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9834U -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9834U
CN215929834U CN202122300024.7U CN202122300024U CN215929834U CN 215929834 U CN215929834 U CN 215929834U CN 202122300024 U CN202122300024 U CN 202122300024U CN 215929834 U CN215929834 U CN 215929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air inlet
fresh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000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博义
张帆
陈建明
李宝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000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9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9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9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该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新风风机、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所述新风壳体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新风进口;所述新风装置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新风进口处增加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可以直接加热防止新风进口被冻结。其次,利用新风装置的排风模式,开启第一加热件,室内风从室内风进口流入,经第一加热件加热后的室内风从新风进口流出,可以进一步防止新风进口被冻结。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空调种类很多,大多数的空调在调节温度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除湿、加湿以及空气净化等功能的一种或几种,以满足不同用户或者同一用户不同阶段的需求。其中,空气净化主要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空调室内机设置新风装置也能达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从效果上看,属于空气净化类型的一种。
然而,新风装置设有新风进口,新风进口与新风管连通,并且连通室外,以使室外新风可以进入新风装置。新风进口防冻结通常采用阀门关闭的方案,这种方案容易出现阀门被冻结而卡死的现象,甚至导致停机状态时新风风阀失效,无法关闭,甚至导致新风进口封死,新风进口无法进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装置,旨在解决新风进口被冻结而无法进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装置,该新风装置包括:
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壳体内;
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
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新风进口;
其中,所述新风装置具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新风出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室内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均可独立控制。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热件包括加热体和导热体,所述加热体呈管状设置,且安装于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导热体呈网状,所述导热体设于所述加热体的内部或者端口。
可选地,所述导热体上设有卡接部,所述导热体通过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导热体的端口处。
可选地,所述新风壳体内设置有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可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连通,并且所述切换阀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阻隔;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阻隔,并且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连通。
可选地,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一侧的导流筒,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切换阀,以驱动所述切换阀沿所述导流筒滑动,而使所述切换阀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丝杆,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丝杆,所述丝杆驱动连接所述切换阀。
可选地,所述切换阀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邻接;
在所述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门收入所述导流筒,所述第一风门将所述导流筒的筒口遮盖,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连通;
在所述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门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阻隔,所述第一风门将所述导流筒的筒口打开,所述新风进口通过所述导流筒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连通。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设有进风板,所述导流筒连接所述进风板。
可选地,所述新风风机包括新风风轮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轮一侧的新风蜗舌,所述新风蜗舌与所述新风壳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导流筒连通的导流间隙,所述导流间隙内设置有第三风门,所述第三风门;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将所述导流间隙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阻隔,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将所述导流间隙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连通。
可选地,所述新风出口出设置有第四风门,所述第四风门用于控制所述新风出口的打开或者闭合,且所述第四风门与所述第三风门联动。
可选地,所述室内风进口处设置有第五风门,所述第五风门用于控制所述室内风进口的打开或者闭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和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与所述室内机本体连接;所述新风装置包括:
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壳体内;
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
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新风进口;
其中,所述新风装置具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新风出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室内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和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与所述室内机本体连接;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壳体内;
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
