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5015U -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5015U
CN215895015U CN202122409919.4U CN202122409919U CN215895015U CN 215895015 U CN215895015 U CN 215895015U CN 202122409919 U CN202122409919 U CN 202122409919U CN 215895015 U CN215895015 U CN 215895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99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爱群
张佳奕
阮绪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u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99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5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5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5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板生产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方案如下:在网点面设置多个向外凸起的网点,网点包括逆光面以及连接面,此时的逆光面呈倾斜设置,且与连接面形成顶角,增大网点的受光面积,为光线提供指向性引导,使将光线的传导方向改变,将光线的扩散角度增大,使光线往出光面靠近出光侧的一侧扩散传导,使光线合理分布在出光面上,若导光板本体在生产时形成白点或小瑕疵而形成亮点或亮纹,调整在小瑕疵或白点上会聚或反射的光线传导方向,如此设置能够将光线扩散并均匀分布在出光面,以弱化肉眼可见的亮纹或亮点的亮度,降低对导光板本体内部结构的可见度,从而能够对白点或小瑕疵进行遮盖,提高导光板的遮瑕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板生产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背景技术
背光源常应用于各种显示设备中,其中侧入式背光源模块一般包括LED光源、导光板以及用于驱动LED光源的驱动电路,其中导光板的作用是将LED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传导分布使背光源出光时形成面光源。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导光板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入光侧2以及出光侧3,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为出光面5以及网点面4,网点面4用于反射光线,出光面5用于光线出光,为增强出光亮度,常规的导光板的网点面4上会设置多个网点6,多个网点6均为圆弧状的凸起,当光线入射于导光板本体1内,经网点6会反射至出光面5。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使用上述网点结构加工形成的导光板,由于该网点内部使圆弧结构,逆光面的受光面积较小,当光线进入网点时,会使光线在网点所形成的漫反射角度较小且光线扩散效果较差,若导光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生成白点或小瑕疵等不良现象,难以对这些白点或小瑕疵进行遮盖。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对小瑕疵或白点遮瑕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入光侧以及出光侧,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网点面以及出光面,所述网点面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起的网点,所述网点包括连接面与用于接收且反射光线的逆光面,所述逆光面与所述连接面自入光侧至所述出光侧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逆光面的一端以及所述连接面的一端相交连接于所述反射面,所述逆光面自入光侧至所述出光侧朝远离所述网点面的一端倾斜设置,所述逆光面与所述连接面远离所述反射面的一端相交连接形成顶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网点面设置多个向外凸起的网点,网点包括逆光面以及连接面,此时的逆光面呈倾斜设置,且与连接面形成顶角,增大网点的受光面积,为光线提供指向性引导,使将光线的传导方向改变,将光线的扩散角度增大,使光线往出光面靠近出光侧的一侧扩散传导,使光线合理分布在出光面上,若导光板本体在生产时形成白点或小瑕疵而形成亮点或亮纹,调整在小瑕疵或白点上会聚或反射的光线传导方向,如此设置能够将光线扩散并均匀分布在出光面,以弱化肉眼可见的亮纹或亮点的亮度,降低对导光板本体内部结构的可见度,从而能够对白点或小瑕疵进行遮盖,提高导光板的遮瑕能力。
优选的,所述连接面的长度小于比所述逆光面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且连接面的长度小于逆光面的长度,如此使网点构成非对称式结构,使逆光面能够接收更多光线,优化对光线的扩散效果。
优选的,所述顶角的角度范围为110°-16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角设置于110°-160°范围内,如此设置能够使逆光面趋于出光面,当光线进入导光板本体内且传导至逆光面时,此时的逆光面能够将光线更趋于出光面靠近出光侧的一侧,以提高出光面靠近出光侧的一侧的亮度。
优选的,所述逆光面为曲面,所述逆光面自所述入光侧至所述出光侧朝所述网点高度方向圆弧过渡,且所述逆光面朝远离所述网点面的一端凸出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逆光面呈曲面的设置能够对光线的传导方向进行微调整,以进一步地优化光线在逆光面上的扩散效果,从而能够根据光线所传导的实际光路进行调整,以提高出光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面为曲面,所述连接面自所述网点面至所述逆光面沿所述网点高度方向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网点面的一端凸出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面为弧形曲面,如此能够对光线入射至连接面上时微调整光线的反射角度,以改变光线的传导方向,使更多的光线聚集于逆光面并在逆光面上出射,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光线在网点上的光能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逆光面为平面,所述连接面连接于所述逆光面与所述网点面之间,所述连接面沿所述所述逆光面周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面沿所述逆光面周向设置,光线进入网点内时,能够多个方向被引导至逆光面上,在逆光面上反射至出光面,如此能够减少光损,提高在网点内的光能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逆光面与所述网点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7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逆光面与网点面形成夹角位于0°-70°范围内,有利于逆光面趋向出光面,使更多的光线经逆光面后能够反射至出光面。
