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51571U -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51571U
CN215951571U CN202121931262.1U CN202121931262U CN215951571U CN 215951571 U CN215951571 U CN 215951571U CN 202121931262 U CN202121931262 U CN 202121931262U CN 215951571 U CN215951571 U CN 215951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air duct
deflector
opening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312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顾明亮
田志强
魏伟
徐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312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51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51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51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风道结构,包括分隔体,设置于两个贯流风扇之间,分别与第一贯流风扇的第一上蜗舌构建有第一风道,与第二贯流风扇的第二上蜗舌构建有第二风道;其中,第一上蜗舌的末端向分隔体侧弯曲;第二上蜗舌的末端向分隔体侧弯曲;导风板,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上,以转动打开或关闭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过将贯流风扇的上蜗舌的末端的改进设置,使其向分隔体侧弯曲,则使得风道的出风口呈现向中间区域弯曲,从而引导空气向中间区域流动,再配合导风板的开启状态,实现广角送风和聚合出风的出风模式。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

Description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多为双贯流空调柜机形式的产品,以两个贯流风扇的布置方式划分为背对背布置和面对面布置,其中,背对背布置是指两个贯流风扇相离旋转,将进风由空调壳体的左右两侧送出,使得左右送风角度大,但是中间区域风量小,会出现送风盲区。面对面布置是指两个贯流风扇相向旋转,将进风由两个贯流风扇之间的中间区域送出,使得中间区域风量大,而左右送风角度小。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只能实现左右大角度的两侧送风或者中间区域聚合出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通过对构建风道的上蜗舌的末端结构的改进并配合导风板的打开状态的不同,实现广角送风和聚合出风,解决了现有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只能实现左右大角度的两侧送风或者中间区域聚合出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贯流风扇和第二贯流风扇;其中,风道结构包括分隔体和导风板;分隔体设置于第一贯流风扇与第二贯流风扇之间,与第一贯流风扇的第一上蜗舌构建有第一风道,与第二贯流风扇的第二上蜗舌构建有第二风道;其中,第一上蜗舌的末端向分隔体侧弯曲,使得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第二上蜗舌的末端向分隔体侧弯曲,使得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导风板分别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上,以旋转打开或关闭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可选地,位于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处的分隔体的侧壁呈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的曲面;位于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处的分隔体的侧壁呈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的曲面。
可选地,分隔体,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一上蜗舌构建有第一风道,且第一侧壁的末端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第二侧壁,与第二上蜗舌构建有第二风道,且第二侧壁的末端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第三侧壁,两侧边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且位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
可选地,第一侧壁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第一内凹曲面部和第一外凸曲面部,第一外凸曲面部与第三侧壁的第一侧边连接;第二侧壁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二内凹曲面部和第二外凸曲面部,第二外凸曲面部与第三侧壁的第二侧边连接;第一内凹曲面部的凸起侧与第二内凹曲面部的凸起侧相对设置。
可选地,导风板可在[0°,100°]的打开角度范围内旋转,其中,打开角度为0°时,导风板关闭所在的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或者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
可选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20°,50°],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70°,10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可选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30°,40°],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80°,9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导风板,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38°,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88°,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或者,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同步旋转,且每一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35°,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每一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9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同步旋转或者异步旋转;当多个导风板异步旋转时,位于外侧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大于或小于位于内侧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导风板,多个导风板的宽度不同,且由所在出风口的内侧向外侧,导风板的宽度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前述的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结构,基于两个贯流风扇背对背设置的风道结构,通过将贯流风扇的上蜗舌的末端(即风道的出风口处)的改进设置,使其向分隔体侧弯曲,则使得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出风口呈现向中间区域弯曲,从而引导空气向中间区域流动,再配合导风板的开启状态,实现广角送风和聚合出风的出风模式。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风道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第一风道;102、第二风道;
