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7618U -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7618U
CN215927618U CN202121959940.5U CN202121959940U CN215927618U CN 215927618 U CN215927618 U CN 215927618U CN 202121959940 U CN202121959940 U CN 202121959940U CN 215927618 U CN215927618 U CN 215927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inlet pipe
pipe body
intak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5994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岩
刘伟
侯晓良
董晓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5994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7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7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7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属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领域,进气管,包括进气管本体,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一端为进气口,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另一端为出气口,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内部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的通孔;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插接至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解决空气和废气在进气管中混合不充分,导致进入各个气缸的混合气不均匀问题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进气管及具有该进气管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促进了发动机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废气再循环(简称EGR)技术已经成为发动机制造行业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EGR的原理是将排放废气的一部分重新引入进气管与新鲜空气混合后进入气缸燃烧,从而达到降低缸内最高燃烧温度抑制氮氧化物生成的目的。
现有的进入气缸的气体在进气管中混合不充分,导致进入各个气缸的混合气不均匀。而混合气的均匀性直接影响燃烧的效果,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空气和废气在进气管中混合不充分,导致进入各个气缸的混合气不均匀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进气管,包括
进气管本体,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一端为进气口,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另一端为出气口,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内部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的通孔;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插接至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通过在进气管本体上安装一定长度的导流管,可以将进气管本体内的空气与通过导流管进入进气管本体内的废气充分混合,使混合气均匀流入到各个气缸中,从而解决了空气和废气在进气管中混合不充分,导致进入各个气缸的混合气不均匀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的一端插接至所述进气通道内并超出所述进气通道的内壁面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通孔的外部端面相齐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进气管本体的轴线所在平面相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超出所述进气通道的内壁面设置的部分为半圆筒状,且所述半圆筒状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进气管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绕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所在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一端和所述出气口所在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另一端均设置有法兰连接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进气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进气管本体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进气管本体的另一方向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进气管本体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进气管本体;10、通孔;11、进气口;12、出气口;13、法兰连接盘;2、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进气管,包括:
进气管本体1,进气管本体1的一端为进气口11,进气管本体1的另一端为出气口12,进气管本体1的内部设有用于连通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的进气通道,进气管本体1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与进气通道相连通的通孔10。
导流管2,导流管2的一端插接至通孔10内并与进气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导流管2的一端插接至进气通道内并超出进气通道的内壁面设置。
具体地,进气管本体1的侧壁上开设呈圆孔状的通孔10,导流管2呈中空的管状设置,导流管2能够插入通孔10内,并与该通孔10适配。导流管2的底端为插入端,导流管2的底端超出进气管本体1的内壁面设置,且导流管2的底端与进气管本体1内壁面相对的一侧,预留有一定的空间,供进气管本体1内的空气流通。实际使用时,EGR废气管的出气口与导流管2连接,EGR废气管中的废气以一定的压力和速度通过导流管2冲击到进气管本体1的内壁上,此时废气被冲散,然后与从进气管本体1的进气口11持续进入的新鲜的空气充分混合,并从进气管本体1的出气口12流入到各个气缸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通过在进气管本体1上安装一定长度的导流管2,可以将进气管本体1内的空气与通过导流管2进入进气管本体1内的废气充分混合,使混合气均匀流入到各个气缸中,从而解决了空气和废气在进气管中混合不充分,导致进入各个气缸的混合气不均匀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导流管2的另一端与通孔10的外部端面相齐平。
进一步地,导流管2与进气管本体1的轴线所在平面相垂直。