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新风进口;
其中,所述新风装置具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新风出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室内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新风风机、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所述新风壳体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新风进口;其中,所述新风装置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新风进口处增加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可以直接加热防止新风进口被冻结。其次,利用新风装置的排风模式,开启第一加热件,室内风从室内风进口流入,经第一加热件加热后的室内风从新风进口流出,可以进一步防止新风进口被冻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新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新风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新风装置的一侧视图;
图5为图4中A-A剖视图;
图6为第一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新风装置装在室内机本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2的爆炸图;
图9为新风装置的另一侧视图;
图10为新风模式的状态图;
图11为排风模式的状态图;
图12为切换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切换阀的一侧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新风装置 100 新风壳体
200 加热组件 300 第三风门
400 导流筒 500 切换阀
600 第五风门 700 第四风门
800 新风风机 900 第一驱动该机构
110 新风进口 120 新风出口
130 室内风进口 150 拆卸口
160 第一位置 170 第二位置
180 导流间隙 210 第一加热件
211 加热体 212 导热体
220 第二加热件 510 第一风门
520 第二风门 530 支架
710 主动门 720 连杆
730 从动门 810 新风风轮
820 蜗舌 20 室内机本体
21 面框 22 底盘
21a 拆卸口 21b 出风口
910 第一驱动电机 920 丝杆
1 空调器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空气调节器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温度,然而,常规的空气调节器通过循环室内空气带动空气流动,无法交换室内外空气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新风装置可以在不开窗的情况下可以通风换气,通过不断的送风、回风,把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去,把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后源源不断送入室内,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进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装置,旨在解决新风进口被冻结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装置,可单独使用,或用于空调器、净化机、空气机等设备中,该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如落地式空调、壁挂式空调,也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器,如窗机、移动式空调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以及图8所示,该新风装置10包括新风风机800、新风壳体100、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所述新风壳体100上开设有新风进口110、新风出口120和室内风进口130;新风风机800,设于所述新风壳体100内;第一加热件210,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130;第二加热件220,设于所述新风进口110;其中,所述新风装置10具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130关闭,所述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110连通,所述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出口120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新风出口120关闭,所述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与所述室内风进口130连通,所述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110连通。
新风壳体100的外形可以呈正方体、长方体、圆筒形或近似圆筒形等等,新风壳体100内形成内腔,用于安装和保护新风装置10的其他各种部件。新风壳体100上开设有新风进口110、新风出口120和室内风进口130。通常,新风壳体100内还设有新风风机800,新风风机800包括风轮和蜗,风轮启动产生负压,驱动气流由新风进口110进入内腔。新风装置10具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新风模式下,室内风进口130关闭,新风出口120打开,新风进口110连通新风出口120形成新风风道,在风机的作用下,室外新风从新风进口110流入,经新风风道后从新风出口120吹出,如此,可以在不开窗的情况下实现通风换气。在排风模式下,新风出口120关闭,室内风进口130与新风进口110连通形成排风风道,使得室内的污浊空气可以从新风出口120排出去,如此,减少了一个排风口,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的结构更加简洁和紧凑。
通常,为了留出足够大的空间,使得所述新风装置10能对进入新风装置10的新风进行净化或者加热等处理,新风进口110、室内风进口130与新风出口120开设在新风壳体100的不同侧面。新风进口110设置在新风壳体100的后侧或者靠近后侧的安装位置,并通过与其连接的新风管通向室外,以使整个新风装置10的结构更加简洁。新风出口120是新风装置10将室外新风输入室内的口,所以,新风出口120通常设置在与新风进口110相反或相对的一侧。室内风进口130设置的位置可以是在新风进口110或新风出口120不同侧面,且在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即可,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当然了,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室内风进口130出设置第二加热件220,通过排风模式,使经过第一加热件210加热后的热风流向新风进口110并对其进行解冻的,同时还能对整个新风装置10的内腔进行杀菌的,所述室内风进口130设于所述新风进口110的对面。
第一加热件210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130;第二加热件220设于所述新风进口110,第二加热件220可以直接加热防止新风进口110被冻结,同时,所述第二加热件220还能用来替代新风阀门的阻隔作用。所述新风装置10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130与所述新风进口110连通。如此,新风装置10开启排风模式时,同时开启第一加热件210,室内风从室内风进口130流入,经第一加热件210加热后的室内风从新风进口110流出,可以进一步防止新风进口110被冻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起到加热作用的是其中的加热体211,加热体211可以实现提高新风装置10内部气流的温度即可,具体是什么样的加热件,在此不做限定。优选地,加热件的加热体211可以为陶瓷电加热管、红外线加热管、碳素管或者PTC加热体211。
