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75874U -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75874U
CN215875874U CN202121672818.XU CN202121672818U CN215875874U CN 215875874 U CN215875874 U CN 215875874U CN 202121672818 U CN202121672818 U CN 202121672818U CN 215875874 U CN215875874 U CN 2158758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ole
fluid
assembl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728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增
古剑仁
肖宏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runus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728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758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758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758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其中,流体接头包括弯管件和连接件,弯管件具有呈交叉状态连通设置的装配段和自由段,装配段设有第一导流口和阻挡结构,自由段设有第二导流口;第一导流口和第二导流口用于流体介质流入/流出弯管件,连接件设置在装配段远离自由段的一端,以能够在连接件与阻挡结构之间形成可收容装配对象的转动间隙,使弯管件能够相对于装配对象进行转动。利用弯管件呈非直管式的结构形态,在连接件的配合下可将弯管件转动地连接在装配对象上,从而通过旋转弯管件可适时调整自由段的朝向;在其应用于如呼吸机等通气装置时,通过调整自由段的朝向,可不受通气装置的固定面的限制而方便快捷地连接如氧气瓶等氧气源等。

Description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如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配置氧气接头、高压氧管等来连接氧气源(如氧气瓶、中心供氧系统等)。以转运呼吸机为例,其通常需要固定在工作台、病患床边、救护车等位置,而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转运呼吸机的固定方式亦有所不同,通常采用背面固定和底面固定两种方式;目前,配置于转运呼吸机上的氧气接头大多是固定朝向的(或朝向下方,或朝向后方);如此,当转运呼吸机的固定面不同时,氧气接头的固定朝向往往会导致氧气源连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流体接头以及应用了该流体接头的流体传输装置和通气装置,以提高接头连接应用的便利性。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流体接头,包括弯管件和连接件,所述弯管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呈交叉状态连通设置的装配段和自由段;其中:
所述装配段设有第一导流口和阻挡结构,所述第一导流口由装配段的外周表面贯通至装配段内,所述阻挡结构围绕设置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
所述自由段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和第二导流口中的一者用于流体介质流入弯管件、另一者用于流体介质流出弯管件;
所述连接件连接于装配段远离自由段的一端,以在所述连接件与阻挡结构之间形成转动间隙,所述转动间隙用于容纳装配对象的至少一部分,以使所述弯管件能够相对于装配对象转动。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套置于装配段并位于转动间隙内,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抵压装配对象面向连接件一侧的表面和/或面向阻挡结构一侧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密封件能够在受到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以分别向相邻的所述阻挡结构、装配对象和连接件提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轴杆部,所述装配段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沿弯管件的长度方向贯穿装配段远离自由段一端的端面设置,所述轴杆部螺纹旋接或插置固定于插接孔内;以及
端帽部,围绕成型于所述轴杆部的端侧,所述端帽部的外周表面凸出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以在所述端帽部与阻挡结构之间形成转动间隙。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由段可转动连接装配段,以使所述自由段能够相对于装配段转动。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段远离连接件的一端设有装配槽口,所述装配槽口由装配段的外周表面贯通至装配段内,所述第二导流口位于自由段的一端,所述自由段的另一端螺纹旋接于装配槽口内;
