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7114U -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 Google Patents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7114U
CN215927114U CN202121387041.2U CN202121387041U CN215927114U CN 215927114 U CN215927114 U CN 215927114U CN 202121387041 U CN202121387041 U CN 202121387041U CN 215927114 U CN215927114 U CN 215927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groove
sliding block
auxiliary anti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8704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宝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Kinlo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8704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7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7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7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该辅助防脱结构包括壳体、第一弹性件、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二弹性件和卡手;壳体内设有空腔,壳体的一端设有配合槽;第一弹性件安装于配合槽;第一滑块的一端伸入配合槽并抵接于第一弹性件的一端,第一弹性件施加给第一滑块远离配合槽的作用力;第二滑块置于第一滑块的上方;第二弹性件施加给第二滑块向下的拉力;卡手设于空腔内,当卡手推动第一滑块移动时,第二滑块下移并卡接于卡手。当卡手相对壳体转动并施加第一滑块推力,使得第一滑块沿移动,则第二滑块在第二弹性件的拉动下下移,并与卡手卡接配合,使得卡手不会脱离,从而起到辅助缓冲的作用,防止缓冲失效。

Description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五金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缓冲轮,在实施缓冲效果时,当起缓冲作用的拉缩弹簧使用次数到达一定程度后,其自身的平衡结构容易被破坏,从而会导致缓冲不到位,失效等形式,亦或受冲击力影响直接导致失效,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客户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拉缩弹簧缓冲不到位或者失效,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客户体验感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辅助防脱结构。
一种辅助防脱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空腔,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配合槽;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于所述配合槽;
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伸入所述配合槽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施加给所述第一滑块远离所述配合槽的作用力;
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置于所述第一滑块的上方;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空腔的侧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块,并施加给所述第二滑块向下的拉力;
卡手,所述卡手设于所述空腔内,当所述卡手推动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滑块下移,所述第二滑块卡接于所述卡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一端设有斜槽口,所述第二滑块设有斜角;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拉动所述斜角沿所述斜槽口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于所述配合槽朝向所述卡手的一侧,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连接台;所述第二滑块的一侧设有伸入所述安装槽的圆柱台,且所述圆柱台能够在所述安装槽内移动;
所述第二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台,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圆柱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导向槽,所述卡手的一端设有圆柱,所述圆柱伸入所述导向槽内,并能够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当所述卡手移动到所述导向槽端部的下陷区域时,所述卡手绕所述圆柱的轴线相对所述壳体转动,以使所述卡手卡接于所述第二滑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手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卡凸,所述卡凸能够插入所述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手背离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设有呈开放式结构的圆形孔;