10、分隔体;11、第一侧壁;110、第一拐角侧壁;111、第一内凹曲面部;112、第一外凸曲面部;12、第二侧壁;120、第二拐角侧壁;121、第二内凹曲面部;122、第二外凸曲面部;13、第三侧壁;
20、导风板;21、内侧导风板;22、外侧导风板;23、电机;24、安装端板;
31、第一贯流风扇;310、第一上蜗舌;311、第一蜗舌末端;32、第二贯流风扇;320、第二上蜗舌;321、第二蜗舌末端;
40、室内机;41、换热器41;42、壳体;43、密封板;44、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公开实施例中,双贯流空调室内机为设置有两个贯流风扇的空调室内机,该两个贯流风扇沿轴向并列设置,换热器41设置于两个贯流风扇与空调进风口之间,空气经换热器41换热处理后经由贯流风扇导向排出。
结合图1-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其中,风道结构包括分隔体10和导风板20;分隔体10设置于第一贯流风扇31与第二贯流风扇32之间,与第一贯流风扇31的第一上蜗舌310构建有第一风道101,与第二贯流风扇32的第二上蜗舌320构建有第二风道102;其中,第一上蜗舌310的末端(记为第一蜗舌末端311)向分隔体10侧弯曲,使得第一风道101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第二上蜗舌320的末端(记为第二蜗舌末端321)向分隔体10侧弯曲,使得第二风道102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导风板20分别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风道101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风道102的第二出风口上,以旋转打开或关闭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基于两个贯流风扇背对背设置的风道结构,通过将贯流风扇的上蜗舌的末端(即风道的出风口处)的改进设置,使其向分隔体10侧弯曲,则使得风道(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的出风口呈现向中间区域弯曲,从而引导空气向中间区域流动,再配合导风板20的开启状态(转动打开角度),实现广角送风和聚合出风的出风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01与第二风道102呈对称结构,因此,第一上蜗舌310和第二上蜗舌320的结构一致,且呈对称设置;分隔体10的分别与第一上蜗舌310和第二上蜗舌320各自对应的两个侧壁(下述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也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呈弧面,且第一出风口的第一上蜗舌310侧边沿位于分隔体10侧边沿的后侧,第二出风口的第二上蜗舌320侧边沿位于分隔体10侧边沿的后侧。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上蜗舌310的第一蜗舌末端311和第二上蜗舌320的第二蜗舌末端321的弯曲程度影响相对应的第一风道101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风道102的第二出风口向中间区域侧的聚拢程度,因此,弯曲程度可依据实际需求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上蜗舌310的末端端部的切线方向与基准面p的第一蜗舌末端切角α1为20°~50°;第二上蜗舌320的末端端部的切线方向与基准面p的第二蜗舌末端切角α2为20°~50°。其中,基准面p为风道结构的对称面。本实施例中,风道结构的对称面为与过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轴线的对称面相垂直的平面。
可选地,第一蜗舌末端切角α1为25°~40°;第二蜗舌末端切角α2为25°~40°。
可选地,第一蜗舌末端切角α1为30°;第二蜗舌末端切角α2为30°。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风道101的第一出风口处的分隔体10的侧壁(记为第一拐角侧壁110)呈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的曲面。位于第二风道102的第二出风口处的分隔体10的侧壁(记为第二拐角侧壁120)呈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的曲面。本实施例中,分隔体10的第一拐角侧壁110具有与第一上蜗舌310的末端相同的弯曲趋势,使得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靠拢;同理,分隔体10的第二拐角侧壁120具有与第二上蜗舌320的末端相同的弯曲趋势,使得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靠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拐角侧壁110的末端的切线方向与基准面p的第一侧壁末端切角β1大于或等于第一蜗舌末端切角α1;第二拐角侧壁120的末端的切线方向与基准面p的第二侧壁末端切角β2大于或等于第二蜗舌末端切角α2。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切角设计能够使得出风更顺畅,更适于实现聚合出风模式和广角送风模式。
可选地,第一侧壁末端切角β1为40°~60°;第二侧壁末端切角β2为40°~60°。其中,基准面p为风道结构的对称面。本实施例中,风道结构的对称面为与过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的轴线的对称面相垂直的平面。
可选地,第一侧壁末端切角β1为45°~55°;第二侧壁末端切角β2为45°~55°。
可选地,第一侧壁末端切角β1为50°;第二侧壁末端切角β2为50°。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的结构设计使得引导空气向中间区域流动的同时,再结合导风板20的开启状态,实现广角送风和聚合出风的出风模式。
可选地,分隔体10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第一侧壁11与第一上蜗舌310构建有第一风道101且第一侧壁11的末端段(第一拐角侧壁110)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第二侧壁12与第二上蜗舌320构建有第二风道102且第二侧壁12的末端段(第二拐角侧壁120)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第三侧壁13的两侧边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一侧壁11的末端和第二侧壁12的末端连接,且位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构成“人”字形构件,且在末端向中间区域弯曲,第三侧壁13设置于“人”字形的敞开端口上。其中,“人”字形构件的上端沿第一贯流风扇31和第二贯流风扇32之间向换热器41侧延伸设置。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侧壁11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一内凹曲面部111和第一外凸曲面部112,第一外凸曲面部112的末端与第三侧壁13的第一侧边连接。第二侧壁12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第二内凹曲面部121和第二外凸曲面部122,第二外凸曲面部122的末端与第三侧壁13的第二侧边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凹曲面部111的凸起侧与第二内凹曲面部121的凸起侧相对设置,构成“人”字形部分。
