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8684U -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8684U
CN215908684U CN202121176354.3U CN202121176354U CN215908684U CN 215908684 U CN215908684 U CN 215908684U CN 202121176354 U CN202121176354 U CN 202121176354U CN 215908684 U CN215908684 U CN 215908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holes
hole
rod body
moun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7635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超凡
苏仲明
张航
胡晓初
盛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Expressway Operation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Expressway Operation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Expressway Operation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Expressway Operation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7635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8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8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8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第一端用于安装路侧单元,第二杆体第二端固定于地面;第二杆体第一端和第一杆体第二端为空心杆体,第一杆体第二端的外径小于第二杆体第一端的内径,第一杆体第二端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第二杆体第一端上对应开设有第二贯穿孔,还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一杆体第二端与第二杆体第一端套接安装,第一固定件穿过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进行限位固定。可以实现将路侧单元先安装在第一杆体上之后,然后再将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组合安装,实现单人便捷安装操作,适用于多种复杂的路侧单元安装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网络信息建设背景下,高速公路全国联网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重中之重为大力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随着ETC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大规模应用,我国ETC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车载电子标签(OBU)装机量近2亿,极大的提高了车主用户的通行效率和出行体验,降低了业主单位的运营成本。在ETC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在高速公路门架上安装大量的通信路侧单元,如RSU天线、激光雷达、摄像机等。由于相当比例的门架是原有非定制门架,路侧单元的安装环境复杂多变,且大多数路侧单元对于安装高度、位置和角度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当路侧单元安装位置有显示屏、广告牌遮挡,门架过高或过低,高速公路封路异常不便时,都会给路侧单元的安装带来很大的困难。并且一般路侧单元的安装空间有限且狭窄,多人操作不便。这就对路侧单元的安装支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适应多种安装情景,还需安装便捷,能够实现单人操作。
目前在一些特殊高速公路门架上安装路侧单元时,因封路不便,门架安装环境复杂,给路侧单元的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亟需提供一种便于安装的支架,适用于多种门架安装环境,能实现在高速公路不封道的情况下安装路侧单元。
实用新型内容
设计了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安装结构合理,可单人安装,适用于多种复杂的门架安装环境。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第一端用于安装所述路侧单元,所述第二杆体第二端固定于地面;
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为空心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的内径,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上对应开设有第二贯穿孔,还包括: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套接安装,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进行限位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贯穿孔为沿所述第一杆体第一端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为沿所述第二杆体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贯穿孔,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贯穿孔的间距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贯穿孔的间距相同。
可选的,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的外表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螺母,对应的设置有螺母的杆体位置具有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螺母的内径,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二端插设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第一端,通过将螺栓旋入螺母及所述通孔对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抵接。