所述辅助防脱结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向槽的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端部设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容设于所述圆形孔内,并能够在所述圆形孔内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二端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能够抵接于所述配合槽的侧壁,以对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卡手一侧的移动进行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能够贴合于所述配合槽的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合槽为阶梯槽,所述第一滑块上具有所述限位部的一端容设于阶梯槽的大端,用于与阶梯台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缓冲轮,能够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一种缓冲轮,包括上述的辅助防脱结构,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两端。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包括壳体、第一弹性件、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二弹性件和卡手;壳体内设有空腔,壳体的一端设有配合槽;第一弹性件安装于配合槽;第一滑块的一端伸入配合槽并抵接于第一弹性件的一端,第一弹性件施加给第一滑块远离配合槽的作用力;第二滑块置于第一滑块的上方;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空腔的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滑块,并施加给第二滑块向下的拉力;卡手设于空腔内,当卡手推动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二滑块下移,第二滑块卡接于卡手。当卡手移动到第一滑块的一侧,卡手相对壳体转动,并施加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推力,使得第一弹性件压缩,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移动,则第二滑块在第二弹性件的拉动下下移,并与卡手卡接配合,使得卡手不会脱离,从而起到辅助缓冲的作用,防止缓冲失效,加强了辅助防脱结构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轮,包括上述的辅助防脱结构,还包括滚轮,滚轮连接于壳体的两端。缓冲轮能够实现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与第二滑块配合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一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二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一滑块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二滑块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与第二滑块配合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0-壳体;110-配合槽;111-阶梯台面;113-凸出部;114-缓冲壁;115-支撑臂;120-安装槽;130-导向槽;131-下陷区域;132-固定槽; 140-限位口;150-防脱台;160-连接台;161-第一切口;170-第一壳体;180- 第二壳体;200-卡手;210-圆柱;220-第二凸台;230-第一凸台;240-卡槽; 250-圆形孔;260-连接口;270-开口;280-缺口;300-第一滑块;310-第一端; 311-抵接端;312-平齐端;320-第二端;321-限位部;330-斜槽口;400-第二滑块;410-圆柱台;411-第二切口;420-斜角;430-卡凸;510-阻尼器;511- 阻尼体;512-阻尼杆;513-连接体;520-拉缩弹簧;530-第二弹性件;540-第一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与第二滑块配合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一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二爆炸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辅助防脱结构,包括壳体100、第一弹性件540、第一滑块300、第二滑块400、第二弹性件530和卡手200;壳体100内设有空腔,壳体100的一端设有配合槽110;第一弹性件540安装于配合槽110;第一滑块300的一端伸入配合槽110并抵接于第一弹性件540的一端,第一弹性件540施加给第一滑块300远离配合槽110的作用力;第二滑块400 置于第一滑块300的上方;第二弹性件530的一端连接于空腔的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滑块400,并施加给第二滑块400向下的拉力;卡手200设于空腔内,当卡手200推动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二滑块400下移,第二滑块400卡接于卡手200。