102相互盖合,第一盖体101和第二盖体10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20的容纳空间。第二盖体102可以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盖体101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盖体101盖合于第二盖体102的开口侧,以使第一盖体101与第二盖体102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第一盖体101和第二盖体102也可以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盖体101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盖体102的开口侧。当然,第一盖体101和第二盖体102形成的外壳10a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在电池100中,电池单体20可以是多个,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2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2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外壳10a内;当然,电池100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2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外壳10a内。电池1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100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电池单体20是指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电池单体20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请参照图3至6所示,分别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20的立体图、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在本申请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包括壳体1和电极组件,电极组件设置壳体1的内部,电极组件是电池单体20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
壳体1是用于提供容纳空间以将电极组件、电解液以及其他部件容纳于其内的部件。壳体1包括具有开口的容纳本体和用于封闭开口的端盖。容纳本体和端盖可以是独立的部件,容纳本体上设置有开口,通过在开口处使端盖盖合开口以形成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不限地,也可以使端盖和容纳本体一体化,具体地,端盖和容纳本体可以在将其他部件装入壳前先形成一个共同的连接面,当需要封装容纳本体的内部时,再使端盖盖合容纳本体,并将容纳本体和端盖封装为一体。
容纳本体是用于配合端盖以形成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的组件,端盖是盖合于容纳本体的开口处以将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隔绝于外部环境的部件。不限地,端盖的形状可以与容纳本体的形状相适应以配合容纳本体。可选地,端盖可以由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的材质制成,这样,端盖在受挤压膨胀时就不易发生形变,使电池单体20能够具备更高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能也可以有所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在电池单体20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泄放内部压力的泄压机构。
壳体1可以是多种形状和多种尺寸的,例如长方体形、圆柱体形、六棱柱形等。具体地,壳体1的形状可以根据电极组件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大小来确定。壳体1的材质可以选择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塑胶等材料。
参考图7至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包括壳体1、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第一电极组件2设置于壳体1内,第一电极组件2包括第一主体部21以及从第一主体部21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第二电极组件3设置于壳体1内,第二电极组件3包括第二主体部31以及从第二主体部31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
其中,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1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
如图12所示,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分别从第一主体部21的底部向下延伸出来,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分别从第二主体部31的顶部向上延伸出来,第一正极耳22、第一负极耳23、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均位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的间隙中。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并将第一正极耳22、第一负极耳23、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均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从而可以在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和/或第二主体部31的远离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为液冷系统而预留出布置空间,如图8所示,相比于将第一正极耳22、第一负极耳23、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均设置于电芯和壳体的顶部之间的空间内的方案来说,可以显著增大液冷系统的布置空间,从而有效增强冷却效果,避免电池单体的温度过高,进而防止电解液的水分蒸发并逐渐干涸,避免充电效率降低、极板变形、内阻增加、机械部件氧化加速、烧坏极板或隔离物等问题,有效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单个电池单体内所设置的电极组件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并且第一正极耳22、第一负极耳23、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均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也就是说,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将电极组件设置为包括两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设置正、负极耳,使得正、负极耳不必被设置于电极组件的侧面,不需要因设置于电极组件的侧面而增加连接线的长度,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既可以增大用于布置液冷系统的空间的大小,提高冷却效果,又可以避免增加连接线的长度,避免增大电池单体内部走线的复杂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21包括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第二主体部31设置于壳体1内,第二主体部31包括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第一主体部21中的部分第一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突出于第一主体部21以便延伸形成第一正极耳22,第一主体部21中的部分第一负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突出于第一主体部21以便延伸形成第一负极耳23;第二主体部31中的部分第二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突出于第二主体部31以便延伸形成第二正极耳32,第二主体部31中的部分第二负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突出于第二主体部31以便延伸形成第二负极耳33。
如图10所示,第一负极耳23先自第一主体部21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方向延伸,然后再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横向延伸,形成具有开口的U型结构。第二负极耳33先自第二主体部31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方向延伸,然后再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横向延伸,形成具有开口的U型结构。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的形成方式可以与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的形成方式相似,这里不再详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一转接片5、第二转接片6、正极柱7和负极柱8,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均与第一转接片5连接,第一转接片5与正极柱7连接,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均与第二转接片6连接,第二转接片6与负极柱8连接。
