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02319U - 车用座椅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002319U CN216002319U CN202122917625.2U CN202122917625U CN216002319U CN 216002319 U CN216002319 U CN 216002319U CN 202122917625 U CN202122917625 U CN 202122917625U CN 216002319 U CN216002319 U CN 2160023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chamber
- chamber
- rooms
- vehicle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座椅及车辆。车用座椅包括本体、设于本体的气垫组件和控制组件,气垫组件包括沿横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气房和多个第二气房,第一气房与第二气房间隔排布,气垫组件还包括连接多个第一气房的第一连接通道和连接多个第二气房的第二连接通道,多个第一气房同步进行充放气,多个第二气房以使得多个第二气房同步进行充放气,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独立进行充放气,且在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一个进行充气、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的表面呈波浪形。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用座椅及车辆,能够避免因气垫组件长时间与用户接触而导致气垫组件发热,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不断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汽车行业目前在我国发展的越来越成熟,汽车的智能化、舒适化越来越强,其中,提高车用座椅的自动化和舒适化更是有助于减轻驾驶员精神压力,提高行车安全。但是,在相关技术中,车用座椅的自动化和舒适化开发程度较低,无法为用户提供较好的产品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用座椅,该车用座椅的气垫组件在充放气时,能够在气垫组件的表面形成波浪形,便于空气流通,从而避免因气垫组件长时间与用户接触而导致气垫组件发热,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用座椅,所述车用座椅包括本体、设于所述本体的气垫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气垫组件包括沿横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气房和多个第二气房,所述第一气房与所述第二气房间隔排布,所述气垫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气房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一气房同步进行充放气,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气房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气房同步进行充放气。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独立进行充放气。且在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中的一个进行充气、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所述气垫组件的表面呈波浪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座椅,气垫组件的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能够独立进行充放气,在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一个进行充气、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的表面能够形成波浪形,便于空气流通,从而避免因气垫组件长时间与用户接触而导致气垫组件发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在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轮流进行充放气时,气垫组件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达到按摩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均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气房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气房的长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房的长度、所述第二气房的长度与所述本体的宽度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的两端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通过所述通气孔进行排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房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气房的数量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均设置有所述气垫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源开关和频率选择按钮,所述电源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气垫组件开关机,所述频率选择按钮用于设置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的充放气频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垫组件的工作气体包括暖气、冷气和常温气,所述频率选择按钮还用于设置所述气垫组件的工作气体。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用座椅,所述车用座椅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气垫组件的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能够独立进行充放气,在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一个进行充气、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的表面能够形成波浪形,便于空气流通,从而避免因气垫组件长时间与用户接触而导致气垫组件发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在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轮流进行充放气时,气垫组件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达到按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左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左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左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左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第一气房充气的电路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第一气房排气的电路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车用座椅100、本体10、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14、气垫组件20、第一气房22、第二气房24、第一连接通道26、第二连接通道28、物体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和图7,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用座椅100,车用座椅100包括本体10、设于本体10的气垫组件20和控制组件(图未示)。