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6238A -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36238A
CN116336238A CN202310274019.4A CN202310274019A CN116336238A CN 116336238 A CN116336238 A CN 116336238A CN 202310274019 A CN202310274019 A CN 202310274019A CN 116336238 A CN116336238 A CN 116336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outlet
valve
sleev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740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俊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1027401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362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36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62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包括:阀门主体,包括进口接头和出口管;转动体,包括转动套和管体,转动套转动式套接在出口管上,管体与出口管连通;活动套,转动式套接在管体上;塞体,塞入活动套外端侧,塞体设有球形槽、流体通道和导向槽,球形槽位于塞体中部,流体通道将管体与球形槽连通,导向槽位于球形槽侧旁;出口接头,由球状体和杆体构成,球状体被包裹在球形槽内,其壁面设有与流体通道连通的开孔,杆体延伸至塞体之外,杆体可顺着导向槽转动且转动过程中所述开孔始终与流体通道连通。本发明中,阀门的出口接头可以在多个维度调节角度,因此在与下游管路连接时,可以将出口接头调节到最适宜的位置,以便于与下游管路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背景技术
目前的阀门,其出口通常是与本体一体成型的,因此流体的出射方向是固定不能动的,无法根据需要自由调节。因此,在一些应用场景下,阀门与下游管路的连接会比较麻烦,并不能灵活的调节出口的方向,方便的与下游管路连接。
对此,有必有设计一种出射角度可以在多个维度进行调节的阀门,以提升阀门与下游管路连接时的便利性,使得下游管路无论从哪个方向过来,阀门的出口都能做相应的角度调节,能尽量以最方便的方式与下游管路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射角度可以在多个维度进行调节的阀门,以提升阀门的出口接头与下游管路连接时的便利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包括:
阀门主体,所述阀门主体包括进口接头、出口管以及阀芯;所述出口管的侧壁设有出液口;所述阀芯通过自身的移动来控制所述进口接头与所述出口管的通断关系;
转动体,所述转动体包括转动套和管体;所述转动套套接在所述出口管上,且转动套相对于出口管可以绕自身的轴心线作360°的旋转运动,并且转动套与出口管之间的间隙始终被密封;所述管体与所述转动套连为一体,且管体的轴心线与转动套的轴心线相垂直;其中,所述管体的内腔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口管的内腔连通,并且,当所述转动套相对于出口管绕自身的轴心线作旋转运动时,无论旋转至什么角度,管体的内腔始终都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出口管的内腔连通;
活动套,所述活动套同轴套接在所述的管体上,且活动套相对于管体可以绕自身的轴心线作360°的旋转运动,并且活动套与管体之间的间隙始终被密封;
塞体,所述塞体由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塞体塞入在活动套的外端侧,且塞体外壁与活动套内壁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所述塞体设置有球形槽、流体通道以及导向槽,所述球形槽位于塞体的中部,且球形槽与塞体的外端面通过一连通孔连通,所述流体通道的末端与所述球形槽连通,始端延伸后在塞体的内端面形成有开口,所述导向槽为在塞体外端面形成的下沉槽,该导向槽沿塞体的径向方向延伸,且导向槽的一端与所述球形槽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塞体的侧壁;
