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1295U - 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91295U CN215891295U CN202121577922.0U CN202121577922U CN215891295U CN 215891295 U CN215891295 U CN 215891295U CN 202121577922 U CN202121577922 U CN 202121577922U CN 215891295 U CN215891295 U CN 2158912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let pipe
- water outlet
- groove
- packing ring
- fauc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包括一龙头本体;一出水管,具有一套筒部位,并可转动地穿套于该龙头本体顶端的轴管部位,且该套筒部位设有一连结孔;一迫紧环,可被轴向限位地穿套于该轴管部位,并提供给该套筒部位与轴管部位彼此间适当迫紧力;一连结结构,可配合该连结孔将该迫紧环连结于该出水管;一限位结构,设于该轴管部位与迫紧环彼此间,且包括一槽状部位,以及一个被限制在该槽状部位内转动的凸状部位。据此,不但可以限制该出水管的转动角度,还可确保出水管的稳固性,避免在使用操作中晃动或倾斜,更可达到良好的防渗水效果与较佳的视觉美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构造,特别是指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水龙头的出水管与龙头本体的衔接作业,主要是利用彼此相互穿套后配合焊接程序来完成,但该作业方式及其结构存在诸多缺点,因此,乃有业者采用控制彼此衔接部位间的加工尺寸精度,搭配紧配合的方式来达成。
然而,单纯通过控制加工尺寸精度以获得理想的紧配合状态实属不易,利用在彼此衔接部位间搭配一迫紧环,已成为另一种解决方案,如中国授权公告号CN 201787247U的实用新型专利,即揭示有一种迫紧环组装构造,利用迫紧环本身的特殊构造,使其可被预先束套限位于出水管衔接部位的接头上,并随着该接头嵌套进入龙头本体的安装闪避槽内,利用该迫紧环于组装时被挤压产生的径向迫紧力同时迫紧于相对的接头与安装闪避槽,以防止出水管产生晃动。
但是,在实际使用操作过程中,仍发现上述实用新型专利存在以下问题点:
第一,出水管与龙头本体彼此间没有限位结构设计,在某些使用场域中,允许出水管360度旋转将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例如,出水管可能旋转至不适合使用者操作的方位,甚至与壁墙或周边物品在不经意中发生碰撞。
第二,迫紧环的设计目的在于提供出水管旋转所需的适当紧度,以确保出水管能够被顺畅地旋转操作,但不会不受控制地随意转动,同时,还要避免出水管因迫紧环的设置,导致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晃动或倾斜现象,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该出水管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会产生晃动或倾斜的现象,特别是当出水管采用弯管造型设计时,例如采用九十度弯管设计,由于出水管整体重心前倾,以致于出水管容易产生前倾现象,倘若该水龙头又是抽拉式或下拉式水龙头时,由于喷水头或花洒头从该出水管的出口端被拉出时,其内部的抽拉软管会作用于该出水管,更会导致该出水管在受力当下,会同时产生前倾与晃动现象,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出水管属于轴接件,该龙头本体属于套接件,一般情况下,任何轴接结构中,轴接件本身便容易产生晃动,尤其当轴接件与套接件彼此间的套接长度较短,或彼此具有较大的组装余隙,或彼此间形成有迫紧环之类的弹性结合结构时,更难以避免其晃动产生。
第三,由于该龙头本体必须形成一管状部位,再利用该管状部位内部形成所述安装闪避槽,方可供出水管的接头嵌插结合,因此,当出水管组装于龙头本体后,仍然可以从外部看到该管状部位顶端与出水管相邻处所共同形成的接合线,考虑使用者的视觉效果,该接合线越靠近龙头本体,越能避免其破坏视觉上的美感,因此,会限制该管状部位的长度,导致该安装闪避槽的深度不足以提供组装的稳固性,造成出水管容易产生上述晃动或倾斜现象。
第四,在水龙头的使用操作中,外部用水或清洁水容易从上述管状部位顶端与出水管相邻处所形成的接合线渗入,导致龙头本体内部积水,甚至影响出水管、龙头本体与迫紧环彼此间的相互作动,进而难以保持出水管的转动顺畅性。
第五,受限于制作的难度,上述接头通常采用焊接制程固定于出水管底端,因此,该出水管与接头大多采用不锈钢材料,加上外观美感的考量,致使整体材料成本、焊接与后续抛光等制作成本均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使出水管的转动角度能够受到限制,且具有良好的组装稳固性,可防止使用操作中产生晃动或倾斜现象,同时,还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渗水效果,以及较佳的视觉美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包括:
一龙头本体,其顶端具有一轴管部位;
一出水管,具有一入口端及一出口端,并在相对于该入口端处形成有一套筒部位,其可转动地穿套于该轴管部位外部,且该套筒部位设置有一连结孔;
一迫紧环,可被轴向限位地穿套于该轴管部位,用于在该套筒部位与轴管部位彼此间提供适当迫紧力;
一连结结构,可供配合该连结孔,将该迫紧环连结于该出水管;
一限位结构,设置于该轴管部位与迫紧环彼此间,且包括一槽状部位及一凸状部位,该凸状部位被限制在该槽状部位的范围内移动,可使该出水管被限制在一预定角度的范围内转动。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轴管部位形成有一安装环槽,使该迫紧环可被轴向限位地穿套定位于该安装环槽内。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连结结构包括一个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外周壁上的弹性凸起,并可卡扣定位于该连结孔。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槽状部位一体成型于该轴管部位的外周壁,并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所构成;该凸状部位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的内周壁。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连结结构包括一个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外周壁上的弹性凸起,且该弹性凸起可卡扣定位于该连结孔内;该凸状部位位于该弹性凸起的内侧。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弧形凹槽的槽底壁凹设有一闪避槽,可使该迫紧环的凸状部在该出水管穿套于该迫紧环时得以进入该闪避槽内。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连结结构由一个螺锁固定于所述迫紧环的紧固件所构成,且该紧固件穿过所述连结孔后,可螺锁固定于所述迫紧环。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迫紧环具有一螺孔,可供所述紧固件螺锁固定,且该螺孔延伸至该凸状部位。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槽状部位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并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槽口所构成;该凸状部位由一个螺锁固定于该轴管部位外周壁上的限位件所构成。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出水管在其入口端的端缘处凹设有一对位缺口;该迫紧环外周壁底端处相对设置有一对位凸缘,可供所述对位缺口相互嵌卡定位。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槽状部位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并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槽口所构成;该凸状部位一体成型于该轴管部位的外周壁。
所述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迫紧环呈C形环状,且具有一缺口,使该迫紧环得以弹性扩张或缩合;该迫紧环内周壁与外周壁均形成有多个沿着轴向延伸的迫紧凸肋,可分别抵紧作用于该轴管部位的外周壁与该套筒部位的内周壁。
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可将龙头本体的轴管部位作为轴接件,以及将出水管的套筒部位作为套接件,来提高该出水管组装后的稳固性,进而避免出水管在转动操作过程中产生晃动或倾斜现象。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该出水管的套筒部位与该迫紧环彼此间设置所述连结结构,搭配该龙头本体的轴管部位与该出水管的筒套部位彼此间设置所述限位结构,可以使该迫紧环随着该出水管同步转动,并限制该出水管在所述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如此,即可确保该出水管在使用操作过程中,不致于碰触到任何位于周遭,但在其转动角度范围以外的物品或壁墙,以防止产生碰撞损坏与操作上的不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该出水管改为一套接件,用以穿套于该龙头本体的轴管部位外部,可以使出水管底端与龙头本体间的接合线永远位于较下方的固定位置,不仅可以在视觉上保持美感,还可以加长该轴管部位的长度,来提升彼此间相互套接的稳固性,进而避免出水管产生晃动或倾斜现象。