所述装配槽口的槽面与自由段的端面之间夹持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能够在受到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以分别向所述自由段和装配段提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流体传输装置,包括装配载体和采用第一方面所述的流体接头;其中,所述装配载体具有:
装配通孔,贯通所述装配载体设置;以及
限位凸缘,围绕设置于所述装配通孔的孔壁;
所述装配段的至少部分由装配通孔的一侧插入,所述连接件的至少部分由装配通孔的另一侧插入并连接装配段,以使所述限位凸缘收容在转动间隙内。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口位于装配通孔内,且所述装配段位于第一导流口两侧的部位与装配通孔的孔壁密封接触;
所述装配载体还具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的一端贯通至装配载体的外部,所述流体通道另一端由装配通孔的周侧贯通至装配通孔与第一导流口相对的区域,以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口,使流体介质能够经由所述流体通道和弯管件传输。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段位于第一导流口两侧的部位设有凸缘结构,所述凸缘结构围绕设置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所述凸缘结构的周向面密封接触装配通孔的孔壁,以在相邻的所述凸缘结构、装配通孔的孔壁和装配段的外周表面间构造出流体腔室,所述流体通道与第一导流口通过流体腔室连通。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段设有多个第一导流口,多个所述第一导流口沿装配通孔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缘结构包括:
凸环部,沿所述装配通孔的圆周方向围绕设置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
环槽部,沿所述装配通孔的圆周方向开设于凸环部的周向面,或形成于相邻两个所述凸环部之间;以及
密封圈部,所述密封圈部的内周侧嵌置于环槽部内,所述密封圈部的外周表面密封接触装配通孔的孔壁。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段具有:
位于所述装配通孔内,所述第一导流口和阻挡结构均位于第一段;以及
位于所述装配通孔外,所述自由段与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段的外径大于装配通孔的孔径;
所述第一段套置有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夹持于第二段的端面与装配通孔的端面之间。
根据第三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通气装置,包括主机体和采用第二方面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其中,所述主机体具有通气系统,所述装配载体固定于主机体,以使所述通气系统能够连通流体通道;所述自由段用于连通气体源,以使气体介质能够通过第二导流口顺序地流经弯管件和装配载体后进入通气系统。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体设有用于流体传输装置固定的凹陷位,所述凹陷位能够收容流体传输装置,以使所述流体传输装置不凸出于主机体的轮廓表面。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流体接头,包括弯管件和连接件,弯管件具有呈交叉状态连通设置的装配段和自由段,装配段设有第一导流口和阻挡结构,自由段设有第二导流口;第一导流口和第二导流口用于流体介质流入/流出弯管件,连接件设置在装配段远离自由段的一端,以能够在连接件与阻挡结构之间形成可收容装配对象的转动间隙,使弯管件能够相对于装配对象进行转动。利用弯管件呈非直管式的结构形态,在连接件的配合下可将弯管件转动地连接在装配对象上,从而通过旋转弯管件可适时调整自由段的朝向;在其应用于如呼吸机等通气装置时,通过调整自由段的朝向,可不受通气装置的固定面的限制而方便快捷地连接如氧气瓶等氧气源。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流体接头沿其长度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流体传输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流体传输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的通气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中:
10、装配载体;10a、装配通孔;10b、限位凸缘;10c、流体通道;10d、流体腔室;
20、弯管件;20a、装配段;20b、自由段;21、第一导流口;22、阻挡结构;23、第二导流口;24、凸环部;25、环槽部;26、密封圈部;
30、连接件;31、轴杆部;32、端帽部;
40、第一密封件;50、第二密封件;60、密封垫圈;A、主机体;A1、凹陷位;B、流体传输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流体传输装置,可作为流体介质传输管路的对接连通构件使用,以为流体介质的传输(如从一设备或系统中传输到另一设备或系统中)提供便利,使流体介质被利用;其中,流体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如氧气、麻醉混合气体等气体介质,如生理盐水、液体药物等液态介质。为能够清楚地说明该流体传输装置的结构构造,下文以其设置在呼吸机上并作为呼吸机的气源接头,以用于连接氧气源(如高压氧气瓶)为例进行说明;但需要指出的是,呼吸机仅是该流体传输装置的一种具体应用对象,其还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进行气态或液体流体介质传输的器械或仪器仪表中。
