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74792U - 封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封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74792U
CN215874792U CN202022941479.2U CN202022941479U CN215874792U CN 215874792 U CN215874792 U CN 215874792U CN 202022941479 U CN202022941479 U CN 202022941479U CN 215874792 U CN215874792 U CN 215874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p
occlusion device
distal end
support body
m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4147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安宁
刘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4147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74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74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74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支撑体,至少一个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端头,所述端头在受到挤压时,通过其自身的预定形变分散其所受到的作用力。本实用新型的封堵装置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端头,端头可在受到挤压时,通过其自身的预定形变分散其所受到的作用力,以缓冲受到的作用力,从而减小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

Description

封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左心耳封堵器来说,封堵器的与体内组织接触的部位,例如,支撑体的末端,由于往往采用的是有一定硬度的金属合金材料制成的内部为实心结构的球头,因而在支撑体的末端抵接在体内组织上后,如果支撑体的末端受力不容忽视,则随着心脏的不断收缩和舒张,支撑体的末端很容易磨伤、甚至是戳破体内组织,给病患带来痛苦和生命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封堵器中支撑体的末端需要避免对体内组织造成损伤的需求,提供一种改进的封堵装置。
一种封堵装置,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支撑体,至少一个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端头,所述端头在受到挤压时,通过其自身的预定形变分散其所受到的作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头包括至少一个网状结构,至少一个所述网状结构的一端封闭并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结构的另一端也封闭,或者,所述网状结构的另一端呈开口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结构的另一端呈开口状并朝向所述网状结构的内部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在展开后,至少一个所述网状结构朝向所述固定部的内部或外部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头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可相对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头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通过弹性件或转动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头包括弹簧圈,所述弹簧圈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另一端悬空且末端光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头包括沿其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杆,所述多个弹性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另一端相互聚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头上设有薄膜或硅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结构为由编织丝经过编织形成的编织网,或者,所述网状结构为经过切割制成的切割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V形结构,至少一个所述V形结构连接一个所述端头。
