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88757U -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 Google Patents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88757U
CN215988757U CN202122129002.9U CN202122129002U CN215988757U CN 215988757 U CN215988757 U CN 215988757U CN 202122129002 U CN202122129002 U CN 202122129002U CN 215988757 U CN215988757 U CN 2159887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mory device
channel portion
substrate
gat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290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慧珑
黄伟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1221290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887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887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887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根据实施例,存储器件可以包括:衬底上的沟道部,沟道部包括与衬底的表面垂直的截面呈C形的弯曲纳米片或纳米线;相对于衬底分别处于沟道部的上下两端的源/漏部;围绕沟道部的外周的栅电极;以及介于栅电极与沟道部之间的电性存储层。根据实施例的存储器件可以具有高性能和高密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具有C形纳米片或纳米线沟道部的存储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器件的不断小型化,提出了各种结构的器件例如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多桥沟道场效应晶体管(MBCFET)等。但是,这些器件在增加集成密度和增强器件性能方面由于器件结构的限制而改进的空间仍然不能满足要求。
另外,由于光刻和刻蚀等工艺波动,竖直纳米片或纳米线器件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难以控制纳米片或纳米线的厚度或直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至少部分地在于提供一种具有C形纳米片或纳米线沟道部的存储器件及包括这种存储器件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器件,包括:衬底上的沟道部,沟道部包括与衬底的表面垂直的截面呈C形的弯曲纳米片或纳米线;相对于衬底分别处于沟道部的上下两端的源/漏部;围绕沟道部的外周的栅电极;以及介于栅电极与沟道部之间的电性存储层。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存储器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存储器件,可以具有高性能和高密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至2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制造存储器件的流程中的一些阶段;
图23至2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制造存储器件的流程中的一些阶段;
图2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存储器件的示意图,其中:
图5(a)、6(a)、18(a)、19、20(a)、21(a)、22是俯视图,其中,图5(a)中示出了AA′线和CC′线的位置,图6(a)中示出了BB′线的位置;
图1至4、5(b)、6(b)、7至13、14(a)、14(b)、15、16(a)、17、18(b)、20(b)、21(b)、23至25是沿AA′线的截面图,其中,图16(a)中示出了DD′线的位置;
图6(c)是沿BB′线的截面图;
图5(c)、6(d)是沿CC′线的截面图;
图16(b)、18(c)、20(c)是沿DD′线截取的剖面图。
贯穿附图,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当将一层/元件称作位于另一层/元件“上”时,该层/元件可以直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上,或者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居中层/元件。另外,如果在一种朝向中一层/元件位于另一层/元件“上”,那么当调转朝向时,该层/元件可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竖直型存储器件,具有在衬底上竖直(例如,沿大致垂直于衬底表面的方向)设置的有源区。沟道部可以是截面(例如,垂直于衬底表面的截面)呈C形的弯曲纳米片或纳米线,因此这种器件可以称作竖直C沟道场效应晶体管(vertical C-Channel FET,即VCCFET)。如下所述,纳米片或纳米线可以通过外延生长形成,因此可以是一体的单片,且可以具有实质上均匀的厚度。
该存储器件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沟道部上下两端的源/漏部。源/漏部在相对于衬底的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可以大于沟道部在相应方向上的尺寸,以确保沟道部的上下两端与源/漏部连接。源/漏部可以具有一定的掺杂。例如,对于p型器件,源/漏部可以具有p型掺杂;对于n型器件,源/漏部可以具有n型掺杂。沟道部可以具有一定的掺杂,以调整器件的阈值电压。或者,该存储器件可以是无结器件,其中沟道部与源/漏部可以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或者,该存储器件可以是隧穿型器件,其中沟道部两端的源/漏部可以具有彼此相反的掺杂类型。
