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02898U -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02898U
CN216002898U CN202121001714.6U CN202121001714U CN216002898U CN 216002898 U CN216002898 U CN 216002898U CN 202121001714 U CN202121001714 U CN 202121001714U CN 216002898 U CN216002898 U CN 2160028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haft
controller
hole
cover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017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kang Xiao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017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028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028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028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包括控制器组件和车轮,控制器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安装部,控制器通过安装部固定在电机轴上;其中,轮毂的一侧设有内端盖,控制器组件位于内端盖外侧,电机轴上设有贯穿的通孔、第一入孔和第二入孔,第一入孔位于轮毂内,用于供轮毂电机的第一线束穿入;第二入孔位于内端盖外侧,与控制器组件位置对应,用于供控制器组件的第二线束穿入;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通过通孔穿出电机轴。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将平衡车的控制器外置在平衡车车轮上,再利用轮毂电机的电机轴,在不影响电机轴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位于平衡车车轮上的控制器组件可通过电机轴的通孔将线束引入车体中,方便后续组装时接线。

Description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两轮平衡车这几年发展比较迅速,其包括早期的纯机械式平衡车,以及后面发展起来的电动平衡车,其既可用于运动比赛,也可以用于休闲娱乐,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电动平衡车需要控制器对平衡车的启动、运行速度、行进方向等进行控制。而现有大部分两轮电动平衡车的控制器全部位于平衡车壳体内,使得平衡车的安装步骤繁琐,无法实现模块化快速安装,平衡车的生产成本较高。而将控制器设置在平衡车车轮上,又会导致控制器与其他部件接线困难,增加生产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利用电机轴将控制器的线束送入车体中,方便接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包括控制器组件和车轮,
所述车轮包括轮毂电机和电机轴,所述轮毂电机包括轮毂、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位于所述轮毂内,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轮毂转动连接并从所述车轮的内侧穿出;
所述控制器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安装部,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电机轴上;
其中,所述轮毂的一侧设有内端盖,所述控制器组件位于所述内端盖外侧,所述电机轴上设有贯穿的通孔、第一入孔和第二入孔,所述第一入孔、第二入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入孔位于所述轮毂内,用于供所述轮毂电机的第一线束穿入;所述第二入孔位于内端盖外侧,与所述控制器组件位置对应,用于供所述控制器组件的第二线束穿入;所述第一线束和所述第二线束通过所述通孔穿出所述电机轴。
优选地,所述电机轴的一端与所述轮毂转动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内端盖,所述电机轴的中段与所述内端盖转动连接,所述转子与所述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定子与所述电机轴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安装部包括控制电路板中心的扁口结构和固定件,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台阶,所述扁口结构的形状与所述穿出端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扁口结构与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卡接,并在所述固定件的作用下与所述台阶相抵定位;所述控制电路板背向所述内端盖设置,所述第二入孔的位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位置对应。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电机轴伸出所述内端盖的一端,所述控制器背向所述内端盖设置且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入孔位于所述固定座外侧,与所述控制器位置对应。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为长条形,中心设有扁口结构,用于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为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固定座的两端为圆弧面,与所述控制器的内侧面相适配,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控制器的内侧面卡接固定。
