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5325U - 理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理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5325U
CN215935325U CN202122337681.9U CN202122337681U CN215935325U CN 215935325 U CN215935325 U CN 215935325U CN 202122337681 U CN202122337681 U CN 202122337681U CN 215935325 U CN215935325 U CN 215935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wall
cable
section
winding element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376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丛耀宗
王铭龙
刘家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ta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nta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ta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Quanta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20212233768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53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5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53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理线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以及至少一个卷线元件。底座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底壁,第一侧壁邻接于第二侧壁,并且底壁邻接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设置于底座的第一侧壁。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设置于底座的第二侧壁。至少一个卷线元件设置于底壁。

Description

理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理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之不断研发与进步,在电子设备中也装设有更多的电子元件,而这些电子元件往往各自具有缆线以彼此连接或是连接至电子设备外部,当这些缆线未能妥善整理时,会影响电子设备内部之气流流动,而导致散热效果变差。因此为了维持良好之气流流动,习知常使用束线带等整理电子设备内部的缆线,使得缆线尽量沿着电子设备的机壳侧壁设置,以及避开其内部的风扇与通风孔。
实用新型内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理线装置,其结构设计易于将不同或相同长度、粗细的多条缆线个别分开,避免缆线彼此打结造成凌乱,进而提升电子设备内部的散热效果。
本揭露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理线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以及至少一个卷线元件。底座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底壁,第一侧壁邻接于第二侧壁,并且底壁邻接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设置于底座的第一侧壁。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设置于底座的第二侧壁。至少一个卷线元件设置于底壁。
根据本揭露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的每一个包括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一第三段部、以及一第四段部,第一段部连接第二段部,并且第三段部连接第二段部以及第四段部,当沿着垂直于第二侧壁的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段部与第三段部之间相距一第一距离,并且第二段部与第四段部之间相距一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并且第一距离以及第二距离大于一缆线的一外径。其中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包括一第一缆线容纳元件以及一第二缆线容纳元件,第一缆线容纳元件设置于第一侧壁,第二缆线容纳元件设置于与第一侧壁相对且平行的一第三侧壁。
根据本揭露一些实施例,第二侧壁具有一入口,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的每一个具有多个穿孔,穿孔与入口连通。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的每一个包括一上半部以及一下半部,上半部与下半部分别具有多个凹槽,上半部的凹槽与下半部的凹槽彼此相对而形成穿孔。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包括一第一缆线夹持元件以及一第二缆线夹持元件,第一缆线夹持元件设置于第二侧壁,第二缆线夹持元件设置于与第二侧壁相对且平行的一第四侧壁,第四侧壁具有一出口,出口与第二侧壁的入口相对。
根据本揭露一些实施例,至少一个卷线元件包括一第一卷线元件以及一第二卷线元件,当沿着垂直于第二侧壁的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卷线元件与第二卷线元件至少部分重叠。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卷线元件、第二卷线元件与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不重叠。至少一个卷线元件更包括一第三卷线元件以及一第四卷线元件,当沿着第一方向观察时,第三卷线元件重叠于第四卷线元件,第三卷线元件与第一卷线元件不重叠。
