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4648U - 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 - Google Patents
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04648U CN215904648U CN202121002771.6U CN202121002771U CN215904648U CN 215904648 U CN215904648 U CN 215904648U CN 202121002771 U CN202121002771 U CN 202121002771U CN 215904648 U CN215904648 U CN 2159046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shion
- sliding
- bracket
- support
- dri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一种可调节座椅,应用于两轮车,包括底板支架和坐垫支架,底板支架用于与两轮车车身相连接,坐垫支架用于安装坐垫,坐垫支架通过前后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与底板支架相连接,前后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坐垫支架在底板支架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坐垫支架相对底板支架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在底板支架与坐垫支架之间设置前后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利用前后调节结构调节坐垫支架的前后位置,利用高度调节结构调节坐垫支架的高度,使驾驶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型调整坐垫位置,使驾驶人员与两轮车能够形成稳定的人机三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两轮车座椅一般不能根据驾驶人员的身高、体型进行调节,例如电动单车、摩托车的座椅通常是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按照大众化的身高进行人机设定,设定后出厂的座椅和车身不能做调整,并不适用于所有驾驶人员。而对于驾驶人员来说,座椅是驾驶过程中与车辆形成人机三角(rider triangle)的关键因素,如果座椅的位置不合适,不仅使驾驶人员不舒适,更重要的是会导致人机三角不稳定,容易产生不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两轮车中座椅无法调节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座椅以及应用该可调节座椅的两轮车。
一种可调节座椅,应用于两轮车,包括底板支架和坐垫支架,所述底板支架用于与两轮车车身相连接,所述坐垫支架用于安装坐垫,所述坐垫支架通过前后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与所述底板支架相连接,所述前后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坐垫支架在所述底板支架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坐垫支架相对所述底板支架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后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支架上,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前后调节结构与所述坐垫支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后调节结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滑动架和滑杆,所述滑杆沿着所述底板支架的前后方向与所述底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架连接于所述滑杆,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滑动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架相对所述滑杆前后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驱动器固定设置于所述滑动架,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套设于所述滑杆外部,且与所述滑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配合,在所述第一驱动器的驱动下带动第二传动件相对所述滑杆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件为蜗杆,所述第二传动件为斜齿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后调节结构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轨、第二导向轨和滑动件,所述第一导向轨与所述滑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轨与所述底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轨与所述第二导向轨配合形成与所述滑杆平行的滑槽,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架和所述坐垫支架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连杆机构相对所述坐垫支架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主动连杆,所述主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架和所述坐垫支架铰接,所述主动连杆的侧壁上设置有弧形齿条,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器和主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坐垫支架,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弧形齿条相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三个被动连杆,所述被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架和所述坐垫支架铰接,所述被动连杆与所述主动连杆相互平行,且呈矩形分布于所述可调节座椅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座椅还包括用于安装靠背的靠背支架,所述靠背支架通过倾角调节结构与所述坐垫支架相连接,所述倾角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靠背支架相对于所述坐垫支架的倾斜角度。
一种两轮车,包括车身、坐垫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座椅,所述底板支架固定于所述车身,所述坐垫固定安装于所述坐垫支架。
上述可调节座椅,在底板支架与坐垫支架之间设置前后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利用前后调节结构调节坐垫支架的前后位置,利用高度调节结构调节坐垫支架的高度,使驾驶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型调整坐垫位置,使驾驶人员与两轮车能够形成稳定的人机三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中前后调节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中导向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节座椅中第二驱动器、主动齿轮和主动连杆的配合示意图。
其中:
10-车身;
100-底板支架;
200-坐垫支架;
310-滑动架;320-滑杆;
331-第一驱动器;332-第一传动件;333-第二传动件;
341-第一导向轨;342-第二导向轨;343-滑动件;344-滑槽;
350-滑动壳体;
410-主动连杆;411-弧形齿条;
421-第二驱动器;422-主动齿轮;
430-被动连杆;
