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1191U - 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01191U CN215901191U CN202122711523.5U CN202122711523U CN215901191U CN 215901191 U CN215901191 U CN 215901191U CN 202122711523 U CN202122711523 U CN 202122711523U CN 215901191 U CN215901191 U CN 2159011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pipeline
- box body
- main box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包括:底座;主箱体,活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终端喷环,活动设置于所述主箱体;旋转动作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主箱体自转,且所述主箱体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的中心轴重合;俯仰动作组件,设置于所述主箱体上,用于驱动所述终端喷环自转,且所述终端喷环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的中心轴垂直;通过旋转动作组件带动主箱体进行旋转动作,对终端喷环进行俯仰动作驱动控制,实现终端喷环在喷射微米级干雾时,满足喷射角度(即喷射的流体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和喷射方向可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雾抑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干雾抑尘技术主要通过双流体喷头形成雾粒小于10微米的干雾来捕捉粉尘,实现抑尘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的双流体喷头喷射距离短,有效距离一般在3-8米范围内,导致普通干雾抑尘的终端装置只能布置在产尘点顶部附近,并且双流体喷头一般为固定设置,故导致其喷射抑尘的范围较小,且喷射的方向和角度不可以调节,进而不能对出尘点进行针对性地抑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固定设置的双流体喷头喷射抑尘的范围较小,且喷射的方向和角度不可以调节,进而不能对出尘点进行针对性地抑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包括:
底座;
主箱体,活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终端喷环,活动设置于所述主箱体;
旋转动作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主箱体自转,且所述主箱体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的中心轴重合;
俯仰动作组件,设置于所述主箱体上,用于驱动所述终端喷环自转,且所述终端喷环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的中心轴垂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的一端面形成有凹槽,所述主箱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凹槽通过轴承座以转动安装所述主箱体的延伸端;
所述旋转动作组件包括齿轮三、齿轮四以及减速电机二,所述减速电机二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齿轮四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齿轮三安装的所述主箱体的延伸端上;
所述减速电机二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四相连,所述齿轮四与所述齿轮三啮合传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旋转动作组件还包括编码器二,所述编码器二安装在齿轮三的轴端部以记录并传输所述齿轮三旋转的行程数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俯仰动作组件包括齿轮一、链条、齿轮二以及减速电机一,所述减速电机一安装于所述主箱体上,所述齿轮二安装在所述终端喷环的一侧上,所述链条套设于所述齿轮一和所述齿轮二;
所述减速电机一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二相连以驱动所述齿轮二旋转,所述链条能够使所述齿轮一跟随所述齿轮二同步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俯仰动作组件还包括编码器一,所述编码器一安装在所述齿轮一上以记录并传输所述齿轮一旋转的行程数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终端喷环包括主板、一级管路、二级管路、三级管路以及两个双流体喷头组;
所述主板的至少一侧形成有安装端部,在所述主箱体上设置有安装孔以转动嵌套所述安装端部,所述齿轮二安装在所述安装端部上;
所述一级管路、二级管路、三级管路均为环形管路,所述一级管路、二级管路、三级管路由内之外地同轴设置于所述主板上,其中一个所述双流体喷头组安装在所述一级管路的中心上,另一个所述双流体喷头组环形地均匀分布在所述二级管路和所述三级管路的之间区域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流体喷头组由多个双流体喷头组成;
所述双流体喷头能够喷射气体流和液体流,所述一级管路、二级管路、三级管路均用于向所述双流体喷头提供气体或液体,所述一级管路、二级管路、三级管路三者中至少有一者与外部的供气管路相连通,且三者中还至少有另一者与外部的供水管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旋转动作组件带动主箱体进行旋转动作,对终端喷环进行俯仰动作驱动控制,实现终端喷环在喷射微米级干雾时,满足喷射角度(即喷射的流体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和喷射方向可调;同时,通过按一定规则排布的喷头多环组成,实现微米级干雾的密集喷射,喷射距离可达25米以上,形成“云雾”,与传统干雾抑尘有效距离不超过10米相比,可大大增加干雾抑尘的覆盖范围,实现多个产尘点的全范围覆盖,提高抑尘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底座;2-主箱体;3-终端喷环;4-齿轮一;5-链条;6-齿轮二;7-减速电机一;8-编码器一;9-编码器二;10-齿轮三;11-齿轮四;12-减速电机二;