源/漏部可以设置在相应的半导体层中。例如,源/漏部可以是相应半导体层中的掺杂区。源/漏部可以是相应半导体层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源/漏部是相应半导体层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源/漏部与相应半导体层中的其余部分之间可以存在掺杂浓度界面。如下所述,源/漏部可以通过扩散掺杂形成。这种情况下,掺杂浓度界面可以大致沿着相对于衬底的竖直方向。
沟道部可以包括单晶半导体材料。当然,源/漏部或者它们所形成于的半导体层也可以包括单晶半导体材料。例如,它们都可以通过外延生长来形成。
该存储器件还可以包括围绕沟道部外周的栅电极。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存储器件可以是围栅器件。栅电极可以自对准于沟道部。例如,栅电极的至少靠近沟道部一侧的部分可以与沟道部实质上共面,例如栅电极的所述部分与沟道部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彼此实质上共面。
电性存储层可以介于栅电极与沟道层之间,以实现数据存储。电性存储层可以存储净电荷或者电偶极子。在净电荷的情况下,电性存储层例如可以包括浮栅或电荷俘获;而在电偶极子的情况下,电性存储层例如可以包括电偶极子材料如铁电材料如HfZrO等。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实现较大的存储窗口。另外,工作电压可以相对较低,例如低于5V,并因此可以降低功耗。
这种存储器件例如可以如下制造。
根据实施例,可以在衬底上设置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堆叠。第一材料层可以限定下端源/漏部的位置,第二材料层可以限定栅电极的位置,第三材料层可以限定上端源/漏部的位置。可以通过衬底例如衬底的上部来提供第一材料层,并可以通过例如外延生长来在第一材料层上依次形成第二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或者,可以在衬底上通过例如外延生长,依次形成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可以在外延生长同时原位掺杂,以在其中形成源/漏部。
可以将该堆叠构图为脊状结构。脊状结构可以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以及彼此相对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例如,脊状结构在平面图中可以呈四边形如矩形或方形。可以在脊状结构的一对相对侧壁(例如,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形成沟道部。
为了随后形成围绕沟道部的栅电极,可以在脊状结构的第三侧和第四侧限定用于形成栅电极的空间。例如,可以在脊状结构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使第二材料层的侧壁相对于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侧壁横向凹入,从而限定第一凹入部。第一凹入部可以具有向脊状结构的内侧凹入的弯曲表面。可以在第一凹入部中形成第一位置保持层。
同样地,可以在脊状结构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使第二材料层的侧壁相对于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侧壁横向凹入,从而限定第二凹入部,以限定用于栅电极的空间。第二凹入部可以具有向脊状结构的内侧凹入的弯曲表面。在第二凹入部的表面上可以形成沟道部。例如,可以通过在脊状结构的暴露表面上进行外延生长,来形成第一有源层,第一有源层位于第二凹入部的表面上的部分可以用作沟道部(也可以称作“沟道层”)。可以基于脊状结构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侧壁上的第一有源层,分别形成一个器件。于是,基于单个脊状结构,可以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存储器件。可以在表面上形成有沟道层的第二凹入部中形成第二位置保持层。
在限定第二凹入部之后且在形成第一有源层之前,还可以将脊状结构的外露表面回蚀一定的量,例如大致为将要形成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这有助于确保随后形成的栅电极在沟道部的相对两侧具有基本相等的栅长。
可以在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中形成源/漏部。例如,可以通过掺杂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特别是它们在形成时并未掺杂的情况下)来形成源/漏部。这种掺杂可以通过固相掺杂剂源层来实现。
可以在脊状结构中形成开口,以分离两个存储器件的有源区。开口也可以大致沿脊状结构的第一侧或第二侧的侧壁延伸,从而使脊状结构分为分别处于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具有各自的沟道层。可以通过该开口,将第二材料层替换为第三位置保持层。
当前,第一位置保持层、第二位置保持层和第三位置保持层围绕沟道部。可以通过替代栅工艺,将第一位置保持层、第二位置保持层和第三位置保持层替换为围绕沟道部的电性存储层和栅电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作沟道部的纳米片或纳米线的厚度以及栅长主要由外延生长确定,而不是通过刻蚀或光刻来确定,因此可以具有良好的沟道尺寸/厚度和栅长控制。
本公开可以各种形式呈现,以下将描述其中一些示例。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各种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除了考虑其功能(例如,半导体材料用于形成有源区,电介质材料用于形成电隔离)之外,还考虑刻蚀选择性。在以下的描述中,可能指出了所需的刻蚀选择性,也可能并未指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当以下提及对某一材料层进行刻蚀时,如果没有提到其他层也被刻蚀或者图中并未示出其他层也被刻蚀,那么这种刻蚀可以是选择性的,且该材料层相对于暴露于相同刻蚀配方中的其他层可以具备刻蚀选择性。
图1至2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制造存储器件的流程中的一些阶段。
