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41035U - 一种人工气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工气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41035U
CN215841035U CN202121452875.7U CN202121452875U CN215841035U CN 215841035 U CN215841035 U CN 215841035U CN 202121452875 U CN202121452875 U CN 202121452875U CN 215841035 U CN215841035 U CN 215841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ipeline
communicated
negative pressure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5287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insunny Harmon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insunny Harmon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insunny Harmon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insunny Harmon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41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41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气道,其包括主气管,所述主气管具有插入人体气管的插入端和与外接的呼吸设备连接的气源输入端,所述插入端通过负压吸附固定于人体气管内壁。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通过负压吸附的方式固定于人体气管内壁,固定可靠、结构简单,且不会挤压气管内壁、对气管内壁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人工气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气道。
背景技术
人工气道是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机械通气、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条件。
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在主气道的外壁固定或者套设正压气囊,然后对正压气囊进行充气至气囊与人体气管内壁紧紧贴合,从而将人工气道固定到人体的气管内壁。根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机械通气指南》,建议将人工气道正压气囊内的压力保持在25-30cmH2O。因为如果正压气囊内的压力过低,会降低人工气道和气管壁之间的密封效果,导致分泌物或者外界细菌进入气管而造成肺部感染;而如果正压气囊内的压力过高则可能造成气管壁黏膜纤毛萎缩、溃疡、出血、气管狭窄等问题。因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对正压气囊内的气压进行实时监测并控制的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减轻气囊压力对对患者气管的伤害。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420391870.1,其公开了一种可实时监测气囊压力的人工气道,气囊充气一端连接有一活塞缸,在活塞缸内装有一活塞及弹性体,活塞将活塞缸的内腔分隔成进气腔和排气腔,活塞缸的进气腔与外置气囊的内腔相通,活塞缸上开有与排气腔相通的排气孔,活塞的一侧连接有一指示杆,指示杆伸出活塞缸,指示杆上沿长度方向布置有由若干颜色不同的色彩段依次连接形成的刻度;通过指示杆指向的位置可以直接读取气囊的压力,并人为对压力进行调整。
然而,现有技术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对于需要长时间留置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即使压力控制在25-30cmH2O内,依然会对气管壁有一定的损伤,而且如果监测装置故障或者存在误差,则很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其次,带有气囊压力监测装置的人工气道结构较为复杂,使用不方便,且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气道,该人工气道通过负压吸附的方式与人体气管内壁进行固定,该固定方式牢固可靠,且对气管内壁无损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气道,其包括主气管,所述主气管具有插入人体气管的插入端(10)和与外接的呼吸设备连接的气源输入端,所述插入端通过负压吸附固定于人体气管内壁。
可选地,所述人工气道还包括负压气囊和抽气管路,所述负压气囊固定于主气管的靠近所述插入端的外壁,所述负压气囊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通气孔;所述抽气管路一端连通到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另一端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人工气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正压气囊和充气管路,所述第一正压气囊设置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所述充气管路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内腔,另一端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正压气囊和所述负压气囊之间设置有支撑部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外壁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负压气囊的内壁方向延伸的支撑梁或支撑凸起;和/或,所述负压气囊的内壁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外壁方向延伸的支撑梁或支撑凸起。
可选地,所述支撑梁沿所述主气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以所述主气管的轴线为中心轴均布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外壁。