优选地,位于固定座两端的所述圆弧面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宽度与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的厚度相适配,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的内侧设有缺口和挡台,两个所述缺口相对设置,之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固定座的长度,所述固定座嵌入所述缺口后转动使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的内侧边沿卡入所述卡槽,持续转动直至与所述挡台相抵。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还包括固定盖,所述固定盖设置于所述电机轴伸出所述内端盖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固定座背向所述内端盖的一侧,所述固定盖与所述固定座形成容纳所述控制器的腔室;所述控制器朝向所述固定盖设置。
优选地,所述内端盖的内壁设有第二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轴承安装槽具有轴承露出孔,所述电机轴穿出所述轴承露出孔,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电机轴上并置于所述第二轴承安装槽中,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在所述轴承露出孔中露出;
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电机轴适配的第一扁口槽,使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电机轴相对静止;所述第一扁口槽边缘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内端盖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凸起伸入所述轴承露出孔并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抵接;
所述固定盖上设有与所述电机轴适配的第二扁口槽,使所述固定盖与所述电机轴相对静止;所述第二扁口槽的边缘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固定座凸出设置,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固定座的侧壁相抵,形成容纳所述控制器的空间;
所述固定盖的外侧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盖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电机轴固定连接并保持与所述固定座的抵接状态;所述固定座在所述固定盖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保持抵接状态;
所述第二凸起上设有过线缺口,所述过线缺口与第二入孔的位置对应,第二线束穿过所述过线缺口和所述第二入孔进入所述通孔。
优选地,所述内端盖的外壁上设有旋转槽,所述固定盖朝向所述内端盖的一面设有凸沿,所述凸沿和所述旋转槽相适配,均为圆形;所述凸沿伸入所述旋转槽并保持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为圆盘形,所述控制器为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固定座靠近边沿的位置设有第一紧固孔,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第二紧固孔,所述固定盖上设有第一紧固柱,所述第一紧固柱位于所述固定盖的内壁上,且朝向所述固定座突出,第一紧固柱上设有第三紧固孔,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孔和所述第一紧固孔,将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控制器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将平衡车的控制器外置在平衡车车轮上,利用车轮的密封性保护控制器,提高控制器的防水性能,同时,利用轮毂电机的电机轴,在不影响电机轴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位于平衡车车轮上的控制器组件可通过电机轴的通孔将线束引入车体中,方便后续组装时接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本实施例的过线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一中控制电路板与电机轴的连接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盖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一中的固定盖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端盖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三中的内端盖的外侧壁的结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二中固定座与控制电路板的结构。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座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二中固定座的另一面的结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三中内端盖、固定座、控制电路板、固定盖的连接方式。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轮毂电机;11、电机轴;111、穿出端;112、台阶;113、通孔;114、第二入孔;115、第一入孔;116、定位槽;12、定子;13、转子;14、轮毂;15、内端盖;151、旋转槽;152、第二轴承安装槽;153、轴承露出孔;16、第二轴承;17、第一线束;20、控制器组件;21、控制电路板;211、扁口结构;212、缺口;213、挡台;214、第二紧固孔;22、第二线束;23、固定座;231、第一扁口槽;232、第一凸起;233、卡槽;234、第一环形侧板;235、第一紧固孔;24、固定盖;241、平面板;242、第二环形侧板;243、第二扁口槽;244、第二凸起;245、过线缺口;246、第一紧固柱;247、第三紧固孔;25、固定件;26、第一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至附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包括控制器组件20和车轮,
所述车轮包括轮毂电机10和电机轴11,所述轮毂电机包括轮毂14、定子12和转子13,所述定子12和所述转子13位于所述轮毂14内,所述电机轴11与所述轮毂14转动连接并从所述车轮的内侧穿出;
所述控制器组件20包括控制器和安装部,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电机轴11上;