在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均与第一转接片5连接,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均与第二转接片6连接,因此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实现了共用转接片,可以减少电池单体20的组成部件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共用转接片也可以简化电池单体20内部的结构布置,节省空间,减小电池单体20的体积。
如图10和图12所示,第一正极耳22可以与第二正极耳32相对布置,第一负极耳23可以与第二负极耳33相对布置,以便于布置与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连接的第一转接片5以及与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连接的第二转接片6。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柱7安装于壳体1的第一侧面,负极柱8安装于壳体1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与第一方向平行。
将正极柱7和负极柱8分别设置于壳体1的相对于第一方向的两侧,便于使位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的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通过横向延伸与正极柱7连接,以及使位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的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通过横向延伸与负极柱8连接,这样可以使第一转接片5和第二转接片6的长度较短,通过缩短第一转接片5和第二转接片6的长度,可以降低电路损失,减少热量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包括第一端盖1a和第二端盖1b,壳体1的第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壳体2的第二侧面设有第二开口,第一端盖1a用于封堵第一开口,第二端盖1b用于封堵第二开口。正极柱7安装于第一端盖1a上,负极柱8安装于第二端盖1b上。
如图12、13、15和16所示,正极柱7包括第一内极柱71和第一外极柱72,第一套筒7a安装于第一端盖1a,第一外极柱72设置于第一端盖1a的外侧并与第一套筒7a连接,第一转接片5与第一内极柱7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内极柱71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套筒7a并在壳体1的外侧与第一套筒7a连接。相比于内侧来说,壳体1的外侧操作空间更大,因此在壳体1的外侧实现第一内极柱71和第一套筒7a的固定和连接,可以使操作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通过设置包括第一内极柱71和第一外极柱72的正极柱7以及第一套筒7a,并将第一套筒7a安装于第一端盖1a上,在装配电池单体时,可以先将第一转接片5与第一内极柱71的第一端连接,然后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1的内部,然后在封装第一端盖1a时使第一内极柱71的第二端通过第一套筒7a穿出壳体1之外,在固定第一端盖1a后在壳体1的外侧将第一内极柱71与第一套筒1a连接,使第一内极柱71与第一外极柱72通过第一套筒1a连接在一起,形成正极柱7。
其中,第一套筒7a包括第一套筒部和第一限位部,第一端盖1a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套筒部插入第一通孔,第一限位部与第一套筒部连接,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端盖1a的内侧,第一限位部的尺寸大于第一通孔的尺寸,以对第一套筒部进行限位,防止第一套筒部脱离第一通孔。
第一套筒7a的中心设有贯穿的第二通孔,第一内极柱71包括第一柱体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柱体部插入第二通孔内,第二限位部与第一柱体部连接,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套筒7a的内侧,第二限位部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的尺寸,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接触,以对第一柱体部进行限位,防止第一柱体部脱离第二通孔。第一外极柱72用于与用电部件的正极电连接。
负极柱8和第二端盖1b的连接方式可以与正极柱7和第一端盖1a的连接方式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负极柱8和第二端盖1b之间可以设置第二套筒8a,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套筒8a。
在如图12和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负极柱8和第二端盖1b之间没有设置第二套筒8a。负极柱8包括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外极柱82,第二外极柱82设置于第二端盖1b的外侧,第二内极柱81的第一端位于第二端盖1b的内侧并与第二转接片6连接,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穿过第二端盖1b与第二外极柱82连接。
在如图14和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负极柱8和第二端盖1b之间设置有第二套筒8a。负极柱8包括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外极柱82,第二套筒8a安装于第二端盖1b,第二外极柱82设置于第二端盖1b的外侧并与第二套筒8a连接,第二转接片6与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穿过第二套筒8a并在壳体1的外侧与第二套筒8a连接。相比于内侧来说,壳体1的外侧操作空间更大,因此在壳体1的外侧实现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套筒8a的固定和连接,可以使操作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通过设置包括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外极柱82的负极柱8以及第二套筒8a,并将第二套筒8a安装于第二端盖1b上,在装配电池单体时,可以先将第二转接片6与第二内极柱81的第一端连接,然后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1的内部,然后在封装第二端盖1b时使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套筒8a穿出壳体1之外,在固定第二端盖1b后在壳体1的外侧将第二内极柱81与第二套筒8a连接,使第二内极柱81与第二外极柱82通过第二套筒8a连接在一起,形成负极柱8。
其中,第二套筒8a包括第二套筒部和第三限位部,第二端盖1b设有第三通孔,第二套筒部插入第三通孔,第三限位部与第二套筒部连接,第三限位部位于第二端盖1b的内侧,第三限位部的尺寸大于第三通孔的尺寸,以对第二套筒部进行限位,防止第二套筒部脱离第三通孔。
第二套筒8a的中心设有贯穿的第四通孔,第二内极柱81包括第一柱体部和第四限位部,第一柱体部插入第四通孔内,第四限位部与第一柱体部连接,第四限位部位于第二套筒8a的内侧,第四限位部的尺寸大于第四通孔的尺寸,第四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接触,以对第一柱体部进行限位,防止第一柱体部脱离第四通孔。第二外极柱82用于与用电部件的正极电连接。
对于如图12和图15所示的实施例,在组装电池单体时,可以在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1之前,先在壳体1的外部,将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外极柱82安装于第二端盖1b,将第二转接片6与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连接,再将第二转接片6与第二内极柱81连接,将第一转接片5与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连接,再第一转接片5与第一内极柱71连接,然后将第二端盖1b、负极柱8、第二转接片6、电极组件、第一转接片5和第一内极柱71组成的整体装入壳体1的内部,最后将已经安装有第一外极柱72和第一套筒7a的第一端盖1a封装在壳体1的第二侧面,使第一内极柱71的第二端穿出壳体1的外侧,以便使第一内极柱71与第一套筒7a在壳体1的外侧通过焊接连接,完成组装。
而对于如图14和图17所示的实施例来说,负极柱8和第二端盖1b之间设有第二套筒8a,则可以参考上述的第一端盖1a的组装方式,先将第一内极柱71与第一转接片5连接,第二内极柱81与第二转接片6连接,然后在将电极组件装入壳体1之后再在封装第一端盖1a后连接第一内极柱71和第二套筒7a以及在封装第二端盖1b后连接第二内极柱81与第二套筒8a。
对于第一转接片5和第二转接片6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
比如,在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5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51,第一连接部51与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连接,且第一连接部51的靠近正极柱7的端部与正极柱7连接。