可选地,所述抽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内壁,并与主气管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为穿设于主气管内部腔的独立的管路,抽气管路与主气管的内壁贴合并固定安装,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充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内壁,并与主气管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为穿设于主气管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充气管路与主气管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抽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所述充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负压气囊外形为圆柱状,在所述负压气囊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负压槽。
可选地,在所述负压气囊的外壁设置两个沿周向延伸的环形负压槽,两个所述环形负压槽以所述负压气囊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为基准对称分布。
可选地,所述人工气道还包括第二正压气囊、第三正压气囊、抽气管路和充气管路,所述第二正压气囊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间隔固定于所述主气管的靠近所述插入端的外壁;所述充气管路一端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二正压气囊的内腔和第三正压气囊的内腔,另一端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第二正压气囊和第三正压气囊及气管内壁共同围合形成负压区域,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负压区域,另一端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抽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内壁,并与主气管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为穿设于主气管内腔的独立的管路,抽气管路与主气管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充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内壁,并与主气管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为穿设于主气管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充气管路与主气管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人工气道还包括第一瓣膜、第二瓣膜和抽气管路,所述第一瓣膜和第二瓣膜间隔固定于所述主气管的靠近所述插入端的外壁;第一瓣膜和第二瓣膜及气管内壁共同围合形成负压区域,所述抽气管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负压区域,另一端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瓣膜沿其径向向外延伸的同时向远离所述负压区域的方向倾斜或者弯曲,所述第二瓣膜沿其径向向外延伸的同时向远离所述负压区域的方向倾斜或者弯曲。
可选地,所述充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形成于所述主气管的内壁,并与主气管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为穿设于主气管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充气管路与主气管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充气管路的一端从主气管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的另一端从主气管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可选地,所述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为-70kPa至0kPa。
可选地,所述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为-30kPa至-3kPa。
可选地,所述抽气管路连接有第一测压装置;和/或,所述充气管路连接有第二测压装置。
可选地,所述抽气管路连接有第一测压装置,所述第一测压装置集成于外接的抽气设备;和/或,所述充气管路连接有第二测压装置,所述第二测压装置集成于外接的充气设备。
可选地,外接的呼吸设备和外接的抽气设备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呼吸设备和外接的充气设备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抽气设备和外接的充气设备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呼吸设备、外接的抽气设备和外接的呼吸设备集成设置。
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通过负压吸附方式固定于人体气管内壁,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正压气囊对气管内壁压迫而造成气管内壁损伤的问题;同时负压吸附固定的方式更加牢固,不会由于患者活动而造成人工气道的脱落,安全性和可靠性高。
第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人工气囊通过负压气囊吸附于气管内壁,负压气囊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在人工气道通过负压吸附的方式固定于气管内壁时,能够同时对患者气管内的异物、分泌物、痰液等进行抽吸和清理,省去了专门用来清理气管异物的清洗管路;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使用方便、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第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负压气囊的内腔可以同时设置正压气囊,在人工气道插入气管后,先对正压气囊进行充气,进而推动负压气囊外壁靠近气管内壁,缩小负压气囊外壁与气管内壁之间的间隙,以便于负压气囊与气管内壁之前能够顺利通过负压吸附方式进行吸附贴合;此处的正压气囊的作用在于推动负压气囊靠近气管内壁,正压气囊并不与气管内壁接触,因此也不存在现有技术中正压气囊压迫气管内壁的问题,且对正压气囊的密封性和压力范围没有严格的要求,操作方便。
第四,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正压气囊的外周设置有支撑梁或者支撑凸起,可以防止在负压吸附过程中,正压气囊与负压气囊贴合,封闭抽气通路,进而影响负压气囊与气管壁之间的密封;支撑梁或者支撑凸起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第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正压气囊,两个正压气囊之间为负压区域,通过抽气管路将负压区域和抽气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实现负压吸附连接,该方案不需要设置负压气囊,但同样实现了负压吸附连接,避免了对气管内壁的损伤。