当卡手200移动到第一滑块300的一侧,卡手200相对壳体100转动,并施加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推力,使得第一弹性件540压缩,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移动,则第二滑块400在第二弹性件530的拉动下下移,并与卡手200卡接配合,使得卡手200不会脱离,从而起到辅助缓冲的作用,防止缓冲失效,加强了辅助防脱结构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其中,第一方向为壳体10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壳体100的宽度方向,以下为了便于表述,均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进行描述。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54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重合,且在初始位置时为压缩状态,由于第一弹性件540的一端抵接于配合槽110的侧壁,另一端抵接于第一滑块300,则第一弹性件540施加给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朝向卡手 200的推力,且由于第一滑块300的一端插入配合槽110,则配合槽110的侧壁对第一滑块300施加向上的支撑力,从而使得第一滑块300能够支撑第二滑块 400,避免第二滑块400在第二弹性件530的拉力的作用下下移。其中,第一弹性件540为压力弹簧。
在一个实施例中,配合槽110靠近卡手200的一侧具有开口,第一滑块300 的一端从开口处伸入配合槽110,开口的尺寸与第一滑块300的尺寸适配,从而使得卡手200推动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弹性件540移动时,对第一滑块300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及导向作用。其中开口的尺寸小于配合槽110 的尺寸,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滑块300移动过程中,与配合槽110的内壁摩擦,从而使得第一滑块300运行的更加顺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朝向卡手200的一侧凸设有凸出部113,突出部内具有装配孔,装配孔与配合槽110导通,第一滑块300的一端从装配孔伸入配合槽110内,且第一滑块300的上下两端抵接于凸出部113的侧壁,从而能够增加对第一滑块300的支撑面积,避免第一滑块300在受到上端第二滑块400压力的作用下不会发生倾斜,从而避免第二滑块400下移,使得第一滑块300能够稳定支撑第二滑块400。
参阅图1、图3、图5和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一滑块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第二滑块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块300的第一端310设有斜槽口330,第二滑块400设有斜角420;第二弹性件530用于拉动斜角420沿斜槽口330滑动。
具体地,第二滑块400置于斜槽口330靠近第一弹性件540的一侧,当卡手200 推动第一滑块300朝向第一弹性件540移动时,第一弹性件540压缩,使得第一滑块300能够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弹性件540移动,使得斜槽口330置于第二滑块 400的下方。由于第二滑块400受到第二弹性件530的拉力,则第二滑块400的斜角420对斜槽口330施加倾斜向下的力,从而推动第一滑块300朝向第一弹性件 540移动,使得斜角420相对斜槽口330滑动,从而下移。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块300的第一端310为靠近卡手200的一端,第一滑块300的第二端320为靠近第一弹性件540的一端。
进一步地,斜槽口330靠近第一弹性件540的一侧壁设有与斜角420适配的倾斜面,倾斜面沿远离第一弹性件540的一侧至靠近第一弹性件540的一侧相对配合槽110设置。当第二弹性件530拉动斜角420向下运动时,斜角420与倾斜面贴合,从而使得第二滑块400能够稳定下移。
更进一步地,斜槽口330为空心棱台,当斜角420完全滑出斜槽口330后,不再对第一滑块300施力,但是对第一滑块300进行限位,使得第一滑块300固定不动。由于第二滑块400仍让受到第二弹性件530的拉力,使得斜角420继续下移至第二滑块400卡接于卡手200。
参阅图2、图4和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壳体的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0的一端设有安装槽120,安装槽 120设于配合槽110朝向卡手200的一侧,安装槽120的槽底设有连接台160;第二滑块400的一侧设有伸入安装槽120的圆柱台410,且圆柱台410能够在安装槽120内移动;第二弹性件530安装于安装槽120,且第二弹性件530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台160,另一端连接于圆柱台410。
具体地,第二弹性件530的初始状态为拉伸状态,由于第二弹性件530的一端连接于连接台160,另一端连接于圆柱台410,则第二弹性件530施加给圆柱台 410向下的拉力。而圆柱台410插入安装槽120的设置,使得第二滑块400能够稳定的沿安装槽120的延长方向移动。其中,圆柱台410具有与安装槽120适配的形状,从而能够避免圆柱台410在安装槽120内晃动,从而对第二滑块400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其中,安装槽120的尺寸与第二弹性件530的尺寸适配,从而对第二弹性件530在回位过程中起到稳定的导向作用。其中,第二弹性件530为拉伸弹簧。
进一步地,连接台160设置于安装槽120槽底的下端部,从而使得安装槽120 内具有足够的空间使得初始状态的第二弹性件530处于拉伸状态,同时能够避免对第二滑块400的移动造成干扰。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台160靠近安装槽120槽底的一侧具有第一切口161,相应的圆柱台410靠近第二滑块400的一侧具有第二切口411,从而使得第一切口 161和第二切口411能够对第二弹性件530的两端进行限位,防止第二弹性件530 沿第二方向进行偏移。
具体地,第一滑块300的第一端310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滑块300的第二端320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从而使得第一滑块300置于第二滑块400下端的时候,避免对第二弹性件530造成干扰,使得第二滑块400移动的更加稳定。
