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5124U -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5124U
CN215935124U CN202121160521.5U CN202121160521U CN215935124U CN 215935124 U CN215935124 U CN 215935124U CN 202121160521 U CN202121160521 U CN 202121160521U CN 215935124 U CN215935124 U CN 215935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gging
layer
ito
liquid crystal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605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景月
种育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iy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1605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5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5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5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包括本体,本体包括调光膜和设置在调光膜上方的除雾膜,除雾膜包括依次设置的加热除雾层和第一PET层,调光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ITO金属层、液晶聚合物层、第二ITO金属层和第二PET层;第一ITO金属层与第一PET层之间连接有第一ITO导电电极,第二ITO金属层和第二PET层之间设置有第二ITO导电电极,第一ITO导电电极连接在第一ITO金属层上,第二ITO导电电极连接在第二ITO金属层上,加热除雾层的上表面连接有两个除雾电极;加热除雾层为通过钨钛靶材溅射在第一PET层上的高温金属膜。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普通导电材料耐老化差,高电阻,高功耗,热膨胀导致金属层龟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光学加热器件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晶调光膜使用在二片ITO导电膜中间增加一层聚合物和STN型液晶复合液晶混合物进行复合复艺制作而成.依靠液晶的双折射率特性,液晶在加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进行有规律的排布,去掉电场后液晶杂乱分散。现有调光膜断电状态为不透明状态,通电状态为透明状态,液晶调光膜就是这种多层复合工艺进行加工制作,现有产品通电变透明,断电变磨砂。建筑行业大部分需要采光,而传统液晶调光膜需要进行夹胶工艺进行制作后再进行施工安装,或者采用贴膜方式之间贴于玻璃内表面,这种使用方式会使得窗户玻璃会因为室内外的温差产生水汽从而导致玻璃发雾影响采光和视觉效果。
加热膜的类型一般分为转印油墨型、碳纤维型、金属丝片型、高分子导电材料型。其中转印油墨型电热膜的发热材料一般为石墨、金属粉末、金属氧化物,其缺点是导热效率一般。碳纤维型电热膜的发热材料一般为碳纤维,其在350℃空气中开始氧化失重,导致电阻率变化,电热性能不稳定,甚至带来危险。金属基电热膜的发热材料为纯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主要采用铜、镍、铜镍、铁铬铝,其容易产生高电磁辐射,且易老化、使用能耗高、发热面积小。高分子导电材料型电热膜的发热材料主要为导电高分子,其导热效率低。以上传统材料在制备高导热效率与高透明度的加热膜时综合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以期可以通过新材料的利用提高除雾液晶调光膜的综合加热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调光膜和设置在所述调光膜上方的除雾膜,所述除雾膜包括依次设置的加热除雾层和第一PET层,所述调光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ITO金属层、液晶聚合物层、第二ITO金属层和第二PET层;
所述第一ITO金属层与所述第一PET层之间连接有第一ITO导电电极,所述第二ITO金属层和所述第二PET层之间设置有第二ITO导电电极,所述第一ITO导电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ITO金属层上,所述第二ITO导电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二ITO金属层上,所述加热除雾层的上表面连接有两个除雾电极;
所述加热除雾层为通过钨钛靶材溅射在所述第一PET层上的高温金属膜。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除雾层的厚度为0.05μm-0.125μm。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除雾层的厚度为0.108μm。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除雾电极沿所述加热除雾层的中轴线为轴对称设置,所述除雾电极与所述加热除雾层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包覆在所述本体外侧的封边胶。
进一步地,所述除雾电极连接有调光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由于钨具有高熔点、高强度和低的热膨胀系数等性能,钨钛合金具有低的电阻系数、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从而使得加工形成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可长期在低于120℃条件下使用,所占空间小,质量轻,厚度薄,同时耐弯折性能高;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普通导电材料耐老化差,高电阻,高功耗,热膨胀导致金属层龟裂问题;通电循环次数可达30万次,使用寿命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大幅度提高,进而能够降低使用成本;能够使得电极之外的其它区域均保持透明,保证透光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除雾液晶调光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的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调光膜11和设置在所述调光膜上方的除雾膜12,所述除雾膜12包括依次设置的加热除雾层121和第一PET层122,所述调光膜11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ITO金属层111、液晶聚合物层112、第二ITO金属层113和第二PET层114;
所述第一ITO金属层111与所述第一PET层122之间连接有第一ITO导电电极3,所述第二ITO金属层113和所述第二PET层114之间设置有第二ITO导电电极4,所述第一ITO导电电极3连接在所述第一ITO金属层133上,所述第二ITO导电电极4连接在所述第二ITO金属层113上,所述加热除雾层的上表面连接有两个除雾电极5;所述加热除雾层为通过钨钛靶材溅射在所述第一PET层122上的高温金属膜。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除雾层121的厚度为0.05μm-0.125μm。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加热除雾层121的刚性和导电性能,加热除雾层121的加工厚度为0.108μm。陈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加热除雾层121的厚度设置为0.05μm、0.08μm、0.1μm、0.12μm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除雾电极5沿所述加热除雾层121的中轴线为轴对称设置,所述除雾电极5与所述加热除雾层121电连接。还包括包覆在所述本体外侧的封边胶2。所述除雾电极连接有调光电源(未图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调光电源采用多级变频电源,能够结合温度传感器对施加在除雾电极5上的电压进行调节,从而避免对除雾液晶调光膜进行长时间加热,降低老化速度,提高其使用寿命。