出口接头,所述出口接头包括内腔相互连通的球状体和杆体;所述球状体嵌入并被包裹在所述塞体的球形槽内,球状体的壁面设有开孔,该开孔的轴心线穿过球状体的球心,并且开孔的轴心线与所述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同时,所述开孔与所述流体通道的末端连通;所述杆体穿过所述连通孔或所述导向槽后延伸至所述塞体之外,杆体的外径小于连通孔的内径,同时也小于所述导向槽的槽体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套借由两个第一轴承套接在所述出口管上,两个第一轴承分别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两侧,且第一轴承与出液口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以密封转动套与出口管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套借由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套接在所述管体的外壁上,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以密封活动套与管体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套在所述导向槽径向方向的外侧开设有缺槽,该缺槽的轮廓与所述导向槽的轮廓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塞体包括内塞和塞盖;所述内塞塞入在所述活动套的内腔中;所述塞盖盖合在所述活动套的外端面处,且塞盖的内端面与所述内塞的外端面相互抵紧并紧密贴合;
所述球形槽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和塞盖共同构成,即,球形槽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上,另一部成型于塞盖上;
所述流体通道的走向呈L形,该L形的流体通道包括沿塞体轴向方向延伸的轴向段以及沿塞体径向方向延伸的径向段,其中,所述轴向段成型于所述内塞中,所述径向段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和塞盖共同构成,即,所述径向段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上,另一部分则成型于塞盖上;
所述导向槽也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和塞盖共同构成,即,所述导向槽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上,另一部分则成型于塞盖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塞和所述塞盖均由橡胶材质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出口管在其出液口的位置设置有一圈第一环向凹槽,所述转动套在与所述第一环向凹槽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圈第二环向凹槽;所述第一环向凹槽与所述第二环向凹槽拼合在一起后形成一圈环形腔体,该环形腔体的内侧通过所述出液口与出口管的内腔连通,外侧则与所述管体的内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阀门主体的出口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出口管分别位于所述进口接头的两侧,与进口接头组成T型结构,且两个出口管的侧壁各设有一个所述的出液口;
对应的,所述转动体、所述活动套、所述塞体以及所述出口接头的数量均为两个,其中,两个转动体分别与两个所述的出口管配合设置,两个活动套分别与两个转动体配合设置,两个塞体分别与两个活动套配合设置,两个出口接头分别与两个塞体配合设置。
进一步的,该阀门还包括第一锁紧套,第一锁紧套用于锁紧或者解锁所述转动套绕自身轴心线旋转的自由度。
进一步的,该阀门还包括第二锁紧套,第二锁紧套用于锁紧或者解锁所述活动套绕自身轴心线旋转的自由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阀门在使用时,两个出口接头的角度均是可以调节的,且,出口接头的角度具有三个维度的调节方式,分别是:(1)握住活动套,然后掰动出口接头,可以使出口接头绕开孔的轴心线转动,转动的幅度为90°,即,可以让出口接头的杆体卡入导向槽或者从导向槽中脱离出来;(2))旋转活动套时,可以使出口接头绕管体的轴心线作旋转运动,旋转的幅度为360°;(3)旋转转动套时,可以使出口接头绕出口管的轴心线作旋转运动,旋转的幅度为360°;因此,本发明的阀门安装好后,当需要将出口接头与下游管路连接时,如果出口接头的朝向不太利于与下游管路连接时,那么可以通过调节出口接头的上述三个维度来改变出口接头的朝向,以便于能快速、方便的将下游管路与出口接头连接在一起;
因此可见,本发明大大提升了阀门出口接头与下游管路连接时的便利性,能为安装人员提供便利,节省安装时间,提高安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
图4是图3的轴测图;
图5是图2的B-B向视图;
图6是图5中虚线框内的放大图;
图7是图5的轴测图;
图8例举了实施例1的阀门与下游管路连接时的一种状态图;
图9展示了实施例2中第一锁紧套和第二锁紧套的设置位置及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介绍,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门以两位三通阀为例,其包括阀门主体1、转动体2、活动套3、塞体4以及出口接头5。