如图1所示,提供衬底1001(其上部可以构成上述的第一材料层)。该衬底1001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衬底,包括但不限于体半导体材料衬底如体Si衬底、绝缘体上半导体(SOI)衬底、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如SiGe衬底等。在以下的描述中,为方便说明,以体Si衬底为例进行描述。在此,提供硅晶片作为衬底1001。
在衬底1001中,可以形成阱区。如果要形成p型器件,则阱区可以是n型阱;如果要形成n型器件,则阱区可以是p型阱。阱区例如可以通过向衬底1001中注入相应导电类型掺杂剂(p型掺杂剂如B或In,或n型掺杂剂如As或P)且随后进行热退火来形成。本领域存在多种方式来设置这种阱区,在此不再赘述。
在衬底1001上,可以通过例如外延生长,形成第二材料层1003和第三材料层1005。第二材料层1003可以用来限定栅电极的位置,厚度例如为约20nm-50nm。第三材料层1005可以用来限定上端源/漏部的位置,厚度例如为约20nm-200nm。
衬底1001以及之上形成的上述各层中相邻的层相对于彼此可以具有刻蚀选择性。例如,在衬底1001为硅晶片的情况下,第二材料层1003可以包括SiGe(例如,Ge原子百分比为约10%-30%),第三材料层1005可以包括Si。
根据实施例,在以下构图中使用了隔墙(spacer)图形转移技术。为形成隔墙,可以形成芯模图案(mandrel)。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在第三材料层1005上,通过例如淀积,形成用于芯模图案的层1011。例如,用于芯模图案的层1011可以包括非晶硅或多晶硅,厚度为约50nm-150nm。另外,为了更好的刻蚀控制,可以通过例如淀积,先形成刻蚀停止层1009。例如,刻蚀停止层1009可以包括氧化物(例如,氧化硅),厚度为约1nm-10nm。
在用于芯模图案的层1011上,可以通过例如淀积,形成硬掩模层1013。例如,硬掩模层1013可以包括氮化物(例如,氮化硅),厚度为约30nm-100nm。
可以将用于芯模图案的层1011构图为芯模图案。
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在硬掩模层1013上形成光刻胶1007,并通过光刻将其构图为沿第一方向(图3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条状。可以光刻胶1007作为刻蚀掩模,通过例如反应离子刻蚀(RIE)依次对硬掩模层1013和用于芯模图案的层1011进行选择性刻蚀,将光刻胶的图案转移到硬掩模层1013和用于芯模图案的层1011中。刻蚀可以停止于刻蚀停止层1009。之后,可以去除光刻胶1007。
如图4所示,可以在芯模图案1011在与第一方向相交(例如,垂直)的第二方向(图4中纸面内的水平方向)上相对两侧的侧壁上,形成隔墙1017。例如,可以以大致共形的方式淀积一层厚度为约10nm-100nm的氮化物,然后沿竖直方向对淀积的氮化物层进行各向异性刻蚀如RIE(可以停止于刻蚀停止层1009),以去除其横向延伸部分而留下其竖直延伸部分,从而得到隔墙1017。隔墙1017随后可以用来限定器件有源区的位置。
如上所述形成的芯模图案及其侧壁上形成的侧墙1017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可以限定它们在第一方向上的范围,并因此限定器件有源区在第一方向上的范围。
如图5(a)至5(c)所示,可以在图4所示的结构上形成光刻胶1015,并通过光刻将其构图为在第一方向上占据一定范围,例如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可以光刻胶1015作为刻蚀掩模,通过例如RIE依次对下方的层进行选择性刻蚀。刻蚀可以进行到衬底1001特别是其中的阱区中,从而在衬底1001中形成凹槽。形成的凹槽中随后可以形成隔离,例如浅沟槽隔离(STI)。之后,可以去除光刻胶1015。
如图5(c)所示,第二材料层1003在第一方向上的侧壁当前暴露于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为了形成环绕沟道部的栅电极,可以在第二材料层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留出用于栅电极的空间。
为此,如图6(a)至6(d)所示,可以对第二材料层1003进行选择性刻蚀,以使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侧壁相对凹入。为更好地控制刻蚀的量,可以采用原子层刻蚀(ALE)。例如,刻蚀的量可以是约5nm-20nm。取决于刻蚀的特性,例如第二材料层1003相对于衬底1001和第三材料层1005的刻蚀选择性,刻蚀后第二材料层1003的侧壁可以呈现不同的形状。在图6(d)中示出了刻蚀后第二材料层1003的侧壁为向内侧凹入的C形。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在刻蚀选择性好时,刻蚀后第二材料层1003的侧壁可以接近竖直。在此,刻蚀可以是各向同性的,特别是在需要较大刻蚀量时。在如此形成的凹入中,可以填充电介质材料,以限定栅电极的空间。这种填充可以通过淀积然后回蚀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在衬底上淀积足以填满凹入的电介质材料如SiC,然后对淀积的电介质材料进行回蚀如RIE。这样,可以去除硬掩模层1013和隔墙1017所限定范围之外的电介质材料,且电介质材料留于上述凹入中而形成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在衬底1001上形成保护层1021。例如,可以通过淀积,在衬底1001上形成氧化物层,并对淀积的氧化物层进行平坦化处理如化学机械抛光(CMP)(CMP可以停止于硬掩模层1013)后进一步回蚀,来形成保护层1021。在此,保护层1021可以处于衬底1001的凹槽中,其顶面低于衬底1001的顶面。另外,在回蚀的过程中,刻蚀停止层1009(在该示例中,也是氧化物)暴露于外的部分也可以被刻蚀。根据其他实施例,形成保护层1021的操作可以在形成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的操作(包括凹入和填充)之前执行。
保护层1021可保护衬底1001的表面。例如,在该示例中,先限定了有源区在第一方向上的范围。随后,将限定有源区在第二方向上的范围。保护层1021可以避免在限定第二方向上的范围时对衬底目前在凹槽中暴露于外的表面(参见图5(c))造成影响。另外,在衬底1001中形成不同类型的阱区的情况下,保护层1021可以保护不同类型阱区之间的pn结不被刻蚀(例如,形成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时的回蚀)破坏。