其中,红外线加热管是利用红外线光谱辐射原理,产生电磁波,从而对周围空气形成加热升温,相比电阻丝加热管安全性更好,加热均匀、快速。陶瓷电加热管是内部含有合金丝穿绕与陶瓷块中,外壳采用金属包裹,其特点是传热快、保温性好。碳素发热管是在油汀、电热丝、卤素灯等传统发热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革新的,无论是在安全性、舒适度、省电程度上都更胜一筹,发热时候光线柔和不刺眼,取暖非常舒适,不会产生干燥、灼热等不适感,另外使用寿命也比较长,更重要的事这种发热方式还有远红外线理疗的功效,整体上来说,碳素发热管是比其他方式明显更加健康、安全,碳素发热管甚至可以做到3秒速热,而且是大范围送热,加热效率高。PTC元件自身的调节作用,输入功率可降得很低,仍不至于产生意外情况。PTC加热器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及长期使用功率衰减低的优点,它的一大突出特点还在于安全性能上,即遇风机故障停转时,PTC加热器因得不到充分散热,其功率会自动急剧下降,此时加热器的表面温度维持在居里温度左右(一般在250℃上下),从而不致产生如电热管类加热器的表面"发红"现象。另外,PTC加热器的整体外形轻巧,在整机内装配极为便捷。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内腔,如此,可以根据使用场景选择地安装在内腔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新风进口110处增加第二加热件220,所述第二加热件220可以直接加热防止新风进口110被冻结。其次,利用新风装置10的排风模式,开启第一加热件210,室内风从室内风进口130流入,经第一加热件210加热后的室内风从新风进口110流出,可以进一步防止新风进口110被冻结。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新风进口110被冻结的程度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轻度冻结、中度冻结和高度冻结。为了防止轻度冻结但是开启了大功率的加热件造成浪费,以及高度冻结只有小功率的加热件造成解冻效果差、解冻时间长,进而导致用户体验差,为避免这两种情况,设置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均可独立控制。在此,独立控制包括但不限独立开启或关闭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开启或关闭的独立控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启加热件,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具体地,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的加热功率相同,那么只有两档可以调节,只开一个或者两个都开启。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不同时,轻度冻结冻结可以开启小功率的加热件,中度冻结可以开启大功率的加热件,高度冻结可以同时开启。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10设有控制件,控制件可以联网获取实时数据,也可以接收温度传感器回传的数据。例如,可以设定当温度低于一个数值时,用户开启新风装置10后,先启动第二加热件220,对新风进口110处的温度进行加热,进而融化新风进口110的冰,达到解除冻结的效果。针对上述的不同程度的冻结,可在控制件上设置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可以分为三级、五级或其他的,三级与五级的控制原理类似,为方便描述,下面以3级为例进行介绍。具体实现方式是,其中涉及的大功率加热件可以是第一加热件210,也可以是第二加热件220。三级对应轻度冻结,开启小功率的加热件;二级对应中度冻结,开启大功率加热件,一级对应高度冻结,同时开启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两加热件同开,从而达到强劲的除冰效。
请继续参阅图1、图3和图8,为了实现更智能化解决新风进口110被冻结的技术问题,进而提高用户体验,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加热件210和/或第二加热件220的加热功率可调节。在此,包括了三种情况,分别是,第一加热件210的加热功率可调节、第二加热件220的加热功率可调节、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的加热功率均可调节,由此可见,第一加热件210和第二加热件220可实现无极调节,进而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具体的级数控制与上一实施例的判断原理一致,即新风装置10设有控制件,控制件可以联网获取实时数据,也可以接收温度传感器回传的数,根据获得的天气数据进行调节,在此就不一一细说。
进一步地,设于新风壳体100内腔的第一加热件210,可以加热整个内腔,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将第一加热件210的加热功率设高一些,可以实现对整个新风装置10内部以及新风管的杀菌消毒。例如,可以在新风装置10内设置温度测量仪,以测量新风装置10的温度。温度可以设为56℃,这是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的温度,而且这个温度对新风装置10内部部件的影响较小,当然了,温度可以是56°~90°,具体可以是60°、68°、70°、72°、78°、80°、82°、86°、88°等等。
请参阅图4、图5和图8,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件220包括加热体211和导热体212,所述加热体211呈管状设置,且安装于所述新风进口110;所述导热体212呈网状,所述导热体212设于所述加热体211的内部或者端口。加热体211呈管状设置,可以保证足够的进风量,加热体211安装于所述新风进口110,可以直接加热,缩短了热源和新风进口110的距离,缩短了解除冻结的时间;可以增大第二加热件2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有足够的加热量,由此设置了导热体212;导热体212呈网状,网状的导热体212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二加热件22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少在新风进口110设置加热体211对风量的影响,提高了第二加热件220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新风进口110防冻结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导热体212可实现导热即可,由此,导热体212需要与加热体211连接,并设于加热体211的内部或者端口。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8,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导热体212上设有卡接部,所述导热体212通过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导热体212的端口处。导热体212和加热体211的连接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插接、卡接、螺纹连接等等。卡接的连接方式比螺纹连接简洁,安装效率高,比起插接,能提供一定的摩擦力,安装足够稳固。
请参阅图8,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体100内设置有切换阀500,所述切换阀500可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160和第二位置170;在所述第一位置160时,所述切换阀500将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连通,并且所述切换阀500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阻隔;在所述第二位置170时,所述切换阀500将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阻隔,并且所述切换阀500将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连通。
具体而言,通过在新风壳体100内设置切换阀500,切换阀500可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160和第二位置170;在第一位置160时,切换阀500将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连通,并且切换阀500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阻隔,此时,对应新风模式,实现新风进风的功能;在第二位置170时,切换阀500将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阻隔,并且切换阀500将新风进口110与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连通,此时,对应排风模式,实现排风的功能。本实施例通过切换阀500的设计,实现了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与新风进口110连通,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与新风出口120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新风出口120关闭,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与室内风进口130连通,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与新风进口110连通,进而优化了新风装置10的风路结构。
