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77976U - 一种无菌隔离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菌隔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77976U
CN215877976U CN202121705911.6U CN202121705911U CN215877976U CN 215877976 U CN215877976 U CN 215877976U CN 202121705911 U CN202121705911 U CN 202121705911U CN 215877976 U CN215877976 U CN 215877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air inlet
positive pressure
negative pressur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059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文慧
孔维益
贾洪涛
柳海泉
王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0591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77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77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779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菌隔离器,包括正压舱和负压舱,正压舱内设有为实验操作提供正压环境的正压操作腔,正压操作腔具有第一操作口,负压舱包裹于正压舱的外围,负压舱具有第二操作口,第一操作口和第二操作口正对,舱门设于第一操作口和和第二操作口处。通过负压舱对正压舱实现负压隔离保护,避免正压操作腔内的有毒物质扩散入外界环境中,提高无菌隔离器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无菌隔离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菌隔离器。
背景技术
在对细胞毒素等进行实验时,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现有技术一般通过生物安全柜的正压腔为实验操作提供正压无菌环境。但是,由于正压腔的压力大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导致正压操作空间内的有毒物质存在外泄溢入外界环境的可能,从而对人员造成伤害,操作安全性有待提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菌隔离器,通过负压舱对正压舱实现负压隔离保护,避免正压操作腔内的有毒物质扩散入外界环境中,提高无菌隔离器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菌隔离器,包括:
正压舱,其内设有为实验操作提供正压环境的正压操作腔,所述正压操作腔具有第一操作口;
负压舱,其包裹于所述正压舱的外围,所述负压舱具有第二操作口,所述第一操作口和所述第二操作口正对;
舱门,其设于所述第一操作口和和所述第二操作口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压舱包括正压外舱体和正压内舱体,所述正压内舱体内设有所述正压操作腔,所述正压外舱体与所述正压内舱体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均与所述正压操作腔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正压内舱体的外顶部,所述回风通道位于所述正压内舱体的外底部和外背部;
所述正压舱还包括第一进风组件和第一排风组件,所述第一进风组件用于使房间内的气体经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正压操作腔内,所述第一排风组件用于使所述正压操作腔内的气体经所述回风通道排向外界环境。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舱包括负压舱体,所述负压舱体设于所述正压外舱体的外围,所述负压舱体与所述正压外舱体之间形成负压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舱还包括第二进风组件和第二排风组件,所述第二进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风组件均与所述负压腔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舱门包括内舱门和外舱门,所述内舱门与所述外舱门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内舱门将所述第一操作口封堵,所述外舱门将所述第二操作口封堵,所述舱门上设有贯通所述内舱门和所述外舱门的手套环;
所述负压腔具有位于所述舱门侧的前负压腔,所述前负压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负压腔内在与所述气流通道正对连通的位置处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槽上设有通气孔以将所述前负压腔和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槽包括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之间设有固定条,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内舱门的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外舱门的第二密封条,所述固定条上设有所述通气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压外舱体的外顶部设有进风箱,所述进风箱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箱上设有第一进风风机,所述进风箱内设有第一进风粗效过滤器;