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出水管改为套接件,可以确保外部用水或清洁水在使用操作过程中,无法从出水管与龙头本体的接合线处渗入,因此,可有效防止龙头本体内部积水,避免该龙头本体、出水管与迫紧环彼此间受到影响,进而确保该出水管具有良好的转动顺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水龙头的外观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在该弹性凸起处的纵向侧视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在该弹性凸起处的横向侧视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迫紧环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出水管连同迫紧环分别往不同方向转动到底的假想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在该弹性凸起处的纵向侧视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在该凸状部位处的横向侧视剖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龙头本体的立体外观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在该紧固件处的纵向侧视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龙头本体、迫紧环与一部分出水管在该紧固件处的横向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的第一实施例,该水龙头1主要包括一龙头本体10、一出水管20、一迫紧环30、一连结结构40及一限位结构50;以下是针对上述组成构件分述说明。
龙头本体10,其顶端具有一轴管部位11。
出水管20,具有一入口端201及一出口端202,并在相对于该入口端201处形成有一套筒部位21,其可转动地穿套于该轴管部位11外部,且该套筒部位21设置有一连结孔211。本实施例的出水管20为一弯管形态。
迫紧环30,可被轴向限位地穿套于该轴管部位11,用于在该套筒部位21与轴管部位11彼此间提供适当迫紧力,使该出水管20在转动时,能够受到适当大小的阻力作用,以提供良好的转动操作手感,同时避免该出水管20不受控制地随意转动。
连结结构40,可供配合该连结孔211,将该迫紧环30连结于该出水管20。据此,当使用者转动操作该出水管20时,该迫紧环30将同步地随着该出水管20转动。
限位结构50,设置于该轴管部位11与迫紧环30彼此间,且包括一槽状部位51及一凸状部位52,该凸状部位52被限制在该槽状部位51的范围内移动,可使该出水管20被限制在一预定角度θ的范围内转动,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预定角度θ为180度。
需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水龙头1是以常见的抽拉式水龙头作为实施态样,众所周知,一般抽拉式水龙头还包括有一个可供使用者从该出水管20的出口端202往外抽拉的喷水头60,以及一个连接于该喷水头60的抽拉软管61,该抽拉软管61上设置有一重锤62,并衔接有一混合水出水管63,该混合水出水管63另一端衔接于一混合阀70,该混合阀70连接有一冷水进水管71与一热水进水管72可供应冷水与热水,并设置有一把手组件80可供使用者操作,以控制该混合阀70。由于上述组成构造属于已知结构技术,故在此不多所赘述。本实施例虽以抽拉式水龙头作为实施态样,但并不表示只能以此为限,其仍可被适用于其他形式的水龙头,以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效。
在本实施例中,该轴管部位11形成有一安装环槽111,使该迫紧环30可被轴向限位地穿套定位于该安装环槽111内。
可轻易理解的是,如图4、5所示,该迫紧环30可被设计呈C形环状,且具有一缺口301,通过该缺口301设计,可使该迫紧环30具有弹性扩张或缩合作用,在组装操作时,组装人员可以利用该弹性扩张作用,将该迫紧环30适当地弹性撑开,使其能够顺利地穿套在该安装环槽111内,再利用该迫紧环30释放时自动产生弹性缩合作用,使其得以顺利地被轴向限位于该安装环槽111内。
如上述,利用该迫紧环30设计,可以在该套筒部位21与轴管部位11彼此间提供适当迫紧力,为了产生适当迫紧力,可以采用诸多技术手段,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是在该迫紧环30内周壁31与外周壁32均形成有多个沿着轴向延伸的迫紧凸肋311、321,且分别抵紧作用于该轴管部位11的外周壁112与该套筒部位21的内周壁212来达成迫紧效果。迫紧凸肋311、321属于已知结构,所以并不以该迫紧凸肋311、321的结构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该连结结构40包括一个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30外周壁32上呈柱状的弹性凸起41,并可卡扣定位于该连结孔211。