如图7所示,可以利用硬掩模层1013和隔墙1017,将第三材料层1005、第二材料层1003和衬底1001的上部(第一材料层)构图为脊状结构(事实上,该脊状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范围已通过上述处理而限定)。例如,可以硬掩模层1013和隔墙1017作为刻蚀掩模,通过例如RIE依次对各层进行选择性刻蚀,将图案转移到下方的层中。于是,衬底1001的上部、第二材料层1003和第三材料层1005可以形成脊状结构。如上所述,由于保护层1021的存在,刻蚀可以不影响衬底1001在脊状结构在第一方向上两侧的部分。
在此,刻蚀可以进入衬底1001的阱区中。刻蚀进入衬底1001中的程度可以与以上结合图5(a)至5(c)描述的刻蚀接入衬底1001中的程度基本相同或者相似。同样地,在衬底1001中形成凹槽。并且也可以在这些凹槽中形成保护层(参见图8中的1023)。该保护层1023与之前的保护层1021一起围绕脊状结构的外周。这样,在脊状结构周围可以具有相似的处理条件,即,都是衬底1001中形成有凹槽,凹槽中形成有保护层1021、1023。
同样地,为了形成环绕沟道部的栅电极,可以在第二材料层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留出用于栅电极的空间。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对第二材料层1003进行选择性刻蚀,以使其在第二方向上的侧壁相对凹入(可以限定用于栅电极的空间)。为更好地控制刻蚀的量,可以采用ALE。例如,刻蚀的量可以为约10nm-40nm。如上所述,刻蚀后第二材料层1003的侧壁可以呈现向内侧凹入的C形。在此,刻蚀可以是各向同性的,特别是在需要较大刻蚀量时。通常,第二材料层1003的C形侧壁在上下两端处曲率较大,而在腰部或中部处曲率较小。
可以在脊状结构的侧壁上形成第一有源层,以便随后限定沟道部。为使后续在C形沟道部左右两侧形成栅电极时它们的栅长(例如,沿垂直于衬底表面方向)可以保持基本相等,如图9所示,可以对脊状结构(具体地,第一材料层、第二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外露表面)进行回蚀,使其外周侧壁相对于隔墙1017的外周侧壁横向凹入。为控制刻蚀深度,可以采用ALE。刻蚀深度可以基本等于随后要生长的第一有源层的厚度,例如为约5nm-15nm。
然后,如图10所示,可以通过例如选择性外延生长,在脊状结构的侧壁上形成第一有源层1025。由于选择性外延生长,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的表面上可以没有形成第一有源层1025。第一有源层1025随后可以限定沟道部,厚度为例如约3nm-15nm。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有源层1025(随后用作沟道部)的厚度可以通过外延生长工艺决定,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沟道部的厚度。第一有源层1025可以在外延生长时原位掺杂,以调节器件的阈值电压。
在图10中,将第一有源层1025在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侧壁上的部分的侧壁示出为与隔墙1017的侧壁基本齐平。这可以通过控制回蚀量和外延生长厚度基本相同来实现。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有源层1025在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侧壁上的部分的侧壁可以相对于隔墙1017的侧壁凹入,或者甚至可能突出。
在此,进行上述回蚀可以将凹入部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向上和向下刻蚀,使得生长第一有源层1025之后,凹入部的高度t1与第二材料层1003的厚度t2可基本相同。这样,随后在第一有源层1025左右两侧形成的栅电极可以具有基本相等的栅长。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也可通过调节回蚀量来改变第一有源层1025外侧的栅长,从而改变两侧栅长的比例,以优化由于C形沟道部左右两侧形貌不同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可以根据设计对器件的性能要求,适当选择第一有源层1025的材料。例如,第一有源层1025可以包括各种半导体材料,例如Si、Ge、SiGe、InP、GaAs、InGaAs等。在该示例中,第一有源层1025可以包括与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相同的材料如Si。
在图10的示例中,脊状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有源层1025可以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特征(例如,材料、尺寸、掺杂特性等),且彼此可以对称设置在第二材料层的相对两侧。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如下所述,通过单个脊状结构,可以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存储器件。根据设计对这两个存储器件的性能要求,脊状结构相对两侧的第一有源层1025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厚度、材料和掺杂特性等至少一个方面不同。这可以通过在一个存储器件区域中生长第一有源层时遮蔽另一个存储器件区域来实现。
由于第二材料材料层1003凹入,因此在第一有源层1025与第二材料层1003相对应的部分外侧,形成有空隙。在该空隙中,随后可以形成栅电极。为防止后继处理在该空隙中留下不必要的材料或者影响第一有源层1025,如图11所示,可以在该空隙中形成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同样地,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可以通过淀积然后回蚀的方式形成,且可以包括电介质材料如SiC。在该示例中,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与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包括相同的材料,从而它们随后可以被相同的刻蚀配方一起去除。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它们可以包括不同的材料。
之后,可以进行源/漏掺杂。
