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6984U - 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56984U CN215856984U CN202120195920.9U CN202120195920U CN215856984U CN 215856984 U CN215856984 U CN 215856984U CN 202120195920 U CN202120195920 U CN 202120195920U CN 215856984 U CN215856984 U CN 2158569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nwater
- water
- layer
- construction system
- side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包括侧分带绿地、车行道及其路边沟、透水人行道、雨水分流装置、路缘石及其开口、填料缓冲槽、侧分带高位树池和防堵型溢流口,所述侧分带绿地内设置雨水分流装置、填料缓冲槽、侧分带高位树池及防堵型溢流口,侧分带绿地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物层、土壤层、填料层和人工含水层,所述侧分带高位树池顶端与路缘石平齐,底部与侧分带绿地的填料层衔接,所述防堵型溢流口包括雨水篦、挡水堰板、进水槽、缩口型导流槽和网袋。该系统能够一揽子解决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严重、冬季撒施融雪剂影响等对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建设与实施的制约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两批共30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已经全部通过了住建部组织的专家验收。试点验收之后,特别是今年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做出工作部署,要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北方滨海盐碱区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块,因其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高其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严重、植物生长条件苛刻等典型水文地质生态问题,始终是推进以生态要素修复为核心的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瓶颈,严重制约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落实。
尽管城市道路面积仅占规划面积的15-20%,但道路雨水污染物在面源污染负荷中的比重却达到40-60%,尤其在北方这一比重基本在50%以上。可见,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即为该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则为应对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严重的不利环境条件,二则为配合冬季车行道撒施融雪剂的交通安全措施,该区域道路绿化带普遍采用高出路面甚至高出路缘石的工程做法,致使路面雨水无法自行进入绿化带滞蓄净化,而是直接进入雨水管渠向水环境排放。这样不仅对水环境造成了雨季的突发污染,而且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雨水资源。因此,在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严重、冬季撒施融雪剂影响等特殊条件下的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就成为该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该系统能够一揽子解决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严重、冬季撒施融雪剂影响等对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建设与实施的制约问题,也能够为该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行思路借鉴与技术参考。