第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瓣膜,两个瓣膜之间为负压区域,通过抽气管路将负压区域和抽气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实现负压吸附连接,该方案不需要设置负压气囊,也不需要设置正压气囊,但同样实现了负压吸附连接,避免了对气管内壁的损伤,该实施方式结构更加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且不用进行充气操作,使用快捷方便。
第七,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在利用负压原理进行吸附固定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气管内壁与人工气道之间的密封问题,进而防止外界细菌或者其他杂物进入气道,造成肺部感染的技术问题。
第八,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充气管路和抽气管路与主气管之间的位置关系多样,灵活性强,便于生产制造。
第九,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的充气管路和抽气管路设置有测压装置,能够便于充气压力和抽气压力的监测和控制。
第十,在本实用新型采用负压吸附方式进行人工气道的固定,对人体无损害的负压吸附压力的范围大,因此本申请对于测压装置的精确度要求不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一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主气管、抽气管路和充气管路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主气管、抽气管路和充气管路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主气管、抽气管路和充气管路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一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一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气管;10.插入端;20. 气源输入端;2.负压气囊;21.通气孔;22. 环形负压槽;3. 抽气管路;31. 第一测压装置;4.第一正压气囊;41.支撑梁;42.支撑凸起;5.充气管路;51. 第二测压装置;6.第二正压气囊;7.第三正压气囊;8.负压区域;91.第一瓣膜;92.第二瓣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气道,其包括主气管1,主气管1具有插入人体气管的插入端10和与外接的呼吸设备连接的气源输入端20,所述插入端10通过负压吸附固定于人体气管内壁。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通过负压吸附方式固定于人体气管内壁,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正压气囊对气管内壁压迫,进而对气管内壁造成损伤的问题,且负压吸附固定的方式更加牢固,不会由于患者活动而造成人工气道的脱落,安全性和可靠性高。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包括主气管1、负压气囊2和抽气管路3。主气管1具有插入人体气管的插入端10和与外接的呼吸设备连接的气源输入端20,负压气囊2固定于主气管1的靠近所述插入端10的外壁,负压气囊2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通气孔21;抽气管路3一端连通到负压气囊2的内腔,另一端连通外接的抽气设备。使用该人工气道时,先将人工气道的主气管1的插入端10插入到人体气管内合适的位置,启动抽气设备抽吸气管内的气体,负压气囊2在负压气流的作用下贴附于人体气管内壁,从而实现人工气道的固定。
具体地,为了便于负压气囊2与气管内壁的贴合和密封,负压气囊2的形状优选圆柱形。
为了保证负压气囊2与气管内壁的密封性和固定牢靠性,通气孔21开设有多个,且均匀地分布于负压气囊2的侧壁。具体地,通气孔21沿圆柱形的负压气囊2的周向均布为一圈或者多圈。另外,通气孔21的大小的设置只要能够保证负压吸附的可靠性以及通气孔21不会被气道内的分泌物堵塞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负压气囊2的外壁能够快速可靠地与气管内壁进行贴合,在负压气囊2的内腔可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正压气囊4,即囊套囊的结构。第一正压气囊4位于负压气囊2的内腔,且固定于主气管1的外壁。相应地,还设置有充气管路5,充气管路5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另一端连通外接的充气设备。通过充气设备向第一正压气囊4内充气,第一正压气囊4逐渐膨胀,进而推动负压气囊2的外壁向气管内壁靠近到一定位置后,停止充气,开启抽气设备进行抽负压,负压气囊2在负压吸附的作用下贴附到气管内壁,实现人工气道的固定以及其与气管内壁之间的密封。
可选地,第一正压气囊4设置为一个,位于负压气囊2的内腔的中心位置。在使用状态下,第一正压气囊4的两端和外壁与负压气囊2的内壁保持一定间隙。优选地,正压气囊4充气状态下的外径尺寸小于人体气管的内径。抽气管路3与负压气囊2内腔连通的位置位于主气管1的正压气囊4一端与负压气囊2的相应的一端之间的间隙内,即负压气囊2的内壁与正压气囊4的外壁之间形成的腔隙与抽气管路3连通。
可选地,第一正压气囊4也可以设置为多个,顺序排列于负压气囊1的内腔,充气管路5分别与每个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正压气囊4,可以提高负压气囊2的外壁与气管内壁之间贴附的可靠性和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正压气囊的作用在于推动负压气囊的外壁靠近气管内壁,正压气囊并不与气管内壁接触,因此也不存在现有技术中正压气囊压迫气管内壁的问题。且由于正压气囊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对正压气囊的内腔压力没有特别的要求,对正压气囊及充气管路的密封性也不做要求,更无需对正压气囊进行精确的压力监测。因此本申请的人工气道结构简单,工艺要求低,便于操作,且成本低。
可选地,为了防止在抽气设备抽气过程中,负压气囊2的内壁与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之间贴合而封闭抽气通路,进而影响负压气囊2与气管壁之间的密封,在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和所述负压气囊2之间设置有能够防止负压气囊2的内壁与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贴合的支撑部件。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壁方向延伸的支撑梁41。所述支撑梁41沿所述主气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均布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周。支撑梁41的高度根据人体气管内径的大小进行合理设计即可。当然,也可以在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方向延伸的支撑梁41。