301-一级管路;302-二级管路;303-三级管路;304-双流体喷头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包括:
底座1;
主箱体2,活动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
终端喷环3,活动设置于所述主箱体2;
旋转动作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主箱体2自转,且所述主箱体2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1的中心轴重合;
俯仰动作组件,设置于所述主箱体2上,用于驱动所述终端喷环3自转,且所述终端喷环3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1的中心轴垂直。
通过旋转动作组件带动主箱体进行旋转动作,对终端喷环进行俯仰动作驱动控制,实现终端喷环在喷射微米级干雾时,满足喷射角度和喷射方向可调。同时,通过按一定规则排布的喷头多环组成,实现微米级干雾的密集喷射,喷射距离可达25米以上,形成“云雾”,与传统干雾抑尘有效距离不超过 10米相比,可大大增加干雾抑尘的覆盖范围,实现多个产尘点的全范围覆盖,提高抑尘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其中,所述底座1的一端面形成有凹槽,所述主箱体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凹槽通过轴承座以转动安装所述主箱体2的延伸端;
所述旋转动作组件包括齿轮三10、齿轮四11以及减速电机二12,所述减速电机二12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齿轮四11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齿轮三10安装的所述主箱体2的延伸端上;所述减速电机二12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四11相连,所述齿轮四11与所述齿轮三10啮合传动。
其中,所述旋转动作组件还包括编码器二9,所述编码器二9安装在齿轮三10的轴端部以记录并传输所述齿轮三10旋转的行程数据。
其中,所述俯仰动作组件包括齿轮一4、链条5、齿轮二6以及减速电机一 7,所述减速电机一7安装于所述主箱体2上,所述齿轮二6安装在所述终端喷环3的一侧上,所述链条5套设于所述齿轮一4和所述齿轮二6;所述减速电机一7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二6相连以驱动所述齿轮二6旋转,所述链条5能够使所述齿轮一4跟随所述齿轮二6同步转动。
其中,所述俯仰动作组件还包括编码器一8,所述编码器一8安装在所述齿轮一4上以记录并传输所述齿轮一4旋转的行程数据。
其中,所述终端喷环3包括主板、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 303以及两个双流体喷头组304;所述主板的至少一侧形成有安装端部,在所述主箱体2上设置有安装孔以转动嵌套所述安装端部,所述齿轮二6安装在所述安装端部上;
所述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均为环形管路,所述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由内之外地同轴设置于所述主板上,其中一个所述双流体喷头组304安装在所述一级管路301的中心上,另一个所述双流体喷头组304环形地均匀分布在所述二级管路302和所述三级管路303的之间区域上。
其中,所述双流体喷头组304由多个双流体喷头组成;
所述双流体喷头能够喷射气体流和液体流,所述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 302、三级管路303均用于向所述双流体喷头提供气体或液体,所述一级管路 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三者中至少有一者与外部的供气管路相连通,且三者中还至少有另一者与外部的供水管路相连通。
每组内的多个喷头形成多股微米级干雾喷射到空气中,在喷头出口一定范围内通过二次混合和振荡,产尘助推效应,实现微米级干雾的云雾喷射,喷射距离可达20米以上,增大抑尘效果和抑尘范围
终端喷环3与外部供气和供水管路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一级管路 301和三级管路303连接供气管路,二级管路302连接供水管路;第二种是一级管路301和三级管路303连接供水管路,二级管路302连接供气管路。这样可以满足双流体喷头同时供气供水的使用要求。
终端喷环3的两级布置,可根据扬尘大小和距离等外部条件要求,合理布置一级和二级双流体喷头组的数量,本例为但不局限于一级单组1-3个双流体喷头布置,二级单组12个双流体喷头布置,两级喷头组交错均匀布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灵活布置终端喷环3的喷环数量和型式满足不同工况要求,可分为基础设计方案单圈布置,扩展方案一双圈两侧布置,扩展方案二三圈呈三角布置,也可扩展为多组布置。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
主箱体(2),活动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
终端喷环(3),活动设置于所述主箱体(2);
旋转动作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主箱体(2)自转,且所述主箱体(2)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1)的中心轴重合;
俯仰动作组件,设置于所述主箱体(2)上,用于驱动所述终端喷环(3)自转,且所述终端喷环(3)自转的中心线与所述底座(1)的中心轴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一端面形成有凹槽,所述主箱体(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凹槽内,且所述凹槽通过轴承座以转动安装所述主箱体(2)的延伸端;