所述阀门主体1包括进一个口接头11、两个出口管12以及阀芯13。所述进口接头11用于与上游的管路连接。两个所述的出口管12分别位于所述进口接头11的两侧,并与进口接头11构成T型结构,且两个出口管12的侧壁各设有一个出液口121。所述阀芯13可通过自身的移动使进口接头11的内腔选择性的与其中一个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
所述转动体2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的出口管12配合设置。两个转动体2均包括转动套21和管体22。两个所述的转动套21分别套接在两个出口管12上,且转动套21相对于出口管12可以绕自身的轴心线作360°的旋转运动,并且旋转过程中转动套21与出口管12之间的间隙始终被密封。所述管体22与相应的转动套21连为一体,且管体22的轴心线与转动套21的轴心线相垂直。其中,管体22的内腔通过所述出液口121与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并且,当转动套21相对于出口管12绕自身的轴心线作旋转运动时,无论旋转至什么角度,管体22的内腔始终都通过出液口121与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
所述活动套3的数量也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的转动体2配合设置。两个活动套3分别同轴套接在两个所述的管体22上,且活动套3相对于管体22可以绕自身的轴心线作360°的旋转运动,并且旋转过程中活动套3与管体22之间的间隙始终被密封。
所述塞体4的数量也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活动套3配合设置。塞体4由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两个塞体4分别塞入在两个活动套3的外端侧,且塞体4外壁与活动套3内壁之间的间隙被密封,以避免流体介质泄漏。两个塞体4均设置有球形槽4a、流体通道4b以及导向槽4c;其中,参见图4和图7,所述球形槽4a位于塞体4的中部,且球形槽4a与塞体4的外端面通过一连通孔4d连通;参见图6和图7,所述流体通道4b的末端与所述球形槽4a连通,始端则延伸后在塞体4的内端面形成有开口4ba,该开口4ba与所述管体22的内腔相连通;参见图3和图4,所述导向槽4c为在塞体4外端面形成的下沉槽,该导向槽4c沿塞体4的径向方向延伸,且导向槽4c的一端与球形槽4a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塞体4的侧壁。
所述出口接头5的数量也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塞体4配合设置。两个出口接头5均包括内腔相互连通的球状体51和杆体52。参见图4和图7,所述球状体51嵌入并被包裹在相应塞体4的球形槽4a内,球状体51的球心与所述管体22的轴心线重合,球状体51的壁面设有开孔5a,该开孔5a的轴心线z穿过球状体51的球心,并且开孔5a的轴心线z与相应导向槽4c的延伸方向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参见图4,图中导向槽4c的延伸方向为竖向延伸),同时,所述开孔5a与相应流体通道4b的末端连通。所述杆体42远离球状体41的一端用于与下游的管路连接,参见图4和图7,杆体52穿过所述连通孔4d或所述导向槽4c后延伸至所述塞体4之外,杆体52的外径略小于连通孔4d的内径,同时也略小于导向槽4c的槽体宽度。在导向槽4c的限制下,当用力掰动杆体52使其角度发生变化时,杆体52只能绕开孔5a的轴心线z转动(参见图4),卡入导向槽4c或者从导向槽4c中脱离出来,而不能向其他方向倾斜,这样的好处在于:当杆体52的角度发生变化时,球状体51的开孔5a的位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从而确保了开孔5a始终与流体通道4b保持连通,以使流体介质始终能够流入出口接头5,然后再流至下游管路。其中,上述所说的球状体51嵌入并被包裹在球形槽4a中,包裹的程度需满足如下两点要求:(1)球状体51的外壁与球形槽4a的内壁弹性抵紧,达到紧密贴合的程度,以避免流体介质从两者的间隙处泄漏;(2)用力掰动杆体52时,球状体51可以在球形槽4a中转动,具体的掰动力度依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而定,但需保证停止掰动杆体52时,球状体51会受到塞体4弹性力的夹持而稳定在停留的位置,以使出口接头5能够稳定在所调节的角度。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的阀门在使用时,两个出口接头5均是可以调节角度的,且,出口接头5的角度具有三个维度的调节方式,分别是:(1)握住活动套3,然后掰动出口接头5的杆体52,可以使出口接头5绕开孔5a的轴心线z转动(参见图4),转动的幅度为90°,即,可以让出口接头5的杆体52卡入导向槽4c或者从导向槽4c中脱离出来,也即,参见图3,可以使出口接头5的轴心线a1与管体22的轴心线a2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2)旋转活动套3时,可以使出口接头5绕管体22的轴心线a2作旋转运动,旋转的幅度为360°;(3)旋转转动套21时,可以使出口接头5绕出口管12的轴心线a3作旋转运动,旋转的幅度为360°。