气垫组件20包括沿横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气房22和多个第二气房24,第一气房22与第二气房24间隔排布。气垫组件20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26和第二连接通道28,第一连接通道26连接多个第一气房22以使得多个第一气房22同步进行充放气,第二连接通道28连接多个第二气房24以使得多个第二气房24同步进行充放气。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独立进行充放气。且在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中的一个进行充气、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呈波浪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座椅100,气垫组件20的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能够独立进行充放气,在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中的一个进行充气、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能够形成波浪形,便于空气流通,从而避免因气垫组件20长时间与用户接触而导致气垫组件20发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在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轮流进行充放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达到按摩的效果。
可以理解,在相关技术中,车用座椅不包括气垫组件,或者车用座椅的气垫组件不能够周期性起伏,当用户坐在车用座椅上时,用户的屁股与车用座椅的表面完全贴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贴合面的温度会上升,从而导致用户与贴合面对应的身体部位发热或流汗,不利于用户体验。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用座椅100,在车用座椅100的本体10上增加气垫组件20,并且气垫组件20包括独立充放气的多个第一气房22和多个第二气房24,在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中的一个进行充气、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能够周期性的起伏,从而呈现波浪形,便于空气流通,并且随着气垫组件20表面的周期性起伏,气垫组件20与用户的接触面周期性改变,气垫组件20的同一位置不会长时间与用户接触,可以有效改善接触面发热的情况。
具体地,第一气房22与第二气房24间隔排布,可以理解为,每两个第一气房22之间设有一个第二气房24,每两个第二气房24之间设有一个第一气房22。
第一气房22与第二气房24独立工作,可以全部气房充满气,也可以在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之间轮流切换充气和排气。在第一气房22进行充放气时,第二气房24可以进行充气,也可以进行排气。全部第一气房22同步进行充放气。全部第二气房24同步进行充放气。
请结合图2,在全部第一气房22和全部第二气房24均充满气时,全部第一气房22和全部第二气房24共同承载物体200的重量。请结合图3,在全部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且全部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时,全部第一气房22处于凸起状态,全部第二气房24处于凹陷状态,气垫组件20的表面基本呈波浪形,由全部第一气房22承载物体200的重量。请结合图4,在全部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且全部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时,全部第二气房24处于凸起状态,全部第一气房22处于凹陷状态,气垫组件20的表面也基本呈波浪形,由全部第二气房24承载物体200的重量。
在某些实施例中,车用座椅100还包括第一进气阀、第二进气阀、第一出气阀和第二出气阀,其中,第一进气阀控制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第二进气阀控制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第一出气阀控制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第二出气阀控制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在第一进气阀开启时,第一出气阀关闭,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在第一出气阀开启时,第一进气阀关闭,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在第二进气阀开启时,第二出气阀关闭,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在第二出气阀开启时,第二进气阀关闭,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此外,全部第一气房22能够同步工作,全部第二气房24能够同步工作,全部第一气房22可以共用第一进气阀,全部第二气房24可以共用第二进气阀,减少了第一进气阀和第二进气阀的数量,从而节省了生产成本。
以下将以第一气房22为例,对充气和排气的控制电路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第二气房24的充气和排气的控制电路与第一气房22的充气和排气的控制电路基本相同。
请结合图5,图5为第一进气阀控制第一气房22充气的电路示意图。第一进气阀控制充气的电路包括第一MOS管Q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继电器K1、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第一MOS管Q1的栅极(G)用于输入控制电平PTE1,第一MOS管Q1的源极(S)接地,第一MOS管Q1的漏极(D)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容C1并联。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MOS管Q1的漏极(D)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外部电源(例如12V)相连。第一继电器K1包括第一线圈、第一弹簧、第一衔铁、第一常闭触点和第一常开触点。第一线圈与第一二极管D1并联。在第一线圈未导通时,第一衔铁与第一常闭触点连接;在第一线圈导通时,第一衔铁与第一常开触点连接。第一常开触点连接第一进气阀VBC1。第一电阻R1的阻值为10 MΩ。第一电容C1的电容量为100 mF。