可选的,还包括,第三杆体,所述第三杆体的第二端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第一端顶端外表面,所述第三杆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固定滑轮,所述第三杆体的第一端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安装后的整体高度,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一端顶端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上固定有吊绳,所述吊绳的自由端穿设过所述固定滑轮。
可选的,所述第一杆体第一端包括悬臂杆以及下探杆,所述下探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悬臂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路侧单元设置在所述下探杆的第一端,所述悬臂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吊耳安装在所述悬臂杆的第二端顶部。
可选的,所述下探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悬臂杆的第一端连接处以及所述悬臂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二端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肋板。
可选的,所述第二杆体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第一法兰固定在地面上。
可选的,所述下探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法兰,所述路侧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法兰固定在所述下探杆上。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在第一杆体上安装路侧单元,将第二杆体固定在地面上,第二杆体第一端和第一杆体第二端为为空心杆体,可以减轻杆体重量,方便操作;第一杆体第二端以及第二杆体第一端分别设置贯穿孔,可以实现两个杆体的紧固安装。可以实现将路侧单元先安装在第一杆体上之后,然后再将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组合安装,可实现单人操作安装,适用于多种门架安装环境,能实现在高速公路不封道的情况下安装路侧单元。
附图说明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路侧单元安装支架装配示意图;
图3为图1-2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第一端用于安装路侧单元,第二杆体第二端固定于地面,第二杆体第一端和第一杆体第二端为空心杆体,第一杆体第二端的外径小于第二杆体第一端的内径,第一杆体第二端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第二杆体第一端上对应开设有第二贯穿孔,还包括:
第一固定件,第一杆体第二端与第二杆体第一端套接安装,第一固定件穿过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进行限位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体的第一端和第一杆体的第二端为空心的杆体,能够减轻重量,便于操作,可以通过空心杆体的套接来实现两端的组合安装,为了便于组合安装后的固定,可以在第一杆体第二端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第二杆体第一端上对应开设有第二贯穿孔,当套接安装后,两者的对应贯穿孔对齐,可以通过第一固定件插入对齐的贯穿孔中,实现固定。第一固定件可以为螺栓等紧固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第一贯穿孔为沿第一杆体第一端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贯穿孔,第二贯穿孔为沿第二杆体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贯穿孔,两个相邻的第一贯穿孔的间距与两个相邻的第二贯穿孔的间距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实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有效固定,可以设置多个贯穿孔,对应的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件来实现固定,为了便于贯穿孔的固定,可以将相邻贯穿孔的间距设置为相同。
进一步的,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贯穿孔,第三贯穿孔数量为至少两个,沿第二杆体上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并与任意一个第二贯穿孔不在同一水平面,两个相邻的第三贯穿孔的间距与两个相邻的第一贯穿孔的间距相同,第三贯穿孔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贯穿孔的轴线方向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在路面安装时,将第二杆体第二端固定在地面上,为了便于路侧单元的安装,第三贯穿孔的水平方向为与车道方向垂直,第二贯穿孔的水平方向与车道方向平行,先将一插销插到一第三贯穿孔中,将第一杆体的第二端插入第二杆体,直至插销处,由插销实现临时托举,进而将路侧单元与第一杆体进行安装,然后将第一杆体旋转到第一杆体上的第一贯穿孔与第二杆体上的第二贯穿孔同心的位置,通过第一固定件固定即可。第三贯穿孔与第二贯穿孔之间的角度也可以为其他角度,只要便于路侧单元的安装即可。
进一步的,第二杆体第一端的外表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螺母,对应的设置有螺母的杆体位置具有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螺母的内径,第一杆体的第二端插设于第二杆体的第一端,通过将螺栓旋入螺母及通孔对第一杆体第二端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路侧单元时避免第一杆体因震动、自然风或人为碰撞而旋转错位,可以在第二杆体外表面上设置螺母,并打通对应的表面,将一螺栓旋入螺母直至抵接到第一杆体的第二端,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杆体,第三杆体的第二端可拆卸的固定于第二杆体的第一端顶端外表面,第三杆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固定滑轮,第三杆体的第一端的竖直高度高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安装后的整体高度,第一杆体的第一端顶端设置有吊耳,吊耳上固定有吊绳,吊绳的自由端穿设过固定滑轮。