上述封堵装置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端头,端头在受到挤压时,通过其自身的预定形变分散其所受到的作用力,以缓冲受到的作用力,从而减小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封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端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现方式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端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现方式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端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现方式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端头时封堵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另一实现方式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端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现方式中支撑体的末端连接端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实现方式中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实现方式中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封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虚线椭圆框内V形结构的布局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3中封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一般将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医疗器械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实施例中提到的“连接”,包括两个组件直接相连和借助其他组件间接相连的情况。在未特别说明时,以下描述针对的是装置在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或在体内释放展开后的情况。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出的封堵装置,可用于封堵左心耳,也可以用于封堵其他具有开口的体内组织,例如房间隔缺损。以下将以封堵左心耳为例进行封堵装置的详细介绍。
请参考图1,封堵装置100包括固定部120和与固定部120连接的密封部110。密封部110和固定部120沿封堵装置100的轴向方向Y间隔设置。密封部110位于封堵装置100的近端,固定部120位于封堵装置100的远端。封堵装置100具有收容在鞘管内的压缩状态,以便于输送,以及从鞘管的远端伸出并自膨胀展开后如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即自然状态)。封堵装置100在左心耳的腔体内释放后的形态与图1完全相同或大体一致。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例如用于房间隔缺损封堵时,密封部110和固定部120可以在释放后相互抵接,以将封堵装置100固定在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间隔上。
密封部110由多根编织丝111编织成网管,网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套管将编织丝111的端部收口并固定。之后将网管热定型为盘状、柱状或塞子状等形状,从而得到用于封堵左心耳开口的密封部110。密封部110包括面向固定部120的远端盘面112,以及与远端盘面112相对的近端盘面(图未示,位于密封部110的近端,且与远端盘面112相对的盘面)。密封部110的内部设有至少一层薄膜体(图未示),薄膜体的边缘固定在密封部110边缘处的编织丝111上。薄膜体用于阻止血流从密封部110的一侧流向另一侧,以阻止血流在左心耳和左心房之间流通。
固定部120包括中心端部121和多个支撑体122,密封部110的远端套管113与中心端部121连接。固定部120上的支撑体122可以为通过切割金属合金管或高分子管后得到的杆,也可以为单个编织丝,或可以为采用多个编织丝经过编织或缠绕等方式制成的杆。
具体地,多个支撑体122的近端均与中心端部121连接,远端均从中心端部121径向向外延伸并朝向密封部110翻转,从而形成具有凹陷区的翻转段123。支撑体122从翻转段123的末端继续朝向密封部110延伸,从而形成悬空的支承段124。各个支承段124的近端分别与对应的一个翻转段123的远端连接。支承段124上可设有锚刺(图未示),锚刺的末端朝向密封部110。在固定部120释放展开后,锚刺刺入体内组织,从而辅助固定封堵装置100,并防止封堵装置100移位。进一步地,固定部120上可覆盖有至少一层环形或球形薄膜体,以防止各个支撑体122之间的绞结,还能缓解各个支撑体122与体内组织抵接后出现的应力集中的问题。
每个支承段124的末端均朝向固定部120的内部弯曲延伸,从而形成收拢段125,以避免固定部120的末端接触到体内组织而造成刮伤。收拢段125呈L形或U形弯曲,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可以有若干个支承段124的末端朝向固定部120的内部弯曲延伸,从而形成若干个收拢段125,而非所有的支承段124的远端都连接有收拢段125;或者,支承段124的末端均不朝向固定部120的内部弯曲延伸,也即,固定部120上不设有收拢段125。
支撑体122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20包括8个支撑体122,8个支撑体122对应形成有8个翻转段123、8个支承段124和8个收拢段125,8个支承段124和8个收拢段125各自沿固定部120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有的支撑体122的末端各自连接有一个内部中空的端头126,端头126在受到挤压时,通过其自身的预定形变分散其所受到的作用力。此处提到的预定形变,指的是端头126在受到外力时发生弹性形变,外力撤除后,端头126恢复其原有的预设形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可选择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撑体122的末端分别连接一个内部中空的端头126。