图2为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为了防止在抽气设备抽气过程中,负压气囊2的内壁与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之间贴合而封闭抽气通路,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设置多个朝向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壁方向延伸的支撑凸起42。支撑凸起42可均匀地分布于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周。当然,也可以在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方向延伸的支撑凸起42。另外上述的支撑梁41和支撑凸起42只是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支撑部件不限于此,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支撑部件。
图3、图4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的主气管1、抽气管路3和充气管路5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参见图3-5,为了便于人工气道的插拔,减少抽气管路3对主气管1插拔时的干扰,抽气管路3可集成到主气管1的侧壁内或者主气管1的管腔内。
具体地,参见图3,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抽气管路3集成到主气管1的侧壁内,使用时只需要将主气管1插入气道即可,抽气管路3对主气管1没有任何的干扰和影响,使用方便。
参见图2,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内壁,并与主气管1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抽气管路3形成于主气管1的内壁,则抽气管路3的直径不受主气管1的壁厚的影响,抽气管路3的内径可以设计的较大一些,防止气管内的分泌物进入抽气管路3,造成抽气管路3的堵塞。
参见图3,所述抽气管路3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部的独立的管路,抽气管路3与主气管1的内壁贴合安装,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固定,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抽气管路3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因此抽气管路3的设计与主气管1的设计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
以上抽气管路3与主气管1的位置关系,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可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使用场景进行灵活选择。
同理,继续参见图3至图5,充气管路5与主气管路1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有多种。
参见图3,所述充气管路5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充气管路5集成到主气管1的侧壁内,使用时只需要将主气管1插入气道即可,充气管路5对主气管1没有任何的干扰和影响,使用方便。
参见图2,所述充气管路5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内壁,并与主气管1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参见图3,所述充气管路5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充气管路5与主气管1的内壁贴合并固定,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充气管路5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因此充气管路5的设计与主气管1的设计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
上述提到的外接的抽气设备、外接的充气设备和外接的呼吸设备可以是分开独立的多台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一起的呼吸设备。本申请旨在保护人工气道的相关技术方案,外接的相关设备可以选择现有的市售设备,只要外接的相关设备能够同时提供负压抽吸和主动的供气、排气即可,因此本申请对于外接设备不做其他限定。
图6为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所述负压气囊2外形为圆柱状,在所述负压气囊2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周向延伸的环形负压槽22。通过环形负压槽22的设置可以增大负压作用面积,从而提高负压气囊2与气管内壁之间密封的可靠性。
优选地,在所述负压气囊2的外壁设置两个沿周向延伸的环形负压槽22,两个所述环形负压槽22以所述负压气囊2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为基准对称分布于所述负压气囊2的侧壁。通过设置两个环形负压槽22,并沿负压气囊22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可以将负压气囊2的侧壁充分地贴附到气管内壁,即使在患者活动的情况下,主气管1也不会脱落。当然,环形负压槽22也是可以设置为更多个,增加其可靠性,在此不在累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负压吸附方式对人工气道进行固定,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优选-70kPa至0kPa ,因为在-70kPa至0kPa 范围内,负压吸附对人体气管内壁几乎无伤害。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优选地,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为-50kPa至0kPa;更优选地,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为-30kPa至-3kPa。
图7为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另一种结构示意图,为了能够直观的观察和监测第一正压气囊4、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以及负压气囊2、负压区域8的压力,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还可以在抽气管路3上连接第一测压装置31,和/或,在所述充气管路5上连接第二测压装置51。
