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8779U - 一种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8779U
CN215908779U CN202121370742.5U CN202121370742U CN215908779U CN 215908779 U CN215908779 U CN 215908779U CN 202121370742 U CN202121370742 U CN 202121370742U CN 215908779 U CN215908779 U CN 215908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upport
supporting seat
limiting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707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岗
余俊君
曹宇豪
雷长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ly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ly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707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8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8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8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支架主体包括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支撑座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支架主体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并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相互固定;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支撑座相对第一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第一底座和支撑座上。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简化支架的结构,操作简单;同时减小支架的体积,便于收纳和携带。

Description

一种支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具有携带方便、功能齐全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平板电脑等。
通常情况下,为了方便和舒适地使用电子设备,一般会将电子设备抵靠在支撑架上,但目前市场上的支撑架虽然能够实现固定支撑电子设备,但结构过于复杂,不易操作,且支撑架整体尺寸较大,不易携带和收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架,能够简化支架的结构,操作简单;同时减小支架的体积,便于收纳和携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支架,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支架主体包括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支撑座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支架主体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并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相互固定;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支撑座相对第一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第一底座和支撑座上。
其中,第一底座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交设置,支撑座枢转连接第一侧面,且沿第一侧面的长度方向,第一底座的长度大于支撑座的长度;第一底座上设有限位部,限位部沿着第二侧面的长度方向的延伸;在第二状态下,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第一底座上,并卡置在限位部和支撑座之间。
其中,第一底座还包括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连接的顶面;限位部为由第二侧面向顶面方向延伸的限位块;或者,限位部为顶面凹陷形成的限位槽,且限位槽设置在顶面与第二侧面的交界处。
其中,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底座,支撑座包括安装端面,安装端面的相对两端缘分别与第二底座和第一底座的第一侧面枢转连接;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结构相同;第二底座能枢转至与支撑座相互叠合,且第二底座与支撑座相互叠合的部位上设置有与第一吸附件吸附的第三吸附件。
其中,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的限位部均为凸设的限位块,每一限位块凸设的高度与支撑座的厚度相等;第一底座上的限位块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块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平行。
其中,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的限位部均为凸设的限位块,每一限位块凸设的高度与支撑座的厚度相等;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块上分别设有齿和齿槽,在第一状态下,齿和齿槽相互啮合。
其中,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的限位部均为凸设的限位块,每一限位块凸设的高度为支撑座厚度的一半,在第一状态下,第一底座上的限位块与第二底座上的限位块相互抵接。
其中,支撑座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枢转连接的子支撑座,其中,位于外侧的两个子支撑座分别与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枢转连接。
其中,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底座,支撑座包括安装端面,安装端面的相对两端缘分别与第二底座和第一底座的第一侧面枢转连接;第二底座沿第一侧面的长度方向,第二底座的长度大于支撑座的长度;限位部为凸设的限位块,限位块的厚度等于支撑座的厚度;第二底座能枢转至与支撑座相互叠合,且第二底座与支撑座相互叠合的部位上设置有与第一吸附件吸附的第三吸附件。
其中,支撑座与第一底座的第一侧面的连接处,及支撑座与第二底座的连接处均设有卡挡部。
其中,卡挡部为凸起的止挡块或者为凹陷形成的限位槽。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支架主体包括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支撑座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支架主体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并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相互固定;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支撑座相对第一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第一底座和支撑座上。由于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减小了支架的尺寸体积,便于对支架的收纳和携带;并且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能够使得支撑座和第一底座相互固定,避免支架在被携带或者在收纳过程中支撑座和第一底座发生相互转动而造成收纳或者携带不便。