附图说明
本揭露可藉由之后的详细说明并配合图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强调的是,按照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特征并没有按比例绘制,并且仅用于说明之目的。事实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因此各种特征的尺寸可能会任意地放大或者缩小。
图1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理线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理线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缆线容纳元件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拿掉上盖的理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拿掉上盖的理线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理线装置
110:底座
111:第一侧壁
112:第二侧壁
113:第三侧壁
114:第四侧壁
115:底壁
120:上盖
121固定部
130:缆线容纳元件
130A:第一缆线容纳元件
130B:第二缆线容纳元件
131:第一段部
132:第二段部
133:第三段部
134:第四段部
140:缆线夹持元件
140A:第一缆线夹持元件
140B:第二缆线夹持元件
141:上半部
142:下半部
150:卷线元件
150A:第一卷线元件
150B:第二卷线元件
150C:第三卷线元件
150D:第四卷线元件
150E:第五卷线元件
150F:第六卷线元件
C:缆线
C1:大圆柱体
C2:小圆柱体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E1:入口
E2:出口
H:穿孔
h:孔洞
P1第一距离
P2第二距离
R:凹槽
T:手转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揭露之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之配置系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且实施例中图式标号之部分重复,系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揭露。
应了解的是当一元件被提及是被「连接于」或是「耦接于」另一元件时,此元件可能直接连接于或是耦接于另一个元件,或是在两元件之间存在一个或是多个元件。此外,像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之类的序数的使用不一定隐含等级的顺序感,而是可以仅区分动作或结构的多个实例。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参考是指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中各处出现的句子「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不一定都指的是同一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首先,请先参考图1以及图2。图1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理线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理线装置100的爆炸图。一种理线装置100,包括一底座110、一上盖120、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130、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140、以及至少一个卷线元件150。在本实施例中,缆线容纳元件130为两个、缆线夹持元件140为两个、卷线元件150为六个,但不限于此,可视需求改变。
底座110具有一第一侧壁111、一第二侧壁112、一第三侧壁113、一第四侧壁114、以及一底壁115,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以及第四侧壁114与底壁115连接,第一侧壁111与第三侧壁113相对,并且第二侧壁112与第四侧壁114相对。第二侧壁112具有一入口E1,第四侧壁114具有一出口E2,入口E1与出口E2相对并且具有类似的形状大小,用以使缆线C(参考图4)可以从入口E1进入并由出口E2穿出。当沿着垂直于第二底壁112的一第一方向D1观察时,入口E1与出口E2至少部分重叠。
上盖120用以与底座110结合而形成具有接近长方体形状的一外壳S,使得缆线C可容纳于其中并保护缆线C。上盖120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在邻近于底座110的第二侧壁112以及第四侧壁114分别具有沿着垂直于上盖120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的两个固定部121,在固定部121上具有一孔洞h,并且在底座110的第二侧壁112以及第四侧壁114上也设置对应的孔洞h,因此,可藉由将一手转螺丝T分别拧入上盖120以及底座110的孔洞h,而将上盖120与底座110结合。
接着请参考图2、图3以及图4。图3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缆线容纳元件130的立体图,图4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拿掉上盖120的理线装置100的示意图,在图4中示出了两条缆线C收纳于理线装置100。在本实施例中,缆线容纳元件130包括一第一缆线容纳元件130A以及一第二缆线容纳元件130B,第一缆线容纳元件130A设置于第一侧壁111,第二缆线容纳元件130B设置于与第一侧壁111相对且平行的第三侧壁113。但缆线容纳元件130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缆线容纳元件130可以只具有一个,例如第一缆线容纳元件130A或第二缆线容纳元件130B。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缆线容纳元件130可以具有超过两个,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的一第三方向D3排列,并且可以设置于底座110。