其中,所述轮毂14的一侧设有内端盖15,所述控制器组件20位于所述内端盖15外侧,所述电机轴11上设有贯穿的通孔113、第一入孔115和第二入孔114,所述第一入孔115、第二入孔114与所述通孔113连通,所述第一入孔115位于所述轮毂14内,用于供所述轮毂电机10的第一线束17穿入;所述第二入孔114位于内端盖15外侧,与所述控制器组件20位置对应,用于供所述控制器组件的第二线束22穿入;所述第一线束17和所述第二线束22通过所述通孔113穿出所述电机轴11。
本实用新型将平衡车的控制器外置在平衡车车轮上,利用车轮的密封性保护控制器,提高控制器的防水性能,同时,利用轮毂电机10的电机轴11,在不影响电机轴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位于平衡车车轮上的控制器组件20可通过电机轴11的通孔将线束引入车体中,方便后续组装时接线。
平衡车车轮需要与平衡车的车体连接,一般通过电机轴固定连接,因此,电机轴11横穿轮毂14并从内端盖15一侧穿出,在车轮安装完成后,内端盖15更靠近车体,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可与车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组件20的控制器为平衡车的控制器,用于控制平衡车的运行,将控制器从平衡车车体内取出,有利于缩小平衡车的车体结构,使其更加紧凑,满足平衡车小巧、方便携带的使用要求,同时解决了现有平衡车安装步骤繁琐的问题,改善了平衡车控制器的防水性能。与此同时,由于轮毂电机10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直接将控制器组件20设置在轮毂电机10内容易导致控制器过热,影响控制器组件20的正常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控制器组件20设置在内端盖15外侧,使平衡车控制器与车轮仍可形成一个可移植的平衡车模块。将控制器模块部分置于车体中,部分置于车体外,有利于缩短电机轴的长度和平衡车的整体宽度,还有利于接线。
控制器至少具有如下功能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电机驱动功能、平衡车主控功能、姿态检测功能、霍尔电机检测传感器或者无线通信功能等,也即将平衡车上的控制部件全部或者大部分放入平衡车车轮上,使得平衡车车轮集成更多的功能,形成可移植、方便安装的一个大模块。而平衡车车轮通过电机轴与车体固定连接,随车体被踩踏转动一定角度,因此,设置在电机轴上的平衡车姿态检测传感器也可以正常工作,准确检测,控制器与电机轴固定连接也避免了从控制器接出的线束跟着车轮一起转动,损坏线束,影响控制器的部件寿命。
如附图1和附图7所示,轮毂电机包括轮毂14、定子12和转子13,定子12和转子13位于轮毂14内,为控制定子12与转子13的工作,轮毂电机10具有第一线束17,第一线束17的起始端位于轮毂14内,需要引出至车轮外,因此,电机轴11本身就带有通孔113和第一入孔115,第一入孔115位于轮毂14内,与通孔113连通,用于供轮毂电机10的第一线束17穿入,并通过通孔113穿出至电机轴11外。电机轴11与车体壳体固定连接,车体壳体的侧板上设有电机轴孔,电机轴11通过电机轴孔伸入车体壳体内,同时,第一线束17和第二线束22也被引入车体壳体内。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电机轴11上增设第二入孔114,第二入孔114与通孔113连通,利用电机轴的通孔113和第二入孔114过线。第二入孔114设置在电机轴11的穿出端上,位于内端盖15的外侧,与控制器组件20的位置对应,用于供控制器组件20的第二线束22穿入,并从通孔113的末端穿出电机轴11。第一线束17进入车体壳体内之后,与第二线束22电连接,同时,第二线束22还与车体内部的灯条、喇叭、以及另一个平衡车车轮的控制器的第二线束电连接。
第一线束17和第二线束22均通过电机轴11进入车体壳体内,无需在车体壳体的侧板上开设除电机轴孔以外的孔,简化了模块化的平衡车车轮与平衡车车体的组装工序,这样加强了密封作用。此时,电机轴11的外部形状未受破坏,电机轴11可按常规方式与车体壳体固定连接。
控制器组件20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并位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上,安装部的类型和结构有多种方式,同时,控制器与安装部的连接方式也有多种情况。下面将以举例的方式描述其中几种情况。
实施例一
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控制器为电路板结构,包括控制电路板21及其上的元器件,安装部包括控制电路板21中间的扁口结构211和固定件25,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上设有台阶112,扁口结构211的形状与穿出端111的形状相适配,控制器通过扁口结构211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卡接,并在固定件25的作用下与台阶112相抵定位。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台阶112与内端盖15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使控制器与旋转的内端盖15保持一定距离,以保护控制器。
优选地,该固定件25可以为卡簧,对应的,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上设有固定卡簧的定位槽116;或者,该固定件25可以为螺母,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螺纹。
此外,如附图3所示,安装部还包括固定盖24,固定盖24的主要作用为保护控制器,并且与车体密封连接。固定盖24覆盖在控制器上,可以在平衡车车轮运输、存储以及装配的过程中保护控制器,避免控制电路板21和其上的元器件受外力挤压损坏、脱落。更具体地说,控制电路板21上的元器件朝向固定盖24设置,背向内端盖15,同时,固定盖24的开口朝向内端盖15的方向设置,与内端盖15的外壁形成第二容纳腔,容纳控制器。此时,第二入孔114位于在控制电路板21和固定盖24之间。
第二容纳腔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防止进水损坏控制器。同时,内端盖15需要跟随车轮转动,固定盖24无法与内端盖15直接连接。优选地,如附图4所示,内端盖15的外壁上设有旋转槽151,固定盖24朝向内端盖15的一面设有第二环形侧板242,第二环形侧板242垂直与固定盖24的平面板241,呈环形设置,构成固定盖24的弧形侧壁,第二环形侧板242的宽度大于控制电路板21的厚度,第二容纳腔中具有足够控制器安装的空间。第二环形侧板242和旋转槽151相适配,均为圆形;第二环形侧板242的边缘伸入旋转槽151并保持间隔设置,第二环形侧板242边缘的三个面与旋转槽151均保持微小距离,其密封作用,同时,圆形的第二环形侧板242和旋转槽151使车轮在运行时,固定盖24与内端盖15互不干涉。