另外,支架主体仅由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构成,支架主体结构简单,并且通过转动支撑座或第一底座即可调整支架处于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下的支架可支撑电子设备,方便电子设备的使用,支架的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支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支架的非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第一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支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支架主体包括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支撑座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支架主体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并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相互固定;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支撑座相对第一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第一底座和支撑座上。由于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减小了支架的尺寸体积,便于对支架的收纳和携带;并且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能够使得支撑座和第一底座相互固定,避免支架在被携带或者在收纳过程中支撑座和第一底座发生相互转动而造成收纳或者携带不便。
另外,支架主体仅由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构成,支架主体结构简单,并且通过转动支撑座或第一底座即可调整支架处于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下的支架可支撑电子设备,方便电子设备的使用,支架的操作简单、方便。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支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100,支架100可用于支撑电子设备,以使用户可更加舒适性使用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是平板电脑,也可以手机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以电子设备为平板电脑为例,在使用平板电脑时可将平板电脑抵靠在支架100上,以使支架100得以支撑平板电脑,便于用户阅读或者观看视频等。
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架100由硅胶材质制成,硅胶材质制成的支架100软硬适中,在支架100用于支撑电子设备时,不会刮花电子设备即不会在电子设备上留下划痕;并且,硅胶材质制成的支架100具有一定的防滑作用,在电子设备抵靠在支架100上时,不会轻易从支架100上滑落,避免了电子设备滑落而引起的损坏;另外,硅胶材质制作支架100的生产加工工艺简单,能够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支架100能够更稳固地支撑电子设备,支架100由硅胶和塑料材质制成,塑料材质较轻,使得支架100的重量较小,便于携带,并且塑料材质较硬,不易在支架100支撑较重的电子设备时发生变形,使得支架100能够更加稳固地支撑电子设备;硅胶材质包覆在塑料材质的表面,使得硅胶材质与电子设备接触,避免较硬的塑料材质与电子设备直接接触而引起对电子设备的损坏。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架100也可由金属材质、塑胶材质等其他材料制成,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2是图1所示支架的非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支架100包括支架主体10、第一吸附件20和第二吸附件30。支架主体10包括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转动连接,支架主体10包括第一状态,即非工作状态,在非工作状态下,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也就是说,可转动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至两者相互叠合,从而减小了支架100在非工作状态下的尺寸体积,便于对支架100的收纳和携带;并且支架主体10仅由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构成,支架100结构简单,仅通过转动支撑座11或第一底座13即可调整支架100处于工作状态,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支撑,方便电子设备的使用,支架100的操作简单、方便。第一吸附件20设置在支撑座11,第二吸附件30设置在第一底座13上。支撑座11上设置的第一吸附件20和第一底座13上设置的第二吸附件30相互配合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能够相互固定,也就是说,第一吸附件20和第二吸附件30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吸附力,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相互吸附而固定,从而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能够更加稳固地叠合,避免支架100在被携带或者在收纳过程中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发生相互转动而造成收纳或者携带不便。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吸附件20和第二吸附件30的表面设置背胶,通过背胶将第一吸附件20与支撑座11粘结固定以及将第二吸附件30与第一底座13粘结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在第一吸附件20和第二吸附件30的表面设置点胶而将第一吸附件20与支撑座11粘结固定以及将第二吸附件30与第一底座13粘结固定。可以理解地,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将第一吸附件20与支撑座11粘结固定以及将第二吸附件30与第一底座13粘结固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和图2,支架100还包括如图1所示的第二状态,也即是,本申请的支架100包括两种状态,如图2所示的第一状态和如图1所示的第二状态。支架100在非工作状态即第一状态下,支架100的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相互叠合并固定,从而减小支架100的体积,以便于收纳和携带;在需要使用支架100支撑电子设备时,可将支架100转换成第二状态即工作状态,具体地,转动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至支撑座11与第一底座13相互叠合的两面呈预设角度,从而将支架100转换成工作状态,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第一底座13和支撑座11上,方便了电子设备的使用。由于只需要将支撑座11相对于第一底座13转动至预设角度即可将支架100转换成工作状态,操作简单、方便。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图4,图3是图1所示支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包括第一侧面131,支撑座11枢转连接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还包括第二侧面132,第二侧面132与第一侧面131相交设置,沿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的长度方向,第一底座13的长度大于支撑座11的长度,并且第一底座13上设置有沿着第二侧面1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限位部133,所以限位部133和支撑座11之间存在间隙。具体地,支撑座11包括第一端面111,第一端面111朝向限位部133设置,也就是说,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与限位部133间隔设置即限位部133与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之间存在间隙。