在路侧单元安装过程中,为便于调节第一杆体相对于第二杆体的位置,实现安装支架整体高度的调节,设置第三杆体,将第三杆体固定到第二杆体上,在第一杆体顶端安装吊耳,第三杆体第一端安装固定滑轮,可以通过吊绳将第一杆体吊起,将吊绳固定在第二杆体的螺栓上或杆体上,然后实现第一固定件的安装。
进一步的,第一杆体第一端包括悬臂杆以及下探杆,下探杆的第二端与悬臂杆的第一端连接,路侧单元设置在下探杆的第一端,悬臂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杆体的第二端连接,吊耳安装在悬臂杆的第二端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路侧单元的安装,以及能够将路侧单元设置到道路上方,在将第一杆体的第一端设置为包含横向的悬臂以及与悬臂连接的下探杆,将路侧单元设置在下探杆上,将吊耳安装在悬臂杆的第二端顶部。悬臂以及下探杆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为实现悬臂杆与下探杆的稳固安装以及悬臂杆与第一杆体第二端的稳固安装,下探杆的第二端与悬臂杆的第一端连接处以及悬臂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杆体的第二端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肋板。
进一步的,为实现第二杆体的有效固定,第二杆体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法兰,第二杆体通过第一法兰固定在地面上。
进一步的,为防止路侧单元安装后脱落,在下探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法兰,路侧单元通过第二法兰固定在下探杆上。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一具体实现方案:
参考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杆体1、第二杆体2、第三杆体3、插销4、吊绳5,以及路侧单元6。
第一杆体1包括第二端101、悬臂杆102、下探杆103、环形底面104、吊耳105、加强肋板106、第二法兰107,第一杆体第二端101上有第一贯穿孔1011。第二杆体2包括第一端201、第一法兰202,第二杆体第一端201上有第二贯穿孔2011、第三贯穿孔2012、一列焊接螺母2013。第三杆体3顶部有固定滑轮301,第三杆体3通过紧固件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二杆体2的顶部。
第一杆体第二端101直径比第二杆体第一端201内径小1-2mm,便于将第一杆体1插入第二杆体2之中。第一贯穿孔1011、第二贯穿孔2011和第三贯穿孔2012均为均布直线排列,且每一列贯穿孔之间的均布间距都相等,具体间距大小根据实际工程安装需要确定,其中第三贯穿孔2012和焊接螺母2013的中心线与第二贯穿孔2012的中心线在空间上互相垂直。
环形底面104和第一贯穿孔1011中位于最下方的贯穿孔的距离与第二贯穿孔2011和第三贯穿孔2012均布错开长度减去插销4的销体401半径的距离相等。这样就能保证在第一杆体1插入第二杆体2之后,插销4的销体401抵顶于第一杆体1的环形底面104,第一贯穿孔1011和第二贯穿孔2011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当第一杆体1旋转至第一贯穿孔1011和第二贯穿孔2011同心位置时,即可用第一固定件穿过相应的第一和第二贯穿孔,对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进行连接固定。
在实际路侧单元6的安装过程中,可先将第二杆体2利用第一法兰202固定在门架的转接结构上,此时第二杆体2的第二贯穿孔2011中心线与车道垂直。然后根据路侧单元6的实际安装需求和门架的客观安装条件,将插销4插入合适的第二杆体2第三贯穿孔2012中的其中一个。随后将第一杆体1的第二端101插入第二杆体2的第一端201之中,直到插销4的销体401抵顶于第一杆体1的环形底面104,第一杆体1被临时托顶,此时旋转第一杆体1,将第一杆体1的下探杆103旋转至门架走廊的合适安装位置。然后预紧配合于第二杆体2上的螺母2013而旋入的螺栓,以抵顶于第一杆体1的第二端101,起到临时固定第一杆体1的作用,避免第一杆体1因震动、自然风或人为碰撞而旋转错位。之后在第一杆体1的下探杆103之上固定路侧单元6,调节好所需要的角度,完成接线和走线工作。安装完成之后,松动螺栓,将第一杆体1的下探杆103旋转至门架正前方,然后通过第三杆体3的滑轮机构301拉动吊绳5,将第一杆体1轻微吊起之后,将吊绳5末端临时固定于螺栓上。随后将插销4拔出,根据实际路侧单元6需要的安装高度,将插销4再次插入第二杆体2下方合适的第三贯穿孔2012中的合适一个。之后解开吊绳5末端,手拉吊绳5将第一杆体1徐徐悬落于插销4的销体401上,此时适当旋转第一杆体1至第一贯穿孔1011、第二贯穿孔2011同心位置,利用若干第一固定件穿过相应的若干第一贯穿孔1011、第二贯穿孔2011,将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连接固定,随后预紧第二杆体2第一端201上的若干个螺栓,抵顶于第一杆体第二端101,加固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的连接。这样就完成了整个路侧单元6的安装过程。整个过程可由单人进行操作,且不需要对高速公路做封路处理,可方便对路侧单元6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安装便捷、灵活、可靠。
可选的,实际路侧单元6的装配过程中,可根据实际的门架安装环境,灵活调节第一杆体1的高度,以适应路侧单元6的安装需求。第一杆体1和第二杆体2之间至少需要两个第一固定件进行连接固定,至少需要两个螺栓抵顶于第一杆体1的第二端101,且以双螺母固定的方式做防松处理,以保证路侧单元安装支架的长久稳固性。
可选的,安装完毕之后,应拆除第三杆体3、插销4和吊绳5,以循环多次利用。同时在第二杆体2的顶部开口位置涂抹黄油做防腐和防水处理。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第一端用于安装所述路侧单元,所述第二杆体第二端固定于地面;
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为空心杆体,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的内径,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上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上对应开设有第二贯穿孔,还包括: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套接安装,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进行限位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穿孔为沿所述第一杆体第一端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贯穿孔,所述第二贯穿孔为沿所述第二杆体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贯穿孔,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贯穿孔的间距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