作为其中一种实现方式,本实施例中,端头126包括由一根或多根编织丝经过编织后热定型形成的一个椭圆形的中空编织网127。该编织网127为网状结构。编织网127只有一个开口,可通过一个近端套管128收口开口处的编织丝并将其固定,从而使编织网127的近端呈封闭状。编织网127的近端通过近端套管128与支撑体122的末端连接,另一端呈封闭状。在另一实现方式中,端头126可以为一个两端开口的中空编织网127,编织网127的近端通过近端套管收口并固定,编织网127的远端通过一个远端套管收口编织丝并固定,从而使编织网127的远端也呈封闭状,其中,远端套管的末端为圆滑的,以避免损伤体内组织。由编织网127构成的端头126的预定形变主要体现在,当编织网127受到轴向的作用力或分力后,编织网127在轴向方向上收缩、径向方向上伸长,从而通过自身的形变来缓冲所受到的作用力或分力,并在作用力或分力撤除后,编织网127自行恢复到自然状态下的预设形状或此次受力前的形状。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端头126包括由一根或多根编织丝经过编织形成的一个中空的编织网127,编织网127的近端被近端套管128收束固定而封闭,并与支撑体122的末端连接,远端呈开口状,以使血液能够快速的进入该编织网127内,加速编织网127内血栓的形成,形成占位效应,使与体内组织接触的部分更加柔软,且具有更好的弹性缓冲。进一步地,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该编织网127的远端呈开口状并朝向编织网127的内部或外部弯曲,以使编织网127的末端与体内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进一步防止对体内组织的损伤。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端头126包括由多根编织丝分别经过编织形成的多个编织网127,这些编织网127的近端均通过一个近端套管128收口从而呈封闭状,并通过近端套管128而与支撑体122的末端连接,这些编织网127的远端也是封闭的。这些编织网127可围绕近端套管128间隔分布,使得对应的支撑体122的末端具有更多的支撑点,因而更容易分散端部受到的作用力。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同一个端头126上的多个编织网127各自的远端呈开口状,或进一步地朝向各自对应的编织网127的内部或外部弯曲。
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固定部120沿其轴向方向Y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5~20毫米,各个编织网127沿固定部120的轴向方向Y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2~5毫米,以使编织网127具有足够的缓冲作用。编织网127相对于固定部120来说,属于分布于其末端的一个小编织网127,用于防损伤,同时缓冲固定部120末端受到的作用力。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固定部120在展开后,支撑体122末端连接的编织网127均整体朝向固定部120的内部弯曲。在另一实现方式中,固定部120在展开后,只有一个或其中多个编织网127整体朝向固定部120的内部弯曲。其中,编织网127在展开后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5~30毫米,一般取值至少为固定部120在径向方向上最大半径的二分之一。由此,在编织网127在固定部120的内部展开后,能够较大程度地填塞固定部120内的中空区域,减少内部血流流速,加快固定部120内部中空区域的血栓化,形成占位效应,以减小左心耳随着心脏跳动时的振幅,降低封堵装置100移位的概率。
本实施例中,编织网127的形状还可以球形、柱形、菱形等,在此不作限制。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端头126在其末端受力时,均可沿其轴向方向收缩,因而,具有良好的轴向缓冲能力,以分散其末端传递给支撑体122的作用力。而且这些端头126在其末端受力解除后,还能伸展为预定形状或接近其预定形状。此外,在端头126受力后,受力越大,编织网127与体内组织接触的面积就越大,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局部受力较大所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减小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端头126还可以为一个经过激光等方式切割制成的切割网,切割网为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可以是内部中空的镂空球体,也可以具有一个开口或者两端开口,开口也可以朝向网状结构的内部或外部弯曲等,其作用、效果及预定形变等,均与编织网127相同或相似。
编织网127可通过其近端套管128与支撑体122末端的焊接而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覆膜将编织网127的近端包裹在支撑体122的末端而直接连接,还可以通过强力较好的胶水将编织网127的近端粘接在支撑体122的末端而直接连接等,具体连接方式不限。
本实施例中,端头126的近端与支撑体122的末端是相对固定的,不可相对移动。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端头126的近端与支撑体122的末端可相对移动。例如,如图6所示,端头126包括一个中空的编织网127和收束编织网127近端的近端套管128,且端头126的近端与支撑体122的末端通过弹性件129连接,弹性件129可以为螺旋形的弹簧,也可以为折线形杆或波浪形杆等。编织网127和弹性件129结合,增强了端头126的末端在受力后提供的缓冲作用,且由于端头126能够通过弹性件129而围绕支撑体122末端转动,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解剖结构的体内组织。