在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5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51和沿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52,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连接成L形,第一连接部51与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连接,第二连接部52与正极柱7连接。这种结构可以通过增大第二连接部52与正极柱7的接触面积而增强第一转接片5与正极柱7的连接稳定性。
类似地,在如图12和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转接片6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部61,第三连接部61与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连接,且第三连接部61的靠近负极柱8的端部与负极柱8连接。
在如图15和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转接片6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部61和沿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四连接部62,第三连接部61和第四连接部62连接成L形,第三连接部61与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连接,第四连接部62与负极柱8连接。这种结构可以通过增大第四连接部62与负极柱8的接触面积而增强第二转接片6与负极柱8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第一绝缘件9,第一绝缘件9用于电隔离正极柱7和壳体1;和/或,电池单体2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第二绝缘件10,第二绝缘件10用于电隔离负极柱8和壳体1。
通过设置能够电隔离正极柱7和壳体1的第一绝缘件9以及电隔离负极柱8和壳体1的第二绝缘件10,可以防止正极柱7和负极柱8通过壳体1发生电连接,进而造成电路短路,影响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还可能导致电池单体的功能性失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支撑板11,支撑板11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1的远离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
如图9所示,通过在第二主体部31的远离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设置支撑板11,可以使第二主体部31的远离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的接触平面为平面,有利于保持电极组件的平稳。而且,通过增加支撑板11的长度,使支撑板11的长度大于电极组件的长度,可以阻挡壳体1的左侧和右侧结构对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造成挤压,影响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的电流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1与壳体1之间绝缘,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绝缘。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使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均与壳体1保持绝缘,避免壳体1带电而引发触电等事故的发生。
如图8所示,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该间隙既可以使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能够保持绝缘,还可以为在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布置液冷系统而预留空间,有效提高冷却效果,避免电池单体20的温度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还包括支架4,支架4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
通过设置支架4,可以对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起到支撑作用,使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保持在预设的位置,防止由于自身重力或外力等问题造成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相对于壳体1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和壳体1之间的液冷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冷却效果。
比如,在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上下布置的应用场景中,支架4可以支撑位于上方的第一主体部21,防止由于第一主体部21的重力而挤压第二主体部31,对第二主体部31造成挤压伤害;而且,支架4通过支撑第一主体部21,还可以防止位于上方的第一主体部21由于重力向下移动而拉扯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和壳体1之间的液冷系统,造成液冷系统的不稳定,影响降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21包括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以及用于使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保持绝缘的第一隔膜,第二主体部31包括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以及用于使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保持绝缘的第二隔膜,支架4支撑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避免支架4对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造成挤压伤害,有利于保护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提高极片的寿命。
为了使支架4能够支撑于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之间,第一隔膜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可以突出于第一主体部21,以便使第一隔膜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长于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使第一隔膜能够与支架4相接触,保持支架4对第一隔膜的支撑,从而保护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免受挤压;第二隔膜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可以突出于第二主体部31,以便使第二隔膜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长于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使第二隔膜能够与支架4相接触,保持支架4对第二隔膜的支撑,从而保护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免受挤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为了形成第一正极耳22时,需要使部分第一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突出于第一主体部21,即第一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长于第一负极片和第一隔膜;而在为了形成第一负极耳23时,需要使部分第一负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突出于第一主体部21,即第一负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长于第一正极片和第一隔膜;而在为了使支架4能够支撑于第一隔膜时,需要使第一隔膜沿第一方向的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突出于第一主体部21,即第一隔膜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长于第一正极片和第一负极片。这三处的设置可能会被误解为是相互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第一主体部21的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端面具有预设的面积,无论是在为了形成第一正极耳22和的第一负极耳23时还是为了使支架4能够支撑于第一隔膜时,均可以在预设的区域内完成相应的设置,而不需要将第一主体部21的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整个端面均设置为同样的结构,因此通过分区域设置可以实现对应的目的。