固定盖24的另一个作用为,保证控制器组件20与车体之间的密封,同时使控制器组件20与车体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如附图3所示,固定盖24为单侧开口的盆型,其弧形侧壁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密封槽26,车体壳体的侧面设有侧板,为容纳部分控制器组件20,侧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形成安装孔的侧板边缘嵌入第一密封槽26中,此时,侧板边缘与第一密封槽26可采用过盈配合或卡接的方式实现密封,此处的密封也是对车体内部的一次密封。以第一密封槽26为分界线,控制器组件20部分置于车体中,部分位于车体外。
固定盖24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如附图3所示,固定盖24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二扁口槽243,使固定盖24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二扁口槽243的边缘设有第二凸起244,第二凸起244朝向控制电路板21凸出设置,第二凸起244与控制电路板21的侧壁中心位置相抵,与控制电路板21的正面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碰触到控制电路板21上的元器件。
固定盖的外侧设有固定件,固定盖通过固定件与电机轴固定连接并保持与控制电路板的抵接状态;控制电路板在固定盖的作用下与台阶保持抵接状态。优选地,该固定件可以为卡簧,对应的,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固定卡簧的定位槽;或者,该固定件可以为螺母,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螺纹。
实施例二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安装部包括固定座,控制器为电路板结构,包括电路板及其上的元器件,控制器通过固定座与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连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此时,第二入孔位于在控制电路板和固定盖之间。
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座23为长条形,固定座23为长条形,中心设有扁口结构,用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固定连接,固定座23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一扁口槽231,使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一扁口槽231边缘设有第一凸起232,第一凸起232朝向内端盖凸出设置,第一凸起232伸入轴承露出孔153并与第二轴承16的内圈外侧壁抵接;第一扁口槽231的外侧设有固定件25,固定座23通过固定件25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并保持与第二轴承16的内圈的抵接状态,同时,第一凸起232使固定座23与内端盖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控制器与旋转的内端盖碰触。
控制器为圆环形控制电路板21;固定座23的两端为圆弧面,与控制器的内侧面相适配,固定座23与控制器的内侧面卡接固定。更具体地说,位于固定座23两端的圆弧面上设有卡槽233,卡槽233的宽度与圆环形控制电路板21的厚度相适配,圆环形控制电路板21的内侧设有缺口212和挡台213,两个缺口212相对设置,之间距离大于等于固定座23的长度,固定座23嵌入缺口212后转动使圆环形控制电路板21的内侧边沿卡入卡槽233,持续转动直至与挡台213相抵。本方案中固定座23从控制电路板21的内侧缺口212对应位置进入,旋转后卡槽233与圆环形控制电路板21内边缘夹设卡接,利用挡台213对固定座23进行限位。
实施例三
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密封性,本实施例的安装部还包括固定座和固定盖,固定盖为单侧开口的盆型,尺寸大于固定座的尺寸,固定盖覆盖在固定座和控制器上,可以利用固定盖与车体壳体密封固定连接。
如附图1、附图7和附图8所示,固定盖24与内端盖15的外壁形成第二容纳腔,容纳固定座23和控制器。此时,第二入孔位于固定座与固定盖之间。
优选地,如附图8所示,固定座23为圆盘形,控制器为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21,固定座23的平面板241上设有第一紧固孔235,控制器上设有第二紧固孔214,固定盖24上设有第一紧固柱246,第一紧固柱246位于固定盖24的内壁上,且朝向固定座23突出,第一紧固柱246上设有第三紧固孔247,紧固件穿过第三紧固孔247、第二紧固孔214和第一紧固孔235,将固定盖24和控制器固定在固定座23上,使固定座23、固定盖24和控制器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从而提高控制器的安装稳定性。固定座23的边缘朝向固定盖24突出设有第一环形侧板234,以保护控制电路板21。
固定盖的主要作用为保护控制器,并且与车体密封连接。控制器通过固定座与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盖覆盖在控制器上,可以在平衡车车轮运输、存储以及装配的过程中保护控制器,避免控制电路板和其上的元器件受外力挤压损坏、脱落。
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所示,控制电路板21上的元器件朝向固定盖24设置,背向内端盖15,同时,固定盖24的开口朝向内端盖15的方向设置,与内端盖15的外壁形成第二容纳腔,容纳控制器。第二容纳腔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防止进水损坏控制器。同时,内端盖15需要跟随车轮转动,固定盖24无法与内端盖15直接连接。优选地,内端盖15的外壁上设有旋转槽,固定盖24朝向内端盖15的一面设有第二环形侧板242,第二环形侧板242垂直与固定盖24的平面,呈环形设置,构成固定盖24的弧形侧壁,第二环形侧板242的宽度大于控制电路板21的厚度,第二容纳腔中具有足够控制器安装的空间。第二环形侧板242和旋转槽相适配,均为圆形;第二环形侧板242的边缘伸入旋转槽并保持间隔设置,第二环形侧板242的三个面与旋转槽均保持微小距离,其密封作用,同时,圆形的第二环形侧板242和旋转槽使车轮在运行时,固定盖24与内端盖15互不干涉。
固定盖24的另一个作用为,保证控制器组件与车体之间的密封,同时使控制器组件与车体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如附图7所示,固定盖24为单侧开口的盆型,其弧形侧壁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密封槽26,车体壳体的侧面设有侧板,为容纳部分控制器组件,侧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形成安装孔的侧板边缘嵌入第一密封槽26中,此时,侧板边缘与第一密封槽26可采用过盈配合或卡接的方式实现密封,此处的密封也是对车体内部的一次密封。以第一密封槽26为分界线,控制器组件部分置于车体中,部分位于车体外。