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包括侧分带绿地(1)、车行道(2)及其路边沟(21)、透水人行道(3)、雨水分流装置(4)、路缘石(5)及其开口(51)、填料缓冲槽(6)、侧分带高位树池(7)和防堵型溢流口(8),所述侧分带绿地(1)内设置雨水分流装置(4)、填料缓冲槽(6)、侧分带高位树池(7)及防堵型溢流口(8),侧分带绿地(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物层(11)、土壤层(12)、填料层(14)和人工含水层(16),其中,人工含水层(16)的顶部安装溢流管(15)与城市雨水系统(9)连通,中部设置取水井(17),填料层(14)的顶部安装布水管(13)与所述透水人行道(3)的集水管(31)连通,所述车行道路边沟(21)位于车行道(2)横坡底端,所述透水人行道(3)的集水管(31)临近侧分带绿地(1) 的一端与侧分带绿地的填料层(14)顶部的布水管(13)连通,另一端封堵,所述雨水分流装置(4)在侧分带绿地(1)的预留位置与车行道路缘石开孔(51)相对应且雨水分流装置(4)外围设置填料缓冲槽(6),内部安装弃流管(42),顶部分散制有溢流口(41),弃流管(42)的进水侧安装长柄闸阀(43),出水端与城市污水系统(10)连接,所述侧分带高位树池(7)顶端与路缘石(5)平齐,底部与侧分带绿地(1)的填料层(14)衔接,所述防堵型溢流口(8)包括雨水篦 (81)、挡水堰板(82)、进水槽(83)、缩口型导流槽(84)和网袋(85),沿雨水篦(81)下边缘设置挡水堰板(82),在溢流口顶部切向设置多组进水槽(83),进水槽(83)底部连接缩口型导流槽(84),在缩口型导流槽(84)下方出口处设置网袋(85)。
进一步,所述侧分带绿地(1)的土壤层(12)、填料层(14)和人工含水层 (16)的侧壁均设置防水土工布,填料层(14)与人工含水层(16)之间、人工含水层(16)的顶面均设置透水土工布。
进一步,所述布水管(13)径向向下开孔,孔径10mm,开孔率20-35%,一端封堵,另一端与透水人行道(3)的集水管(31)连通。
进一步,所述人工含水层(16)为水泥稳定开级配碎石层,碎石粒径10-30mm,人工含水层(16)的厚度在50-100cm之间且中部预留取水井(17)的位孔,位孔孔径600mm。
进一步,所述土壤层(12)由土、河沙、沼渣、腐熟牛粪、草炭分别按50份、10-20份、10-20份、10-20份、10-20份的比例混掺而成,土壤层厚度大于50cm。
进一步,所述填料层(14)由沸石、蛭石、麦饭石、火山岩制成,其厚度大于 25cm。
进一步,所述取水井(17)为预制塑料管井,管径400mm,顶部高出地面5cm,底面封堵,侧壁穿孔,孔径10mm,开孔率30-40%,穿孔区域高度与人工含水层(16)的高度保持一致且用透水土工布包裹。
进一步,所述取水井(17)外壁与预留取水井的位孔之间的区域为填料层(18),该填料层(18)由沸石、麦饭石、火山岩按等比例混掺而成。
进一步,所述车行道路边沟顶部采用透水沥青面层封顶并镶嵌雨水篦(22),内部宽、深均为20cm,路边沟底部低于路缘石开孔(51)底面5cm。
进一步,所述填料缓冲槽(6)由火山岩、沸石、卵石按等比例混掺而成,宽度30cm,顶端与路缘石开孔(51)底部平齐,底部与侧分带绿地(1) 表面平齐,高度10-15cm。
进一步,所述侧分带高位树池(7)高出侧分带绿地(1)表面25-30cm,且采用密置松木桩(74)与侧分带绿地(1)相隔。
进一步,所述侧分带高位树池(7)自上而成包括碎石缓冲层(73)、树皮覆盖层(71)和土壤层(72),其中,土壤层(72)的底部与侧分带绿地(1)的填料层(14)衔接。
进一步,所述防堵型溢流口(8)进水槽(83)的底部高出侧分带绿地(1) 表面5cm,且进水口的横断面为孔径10mm的筛网,顶部为栅间距10mm的条形格栅。
进一步,所述弃流管(42)的一端设置水泥台,且管底高出雨水分流装置(4) 底面5cm。
进一步,所述树皮覆盖层(71)位于以树干(75)为圆心的直径80-85cm的圆形区域内,其表面低于松木桩(74)顶端5cm,所述碎石缓冲层(73)位于树皮覆盖层(71)与松木桩(74)围合的区域,其表面与松木桩(74)顶端平齐、高出树皮覆盖层(71)表面5c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突破了北方滨海盐碱区域海绵城市典型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瓶颈。