第一测压装置31和第二测压装置51可选用常规市售的监测设备,本申请不做限定。当然本申请中对充气管路5和可抽气管路3中气体压力的监测也可以采用观察式的气囊监测设备。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气道其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较大,因此本申请的人工气道操作方便,且对压力监测设备的精度要求不高,成本低。
可选地,为了提高集成度,所述第一测压装置31可集成于外接的抽气设备;所述第二测压装置51可集成于外接的充气设备。
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集成度,外接的呼吸设备和外接的抽气设备可以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呼吸设备和外接的充气设备可以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抽气设备和外接的充气设备可以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呼吸设备、外接的抽气设备和外接的呼吸设备三者均集成设置。
实施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图8中的虚线示意人体气管的内壁。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包括主气管1、第二正压气囊6、第三正压气囊7、抽气管路3和充气管路5。主气管1具有插入人体气管的插入端10和与外接的呼吸设备连接的气源输入端20,所述第二正压气囊6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7间隔固定于所述主气管1的靠近所述插入端10的外壁;所述充气管路5一端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二正压气囊6的内腔和第三正压气囊7的内腔,另一端连通至外接的充气设备;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及气管内壁共同围合形成负压区域8,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负压区域8,另一端连通至外接的抽气设备。使用该人工气道时,先将人工气道主气管1的插入端10插入到人体气管内合适的位置,启动充气设备向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进行充气,直到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的外壁接近或者接触气管内壁时停止充气;然后启动抽气设备从负压区域8进行抽气,直到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的外壁与气管内壁完全贴合并形成负压将人工气道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人工气道和气管内壁之间的密封依靠的是第二正压气囊6、第三正压气囊7的外壁与气管内壁的贴合,但是其固定原理同实施例一,即为为负压吸附固定和连接。通过在负压区域8内形成负压,而将气管内壁与第二正压气囊6、第三正压气囊7的外壁吸合固定。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是负压吸附原理对人工气道进行固定,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对气管壁无挤压,不会对气管壁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不用设置负压气囊2和通气孔21,气流直接从第二正压气囊6、第三正压气囊7的外壁与气管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负压区域8,并由抽气管路3抽出,因此不容易产生气孔堵塞,且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性高。并且本实施例中对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进行充气的目的只是让气囊的外壁与气管内壁接近,便于产生负压密封,而不是通过正压气囊产生的压力对人工气道进行固定,因此正压气囊的压力不需要精确的测量和控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施例中,抽气管路3、充气管路5与主气管1位置关系设置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累述;本实施例中未提及的其他细节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累述。
实施例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气道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图9中的虚线示意人体气管的内壁。本实施例的人工气道包括主气管1、第一瓣膜91、第二瓣膜92和抽气管路3,所述第一瓣膜91和第二瓣膜92间隔固定于所述主气管1的靠近所述插入端10的外壁;第一瓣膜91和第二瓣膜92及气管内壁共同围合形成负压区域8,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负压区域8,另一端连通外接的抽气设备。使用该人工气道时,先将人工气道主气管1的插入端10插入到人体气管内合适的位置,启动抽气设备从负压区域8进行抽气,第一瓣膜91的周缘部分与气管内壁贴合,第二瓣膜(92)的周缘部分与气管内壁贴合,人工气道通过负压吸附被固定于气管内。
优选地,为了保证在抽气管路3抽气过程中第一瓣膜91和第二瓣膜92的周缘在负压作用下弯曲变形而影响密封效果,所述第一瓣膜91沿其径向向外方向延伸的同时向远离所述负压区域8的方向倾斜或者弯曲,所述第二瓣膜92沿其径向向外方向延伸的同时向远离所述负压区域8的方向倾斜或者弯曲。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提高人工气道固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二相比,其用瓣膜结构替代了正压气囊结构,不需要充气管路和充气设备,整体结构更加简单,操作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可在负压吸附过程中对气道内的分泌物及其他异物进行清理。
本实施例中,抽气管路3与主气管1位置关系设置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累述;本实施例中未提及的其他细节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累述。
另外,本申请中所述的正压气囊是指其工作时,需要向其内腔充入气体,形成正压;本申请中所述的负压气囊是指其工作时,需要向外抽取气体,形成负压;而并非对气囊本身结构或者材质的限定和要求。本申请中第一正压气囊、第二正压气囊、第三正压气囊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区分和描述,而并非对其设置位置和顺序的限定。本申请中提到的负压吸附中的“负压”是指在患者或者使用者所处的环境中、相对于外界大气压而言的相对负压,而并且绝对负压。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22)