可选地,第一外凸曲面部112包括曲度不同为平滑过渡连接的多个第一子外凸曲面段。以在第一侧壁11的末端构建形成更加平滑的弯曲部,更顺畅地导流空气。
可选地,第二外凸曲面部122包括曲度不同为平滑过渡连接的多个第二子外凸曲面段。以在第二侧壁12的末端构建形成更加平滑的弯曲部,更顺畅地导流空气。
本实施例中,第三侧壁13的结构不限定,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依据所应用的空调室内机的前面板的结构形式确定。
本公开实施中,分隔体10呈沿贯流风扇轴向延伸的柱体结构,其截面呈两个底角处为曲面过渡的三角形。如图5所示,分隔体10的截面为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的末端段即为前述第一拐角侧壁110,则第一侧壁11的末端的切线方向与基准面p的第一侧壁末端切角即为前述的β1,则β1的设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在此不再赘述。同理,第二侧壁12的末端段即为前述的第二拐角侧壁120,则第二侧壁12的末端的切线方向与基准面p的第二侧壁末端切角即为前述的β2,则β2的设定参考前述内容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导风板20的旋转打开或关闭采用电机23驱动完成,将电机23的输出端与导风板20的转轴连接。一般地,风道结构在贯流风扇的轴向上跨度大,为了保证导风板20旋转打开角度的一致性,在导风板20的两端均设置有转轴,且分别与电机23的输出端的连接。在导风板20的纵向两端同步被驱动旋转,保证同一导风板20在纵向上打开角度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风道结构还包括安装端板24,分别设置于导风板20的纵向两端,用于安装风道结构的驱动机构(例如,电机23)以及固定分隔体10的两端等。起到组装风道结构的各功能部件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20可在[0°,100°]的打开角度范围内旋转,其中,打开角度为0°时,导风板20关闭所在的第一风道101的第一出风口或者第二风道102的第二出风口。随着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γ的增加,由朝向中间区域出风的聚合出风模式逐渐过渡到广角送风模式,在实际运行时,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即可。打开角度γ为导风板20的末端的切线方向与基准线l的夹角,其中,基准线l为打开角度为0°时的导风板20的末端向分隔体侧的切线。
可选地,结合图6所示,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γ为[20°,50°],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结合图7所示,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γ为[70°,10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可选地,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γ为[30°,40°],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γ为[80°,9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各自设置的导风板20的数量不限定,可以仅设置一个导风板20(如图1至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多个导风板20(如图8至图10所示)。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导风板20,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γ为38°,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如图7所示,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γ为88°,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导风板20,多个导风板20同步旋转,其中,如图9所示,每一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为35°,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如图10所示,每一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为9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8至图10所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导风板20,多个导风板20同步旋转或者异步旋转。当多个导风板20异步旋转时,位于外侧的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大于或小于位于内侧的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控制多个导风板20异步旋转,可以扩大相应出风模式下的出风范围。
如图8至图10所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两个导风板,位于所在出风口的内侧导风板21,位于所在的出风口的外侧导风板22。内侧导风板21和外侧导风板22同步旋转或者异步旋转。
可选地,多个导风板20同步旋转。每一导风板20的旋转打开角度一致,打开角度参考前述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的范围。
可选地,多个导风板20异步旋转,位于外侧的导风板(外侧导风板22)的打开角度大于位于内侧的导风板(内侧导风板21)的打开角度。异步旋转的多个导风板的打开角度可以在同一种出风模式的打开角度范围内,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出风模式,而在(0°,100°]的打开角度范围确定。本实施例中,多个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为[70°,100°],形成广角送风模式,且能够扩大出风范围。
可选地,多个导风板20异步旋转,位于外侧的导风板(外侧导风板22)的打开角度小于位于内侧的导风板(内侧导风板21)的打开角度。异步旋转的多个导风板的打开角度可以在同一种出风模式的打开角度范围内,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出风模式,而在(0°,100°]的打开角度范围确定。本实施例中,多个导风板20的打开角度为[20°,50°],形成聚合出风模式,且能够扩大出风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导风板20,多个导风板20的宽度不同,且由所在的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的内侧向外侧,导风板20的宽度减小。
如图8所示,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的两个导风板,内侧导风板22的宽度大于外侧导风板21的宽度。
结合图1至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40,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40,例如,双贯流室内柜机,可以实现广角送风模式以及聚合出风模式。使双贯流空调室内机兼顾了左右大角度送风和中间区域送风量的均匀性。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42,壳体42内设置有隔板44,将壳体42内的空间分隔为下部功能部件安装区和上部换热区。本公开实施例的风道结构即设置于上部换热区内。壳体42的前面板上开设有窗口,风道结构的出风侧由该窗口露出。壳体42的背板上设置有进风格栅。隔板44可以与位于该侧的风道结构的安装端板22功能整合为一体,即隔板44同时作为位于该侧的安装端板使用,将风道结构的导风板20、驱动机构(例如,电机23)和分隔体10等部件设置于该隔板44上。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空调室内机40还包括密封板43,密封板43沿壳体纵向设置于壳体42内,与前述风道结构配合形成密封的第一风道101和第二风道102。