请参阅图8,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优化新风装置10排风模式的风路结构,所述新风装置10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800一侧的导流筒40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切换阀500,以驱动所述切换阀500沿所述导流筒400滑动,而使所述切换阀500在所述第一位置160和所述第二位置170之间可切换。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910和丝杆920,所述第一驱动电机910驱动连接所述丝杆920,所述丝杆920驱动连接所述切换阀500,即切换阀500通过丝杆920传动,以使其能顺畅地在第一位置160和第二位置170切换。
请参阅图8、图12和去13,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为了更进一步优化新风装置10排风模式的风路结构。所述切换阀500包括第一风门510和第二风门520,所述第一风门510和所述第二风门520邻接;在所述切换阀50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160时,所述第二风门520收入所述导流筒400,所述第一风门510将所述导流筒400的筒口遮盖,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连通;在所述切换阀500处于第二位置170时,所述第二风门520将所述新风进口11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阻隔,所述第一风门510将所述导流筒400的筒口打开,所述新风进口110通过所述导流筒40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连通。优选地,为了使切换阀500可以更加顺畅地在第一位置160和第二位置170切换,所述切换阀500还包括连接第一风门510和第二风门520的支架530,所述支架530的形状与所切换阀500活动处的新风壳体100的形状对应,
请参阅图8,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新风装置10的新风风路和排风风路的风路更清晰,所述新风风机800的进风侧设有进风板,所述导流筒400连接所述进风板。
请参阅图8、图10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800包括新风风轮810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轮810一侧的新风蜗舌820,所述新风蜗舌820与所述新风壳体10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导流筒400连通的导流间隙180,所述导流间隙180内设置有第三风门300;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300将所述导流间隙18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阻隔,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300将所述导流间隙180与所述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连通。
请参阅图8、图10和图11,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出口120出设置有第四风门700,所述第四风门700用于控制所述新风出口120的打开或者闭合,且所述第四风门700与所述第三风门300联动。在实施例中,所谓联动是指第三风门300将所述导流间隙180与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连通时,第三风门300将所述新风出口120闭合,第三风门300将导流间隙180与新风风机800的出风侧阻隔时,所述第三风门300将所述新风出口120打开,以使所述新风装置10可以切换模式。优选地,所述第三风门300和所述第四风门700共用一个门,为了方便介绍,以第四风门700为描述对象。新风装置10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第四风门700包括主动门710、连杆720和从动门730,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主动门710,主动门710通过连杆720带动从动门730,以此,实现第四风门700的控制。所述主动门71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新风壳体100,以使所述第四风门700将所述间隙阻隔和将所述新风出口120打开;或者所述第四风门700将所述间隙导通和将所述新风出口120闭合。
请参阅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风进口130处设置有第五风门600,所述第五风门600用于控制所述室内风进口130的打开或者闭合。具体地,新风装置10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电机和第三驱动轴,第三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轴,第三驱动轴带动第五风门600移动,以控制所述室内风进口130打开或者闭合。第三驱动轴带动第五风门600移动的移动方式,可以是平移或者是转动,都能使得室内风进口130打开或者闭合。优选地,第五风门600设为平移,如此可以减少第五风门600占用的空间,使得整个新风装置10的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1,该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室内机本体20和新风装置10,所述新风装置10与所述室内机本体20连接。该新风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室内机1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8,该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室内机本体20和新风装置10,空调器室内机1主题通常包括室内机壳体、换热器、电控盒组件和贯流风轮等。室内机包括面板组件、显示盒组件、导风板组件和底盘22组件等;底盘22组件与墙面或者地面相接,进而给整个空调器室内机1支撑。换热器通常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1的进风通道,位于面板组件和贯流风轮之间,导风板组件位于贯流风轮的另一面。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通过螺钉连接和/或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于室内机本体20的底盘22。具体的,新风装置10的顶部设有装配板,底盘22设有螺钉柱,装配板与螺钉柱通过螺钉紧固连接。为了减少新风装置10运行时因振动带来的噪音,装配时可在多个装配板与螺钉柱的连接处增加缓震垫(如绒布或橡胶圈)进行减震降噪。另外,新风装置10的背板设有上卡钩和下卡钩,对应地,底盘22设有供上卡钩和下卡钩卡接的卡接位,以进一步使得新风装置10能够稳固地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内部。本实施例中,当新风装置10安装于空调室内机时,新风装置10的新风出口120正对着面板出风,面框21和面板会对应新风出口120开设对应的出风口21b,出风口21b处可以设置防护格栅。
在另一实施例中,新风装置10也可以固定安装于面框21的侧壁上,新风装置10向下倾斜设置,新风出口120朝向空调室内机的前下侧出风。
请参阅图1、图3、图7和图8,为了提高加热组件200的组装效率,也更方便后期的维护。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体100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第二加热件220通过所述安装口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新风壳体100内;所述室内机本体20包括底盘22和面框21,所述新风装置10设于所述底盘22和所述面框21之间,所述面框21设有拆卸口21a和出风口21b,所述拆卸口15021a21a对应所述安装口,所述出风口21b对应所述新风出口120。
具体说来,室内机本体20包括底盘22、面板和面框21,面框21位于底盘22和面板之间,新风装置10设于底盘22和面框21之间,新风装置10的顶部设有装配板,底盘22设有螺钉柱,装配板与螺钉柱通过螺钉紧固连接。本实施例中,当新风装置10安装于空调器室内机1时,新风装置10的新风出口120正对着面板出风,面框21和面板会对应新风出口120开设对应的出风口21b,出风口21b处可以设置防护格栅。新风装置10也可以固定安装于面框21的侧壁上,新风装置10向下倾斜设置,新风出口120朝向空调器室内机11的前下侧出风。如此,面框21上设置有开设拆卸口21a时,用户只需要将面板打开,即可以快速将第二加热件220取出,而不需要拆卸面框21,提高了加热件拆装的效率。同时,这种结构设计也有利于运营层面的功能选配,就是该新风加热的功能可以通过用户选配在后期加装,提升了新风装置10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前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由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前述的空调室内机,因此,所述空调器也包括所述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的具体结构参阅上述实施例,由于该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上开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和室内风进口;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壳体内;