面对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土壤盐渍化重、植物生长条件苛刻的实际地域特征,以植被种植为核心要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法,实质上是以道路侧分带为主要施策对象构建海绵型道路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该区域冬季含融雪剂雨水直接进入绿化带影响其稳定运行这一制约海绵型道路系统建设技术决策的关键问题,为采用侧分带绿地滞蓄净化车行道(除含融雪剂的雨水外)、人行道的全部雨水径流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利用净化后的雨水“蓄淡压盐”以防控上层土壤盐渍化风险及浇洒绿地以保障绿化带系统稳定运行的双重目的,能够为北方滨海盐碱区域市政道路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借鉴与技术方法参考。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雨水分流装置4,通过闸阀43的设置及不同季节操控方式,将冬季含融雪剂的雨水全部弃流,避免其进入绿化带影响系统稳定运行,为侧分带绿地1的表面标高调整为低于路面,便于路面雨水自行进入绿地滞蓄净化创造了条件,解决了该区域一直存在的将道路绿化带标高(高于路面 10-15cm)调整为低于路面可行性的争议。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分带绿地1是实现技术实用新型目标的关键单元。其中的土壤层12是基于下部蓄排水结构对土壤层滞蓄雨水能力限制而带来的有限入渗性能优化要求、土壤保墒需求及材料易得性与经济成本等综合权衡后的配置参数,可实现土壤层稳定透水速率保持在10-20mm/h的合理范围,既满足侧分带绿地1滞蓄雨水能力要求,也满足净化雨水的停留时间与排空能力要求,比现有相关规范推荐的数值取值范围更有针对性,更为细化优化;
其中的填料层12是基于多路径进水(土壤层12的淋溶水、透水人行道2 的入渗水)净化效果综合保障的物料选择及配置比例,可实现COD、NH3-N、 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1%、93%、83%以上,能够有效保障进入人工含水层蓄存的雨水水质,且通过系统干湿交替运行措施,吸附饱和后的填料在设施排空后3d内其净水能力恢复率基本可达到87%以上;
其中的人工含水层16,实质上是将盐碱地绿化排盐措施与透水混凝土面层营造技术相融合而成的集水层,压实后的孔隙率在30%以上,能够蓄存经土壤层 12与填料层14联合净化的雨水,蓄存的雨水既能够向下自然缓慢渗透,通过保持下层土壤润湿状态,起到“蓄淡压盐”防控上层土壤盐渍化风险作用,也能够经取水井17由人工取用浇洒绿地,保障绿化带系统稳定运行;这样就双途径实现了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堵型溢流口8,通过沿圆形雨水篦81底部边缘设置的挡水堰板82的抬流作用,配合进水槽83的切向进水路径设计,促成溢流雨水在溢流口导流槽84内形成旋流流态,再结合其下部设置的网袋85的联合作用,就能够解决一直困扰北方区域的秋季落叶等轻质垃圾淤堵雨水口而造成设施排水不畅的运行管理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其中,1是侧分带绿地、17是取水井、2 是车行道、21是车行道路边沟、22是车行道雨水篦、3是透水人行道、4是雨水分流装置、5是路缘石、51是路缘石开孔、6是填料缓冲层、7是侧分带高位树池、8是防堵型溢流口、9是城市雨水系统、10是城市污水系统。
图2是侧分带绿地系统构成及透水人行道集水管布置示意图。其中,11是侧分带绿地植物、12是侧分带绿地土壤层、13是布水管、14是侧分带绿地填料层、15是人工含水层溢流管、16是人工含水层、31是透水人行道集水管。
图3是雨水分流装置构成示意图。
图4是雨水分流装置构成示意图。其中,41是溢流口、42是弃流管、43是长柄闸阀。
图5是侧分带高位树池及取水井构成示意图。
图6是侧分带高位树池的俯视图。其中,17是取水井、18是取水井进水填料层、71是树池覆盖层、72是树池土壤层、73是碎石缓冲层、74是松木桩隔离层、75是树木。
图7是防堵型溢流口构成示意图。
图8是防堵型溢流口的俯视图。其中,81是溢流口圆形雨水篦、82是挡水堰板、83是溢流口切向进水槽、84是导流槽、85是网袋、86是侧分带绿地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图8,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技术原理及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基本工艺流程及技术原理为:
降雨期间,车行道2的雨水沿道路横坡以漫流形式进入路边沟21集中收储后,在沟内快速转输至低势点,再经由路缘石开孔51进入雨水分流装置4,其中,冬季含融雪剂的雨水全部经弃流管42弃流至城市污水系统10处理排放,而其他场次降雨在分流装置4内部沉淀预处理后,全部经溢流口41溢流至填料缓冲槽6进一步过滤后,再溢流至侧分带绿地1表面。透水人行道3的入渗雨水经穿孔管31收集后导入侧分带绿地填料层14,并由布水管13均匀配送至填料层 14的表面;较大降雨情况下的人行道溢流雨水沿道路横坡以漫流形式汇流至路缘石开孔51处,经填料缓冲槽6过滤处理后,再溢流至侧分带绿地1表面。