因此,本实施例的阀门安装好后,当需要将出口接头5与下游管路连接时,如果出口接头5的朝向不太利于与下游管路连接时,那么可以通过调节出口接头5的上述三个维度来改变出口接头5的朝向,使出口接头5尽量与下游管路同轴,以便于能快速、方便的与下游管路连接。
例如,如图8所示,当阀门的进口接头11与上游管路b连接好后,需要将两个出口接头5分别与两条下游管路c1、c2连接时,由于图8中,第一下游管路c1的延伸方向是固定不能变的,位于阀门的右侧的斜上方,第二下游管路c2的延伸方向也是固定不能变的,平行于阀门的出口管12并位于阀门的前侧。因此,如果阀门的出口接头不能调节角度的话,那么连接会非常麻烦,需要借助多个转接头才能实现与下游管路的连接。但是,对于本实施例的阀门而言,连接则非常方便,只需对两个出口接头5的角度进行相应调节,使两个出口接头5分别与第一下游管路c1、第二下游管路c2对准,之后便能轻松、快捷的将出口接头5与相应的下游管路连接。需说明的,连接后,只要下游管路是固定不能动的,那么与下游管路连接的出口接头5也就固定不能动,所以出口接头5的角度会得到锁定,不会出现晃动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阀芯13控制进口接头11与出口管12连通关系的具体结构并不属于本发明的主要改进点,其属于现有技术,因此本文对阀芯13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只做大致说明,不做详细描述,如下:
参将图3,进口接头11内腔与两个出口管12内腔的衔接处设有一个阀芯腔1a,该阀芯腔1a与两个出口管12内腔的衔接处各形成有一个第一台阶面1b,阀芯13布置在阀芯腔1a内,阀芯13为一块圆柱状的橡胶板,阀芯13的外壁设有一圈密封圈6,该密封圈6与阀芯腔1a的内壁抵紧;当阀芯13移动至与其中一个第一台阶面1b抵紧时,相应出口管12与阀芯腔1a的连通性就会被阀芯13阻断,从而,从进口接头11流出的流体介质就只能进入另一个出口管12,然后再从与该出口管12对应的出口接头5流出,最后再进入下游管路;
阀芯13套接并固定在一根轴杆14上,轴杆14沿着两个出口管12的轴心线方向延伸,轴杆14的中上部设置有一段第一外螺纹141,轴杆14的顶部延伸至阀门主体1之外并固定连接有一个把手15,靠近把手15一侧的出口管12的端面设置有第一端盖16,第一端盖16密封插设在出口管12内,且第一端盖16的内部设置有一段第一内螺纹161,所述轴杆14贯穿第一端盖16,且轴杆14的第一外螺纹141与第一端盖16的第一内螺纹161相互啮合,第一端盖16在其第一内螺纹161的上方还设置有一圈密封圈6,以密封第一端盖16内腔与轴杆14外壁之间的间隙;另外,远离把手15一侧的出口管12的端面由第二端盖17密封;
当转动把手15时,在上述第一内螺纹161与第一外螺纹141的配合作用下,轴杆14会沿着出口管12的轴心线方向发生移动,因此便能带着阀芯13移动,可以使阀芯13选择性的将某一出口管12的内腔封住,从而实现让进口接头11选择性的与其中一个出口管12连通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中,参见图3和图4,所述转动套21借由两个第一轴承5套接在所述的出口管12上,两个第一轴承5分别位于所述出液口121的两侧,且第一轴承5与出液口12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6,该密封圈6套接并固定在出口管12的外壁上,用以密封转动套21与出口管12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中,参见图3和图6,所述活动套3借由第二轴承71和第三轴承72套接在所述管体22的外壁上,第二轴承71和第三轴承72间隔设置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密封圈6,该密封圈6套接并固定在管体22的外壁上,用以密封活动套3与管体22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中,参见图1、图3和图4,所述活动套3在所述导向槽4c径向方向的外侧开设有缺槽31,该缺槽31的轮廓与所述导向槽4c的轮廓一致,缺槽31起到避让的作用,可以让出口接头5的杆体52卡入其中。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中,参见图3、图4以及图6、图7,所述塞体4包括内塞41和塞盖42,所述内塞41塞入在所述活动套3的内腔中,所述塞盖42盖合在所述活动套3的外端面处,且塞盖42的内端面与所述内塞41的外端面相互抵紧并紧密贴合,以避免流体介质泄漏。
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述活动套3的内壁设置有一个用于限位的第二台阶面32,内塞41的内端面抵紧在该第二台阶面32上。
另外,所述塞盖42间隔设置有多个沿轴向方向贯穿塞盖42的沉头孔421(参见图1),对应的,所述活动套3的外端面设置有多个与各所述沉头孔421一一对应的螺纹孔(图中未标注)。固定塞盖42时,将螺钉插入沉头孔421并拧紧在对应的螺纹孔中,便能将塞盖42与活动套3固定。
更进一步的:
参见图3、图4以及图6、图7,所述球形槽4a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41和塞盖42共同构成,即,球形槽4a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41上,另一部成型于塞盖42上;