电子设备可卡置于限位部133与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之间的间隙中,一方面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和第一底座13能够支撑电子设备,另一方面限位部133的设置能够防止电子设备与支架100产生相对滑动而出现滑落的情况,保证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其中,限位部133的长度即限位部133沿着第一底座13的第二侧面1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中与第一端面111相对的另一端面也可以设计为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在其也用于支撑电子设备时,也可以在第一底座13上对应设置限位部133以防止在支撑电子设备时电子设备出现滑落情况。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33为由第二侧面132向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方向延伸的限位块。具体地,第一底座13还包括顶面134,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与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2连接,限位块沿着第一底座13的第二侧面13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延伸,也就是说,限位块同时向顶面134和沿第二侧面132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限位部133,在电子设备抵靠在支撑座11上时,电子设备的底部能够与限位块抵接,防止电子设备相对支架主体10产生滑动。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33也可以为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凹陷形成的限位槽,且限位槽设置在顶面134和第二侧面132的交界处,以使限位槽和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之间存在间隙,方便卡置电子设备。限位部133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限位部133是限位块还是限位槽,其均与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之间留有间隙,以方便卡置电子设备。
更为优选地,不管限位部133是限位块还是限位槽,在第二状态下,限位部133面向第一端面111的侧壁面(图中未标出)与顶面134垂直相交。也就是说,限位部133的侧壁面与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平行。这样,限位部133的侧壁面和第一端面111之间的间隙是均匀的,有利于加工,并且也不会因为间隙大小不均匀而卡伤电子设备。
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抵接电子设备的背面,第一底座13对电子设备的底部起到支撑,所以限位部133对应设置在第一底座13上,以使限位部133能够对电子设备的底部起到支撑,同时避免其相对支架主体10发生滑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上也可凸设有限位部133,电子设备可抵靠在支撑座11上,并支撑在限位部133上,限位部133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为横截面是梯形的立方体,第一底座13为长方体。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为立方体具有梯形斜边的一侧面,一方面使得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与电子设备的背面更加贴合,增大了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与电子设备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对电子设备的支撑力,实现支架100对电子设备的稳定支撑;另一方面,由于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相对于第一底座13具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电子设备抵靠在支撑座11的第一端面111时也会与第一底座13具有一定的倾斜度,使得电子设备与用户存在一定的倾斜度,从而使得用户能够更加舒适性地使用电子设备。第一底座13为长方体,长方体的第一底座13面积大,使得支架100在使用时与桌面等接触物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为支撑座11提供稳定的支撑力,避免支架100在使用时不稳定而出现晃动等情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也可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4,为了避免支撑座11相对第一底座13或者第一底座13相对支撑座11的转动超过预设角度,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与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挡部135。具体地,支撑座11包括第二端面112,第二端面112与第一端面111相交设置,且支撑座11的第二端面112与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枢转连接;其中,可在支撑座11的第二端面112和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的至少一个中设置卡挡部135。例如,卡挡部135设置在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处,在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呈预设角度时,如图3所示,则表明支架100现已处于工作状态,此时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不能继续相互转动而影响支架100的正常使用,所以在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处设置卡挡部135,防止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继续相互转动。其中,预设角度可以为90°,也就是说,转动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至呈90°以而达到支架100的正常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支架100能够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预设角度也可以为80°、85°或100°等其他角度,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由于支架100在非工作状态下,第一底座13和支撑座11呈相互叠合的状态,所以在需要使用支架100时转动支撑座11或者第一底座13。以卡挡部135设置在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处来说,以支撑座11为轴,相对支撑座11以A方向转动第一底座13至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呈预设角度;或者,以第一底座13为轴,相对第一底座13以B方向转动支撑座11至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呈预设角度。由于卡挡部135的设置,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呈预设角度时,第一底座13不能相对支撑座11继续向A方向转动或者支撑座11不能相对第一底座13继续向B方向转动,保证了支架100在工作状态时的正常使用。