侧分带绿地1承接的天然降雨及受纳的路面雨水经由土壤层12入渗至填料层14(透水人行道3的入渗雨水直接进入填料层14)强化净化后,进入人工含水层16储存;超过土壤层12入渗能力的雨水在绿地表面形成积水,当蓄存水位超过防堵型溢流口8的进水槽83高度后,溢流进入城市雨水系统9排放至水环境;人工含水层16的孔隙被雨水充满后,超量渗水将由溢流管15溢流至城市雨水系统9排入水环境;人工含水层16蓄存的雨水一方面通过自然渗透使下层原状土壤保持湿润状态,抑制地下水盐分向上迁移,起到“蓄淡压盐”防控上层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经由填料层18进一步净化后进入取水井17,通过人工取用浇洒道路绿地,起到保障绿化带系统稳定运行的作用;这样从两个途径均能实现道路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目标。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分带绿地1的具体实施与运行方式为,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将道路侧分带绿地区域开挖成槽,槽底的素土适度夯实后进行槽面整形,于槽底平铺透水土工布,侧壁铺设防水土工布。以高强度硅酸盐水泥为胶结材料,以10-30mm充分洗净、晒干的碎石为骨料,在槽中现浇形成开级配稳定水泥碎石层(即人工含水层16),层厚由蓄水设计降雨量计算确定,一般为 50-100cm;现浇过程中,按设计位置预留600mm口径且纵穿碎石层的位孔;结合图4所示,在预留位孔中心位置放置预制的管径为400mm的塑料管井(即取水井17),取水井17高出侧分带绿地1表地面5cm,顶部需加盖上锁,并设置绿化用水标识,底部封堵且侧壁穿孔(孔径10mm,开孔率30-40%,穿孔区域高度与人工含水层16顶部平齐,外壁包裹透水土工布);在取水井17与人工含水层16位孔之间的20cm环形区域充填由沸石(1-3mm)、麦饭石(1-3mm)、火山岩(5-10mm)按等比例混掺而成的填料层18。如此,人工含水层16蓄存的经上部土壤层12及填料层14联合净化的雨水,一方面在缓慢入渗下层土壤过程中,通过透水土工布相隔,能够防止土壤层细颗粒返混进入蓄水孔隙污染水质;另一方面在进入取水井17被取用之前,仍可经过填料层18进一步强化净化,确保了回用水水质安全。
待人工含水层6固化成型后,在其顶部设置溢流管15,与城市雨水系统9 连通,将超过人工含水层16孔隙蓄水能力的多余入渗水量导入城市雨水系统9,以保证侧分带绿地1的安全运行。在其顶部铺设透水土工布,防止土壤层12的细颗粒物及填料层14的剥落物进入人工含水层16的孔隙,降低其蓄水能力。在透水土工布上方铺设由沸石(1-3mm)、蛭石(1-3mm)、麦饭石(1-3mm)、火山岩(5-10mm)分别按20-30份、10-20份、15-25份、25-55份的比例混掺成的混合填料层14,接着再用细沙填充其孔隙,控制该层孔隙率在15%左右,层厚度不低于25cm。铺填填料层14之后,在其顶部设置布水管13,该套布水管一端封堵,另一端与透水人行道3的集水管31连通,且径向向下开孔,孔径为10mm,开孔率为20-35%,外壁由透水土工布包裹。
在填料层14及布水管13的上方铺设土壤层12,土壤由土、河沙、沼渣、腐熟牛粪、草炭分别按50份、10-20份、10-20份、10-20份、10-20份的比例混掺改良而成;尤其是其中的土要么是由当地盐渍土与外购的农田土以不超过1:2 的比例混掺而成的人工土,要么是使用淡水淋洗当地盐渍土至其盐分含量降到 0.3‰以下,再翻耕晾墒后制成的土。土壤层12的厚度根据种植要求确定,但不低于50cm,且控制其表面标高低于道路路面10-15cm。在土壤层12中种植能够耐受5-10cm水深持续浸泡不低于4d等不利条件的适宜植物。
在建成的侧分带绿地1临近透水人行道3的一侧,按设计要求对路缘石进行开孔或安装预制的开孔路缘石模块,并在侧分带绿地1表面设置填料缓冲槽6,槽内的填料由火山岩(10-30mm)、沸石(5-10mm)、卵石(10-30mm)按等比例混掺而成,槽宽30cm,顶端与路缘石开孔底部平齐,底部与侧分带绿地1表面平齐,槽高10-15cm。降雨期,填料缓冲槽6需及时清理垃圾及泥沙。
同时,根据设计要求,需要在建成的侧分带绿地1中预留雨水分流装置4、填料缓冲槽6、高位树池7及溢流口8、取水井17的设施位置及相应的施工空间。