参见图6和图7,所述流体通道4b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流体通道4b对称分布在球形槽4a的左右两侧,且两个流体通道4b的走向均呈L形,该L形的流体通道4b包括沿塞体4轴向方向延伸的轴向段4b1以及沿塞体4径向方向延伸的径向段4b2,轴向段4b1的始端即为所述的开口4ba(也即,内塞41的内端面具有两个开口4ba),径向段4b2的末端与球形槽4a连通(即,两个流体通道4b分别与球形槽4a的左右两侧连通);其中,所述轴向段4b1成型于所述内塞41中,所述径向段4b2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41和塞盖42共同构成,即,径向段4b2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41上,另一部分则成型于塞盖42上;与流体通道4b相对应的,所述球状体51的开孔5a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开孔5a对称分布在球状体51的左右两侧并分别与两个径向段4b2连通,同时,两个开孔5a的轴心线z共线且同时穿过球状体51的球心,而且,开孔5a的轴心线z与所述导向槽4c的延伸方向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参见图4),即,当两个开孔5a分别位于球状体51的左右两侧时,导向槽4c便位于球状体41的下方或上方;由此可知,在图3或图4的状态下,当用手向上掰动上方的出口接头5的杆体52时,使该出口接头5绕图4中开孔5a的轴心线z转动时,杆体52可以卡入导向槽4c中,同时,转动过程中,开孔5a的位置是不会改变的,始终是与流体通道4b的径向段4b2连通的,因此也就是说,出口接头5绕图4中开孔5a的轴心线z转动时,出口接头5的角度会发生变化,但出口接头5的内腔始终是与流体通道4b连通的,这就保证了出口接头5的角度发生变化时,流体介质也能顺利进入到出口接头5中;
参见图1、图3和图4,所述导向槽4c也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41和塞盖42共同构成,即,导向槽4c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41上,另一部分则成型于塞盖42上;
参见图3、图4以及图6、图7,所述连通孔4d由塞盖42的中心沿轴向方向贯穿塞盖42。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球状体51的开孔5a必须始终与流体通道4b保持连通,这就需要确保球状体51不会出现绕出口接头5的轴心线a1转动的情况,否则,开孔5a便会与流体通道4b产生错位,导致流体无法顺利从流体通道4b进入出口接头5。对此,本实施例还做了如下设计:
参见图3下方的放大图,所述内塞41上设置了一条弧形导槽4e,该弧形导槽4e以下沉槽的形式开设在球形槽4a的壁面上,且该弧形导槽4e处于两个流体通道4b的对称基准面上(参见图6);对应的,所述球状体51的外壁设置有一个凸起块53,该凸起块53嵌入在所述弧形导槽4e中并与弧形导槽4e保持有间隙,且,凸起块53的长度大于弧形导槽4e的宽度,以确保凸起块53仅能沿着弧形导槽4e的延伸方向移动,而不能在弧形导槽4e中发生旋转。
基于上述结构可知,由于受到弧形导槽4e的限制,凸起块53仅能在弧形导槽4e中移动,而不能做其他方向的移动或旋转,因此便能确保球状体51无法绕出口接头5的轴心线a1转动,进而保证了球状体51的开孔5a始终是与流体通道4b保持连通的,不会出现错位的情况。
生产本实施例的阀门时,组装塞体4和出口接头5的流程如下:
首先,先将内塞41塞入活动套3内,完全塞入后,内塞41的内端面会与第二台阶面32抵紧;
之后,将出口接头5的球状体51放置在内塞41的球形槽4a中;
随后,借助连通孔4d将塞盖42套在杆体52上,然后将塞盖42推到底,使塞盖42的内侧卡入活动套3内,之后让塞盖42的各个沉头孔421与活动套3的各个螺纹孔一一对准,然后拧上螺钉并将螺钉拧紧;螺钉拧紧后,塞盖42会得到固定,且塞盖42的内端面会与内塞41的外端面相互抵紧并紧密贴合,因此塞盖42与内塞41之间的间隙会得到密封,避免流体介质泄漏。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本实施例可能会将出口接头5的杆体52设计成说明书附图所展示的那样,即,杆体52远离球状体51的一端的外径会做扩大设计,以增大流通截面。此时,塞盖42的连通孔4d的孔径可能会比杆体52远离球状体51一端的外径小一些,导致上述组装过程中,杆体52无法插入塞盖42的连通孔4d。对此,我们可以将塞盖42分拆成左右两瓣(图中未做展示),左右两瓣塞盖42分别通过螺钉与活动套3固定,这样,在组装时,可以将两瓣塞盖42分别卡在出口接头5的左右两侧,然后再通过螺钉分别使两瓣塞盖42与活动套3固定即可。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中,所述内塞41和所述塞盖42均由橡胶材质制成。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内塞41和塞盖42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后,不仅两者能相互弹性抵紧并贴合,同时,橡胶材质的内塞41也能与活动套3的内壁紧密贴合,进而达到密封不漏液、不漏气的目的。
