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28457U - 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 Google Patents
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28457U CN215828457U CN202122088205.8U CN202122088205U CN215828457U CN 215828457 U CN215828457 U CN 215828457U CN 202122088205 U CN202122088205 U CN 202122088205U CN 215828457 U CN215828457 U CN 2158284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ion tank
- tank body
- overflow
- microalga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反应池本体内交错固定有2块以上的导流板,将其分隔成左右相连通的单元池,单元池上设置有进水口,中间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侧壁上有溢流孔和排藻口,通过溢流孔连接有对称的溢流池,溢流池上连接有出水口。污水通过闸门控制可以进入任意一个单元池,采用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本实用新型把连续系统的空间推流与SBR法的时间推流生化处理过程合二为一,整个系统连续进水和连续出水,而单元池子相对为间歇进水和间歇排水,可以进行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同时通过导流板交错导水,降低了系统的水头损失节省了能耗,采用紧密的体化系统,节省了占地面积和建设费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采用生物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的概念逐渐被公众接受,也广泛应用于污水、土壤、废气等的处理,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传统活性污泥法通过设置好氧区、缺氧区、厌氧区等不同条件进行硝化反硝化以及厌氧释磷好氧吸磷从而实现脱氮除磷,不但工艺复杂、操作难度大、效果一般,还很难实现同步脱氮除磷。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隙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流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SBR反应池内厌氧、缺氧及好氧状态交替进行,所以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可以达到除磷脱氮的目的。经过这个废水处理工艺的废水可达到设计要求,可以直接排放。它的操作模式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待机等5个基本过程,从污水流入开始到待机时间结束,算作一个周期,进水期(不曝气)-反应期(曝气)-沉淀期(静置,不曝气)-排水排泥期(排水排泥)-闲置期(污泥活化)。由于单个SBR反应池集储水、曝气和沉淀于一体,间隙排污,因此经常是多个单独的SBR反应池并联运行,可以做到连续排污。即按操作顺序依次对每个SBR反应池充水,当处理系统中最后一个反应器充水完成后,第一反应器己完成整个运行周期并接着充水,如此循环往复运行。但多个SBR反应池不仅占地空间大,而且间歇期长,废水处理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同时减少了投资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包括顺次相连的左侧溢流池、反应池本体和右侧溢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本体内的前、后池壁上交错固定有2块以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反应池本体分隔成左右相连通的单元池,其中单元池的前或/和后池壁上设置有可开关的进水口,所述相邻导流板之间的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侧壁上部有可开关的溢流孔与溢流池相连通,左或/和右单元池靠近底部位置开设有朝外的可开关的排藻口,所述左、右侧溢流池的池壁上连接有可开关的出水口。
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大小相同,且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
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的上部,排藻口位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的下部靠近底部位置。
所述反应池本体左、右池壁对称开设有八个直径一致的溢流孔和两个排藻口。
所述反应池本体内导流板高度大致为反应池本体池高度的3/4。
所述左、右溢流池池壁高度与反应池本体池壁高度相同。
所述导流板有五块,将反应池本体划分为六个依次相连通的单元池,其中中间四个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
其中第一、三、四、六单元池的前或/和后池壁上设置有进水口,四个进水口在同一高度,且略高于出水口。
所述进水口、出水口位于反应池本体的同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交错设置的导流板将反应池本体分隔成相连通的单元池,污水在导流板空间推流作用下,蛇形流过反应池本体,中间单元池底下铺微孔曝气装置,作曝气池,在两侧的两个单元池中,采用平流式沉淀方式,最后通过溢流孔进入溢流池中,由出水口排出。本实用新型装置运行过程中,污水通过闸门控制可以进入任意一个池子,采用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把连续系统的空间推流与SBR法的时间推流生化处理过程合二为一,整个系统连续进水和连续出水,而单个单元池相对为间歇进水和间歇排水,可以进行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控制。
2、通过导流板交错导水,降低了系统的水头损失节省了能耗,采用紧密的体化系统,节省了占地面积和建设费用。
3、反应池本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微藻颗粒生长导致池内微藻颗粒浓度超出其最佳工作浓度范围。此时可以通过排藻口排出多余的微藻颗粒,控制其浓度在最佳工作浓度范围内。排出的微藻颗粒可收集起来,用于制生物柴油,或晒干后用作燃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的处理流程图;
其中A为第一阶段,B为第一过渡阶段,C为第二阶段,D为第二过渡阶段;图中黑点为颗粒微藻,箭头方向是水进出方向,曲线为水推流方向。
图中标号列示:1、出水口A;2、进水口a;3、进水口b;4、进水口c;5、进水口d;6、出水口B;7、溢流孔;8、导流板;9、排藻口;10、溢流池;11、微孔曝气装置,12、单元池;13、颗粒微藻;14、反应池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包括左侧溢流池10、带导流板8的反应池本体14、右侧溢流池10。左侧溢流池10、右侧溢流池10的前壁上分别开设有可开关的出水口A1、出水口B6。左侧溢流池10、右侧溢流池10的作用是让出水更加均匀,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颗粒藻进入处理好的水中。
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10位置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14左、右壁外,反应池本体14与溢流池10相接的池壁凿八个直径一致的溢流孔7,反应池本体14内导流板8交错放置,五块导流板8将反应池本体14划分成六个单元池12。反应池本体14的左侧和右侧单元池12的侧壁上开设有排藻口9。在第一、三、四、六单元池12的前壁上分别开设有可开关的进水口a2、进水口b3、进水口c4、进水口d5,四个进水口在同一高度,且略高于出水口。污水通过闸门控制进水口可以进入任意一个池子,采用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
在中间的第二、三、四、五单元池12的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装置11,该中间的四个单元池作曝气池;在两侧的两个单元池中,采用平流式沉淀方式。
反应池本体14运行按周期运行,一个周期包括两个主阶段和两个过渡阶段,如图3所述。
第一主阶段(图3中A),污水先从进水口d5进人,污水及混合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一主阶段相反,微藻颗粒13沉积于左侧的单元池12内,处理后的废水自溢流孔7进入右侧溢流池10,再自出水口A1排出。