请参阅图1至图5并结合图6,该流体传输装置包括装配载体10和流体接头,流体接头包括弯管件20和连接件30;其中,装配载体10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于呼吸机上,也可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装配固定在呼吸机,主要作为流体接头的固定载体或者同时作为流体接头与呼吸机的气路系统的管路连通载体来使用;弯管件20起到将氧气源与呼吸机的气路系统进行连通的作用,以便氧气能够从氧气源传输至呼吸机的气路系统后被利用;连接件30主要起到将弯管件20与装配载体10进行结构装配连接的作用;下面分别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弯管件20大致为非直管式构造,其弯折的角度可以为90°或者其他任意角度,以弯管件20的转折部位为基准,可沿其长度方向(或者其延伸方向)将其划分为两段管段,将其中一段管段定义为装配段20a、将另一段管段定义为自由段20b;由于弯管件20的整体结构构造以及划分的条件,使得装配段20a与自由段20b是沿着弯管件20的长度方向呈交叉状态(如90°等交叉)连通设置。其中,装配段20a主要用于与装配载体10进行结构装配组合,在装配段20a设有第一导流口21和阻挡结构22,第一导流口21由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贯通至装配段20a内,用于供氧气从装配段20a的周侧流入呼吸机的气路系统中,阻挡结构22围绕设置在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以形成凸出于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的凸起构造,使装配段20a具备与装配载体10进行结构连接的条件。自由段20b则主要用于对接连通氧气源,如通过高压皮管等连通氧气源的出口,在自由段20b设有第二导流口23,第二导流口23可设置于自由段20b远离装配段20a一端的轴向端面,当然依据其与氧气源的连接方式的差异,也可参考第一导流口21,设置于自由段20b的外周表面。如此,在弯管件20装配于装配载体10上后,可利用第二导流口23使氧气流入弯管件20,利用第一导流口21使氧气流出弯管件20。
请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连接件30设置于装配段20a远离自由段20b的一端,其可以采用插接固定(如插接后进行粘结等)、螺纹旋接或者其他方式连接装配段20a,要点在于:连接件30的至少部分应当凸出于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以便利用连接件30与阻挡结构22之间的结构间隙在装配段20a的周侧形成围绕或环绕装配段20a分布的转动间隙(图中未标注),通过转动间隙为装配载体10的局部部位提供容置空间,以使弯管件20能够通过连接件30与装配载体10建立转动连接关系,从而使其能够相对于装配载体10进行转动,以便根据装配载体10在呼吸机上所处的具体位置,利用自由段20b与装配段20a之间的交叉角度关系来调整自由段20b的方向或角度(即:相当于弯管件20的朝向),实现氧气源与呼吸机的连接。
请参阅图2至图5并结合图6,装配载体10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于呼吸机上(即:相当于呼吸机的局部结构部位或部件,如位于呼吸机的底面或背面的部位),其也可采用可拆卸方式固定装配于呼吸机上,如呼吸机的底面或背面。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5,装配载体10大致呈块状结构,其起到将流体接头装配和管路连通的双重作用,该装配载体10具有装配通孔10a、限位凸缘10b和流体通道10c;其中,装配通孔10a沿某一特定方向(如可与弯管件20的装配段20a的延伸方向)贯通装配载体10设置,限位凸缘10b则围绕装配通孔10a的轴心线设置在装配通孔10a的孔壁上,从而使限位凸缘10b能够将装配通孔10a分隔为同轴连通分布的两端或两侧;为便于描述,可将其中一侧定义为第一侧、将另一侧定义为第二侧。流体通道10c则相当于形成于装配载体10内部以允许气体流动传输的管路,其一端贯通至装配载体10的外侧,以便与呼吸机的管路系统对接连通,流体通道10c的另一端则由装配通孔10a的周侧贯通装配通孔10a的孔壁设置,并且贯通的区域位于第一侧。
在弯管件20与装配载体10处于装配状态下或者装配过程中时,弯管件20的装配段20a由装配通孔10a的第一侧插入至装配通孔20a内,使第一导流口21位于装配通孔10a的第一侧内,并且装配段20a位于第一导流口21两侧的部位以密封方式(如通过在装配段20a上间隔地设置密封圈、盘根、软填料等密封部件)与装配通孔10a的孔壁密封接触,实现流体通道10c的端部与第一导流口21的连通,以便由氧气源所输送的氧气能够顺序地经由第二导流口23、自由段20b、装配段20a、第一导流口21和流体通道10c进行流动传输;与此同时,阻挡结构22靠近或抵压限位凸缘10b,而连接件30则从装配通孔10a的第二侧插入装配通孔10a并与装配段20a连接,从而相当于使限位凸缘10b以被阻挡结构22和连接件30夹持的形式被收容在转动间隙内,实现流体接头与装配载体10的转动连接。
另一个实施例中,装配载体10也可仅起到流体接头装配的作用,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板状等结构构造,即相当于省略流体通道10c;此时,装配通孔10a仅用于供装配段20a的部分穿过,以在连接件30与装配段20a连接后,能够阻挡结构22和连接件30分别分布在装配通孔10a的两端或者限位凸缘10b的两端,从而利用两者之间所形成的转动间隙来夹持或收容装配载体10,以建立流体接头与装配载体10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此时,可通过对呼吸机的管路系统的优化选择,如选择管路系统的端部具有管套结构的呼吸机,该管套结构套置在装配段20a上并覆盖第一导流口21,如此,可将呼吸机的管路系统与第一导流口21直接进行连通,使氧气能够从装配段20a的周侧进入呼吸机的管路系统中,并最终被利用。