如图1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40内,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101的第一出风口上设置有一个导风板20,第二风道102的第二出风口上设置有一个导风板20。图12是处于聚合出风模式时导风板20的打开状态图。
如图1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40内,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101的第一出风口上设置有两个导风板20,第二风道102的第二出风口上设置有两个导风板20。图15是处于广角出风模式时导风板20的打开状态图。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贯流风扇和第二贯流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隔体,设置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之间,与所述第一贯流风扇的第一上蜗舌构建有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贯流风扇的第二上蜗舌构建有第二风道;其中,所述第一上蜗舌的末端向所述分隔体侧弯曲,使得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所述第二上蜗舌的末端向所述分隔体侧弯曲,使得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方向朝向中间区域;
导风板,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上,以旋转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处的所述分隔体的侧壁呈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的曲面;
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处的所述分隔体的侧壁呈向中间区域侧弯曲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体,包括:
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上蜗舌构建有所述第一风道,且所述第一侧壁的末端向中间区域侧弯曲;
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上蜗舌构建有所述第二风道,且所述第二侧壁的末端向中间区域侧弯曲;
第三侧壁,两侧边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可在[0°,100°]的打开角度范围内旋转,其中,所述打开角度为0°时,所述导风板关闭所在的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或者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20°,50°],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70°,10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30°,40°],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80°,9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38°,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88°,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同步旋转,且每一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35°,形成聚合出风模式;或者,每一所述导风板的打开角度为90°,形成广角出风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同步旋转或者异步旋转;当多个所述导风板异步旋转时,位于外侧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大于或小于位于内侧的导风板的打开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上分别设置多个所述导风板,多个所述导风板的宽度不同,且由所在出风口的内侧向外侧,导风板的宽度减小。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
CN202121931262.1U 2021-08-17 2021-08-17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5951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31262.1U CN215951571U (zh) 2021-08-17 2021-08-17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31262.1U CN215951571U (zh) 2021-08-17 2021-08-17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51571U true CN215951571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432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31262.1U Active CN215951571U (zh) 2021-08-17 2021-08-17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515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5264386A1 (en) Air conditioner
US5775125A (en) Integrated air conditioner
CN215951571U (zh)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EP170321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3713238U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951723U (zh)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
CN215951572U (zh) 用于双贯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及空调室内机
CN211854217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EP2280176A1 (en) Cross 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with same
CN21768547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597443U (zh) 空调器
CN207697423U (zh) 一种车用空调系统及客车
CN112432358A (zh) 消音组件和空调系统
CN110431360B (zh) 空气调节机
CN220096086U (zh) 一种汽车空调增加风门结构强度的结构
JP2000171052A (ja)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470630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5951719U (zh) 导风件、空调室内机
CN220397676U (zh) 一种无风感空调器
CN220567366U (zh) 空调器
JP7093042B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13778130U (zh) 可切换风向的空调风道和空调系统
CN220817925U (zh) 一种窗式空调器
CN220506934U (zh) 导板组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