如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分流装置4的具体实施与运行方式为,在与车行道路缘石开孔51处相对应的侧分带预留位置处,根据雨水分流装置4的设计规格开挖整形成槽,底层土壤经适度夯实或现浇水泥混凝土基础,将预制的雨水分流装置4安装在槽内;进水口与车行道路缘石开孔51进行砂浆抹缝密接,在装置外围设置填料缓冲槽6以承接过滤溢流口41的出水;在装置内部安装弃流管42的一端设置水泥台,使弃流管42管底高出雨水分流装置4底面 5cm,弃流管42进水侧安装长柄闸阀43,出水端通过适宜管道与城市污水系统 10连接。如此,冬季通过人工开启闸阀43,将车行道含融雪剂的融雪水通过弃流管42导入城市污水系统10进行处理排放;其他季节通过人工关闭闸阀,这样车行道雨水径流在雨水分流装置4沉淀预处理后,就能通过溢流口41进入填料缓冲槽6进一步过滤后,再溢流至侧分带绿地1中,保证了进入绿地的雨水不会造成绿地淤堵。要注意的是,冬季结束后,需人工清理雨水分流装置4的残渣,其他季节也应视情况对雨水分流装置4进行日常维护。
如图5、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分带高位树池7的具体实施与运行方式为,在侧分带预留位置,根据高位树池7的设计规格开挖整形成槽,沿槽壁密植松木桩74作为与侧分带绿地土壤层12的隔离层,木桩内侧设置防水土工布;松木桩74顶端与路缘石5平齐(高出侧分带绿地1表面25-30cm),底部与侧分带填料层14衔接。在槽内中心位置吊装放置树木75的树球,树球与松木桩74 之间的空隙充填由种植土、细沙、腐熟牛粪、草炭土按6份、2份、1份、1份比例混掺而成的土壤层72;树球正上方铺设以树干75为圆心的直径为80-85cm 的圆形树皮覆盖层71,表面低于松木桩顶端5cm,与松木桩74之间的区域铺设表面与松木桩74顶端平齐的碎石缓冲层73。初期需对树木75进行支护及必要的养护。
如图7、8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堵型溢流口的具体实施与运行方式为,在侧分带预留位置处,根据防堵型溢流口8的设计规格开挖整形成槽,槽底设置水泥混凝土基础,建设圆形溢流井;溢流井上部悬置导流槽84,接缝处以水泥抹缝密接,下部悬接网袋85;沿溢流井顶部设置4-6组切向进水槽83,槽底高出侧分带绿地1表面5cm,且进水口横断面设置孔径为10mm的筛网,槽顶部设置栅间距为10mm的条形格栅,进水槽83的出口与导流槽84及溢流井壁均以水泥抹缝密接;沿导流槽84的外沿设置高度不超过5cm的挡水堰板82,与进水槽 83的交叉处需开槽并与其水泥抹缝密接。如此,超过侧分带绿地土壤层12入渗能力的雨水,将在绿地表面不断累积,水位不断提升;当其提升至进水槽83处,将进入防堵型溢流口8;随着降雨持续,水位进一步抬升至挡水堰板82处,进水槽83中的水流处于承压满管流状态,借助导流槽84的导流作用,在其内形成旋流流态,将粘附于导流槽84内壁上的诸如落叶、塑料等轻质垃圾,重新掀起,随水流进入网袋85。这样就避免了树叶、塑料等轻质垃圾阻挡水流下行导致设施排水不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重点针对北方滨海盐碱区域实际水文地质生态条件对以生态要素修复为核心的海绵城市典型设施建设的制约问题,聚焦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目标,提供了针对性强、集成度高、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与代表性系统,能够一揽子解决该区域道路雨水污染控制与利用的关键问题,尤其能够为该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思路借鉴与技术参考,有良好的市场预期。
Claims (15)
1.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分带绿地(1)、车行道(2)及其路边沟(21)、透水人行道(3)、雨水分流装置(4)、路缘石(5)及其开口、填料缓冲槽(6)、侧分带高位树池(7)和防堵型溢流口(8),所述侧分带绿地(1)内设置雨水分流装置(4)、填料缓冲槽(6)、侧分带高位树池(7)及防堵型溢流口(8),侧分带绿地(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植物层(11)、土壤层(12)、填料层(14)和人工含水层(16),其中,人工含水层(16)的顶部安装溢流管(15)与城市雨水系统(9)连通,中部设置取水井(17),填料层(14)的顶部安装布水管(13)与所述透水人行道(3)的集水管(31)连通,所述车行道路边沟(21)位于车行道(2)横坡底端,所述透水人行道(3)的集水管(31)临近侧分带绿地(1)的一端与侧分带绿地的填料层(14)顶部的布水管(13)连通,另一端封堵,所述雨水分流装置(4)在侧分带绿地(1)的预留位置与车行道路缘石开孔(51)相对应且雨水分流装置(4)外围设置填料缓冲槽(6),内部安装弃流管(42),顶部分散制有溢流口(41),弃流管(42)的进水侧安装长柄闸阀(43),出水端与城市污水系统(10)连接,所述侧分带高位树池(7)顶端与路缘石(5)平齐,底部与侧分带绿地(1)的填料层(14)衔接,所述防堵型溢流口(8)包括雨水篦(81)、挡水堰板(82