如图12所示,可以通过例如淀积,在图11所示的结构上形成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可以大致共形的方式形成。例如,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可以是包含掺杂剂的氧化物,厚度为约1nm-5nm。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中包含的掺杂剂可以用于掺杂源/漏部(以及可选地,衬底1001的露出表面),因此可以具有与所需形成的源/漏部相同的导电类型。例如,对于p型器件,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可以包含p型掺杂剂如B或In;对于n型器件,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可以包含n型掺杂剂如P或As。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的掺杂剂的浓度可以为约0.1%-5%。
在该示例中,在形成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之前,可以通过例如RIE,选择性刻蚀保护层1021、1023,以露出衬底1001的表面。这样,衬底1001的露出表面也可被掺杂从而形成两个器件下端的源/漏部S/D各自的接触区。
可以通过退火处理,将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中的掺杂剂驱入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中以形成源/漏部S/D(以及可选地,可以驱入衬底1001的露出表面中以形成两个器件下端的源/漏部S/D各自的接触区),如图13所示。之后,可以去除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
由于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可以具有相同的材料,且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可以大致共形的方式形成在它们的表面上,因此掺杂剂从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向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中的驱入程度可以大致相同。因此,源/漏部S/D(与第一材料层、第三材料层的内侧部分之间)的(掺杂浓度)界面可以大致平行于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表面,也即,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且可以彼此对准。
在该示例中,第一材料层通过衬底1001的上部提供。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材料层也可以是衬底1001上的外延层。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可以在外延时原位掺杂,而不是利用固相掺杂剂源层进行掺杂。
在脊状结构周围的凹槽中,可以形成隔离层1031,如图14(a)所示。形成隔离层的方法可以与如上所述形成保护层1021、1023的方法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为降低栅与源/漏之间的电容,可以进一步降低栅与源/漏之间的交迭。例如,如图14(b)所示,在去除固相掺杂剂源层1029之后,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使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暴露表面进一步凹进,从而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中形成的源/漏部S/D与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随后限定栅电极的位置)之间的交迭减少。在由于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表面凹进而在硬掩模层1013和隔墙1017下方所形成的空隙中,可以填充电介质1031′如氮氧化物或氧化物。填充可以通过淀积(且平坦化)然后回蚀来实现。回蚀时留下一定厚度的电介质1031′在衬底1001的表面上从而形成隔离部。
在以下,为方便起见,仍以图14(a)所示的情形为例进行描述。
接下来,可以利用隔墙1017来完成有源区的限定。
如图15所示,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如RIE,去除硬掩模层1013以露出芯模图案1011。在去除硬掩模层1013的过程中,在该示例中同为氮化物的隔墙1017的高度可能降低。然后,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如采用TMAH溶液的湿法刻蚀或采用RIE的干法刻蚀,去除芯模图案1011。这样,在脊状结构上留下了彼此相对延伸的一对隔墙1017(高度降低,顶端形貌也可能有所改变)。
可以利用隔墙1017作为刻蚀掩模,通过例如RIE,依次选择性刻蚀刻蚀停止层1009、第三材料层1005、第二材料层1003以及衬底1001的上部。刻蚀可以进行到衬底1001的阱区中。这样,在隔离层1031围绕的空间内,第三材料层1005、第二材料层1003以及衬底1001的上部形成了与隔墙1017相对应的一对堆叠,用以限定有源区。
当然,形成用于限定有源区的堆叠不限于隔墙图形转移技术,也可以利用光刻胶等通过光刻来进行。
在此,出于外延生长的目的,用于限定栅电极位置的第二材料层1003包括半导体材料。为便于后继的替代栅工艺,可以将第二材料层1003替换为电介质材料,以形成第三位置保持层。
例如,如图16(a)和16(b)所示,可以相对于第一有源层1025、衬底1001和第三材料层1005(在该示例中均为Si),通过选择性刻蚀,去除第二材料层1003(在该示例中为SiGe)。然后,可以在隔墙1017下方由于第二材料层1003的去除而留下的空隙中形成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同样地,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可以通过淀积然后回蚀的方法来形成。在该示例中,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可以与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包括相同的材料,以便随后在替代栅工艺中可以被相同的刻蚀配方一起去除。