此时,固定座和固定盖均与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如附图8所示,内端盖15的内壁设有第二轴承安装槽152,第二轴承安装槽152具有轴承露出孔153,电机轴11穿出轴承露出孔153,第二轴承套设在电机轴11上并置于第二轴承安装槽152中,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在轴承露出孔153中露出;
固定座23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一扁口槽231,使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一扁口槽231边缘设有第一凸起232,第一凸起232朝向内端盖15凸出设置,第一凸起232伸入轴承露出孔153并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抵接,第一凸起232使固定座23与内端盖15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固定座23与旋转的内端盖15碰触;
固定盖24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二扁口槽243,使固定盖24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二扁口槽243的边缘设有第二凸起244,第二凸起244朝向固定座23凸出设置,第二凸起244与固定座23的侧壁相抵,形成容纳控制器的空间,以保护控制电路板21及其上的元器件;
固定盖24的外侧设有固定件25,固定盖24通过固定件25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并保持与固定座23的抵接状态;固定座23在固定盖24的作用下与第二轴承的内圈保持抵接状态。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固定盖24通过第二凸起244与固定座23形成容纳控制器的空间,第二凸起244上设有过线缺口245,过线缺口245与第二入孔114的位置对应,第二线束22穿过过线缺口245和第二入孔114进入通孔113,避免第二线束暴露在固定座和固定盖之外,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组件的密封性。
优选地,该固定件25可以为卡簧,对应的,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上设有固定卡簧的定位槽116;或者,该固定件25可以为螺母,电机轴11的穿出端111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螺纹。
优选地,如附图1所示,固定座23与内端盖15的外侧壁间隔设置,避免固定座23与旋转的内端盖15碰触。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包括控制器组件和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轮包括轮毂电机和电机轴,所述轮毂电机包括轮毂、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位于所述轮毂内,所述电机轴与所述轮毂转动连接并从所述车轮的内侧穿出;
所述控制器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安装部,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安装部固定在所述电机轴上;
其中,所述轮毂的一侧设有内端盖,所述控制器组件位于所述内端盖外侧,所述电机轴上设有贯穿的通孔、第一入孔和第二入孔,所述第一入孔、第二入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入孔位于所述轮毂内,用于供所述轮毂电机的第一线束穿入;所述第二入孔位于内端盖外侧,与所述控制器组件位置对应,用于供所述控制器组件的第二线束穿入;所述第一线束和所述第二线束通过所述通孔穿出所述电机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轴的一端与所述轮毂转动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内端盖,所述电机轴的中段与所述内端盖转动连接,所述转子与所述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定子与所述电机轴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安装部包括控制电路板中心的扁口结构和固定件,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台阶,所述扁口结构的形状与所述穿出端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扁口结构与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卡接,并在所述固定件的作用下与所述台阶相抵定位;所述控制电路板背向所述内端盖设置,所述第二入孔的位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位置对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电机轴伸出所述内端盖的一端,所述控制器背向所述内端盖设置且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入孔位于所述固定座外侧,与所述控制器位置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为长条形,中心设有扁口结构,用于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为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固定座的两端为圆弧面,与所述控制器的内侧面相适配,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控制器的内侧面卡接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固定座两端的所述圆弧面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宽度与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的厚度相适配,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的内侧设有缺口和挡台,两个所述缺口相对设置,之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固定座的长度,所述固定座嵌入所述缺口后转动使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的内侧边沿卡入所述卡槽,持续转动直至与所述挡台相抵。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还包括固定盖,所述固定盖设置于所述电机轴伸出所述内端盖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固定座背向所述内端盖的一侧,所述固定盖与所述固定座形成容纳所述控制器的腔室;所述控制器朝向所述固定盖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端盖的内壁设有第二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轴承安装槽具有轴承露出孔,所述电机轴穿出所述轴承露出孔,第二轴承套设在所述电机轴上并置于所述第二轴承安装槽中,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在所述轴承露出孔中露出;