具体地,将导流管2垂直插入通孔10内,与进气管本体1呈90°设置,此时从导流管2进入进气管本体1内的废气直接重接在进气管本体1的内壁面上,易将排入的废气冲散,促进了废气与空气之间的混合,提升了混合气的均匀性,使得进气管本体1中空气与EGR废气管中的废气在进入发动机的气缸前混合的更加均匀,提高了发动机的进气质量,对发动机燃烧性能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导流管2超出进气通道的内壁面设置的部分为半圆筒状,且半圆筒状的开口方向朝向进气口11设置。具体地,导流管2位于进气管本体1内腔的部分沿导流管2的轴向方向呈半圆筒状设置,半圆筒状设置的导流管2部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当空气通过进气口11进入进气管本体1时,空气以一定的压力和速度通过半圆筒状部位的开口处冲击在导流管2的内壁上,此时从进气口11进入的空气则沿着气体前进方向发生旋转流动,加快了混合气在管路中的混合效率,进一步提高了空气与废气混合的均匀性,同时也提升了燃烧稳定性和发动机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导流管2与进气管本体1为一体式结构。导流管2直接铸造在现有的进气管本体1上,与进气管本体1形成一体式结构,不需要额外布置空间,使进气管结构紧凑,满足整车空间设计要求,同时节约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本体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绕通孔1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孔。具体地,螺栓孔沿通孔1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进气管本体1的侧壁上,且螺栓孔不穿透进气管本体1的侧壁设置。EGR废气管的出气口使用螺栓通过螺栓孔与进气管本体1固定安装,提高EGR废气管与进气管本体1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进气口11所在进气管本体1的一端和出气口12所在进气管本体1的另一端均设置有法兰连接盘13。具体地,法兰连接盘13设置两个,两个法兰连接盘13分别围绕进气管本体1的进气口11的端面和进气管本体1的出气口12的端面设置,且两个法兰连接盘13均与进气管本体1一体成型。法兰连接盘13的设置,便于进气管本体1的安拆及维修,同时法兰连接盘13与进气管本体1一体成型,也提高了进气管本体1进气与出气时的密封性,增加进气管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进气管,因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进气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管本体,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一端为进气口,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另一端为出气口,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内部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的通孔;
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插接至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进气通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的一端插接至所述进气通道内并超出所述进气通道的内壁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通孔的外部端面相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进气管本体的轴线所在平面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超出所述进气通道的内壁面设置的部分为半圆筒状,且所述半圆筒状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进气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进气管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侧壁上还设置有绕所述通孔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所在所述进气管本体的一端和所述出气口所在所述进气管本体的另一端均设置有法兰连接盘。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进气管。
CN202121959940.5U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Active CN215927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59940.5U CN215927618U (zh)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59940.5U CN215927618U (zh)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7618U true CN215927618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23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59940.5U Active CN215927618U (zh) 2021-08-19 2021-08-19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7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25382B1 (en) Air-exhaust mixer assembly
EP1004767B1 (en) Exhaust recirculation syste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158303B (zh) 排气文氏管装置、系统和方法
JP2009024628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浄化装置
JP2009156264A5 (zh)
JP2011032970A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CN206681861U (zh) 一种集成式气体混合器
US9879640B2 (en) EGR device having deflector and EGR mixer for EGR device
US20140305408A1 (en) Cylinder head with fuel guiding portion
KR20130121835A (ko) 재순환된 배기 가스를 위한 절연 수단을 포함하는, 입구 가스 및 재순환된 배기 가스의 스트림을 혼합하기 위한 장치
CN108397311B (zh) 一种气体发动机进气混合腔
CN207945026U (zh) Egr进气弯管及egr进气系统
CN215927618U (zh) 一种进气管及发动机
CN202645779U (zh)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混合器
CN214533298U (zh) 一种废气再循环混合器及发动机
CN109488490A (zh)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混合结构
JPH11210563A (ja) エンジンのegr装置
CN210317526U (zh) 柴油机egr出气管
CN105114160B (zh) 催化转化装置及其废气空气混合器
CN201125804Y (zh) 内燃机废气再循环系统
KR100820396B1 (ko) 플라스틱 흡기매니폴드의 egr 혼합 장치
CN217761156U (zh) Egr管路结构及发动机
CN221169797U (zh) 一种集成egr管路的进气歧管
JPH1077913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CN219548989U (zh) 一种混合器及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