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在为了形成第二正极耳32时,需要使部分第二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突出于第二主体部31,即第二正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长于第二负极片和第一隔膜;而在为了形成第二负极耳33时,需要使部分第二负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突出于第二主体部31,即第二负极片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长于第二正极片和第一隔膜;而在为了使支架4能够支撑于第二隔膜时,需要使第二隔膜沿第一方向的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突出于第二主体部31,即第二隔膜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长于第二正极片和第二负极片。这三处的设置可能会被误解为是相互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第二主体部31的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端面具有预设的面积,无论是在为了形成第二正极耳32和的第二负极耳33时还是为了使支架4能够支撑于第二隔膜时,均可以在预设的区域内完成相应的设置,而不需要将第二主体部31的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整个端面均设置为同样的结构,因此通过分区域设置可以实现对应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4包括第一支撑部41、第二支撑部42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之间的第三支撑部43,第一支撑部41支撑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一正极耳22之间以及第一主体部21和第一负极耳23之间,第二支撑部42支撑于第二主体部31和第二正极耳32之间以及第二主体部31和第二负极耳33之间。这种结构的支架4的优势在于,在电池单体20处于工作状态时,无论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中的哪个位于上方,均可以实现对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的有效支撑,安装和操作都比较方便。
如图16至18所示,支架4的侧面形状呈U型,这种结构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分别支撑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第一支撑部41可以插入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分别弯折形成的开口内,第二支撑部42可以插入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分别弯折形成的开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还包括液冷系统,液冷系统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和壳体1之间。由于第一正极耳22、第一负极耳23、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均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因此第一正极耳22、第一负极耳23、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不会占据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和壳体1之间的空间,因此可以增大液冷系统的布置空间,进而增强降温效果,有效控制电池单体20的温度,提高电池单体20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21还包括第一隔膜,第一主体部21通过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和第一隔膜共同卷绕形成,第一方向与第一主体部21的卷绕中心线平行;和/或,第二主体部31还包括第二隔膜,第二主体部31通过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和第二隔膜共同卷绕形成,第一方向与第二主体部31的卷绕中心线平行。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均为卷绕式的结构,采用卷绕式结构时,第一方向为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的卷绕中心线。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也可以采用正、负极片和隔膜以层叠放置的方式制造而成,采用这种叠片式结构时,可以选择正、负极片可以从两头伸出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单体。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电池用于向用电设备供应电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包括提供装置和放置装置,提供装置被配置为提供壳体1、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第一电极组件2包括第一主体部21以及从第一主体部21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第二电极组件3包括第二主体部31以及从第二主体部31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放置装置被配置为将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均设置于壳体1内,将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设置于第一主体部21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1的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
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各个实施例所具备的积极效果同样适用于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附图3至16对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一些实施例的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3至6所示,分别为电池单体20的立体图、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电池单体20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容纳本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容纳本体的左侧设有第一开口,右侧设有第二开口,第一端盖用于封闭第一开口,第二端盖用于封闭第二开口,第一端盖上安装有负极柱8,第二端盖上安装有正极柱7。
如图7至12所示,壳体1的内部设有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电极组件2设置于第二电极组件3的上方。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的结构相同,且关于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之间的中线上下对称布置。
第一电极组件2包括第一主体部21、自第一主体部21向下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第二电极组件3包括第二主体部31、自第二主体部31向上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相对地设置于壳体1的靠近第二端盖的一侧。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相对地设置于壳体1的靠近第一端盖的一侧。
第一正极耳22、第一负极耳23、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均设置在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正极柱7和负极柱8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右侧和左侧,因此可以使第一转接片5基本水平地延伸至正极柱7,以及第二转接片6基本水平地延伸至负极柱8,从而有效缩短第一转接片5和第二转接片6的长度,减少产热量,降低电池单体20的温度。
壳体1的内侧还有第一绝缘件9和第二绝缘件10,第一绝缘件9用于电隔离正极柱7和壳体1,第二绝缘件10用于电隔离负极柱8和壳体1。第一绝缘件9和第二绝缘件10可以采用塑胶材料。正极柱7和壳体1之间以及负极柱8和壳体1之间可以采用铆接连接,连接处可以设置密封圈。密封圈可以氟橡胶材料。
如图8所示,第一主体部21的顶部与壳体1的顶部内表面之间具有预设间隙,该间隙可以为布置液冷系统预留空间,还可以使第一主体部21与壳体1之间保持绝缘。
如图9所示,第二主体部31的底部与壳体1的底部内表面之间设置支撑板11,通过设置支撑板11有利于保持电极组件的平稳。
如图10所示,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分别自第一主体部21延伸出来并弯折形成具有开口的U型结构。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分别自第二主体部31延伸出来并弯折形成具有开口的U型结构。