电路图工作原理:在第一MOS管Q1的栅极输入的控制电平PTE1为高电平(例如3.5V)时,第一MOS管Q1对地导通,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线圈导通,第一线圈吸引第一衔铁使得第一衔铁与第一常开触点连接,从而实现第一进气阀VBC1的电路导通,第一进气阀VBC1开启,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在第一MOS管Q1的栅极输入的控制电平PTE1为低电平(例如1.5V)时,第一MOS管Q1截止,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线圈截止,第一线圈无法吸引第一衔铁,第一衔铁与第一常闭触点连接,从而第一进气阀VBC1的电路无法导通,第一进气阀VBC1关闭,第一气房22不进行充气。
请结合图6,图6为第一出气阀控制第一气房22排气的电路示意图。第一出气阀控制排气的电路包括第二MOS管Q2、第二二极管D2、第二继电器K2、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容C2。第二MOS管Q2的栅极(G)用于输入控制电平PTE2,第二MOS管Q2的源极(S)接地,第二MOS管Q2的漏极(D)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并联。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MOS管Q2的源极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MOS管Q2的漏极(D)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外部电源(例如12V)相连。第二继电器K2包括第二线圈、第二弹簧、第二衔铁、第二常闭触点和第二常开触点。第二线圈与第二二极管D2并联。在第二线圈未导通时,第二衔铁与第二常闭触点连接;在第二线圈导通时,第二衔铁与第二常开触点连接。第二常开触点连接第二出气阀VBC2。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10 MΩ。第二电容C2的电容量为100 mF。
电路图工作原理:在第二MOS管Q2的栅极输入的控制电平PTE2为高电平(例如3.5V)时,第二MOS管Q2对地导通,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线圈导通,第二线圈吸引第二衔铁使得第二衔铁与第二常开触点连接,从而实现第二进气阀VBC2的电路导通,第二进气阀VBC2开启,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在第二MOS管Q2的栅极输入的控制电平PTE2为低电平(例如1.5V)时,第二MOS管Q2截止,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线圈截止,第二线圈无法吸引第二衔铁,第二衔铁与第二常闭触点连接,从而第二进气阀VBC2的电路无法导通,第二进气阀VBC2关闭,第一气房22不进行充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均呈长条状,第一气房22的长度与第二气房24的长度相等。
如此,便于控制生产成本,以及保证气垫组件20的承重能力。
具体地,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形状相同。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均呈长条状,即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俯视图基本呈矩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还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俯视图可以基本呈“C”形或者“S”形等,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房22的长度、第二气房24的长度与本体10的宽度相等。
如此,有效增大气垫组件20在本体10上的覆盖面积,提升舒适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房22的宽度与第二气房24的宽度相等。第一气房22的宽度和第二气房24的宽度可根据第一气房22的数量、第二气房24的数量和本体10的长度确定。如此,第一气房22与第二气房24的尺寸相同,便于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在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轮流充放气时能够提供相同大小的按摩面积,保证按摩效果。
在一个例子中,当第一气房22的数量为S1、第一气房22的数量为S2、本体10长度为L时,第一气房22的宽度W和第二气房24的宽度W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W=L/(S1+S2)。
在一个例子中,当第一气房22的数量为S1、第一气房22的数量为S2、本体10长度为L1、本体10边缘需要预留的总长度为L2时,第一气房22的宽度W和第二气房24的宽度W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W=(L1-L2)/(S1+S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两端设有通气孔,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通过通气孔进行排气。
如此,通气孔设于气垫组件20沿纵向方向F的两端,当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通过两端的通气孔进行排气时,可以实现沿气垫组件20的纵向方向F左右通气,促进空气流通,改善接触面发热的现象。可以理解,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用户坐在车用座椅100上时,用户的大腿与气垫组件20的横向方向E保持基本平行,若将通气孔设于气垫组件20沿横向方向E的两端,当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通过两端的通气孔进行排气时,沿气垫组件20的横向方向E前后通气,但是,前面有双腿阻碍空气流通,后面有椅背阻碍空气流通,不仅不利于通过空气流通来散发接触面的热量,还会加重用户的燥热感,更有甚者,在用户身着短裙时,可能存在吹起短裙泄露隐私的风险,因此,将通气孔设于气垫组件20沿纵向方向F的两端,也即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两端。
具体地,可以通过第一出气阀和第二出气阀控制通气孔的开启和关闭。在第一出气阀开启时,对应的第一气房22的通气孔打开,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在第一出气阀关闭时,对应的第一气房22的通气孔关闭,第一气房22不进行排气。在第二出气阀开启时,对应的第二气房24的通气孔打开,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在第二出气阀关闭时,对应的第二气房24的通气孔关闭,第二气房24不进行排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房22的数量与第二气房24的数量相等。
如此,可以保证在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凸起的数量与在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凸起的数量相同,从而有助于保证气垫组件20的承重能力,以及保证按摩效果。