500-靠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座椅,应用于两轮车,例如电动单车或摩托车,包括底板支架100和坐垫支架200,底板支架100用于与两轮车车身10相连接,坐垫支架200用于安装坐垫,坐垫支架200通过前后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与底板支架100相连接,前后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坐垫支架200在底板支架100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坐垫支架200相对底板支架10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驾驶人员可以根据自身体型情况对坐垫支架200的前后位置或高度进行单独调节,以达到舒适且稳定的驾驶姿态。
在本实施例中,前后调节结构设置于底板支架100上,高度调节结构设置于前后调节结构与坐垫支架200之间,当前后调节结构进行调节时,高度调节结构可以随着坐垫支架200同步前后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前后调节结构设置在高度调节结构上,使前后调节结构随着坐垫支架200同步改变高度。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前后调节结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滑动架310和滑杆320,滑杆320沿着底板支架100的前后方向与底板支架100固定连接,滑动架310连接于滑杆320,高度调节结构设置于滑动架310,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滑动架310相对滑杆320前后滑动,高度调节结构和坐垫支架200随着滑动架310同步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滑杆320也可以替换为滑轨。
具体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器331、第一传动件332和第二传动件333,第一驱动器331固定设置于滑动架310,第一驱动器331的输出轴与第一传动件332固定连接,第二传动件333套设于滑杆320外部,且与滑杆320螺纹配合,第一传动件332与第二传动件333配合,在第一驱动器331的驱动下带动第二传动件333相对滑杆320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332为蜗杆,第二传动件333为斜齿轮,第一驱动器331采用电机,同时滑动架310底部还是固定连接有滑动壳体350,滑动壳体350将第一传动件332、第二传动件333包裹在其中。当需要对坐垫支架200进行前后位置调节时,控制第一驱动器331(电机)工作,第一传动件332(蜗杆)在电机输出轴的带动下旋转,第一传动件332与第二传动件333(斜齿轮)配合带动第二传动件333旋转,第二传动件333与滑杆320螺纹配合的部分形成丝杠螺母结构,使第二传动件333能够沿着滑杆320轴向上运动,由于第二传动件333被滑动壳体350包裹在其中,当第二传动件333在滑杆320轴向上运动时,会推动滑动壳体350和滑动架310同步运动,从而使坐垫支架200在前后方向上运动,改变坐垫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以满足驾驶人员对坐垫前后位置的需求。
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前后调节结构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332、第二传动件333和滑杆320设置为两组,分别位于滑动架310的左右两侧,两根滑杆320平行设置,第一驱动器331固定安装在滑动架310底部,第一驱动器331采用同轴电机,所述同轴电机两端的输出轴分别与两个第一传动件332固定连接,能够同步带动两个第二传动件333在两个滑杆320上同步运动。
如图3和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前后调节结构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前后调节结构还包括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轨341、第二导向轨342和滑动件343,第一导向轨341与滑动架310固定连接,第二导向轨342与底板支架100固定连接,第一导向轨341与第二导向轨342配合形成与滑杆320平行的滑槽344,如图3所示,第一导向轨341嵌入第二导向轨342弯折形成的C型槽内,第一导向轨341的内外表面分别与第二导向轨342形成4条滑槽344,每条滑槽344内设置有一组滑动件343。当第二传动件333沿着滑杆320轴向运动时,第一导向轨341相对第二导向轨342平移,设置在滑槽344内的滑动件343同时抵靠在第一导向轨341和第二导向轨342的侧壁上,使第一导向轨341和第二导向轨342在滑杆320的周向上相互支撑,避免第二传动件333沿着滑杆320运动时产生较大的偏移作用力,使坐垫支架200的前后调节更稳定。其中,滑动件343采用杆状结构,在两端设置球状体,第一导向轨341和第二导向轨34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体,避免滑动件343从滑槽344中脱出。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架310和坐垫支架200铰接,第二驱动机构能够带动连杆机构相对坐垫支架200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当连杆机构相对坐垫支架200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时,坐垫支架200相对滑动架310的高度会发生变化。
具体的,结合图7所示,连杆机构包括主动连杆410,主动连杆410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架310和坐垫支架200铰接,主动连杆410的侧壁上设置有弧形齿条411,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器421和主动齿轮422,第二驱动器421固定设置于坐垫支架200,第二驱动器421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422固定连接,主动齿轮422与弧形齿条411相啮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器421采用电机,当需要对坐垫支架200进行高度调节时,控制第二驱动器421(电机)工作,主动齿轮422在电机输出轴的带动下旋转,主动齿轮422与弧形齿条411啮合使弧形齿条411在主动齿轮422的驱动下绕着主动连杆410与滑动架310相连的一端旋转,主动连杆410与坐垫支架200相连的一端带动坐垫支架200高度上升或下降,以实现对坐垫高度的调节。
连杆机构还包括三个被动连杆430,被动连杆430的两端分别与滑动架310和坐垫支架200铰接,被动连杆430与主动连杆410相互平行,且呈矩形分布于可调节座椅内。当主动连杆410绕着与滑动架310相连的一端转动时,三个被动连杆430同步绕着与滑动架310相连的一端转动,四根连杆保证了对坐垫支架200支撑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可调节座椅还包括用于安装靠背的靠背支架500,进一步的,靠背支架500通过倾角调节结构与坐垫支架200相连接,倾角调节结构用于调节靠背支架500相对于坐垫支架200的倾斜角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两轮车(电动单车或者摩托车),包括车身、坐垫和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可调节座椅,底板支架100固定于车身,坐垫固定安装于坐垫支架200。