优选的,所述出光面上设置有多个出光切槽,所述出光切槽的相对槽壁均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端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光切槽的槽壁采用弧形面,使光线在出光面出光时能够多个方向出射,以提高光线的柔和度,使光线分布的更均匀。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 在网点面设置多个向外凸起的网点,网点包括逆光面以及连接面,此时的逆光面呈倾斜设置,且与连接面形成顶角,增大网点的受光面积,为光线提供指向性引导,使将光线的传导方向改变,将光线的扩散角度增大,使光线往出光面靠近出光侧的一侧扩散传导,使光线合理分布在出光面上,调整在小瑕疵或白点上会聚或反射的光线传导方向,如此设置能够将光线扩散并均匀分布在出光面,以弱化肉眼可见的亮纹或亮点的亮度,提高导光板的遮瑕能力;
2. 顶角设置于110°-160°范围内,如此设置能够使逆光面趋于出光面,逆光面呈曲面的设置能够对光线的传导方向进行微调整,以进一步地优化光线在逆光面上的扩散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的导光板光路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具有异形网点的导光板实施例1的导光板本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具有异形网点的导光板实施例1的网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1的网点正投影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1的光路原理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1的网点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1的网点另一正投影视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1的另一光路原理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的网点具有受光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的网点具有受光面时的正投影视图;
图11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的网点具有受光面时的光路原理图;
图12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2的网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2的网点正投影视图;
图14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2的光路原理图;
图15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3的网点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3的网点另一正投影视图;
图17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3的另一光路原理图;
图18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3的网点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3的网点正投影视图;
图20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4的光路原理图;
图21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4的网点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4的网点另一正投影视图;
图23是本申请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实施例4的另一光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光板本体;2、入光侧;3、出光侧;4、网点面;5、出光面;6、网点;601、连接面;6011、第一连接面;6012、第二连接面;602、逆光面;7、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9、逆光面的正投影面;10、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1、出光切槽;12、第二圆弧边;13、受光面;14、第三圆弧边;15、第四圆弧边;16、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7、第一重合边;18、第二重合边;19、第三重合边;20、第四重合边;21、第五重合边;22、第六重合边;23、第七重合边;24、第八重合边;25、第九重合边;26、连接重合边;27、第一圆弧边;28、第五圆弧边;29、第六圆弧边。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实施例1:
参照图2,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导光板本体1的两端面分别为入光侧2以及出光侧3,入光侧2为光线入射面。同时,导光板本体1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网点面4以及出光面5,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1采用PMMA材料或PS 材料制成。
网点面4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起的网点6,在本实施例中,网点6的分布方式采用随机分布或不规则分布。具体的说,采用随机分布时,相邻两个网点6之间的间距都是随机的,以调整光线的传导方向。采用不规则分布时,网点6呈阵列排列,多排网点6沿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排网点6之间的间距相等,网点6的密度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同排相邻两个网点6之间的间距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随网点6密度增大而减小,由此能够根据光线的光能合理分布网点6的位置,使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的光线折射出光,以提高导光板本体1整体的亮度均匀程度。