1.一种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气管(1),所述主气管(1)具有插入人体气管的插入端(10)和与外接的呼吸设备连接的气源输入端(20),所述插入端(10)通过负压吸附固定于人体气管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压气囊(2)和抽气管路(3),所述负压气囊(2)固定于主气管(1)的靠近所述插入端(10)的外壁,所述负压气囊(2)的侧壁设置有多个通气孔(21);所述抽气管路(3)一端连通到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另一端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正压气囊(4)和充气管路(5),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设置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所述充气管路(5)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另一端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和所述负压气囊(2)之间设置有支撑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壁方向延伸的支撑梁(41)或支撑凸起(42);和/或,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朝向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方向延伸的支撑梁(41)或支撑凸起(4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41)沿所述主气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以所述主气管(1)的轴线为中心轴均布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外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内壁,并与主气管(1)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3)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腔的独立的管路,抽气管路(3)与主气管(1)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路(5)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5)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内壁,并与主气管(1)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5)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充气管路(5)与主气管(1)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正压气囊(4)的内腔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气囊(2)外形为圆柱状,在所述负压气囊(2)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负压槽(2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压气囊(2)的外壁设置两个沿周向延伸的环形负压槽(22),两个所述环形负压槽(22)以所述负压气囊(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面为基准对称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正压气囊(6)、第三正压气囊(7)、抽气管路(3)和充气管路(5),所述第二正压气囊(6)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7)间隔固定于所述主气管(1)的靠近所述插入端(10)的外壁;所述充气管路(5)一端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二正压气囊(6)的内腔和第三正压气囊(7)的内腔,另一端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第二正压气囊(6)和第三正压气囊(7)及气管内壁共同围合形成负压区域(8),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负压区域(8),另一端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内壁,并与主气管(1)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3)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腔的独立的管路,抽气管路(3)与主气管(1)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气囊(2)的内腔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管路(5)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6)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7)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5)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内壁,并与主气管(1)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6)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7)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充气管路(5)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部的独立的管路,充气管路(5)与主气管(1)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充气管路(5)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二正压气囊(6)的内腔和所述第三正压气囊(7)的内腔同时连通,所述充气管路(5)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充气设备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瓣膜(91)、第二瓣膜(92)和抽气管路(3),所述第一瓣膜(91)和第二瓣膜(92)间隔固定于所述主气管(1)的靠近所述插入端(10)的外壁;第一瓣膜(91)和第二瓣膜(92)及气管内壁共同围合形成负压区域(8),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连通至所述负压区域(8),另一端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瓣膜(91)沿其径向向外方向延伸的同时向远离所述负压区域(8)的方向倾斜或者弯曲,所述第二瓣膜(92)沿其径向向外方向延伸的同时向远离所述负压区域(8)的方向倾斜或者弯曲。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侧壁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侧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区域(8)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侧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3)形成于所述主气管(1)的内壁,并与主气管(1)的内壁一体成型,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区域(8)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或者,