基于此,利用弯管件20的自由段20b与装配段20a呈交叉状态连通设置的特点,以及在连接件30的配合下,可将弯管件20以转动连接方式装配在装配对象上(如装配载体10或呼吸机等应用对象)上。一方面,通过转动弯管件20可适时调整自由段20b或者流体接头的朝向,可方便快捷地对如呼吸机等应用产品与氧气瓶进行管路连接,使呼吸机等应用对象能够不受固定面朝向的限制而被灵活方便的应用;另一方面,在装配载体10与流体接头装配结合的情况下,可利用装配载体10作为流体接头与应用对象的管路衔接媒介,既可以保证气流或液流的通畅,又可以降低流体接头应用连接的繁琐性,使其依靠装配载体10即可完成与装配对象的结构组合以及管路连通。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流体接头还包括第一密封件40,其可采用如紫铜等具有一定柔软性的金属材料制成,一方面利用其受压变形的特点,可起到结构密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为连接件30与弯管件20的连接提供预紧力,起到防松脱的作用;该第一密封件40采用环状片体或套体结构,其套置于装配段20a上,并在连接件30与弯管件20连接后位于转动间隙内。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大致呈螺栓状构造,包括具有外螺纹结构的轴杆部31和围绕成型于轴杆部31的端侧的端帽部32;在装配段20a设有插接孔(图中未标注),其沿弯管件20(或装配段20a)的长度方向贯穿装配段20a远离自由段20b的一端的端面设置,具体实施时,插接孔可以由装配段20a的中空部分延伸后自然形成,也可以在装配段20a远离自由段20b的一端采用实心柱体结构时经加工后形成的孔位,插接孔的孔壁设置为内螺纹结构,以便轴杆部31能够螺纹旋接在插接孔内,并使得端帽部32的外周表面凸出于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从而利用端帽部32与阻挡结构22在装配段20a的外周面形成可收容第一密封件40和限位凸缘10b的转动间隙;此时,通过对第一密封件40的数量或套置位置的选择,可将第一密封件40设置在限位凸缘10b的一侧,如限位凸缘10b面向阻挡结构22或端帽部32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相邻的阻挡结构22、限位凸缘10b和端帽部32之间。
在流体接头与装配载体10处于组合装配状态下,其一,第一密封件40会因受到其两侧结构部位的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使弯管件20能够被密封装配在装配通孔10a内,形成旋转动密封构造。其二,第一密封件40的弹性变形效应,可使其能够分别向相邻的部件(如阻挡结构22、限位凸缘10b、端帽部32等)提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从而防止装置整体因受到震动或长期使用后,发生连接件30与弯管件20脱离的现象,确保流体接头能够稳固地装配在装配载体10。其三,在对弯管件20的朝向进行调整时,可通过对端帽部32沿轴向方向面向第一密封件40施加一个作用力,使连接件30轴向移动以进一步挤压第一密封件40,与此同时可向弯管件20施加旋转作用力,即可促使弯管件20的朝向发生改变,而在撤销相关作用力后,第一密封件40即可自动复原,从而锁定弯管件20的朝向,以便流体接头能够与如气源等进行连通。
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30也可采用非螺栓构造,其以插置固定的方式与装配段20a进行组合连接,在对流体接头的朝向进行调整时,弯管件20与连接件30可同步相对于装配载体10进行转动;具体地,该连接件30也可包括轴杆部31和端帽部32,轴杆部31同轴插置于插接孔内,并可通过粘结剂或者焊接等方式与装配段20a固定为一体,从而使限位凸缘10b及第一密封件40被夹紧在由端帽部32和阻挡结构22所形成的转动间隙内;此时,利用第一密封件40的弹性形变效应,在保证流体接头与装配载体10转动连接的同时,亦可使流体接头在受到足够的旋转作用力时,其朝向发生变化。
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30也可采用其他结构构造,如圆形板状构造等,在装配段20a插置于装配通孔10a的预设位置后,可采用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装配段20a的端侧,从而与阻挡结构22共同构建出转动间隙。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弯管件20采用分体式构造,即装配段20a与自由段20b可拆解或组合;其中,自由段20b可转动连接在装配段20a,以使其能够相对装配段20a进行转动,从而在弯管件20与装配载体10的进行组合后,自由段20b相当于具有一个绕装配段20a的中轴线进行转动的自由度,同时,由于自由段20b与装配段20a采用转动连接方式,即相当于赋予了自由段20b另一个绕其自身的中轴线进行转动的自由度;如此,使得弯管件20具有两个维度的运动自由度,为其适应更为复杂的应用场景创造了条件。
本实施例中,在装配段20a远离连接件30的一端设有装配槽口(图中未标注),装配槽口由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贯通至装配段20a的内部空间,并且装配槽口的槽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结构,而第二导流口23则位于自由段20b的一端(即:远离装配段20a的一端),自由段20b的另一端则设有外螺纹结构,以使自由段20b的端部能够插置并螺纹旋接于装配槽口内;同时,在装配槽口的槽面与自由段20b的端面之间则夹持有第二密封件50,第二密封件50的结构形式以及所起到的功能作用与前述实施例的第一密封件40相同或相近;要点在于:在自由段20b与装配槽口发生相对转动关系,并对第二密封件50形成挤压时,第二密封件50能够受力变形,从而能够分别向自由段20b和装配段20a提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一方面在两者之间形成旋转动密封构造,使自由段20b能够与装配段20a能够紧密对接连通,另一方面既可以防止两者发生脱离,又可以使自由段20b具备相对于装配段20a进行转动的能力。