再例如,如图7所示,端头126包括一个中空的编织网127和收束编织网127近端的近端套管128,近端套管128与支撑体122的末端通过转动件1210连接,转动件1210包括位于支撑体122末端的中空的半球形壳体1211,以及位于该壳体1211内的球头1212。球头1212受到壳体1211的包裹和限制而不会从壳体1211内脱离,且能够在受力时在壳体1211内转动。编织网127和转动件1210的结合,增强了端头126的末端在受力后提供的缓冲作用,且由于端头126能够通过转动件1210而围绕支撑体122末端转动,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解剖结构的体内组织。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如图8所示,端头126包括弹簧圈1213,弹簧圈1213的近端与支撑体122的末端连接,远端悬空且末端是光滑的。进一步地,端头126上设有硅胶1214,硅胶1214可包裹弹簧圈1213的外表面,或者可在弹簧圈1213的内部设置硅胶1214等,以使端头126具有较好的支撑能力和形变能力。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硅胶1214可被替换为薄膜,同样能够使端头126具有较好的支撑能力和形变能力。当弹簧圈1213中有多个相邻圈之间均有间隙时,端头126可沿其轴向方向伸缩,因而,具有良好的轴向缓冲能力。当弹簧圈1213的每一圈之间均无间隙时,当弹簧圈1213的末端受力后,弹簧圈1213很容易地朝向一侧弯曲变形,因而,也具有良好的轴向缓冲能力。其中,弹簧圈1213的轴向长度的取值范围为2~5毫米。进一步地,弹簧圈1213可朝向固定部120的内部弯曲,而呈L形或U形的预定弯曲形状,以进一步避免其末端直接抵接在体内组织上而造成的损伤,还可增大与体内组织的接触面积。弯曲状的弹簧圈1213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4~10毫米。进一步地,可在弹簧圈1213的末端连接上述端头126示例中的编织网127。由弹簧圈1213构成的端头126的预定形变主要体现在,当端头126受到轴向的作用力或分力后,弹簧圈1213在轴向方向上收缩变短,或者弹簧圈1213的一部分朝向外部弯曲,从而通过弹簧圈1213自身的形变来缓冲所受到的作用力或分力,并在作用力或分力撤除后,弹簧圈1213自行恢复到自然状态下的预设形状或此次受力前的形状。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如图9所示,端头126包括沿其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杆1215,多个弹性杆1215的近端均与支撑体122的末端连接,远端相互聚拢,而使端头126的远端呈封闭状或呈内凹的开口状。进一步地,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端头126上可设有薄膜或硅胶,薄膜或硅胶可包裹多个弹性杆1215的外表面,或者可在多个弹性杆1215围成的内部空间中设置硅胶等,以使端头126具有较好的支撑能力和形变能力,且减小对体内组织的刺激。端头126可沿其轴向方向伸缩,因而,具有良好的轴向缓冲能力。弹性杆1215的形状可以为折线形、波浪形或螺旋形等弯曲的杆。弹性杆1215可采用镍钛等合金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因而具有超弹性和形状记忆特性。进一步地,可在多个弹性杆1215的末端分别连接或共同连接上述端头126示例中的编织网127。由多个弹性杆1215构成的端头126的预定形变主要体现在,当端头126受到轴向的作用力或分力后,端头126在轴向方向上收缩、径向方向上伸长,从而通过端头126自身的形变来缓冲所受到的作用力或分力,并在作用力或分力撤除后,自行恢复到自然状态下的预设形状或此次受力前的形状。
实施例1中端头126的不同实现方式,均不仅能够降低支撑体122末端对体内组织的磨损,还能减缓支撑体122末端在左心耳收缩、舒张的过程中承受左心耳腔壁冲击的强度,避免长期磨损左心耳腔壁,甚至是撑破左心耳。
封堵装置100可借助现有的鞘管和输送杆进行体内输送和控制释放。密封部110的近端套管与输送杆的远端可拆卸连接。在进行封堵手术时,密封部110与输送杆连接后均收容在鞘管内,并随着鞘管被输送至体内目标位置。之后朝向远端推送输送杆,以使固定部120从鞘管的远端伸出进行释放并展开。在固定部120释放并固定在体内目标位置后,继续朝远端推送输送杆,以使密封部110从鞘管的远端伸出进行释放并展开,以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最后,解除输送杆与密封部110的连接,并将输送杆和鞘管回收至体外,从而完成封堵手术。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封堵装置200与实施例1的封堵装置100大体相似,其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封堵装置200的固定部220和密封部210,与封堵装置100的固定部120和密封部110各自的具体结构不同。除此之外,实施例1中所有实现方式中的端头126的结构都可以挪用到实施例2的固定部220中,端头126的作用等特征均相同。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实施例2中的固定部220是采用一根或多根编织丝221编织成巢形的编织结构223,该编织结构223的近端通过一个套管222收口编织丝221并固定,该套管222与密封部210连接,编织结构223的远端在翻转后朝向密封部210延伸,之后再朝向固定部220的内部弯曲。编织结构223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可包覆有环形或球形的薄膜体(图未示),以提高编织结构223的径向支撑力。编织结构223上还可设有锚刺(图未示),以辅助固定封堵装置200。
固定部220还包括朝向其内部弯曲的多个如图11所示的V形结构224,在多个或所有的V形结构224的末端可分别连接有如实施例1中任一实现方式的端头126,例如在V形结构224的末端上连接中空的编织网127,或弹簧圈1213、多个弹性杆1215等,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端头126可以连接在V形结构224的其他部位(例如,V型结构的侧杆上)。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封堵装置300与实施例1的封堵装置100的应用场景相似,其相同的特征在此不再赘述,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封堵装置300的固定部320和密封部310,与封堵装置100的固定部120和密封部110各自的具体结构和配合方式不同,也即,实施例3中密封部310为由多个支撑体330的近端部分和薄膜体350的近端部分组成的一个封堵面,固定部320由多个支撑体330的剩余部分组成,固定部320上的支撑体330的近端均与密封部310上的支撑体330的远端直接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密封部310的方向延伸。除此之外,实施例1的所有实现方式中的端头126的结构都可以挪用到实施例3的固定部320中,端头126的作用等特征也均相同,在此也不再赘述,仅详细描述固定部320和密封部310的具体结构和配合方式。