在如图12、13、15和16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池单体包括第一端盖1a和第二端盖1b,壳体1的第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壳体2的第二侧面设有第二开口,第一端盖1a用于封堵第一开口,第二端盖1b用于封堵第二开口。正极柱7安装于第一端盖1a上,负极柱8安装于第二端盖1b上。正极柱7包括第一内极柱71和第一外极柱72,第一套筒7a安装于第一端盖1a,第一外极柱72设置于第一端盖1a的外侧并与第一套筒7a连接,第一转接片5与第一内极柱7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内极柱71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套筒7a并在壳体1的外侧与第一套筒7a连接。负极柱8包括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外极柱82,第二外极柱82设置于第二端盖1b的外侧,第二内极柱81的第一端位于第二端盖1b的内侧并与第二转接片6连接,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穿过第二端盖1b与第二外极柱82连接。
在如图14和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负极柱8包括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外极柱82,第二套筒8a安装于第二端盖1b,第二外极柱82设置于第二端盖1b的外侧并与第二套筒8a连接,第二转接片6与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穿过第二套筒8a并在壳体1的外侧与第二套筒8a连接。
如图12至1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5和第二转接片6均为平直形状。第一转接片5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连接,另一端与正极柱7连接。第二转接片6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连接,另一端与负极柱8连接。
如图15至1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片5和第二转接片6均为L型结构。第一转接片5的第一连接部51分别与第一正极耳22和第二正极耳32连接,第二连接部52与正极柱7连接,通过增大第二连接部52与正极柱7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强第二连接部52与正极柱7电连接的稳定性。第二转接片6的第三连接部61分别与第一负极耳23和第二负极耳33连接,第四连接部62与负极柱8连接,通过增大第四连接部62与负极柱8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强第四连接部62与负极柱8电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16至18所示,第一主体部21和第二主体部31之间设有支架4,支架4呈U型结构,支架4包括第一支撑部41、第二支撑部42和连接于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之间的第三支撑部43,第一支撑部41和第二支撑部42呈平板式结构,第一支撑部41插入分别在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上形成的开口中,第二支撑部42插入分别在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上形成的开口中。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7)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设有开口;
端盖,用于封堵所述开口;
第一电极组件(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第一电极组件(2)包括第一主体部(21)以及从所述第一主体部(21)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和
第二电极组件(3),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第二电极组件(3)包括第二主体部(31)以及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
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2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3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正极耳(22)和所述第一负极耳(23)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所述第二正极耳(32)和所述第二负极耳(33)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转接片(5)、第二转接片(6)、正极柱(7)和负极柱(8),所述第一正极耳(22)和所述第二正极耳(32)均与所述第一转接片(5)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片(5)与所述正极柱(7)连接,所述第一负极耳(23)和所述第二负极耳(33)均与所述第二转接片(6)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片(6)与所述负极柱(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柱(7)安装于所述壳体(1)的第一侧面,所述负极柱(8)安装于所述壳体(1)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第一端盖(1a)和第二端盖(1b),所述壳体(1)的所述第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壳体(1)的所述第二侧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端盖(1a)用于封堵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端盖(1b)用于封堵所述第二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套筒(7a),所述正极柱(7)包括第一内极柱(71)和第一外极柱(72),所述第一套筒(7a)安装于所述第一端盖(1a),所述第一外极柱(72)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1a)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一套筒(7a)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片(5)与所述第一内极柱(7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内极柱(71)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套筒(7a)并在所述壳体(1)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套筒(7a)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套筒(8a),所述负极柱(8)包括第二内极柱(81)和第二外极柱(82),所述第二套筒(8a)安装于所述第二端盖(1b),所述第二外极柱(82)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1b)的外侧并与所述第二套筒(8a)连接,所述第二转接片(6)与所述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内极柱(81)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套筒(8a)并在所述壳体(1)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套筒(8a)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片(5)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51),所述第一连接部(51)与所述第一正极耳(22)和所述第二正极耳(32)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51)的靠近所述正极柱(7)的端部与所述正极柱(7)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转接片(5)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51)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52),所述第一连接部(5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52)连接成L形,所述第一连接部(51)与所述第一正极耳(22)和所述第二正极耳(3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52)与所述正极柱(7)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片(6)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部(61),所述第三连接部(61)与所述第一负极耳(23)和所述第二负极耳(33)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部(61)的靠近所述负极柱(8)的端部与所述负极柱(8)连接;或者,所述第二转接片(6)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部(61)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四连接部(62),所述第三连接部(6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62)连接成L形,所述第三连接部(61)与所述第一负极耳(23)和所述第二负极耳(33)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62)与所述负极柱(8)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绝缘件(9),所述第一绝缘件(9)用于电隔离所述正极柱(7)和所述壳体(1);和/或,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第二绝缘件(10),所述第二绝缘件(10)用于电隔离所述负极柱(8)和所述壳体(1)。