参阅图1、图7和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示意图。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0内设有导向槽130,卡手200的一端设有圆柱210,圆柱210伸入导向槽130内,并能够在导向槽130内移动;当卡手200移动到导向槽130端部的下陷区域131时,卡手200绕圆柱210的轴线相对壳体100转动,以使卡手200卡接于第二滑块400。导向槽130的设置,使得卡手200能够稳定的沿导向槽130的延长方向移动,并且使得卡手200相对导向槽130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卡手200晃动。
具体地,导向槽130设置于安装槽120背离配合槽110的一侧,卡手200朝向第一滑块300的一侧凸设有第一凸台230,当卡手200移动到安装槽120的下陷区域131时,卡手200绕圆柱210的轴线相对壳体100转动,使得第一凸台230抵接于第一滑块300的第一端310,随着卡手200继续转动,第一凸台230推动第一滑块 300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弹性件540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滑块300朝向卡手200的端面包括倾斜设置的抵接端311和平齐端312,抵接端311连接于平齐端312,且置于平齐端312的上方,这样的设置,使得转动中的第一凸台230能够稳定的抵接于倾斜的抵接端311,并施加推力。
参阅图1、图6和图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卡手200设有卡槽240,第二滑块400上设有卡凸430,卡凸430能够插入卡槽240。卡凸430与卡槽240的设置,使得卡手200能够与第二滑块400卡接,从而使得卡手200不会脱离,防止缓冲失效。
进一步地,卡手200上还凸设有第二凸台220,第二凸台220设于第一凸台230 的上方,第二凸台220与卡手200之间形成了卡槽240。卡凸430设置于第二滑块 400朝向卡手200的一端,当卡手200相对壳体10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凸台230在转动的过程中推动第一滑块300移动,从而使得第二滑块400下移,使得第二滑块400上的卡凸430插入卡槽240,从而将卡手200卡死。
参阅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卡手200背离第一滑块300的一侧设有呈开放式结构的圆形孔250;辅助防脱结构还包括安装于导向槽130的阻尼器 510,阻尼器510的端部设有连接体513,连接体513容设于圆形孔250内,并能够在圆形孔250内转动。这样的设置,使得卡手200在下陷区域131相对壳体100转动时,能够避免带动阻尼管向上翘起的现象,保证阻尼器510工作稳定。优选地,连接体513为球体。进一步地,圆形孔250背离第一滑块300的一侧设有开口270,开口270与圆形孔250连通,使得圆形孔250与外界连通,形成开放式结构。
进一步地,卡手200内设有固定槽132,固定槽132设于导向槽130背离安装槽120的一侧,且固定槽132与导向槽130导通。其中阻尼器510包括阻尼体511和阻尼杆512,连接体513连接于阻尼杆512背离阻尼体511的一端,阻尼杆512滑动连接于阻尼体511,阻尼体511安装于固定槽132,阻尼杆512连接于连接体513的一端伸入导向槽130,并容设于圆形孔250内。需要说明的是,阻尼器510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的,固定槽132与阻尼体511具有适配的形状,从而能够稳定的固定阻尼体511。由于阻尼体511的直径大于阻尼杆512的直径,则固定槽132的直径大于导向槽130的直径,从而对阻尼体511进行限位。
参阅图1、图2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卡手200背离第一滑块300的一端还设有连接口260,固定槽132背离导向槽130的一侧设有限位口140,拉缩弹簧520 的一端置于限位孔,另一端置于连接口260,从而对卡手200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壳体100内的其他部件对拉缩弹簧520的连接造成干扰,使得拉缩弹簧520的两端连接的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导向槽130的下端设有防脱台150,防脱台150与导向槽130下端的槽壁围设成限位槽,当卡手200朝向第一滑块300运动时,拉缩弹簧520拉伸并伸入限位槽内,从而对拉缩弹簧520起到导向的作用。当处于拉伸状态的拉缩弹簧520与卡手200脱离时,拉缩弹簧520在复位的过程中,防脱台150能够对拉缩弹簧520的回位造成干扰,增大拉缩弹簧520与壳体100的摩擦力,从而避免对壳体100造成损害。
参阅图1、图2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块300的第二端320设有限位部321,限位部321能够抵接于配合槽110的侧壁,以对第一滑块300朝向卡手200一侧的移动进行限位。限位部321的设置,使得第一弹性件540施加给第一滑块300朝向卡手200的推力时,能够对第一滑块300进行限位,避免将第一滑块 300推出安装槽120。
参阅图2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321为凸块,当第一弹性件540施加给第一滑块300朝向卡手200的推力时,凸块能够抵接于配合槽110具有开口的侧壁上,从而对第一滑块300进行限位,防止第一滑块300滑出安装槽120。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321具有倾斜面,倾斜面能够贴合于配合槽110 的侧壁。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从而避免限位部321长时间对配合槽 110的侧壁施加压力而造成损伤,提高了壳体100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以限位部321具有倾斜面为例进行说明。