如图16(b)所示,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与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它们一起限定栅电极的位置)围绕第一有源层1025的一部分。第一有源层1025的该部分可以用作沟道部。可以看出,沟道部是呈C形的弯曲纳米片(当纳米片较窄时,例如,图16(b)中纸面内竖直方向的尺寸较小时,可以变成纳米线)。由于刻蚀第二材料层1003(SiGe)时相对于第一有源层1025(Si)的高刻蚀选择性,因此沟道部的厚度(纳米线的情况下,为粗细,或者是直径)基本上由第一有源层1025的选择性生长工艺来确定。这相对于仅使用刻蚀方法或光刻方法来确定厚度的技术具有巨大优势,因为相比于刻蚀或光刻,外延生长工艺具有好得多的工艺控制。
为了减少栅电极与源/漏部特别是下方的源/漏部之间的交迭,可以提升隔离层1031的高度。例如,可以通过淀积(且平坦化)然后回蚀的方式,形成隔离层1035。例如,隔离层1035可以包括氧化物,且因此与之前的隔离层1031示出为一体。隔离层1035的顶面可以接近例如不低于(优选地,略高于)第一材料层的顶面(即,衬底1001的顶面)或者第二材料层的底面(即,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和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的底面),且不高于第二材料层的顶面(即,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和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的顶面)或者第三材料层的底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为降低电容,可以进一步降低栅与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其中形成有源/漏部)之间的交迭。例如,如图17所示,在如上所述形成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之后,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使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的暴露表面进一步凹进。从而第一材料层和第三材料层与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随后限定栅电极的位置)之间的交迭减少。之后,可以类似地形成隔离层1035′。在形成隔离层1035′的过程中,隔离层1035′的电介质材料也会填充隔墙1017下方由于第三材料层的凹入而形成的空隙中。
在图17的示例中,示出了在参考图14(b)描述的缩减交迭的处理工艺之外再进行参考图17描述的缩减交迭的工艺而得到的结构。于是,源/漏部S/D的外周被电介质材料所围绕。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参考图14(b)描述的缩减交迭的处理工艺与参考图17描述的缩减交迭的处理工艺可以择一进行,或者可以都进行。
在以下的描述中,仍然以图16(a)和16(b)所示的情形为例进行描述。
接下来,可以进行替代栅工艺。
如图18(a)至18(c)所示,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去除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和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在隔离层1035上,可以通过例如淀积,以大致共形的方式形成电性存储层1037。电性存储层1037可以包括具有电性(净电荷或电偶极子)储存能力的材料层或材料叠层。例如,电性存储层1037可以包括铁电材料如HfZrO2、Pb(Zr,Ti)O3(PZT)、(Pb,La)TiO3(PLT)、(Pb,La)(Zr,Ti)O3(PLZT)等,厚度例如为约3nm-15nm。在形成铁电材料的电性存储层1037之前,还可以形成界面层,例如通过氧化工艺或淀积如原子层淀积(ALD)形成的氧化物,厚度为约0.3nm-1.5nm。
在电性存储层1037上形成栅电极层1039。栅电极层1039可以填充有源区之间的空间。可以对栅电极层1039进行平坦化处理如CMP,CMP可以停止于隔墙1017。然后,可以回蚀栅电极层1039,以使其顶面低于原先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和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的顶面(或者,第二材料层的顶面或第三材料层的底面),以降低源/漏部与栅电极之间的电容。通过这种方式,所形成的栅电极的端部嵌入到先前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和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所在的空间中,围绕沟道部。栅电极层1039可以包括功函数调节金属如TiN、TaN、TiAlC等和栅导电金属如W等。
当前,两个器件各自的栅电极彼此连接成一体。可以根据器件设计,通过例如光刻,将栅电极层1039在两个器件之间断开,同时也可以构图栅接触部的着落焊盘(landingpad)。
如图19所示,可以形成光刻胶1041,并将其构图为遮蔽要形成栅接触部的着落焊盘的区域,而露出其他区域。然后,如图20(a)至20(c)所示,可以光刻胶1041(以及隔墙1017)作为掩模,选择性刻蚀如RIE栅电极层1039,RIE可以停止于电性存储层1037。之后,可以去除光刻胶1041。
于是,栅电极层1039基本留于且自对准于隔墙1017下方,除了在隔墙1017的一侧(图20(a)中的上侧)突出一部分以用作着落焊盘之外。栅电极层1039在分别处于相对隔墙1017下方的两个相对器件之间分离,从而限定分别用于两个器件的栅电极。
在该示例中,两个器件各自的着落焊盘位于隔墙1017的相同侧。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两个器件各自的着落焊盘可以位于隔墙1017的不同侧。
至此,完成了器件基础结构的制作。随后,可以制作各种接触部、互连结构等。
例如,如图21(a)和21(b)所示,可以通过例如淀积然后干坦化的方式,在衬底上形成电介质层1043。然后,可以形成接触孔,并在接触孔中填充导电材料如金属,形成接触部1045。接触部1045可以包括穿透隔墙1017和刻蚀停止层1009连接到上端源/漏部的接触部,穿透电介质层1043和隔离层1035连接到下端源/漏部的接触区的接触部,以及穿透电介质层1043连接到栅电极的着落焊盘的接触部。如图21(a)和21(b)所示,到两个器件各自的下端源/漏部的接触区的接触部可以分处于有源区的相对两侧(图中的左侧和右侧)。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到下端源/漏部的接触区的接触部可以与到相应器件的栅电极层的着落焊盘的接触部分处于相应器件有源区的相对两侧,如图22所示。