所述进风通道内沿进风气流方向依次设有隔离板、第一进风高效过滤器以及均流板,所述隔离板上设有第二进风风机;
所述正压外舱体的外顶部设有排风箱,所述排风箱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所述排风箱上设有第一排风风机,所述排风箱内设有第一排风过滤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舱体上设有与所述负压腔连通的进风管和排风管,所述进风管的进风端设有第二进风过滤器,所述排风管的出风端设有第二排风过滤器和第二排风风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传递舱,其紧靠所述负压舱的外侧设置,所述传递舱内设有正压传递腔,所述正压传递腔与所述正压操作腔之间设有传递口,所述传递舱上设有传递舱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申请所公开的无菌隔离器采用负压全方位包裹正压操作腔的方式,在为实验提供所需的无菌正压操作环境外,还能够有效避免有毒物质外泄至环境中,保障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舱门采用负压双层结构,舱门内部的气流通道与负压腔是连通的,整个舱门的内部也呈负压状态,有效避免有毒物质经舱门外泄,而是随着负压气流过滤后排出,进一步保证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无菌隔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无菌隔离器省略顶部前面罩和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舱体部分将负压舱体和顶部罩壳做透视化处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正压舱部分将正压外舱体做透视化处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舱体部分纵向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正压舱,110-正压操作腔,120-正压外舱体,130-正压内舱体,140-进风通道,141-隔离板,142-均流板,150-回风通道,161-第一进风风机,162-进风箱,163-第二进风风机,164-第一进风高效过滤器,171-第一排风风机,172-排风箱;
200-负压舱,210-负压腔,211-前负压腔,220-负压舱体,231-进风管,232-第二进风过滤器,241-排风管,242-第二排风风机,243-第二排风过滤器;
300-舱门,310-内舱门,320-外舱门,330-气流通道,340-手套环;
410-第一密封槽,420-第二密封槽,430-固定条,431-通气孔,440-第一密封条,450-第二密封条;
500-传递舱,510-传递舱门;
600-前面罩,610-操作按钮;
700-罩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公开一种无菌隔离器,可用于细胞毒素等有毒物质的实验,该无菌隔离器采用负压全方位包裹正压操作腔的方式,在为实验提供所需的无菌正压操作环境外,还能够有效避免有毒物质外泄至环境中,保障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具体的,参照图1至图5,该无菌隔离器包括正压舱100和负压舱200。其中,图3和图4均做了透视化处理,以便示出内部结构。
正压舱100内设有为实验操作提供正压环境的正压操作腔110。
正压操作腔110的正压环境通过进排风的风量控制实现。
负压舱200包裹于正压舱100的外围,负压舱200内的负压环境也是通过进排风的风量控制实现。
通过负压舱200包裹正压舱100的结构形式,利用负压舱200的负压环境对正压舱100起到负压隔离的效果,有效避免正压操作腔110内的有毒物质扩散入外界环境中,提高无菌隔离器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正压操作腔110的前侧具有第一操作口(未标示),负压舱的前侧具有第二操作口(未标示),第一操作口和第二操作口正对,便于实验操作。
第一操作口和第二操作口处设有舱门300,通过舱门300将正压操作腔110和负压舱200的负压腔封堵。
舱门300上设有手套环340,手套环340上设置手套,手套伸入正压操作腔110内,便于实验操作。
对于正压舱100的结构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正压舱100包括正压外舱体120和正压内舱体130。正压内舱体130内设有正压操作腔110。
正压外舱体120与正压内舱体130之间形成进风通道140和回风通道150,进风通道140和回风通道150均与正压操作腔110连通。
进风通道140位于正压内舱体130的外顶部,回风通道150位于正压内舱体130的外底部和外背部。
正压舱100还包括第一进风组件和第一排风组件。
第一进风组件用于使房间内的气体经进风通道140流入正压操作腔110内。
第一排风组件用于使正压操作腔110内的气体经回风通道150排向外界环境。
调节第一进风组件和第一排风组件的风量,第一进风组件的进风量大于第一排风组件的排风量,以使正压操作腔110维持无菌的正压环境。
对于第一进风组件的具体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正压外舱体120的外顶部设有进风箱162,进风箱162与进风通道140连通。进风箱162上设有第一进风风机161,进风箱162内设有第一进风粗效过滤器(未图示)。
进风通道140内沿进风气流方向依次设有隔离板141、第一进风高效过滤器164以及均流板142,隔离板141上设有第二进风风机163。
房间内的气体在第一进风风机161作用下进入进风箱162,经第一进风粗效过滤器后流入进风风道140,初步过滤后的气体再在第二进风风机163的作用下依次经第一进风高效过滤器164和均流板142,进入正压操作腔110。
均流板142使进入正压操作腔110内的气流更为均匀。
对于第一排风组件的具体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正压外舱体120的外顶部设有排风箱172,排风箱172与回风通道150连通,排风箱172上设有第一排风风机171,排风箱172内设有第一排风过滤器(未图示)。
在第一排风风机171作用下,正压操作腔110内的气体经回风通道150流向第一排风过滤器,过滤后经第一排风风机171排向外界环境。
控制第一进风风机161的进风量大于第一排风风机171的排风量,实现正压操作腔110内的正压环境。