参阅图1、图2、图5和图7,凸出部113的侧壁包括缓冲壁114和支撑壁115,缓冲壁114连接于支撑壁115,且缓冲壁114靠近配合槽110一侧。支撑壁115为平齐端312,用于对第一滑块300的移动起到导向及支撑作用,缓冲壁114由配合槽 110至安装槽120为渐扩设置,当第一弹性件540推动第一滑块300朝向卡手200移动时,限位部321能够逐渐与缓冲壁114贴合,从而对第一滑块300进行限位。
参阅图1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配合槽110为阶梯槽,第一滑块300 上具有限位部321的一端容设于阶梯槽的大端,用于与阶梯台面111抵接。具体地,当斜角420抵接于斜槽口330内的倾斜面时,施加给第一滑块300朝向第一弹性件540的推力,使得第一弹性件540压缩,第一滑块300继续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弹性件540的方向移动,从而抵接于阶梯台面111。阶梯槽的设置,使得阶梯台面111能够对第一滑块300进行限位,防止第一弹性件540承受压缩力过大时,弹性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70和第二壳体180,第一壳体170和第二壳体180扣合形成空腔。且第一壳体170和第二壳体180对称设置,相应的卡手200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圆柱210,第二滑块400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圆柱台410,这样的设置,使得卡手200、第二滑块400等运行的更加稳定。
参阅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防脱结构的卡手200与第二滑块400配合过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的缓冲轮,包括上述的辅助防脱结构,还包括滚轮,滚轮连接于壳体100的两端。具体地,缓冲轮还包括导轨和门扇,滚轮连接于门扇,并容设于导轨内。导轨安装于门框上,导轨内设有触片,触片能够与卡手200上的缺口280配合。当推动门扇时,由于触片卡于缺口280内,使得滚轮带动壳体100运动时,触片施加给缺口壁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滑块300的力,使得卡手200在导向槽130内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一滑块300移动,由于阻尼器510和拉缩弹簧520的作用力,对卡手200 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对门扇的开启或闭合起到缓冲作用。当卡手200移动到下陷区域131时,触片继续推动缺口壁,使得卡手200相对壳体100转动,从而使得第一凸台230抵接于第一滑块300的抵接端311,推动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远离卡手200移动,随着卡手200的继续转动,第一凸台230从第一滑块300的抵接端311移动至平齐端312,使得第一滑块300继续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滑块300上端的第二滑块400的斜角420能够伸入斜槽口330,并抵接于斜槽口330内的倾斜面,并施加给倾斜面推力,使得第一滑块300继续移动,并与第一凸台230脱离。而随着卡手200的继续转动及第二滑块400在第二弹性件530拉力的作用下下移,使得第二滑块400的卡凸430插入卡手200的卡槽240内,由于卡手200上靠近第一滑块300一侧的缺口壁下陷,从而与触片脱离,由于第二滑块400将卡手200卡死,从而能够避免卡手200脱离,起到辅助缓冲的作用,避免因拉缩弹簧520缓冲不到位或者自身平衡受损而拉动卡手200做回复运动,防止缓冲失效,加强了辅助防脱结构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当反向推动门扇时,由于卡手200上远离第一滑块300一侧的缺口壁未下陷,则触片施加给卡手200上远离第一滑块300一侧的缺口壁反作用力,使得卡手200移出下陷区域131,并相对壳体100反向转动,由于卡凸 430插入卡槽240,从而带动第二滑块400向上移动,当斜角420贴合与斜槽口 330上的倾斜面后,由于第一滑块300受到第一弹性件540的推动,则施加给斜角420倾斜向上的力,使得第二滑块400上移,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朝向卡手200移动。随着卡手200的继续移动,卡凸430移出卡槽240,第一滑块 300和第二滑块400复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防脱结构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空腔,所述壳体(100)的一端设有配合槽(110);
第一弹性件(540),所述第一弹性件(540)安装于所述配合槽(110);
第一滑块(300),所述第一滑块(300)的一端伸入所述配合槽(110)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40)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540)施加给所述第一滑块(300)远离所述配合槽的作用力;
第二滑块(400),所述第二滑块(400)置于所述第一滑块(300)的上方;
第二弹性件(530),所述第二弹性件(53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空腔的侧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块(400),并施加给所述第二滑块(400)向下的拉力;
卡手(200),所述卡手(200)设于所述空腔内,当所述卡手(200)推动所述第一滑块(30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滑块(400)下移,所述第二滑块(400)卡接于所述卡手(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300)的第一端(310)设有斜槽口(330),所述第二滑块(400)设有斜角(420);所述第二弹性件(530)用于拉动所述斜角(420)沿所述斜槽口(330)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的一端设有安装槽(120),所述安装槽(120)设于所述配合槽(110)朝向所述卡手(200)的一侧,所述安装槽(120)的槽底设有连接台(160);所述第二滑块(400)的一侧设有伸入所述安装槽(120)的圆柱台(410),且所述圆柱台(410)能够在所述安装槽内移动;