在以上实施例中,以例如铁电材料的电偶极子材料层来实现电性存储层。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电性存储层,例如浮栅或电荷俘获。
图23至2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制造存储器件的流程中的一些阶段。以下,将主要描述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如以上结合图16(a)和16(b)所述去除第二材料层1003之后,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去除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和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或者,也可以在去除第二材料层1003而释放的空间中先形成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然后再通过选择性刻蚀一起去除第一位置保持层1019、第二位置保持层1027和第三位置保持层1033。在隔离层1035上,可以通过例如淀积,以大致共形的方式形成介电隧穿层1047。介电隧穿层1047可以包括例如通过淀积(例如,ALD)或氧化形成的氧化物,厚度为约1nm-5nm。在介电隧穿层1047,可以通过例如淀积(例如,ALD),以大致共形的方式形成浮栅层1049。浮栅层1049可以包括导体,例如掺杂的多晶硅,厚度为约2nm-20nm。
在浮栅层1049上,可以形成控制栅。
另外,可以使浮栅层1049局限于沟道部所在的区域。例如,如图23所示,可以通过淀积然后回蚀的方式,重新形成位置保持层1051(例如,SiC)。在存在位置保持层1051的情况下,可以对浮栅层1049进行选择性刻蚀,以去除其被位置保持层1051暴露的部分。另外,刻蚀可以进一步侵蚀浮栅层1049在位置保持层1051上下表面上的部分。可以控制刻蚀的程度,使得浮栅层1049留有一部分在位置保持层的上下表面上,以避免浮栅层1049被过度刻蚀而无法面对整个沟道部。留下的浮栅层1049可以自对准于沟道部。可以通过淀积然后回蚀的方式,形成侧墙1053,如图24所示。如此形成的侧墙1053可以自对准于沟道部。侧墙1053例如可以包括氮化物,厚度为约1.5nm-12nm。
之后,可以类似地进行替代栅工艺。例如,如图25所示,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去除位置保持层1051。然后,可以依次形成栅介质层1055和栅电极1057。栅介质层1055可以基本共形的方式形成,包括例如氧化物,厚度为约2nm-6nm。栅电极1057可以包括掺杂的多晶硅或金属栅。
接下来的工艺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进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浮栅来实现电荷存储。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上述的浮栅层1049可以替换为电荷俘获层,例如氮化物。
另外,在使用铁电材料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类似地形成侧墙。例如,如图26所示,可以如上所述借助于位置保持层,使(铁电材料的)电性存储层1037凹入一定程度,并形成侧墙1053′。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存储器件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因此,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存储器件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与存储器件配合的显示屏幕以及与存储器件配合的无线收发器等部件。这种电子设备例如智能电话、计算机、平板电脑(PC)、可穿戴智能设备、移动电源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SoC)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上述方法。具体地,可以在芯片上集成多种器件,其中至少一些是根据本公开的方法制造的。
在以上的描述中,对于各层的构图、刻蚀等技术细节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形成所需形状的层、区域等。另外,为了形成同一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设计出与以上描述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的方法。另外,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上的沟道部,所述沟道部包括与所述衬底的表面垂直的截面呈C形的弯曲纳米片或纳米线;
相对于所述衬底分别处于所述沟道部的上下两端的源/漏部;
围绕所述沟道部的外周的栅电极;以及
介于所述栅电极与所述沟道部之间的电性存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性存储层包括浮栅层或电荷俘获层,所述存储器件还包括:
介电隧穿层,介于所述浮栅层或电荷俘获层与所述沟道部之间;以及
栅介质层,介于所述浮栅层或电荷俘获层与所述栅电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栅电极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浮栅层或电荷俘获层的端部相接的电介质侧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侧墙在横向上自对准于所述浮栅层或电荷俘获层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性存储层包括单层的电偶极子材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介于所述电性存储层与所述沟道部之间的界面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栅电极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电偶极子材料层的端部相接的电介质侧