为了达到弹性卡扣的效果,该连结结构40还包括一个开设于该弹性凸起41周围的狭长状弧形槽42,以及一个形成于弧形槽42的围设空间内,且于受力时可弹性摆动及复位的片体43。当使用者将该出水管20从该轴管部位11上方往下穿套组装时,已安装于该轴管部位11安装环槽111内的迫紧环30,其上的弹性凸起41会受到该出水管20内周壁212相对部位的挤压,而往内侧径向摆动移动,以允许该出水管20通过该弹性凸起41,直到该弹性凸起41对准该扣孔形态的连结孔211时,即可通过该弹性凸起41的弹性摆动复位,而自动嵌卡扣合于该连结孔211,如此,该出水管20即可轻易地与该迫紧环30产生卡扣连结作用,而达到上述迫紧环30同步地随着该出水管20转动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槽状部位51一体成型于该轴管部位11的外周壁112,并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所构成;该凸状部位52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30的内周壁31。
较佳的是,该凸状部位52位于该弹性凸起41的内侧。换句话说,该凸状部位52同样位于该片体43处,且一体成型于该片体43内侧处,使其刚好可以嵌入限位于呈弧形凹槽状的槽状部位51内。
易于理解的是,为了限制该凸状部位52只能在该槽状部位51的范围内移动,该弧形凹槽状的槽状部位51二边侧各形成有一边侧挡壁511,如图4、6所示,可在该迫紧环30随着该出水管20往逆时针或顺时针任一方向转动时,均可受到其中一个相对的边侧挡壁511予以挡止限制,以确保该出水管20只能在预定角度θ的范围内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4所示,该弧形凹槽的槽底壁凹设有一闪避槽512,可允许该迫紧环30的凸状部位52在该出水管20穿套于该迫紧环30时得以进入该闪避槽512内。换句话说,该闪避槽512的设计目的在于提供一闪避空间,如上,由于组装人员安装该出水管20的过程中,会先挤压到该弹性凸起41,迫使该弹性凸起41往内侧径向弹性偏摆位移,因此,通过该闪避槽512的设计,便可允许该弹性凸起41内侧的凸状部位52在组装过程中能够暂时进入该闪避槽512内,而不会被该弧形凹槽的槽底壁予以挡止,间接地,即允许该弹性凸起41往内侧径向弹性偏摆位移,而可确保该迫紧环30与出水管20能够顺利地完成穿套与卡扣组装作业。
考虑组装的简易性与效率,本实施例在设计上,将该闪避槽512设置于该弧形凹槽形态的槽状部位51中间位置,因此,当迫紧环30组装定位于该轴管部位11的安装环槽111后,可以将迫紧环30的凸状部位52对准于该闪避槽512即可,并可手动按压该凸状部位52相对外侧的弹性凸起41进行位置正确与否的确认,只要允许该弹性凸起41往下按压作动,基本上即位于正确位置,随后,便可组装出水管20,只需将其连结孔211对准后与该弹性凸起41相互卡扣定位,即可简易、快速地完成该出水管20的组装作业。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将出水管20刚完成组装作业的最初位置设定为0度位置或称为常态位置,在此位置下,安装于该出水管20出口端202的喷水头60将位于使用者正前方位置,因此,在设计上,只需留意确认该出水管20的连结孔211与出口端202两者在转动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即可获得上述效果。
当出水管20安装定位于该0度位置时,可分别被往左或往右转动操作相等或不等的角度,例如,可分别被往左或往右转动操作90度角,则其左、右转动角度的总和为180度,预定角度θ即为180度,且当出水管20被往左或往右转动时,由于该凸状部位52将随即脱离该闪避槽512,并受到该槽状部位51的槽底壁予以挡止,如图6所示,因此,便不会允许该弹性凸起41往内侧径向弹性摆动位移,进而确保该弹性凸起41在出水管20从0度位置往任何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均不致于脱离该连结孔211,或即使受到按压操作,仍无法脱离。换句话说,只有当该出水管20处于0度位置,且当该弹性凸起41被按压操作时,才允许其脱离该连结孔211,使出水管20能够被拆离,故上述结构设计兼具组装的牢固性、拆卸的方便性及操作的便捷性。
本实施例有关组装位置的设计与选用,仅是其中一种可行的实施态样,不代表受此局限,其他任何类似且可行的实施态样,只要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相符合,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欲保护的权利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该龙头本体10具有一主体部位101,以及一个自主体部位101顶端一体延伸的轴管部位11;该主体部位101内部形成有一安装腔室102,可供混合阀7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内;该轴管部位11内部形成有一穿伸槽113连通于安装腔室102,可供一管路由此通过,例如,可供抽拉软管61由此通过后连接于喷水头60。