所述第二弹性件(530)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20),且所述第二弹性件(530) 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台(16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圆柱台(4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内设有导向槽(130),所述卡手(200)的一端设有圆柱(210),所述圆柱(210)伸入所述导向槽(130)内,并能够在所述导向槽(130)内移动;当所述卡手(200)移动到所述导向槽(130)端部的下陷区域(131)时,所述卡手(200)绕所述圆柱(210)的轴线相对所述壳体(100)转动,以使所述卡手(200)卡接于所述第二滑块(4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手(200)设有卡槽(240),所述第二滑块(400)上设有卡凸(430),所述卡凸(430)能够插入所述卡槽(24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手(200)背离所述第一滑块(300)的一侧设有呈开放式结构的圆形孔(250);
所述辅助防脱结构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导向槽(130)的阻尼器(510),所述阻尼器(510)的端部设有连接体(513),所述连接体(513)容设于所述圆形孔(250)内,并能够在所述圆形孔(250)内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300)的第二端(320)设有限位部(321),所述限位部(321)能够抵接于所述配合槽(110)的侧壁,以对所述第一滑块(300)朝向所述卡手(200)一侧的移动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21)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能够贴合于所述配合槽(110)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槽(110)为阶梯槽,所述第一滑块(300)上具有所述限位部(321)的一端容设于阶梯槽的大端,用于与阶梯台面(111)抵接。
10.一种缓冲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防脱结构,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连接于所述壳体(100)的两端。
CN202121387041.2U 2021-06-22 2021-06-22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Active CN215927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87041.2U CN215927114U (zh) 2021-06-22 2021-06-22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87041.2U CN215927114U (zh) 2021-06-22 2021-06-22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7114U true CN215927114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03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87041.2U Active CN215927114U (zh) 2021-06-22 2021-06-22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71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4303B2 (en) Sliding device used on the supporting shaft
KR100658836B1 (ko) 스탠드 장치
US9151439B2 (en) Support for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US7381160B2 (en) Folding and supporting device for treadmills
KR200411439Y1 (ko) 각도조절이 용이한 거치대의 지지장치.
KR101077656B1 (ko) 수납장 플랫도어의 상하 개폐용 힌지
CN215927114U (zh) 辅助防脱结构及缓冲轮
CN114732271A (zh) 窗帘开合装置的挂接机构及窗帘开合装置
CN213371266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08650367B (zh) 手机夹持机构及头戴产品
CN216147779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100396940C (zh) 用于固定物体的连接件
CN108024474B (zh) 使用固定结构的云台
KR101874982B1 (ko) 건축물의 전기장치를 이용한 소방호스 자동 권취장치
KR20110018576A (ko) 컴퓨터 책상
CN215190830U (zh) 挂接机构和窗帘开合器
CN214436087U (zh) 一种门上单杠
CN212415432U (zh) 窗帘开合装置
CN211893532U (zh) 一种伸缩式把立结构
KR20190024562A (ko) 휴대형 광통신 설비용 배터리 커버 구조 및 광통신 설비
CN209925935U (zh) 显示屏支撑结构及医疗设备
KR100914248B1 (ko) 컴퓨터 책상
CN214017313U (zh) 滑座装置及沐浴装置
CN220119054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平台锁紧机构
CN219734897U (zh) 一种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