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密封性,也可以在内塞41的环面设置一圈密封环(图中未展示),该密封环与活动套3的内壁抵紧,达到密封内塞41与活动套3之间间隙的目的。
另外,为了避免内塞41在活动套3内转动,还可以在内塞41的内侧端面设置多个凸起点(图中未示出),同时,在所述第二台阶面32上设置多个凹槽(图中未示出),各凹槽与各凸起点形状相互匹配且位置一一对应。组装内塞41时,将内塞41塞入活动套3内时,需要确保内塞41的各个凸起点卡入相应的凹槽内,之后,待塞盖42装好后,塞盖42将内塞41抵紧,同时,受到凸起点与凹槽相互配合的限制,内塞41便无法在活动套3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转动套21相对于出口管12绕自身的轴心线作旋转运动时,管体22的内腔始终都能通过出液口121与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这样的连通方式具体可以通过如下结构来实现:
参见图3、图4以及图7,所述出口管12在其出液口121的位置设置有一圈第一环向凹槽12a,所述转动套21在与所述第一环向凹槽12a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圈第二环向凹槽21a;所述第一环向凹槽12a与所述第二环向凹槽21a拼合在一起后形成一圈环形腔体a,该环形腔体a的内侧通过所述出液口121与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外侧则与所述管体22的内腔连通;这样的结构下,流体介质从出口管12的出液口121流出后,会先进入到环形腔体a中,之后再从环形腔体a流入管体22的内腔,无论管体22的内腔是否与出液口121对准,都不会影响到流体介质从环形腔体a流入管体22的内腔,所以无论转动套21旋转到什么位置,流体介质从出液口121流出后,都会先进入环形腔体a,然后再进入管体22的内腔。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锁紧套8和第二锁紧套9以及相配套的结构。
参见图9,所述第一锁紧套8用于锁紧或者解锁所述转动套21绕自身轴心线旋转的自由度,具体的:
两个所述出口管12的外壁各设置有一段第二外螺纹221;所述第一锁紧套8套接在所述出口管12上,且第一锁紧套8的内壁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一锁紧套8通过该第二内螺纹旋接在所述出口管12的第二外螺纹221上,第一锁紧套8朝向转动套21的一端设置有一圈第一橡胶环81;其中,出口管12的第二外螺纹221,其宽度大于第一锁紧套8的厚度;这样,旋转第一锁紧套8时,便能使第一锁紧套8沿着出口管12的轴向方向向靠近转动套21的一侧移动或者向背离转动套21的一侧移动;
当需要锁定转动套21时,可以旋转第一锁紧套8,使第一锁紧套8通过所述第二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221的配合向靠近转动套21的一侧移动,直至移动至极限位置,让第一橡胶环81与转动套21的内侧端面紧紧相抵即可,此时,第一橡胶环81挤压转动套21的内侧端面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该摩擦力使得转动套21被锁紧,无法旋转;之后,需要解锁转动套21时,将第一锁紧套8反向旋转,让第一橡胶环81不再挤压转动套21的内侧端面即可,解锁后,转动套21便能自由旋转。
参见图9,所述第二锁紧套9用于锁紧或者解锁所述活动套3绕自身轴心线旋转的自由度,具体的:
两个所述管体22的外壁各设置有一段第三外螺纹122;所述第二锁紧套9套接在所述管体22上,且第二锁紧套9的内壁设有第三内螺纹,第二锁紧套9通过该第三内螺纹旋接在所述管体22的第三外螺纹122上,第二锁紧套9朝向活动套3的一端设置有一圈第二橡胶环91;其中,管体22的第三外螺纹122,其宽度大于第二锁紧套9的厚度;这样,旋转第二锁紧套9时,便能使第二锁紧套9沿着管体22的轴向方向向靠近活动套3的一侧移动或者向背离活动套3的一侧移动;
当需要锁定活动套3时,可以旋转第二锁紧套9,使第二锁紧套9通过所述第三内螺纹与所述第三外螺纹122的配合向靠近活动套3的一侧移动,直至移动至极限位置,让第二橡胶环91与活动套3的内侧端面紧紧相抵即可,此时,第二橡胶环91挤压活动套3的内侧端面产生足够大的摩擦力,该摩擦力使得活动套3被锁紧,无法旋转;之后,需要解锁活动套3时,将第二锁紧套9反向旋转,让第二橡胶环91不再挤压活动套3的内侧端面即可,解锁后,活动套3便能自由旋转。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用扳手旋紧第一锁紧套8或第二锁紧套9,本实施例将两个锁紧套8、9的外壁都设计成正六边形(图中未示出),以便于通过扳手夹持第一锁紧套8或第二锁紧套9,对第一锁紧套8或第二锁紧套9施力,使其最大程度的旋紧,与转动套21或活动套3的内侧端面紧紧抵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门主体(1),所述阀门主体(1)包括进口接头(11)、出口管(12)以及阀芯(13);所述出口管(12)的侧壁设有出液口(121);所述阀芯(13)通过自身的移动来控制所述进口接头(11)与所述出口管(12)的通断关系;