参照图3和图5,各网点6上包括连接面601以及接收且反射光线的逆光面602,逆光面602位于网点面4的下方,且连接面601沿着逆光面602周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以网点面4为水平基准面,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范围为0°-70°。同时逆光面602为平面,连接面601为曲面,连接面601自网点面4至逆光面602沿网点6的高度方向圆弧过渡,且朝远离网点面4的一端凸出设置,曲率半径可取值为50um。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网点正投影视图,当网点6正投影于网点面4时,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为圆形,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0为圆环形,此时的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0包括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以及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与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分别位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两侧。
具体的说,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包括第一内弧边、第一外弧边、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一直线段均与光源入射方向平行,且第一直线段位于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靠近入光侧的一侧,第二直线段位于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靠近出光侧的一侧,第一内弧边的半径小于第一外弧边的半径。第一内弧边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的一端点相交连接,第一外弧边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远离第一内弧边的一端相交连接,由此构成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
同时,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包括第二外弧边、第二内弧边、第三直线段以及第四直线段,第二内弧边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三直线段的一端点以及第四直线段的一端点的重合连接,第三直线段以及第四直线段均与光源入射方向平行,第二外弧边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三直线段以及第四直线段远离第二内弧边的一端重合连接,由此构成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
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包括第一弧形边以及第二弧形边,第一弧形边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二弧形边的对应的一端点相交连接,由此构成了所需用于反射光线的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
第一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重合连接形成第一重合边17,第二直线段与第四直线段重合连接形成第二重合边18,此时第一重合边17位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靠近入光侧2的一端,第二重合边18位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靠近出光侧3的一端。第一弧形边与第一内弧边重合连接形成第三重合边19,第二弧形边与第二内弧边重合连接形成第四重合边20,此时第一外弧边的半径等于第二外弧边的半径,且第三重合边10的半径以及弧长等于第四重合边20的半径,且第三重合边19的弧长与第四重合边20的弧长相等。
参照图3和图4 ,若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之间形成的角度为0度,此时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平行。第一重合边17的长度等于第二重合边18的长度,且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0的中心点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中心点重合。
参照图5,当光线进入导光板本体1内且传导至上述网点6的结构时,逆光面602与出光面5平行,增大了网点6的受光面积,能够将更多的光线进行指向性引导且反射至出光面5,改变了光线的传导方向,使光线所形成漫反射的角度增大,优化光线的扩散效果。
参照图6, 若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之间形成角度大于0°且位于0°至70度时,此时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不平行,且逆光面602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朝向远离网点面4方向的一端倾斜。
参照图7,当网点6正投影于网点面4时,第一重合边17的长度小于第二重合边18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外弧边的半径,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0的中心点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中心点不重合,且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往靠近入光侧2的一端偏移。
参照图8,光线入射至上述网点6的结构时,由于逆光面602为倾斜设置且趋向于出光面5,调整光线在网点6的传导方向以及反射角度,增大光线在逆光面602反射时的扩散角度,同时为光线提供一定的指向性,提高光线出光的均匀性。