在一实施方式中,具体地,卡挡部135为凸起的止挡块或者为凹陷形成的限位槽。并且,止挡块或限位槽设置在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或者支撑座11的第二端面112处。以止挡块设置在第一侧面131处为例,在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相互转动至呈预设角度时,止挡块的一端与支撑座11的第二端面112抵顶,阻止第一底座13相对支撑座11继续向A方向转动或者阻止支撑座11相对第一底座13继续向B方向转动。其中,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卡挡部135的结构或形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包括第三端面113,支撑座11的第三端面113能够与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枢转至叠合,支撑座11上的第一吸附件20设置在第三端面113上,第一底座13上的第二吸附件30设置在顶面134上,所以在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相互转动至叠合时,由于叠合的两面上设置有能够相互吸附配合的第一吸附件20和第二吸附件30,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之间存在吸附力,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能够相互吸附并固定。其中,第二吸附件30设置在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上的具体位置、第一吸附件20设置在支撑座11第三端面113上的具体位置以及第一吸附件20、第二吸附件30的尺寸、数量等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5-图6,图5是图1所示第一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使支撑座11上的第一吸附件20与第一底座13上的第二吸附件30更好地相互配合,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吸附件30在第一底座13的位置与第一吸附件20在支撑座11的位置在支撑座11与第一底座13叠合时发生叠合,也就是说,当支撑座11上的第一吸附件20与第一底座13上的第二吸附件30尺寸完全一样时,在支撑座11与第一底座13叠合时两个吸附件相对的表面能够完全重合,或者在两个吸附件的尺寸大小不同时,小尺寸的吸附件的表面囊括在大尺寸的吸附件的表面里,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之间的相互吸附力更大,从而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能够相互固定地更加牢固,不易发生松动而产生相互转动。
可选地,在一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支撑座11上的第一吸附件20和设置在第一底座13上的第二吸附件30均为磁铁,异性级的两个磁铁相互吸引以使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相互吸引而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上的第一吸附件20为磁铁,第一底座13上的第二吸附件30为磁性金属或者支撑座11上的第一吸附件20为磁性金属,第一底座13上的第二吸附件30为磁铁,磁铁和磁性金属能够相互吸引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固定。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相互配合产生吸附力的第一吸附件20和第二吸附件30也可以为其他的形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上设置有同等尺寸大小的3个磁铁,3个磁铁在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上的排布呈三角形;支撑座11能够与顶面134叠合的第三端面113上同样设置有3个同等大小尺寸的异性磁铁,3个磁铁在支撑座11第三端面113上的排布呈三角形;并且,支撑座11上设置的磁铁与第一底座13上设置的磁铁尺寸大小相同,在支撑座11与第一底座13叠合时,每一第一底座13上的磁铁分别与支撑座11上的一磁铁完全重合,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之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且由于第一底座13和支撑座11上呈三角形排布着3个磁铁,使得支撑座11和第一底座13之间的叠合更加稳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的第三侧面(图中未标出)上也可设置有吸附件,第一底座13的第三侧面和第一底座13的顶面134相对设置,在电子设备上设置有配合的吸附件时或者电子设备的外壳为磁性金属时,可将处于叠合状态的支架100的第一底座13与电子设备贴合,第三侧面上的吸附件与电子设备相互吸附而使支架100与电子设备相互固定,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和支架100构成一个整体,方便将支架100与电子设备一起收纳和携带。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0还包括第二底座15。也就是说,与上述的实施例相比,本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0包括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支撑座11包括安装端面114,支撑座11的安装端面114的相对两端缘分别与第一底座13的第一侧面131和第二底座15枢转连接。由于第二底座15也能够转动至与支撑座11叠合且结构与第一底座13相同,所以在将支架100折叠成叠合状态时,支架100的厚度增大,但支架100的整体体积依旧较小,也就是说,具有两个底座的支架100相对于只有一个底座的支架100,对电子设备的支撑力更大更稳定,并且整体体积依旧较小,便于收纳和携带。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的结构也可以不同,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第二底座15能够与支撑座11相互枢转至叠合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三吸附件40,由于支撑座11上设置有第一吸附件20,所以第二底座15和支撑座11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20和第三吸附件40之间的相互配合而实现相互固定。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包括第四端面(图中未标出),第四端面与第三端面113相对设置,支撑座11上的第一吸附件20设置在第四端面上;第二底座15包括第一侧表面151和第二侧表面152,第一侧表面151和第二侧表面152相交设置,第二侧表面152与支撑座11枢转连接,第三吸附件40设置于第二底座15的第一侧表面151处,由于第二底座15和支撑座11能够枢转至第四端面和第一侧表面151叠合,所以设置于第四端面的第一吸附件20和设置于第二底座15的第一侧表面151处的第三吸附件40能够相互吸附以使第二底座15和支撑座11相互固定。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结构相同,也就是说,第二底座15与第一底座13一样,也设有用于防止电子设备与支架100产生相对滑动的限位部133和用于防止第二底座15和支撑座11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相互转动的卡挡部135。两个限位部133设置于支撑座11的两侧,两个限位部133共同作用于电子设备,能够向电子设备提供更大更稳定的支撑力,防止电子设备与支架100产生相对滑动而出现滑落的情况。两个卡挡部135也同样设置于支撑座11的两侧,卡挡部135设置于支撑座11与第一底座13的连接处以及设置在支撑座11和第二底座15的连接处,所以支架100在工作状态时,支撑座11整体既不能朝向第一底座13转动也不能朝向第二底座15转动,所以支撑座11在支撑电子设备时不会相对底座倾斜或者转动,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地支撑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部133均为凸设的限位块,且在支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底座13上凸设的限位块和第二底座15上凸设的限位块相互抵接。具体地,为了避免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块抵接后使得底座与支撑座11无法叠合,可设置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块的凸设高度等于支撑座11厚度的一半,使得在两底座上的限位块抵接时底座刚好与支撑座11叠合。