转动体(2),所述转动体(2)包括转动套(21)和管体(22);所述转动套(21)套接在所述出口管(12)上,且转动套(21)相对于出口管(12)可以绕自身的轴心线作360°的旋转运动,并且转动套(21)与出口管(12)之间的间隙始终被密封;所述管体(22)与所述转动套(21)连为一体,且管体(22)的轴心线与转动套(21)的轴心线相垂直;其中,所述管体(22)的内腔通过所述出液口(121)与所述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并且,当所述转动套(21)相对于出口管(12)绕自身的轴心线作旋转运动时,无论旋转至什么角度,管体(22)的内腔始终都通过所述出液口(121)与所述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
活动套(3),所述活动套(3)同轴套接在所述的管体(22)上,且活动套(3)相对于管体(22)可以绕自身的轴心线作360°的旋转运动,并且活动套(3)与管体(22)之间的间隙始终被密封;
塞体(4),所述塞体(4)由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塞体(4)塞入在活动套(3)的外端侧,且塞体(4)外壁与活动套(3)内壁之间的间隙被密封;所述塞体(4)设置有球形槽(4a)、流体通道(4b)以及导向槽(4c),所述球形槽(4a)位于塞体(4)的中部,且球形槽(4a)与塞体(4)的外端面通过一连通孔(4d)连通,所述流体通道(4b)的末端与所述球形槽(4a)连通,始端延伸后在塞体(4)的内端面形成有开口(4ba),所述导向槽(4c)为在塞体(4)外端面形成的下沉槽,该导向槽(4c)沿塞体(4)的径向方向延伸,且导向槽(4c)的一端与所述球形槽(4a)连通,另一端延伸至塞体(4)的侧壁;
出口接头(5),所述出口接头(5)包括内腔相互连通的球状体(51)和杆体(52);所述球状体(51)嵌入并被包裹在所述塞体(4)的球形槽(4a)内,球状体(51)的壁面设有开孔(5a),该开孔(5a)的轴心线穿过球状体(51)的球心,并且开孔(5a)的轴心线与所述导向槽(4c)的延伸方向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同时,所述开孔(5a)与所述流体通道(4b)的末端连通;所述杆体(52)穿过所述连通孔(4d)或所述导向槽(4c)后延伸至所述塞体(4)之外,杆体(52)的外径小于连通孔(4d)的内径,同时也小于所述导向槽(4c)的槽体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套(21)借由两个第一轴承(5)套接在所述出口管(12)上,两个第一轴承(5)分别位于所述出液口(121)的两侧,且轴承(5)与出液口(12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6),以密封转动套(21)与出口管(12)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套(3)借由第二轴承(71)和第三轴承(72)套接在所述管体(22)的外壁上,第二轴承(71)和第三轴承(7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6),以密封活动套(3)与管体(22)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套(3)在所述导向槽(4c)径向方向的外侧开设有缺槽(31),该缺槽(31)的轮廓与所述导向槽(4c)的轮廓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4)包括内塞(41)和塞盖(42);所述内塞(41)塞入在所述活动套(3)的内腔中;所述塞盖(42)盖合在所述活动套(3)的外端面处,且塞盖(42)的内端面与所述内塞(41)的外端面相互抵紧并紧密贴合;
所述球形槽(4a)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41)和塞盖(42)共同构成,即,球形槽(4a)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41)上,另一部成型于塞盖(42)上;
所述流体通道(4b)的走向呈L形,该L形的流体通道(4b)包括沿塞体(4)轴向方向延伸的轴向段(4b1)以及沿塞体(4)径向方向延伸的径向段(4b2),其中,所述轴向段(4b1)成型于所述内塞(41)中,所述径向段(4b2)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41)和塞盖(42)共同构成,即,所述径向段(4b2)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41)上,另一部分则成型于塞盖(42)上;
所述导向槽(4c)也由拼合在一起的内塞(41)和塞盖(42)共同构成,即,所述导向槽(4c)的一部分成型于内塞(41)上,另一部分则成型于塞盖(42)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41)和所述塞盖(42)均由橡胶材质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12)在其出液口(121)的位置设置有一圈第一环向凹槽(12a),所述转动套(21)在与所述第一环向凹槽(12a)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圈第二环向凹槽(21a);所述第一环向凹槽(12a)与所述第二环向凹槽(21a)拼合在一起后形成一圈环形腔体(a),该环形腔体(a)的内侧通过所述出液口(121)与出口管(12)的内腔连通,外侧则与所述管体(22)的内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主体(1)的出口管(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出口管(12)分别位于所述进口接头(11)的两侧,与进口接头(11)组成T型结构,且两个出口管(12)的侧壁各设有一个所述的出液口(121);