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侧墙在横向上自对准于所述电偶极子材料层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性存储层自对准于所述沟道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电极自对准于所述沟道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纳米片或纳米线具有实质上均匀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相对于所述衬底分别处于所述沟道部的上下两端的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其中,所述源/漏部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各自在所述C形的开口一侧的部分中形成的掺杂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相对于所述衬底分别处于所述沟道部的上下两端、分别绕所述第一半导体层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各自至少部分外周的电介质层,
其中,所述电介质层与相应的第一半导体层或第二半导体层实质上共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存储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C形的弯曲纳米片或纳米线的相对两侧,所述栅电极的栅长相等。
CN202122129002.9U 2021-09-03 2021-09-03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Active CN2159887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29002.9U CN215988757U (zh) 2021-09-03 2021-09-03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29002.9U CN215988757U (zh) 2021-09-03 2021-09-03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88757U true CN215988757U (zh) 2022-03-08

Family

ID=80467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29002.9U Active CN215988757U (zh) 2021-09-03 2021-09-03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887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87440B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CN111384156B (zh) C形沟道部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US11075265B2 (en) Trigate device with full silicided epi-less source/drain for high density access transistor applications
WO2023024299A1 (zh) 具有双栅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220190169A1 (en) Strained vertical channel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482627B2 (en) C-shaped active area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532756B2 (en) C-shaped active area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53274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U-shaped chan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4009670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spacer and c-shaped channel por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spacer and c-shaped channel por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1261700A (zh) C形沟道部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111244161B (zh) C形沟道部半导体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111063684B (zh) 具有c形有源区的半导体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215988757U (zh) C形沟道部存储器件
US2023016320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u-shaped structur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5527730U (zh) 存储器件
CN116666439B (zh) 具有连续栅长的竖直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063683B (zh) 具有u形沟道的半导体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114093949B (zh) 抑制gidl的mosfet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mosfet的电子设备
CN210516733U (zh) 竖直型半导体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