正压操作腔110内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参数,进排风机自动调节,实现内部正压。
对于负压舱200的结构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负压舱200包括负压舱体220,负压舱体220设于正压外舱体120的外围,负压舱体220与正压外舱体120之间形成负压腔210。
负压腔210包裹在正压舱100的前侧、左右两侧、底侧以及背侧,实现对正压舱100的全方位负压包裹,达到全方位负压隔离保护的效果。
负压舱200还包括第二进风组件和第二排风组件,第二进风组件和第二排风组件均与负压腔210连通。
调节第二进风组件和第二排风组件的风量,第二进风组件的进风量小于第二排风组件的排风量,以使包裹在正压舱100外围的负压舱内维持负压环境。
对于第二排风组件的具体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负压舱体220上设有排风管241,排风管241的一端与负压腔210连通,另一端设有第二排风过滤器243和第二排风风机242。
负压腔210内的气体经第二排风过滤器243和第二排风风机242排向外界环境。
对于第二进风组件的具体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负压舱体220上还设有进风管231,进风管231的一端与负压腔210连通,另一端设有第二进风过滤器232。
在负压腔210的压力作用下,房间内的气体经第二进风过滤器232和进风管231自动进入负压腔210内。
负压腔210内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参数,控制第二排风风机242的排风量,使负压腔210保持设定的负压。
参照图3,正压舱100的顶部设有罩壳700,将顶部的第一进风风机161、进风箱162、第一排风风机171、排风箱172、第二排风风机242、排风管241以及进风管231遮挡。
无菌隔离器的前侧上方还设有前面罩600,前面罩600上可以设置操作按钮610、显示屏等部件。
对于舱门300的结构设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舱门300为双层结构,包括内舱门310和外舱门320。
内舱门310将第一操作口封堵,外舱门320将第二操作口封堵,舱门300上设有贯通内舱门310和外舱门320的手套环340,以便安装手套。
内舱门310与外舱门320之间形成气流通道330,负压腔210具有位于舱门300侧的前负压腔211,前负压腔211与气流通道330连通。
这样,相当于整个舱门300的内部也是呈负压状态的,由于舱门300上的部件接缝比较多,而舱门300内的负压环境可有效避免有毒物质经这些接缝位置外泄,而是随着负压气流过滤后排出,进一步保证了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舱门300的双层负压结构,既起到了封闭正压操作腔110和负压腔210的作用,又起到了负压隔离保护的作用,多功能集成,
对于舱门300与第一操作口和第二操作口的连接位置处,既要满足封闭第一操作口和第二操作口的作用,又要实现负压腔210与舱门内部气流通道330的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前负压腔211内在与气流通道330正对连通的位置处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有密封条。
舱门关闭时,密封条与内舱门310和外舱门320接触密封,实现封闭第一操作口和第二操作口的作用。
密封槽上设有通气孔,实现前负压腔211和气流通道330的连通。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密封槽包括第一密封槽410和第二密封槽420,第一密封槽410的一侧与正压内舱体130固定连接,第二密封槽420的一侧与负压舱体220固定连接,第一密封槽410和第二密封槽420之间设有固定条430。
第一密封槽410内设有用于密封内舱门310的第一密封条440,第二密封槽420内设有用于密封外舱门320的第二密封条450。
第一密封条440和第二密封条450都优选充气密封条,密封效果更好。
固定条430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气孔431,保证前负压腔211与气流通道330之间的气流通畅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该无菌隔离器还包括传递舱500,其紧靠负压舱200的外侧设置,传递舱500内设有正压传递腔。正压传递腔用于放置待实验的物品。
正压传递腔与正压操作腔110之间设有传递口,操作人员通过手套可以将正压传递腔内的物品直接经传递口拿入正压操作腔110内,避免频繁开启舱门300而破坏正、负压环境,便于整个实验过程的连续性进行。
传递舱500上设有传递舱门510,便于物品出入。
本实施例对传递舱500的内部具体结构不做限制,传递舱500内的正压也是通过进排风机实现,风道上也设有过滤器,也保证内部的无菌环境。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压舱,其内设有为实验操作提供正压环境的正压操作腔,所述正压操作腔具有第一操作口;
负压舱,其包裹于所述正压舱的外围,所述负压舱具有第二操作口,所述第一操作口和所述第二操作口正对;
舱门,其设于所述第一操作口和和所述第二操作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压舱包括正压外舱体和正压内舱体,所述正压内舱体内设有所述正压操作腔,所述正压外舱体与所述正压内舱体之间形成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均与所述正压操作腔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正压内舱体的外顶部,所述回风通道位于所述正压内舱体的外底部和外背部;
所述正压舱还包括第一进风组件和第一排风组件,所述第一进风组件用于使房间内的气体经所述进风通道流入所述正压操作腔内,所述第一排风组件用于使所述正压操作腔内的气体经所述回风通道排向外界环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舱包括负压舱体,所述负压舱体设于所述正压外舱体的外围,所述负压舱体与所述正压外舱体之间形成负压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舱还包括第二进风组件和第二排风组件,所述第二进风组件和所述第二排风组件均与所述负压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舱门包括内舱门和外舱门,所述内舱门与所述外舱门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内舱门将所述第一操作口封堵,所述外舱门将所述第二操作口封堵,所述舱门上设有贯通所述内舱门和所述外舱门的手套环;