另一个实施例中,自由段20b与装配段20a之间也可采用其他可转动连接方式,如自由段20b插置于装配槽口内,通过在自由段上套置密封圈等密封部件,使密封部件能够过盈在装配槽口内,亦可在保证两者对接连通的同时,具备相对转动的能力。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装配段20a位于第一导流口21两侧的部位设置有凸缘结构,该凸缘结构围绕设置于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其周向面(或者外周表面)密封接触装配通孔10a的孔壁。基于凸缘结构的存在,既可以是装配段20a的外周面与装配通孔10a的孔壁之间存在间隔分布的状态,以在相邻的凸缘结构、装配通孔10a的控制和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构造出一段或一截围绕装配段20a分布的流体腔室10d,又可以实现装配段20a位于第一导流口21的两侧部位与装配通孔10a的孔壁密封接触连接,以达到对流体腔室10d进行结构封闭的作用,而流体通道10c的端口则由流体腔室10d的腔壁贯通至流体腔室10d内,且第一导流口21位于流体腔室10d的轮廓范围内;如此,当氧气经由第二导流口23流入弯管件20后,可经由第一导流口21流入流体腔室10d,再利用流体腔室10d与流体通道10c的连通关系,使氧气流入流体通道10d,从而最终进入呼吸机的管路系统并被利用。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图4和图5,凸缘结构包括凸环部24、环槽部25和密封圈部26;其中,凸环部24沿装配通孔10a的圆周方向围绕设置在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凸环部24可以为一个,此时环槽部25沿装配通孔10a的圆周方向开设于凸环部24的周向面;凸环部24也可为多个,且多个凸环部24沿装配通孔10a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而环槽部25则相当于相邻两个凸环部24之间的结构间隙;密封圈部26可采用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套置装配段20a上,以使密封圈部26的内周侧嵌置于环槽部25内、外周表面则抵靠接触装配通孔10的孔壁,实现与装配通孔10的密封接触连接。
另一个实施例中,凸缘结构也可设置在装配通孔10a的孔壁上,以在装配段20a插置于装配通孔10a内后,使凸缘结构的内周面(如密封圈部26的内周表面)抵靠贴合装配段20a的外周表面,从而实现两者的密封接触连接。其他实施例中,凸缘结构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采用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套管结构,或者凸缘结构与装配段20a采用不同材料制成,且凸缘结构的材料的柔软性较高,将凸缘结构与装配段20a以诸如套啤、3D打印等方式进行一体成型。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第一导流口21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导流口21沿装配通孔10的圆周方向间隔地排布在装配段20a上,从而相当于在流体腔室10d与装配段20a之间建立多个连通孔位,使流体介质能够顺畅地在装配载体10与流体接头之间进行流动传输。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装配段20a采用变径结构,依装配段20a的长度尺寸,可将其划分为两节或两段,将用于插置在装配通孔10a内,以与装配载体10及连接件30进行连接的一段定义为第一段,将位于装配通孔10a外的一端定义为第二段;其中,第一段的外径小于或等于装配通孔10a的孔径,以便其能够插置于装配通孔10a内,第二段的外径则大于装配通孔10a的外径,以利用两者之间的尺寸差异,使装配段20只能按预设深度插入至装配通孔10a内;而第一导流口21、阻挡结构22、乃至凸缘结构等均位于第一段;同时,在第一段套置有密封垫圈60,在利用连接件30将弯管件20转动装配在装配载体10的状态下,密封垫圈60被夹持于第二段的端面与装配通孔10a的第一侧的端面之间,从而可对装配段20a与装配载体10之间的连接部位作进一步密封连接,防止传输装置发生流体介质泄漏等问题;具体实施时,密封垫圈60可采用橡胶等材料制成。
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省略装配载体10,使流体接头能够被单独应用,如在应用对象上设置与装配载体10结构或功能近似的结构件,直接利用连接件30将弯管件20转动连接在装配对象上,使流体接头能够起到流体介质传输以及将装配对象与其他装备(如气源)等管路连接的作用。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1至图5,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通气装置,例如一种需要与流体源(如氧气瓶、供氧中心、麻醉蒸发器等)进行连通后使用的呼吸机或麻醉机。该通气装置包括主机体A和流体传输装置B;其中,主机体A具有通气系统以及因应需要而存在的其他部件,流体传输装置B采用实施例一的流体传输装置,流体传输装置B的装配载体10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主机体A位于通气系统的进气口位置,以使得流体通道10c或者第一导流口22能够与通气系统连通,而流体传输装置B的自由段20b则可通过高压皮管等管路配件与流体源的出气口连通,从而在通气装置应用时,使如氧气、麻醉混合气体等流体介质能够通过第二导流口23顺序地流经弯管件20(或连同装配载体10)后进入通气系统,以被最终利用。