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块的凸设高度可不相等,第一底座13上限位块的凸设高度与第二底座15上限位块的凸设高度之和等于支撑座11的厚度即可,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具体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1-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部133均为凸设的限位块,每一限位块凸设的高度等于支撑座11的厚度,且在支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底座13上凸设的限位块和第二底座15上凸设的限位块交错设置,使得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设置的限位块能够在支架100处于叠合状态时能够相互卡合,避免增大支架100处于叠合状态时的体积。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上凸设的限位块上设有齿,第二底座15上凸设的限位块上设有齿槽,在支架100处于第一状态时,齿和齿槽能够相互啮合,从而使得第一底座13上凸设的限位块和第二底座15上凸设的限位块能够相互卡合,进而保证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均能与支撑座11相互枢转至叠合,避免造成支架100的收纳体积增大。
又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第一底座13上的限位块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块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平行,从而使得第一底座13上凸设的限位块和第二底座15上凸设的限位块能够相互交错卡合。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部133形式为凸设的限位块。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部133形式也可以为凹陷的限位槽,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的限位部133均为限位槽时,在无需对凹陷形成的限位槽做其他处理的情况下,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能够枢转至与支撑座11相互叠合,不会增大支架100的收纳体积。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底座15上也可不设置限位部133。在当第一底座13上的限位部133为凸设的限位块时,第二底座15上也不设置限位部133,一个底座上设置限位部133也可以起到支撑电子设备并防止电子设备相对支架100产生相对滑动的作用,而且一个限位部133的设置也可以减小支架100的整体重量,更加轻便,便于携带。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座11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枢转连接的子支撑座116。也就是说,与上述的实施例相比,本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0包括至少两个子支撑座116。多个子支撑座116的设置增大支撑座11的厚度,使得支撑座11向电子设备提供的支撑力更大更稳定,也能够防止电子设备过重而造成支撑座11的变形损坏。其中,各子支撑座116的形状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支撑座11为两个或多个时,底座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2个。在底座为1个时,底座与位于外侧的一个子支撑座116枢转连接;在底座为2个时,位于外侧的两个子支撑座116分别与两个底座枢转连接。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座11包括两个形状尺寸相同且相互枢转连接的子支撑座116,底座包括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即支架主体10包括两个子支撑座116、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具体地,两个子支撑座116分别定义为第一支撑座1161和第二支撑座1162,第一支撑座116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611和第二表面11612,第二支撑座1162包括相对的第一侧端面11621和第二侧端面11622,第一支撑座1161的第一表面11611枢接于第二支撑座1162的第一侧端面11621,第一底座13枢接于第二支撑座1162的第二侧端面11622,第二底座15枢接于第一支撑座1161的第二表面11612,第一支撑座1161、第二支撑座1162、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能够转动至叠合。
另外,第一支撑座1161和第二支撑座1162上均设置有第一吸附件20,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15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吸附件30和第三吸附件40,第二支撑座1162和第一底座13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20和第二吸附件吸附而相互固定,第一支撑座1161和第二底座15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20和第三吸附件40吸附而相互固定。第一支撑座1161和第二支撑座1162上设置有能够使其相互吸附固定的吸附件,两个吸附件相互作用产生吸附力,一方面在支架100处于叠合状态即非工作状态时使第一支撑座1161和第二支撑座1162相互固定,避免第一支撑座1161和第二支撑座1162在非工作状态时发生相互转动而影响收纳和携带;另一方面,避免支架100处于工作状态时发生相对转动而影响对电子设备的支撑。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支架主体包括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支撑座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支架主体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并能够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相互固定;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支撑座相对第一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第一底座和支撑座上。由于在第一状态下,支撑座和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减小了支架的尺寸体积,便于对支架的收纳和携带;并且支撑座和第一底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通过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能够使得支撑座和第一底座相互固定,避免支架在被携带或者在收纳过程中支撑座和第一底座发生相互转动而造成收纳或者携带不便。
另外,支架主体仅由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构成,支架主体结构简单,并且通过转动支撑座或第一底座即可调整支架处于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下的支架可支撑电子设备,方便电子设备的使用,支架的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支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所述支架包括:
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支撑座和第一底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一底座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座和所述第一底座上;
所述支架主体包括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支撑座和所述第一底座能够相互转动至叠合,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吸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件相互固定;