如图7至10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主要差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的槽状部位51一体成型于该迫紧环30,而非设置于该轴管部位11,同时,该槽状部位51可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槽口所构成。
另外,该凸状部位52由一个螺锁固定于该轴管部位11外周壁112上的限位件所构成,例如一螺栓,并在该轴管部位11外周壁112上相对设置一螺孔114,使该螺栓得以直接螺合锁固于该螺孔114,以形成凸状部位52。如此,该凸状部位52同样可以嵌入限位于该迫紧环30上的槽状部位51内,同时被限制在该槽状部位51的范围内转动。从图示中可清楚看到,该迫紧环30上同时形成有该槽状部位51与弹性凸起41,且该弹性凸起41位于该槽状部位51的上方位置。
本实施例出水管20在其入口端201的端缘处凹设有一对位缺口213,并在该迫紧环30外周壁32底端处相对设置有一对位凸缘322,可供对位缺口213相互嵌卡定位。据此,在该出水管20的组装过程中,只须将对位缺口213往下对准于该对位凸缘322后彼此相互嵌卡定位,该迫紧环30上的弹性凸起41便可同步地卡扣定位于该出水管20的连结孔211,进而完成该出水管20与迫紧环30的组装作业,因此,通过该对位缺口213与对位凸缘322的结构设计,将有助于该出水管20与迫紧环30彼此间准确且快速地进行组装工作。此外,通过对位缺口213与对位凸缘322的结构设计,还能有效地补强该弹性凸起41与连结孔211的连结强度,尤其可以防止该弹性凸起41在该出水管20被转动操作的过程中,从该连结孔211滑脱,或因断裂受损导致松脱,例如,当迫紧环30以塑胶材料一体成型,且其弹性凸起41与连结孔211的卡扣结构受到尺寸限制,而无法提升卡扣部位的结构强度时,这样的设计即可大幅地补强该结构强化上的不足。
如上述,本实施例的凸状部位52可由限位件,例如一螺栓所构成,因此,当限位件被拆除时,即失去了该凸状部位52,进而使该迫紧环30不再受到转动上的限制,如此,该出水管20即可连同该迫紧环30在360度范围内自由转动,故多了该360度转动功能,可供使用者依实际需求自由选择。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大致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主要差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的凸状部位52一体成型于该轴管部位11的外周壁112。换句话说,第二实施例的凸状部位52是由组装一限位件来形成的,但本实施例是直接由轴管部位11一体成型来形成,因此,无须进行限位件的组装,可省去限位件的材料与组装工时的成本。
如图12至1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主要差别仅在于:
本实施例的连结结构40由一个螺锁固定于迫紧环30的紧固件a的一部分所构成,且该紧固件a可为一螺栓。更进一步说,可利用该紧固件a穿过该连结孔211后螺锁固定于迫紧环30,使该紧固件a的螺头部位刚好卡扣定位于该连结孔211内形成连结结构40,并可由此将迫紧环30与出水管20相互连结固定。为了方便该紧固件a组装,该迫紧环30上设置有一相对的螺孔33,可供紧固件a螺锁固定。其中,该螺头部位也可能压抵迫紧于该连结孔211周围外周壁上,同样可以达到锁固的效果。
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是透过该紧固件a的一部分形成该连结结构40,使该迫紧环30与出水管20相互连结固定,故无第一实施例的弹性凸起41设计,因此,该槽状部位51无须设置第一实施例的闪避槽512。
另外,本实施例迫紧环30上的螺孔33可以被设计延伸至该凸状部位52,其好处在于:该凸状部位52处具有较大的径向厚度,可供设置较大孔深的螺孔33,使紧固件a与螺孔33彼此间具有足够的螺合长度,以确保螺锁的牢固性,使该紧固件a不致于因螺合深度不足而产生松脱。
再者,利用该紧固件a经由该螺孔33螺合延伸至该凸状部位52处,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该凸状部位52的结构强度。
此外,紧固件a穿进该迫紧环30内侧的部分,也可以直接形成该凸状部位52,使该紧固件a得以同时兼具连结结构40与凸状部位52。
需补充说明的是,由于上述各实施例的轴管部位11与迫紧环30彼此间的凸状部位52被限制只能沿着圆周方向在该槽状部位51的范围内移动,其意味着,也可以由此限制该凸状部位52,使其无法在该槽状部位51内沿着轴向移动,加上出水管20与迫紧环30彼此相互连结固定,因此,可间接地限制该出水管20,使其无法沿着轴向移动,故无须另外设置其他轴向限位结构,来防止该出水管20轴向移动或松脱。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具有以下诸多特色与可达成功效:
第一,本实用新型龙头本体10与出水管20的组装配合中,特别改变传统常见的做法,将该龙头本体10的轴管部位11作为轴接件,将该出水管20的套筒部位21作为套接件,相较于已知以龙头本体作为套接件,以出水管的接头作为轴接件的结构设计,这样的组装形态,可以有效地提高该出水管20组装后的稳固性,尤其可以有效避免出水管20在转动操作过程中产生晃动或倾斜现象。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出水管20不易产生晃动或倾斜现象,因此,可以允许该龙头本体10搭配各种外观造型甚至重心前倾的出水管20,使出水管20的选用与搭配较不受限制。