所述负压腔具有位于所述舱门侧的前负压腔,所述前负压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负压腔内在与所述气流通道正对连通的位置处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槽上设有通气孔以将所述前负压腔和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槽包括第一密封槽和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和所述第二密封槽之间设有固定条,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内舱门的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槽内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外舱门的第二密封条,所述固定条上设有所述通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压外舱体的外顶部设有进风箱,所述进风箱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箱上设有第一进风风机,所述进风箱内设有第一进风粗效过滤器;
所述进风通道内沿进风气流方向依次设有隔离板、第一进风高效过滤器以及均流板,所述隔离板上设有第二进风风机;
所述正压外舱体的外顶部设有排风箱,所述排风箱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所述排风箱上设有第一排风风机,所述排风箱内设有第一排风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舱体上设有与所述负压腔连通的进风管和排风管,所述进风管的进风端设有第二进风过滤器,所述排风管的出风端设有第二排风过滤器和第二排风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菌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传递舱,其紧靠所述负压舱的外侧设置,所述传递舱内设有正压传递腔,所述正压传递腔与所述正压操作腔之间设有传递口,所述传递舱上设有传递舱门。
CN202121705911.6U 2021-07-26 2021-07-26 一种无菌隔离器 Active CN215877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5911.6U CN215877976U (zh) 2021-07-26 2021-07-26 一种无菌隔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05911.6U CN215877976U (zh) 2021-07-26 2021-07-26 一种无菌隔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77976U true CN215877976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44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05911.6U Active CN215877976U (zh) 2021-07-26 2021-07-26 一种无菌隔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779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8696A (zh) * 2022-09-22 2022-12-27 冰山松洋生物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充气密封圈的生物安全柜及其灭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8696A (zh) * 2022-09-22 2022-12-27 冰山松洋生物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充气密封圈的生物安全柜及其灭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77976U (zh) 一种无菌隔离器
PL174189B1 (pl) Układ przewietrzania przedziału załogi pojazdu bojowego
CN108105929B (zh) 一种预制舱
CN115672414A (zh) 一种无菌隔离器的无菌控制方法及无菌隔离器
CN107185602B (zh) 一种模拟室内外环境的实验舱
CN213783996U (zh) 智能机柜用散热机构
CN214249961U (zh) 密闭空间新风及回风处理系统
CN213175394U (zh) 一种不锈钢磁力锁防火门
CN208629485U (zh) 一种方便更换操作手套的隔离器
CN219924043U (zh) 一种实验室通风柜
CN212987465U (zh) 进气机构及负压系统
CN217164445U (zh) 一种化工实验用安全管理储存柜
CN209088371U (zh) 一种环网柜
CN216517641U (zh) 一种清洁式通风防护密闭门
JP3737903B2 (ja) 安全キャビネット
CN209819770U (zh) 集成式环境控制箱
CN211019587U (zh) 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箱
CN210543014U (zh) 发动机舱线束总成阻燃结构
CN218304001U (zh) 一种药品防潮储存柜
CN215372822U (zh) 一种可迅速换气的负压病房生物安全柜
CN217760715U (zh) 一种动态传递窗
CN215844777U (zh) 一种通风柜升降门组件
CN211488988U (zh) 一种通风柜
CN214485329U (zh) 一种用于口罩的过滤发生装置
CN219014508U (zh) 一种可适应隔绝防护状态的人防地下室新风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