由于流体传输装置B中的自由段20b的朝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通气装置与流体源进行连接。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主机体A的整体轮廓形态大致呈方体构造或者具有方体构造的边角结构要素,在主机体A的背面边角处,如左下角或右下角设置有凹陷位A1,该凹陷位A1作为流体传输装置B的安装位来使用,起到收容及固定流体传输装置B的作用;一方面,将凹陷位A1设置在主机体A的边角处,可使得凹陷位A1的截面形态呈现近似于“L”形的缺口构造或者仅具有三个固定面的缺口结构,利用凹陷位A的结构形态,可将装配载体10锁定在其中一个固定面上,实现流体传输装置B与主机体A的装配组合,并使流体装置B能够不凸出于主机体A的外表面,从而既可以为调整流体接头的朝向提供充裕的结构空间,又可以增强整个通气装置的外轮廓形态结构的整洁性;另一方面,利用流体传输装置B所具有的旋转自由度(如实施例一中的两个自由度)调整流体接头的朝向,可使通气装置能够不受其应用场景的限制,灵活地与流体源进行连接。
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将凹陷位A1设置在主机体A的底面边角处或者其他表面面域或位置。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3)

1.一种流体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弯管件和连接件,所述弯管件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呈交叉状态连通设置的装配段和自由段;其中:
所述装配段设有第一导流口和阻挡结构,所述第一导流口由装配段的外周表面贯通至装配段内,所述阻挡结构围绕设置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
所述自由段设有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一导流口和第二导流口中的一者用于流体介质流入弯管件、另一者用于流体介质流出弯管件;
所述连接件连接于装配段远离自由段的一端,以在所述连接件与阻挡结构之间形成转动间隙,所述转动间隙用于容纳装配对象的至少一部分,以使所述弯管件能够相对于装配对象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套置于装配段并位于转动间隙内,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抵压装配对象面向连接件一侧的表面和/或面向阻挡结构一侧的表面,且所述第一密封件能够在受到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以分别向相邻的所述阻挡结构、装配对象和连接件提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轴杆部,所述装配段设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沿弯管件的长度方向贯穿装配段远离自由段一端的端面设置,所述轴杆部螺纹旋接或插置固定于插接孔内;以及
端帽部,围绕成型于所述轴杆部的端侧,所述端帽部的外周表面凸出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以在所述端帽部与阻挡结构之间形成转动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段可转动连接装配段,以使所述自由段能够相对于装配段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段远离连接件的一端设有装配槽口,所述装配槽口由装配段的外周表面贯通至装配段内,所述第二导流口位于自由段的一端,所述自由段的另一端螺纹旋接于装配槽口内;
所述装配槽口的槽面与自由段的端面之间夹持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能够在受到挤压时产生弹性变形,以分别向所述自由段和装配段提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6.一种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载体和采用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接头;其中,所述装配载体具有:
装配通孔,贯通所述装配载体设置;以及
限位凸缘,围绕设置于所述装配通孔的孔壁;
所述装配段的至少部分由装配通孔的一侧插入,所述连接件的至少部分由装配通孔的另一侧插入并连接装配段,以使所述限位凸缘收容在转动间隙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口位于装配通孔内,且所述装配段位于第一导流口两侧的部位与装配通孔的孔壁密封接触;
所述装配载体还具有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的一端贯通至装配载体的外部,所述流体通道另一端由装配通孔的周侧贯通至装配通孔与第一导流口相对的区域,以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口,使流体介质能够经由所述流体通道和弯管件传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段位于第一导流口两侧的部位设有凸缘结构,所述凸缘结构围绕设置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所述凸缘结构的周向面密封接触装配通孔的孔壁,以在相邻的所述凸缘结构、装配通孔的孔壁和装配段的外周表面间构造出流体腔室,所述流体通道与第一导流口通过流体腔室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段设有多个第一导流口,多个所述第一导流口沿装配通孔的圆周方向间隔排布。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结构包括:
凸环部,沿所述装配通孔的圆周方向围绕设置于装配段的外周表面;
环槽部,沿所述装配通孔的圆周方向开设于凸环部的周向面,或形成于相邻两个所述凸环部之间;以及
密封圈部,所述密封圈部的内周侧嵌置于环槽部内,所述密封圈部的外周表面密封接触装配通孔的孔壁。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段具有:
第一段,位于所述装配通孔内,所述第一导流口和阻挡结构均位于第一段;以及
第二段,位于所述装配通孔外,所述自由段与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段的外径大于装配通孔的孔径;
所述第一段套置有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夹持于第二段的端面与装配通孔的端面之间。
12.一种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体和采用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传输装置;其中,所述主机体具有通气系统,所述装配载体固定于主机体,以使所述通气系统能够连通流体通道;所述自由段用于连通气体源,以使气体介质能够通过第二导流口顺序地流经弯管件和装配载体后进入通气系统。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体设有用于流体传输装置固定的凹陷位,所述凹陷位能够收容流体传输装置,以使所述流体传输装置不凸出于主机体的轮廓表面。
CN202121672818.XU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Active CN2158758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72818.XU CN215875874U (zh)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72818.XU CN215875874U (zh)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75874U true CN215875874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501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72818.XU Active CN215875874U (zh) 2021-07-22 2021-07-22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758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58375A (en) Rotary connector for fluid conduits
US8257286B2 (en) Safety connector apparatus
EP2267345B1 (en) Multi-port valve
US11073216B2 (en) Flow channel switching valv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EP1834122B1 (en) Tubing connecting system
EP2068065B1 (en) Tube couplings
JPH11512808A (ja) 同心構造をもつ高速連結継手
US3945603A (en) Valve particularly adapted for use in vacuum work
US3790128A (en)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fluids
US20210008362A1 (en) A flexible double lumen tube and a tube coupling system for same
US6415789B1 (en) Swivel structure
CN215875874U (zh) 一种流体接头、流体传输装置及通气装置
CN108150747B (zh) 一种具有流体输送和扭矩传递双重功能的万向节式管接头
US5762382A (en) Interlocking dual seal cuff/port interface
US5556137A (en) Fluid connector assembly
US10022492B2 (en) Safety medical connector
US20200240558A1 (en) Pass-thru window and orifice cap
US6565126B1 (en) Multipurpose group, and industrial robot equipped therewith
US20230047183A1 (en) Cap with dual valve aseptic seals
US4938509A (en) Multiple port fluid coupler
CN116336238A (zh)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US20100187811A1 (en) Rotatable coupling
CN113606406A (zh) 一种弯头
WO1985002450A1 (en) Coupling
US20060130921A1 (en) Fluid transfer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