)、进水槽(83)、缩口型导流槽(84)和网袋(85),沿雨水篦(81)下边缘设置挡水堰板(82),在溢流口顶部切向设置多组进水槽(83),进水槽(83)底部连接缩口型导流槽(84),在缩口型导流槽(84)下方出口处设置网袋(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分带绿地(1)的土壤层(12)、填料层(14)和人工含水层(16)的侧壁均设置防水土工布,填料层(14)与人工含水层(16)之间、人工含水层(16)的顶面均设置透水土工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13)径向向下开孔,孔径10mm,开孔率20-35%,一端封堵,另一端与透水人行道(3)的集水管(3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含水层(16)为水泥稳定开级配碎石层,碎石粒径10-30mm,人工含水层(16)的厚度在50-100cm之间且中部预留取水井(17)的位孔,位孔孔径6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12)由土、河沙、沼渣、腐熟牛粪、草炭分别按50份、10-20份、10-20份、10-20份、10-20份的比例混掺而成,土壤层厚度大于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14)由沸石、蛭石、麦饭石、火山岩制成,其厚度大于2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井(17)为预制塑料管井,管径400mm,顶部高出地面5cm,底面封堵,侧壁穿孔,孔径10mm,开孔率30-40%,穿孔区域高度与人工含水层(16)的高度保持一致且用透水土工布包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井(17)外壁与预留取水井的位孔之间的区域为填料层(18),该填料层(18)由沸石、麦饭石、火山岩按等比例混掺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路边沟顶部采用透水沥青面层封顶并镶嵌雨水篦(22),内部宽、深均为20cm,路边沟底部低于路缘石开孔(51)底面5c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缓冲槽(6)由火山岩、沸石、卵石按等比例混掺而成,宽度30cm,顶端与路缘石开孔(51)底部平齐,底部与侧分带绿地(1)表面平齐,高度10-15c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分带高位树池(7)高出侧分带绿地(1)表面25-30cm,且采用密置松木桩(74)与侧分带绿地(1)相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分带高位树池(7)自上而下包括碎石缓冲层(73)、树皮覆盖层(71)和土壤层(72),其中,土壤层(72)的底部与侧分带绿地(1) 的填料层(14)衔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型溢流口(8)进水槽(83)的底部高出侧分带绿地(1)表面5cm,且进水口的横断面为孔径10mm的筛网,顶部为栅间距10mm的条形格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管(42)的一端设置水泥台,且管底高出雨水分流装置(4)底面5cm。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树皮覆盖层(71)位于以树干(75)为圆心的直径80-85cm的圆形区域内,其表面低于松木桩(74)顶端5cm,所述碎石缓冲层(73)位于树皮覆盖层(71)与松木桩(74)围合的区域,其表面与松木桩(74)顶端平齐、高出树皮覆盖层(71)表面5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95920.9U CN215856984U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195920.9U CN215856984U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56984U true CN215856984U (zh) | 2022-02-18 |
Family