还需说明的是,连接面601为曲面,以将更多的光线在网点6内多个方向改变传导方向,并集中于逆光面602出射,增大光线在网点6内的光能利用率,光线经逆光面602反射时能够更趋于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出射,从而调整光线的分布。
参照图9,值得一提的是,当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不平行时,逆光面602与连接面601之间还连接有受光面13,受光面13位于逆光面602远离入光侧2的一端,受光面13与网点面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60度,逆光面602与受光面13之间连接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10度至140度。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垂直于网点面4的垂直轴线为基准轴P,此时逆光面602与垂直基准轴P形成的夹角为
Figure 298794DEST_PATH_IMAGE001
,受光面13与基准轴线P连接形成的夹角为
Figure 481514DEST_PATH_IMAGE002
,因此逆光面与受光面13之间的夹角范围为
Figure 526830DEST_PATH_IMAGE003
参照图10,网点6正投影于网点面4,此时的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由第一连接弧线、第二连接弧线、第一连接直线以及第二连接直线构成,具体的说,第一连接弧线的半径大于第二连接弧线的半径,第一连接直线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一连接弧线以及第二连接弧线对应的一端点重合连接,第二连接直线的两端点分别与第一连接弧线远离第二连接弧线的一端点重合连接,从而构成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
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由第三连接弧线、第四连接弧线、第三连接直线以及第四连接直线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弧线的半径大于第四连接弧线,第三连接直线与第四连接直线分别位于第三连接弧线的两端,第三连接直线的两端点分别对应重合连接于第三连接弧线与第四连接弧线位于同一端的端点,第四连接直线的两端点分别对应重合连接于第三连接弧线与第四连接弧线远离第三连接直线的一端点,由此构成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
同时,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包括逆光直线以及逆光弧线,逆光直线的两端点分别与逆光弧线的两端点对应重合。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包括受光直线以及受光弧线,且受光弧线的两端点与受光直线的的两端点对应重合连接,由此构成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
受光弧线与第三连接弧线重合连接形成第五重合边21,逆光弧线与第二连接弧线连接形成第六重合边22,受光直线与逆光直线重合连接形成第七重合边23,第一连接直线与第三连接直线重合连接形成第八重合边24,第二连接直线与第四连接直线重合连接形成第九重合边25。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的半径需小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半径,且第六重合边22的弧度需小于第五重合边21的弧度,如此能够确保逆光面602的受光面积大于受光面13的受光面积。
当受光面13与网点面4平行时 ,
Figure 187618DEST_PATH_IMAGE004
,受光面13的设置能够增大逆光面602的受光面积。使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以优化光线的扩散效果。
参照图11, 当受光面13与网点面4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位于0°-60°的范围内,受光面13自第二连接面6012至逆光面602朝远离网点面4的一端倾斜设置,且
Figure 267570DEST_PATH_IMAGE005
°,如此使受光面13朝向入光侧2,此时的逆光面602能够将光线反射,增大光线的扩散角度,由此使导光板本体1能够提升出光亮度的均匀性,由于逆光面602与受光面13之间形成一定角度,受光面13趋于入光侧2,使部分光线能够反射至出光面5,对光线提供指向性引导,减少出光侧3漏光,提升出光亮度,如此有效减少光损,提高光能利用率。
出光面5上设置有出光切槽11,出光切槽11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光源入射方向平行,出光切槽11为等腰的V形槽或弧形槽。
回看图2,当出光切槽11为等腰的V形槽,出光切槽11的槽深需大于或等于20um,出光切槽11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出光切槽11沿导光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相邻两个出光切槽11相对的槽边的间距范围为0um至20um。
当出光切槽11为弧形槽,此时的出光切槽11相对的两槽壁为弧形面,且均自槽口至槽底沿出光切槽11的槽深方向圆弧过渡,且朝靠近出光面5的一端凸出。
若出光切槽11两槽壁的半径相等,当光线从网点面4反射至该出光面时,出光面5能将光线在多个角度折射出光,以将光线分布的更均匀,提高光线出光时的柔和度。
若出光切槽11相对的槽壁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此时的出光切槽11的深度入光侧2至出光侧3沿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由此能够使光线折射出光于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能够使更多的光线出光于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以提升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的亮度。
通过上述设置,当光线从入光侧2进入导光板本体1内传导至网点6时,逆光面602接收光线,以改变光线的传导方向,增大光线形成漫反射的角度,使光线在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出光,增强光线的扩散效果,而后光线经逆光面602传导至出光面5,出光面5对光线折射出光,如此使光线分布均匀,提升整体亮度,为光线提供指向性引导,由此弱化因白点或小瑕疵所形成的亮点或亮纹,降低导光板本体1转写后对内部结构白点或小瑕疵的可见度,进而对白点或小瑕疵进行遮盖,提高产品良率。
本申请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网点面4设置多个网点6,因此所正投影的网点6包括连接面601以及逆光面602,通过逆光面602设置在网点6的位置,逆光面602能够接收来自于入光侧2入射的光线,使光线具有一定指向性并反射至出光面3出光,增大光线的扩散角度,提高光线出光时分布均匀性,减少光损,此时若导光板本体1内存在白点或小瑕疵,弱化亮点或亮纹,使光线能够均匀出光,从而提高对白点或小瑕疵的遮盖能力。由此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