第二,本实用新型利用在该出水管20的套筒部位21与该迫紧环30彼此间设置连结结构40,搭配该龙头本体10的轴管部位11与该出水管20的套筒部位21彼此间设置限位结构50,可以使该迫紧环30随着该出水管20同步转动,并限制该出水管20在预定角度θ范围内转动,如此,即可确保该出水管20在使用操作过程中,不致于碰触到任何位于周遭,但在其转动角度范围以外的物品或壁墙,以防止产生碰撞损坏与操作上的不便。
第三,本实用新型将该出水管20改为一套接件,用以穿套于该龙头本体10的轴管部位11外部,可以使该出水管20底端与龙头本体10相对部位间的接合线永远位于较下方的固定位置,因此,不但可以在视觉上保持美感,即使加长该轴管部位11的长度,也不用担心该接合线会随着位移,而破坏视觉美感。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视觉美感不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将出水管20与龙头本体10的套接长度适度加长,来提升彼此间相互套接的稳固性,进而避免出水管20产生晃动或倾斜现象。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出水管20采用套接件设计,可以确保外部用水或清洁水在使用操作过程中,无法从出水管20与龙头本体10的接合线处渗入,因此,可有效防止龙头本体10内部积水,避免该龙头本体10、出水管20与迫紧环30彼此间受到影响,进而确保该出水管20具有良好的转动顺畅性。
第五,本实用新型龙头本体10的轴管部位11可为一体成型,例如,以锌材料一体成型,故生产制作容易。
第六,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凸状部位52具有可拆卸性,使用者可依实际需求选择拆下该凸状部位52,使该出水管20具有360度转动功能。
本实用新型已于上述做了详细的说明并引证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按照上述说明做出各种替代方案或者修改;因此所有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替代方案和修改,都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龙头本体,其顶端具有一轴管部位;
一出水管,具有一入口端及一出口端,并在相对于所述入口端处形成有一套筒部位,其可转动地穿套于所述轴管部位外部,且所述套筒部位设置有一连结孔;
一迫紧环,可被轴向限位地穿套于所述轴管部位,用于在所述套筒部位与所述轴管部位彼此间提供适当迫紧力;
一连结结构,可供配合所述连结孔,将所述迫紧环连结于所述出水管;
一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轴管部位与所述迫紧环彼此间,且包括一槽状部位及一凸状部位,所述凸状部位被限制在所述槽状部位的范围内移动,可使所述出水管被限制在一预定角度的范围内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管部位形成有一安装环槽,使所述迫紧环可被轴向限位地穿套定位于所述安装环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结构包括一个一体成型于所述迫紧环外周壁上的弹性凸起,并可卡扣定位于所述连结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状部位一体成型于所述轴管部位的外周壁,并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凹槽所构成;所述凸状部位一体成型于所述迫紧环的内周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结构包括一个一体成型于所述迫紧环外周壁上的弹性凸起,且所述弹性凸起可卡扣定位于所述连结孔内;所述凸状部位位于所述弹性凸起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的槽底壁凹设有一闪避槽,可使所述迫紧环的凸状部在所述出水管穿套于所述迫紧环时得以进入所述闪避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结构由一个螺锁固定于所述迫紧环的紧固件所构成,且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连结孔后,可螺锁固定于所述迫紧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迫紧环具有一螺孔,可供所述紧固件螺锁固定,且所述螺孔延伸至所述凸状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状部位一体成型于所述迫紧环,并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槽口所构成;所述凸状部位由一个螺锁固定于所述轴管部位外周壁上的限位件所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结构包括一个一体成型于所述迫紧环外周壁上的弹性凸起,并可卡扣定位于所述连结