第一缆线容纳元件130A以及第二缆线容纳元件130B皆分别包括一第一段部131、一第二段部132、一第三段部133、以及一第四段部134,第一段部131连接第二段部132,并且第三段部133连接第二段部132以及第四段部134,各个段部具有矩形平板形状,第一段部131以及第三段部133垂直于第二方向D2、第二段部132以及第四段部134垂直于第三方向D3,形成具有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未封闭的矩形管状。
当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一段部131与该第三段部133之间相距一第一距离P1,并且第二段部132与第四段部134之间相距一第二距离P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P1大于第二距离P2,并且第一距离P1以及第二距离P2大于缆线C的一外径,因此,缆线C可容纳于缆线容纳元件130,并且藉由第一段部131与第四段部134之间的未封闭处,可以便于将过长的缆线C缠绕于第四段部134,以进一步整理缆线C。
接着请参考图2、图4以及图5。图5为根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拿掉上盖120的理线装置100的俯视图,在图5中示出了两条缆线C收纳于理线装置100。在本实施例中,缆线夹持元件140包括一第一缆线夹持元件140A以及一第二缆线夹持元件140B,第一缆线夹持元件140A设置于第二侧壁112,第二缆线夹持元件140B设置于与第二侧壁112相对且平行的第四侧壁114。
第一缆线夹持元件140A以及第二缆线夹持元件140B分别具有多个穿孔H,这些穿孔H与入口E1(或出口E2)连通,使得缆线可以从入口E1通过穿孔H而进入,并且通过另一个穿孔H而穿过出口E2。更详细地说,第一缆线夹持元件140A以及第二缆线夹持元件140B分别包括一上半部141以及一下半部142,上半部141与下半部142分别具有多个凹槽R,上半部141的凹槽R与下半部142的凹槽R彼此相对,并可藉由手转螺丝T将上半部141与下半部142固定,而使得相对的凹槽R形成穿孔H。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示出的穿孔H为四个,但穿孔H的数量不限于此,可视需求而改变。
卷线元件150由两个直径较大的大圆柱体C1之间夹一个直径较小的小圆柱体C2而形成,可以将缆线C缠绕于小圆柱体C2,并收纳于两个大圆柱体C1与小圆柱体C2形成的收纳空间,因此,卷线元件150可以收纳过长的缆线C,并且可以根据缆线C的长度而决定卷线元件150设置于理线装置100中的数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卷线元件150可以收纳外径4mm以下、最小弯曲半径十倍线径以下的缆线C,并可收纳60mm的缆线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卷线元件150包括第一卷线元件150A、第二卷线元件150B、第三卷线元件150C、第四卷线元件150D、第五卷线元件150E、以及第六卷线元件150F。当沿着第一方向D1观察时,第一卷线元件150A、第二卷线元件150B、第三卷线元件150C彼此重叠,第四卷线元件150D、第五卷线元件150E、第六卷线元件150F彼此重叠,并且卷线元件150的每一个皆与缆线容纳元件130不重叠,因此,多条缆线C可以分别藉由缆线容纳元件130或是卷线元件150而被收纳于理线装置中100。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多条缆线C如何收纳于理线装置中100中。如图4以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缆线C为两条,分别来自于不同电子元件,并欲分别连接至不同的目标元件。这两条缆线C通过入口E1后分别穿过第一缆线夹持元件140A的不同穿孔H,其中一条穿过第一缆线容纳元件130A,接着通过第二缆线夹持元件140B的其中一个穿孔H穿过出口E2而连接到其目标元件,另一条则是缠绕经过第一卷线元件150A、第二卷线元件150B、第三卷线元件150C,接着通过第二缆线夹持元件140B的另一个不同的穿孔H穿过出口E2而连接到其目标元件。
因此,藉由缆线容纳元件130、缆线夹持元件140、以及卷线元件150在理线装置中100中的配置,可以将多条缆线C分开收纳,避免缆线C之间彼此打结。如上述的实施例中,最多可以同时收纳四条长度相同或不同的缆线C,四条缆线C中的另外两条缆线C可以类似上述两条缆线C收纳的方式,依序通过入口E1、穿孔H、第二缆线容纳元件130B(或第四卷线元件150D、第五卷线元件150E、第六卷线元件150F)、穿孔H、出口E2。
当然,缆线容纳元件130、缆线夹持元件140、以及卷线元件150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视需求简单的调整,例如可以在缆线容纳元件130、缆线夹持元件140、以及卷线元件150的底部设置一接着单元(未图示),藉由此接着单元而固定于底座110,并在需要改变配置的情况下,可轻松地将缆线容纳元件130、缆线夹持元件140、或卷线元件150拔起而重新配置。
综上所述,本揭露提供一种理线装置,包括一底座、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以及至少一个卷线元件。藉由本揭露之理线装置,可简单地将不同或相同长度、粗细的多条缆线个别分开,避免缆线彼此打结造成凌乱,进而提升电子设备内部的散热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揭露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制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从本实用新型揭示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制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制程、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申请专利范围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具有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以及一底壁,该第一侧壁邻接于该第二侧壁,并且该底壁邻接于该第一侧壁以及该第二侧壁;
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设置于该底座的该第一侧壁;
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设置于该底座的该第二侧壁;以及