实施例2:
参照图12和图1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连接面601以及逆光面602均为曲面,连接面601位于逆光面602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逆光面602自网点面4至连接面601朝网点6凸出方向圆弧过渡,且朝远离网点面4一端凸出。逆光面602与网点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位于0°-70°,即0°≤
Figure 355612DEST_PATH_IMAGE006
≤70°,其中由于逆光面为曲面,本实施例中的
Figure 888224DEST_PATH_IMAGE006
表示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相交连接的切线与网点面之间所连接形成的夹角。此外,连接面601自网点面4至逆光面602朝网点6凸出方向圆弧过渡,且朝远离网点面4的一端凸出,连接面601与网点面4形成的夹角范围位于30°-80°,即0°≤
Figure 352704DEST_PATH_IMAGE007
≤70°,本实施例中的
Figure 287162DEST_PATH_IMAGE007
表示连接面601与网点面4相交连接的切线与网点面4之间所连接形成的夹角。
参照图13,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0包括第一圆弧边27、第二圆弧边12以及第五直线段,第一圆弧边27的一端点与第二圆弧边12的一端点重合连接,第五直线段的两端点分别重合连接于第一圆弧边27与第二圆弧边12相远离的一端点,由此形成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0。同时,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包括第三圆弧边14、第四圆弧边15以及第六直线段,第三圆弧边14与第四圆弧边15分别位于第六直线段的两侧,第三圆弧边14与第四圆弧边15的一端点分别与第六直线段的一端点对应重合,且第三圆弧边14与第四圆弧边15远离第六直线段的一端点重合连接,从而构成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
需说明的是,当网点6正投影于网点面4时,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形状、连接面的正投影面10形状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形状均为不规则形,第五直线段与第六直线段重合连接形成连接重合边26。设定垂直于连接重合边26的为对称轴M,且对称轴M与连接重合边26的中点重合,第三圆弧边14与第四圆弧边15对称设置,第一圆弧边27与第二圆弧边12均自连接重合边26至第三圆弧边14与第四圆弧边15相重合的端点圆弧过渡且曲率半径逐渐增大,第三圆弧边14与第四圆弧边15相对背离凸出。第一圆弧边27与第二圆弧边12对称设置,第一圆弧边27与第二圆弧边12均自连接重合边26至第一圆弧边27与第二圆弧边12相重合的端点圆弧过渡且曲率半径逐渐减小,第一圆弧边27与第二圆弧边12相对背离凸出。第一圆弧边27与第二圆弧边12连接的端点到连接重合边26之间的距离L1小于第三圆弧边14与第四圆弧边15连接的端点与连接重合边26的距离L2,且L1≤L2/2,此时使逆光面602的弧长大于连接面601的弧长。
如图14所示,当光线入射于上述的网点6结构时,逆光面602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将光线形成漫反射的角度反射至出光面5,且能够根据光线的实际入射或出射方向进行多方向调整,减少光线在白点或小瑕疵聚集或反射,同时入射至连接面601上的部分光线能够被反射至逆光面602,以减少网点6内的光损,使更多的光线集中在逆光面602扩散出光,更多的光线扩散至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从而提升导光板本体1的出光的均匀性,从而对白点或小瑕疵进行遮盖。
本申请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逆光面602与连接面601均为曲面且为非对称设置,对光线的传导方向进行微调整和引导,由此当光线进入网点6时,能够使逆光面602接收更多的光线,以将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且提高出光亮度,提高导光板本体1整体出光均匀性,由此降低导光板本体1的小瑕疵或白点的可见度,从而提高对小瑕疵或白点的遮瑕能力。
实施例3:
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参照图15,网点还设置有受光面13,在本实施例中,受光面13为平面。受光面13连接于逆光面602以及连接面601远离网点面4的一端,且位于逆光面602以及连接面601之间,且受光面13与网点面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60°。设定垂直于网点面的垂直轴线为垂直基准轴P2,设定
Figure 546105DEST_PATH_IMAGE001
是逆光面602与受光面13相交连接且与对称轴M相交的端点的切线与垂直基准轴P2之间的夹角,
Figure 566013DEST_PATH_IMAGE002
是受光面13与垂直基准轴P2之间的夹角,则逆光面602与受光面13之间的夹角范围为
Figure 568604DEST_PATH_IMAGE003
如图16所示,当网点正投影于网点面4时,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与上述实施例2的网点6的正投影面形状一致。同时,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还包括第五圆弧边28以及第六圆弧边29,第五圆弧边28与第六圆弧边29的对应的端点相交,且第五圆弧边28与第六圆弧边29的两端点位于连接重合边26上。
参照图17,当受光面13 与网点面4之间的夹角为0度,则受光面13与网点面4之间平行。此时受光面13能够用于光线扩散,以增大逆光面602的受光面积,使更多的光线的扩散角度增大,使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趋于出光侧的一侧,使扩散效果更好。
当受光面13与网点面4之间的夹角不为0度 ,则受光面13与网点面4之间存在夹角,此时受光面13自逆光面至连接面朝向入光侧倾斜。因此当光线入射至网点内时,逆光面602接收部分光线,使大部分光线扩散,增大大部分光线的扩散角度,同时受光面13能够接收部分光线使光线反射至出光面5,增加出光亮度,以对网点6出光进行光线补偿,减少光损,提高光能利用率。
实施例4:
参照图18,与 实施例1的不同的是,第一连接面6011为两个,第一连接面6011以及第二连接面6012均为平面,逆光面602可为平面也可为朝网点内凹陷的弧面,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平面。两个第一连接面6011位于逆光面602的两侧,第二连接面6012位于逆光面602远离入光侧2的一端。逆光面602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朝远离网点面4的一端倾斜,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之间连接形成的夹角范围位于0°至70°,逆光面602比第二连接面6012的长度长,以接收更多的光线。逆光面602与第二连接面6012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10°至160°,优选为140°,两个第一连接面6011与第二连接面6012之前的夹角范围为110°至140°。
参照图19,当网点6正投影于网点面4,此时的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由第一连接边、第二连接边以及第三连接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平面,设第一连接边为L1,第二连接边L2,以及第三连接边L3,L1>L2>L3。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与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为等腰梯形。因此,两个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的第一连接边均与网点面4相交连接,两个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的两条第二连接侧边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两侧边一一对应,两个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的第三连接边与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的两侧边一一对应重合,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的顶边与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顶边连接,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的底边与网点面4连接。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底边与反射面4相交连接。
参照图20,当光线传导至网点6时,由于逆光面602自入光侧2至出光侧3朝远离网点面4的一侧倾斜,且逆光面602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面6012的长度,增大逆光面602的受光面积,以将更多的光线扩散,改变光线的传导方向,使光线反射至出光面5时能够更趋于出光面5靠近出光侧3的一侧,同时第一连接面6011将网点6左右的光线进行收窄,使光线更集中的反射至出光面5,减少亮边的情况发生,由此提高出光的均匀性以及导光板本体1整体出光亮度,弱化因白点或小瑕疵所产生的亮纹或亮点的亮度,从而对小瑕疵或白点进行遮盖,使光线出光效果更佳。
参照图21,需说明的是,网点6还有受光面13,受光面13连接于逆光面602与第二连接面6012之间,逆光面602与网点面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至70°。
如图22所示,当网点6正投影于网点面5时,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或梯形,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逆光面602的正投影面9与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均为等腰梯形,此时的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由第一连接侧边、第二连接侧边、第三连接侧边以及第四连接侧边依次重合连接形成。
具体的说,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顶边与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的底边重合连接,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顶边与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的顶边重合连接,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底边与网点面4相交连接,逆光面的正投影面9的两侧边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的第三连接侧边重合连接,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的两侧边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的第二连接侧边对应重合连接,第二连接面的正投影面8的两侧边分别于两条侧边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面的正投影面7的第三连接侧边重合连接,两条第四连接侧边与网点面4重合连接。
当受光面13与网点面4的夹角为0度时 ,受光面13与网点面4平行,此时
Figure 357569DEST_PATH_IMAGE008
为本实施例中逆光面602与垂直基准轴P3之间的夹角,
Figure 52992DEST_PATH_IMAGE009
为受光面13与垂直基准轴P3之间的夹角,
Figure 560197DEST_PATH_IMAGE010
,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为长方形,此时的受光面13能够将部分光线扩散,以增大逆光面602的受光面积,以优化逆光面602的扩散效果。
参照图23,当受光面13与网点面4的夹角不为0度时, 受光面13与网点面4不平行,此时受光面13朝入光侧倾斜,
Figure 100900DEST_PATH_IMAGE011
,受光面的正投影面16为等腰梯形。光线照射至网点6内,此时逆光面602能够将光线扩散,使光线趋向于出光面出光,受光面13能够接收光线且使光线的传导方向改变,使部分光线的反射角度收窄,部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5出光,为光线提供引导,以使部分光线集中在有效视区上出光,以提升亮出光亮度。