具体地,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封堵装置300中固定部320与密封部310是一体成型的。封堵装置300包括位于近端的中心端部340,和围绕中心端部340且从中心端部340径向向外并朝向远端延伸的多个支撑体330。所有的支撑体330围绕中心端部340向外展开,并朝向远离密封部310的方向延伸。支撑体330之间可沿封堵装置300的周向方向间隔开,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相互之间有连接。至少一个支撑体330的末端朝向固定部320的内部弯曲,且末端连接有如实施例1中任一实现方式的端头126结构,例如支撑体330的末端连接中空的编织网127,或弹簧圈1213、多个弹性杆1215等,在此不再赘述。在另一实现方式中,支撑体330的末端可不朝向固定部320的内部弯曲,而是大体上与固定部320的轴向方向Y平行。
中心端部340能够与输送杆可拆卸连接。封堵装置300上包覆有至少一层薄膜体350(为便于观察固定部320内支撑体330的结构,图12中将薄膜体350透明化),薄膜体350至少包覆封堵装置300的近端,用于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从而构成密封部310。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支撑体330上可设有锚刺(图未示),锚刺的末端朝向近端。在固定部320释放展开后,锚刺刺入体内组织,从而辅助固定封堵装置300,并防止封堵装置300移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封堵装置,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支撑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有内部中空的端头,所述端头在受到挤压时,通过其自身的预定形变分散其所受到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包括至少一个网状结构,至少一个所述网状结构的一端封闭并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的另一端也封闭,或者,所述网状结构的另一端呈开口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的另一端呈开口状并朝向所述网状结构的内部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在展开后,至少一个所述网状结构朝向所述固定部的内部或外部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可相对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通过弹性件或转动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包括弹簧圈,所述弹簧圈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另一端悬空且末端光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包括沿其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杆,所述多个弹性杆的一端均与所述支撑体的末端连接,另一端相互聚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头上设有薄膜或硅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为由编织丝经过编织形成的编织网,或者,所述网状结构为经过切割制成的切割网。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V形结构,至少一个所述V形结构连接一个所述端头。
CN202022941479.2U 2020-12-10 2020-12-10 封堵装置 Active CN215874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41479.2U CN215874792U (zh) 2020-12-10 2020-12-10 封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41479.2U CN215874792U (zh) 2020-12-10 2020-12-10 封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74792U true CN215874792U (zh) 2022-02-22

Family

ID=80339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41479.2U Active CN215874792U (zh) 2020-12-10 2020-12-10 封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74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6153B (zh) 左心耳封堵器
CN110420044B (zh) 封堵装置
CN112656461B (zh) 封堵装置
RU2704957C2 (ru) Окклюдер
CN211325298U (zh) 封堵装置
WO2022121630A1 (zh) 封堵装置
EP3689298A1 (en) Heart valve prosthesis
WO2019013994A1 (en) FABRIC ANCHORS HAVING LOAD SUPPORT ELEMENTS
CN211022807U (zh) 封堵装置
CN215874792U (zh) 封堵装置
CN115517735B (zh) 封堵装置
CN112773445B (zh) 封堵装置
CN218075117U (zh) 封堵装置
CN216060638U (zh) 封堵器械
CN217696698U (zh) 左心耳封堵器
CN115670560A (zh) 医用装置
CN220695307U (zh) 封堵装置
WO2023001275A1 (zh) 医用装置
WO2022121631A1 (zh) 封堵装置
CN112315523A (zh) 封堵装置
CN216221556U (zh) 封堵装置
CN113974716B (zh) 封堵装置
CN216535403U (zh) 封堵装置
CN219803754U (zh) 封堵装置
CN115670561A (zh) 医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