所述抽气管路(3)为穿设于主气管(1)内腔的独立的管路,抽气管路(3)与主气管(1)的内壁贴合安装,所述抽气管路(3)的一端从主气管(1)内壁延伸出并与所述负压区域(8)连通,所述抽气管路(3)的另一端从主气管(1)的内壁延伸出与外接的抽气设备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为-70kPa至0kPa。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附的压力范围为-30kPa至-3kPa。
20.根据权利要求3、4、5、6、8、9、12、13或14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路(3)连接有第一测压装置(31);和/或,所述充气管路(5)连接有第二测压装置(51)。
21.根据权利要求3、4、5、6、8、9、12、13或14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管路(3)连接有第一测压装置(31),所述第一测压装置(31)集成于外接的抽气设备;和/或,所述充气管路(5)连接有第二测压装置(51),所述第二测压装置(51)集成于外接的充气设备。
22.根据权利要求2-17任一项所述的人工气道,其特征在于,外接的呼吸设备和外接的抽气设备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呼吸设备和外接的充气设备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抽气设备和外接的充气设备集成设置;或者,外接的呼吸设备、外接的抽气设备和外接的呼吸设备集成设置。
CN202121452875.7U 2020-06-30 2021-06-29 一种人工气道 Active CN2158410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53700 2020-06-30
CN202021235370 2020-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41035U true CN215841035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35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52875.7U Active CN215841035U (zh) 2020-06-30 2021-06-29 一种人工气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410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5965A (zh) * 2020-06-30 2021-12-31 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气道
CN116833175A (zh) * 2023-09-01 2023-10-03 江苏英斯坦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管导管管壁清理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5965A (zh) * 2020-06-30 2021-12-31 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气道
CN116833175A (zh) * 2023-09-01 2023-10-03 江苏英斯坦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管导管管壁清理器
CN116833175B (zh) * 2023-09-01 2023-12-01 江苏英斯坦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管导管管壁清理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41035U (zh) 一种人工气道
CA1109750A (en) Double cuffed endotracheal tube
US5937861A (en) Tracheal tube with self-supporting tracheal tube cuff
US3948273A (en) Endotracheal tube having a non-sticking inner surface
AU741071B2 (en) Tracheal tube devices
US3731692A (en) Tracheotomy or endotracheal tube cuff
US4598707A (en) Medical tube with inflation cuff
US20120180791A1 (en) Ventilator Attachment Fitting Usable on an Endotracheal Tube Having an Integrally Formed Suction Lumen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Or Using the Same
CN109475668B (zh) 导管动态末端闭塞
US9987449B2 (en) Suction catheter device and method
JPH0363B2 (zh)
US20130047993A1 (en) Tracheal tube having a flange with a variable volume
US20190009042A1 (en) Cuff inflators, indicators and assemblies
CN113855965A (zh) 一种人工气道
CN215841036U (zh) 一种人工气道
JP2013536000A (ja) 気管チューブカフの圧力インジケータ
WO2012087841A1 (en) Endotracheal tube having a cuff elastically expandable and non-elastically expandable portions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or using the same
EP3838322B1 (en) Sealing cuff for tracheal tubes
CN213852290U (zh) 一种呼吸科吸痰护理装置
JPS60182963A (ja) 気管用チユーブ
CN208243895U (zh) 一种新型气道介入治疗用单腔带球囊气管插管
CN113855966A (zh) 一种人工气道
CN215841034U (zh) 一种人工气道
CN220632731U (zh) 一种可视鼻咽通气导管
CN219354947U (zh) 一种喉罩囊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