对应的,所述转动体(2)、所述活动套(3)、所述塞体(4)以及所述出口接头(5)的数量均为两个,其中,两个转动体(2)分别与两个所述的出口管(12)配合设置,两个活动套(3)分别与两个转动体(2)配合设置,两个塞体(4)分别与两个活动套(3)配合设置,两个出口接头(5)分别与两个塞体(4)配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该阀门还包括第一锁紧套(8),锁紧套(8)用于锁紧或者解锁所述转动套(21)绕自身轴心线旋转的自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其特征在于,该阀门还包括第二锁紧套(9),第二锁紧套(9)用于锁紧或者解锁所述活动套(3)绕自身轴心线旋转的自由度。
CN202310274019.4A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Pending CN1163362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4019.4A CN116336238A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4019.4A CN116336238A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6238A true CN116336238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88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74019.4A Pending CN116336238A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3623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17648A (zh) * 2023-08-04 2023-09-08 滕州市大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设备液体循环冷却的旋转接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17648A (zh) * 2023-08-04 2023-09-08 滕州市大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设备液体循环冷却的旋转接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35307A (en) Valve interchangeable between angle and straight
TWI793190B (zh) 多通道旋轉接頭以及用於裝配多通道旋轉接頭之方法
US8333410B2 (en) Multiple port snap swivel coupling and kit
CN116336238A (zh) 一种具有多维出射角度的阀门
CN106287041A (zh) 节气门体转接器上的螺纹件
JP2022531611A (ja) 加圧ガスのタンクのためのヘッド
WO2018203472A1 (ja) 流量制御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温度制御装置
KR970009020B1 (ko) 압력매체 라인용 플러그형 안전 커플링
WO2022134539A1 (zh) 一种水路控制阀及相应的出水装置
US6892764B2 (en) Color shade changing unit module for painting installation
CN219912165U (zh) 一种可调节流量的气动接头
US6488043B2 (en) Valve system
WO2019169650A1 (zh) 多路阀
US11480252B2 (en) Gate valve
US20220099196A1 (en) Gate Valve
CN116293028A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三通阀门
US11480282B2 (en) Coupling device
CN107061809B (zh) 一种可360度旋转的防爆阀门
CN110131446B (zh) 一种三通球阀
CN116518118A (zh) 一种阀门
CN211624513U (zh) 一种360度旋转防脱落管道连接结构
US11572953B2 (en) Gate valve
US20230107340A1 (en) Gate Valve
CN212028680U (zh) 一种360度旋转防脱落阀门
US20220099195A1 (en) Gate Valv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