第一过渡阶段(图3中B),在微藻颗粒沉积时起缓冲作用。第二主阶段之后,在推流作用下,微藻颗粒13沉积在反应池本体14左侧。关闭进水口d5,污水从进水口b3进水,但仍由出水口A1排出,微藻颗粒13在推流作用下,回流至其它单元池内。过渡阶段不曝气。
第二主阶段(图3中C),污水首先从进水口a2进入,推流过程中经过中间四个单元池12进行曝气,有机物降解,微藻颗粒13沉积于右侧的单元池12内,处理后的废水自溢流孔7进入右侧溢流池10,再自出水口B6排出。
第二过渡阶段(图3中D),在微藻颗粒沉积时起缓冲作用。第一主阶段之后,在推流作用下,微藻颗粒13沉积在反应池本体14右侧。关闭进水口a2,污水从进水口c4进水,但仍由出水口B6排出,微藻颗粒13在推流作用下,回流至其它单元池内。过渡阶段不曝气。
反应池本体14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微藻颗粒生长导致池内微藻颗粒浓度超出其最佳工作浓度范围。此时可打开进水口a2或d5,再将两个排藻口9也打开,关闭出水口A1和B6,排出多余的微藻颗粒,控制其浓度在最佳工作浓度范围内。排出的微藻颗粒可收集起来,用于制生物柴油,或晒干后用作燃料。
使用时,可参考以下参数:反应池本体规格356mm*266mm*120mm,有效水深:50mm,水力停留时间:12h(含沉淀时间),进水量:0.0059L/min,微藻颗粒最佳工作浓度范围:1~1.8g/L,曝气装置气泵:100rpm 380ml/min。
运行效果:连续进废水36小时后,之后出水水质氨、氮和COD均满足《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1-2011)排放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包括顺次相连的左侧溢流池、反应池本体和右侧溢流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本体内的前、后池壁上交错固定有2块以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反应池本体分隔成左右相连通的单元池,其中单元池的前或/和后池壁上设置有可开关的进水口,所述相邻导流板之间的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侧壁上部有可开关的溢流孔与溢流池相连通,左或/和右单元池靠近底部位置开设有朝外的可开关的排藻口,所述左、右侧溢流池的池壁上连接有可开关的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大小相同,且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两侧溢流池对称设置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外的上部,排藻口位于反应池本体的左、右两侧壁的下部靠近底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本体左、右池壁对称开设有八个直径一致的溢流孔和两个排藻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本体内导流板高度为反应池本体池高度的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溢流池池壁高度与反应池本体池壁高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有五块,将反应池本体划分为六个依次相连通的单元池,其中中间四个单元池底部安装有微孔曝气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三、四、六单元池的前或/和后池壁上设置有进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其中四个进水口在同一高度,且高于出水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出水口位于反应池本体的同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88205.8U CN215828457U (zh) | 2021-09-01 | 2021-09-01 | 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88205.8U CN215828457U (zh) | 2021-09-01 | 2021-09-01 | 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28457U true CN215828457U (zh) | 2022-02-15 |
Family
ID=80197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088205.8U Active CN215828457U (zh) | 2021-09-01 | 2021-09-01 | 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28457U (zh) |
-
2021
- 2021-09-01 CN CN202122088205.8U patent/CN21582845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92268A (zh) | 气液混合提升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 |
CN102180543A (zh) | 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2292993U (zh) | 深度去除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BioDopp生化反应器 | |
CN110759591A (zh) | 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及系统 | |
CN100369830C (zh) | 循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及其活性污泥反应器 | |
CN111606414A (zh) | 一种稳定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sbr反应器及其运行方法 | |
CN111099726A (zh) | 一种同步反硝化脱氮除磷双泥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工艺 | |
CN111039521A (zh) | 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及用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 | |
CN101215044A (zh) | 多级循环复合式污水处理方法 | |
CN100500593C (zh) | 复合式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1985383A (zh) | 改进型四沟式氧化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 |
CN212687690U (zh) | 一种序批式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 | |
CN101357814A (zh) | 一种环流多重生化与过滤联动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2279380A (zh) |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圆筒式自循环脱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5828457U (zh) | 颗粒微藻连续循环反应池 | |
CN101759331B (zh) | 前置活性污泥-廊道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13738784U (zh) |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圆筒式自循环脱氮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5712455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1999827U (zh) | 高效稳定生物倍增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5288157U (zh) | 一种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1614336U (zh) | 一种前置活性污泥-廊道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2894341U (zh) | 一种hit污水处理集装箱模块反应器 | |
CN214457451U (zh) | 一种一体式ec-ao-mbr的水处理设备 | |
CN100375724C (zh) | 一种折流板反应器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 | |
CN113880239A (zh) | 曝气动力横向内循环无限ao脱氮系统及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