由于钨具有高熔点、高强度和低的热膨胀系数等性能,钨钛合金具有低的电阻系数、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抗氧化性能,从而使得加工形成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可长期在低于120℃条件下使用,所占空间小,质量轻,厚度薄,同时耐弯折性能高;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普通导电材料耐老化差,高电阻,高功耗,热膨胀导致金属层龟裂问题;通电循环次数可达30万次,使用寿命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大幅度提高,进而能够降低使用成本;能够使得电极之外的其它区域均保持透明,保证透光效果。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实用新型中除雾液晶调光膜的综合性能,截取了同样尺寸的除雾液晶调光膜、纳米银涂层液晶膜、金属网格加热层液晶膜、石墨烯加热层液晶膜以及碳纳米管液晶膜分成三组先进行基础测试,然后将第一组放置在-40℃-120℃的环境下循环连续工作96h,测试其从0℃升温到60℃的时间;将第二组放置在120℃连续工作96h,测试其从0℃升温到60℃的时间;第三组进行通电断电循环,并在循环次数为100次、3000次和30000次时,分别测试其从0℃升温到60℃的时间,测试结果列表如下。
注:测试样品均为200mm*500mm样片,测试电源电压为AC36V,输出满负载功率500W环牛电源在纯电阻电路中,根据欧姆定律U=IR代入P=UI中还可以得到:P=I2R=(U2)/R,测试电极二端点中间中心对称点为该实验测试点。
Figure BDA0003087384280000041
表1 基础测试表
Figure BDA0003087384280000042
表2 通电测试表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本发明加工出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长时间工作,能够大幅度减缓老化,保证除雾液晶调光膜的能够正常升温;在循环次数达到30000次时,仍能正常加热,相对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显著降低老化速度,大幅度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调光膜和设置在所述调光膜上方的除雾膜,所述除雾膜包括依次设置的加热除雾层和第一PET层,所述调光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ITO金属层、液晶聚合物层、第二ITO金属层和第二PET层;
所述第一ITO金属层与所述第一PET层之间连接有第一ITO导电电极,所述第二ITO金属层和所述第二PET层之间设置有第二ITO导电电极,所述第一ITO导电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一ITO金属层上,所述第二ITO导电电极连接在所述第二ITO金属层上,所述加热除雾层的上表面连接有两个除雾电极;
所述加热除雾层为通过钨钛靶材溅射在所述第一PET层上的高温金属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除雾层的厚度为0.05μm-0.125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除雾层的厚度为0.108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除雾电极沿所述加热除雾层的中轴线为轴对称设置,所述除雾电极与所述加热除雾层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覆在所述本体外侧的封边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液晶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电极连接有调光电源。
CN202121160521.5U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Active CN215935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0521.5U CN215935124U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60521.5U CN215935124U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5124U true CN215935124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02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60521.5U Active CN215935124U (zh) 2021-05-27 2021-05-27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5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o et al. Highly flexible, stretchable, patternable, transparent copper fiber heater on a complex 3D surface
Huang et al. Highly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film heaters based on polyimide films embedded with silver nanowires
Wang et al. Pulsed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porous WO 3 on silver networks for highly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CN103744276B (zh) 一种激光打印机用厚膜加热元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07527675A (zh) 一种柔性的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Niu et al. Polymer nanocomposite-enabled high-performanc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capability
CN111504527B (zh) 一种海胆状氧化物基复合膜仿生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02248B (zh) 一种基于石墨烯材料的热电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40110A (zh) 一种新型电阻式超快变温加热炉及其使用方法
CN102761994A (zh) 纳米陶瓷电热涂层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5935124U (zh)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
CN108770097B (zh) 一种电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Xiao et al. Polybenzimidazole/conductive carbon black composite driven at low voltage for high-temperature heaters
AU2021103686A4 (en) A flexible temperature sensor based on graphene nanowall
CN107180690A (zh) 厚膜高压贴片电阻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80707A (zh) 一种核壳结构的复合金属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927046Y (zh) 一种湿度传感器的加热装置
KR100977635B1 (ko) 페이스트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저항체막 및 전자 부품
CN113645724A (zh) 一种除雾液晶调光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16511B (zh) 陶瓷发热器件的制备方法
CN202160293U (zh) 纳米陶瓷电热涂层装置
CN114340064B (zh) 一种基于离子液体凝胶的柔性透明加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03720539U (zh) 一种激光打印机用厚膜加热元器件
CN201409236Y (zh) 公路收费站红外衡器用电加温玻璃
CN207124084U (zh) 厚膜高压贴片电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8

Address after: Room 202, Building 5, No.1 Xinfa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Area, China (Jiangsu) Pilot Free Trade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Patentee after: Suzhou Jiyi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209, building 5, No.1, Xinfa Road, Loufe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eng Jingyue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