当驾驶人员在驾驶之前,为了满足舒适性或驾乘稳定性的要求,需要对两轮车的坐垫位置进行调节时,可以通过本方案中的高度调节结构对坐垫高度进行调节,也可以通过前后调节结构对坐垫的前后位置进行调节,甚至还可以对座椅靠背的角度进行调节,调节的过程可以利用电机实现自动调节,操作简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座椅,应用于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支架(100)和坐垫支架(200),所述底板支架(100)用于与两轮车车身(10)相连接,所述坐垫支架(200)用于安装坐垫,所述坐垫支架(200)通过前后调节结构和高度调节结构与所述底板支架(100)相连接,所述前后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坐垫支架(200)在所述底板支架(100)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坐垫支架(200)相对所述底板支架(10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底板支架(100)上,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前后调节结构与所述坐垫支架(20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调节结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滑动架(310)和滑杆(320),所述滑杆(320)沿着所述底板支架(100)的前后方向与所述底板支架(100)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架(310)连接于所述滑杆(320),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设置于所述滑动架(31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架(310)相对所述滑杆(320)前后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器(331)、第一传动件(332)和第二传动件(333),所述第一驱动器(331)固定设置于所述滑动架(310),所述第一驱动器(33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传动件(33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333)套设于所述滑杆(320)外部,且与所述滑杆(320)螺纹配合,所述第一传动件(332)与所述第二传动件(333)配合,在所述第一驱动器(331)的驱动下带动第二传动件(333)相对所述滑杆(320)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调节结构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轨(341)、第二导向轨(342)和滑动件(343),所述第一导向轨(341)与所述滑动架(3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轨(342)与所述底板支架(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轨(341)与所述第二导向轨(342)配合形成与所述滑杆(320)平行的滑槽(344),所述滑动件(343)设置于所述滑槽(344)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架(310)和所述坐垫支架(200)铰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连杆机构相对所述坐垫支架(200)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主动连杆(410),所述主动连杆(4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架(310)和所述坐垫支架(200)铰接,所述主动连杆(410)的侧壁上设置有弧形齿条(411),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器(421)和主动齿轮(422),所述第二驱动器(421)固定设置于所述坐垫支架(200),所述第二驱动器(421)的输出端与所述主动齿轮(422)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齿轮(422)与所述弧形齿条(411)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三个被动连杆(430),所述被动连杆(4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架(310)和所述坐垫支架(200)铰接,所述被动连杆(430)与所述主动连杆(410)相互平行,且呈矩形分布于所述可调节座椅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座椅还包括用于安装靠背的靠背支架(500),所述靠背支架(500)通过倾角调节结构与所述坐垫支架(200)相连接,所述倾角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靠背支架(500)相对于所述坐垫支架(200)的倾斜角度。
10.一种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坐垫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座椅,所述底板支架(100)固定于所述车身,所述坐垫固定安装于所述坐垫支架(2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02771.6U CN215904648U (zh) | 2021-05-11 | 2021-05-11 | 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02771.6U CN215904648U (zh) | 2021-05-11 | 2021-05-11 | 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04648U true CN215904648U (zh) | 2022-02-25 |
Family
ID=80286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02771.6U Active CN215904648U (zh) | 2021-05-11 | 2021-05-11 | 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04648U (zh) |
-
2021
- 2021-05-11 CN CN202121002771.6U patent/CN2159046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46991B2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seat adjuster | |
US8864172B2 (en) | Seatbelt buckle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 |
US9718381B2 (en) | Power headrest apparatus | |
US9371011B2 (en) | Seat cushion extension apparatus | |
CN103723061A (zh) | 用于控制腰部支撑件的致动器系统 | |
CN217495887U (zh) | 座椅骨架和车辆 | |
JP451788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CN215904648U (zh) | 两轮车及其可调节座椅 | |
US11618351B2 (en) | Device for tilting seat cushion of fold and dive seat | |
KR200476827Y1 (ko) | 시트쿠션 익스텐션 장치 | |
CN108725272B (zh) | 用于h点举升的可折叠举升机构 | |
CN107826003B (zh) | 一种集成式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 |
WO2023174112A1 (zh) | 座椅本体、座椅和车辆 | |
CN218986409U (zh) | 汽车座椅和具有其的汽车 | |
JPH0725274A (ja) | 車両のシ−ト構造 | |
KR101945797B1 (ko) | 파워 헤드레스팅 장치 | |
CN215944351U (zh) | 一种汽车电动座椅 | |
CN115107592B (zh) | 一种座椅的调节结构、座椅和车辆 | |
CN215621580U (zh) | 一种适用性广的车驾安全头枕 | |
CN210083006U (zh) | 一种方便调节的防下潜汽车座椅 | |
JP4517883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CN114368328A (zh) | 前倾机构和包括前倾机构的头枕 | |
JPH11276295A (ja) | 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 |
CN217515034U (zh) | 具有可调式头枕的座椅及车辆 | |
JP2006224922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