ID=80238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195920.9U Active CN215856984U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5698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13754A (zh) * | 2021-01-25 | 2021-05-18 |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CN114960342A (zh) * | 2022-07-19 | 2022-08-30 | 河南绿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路缘填筑结构及施工方法 |
-
2021
- 2021-01-25 CN CN202120195920.9U patent/CN21585698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13754A (zh) * | 2021-01-25 | 2021-05-18 |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CN114960342A (zh) * | 2022-07-19 | 2022-08-30 | 河南绿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道路路缘填筑结构及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49844B (zh) | 一种具有蓄排水装置的行道树树池 | |
CN208235696U (zh) | 一种基于海绵生态体系水质净化的雨水花园系统 | |
CN102071697B (zh) | 硬质钢筋混凝土护岸斜坡生态修复方法 | |
CN106869237A (zh) | 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9356225A (zh) | 一种多功能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 |
CN111255011A (zh) | 海绵城市排渗水结构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6193247A (zh) | 用于海绵城市的一体化雨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9267445B (zh) | 一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雨水调蓄系统 | |
CN110042724A (zh) |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 |
CN105803894A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 | |
CN215856984U (zh) | 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
CN107989153A (zh) | 一种建设海绵城市的新型施工方法 | |
CN111535098A (zh) | 一种城镇道路绿化带、人行道雨水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14362619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 |
CN207062672U (zh) | 一种透水铺装结构 | |
CN110240280B (zh) | 一种园路绿化隔离带的雨水净化系统 | |
CN109338839B (zh) | 一种建筑垃圾再利用城市渗蓄系统 | |
CN110965420A (zh) | 一种道路改造升级海绵城市的施工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6499002A (zh) | 草坪绿地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108086459A (zh) |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 |
CN112813754A (zh) | 一种用于北方滨海盐碱地区道路雨水净化的侧分带构建系统 | |
CN216786729U (zh) |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新型生态透水道路结构 | |
CN214116117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透水路面 | |
CN214271526U (zh) | 一种基于lid设施的道路 | |
CN215329163U (zh) | 一种用于人行道及绿化带的组合式海绵城市系统的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