具体地,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气房22的数量与第二气房24的数量均为10个,也即是说,在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凸起的数量为10个,在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20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凸起的数量也为10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气房22的数量与第二气房24的数量可均为8个、9个、11个、12个或者其他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10包括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4,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4上均设置有气垫组件20。
如此,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4均能够避免因长时间与用户接触而导致接触面发热,并且均能够达到按摩的效果。
具体地,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为椅座,第二支撑部14为椅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可为椅背,第二支撑部14可为椅座,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支撑部12上设置的气垫组件20的尺寸和第二支撑部14上设置的气垫组件20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在此不作限定。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上设置的气垫组件20的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长度和宽度根据第一支撑部12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设置,第二支撑部14上设置的气垫组件20的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长度和宽度根据第二支撑部14的长度和宽度进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包括电源开关和频率选择按钮,电源开关用于控制气垫组件20开关机,频率选择按钮用于设置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的充放气频率。
如此,方便用户选择是否启用气垫组件20,以及方便用户选择合适的充放气频率。
具体地,控制组件可包括电源开关、第一频率选择按钮、第二频率选择按钮、第三频率选择按钮和第四频率选择按钮。
在电源开关被触发的情况下,气垫组件20的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并在充满之后自动停止。
在第一频率选择按钮被触发的情况下,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保持满气状态,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不进行充放气切换。
在第二频率选择按钮被触发的情况下,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每间隔1min进行一次充放气切换,可以理解为,在前30s内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而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在后30s内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而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
在第三频率选择按钮被触发的情况下,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每间隔5min进行一次充放气切换,可以理解为,在前2.5min内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而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在后2.5min内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而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
在第四频率选择按钮被触发的情况下,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每间隔10min进行一次充放气切换,可以理解为,在前5min内第一气房22进行排气而第二气房24进行充气,在后5min内第一气房22进行充气而第二气房24进行排气。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频率选择按钮的数量也可为2个、3个、5个或者其他数量,每个频率选择按钮对应的充放气频率也可为预先设定的其他数值或者用户自行定义的其他数值,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气垫组件20的工作气体包括暖气、冷气和常温气,频率选择按钮还用于设置气垫组件20的工作气体。
如此,车用座椅100还具备加热和制冷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冬暖夏凉的产品服务。
具体地,暖气可以通过采用发动机本身的热量加热车外自然空气产生,冷气可以通过采用车载空调制冷车外自然空气产生;常温气可以直接采用车外自然空气。可以通过双击同一频率选择按钮、三击同一频率选择按钮、或者同时按压不同频率选择按钮等方式设置气垫组件20的工作气体,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个例子中,在电源开关被触发,即开机的情况下,默认将常温气输入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在电源开关被触发的情况下,若检测到第一频率选择按钮和第二频率选择按钮被同时触发,则调整为将暖气输入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在电源开关被触发的情况下,若检测到第一频率选择按钮和第三频率选择按钮被同时触发,则调整为将冷气输入第一气房22和第二气房24。
进一步地,在车用座椅100具备加热和制冷功能的情况下,车用座椅100的第一进气阀包括第一暖气进气阀、第一冷气进气阀、第一常温气进气阀。第一暖气进气阀用于控制向第一气房22输入暖气,在第一暖气进气阀开启时,第一冷气进气阀、第一常温气进气阀和第一出气阀关闭。第一冷气进气阀用于控制向第一气房22输入冷气,在第一冷气进气阀开启时,第一暖气进气阀、第一常温气进气阀和第一出气阀关闭。第一常温气进气阀用于控制向第一气房22输入常温气,在第一常温气进气阀开启时,第一冷气进气阀、第一暖气进气阀和第一出气阀关闭。车用座椅100的第二进气阀包括第二暖气进气阀、第二冷气进气阀和第二常温气进气阀。第二暖气进气阀用于控制向第二气房24输入暖气,在第二暖气进气阀开启时,第二冷气进气阀、第二常温气进气阀和第二出气阀关闭。第二冷气进气阀用于控制向第二气房24输入冷气,在第二冷气进气阀开启时,第二暖气进气阀、第二常温气进气阀和第二出气阀关闭。第二常温气进气阀用于控制向第二气房24输入常温气,在第二常温气进气阀开启时,第二冷气进气阀、第二暖气进气阀和第二出气阀关闭。
第一暖气进气阀、第一冷气进气阀、第一常温气进气阀、第一出气阀、第二暖气进气阀、第二冷气进气阀、第二常温气进气阀和第二出气阀各自对应一个控制电路。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提到的具体数值只为了作为例子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其它例子或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可根据本实用新型来选择其它数值,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车用座椅,车用座椅安装于车辆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气垫组件的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能够独立进行充放气,在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一个进行充气、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气垫组件的表面能够形成波浪形,便于空气流通,从而避免因气垫组件长时间与用户接触而导致气垫组件发热,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在第一气房和第二气房轮流进行充放气时,气垫组件的表面形成的波浪形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达到按摩的效果。