所述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支撑座相对所述第一底座转动至预设角度,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支撑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交设置,所述支撑座枢转连接所述第一侧面,且沿所述第一侧面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座的长度;
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着所述第二侧面的长度方向的延伸;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支撑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并卡置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支撑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连接的顶面;
所述限位部为由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顶面方向延伸的限位块;或者,
所述限位部为所述顶面凹陷形成的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顶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界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底座,所述支撑座包括安装端面,所述安装端面的相对两端缘分别与所述第二底座和所述第一底座的所述第一侧面枢转连接;
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结构相同;
所述第二底座能枢转至与所述支撑座相互叠合,且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支撑座相互叠合的部位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吸附的第三吸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所述限位部均为凸设的限位块,每一所述限位块凸设的高度与所述支撑座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底座上的所述限位块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所述限位块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所述限位部均为凸设的限位块,每一所述限位块凸设的高度与所述支撑座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所述限位块上分别设有齿和齿槽,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齿和所述齿槽相互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所述限位部均为凸设的限位块,每一所述限位块凸设的高度为所述支撑座厚度的一半,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底座上的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所述限位块相互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座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枢转连接的子支撑座,其中,位于外侧的两个所述子支撑座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枢转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主体还包括第二底座,所述支撑座包括安装端面,所述安装端面的相对两端缘分别与所述第二底座和所述第一底座的所述第一侧面枢转连接;
所述第二底座沿所述第一侧面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座的长度;
所述限位部为凸设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厚度等于所述支撑座的厚度;
所述第二底座能枢转至与所述支撑座相互叠合,且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支撑座相互叠合的部位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吸附件吸附的第三吸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一底座的所述第一侧面的连接处,及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二底座的连接处均设有卡挡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挡部为凸起的止挡块或者为凹陷形成的限位槽。
CN202121370742.5U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支架 Active CN215908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70742.5U CN215908779U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70742.5U CN215908779U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8779U true CN215908779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88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70742.5U Active CN215908779U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87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25519A (zh) * 2023-09-25 2023-12-15 盛和资源(连云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稀有金属矿的分段回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25519A (zh) * 2023-09-25 2023-12-15 盛和资源(连云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稀有金属矿的分段回收装置
CN117225519B (zh) * 2023-09-25 2024-03-08 盛和资源(连云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稀有金属矿的分段回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1887B (zh) 底座及使用該底座的電子設備組件
CN215908779U (zh) 一种支架
US9898042B2 (en) Smart device docking apparatus
TW200809065A (en) Clamp of lock for notebook computer
TW201340915A (zh) 具有定位平板電子設備的桌面裝置及其座椅
CN215908778U (zh) 一种支架和电子设备组件
CN212162937U (zh) 充电座
WO2021008548A1 (zh) 夹持装置
KR20110011394U (ko) 휴대 단말기용 거치대
CN215908767U (zh) 一种支架
CN210299888U (zh) 移动设备收纳结构
CN213177596U (zh) 一种应用在电脑显示器上的外接组件
JP2000013645A (ja) クリップ式カメラ取付装置
CN111654570A (zh) 手机支架
CN215532258U (zh) 一种平板保护壳
CN213686041U (zh) 一种支撑效果稳定的背撑式简易支架
CN214008595U (zh) 一种多功能平板支架
US20230291822A1 (en) Magnetic type mobile phone holder
CN214839843U (zh) 一种简易电子产品支架
CN211406059U (zh) 桌面手机支架
CN217010926U (zh) 一种带转动收纳的磁吸手机支架
CN217197875U (zh) 一种卡接在方向盘上的折叠小桌板
CN213118235U (zh) 一种支撑装置
KR101692961B1 (ko) 휴대단말기용 거치대
TW200813537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