贯穿孔的间距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贯穿孔,所述第三贯穿孔数量为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杆体上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并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贯穿孔不在同一水平面,两个相邻的第三贯穿孔的间距与所述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贯穿孔的间距相同,所述第三贯穿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贯穿孔的轴线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体第一端的外表面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螺母,对应的设置有螺母的杆体位置具有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等于螺母的内径,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二端插设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第一端,通过将螺栓旋入螺母及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杆体第二端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杆体,所述第三杆体的第二端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第二杆体的第一端顶端外表面,所述第三杆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固定滑轮,所述第三杆体的第一端的竖直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安装后的整体高度,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一端顶端设置有吊耳,所述吊耳上固定有吊绳,所述吊绳的自由端穿设过所述固定滑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第一端包括悬臂杆以及下探杆,所述下探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悬臂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路侧单元设置在所述下探杆的第一端,所述悬臂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吊耳安装在所述悬臂杆的第二端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探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悬臂杆的第一端连接处以及所述悬臂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杆体的第二端连接处均设置有加强肋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体第二端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第一法兰固定在地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探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法兰,所述路侧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法兰固定在所述下探杆上。
CN202121176354.3U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Active CN215908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6354.3U CN215908684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6354.3U CN215908684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8684U true CN215908684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87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76354.3U Active CN215908684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86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300538T2 (de) Verfahren zur befestigung von elementen in einem windturbinenturm, windturmaufhängungseinheit, system zum aneinanderfügen von gliedern
CN215908684U (zh) 一种路侧单元安装支架
CN111022885B (zh) 用于Easy Macro设备的可调节安装装置
CN207742792U (zh) 一种基于vr模式的城市交通监控装置
CN213359602U (zh) 一种高强度临时围蔽用的抗风加强结构
CN213420886U (zh) 一种新型卡槽拓展智慧灯杆
CN210858199U (zh) 一种城市物联网智慧杆
CN210487993U (zh) 一种北斗监测装置
CN216973193U (zh) 可旋转悬臂标志杆
CN220582112U (zh) 边坡监测北斗安装支架
CN211315707U (zh) 悬挂式便携自动气象站连接架
CN210006206U (zh) 一种具有旋转横臂的智能红绿灯
CN216405208U (zh) 一种具备预埋件使用稳定的车道etc门架
CN210342909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监测式围板
CN212905539U (zh) 一种公路气象监测站用新型立柱结构
CN220957664U (zh) 一种稳定安装的监控器
CN214330141U (zh) 一种简易撑杆连接组件
CN216809683U (zh) 一种用于市政多合一杆件的支杆
CN217843407U (zh) 一种杆塔可视化监控安装平台
CN219997702U (zh) 一种多角度螺栓螺母安装的培训装置
CN215760822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物联网智慧通信装置
CN210465727U (zh) 一种杆塔气象监测装置
CN213453289U (zh) 一种便捷式翻转路灯
CN218156186U (zh) 一种遥感测绘用新型标识杆
CN215168722U (zh) 一种可移动式且减震效果好的护栏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