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在其入口端的端缘处凹设有一对位缺口;所述迫紧环外周壁底端处相对设置有一对位凸缘,可供所述对位缺口相互嵌卡定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状部位一体成型于所述迫紧环,并由一个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弧形槽口所构成;所述凸状部位一体成型于所述轴管部位的外周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结构包括一个一体成型于所述迫紧环外周壁上的弹性凸起,并可卡扣定位于所述连结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迫紧环呈C形环状,且具有一缺口,使所述迫紧环得以弹性扩张或缩合;所述迫紧环内周壁与外周壁均形成有多个沿着轴向延伸的迫紧凸肋,可分别抵紧作用于所述轴管部位的外周壁与所述套筒部位的内周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龙头本体具有一主体部位,以及一个自所述主体部位顶端一体延伸的所述轴管部位;所述主体部位内部形成有一安装腔室,可供一混合阀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内;所述轴管部位内部形成有一穿伸槽连通于所述安装腔室,可供一管路由此通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77922.0U CN215891295U (zh) | 2021-07-12 | 2021-07-12 | 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577922.0U CN215891295U (zh) | 2021-07-12 | 2021-07-12 | 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91295U true CN215891295U (zh) | 2022-02-22 |
Family
ID=80345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577922.0U Active CN215891295U (zh) | 2021-07-12 | 2021-07-12 | 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91295U (zh) |
-
2021
- 2021-07-12 CN CN202121577922.0U patent/CN2158912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45898B2 (en) | Toilet instal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
CA2695065C (en) | Faucet | |
US9259744B2 (en) | Faucet | |
CA2597052A1 (en) | Valve assembly | |
KR102304858B1 (ko) | 꼬임방지 기능을 갖는 수도배관용 고압호스 연결구 | |
US10487490B2 (en) | Toilet installation method | |
JP2008185157A (ja) | シリンダ式バルブにおけるパッキンの組付構造 | |
KR102062336B1 (ko) | 냉온수 혼합수전 | |
CN215891295U (zh) | 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 |
KR101791816B1 (ko) | 수전금구 조립용 고정샤워기의 연결관 | |
CN110319241B (zh) | 一种水龙头内本体快速安装构造 | |
KR102184624B1 (ko) | 원터치식 결속부재를 갖는 수전금구 | |
US7322615B1 (en) | Adjustable plumbing fitting | |
KR100742531B1 (ko) | 수도전 고정구 | |
CN215928529U (zh) | 水龙头出水管的限位结构 | |
JP4825895B2 (ja) | 管用回転自在継ぎ手 | |
CN209798918U (zh) | 排水塞连动装置 | |
JP7211731B2 (ja) | シャワーヘッド | |
JP6840628B2 (ja) | 継手収容ボックス、継手収容ボックスと配管保護カバーとの組付装置、及び混合水栓の設置構造 | |
CN220540365U (zh) | 一种防松水嘴螺母结构及其水龙头 | |
JP4388291B2 (ja) | 管用回転自在継ぎ手 | |
US11352771B2 (en) | Faucet structure | |
CN220186101U (zh) | 一种快接装置 | |
JP3304075B2 (ja) | 混合水栓用の継手 | |
KR102167037B1 (ko) | 수전용 카트리지의 결합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