本申请实施例4的实施原理为:逆光面602与第二连接面6012之间形成一定角度,且逆光面602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面6012的长度,使逆光面602趋于出光侧3倾斜,如此增大时受光面积的同时还能将光线扩散,以增强光线在网点6上的扩散效果,同时两个第一连接面6011之间形成一定角度,以将网点6左右光线的角度收窄,使光线更多的集中于出光面5出光,优化导光板本体1结构,提升出光亮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入光侧(2)以及出光侧(3),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网点面(4)以及出光面(5),所述网点面(4)上设置有多个向外凸起的网点(6),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点(6)包括连接面(601)与用于接收且反射光线的逆光面(602),所述逆光面(602)与所述连接面(601)自入光侧(2)至所述出光侧(3)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逆光面(602)的一端以及所述连接面(601)的一端相交连接于所述网点面(4),所述逆光面(602)自入光侧(2)至所述出光侧(3)朝远离所述网点面(4)的一端倾斜设置,所述逆光面(602)与所述连接面(601)远离所述网点面(4)的一端相交连接形成顶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601)的长度小于所述逆光面(602)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的角度范围为110°-1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光面(602)为曲面,所述逆光面(602)自所述入光侧(2)至所述出光侧(3)朝所述网点(6)高度方向圆弧过渡,且所述逆光面(602)朝远离所述网点面(4)的一端凸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光面为平面,所述连接面(601)连接于所述逆光面与所述网点面(4)之间,所述连接面(601)沿所述逆光面(602)周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601)为曲面,所述连接面(601)自所述网点面(4)至所述逆光面(602)沿网点(6)高度方向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网点面(4)的一端凸出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光面(602)与所述网点面(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7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5)上设置有多个出光切槽(11),所述出光切槽(11)的相对槽壁均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出光面(5)的一端凸出。
CN202122409919.4U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Active CN215895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9919.4U CN215895015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9919.4U CN215895015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5015U true CN215895015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48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9919.4U Active CN215895015U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50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6405B (zh) 面状照明设备
CN1878984B (zh) 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设备
TWI388891B (zh)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KR100960426B1 (ko) 확산 시트, 면 광원 장치 및 투과형 표시 장치
JP4142234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10030360A (ko) 도광판 및 평면 조명 장치
JP2002122743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1281458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US20210231856A1 (en) Optical Collimation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916410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CN112799169A (zh) 一种新型高亮度高遮瑕导光板
US8870434B2 (en) A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circular base segments
CN112965161B (zh) 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布点方法
US20130063975A1 (en) A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elliptical base segments
KR100806710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도광판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439548B2 (en) 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having circular base segments
CN215895015U (zh) 一种新型高亮度导光板
JPH11329039A (ja) 面光源装置
CN101363927A (zh) 棱镜片及采用该棱镜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6351286A (ja)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CN114217374B (zh) 一种提高亮度的导光板
US20170167692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30003408A1 (en) Symmetric serrated edg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circular tip and base segments
JP2007026878A (ja)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CN114415282B (zh) 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撞点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