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1)与所述壳体(1)之间绝缘,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远离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之间绝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4),所述支架(4)支撑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2)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3)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包括第一支撑部(41)、第二支撑部(4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42)之间的第三支撑部(43),所述第一支撑部(41)支撑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和所述第一正极耳(2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主体部(21)和所述第一负极耳(23)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42)支撑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和所述第二正极耳(3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主体部(31)和所述第二负极耳(33)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通过第一正极片、第一负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正极片和所述第一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共同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卷绕中心线平行;和/或,所述第二主体部(31)通过第二正极片、第二负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正极片和所述第二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共同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卷绕中心线平行。
15.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6.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向所述用电设备供应电能。
17.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装置,被配置为提供壳体(1)、端盖、第一电极组件(2)和第二电极组件(3),所述壳体(1)具有开口,所述端盖用于封堵所述开口,所述第一电极组件(2)包括第一主体部(21)以及从所述第一主体部(21)延伸出的第一正极耳(22)和第一负极耳(23),所述第二电极组件(3)包括第二主体部(31)以及从所述第二主体部(31)延伸出的第二正极耳(32)和第二负极耳(33);和
放置装置,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电极组件(2)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3)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将所述第一主体部(21)和所述第二主体部(31)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正极耳(22)和所述第一负极耳(23)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一端,所述第二正极耳(32)和所述第二负极耳(33)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1)的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主体部(21)的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91043.5U CN216015446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91043.5U CN216015446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15446U true CN216015446U (zh) | 2022-03-11 |
Family
ID=80584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91043.5U Active CN216015446U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1544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07433A (zh) * | 2023-05-05 | 2023-06-02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动力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22391043.5U patent/CN21601544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207433A (zh) * | 2023-05-05 | 2023-06-02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动力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CN116207433B (zh) * | 2023-05-05 | 2023-07-14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单体、动力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872217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WO2023160229A1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 |
CN219303812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117480647A (zh) |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6015446U (zh)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 |
CN219658948U (zh) | 电池模块、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9303811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7134505U (zh)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 |
CN218498319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7768702U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6872135U (zh) | 电池及电池模组、电能设备 | |
CN217788568U (zh) |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6488275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7158543U (zh) | 电缆、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16015503U (zh) | 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6054859U (zh)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单体的制造装置 | |
CN115968515A (zh) |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JP7567105B2 (ja) | 電池セル、電池、電力消費機器、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
WO2023050251A1 (zh) |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装置 | |
CN218827299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9959213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WO2023160232A1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 |
CN221727226U (zh) | 电池和用电设备 | |
CN218569051U (zh) | 隔离板、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 |
CN216288867U (zh) | 转接片、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