第一加热件,设于所述室内风进口;
第二加热件,设于所述新风进口;
其中,所述新风装置具有新风模式和排风模式,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室内风进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新风出口关闭,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与所述室内风进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新风进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均可独立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件包括加热体和导热体,所述加热体呈管状设置,且安装于所述新风进口;所述导热体呈网状,所述导热体设于所述加热体的内部或者端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上设有卡接部,所述导热体通过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导热体的端口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体内设置有切换阀,所述切换阀可移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连通,并且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阻隔;
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阻隔,并且所述切换阀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机一侧的导流筒,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切换阀,以驱动所述切换阀沿所述导流筒滑动,而使所述切换阀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丝杆,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丝杆,所述丝杆驱动连接所述切换阀。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阀包括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邻接;
在所述切换阀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风门收入所述导流筒,所述第一风门将所述导流筒的筒口遮盖,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连通;
在所述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风门将所述新风进口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阻隔,所述第一风门将所述导流筒的筒口打开,所述新风进口通过所述导流筒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连通。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侧设有进风板,所述导流筒连接所述进风板。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包括新风风轮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轮一侧的新风蜗舌,所述新风蜗舌与所述新风壳体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导流筒连通的导流间隙,所述导流间隙内设置有第三风门,所述第三风门;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将所述导流间隙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阻隔,在所述排风模式下,所述第三风门将所述导流间隙与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侧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出设置有第四风门,所述第四风门用于控制所述新风出口的打开或者闭合,且所述第四风门与所述第三风门联动。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风进口处设置有第五风门,所述第五风门用于控制所述室内风进口的打开或者闭合。
13.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本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与所述室内机本体连接。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以及,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连通。
CN202122300024.7U 2021-09-22 2021-09-22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5929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00024.7U CN215929834U (zh) 2021-09-22 2021-09-22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00024.7U CN215929834U (zh) 2021-09-22 2021-09-22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9834U true CN215929834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13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00024.7U Active CN215929834U (zh) 2021-09-22 2021-09-22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9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16918B1 (ko) 환기 겸용 공기 조화기
CN108397829B (zh)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DE60229566D1 (de) Klimaanlage
CN205897436U (zh)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智能通风净化器
CN110726174B (zh) 一种厨房空调系统
US20120048507A1 (en) Fresh air heat exchanger with air treatment system
CN204648564U (zh) 一种水媒介舒适空调
CN216203807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19154290A1 (zh)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2062131A1 (zh) 空调器
CN110966671A (zh) 厨房空调系统
CN215929834U (zh)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747158U (zh) 独立新风型地板嵌入式对流器
CN219036822U (zh) 浴室空调器
CN208750939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7357260U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N115899835A (zh) 新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288545B (zh) 一种空调式吸油烟机
KR20020018341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1780252A (zh) 一种分体式新风空调
CN109695904B (zh) 一种与吸油烟机联动的厨房空调系统
CN220669596U (zh) 风管机
RU95078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точной вентиляции
CN110966663A (zh) 厨房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