所述旋转动作组件包括齿轮三(10)、齿轮四(11)以及减速电机二(12),所述减速电机二(12)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齿轮四(11)转动安装于所述底座(1)上,所述齿轮三(10)安装的所述主箱体(2)的延伸端上;
所述减速电机二(12)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四(11)相连,所述齿轮四(11)与所述齿轮三(10)啮合传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动作组件还包括编码器二(9),所述编码器二(9)安装在齿轮三(10)的轴端部以记录并传输所述齿轮三(10)旋转的行程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俯仰动作组件包括齿轮一(4)、链条(5)、齿轮二(6)以及减速电机一(7),所述减速电机一(7)安装于所述主箱体(2)上,所述齿轮二(6)安装在所述终端喷环(3)的一侧上,所述链条(5)套设于所述齿轮一(4)和所述齿轮二(6);
所述减速电机一(7)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二(6)相连以驱动所述齿轮二(6)旋转,所述链条(5)能够使所述齿轮一(4)跟随所述齿轮二(6)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俯仰动作组件还包括编码器一(8),所述编码器一(8)安装在所述齿轮一(4)上以记录并传输所述齿轮一(4)旋转的行程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喷环(3)包括主板、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以及两个双流体喷头组(304);
所述主板的至少一侧形成有安装端部,在所述主箱体(2)上设置有安装孔以转动嵌套所述安装端部,所述齿轮二(6)安装在所述安装端部上;
所述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均为环形管路,所述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由内之外地同轴设置于所述主板上,其中一个所述双流体喷头组(304)安装在所述一级管路(301)的中心上,另一个所述双流体喷头组(304)环形地均匀分布在所述二级管路(302)和所述三级管路(303)的之间区域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体喷头组(304)由多个双流体喷头组成;
所述双流体喷头能够喷射气体流和液体流,所述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均用于向所述双流体喷头提供气体或液体,所述一级管路(301)、二级管路(302)、三级管路(303)三者中至少有一者与外部的供气管路相连通,且三者中还至少有另一者与外部的供水管路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11523.5U CN215901191U (zh) | 2021-11-08 | 2021-11-08 | 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711523.5U CN215901191U (zh) | 2021-11-08 | 2021-11-08 | 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01191U true CN215901191U (zh) | 2022-02-25 |
Family
ID=80313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711523.5U Active CN215901191U (zh) | 2021-11-08 | 2021-11-08 | 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01191U (zh) |
-
2021
- 2021-11-08 CN CN202122711523.5U patent/CN2159011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27917Y (zh) | 万向喷淋装置 | |
CN105944862A (zh) | 雾化喷嘴及使用该雾化喷嘴的雾化喷头 | |
CN215901191U (zh) | 一种用于干雾抑尘的云雾喷射装置 | |
CN106694265A (zh) | 一种气泡式静电喷头 | |
CN202988197U (zh) | 干雾抑尘器 | |
CN103405873A (zh) | 一种组合式细水雾喷头 | |
CN202741275U (zh) | 一种环保雾炮 | |
CN210711648U (zh) | 一种风电法兰重型环件雾化冷却装置 | |
CN105173622A (zh) | 一种用于选矿厂运输皮带的除尘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0314783B (zh) | 一种膛线加速式雾化喷枪及操作方法 | |
CN108517829A (zh) | 一种路政喷雾作业机器人 | |
CN203389262U (zh) | 一种组合式细水雾喷头 | |
CN1025480C (zh) | 喷雾推进雾化装置 | |
CN212119399U (zh) | 一种引射雾炮装置 | |
CN110935266A (zh) | 一种喷雾风扇及雾炮机 | |
CN113275182B (zh) | 双机械旋臂移动式水秀艺术装置 | |
CN111097246A (zh) | 一种引射雾炮装置 | |
CN209348862U (zh) | 一种旋转式喷雾器 | |
CN203342975U (zh) | 水动力旋转清洗喷头 | |
CN1465925A (zh) | 细水雾发生器 | |
CN206012967U (zh) | 一种可用于液体及农药喷洒的无刷电机离心喷头 | |
CN211799640U (zh) | 一种喷雾机中央喷头 | |
CN219559101U (zh) | 一种矿石原料拣选车间用造雾机 | |
CN218901282U (zh) | 一种混凝土用雾状喷口 | |
CN206951439U (zh) | 一种新型旋流雾化清洗喷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