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电机轴适配的第一扁口槽,使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电机轴相对静止;所述第一扁口槽边缘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内端盖凸出设置,所述第一凸起伸入所述轴承露出孔并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抵接;
所述固定盖上设有与所述电机轴适配的第二扁口槽,使所述固定盖与所述电机轴相对静止;所述第二扁口槽的边缘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固定座凸出设置,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固定座的侧壁相抵,形成容纳所述控制器的空间;
所述固定盖的外侧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盖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电机轴固定连接并保持与所述固定座的抵接状态;所述固定座在所述固定盖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保持抵接状态;
所述第二凸起上设有过线缺口,所述过线缺口与第二入孔的位置对应,第二线束穿过所述过线缺口和所述第二入孔进入所述通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端盖的外壁上设有旋转槽,所述固定盖朝向所述内端盖的一面设有凸沿,所述凸沿和所述旋转槽相适配,均为圆形;所述凸沿伸入所述旋转槽并保持间隔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为圆盘形,所述控制器为圆环形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固定座靠近边沿的位置设有第一紧固孔,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第二紧固孔,所述固定盖上设有第一紧固柱,所述第一紧固柱位于所述固定盖的内壁上,且朝向所述固定座突出,第一紧固柱上设有第三紧固孔,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孔和所述第一紧固孔,将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控制器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
CN202121001714.6U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Active CN2160028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714.6U CN216002898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01714.6U CN216002898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02898U true CN216002898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81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01714.6U Active CN216002898U (zh) 2021-05-11 2021-05-11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028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05282A1 (en) Electric motor, in particular radiator fan motor
US6707185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6333576B1 (en) Brushless moto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JP2005333741A (ja) モータ
WO2005088809A1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7457892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移動体
CN113184096A (zh) 一种两轮通轴平衡车
JP4861836B2 (ja) ラジエータ冷却用の車両用電動ファン装置
KR20230151964A (ko) 모터
CN216002898U (zh) 一种平衡车车轴过线结构
EP4209392B1 (en) Rotary connector
US8796891B2 (en) Brushless DC motor
US6809454B2 (en) Motor having brush holder with communication hole
CN215752802U (zh) 一种平衡车控制器接线结构
CN215553776U (zh) 一种平衡车车体过线结构
CN215553779U (zh) 一种平衡车控制器过线结构
CN113335436A (zh) 一种平衡车车轮及其平衡车
JP2003252264A (ja) サイドスタンドの位置検出装置
JP4545495B2 (ja) モータ
CN215553777U (zh) 一种平衡车控制器安装结构
CN213414107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77A (zh) 一种平衡车
JP4755857B2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CN111846079A (zh) 一种平衡车
JP2008029196A (ja) パワーシート用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