至少一个卷线元件,设置于该底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的每一个包括一第一段部、一第二段部、一第三段部、以及一第四段部,该第一段部连接该第二段部,并且该第三段部连接该第二段部以及该第四段部,当沿着垂直于该第二侧壁的一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段部与该第三段部之间相距一第一距离,并且该第二段部与该第四段部之间相距一第二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距离大于该第二距离,并且该第一距离以及该第二距离大于一缆线的一外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包括一第一缆线容纳元件以及一第二缆线容纳元件,该第一缆线容纳元件设置于该第一侧壁,该第二缆线容纳元件设置于与该第一侧壁相对且平行的一第三侧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壁具有一入口,该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的每一个具有多个穿孔,该多个穿孔与该入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的每一个包括一上半部以及一下半部,该上半部与该下半部分别具有多个凹槽,该上半部的该多个凹槽与该下半部的该多个凹槽彼此相对而形成该多个穿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缆线夹持元件包括一第一缆线夹持元件以及一第二缆线夹持元件,该第一缆线夹持元件设置于该第二侧壁,该第二缆线夹持元件设置于与该第二侧壁相对且平行的一第四侧壁,该第四侧壁具有一出口,该出口与该第二侧壁的该入口相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卷线元件包括一第一卷线元件以及一第二卷线元件,当沿着垂直于该第二侧壁的一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卷线元件与该第二卷线元件至少部分重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一卷线元件、该第二卷线元件与该至少一个缆线容纳元件不重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理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卷线元件还包括一第三卷线元件以及一第四卷线元件,当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时,该第三卷线元件重叠于该第四卷线元件,该第三卷线元件与该第一卷线元件不重叠。
CN202122337681.9U 2021-09-26 2021-09-26 理线装置 Active CN2159353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37681.9U CN215935325U (zh) 2021-09-26 2021-09-26 理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37681.9U CN215935325U (zh) 2021-09-26 2021-09-26 理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5325U true CN215935325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14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37681.9U Active CN215935325U (zh) 2021-09-26 2021-09-26 理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53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7491B2 (en) Strapping base and assembly
US9920858B2 (en) Mounting device for tubular elements
CN108963807B (zh) 具有侧壁入口和弯曲的接线引导件的端子箱设备
US890578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package box having a base unit and a cover unit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TW201310834A (zh) 線盤及機櫃
CN215935325U (zh) 理线装置
WO2009090628A2 (en) Pest blocking device
US9790051B2 (en) Conductor spool and optical fiber / electrical composite cable with conductor spool assembly
BR112016010823B1 (pt) Dispositivo e decodificador de sinais
TWM623597U (zh) 理線裝置
US20150236489A1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JP4305490B2 (ja) 光コンセント
US2017003493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package box
JP2010098928A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該電気接続箱の電線配索方法
US8824851B2 (en) Communications enclosure having rear mounted bracket and method of securing a cable bundle to a communications enclosure using a rear mounted bracket
JP2013215035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4799458B2 (ja) 光コンセント、及び光コンセントへの光ファイバ収納方法
TW201702511A (zh) 通訊系統纜線組件之纜線管理扣件
KR102078155B1 (ko) 접속함체용 여장판
JP2012125079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2021111997A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TW202123531A (zh) 天線裝置及其饋入線組與金屬理線架
JP2005051003A (ja) 電子機器におけるケーブルの取付構造
JP5542649B2 (ja) 電子機器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7078484A (zh) 用于线缆通道中的转接器以及线缆分配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