具体地,车辆包括但不限于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增程式电动车、燃油车等。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车用座椅的实施方式和有益效果的解释说明,也适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为避免冗余,在此不作详细展开。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设于所述本体的气垫组件,所述气垫组件包括沿横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气房和多个第二气房,所述第一气房与所述第二气房间隔排布,所述气垫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气房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一气房同步进行充放气,所述第二连接通道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气房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气房同步进行充放气;和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独立进行充放气,且在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中的一个进行充气、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中的另一个进行排气时,所述气垫组件的表面呈波浪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均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气房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气房的长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房的长度、所述第二气房的长度与所述本体的宽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的两端设有通气孔,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通过所述通气孔进行排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房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气房的数量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均设置有所述气垫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电源开关和频率选择按钮,所述电源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气垫组件开关机,所述频率选择按钮用于设置所述第一气房和所述第二气房的充放气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组件的工作气体包括暖气、冷气和常温气,所述频率选择按钮还用于设置所述气垫组件的工作气体。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本体;和
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所述车用座椅安装于所述车辆本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17625.2U CN216002319U (zh) | 2021-11-25 | 2021-11-25 | 车用座椅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17625.2U CN216002319U (zh) | 2021-11-25 | 2021-11-25 | 车用座椅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002319U true CN216002319U (zh) | 2022-03-11 |
Family
ID=80525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917625.2U Active CN216002319U (zh) | 2021-11-25 | 2021-11-25 | 车用座椅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002319U (zh) |
-
2021
- 2021-11-25 CN CN202122917625.2U patent/CN2160023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59422B2 (en) | Expandable chamber having combined occupant support and heating | |
KR100554640B1 (ko) | 자동차 시트 및 상기 자동차 시트용 송풍기 모듈 | |
US6273810B1 (en) | Inflatable air cell having combined pneumatically adjusted occupant support and thermal conditioning | |
JPH11137371A (ja) | 通気シート装置 | |
US20240270141A1 (en) | Heating and Heat-Dissipation Synergistic Thermal Control Device and Automobile Seat | |
CN216002319U (zh) | 车用座椅及车辆 | |
JP3160686U (ja) | 自動車のシート用冷却装置 | |
CN201119630Y (zh) | 一种空调垫 | |
KR200357474Y1 (ko) | 냉난방장치를 갖는 자동차 시트 | |
CN2431158Y (zh) | 汽车通风座垫 | |
KR100834502B1 (ko) | 축열패드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냉난방 시트 | |
KR200368796Y1 (ko) | 냉난방장치를 갖는 자동차 시트 | |
CN216331602U (zh) | 一种空调气囊汽车座椅 | |
CN219427977U (zh) | 一种能调节温度的座椅 | |
CN215793328U (zh) | 一种车载多功能坐垫 | |
KR200257573Y1 (ko) | 자동차용 냉방방석 | |
CN211493744U (zh) | 一种汽车坐垫 | |
CN215436114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的靠背骨架结构总成 | |
CN216231861U (zh) | 卧铺装置和车辆 | |
CN216358427U (zh) | 一种密闭空间座椅排气装置及座椅 | |
CN2074587U (zh) | 防暑通风座椅 | |
CN221162399U (zh) | 一种商用车卧铺及商用车 | |
CN218453340U (zh) | 一种汽车座椅用气囊按摩靠垫 | |
CN2333585Y (zh) | 车用电通风座靠垫 | |
CN212921232U (zh) | 一种具有加热和制冷功能的座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