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5727U - 一种触点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点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5727U
CN215815727U CN202122236921.6U CN202122236921U CN215815727U CN 215815727 U CN215815727 U CN 215815727U CN 202122236921 U CN202122236921 U CN 202122236921U CN 215815727 U CN215815727 U CN 2158157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contact
electrode
static
push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369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俊平
于荣爱
王亚宾
黄嘉健
匡毅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u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u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u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u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369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57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57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57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点继电器,包括壳体、面板、具有中空部的线圈筒、线圈、衔铁、推杆、动电极及静电极。面板设于壳体内且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面板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及通孔,线圈筒设于第一容腔内,线圈筒上设有适配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线圈绕设于线圈筒的外周,衔铁活动设于中空部,推杆的一端连接于衔铁,推杆的另一端穿设于通孔且伸入第二容腔内,动电极设于推杆的另一端,静电极设于壳体上且伸入第二容腔内。采用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由于面板与线圈筒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进行定位,可确保面板上的通孔与线圈筒的中空部同轴,使得触点继电器的面板、推杆、衔铁以及线圈筒之间可以顺利配合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触点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点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触点继电器主要通过面板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两个容腔,静电极设于其中一个容腔内,绕设有线圈的线圈筒设置于另一个容腔内,衔铁设于线圈筒的中空部内,推杆的一端连接于衔铁,推杆的设有动电极的另一端穿设于面板上的通孔且伸入设有静电极的容腔内。但是,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面板和线圈筒往往无法精准对位,导致面板上的通孔与线圈筒的中空部不同轴,进而导致面板、推杆、衔铁以及线圈筒之间无法配合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点继电器,以解决现有触点继电器的结构部件之间无法配合安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触点继电器,包括:
壳体;
面板,所述面板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面板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及通孔;
具有中空部的线圈筒,所述线圈筒设于所述第一容腔内,所述线圈筒上设有适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
线圈,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线圈筒的外周;
衔铁,所述衔铁活动设于所述中空部;
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衔铁,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通孔且伸入所述第二容腔内;
动电极,所述动电极设于所述推杆的另一端;
静电极,所述静电极设于所述壳体上且伸入所述第二容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另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另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静电极包括静触点导电部件及静电极,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伸入所述第二容腔内,所述静电极铆接于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上;
所述动电极包括动触点导电部件及动触点,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设于所述推杆的另一端,所述动触点铆接于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和所述静触点均为两个,两个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间隔设于所述壳体上,两个所述静触点分别设于两个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上;
所述动触点为两个,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为一个,两个所述动触点间隔设于同一个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衔铁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凸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腔内对应所述线圈筒的所述中空部的位置设置有干簧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腔内还设有用于将所述动电极与所述静电极产生的电弧吹向侧边的磁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挡弧板,所述挡弧板用于隔开所述磁铁与所述静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挡弧板自所述壳体的内壁延伸至抵接于所述面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点继电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触点继电器,包括壳体、面板、具有中空部的线圈筒、线圈、衔铁、推杆、动电极及静电极。面板设于壳体内且将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面板上设有第一定位部及通孔,线圈筒设于第一容腔内,线圈筒上设有适配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线圈绕设于线圈筒的外周,衔铁活动设于中空部,推杆的一端连接于衔铁,推杆的另一端穿设于通孔且伸入第二容腔内,动电极设于推杆的另一端,静电极设于壳体上且伸入第二容腔内。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通电时,也即线圈通电时,线圈筒的中空部内会产生磁场,衔铁在磁场的作用下相对于中空部活动,以带动推杆朝向第二容腔活动,推杆将静电极推动至与动电极接触导通。采用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由于面板与线圈筒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进行定位,可确保面板上的通孔与线圈筒的中空部同轴,从而使得触点继电器的面板、推杆、衔铁以及线圈筒之间可以顺利配合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点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点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触点继电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壳体;11、第一容腔;12、第二容腔;121、磁铁;122、挡弧板;2、面板;21、第一定位部;22、通孔;3、线圈筒;31、中空部;32、第二定位部;4、线圈;5、衔铁;51、凸缘;6、推杆;7、动电极;71、动触点导电部件;72、动触点;8、静电极;81、静触点导电部件;82、静触点;9、干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点继电器,包括壳体1、面板2、具有中空部31的线圈筒3、线圈4、衔铁5、推杆6、动电极7及静电极8。面板2设于壳体1内且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2,面板2上设有第一定位部21及通孔22,线圈筒3设于第一容腔11内,线圈筒3上设有适配于第一定位部21的第二定位部32,线圈4绕设于线圈筒3的外周,衔铁5活动设于中空部31,推杆6的一端连接于衔铁5,推杆6的另一端穿设于通孔22且伸入第二容腔12内,动电极7设于推杆6的另一端,静电极8设于壳体1上且伸入第二容腔12内。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通电时,也即线圈4通电时,线圈筒3的中空部31内会产生磁场,衔铁5在磁场的作用下相对于中空部31活动,以带动推杆6朝向第二容腔12活动,推杆6将静电极8推动至与动电极7接触导通。
采用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由于面板2与线圈筒3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定位部21和第二定位部32进行定位,可确保面板2上的通孔22与线圈筒3的中空部31同轴,从而使得触点继电器的面板2、推杆6、衔铁5以及线圈筒3之间可以顺利配合安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一个,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另一个。其中,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一个,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另一个具体包括: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孔,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轴,或者,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轴,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孔。采用第一定位部21和第二定位部32为孔轴配合的方式,连接简单方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一个,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另一个。其中,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一个,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另一个具体包括: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槽,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柱,或者,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柱,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槽。采用第一定位部21和第二定位部32为槽柱配合的方式,连接简单方便。
本实施例以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孔,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柱为例进行示例。
具体地,第一定位部21和第二定位部32均为四个,第一定位部21设于面板2的四周,第二定位部32设于线圈筒3的四周。采用第一定位部21和第二定位部32均为四个的设计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面板2与线圈筒3的定位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静电极8包括静触点导电部件81及静电极8,静触点导电部件81设置于壳体1上且伸入第二容腔12内,静电极8铆接于静触点导电部件81上。采用静触点82铆接固定的方式,一方面,固定方式简单方便;另一方面,不容易脱落,从而可以延长静触点82的使用寿命。
同理,动电极7包括动触点导电部件71及动触点72,动触点导电部件71设于推杆6的另一端,动触点72铆接于动触点导电部件71上。采用动触点72铆接固定的方式,一方面,固定方式简单方便;另一方面,不容易脱落,从而可以延长动触点7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为了触点继电器可以连接于外部电器的接入端和接出端,静电极8为两个,也即静触点导电部件81和静触点82均为两个,两个静触点导电部件81间隔设于壳体1上,两个静触点82分别设于两个静触点导电部件81上。
相应地,动触点72为两个,两个动触点72用于与两个静触点82接触闭合,以实现触点继电器的导通,动触点导电部件71为一个,两个动触点72间隔设于同一个动触点导电部件71上。
一些实施例中,衔铁5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凸缘51。如此设置,由于衔铁5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凸缘51,从而可以提高衔铁5的磁吸力。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判断衔铁5是否带动推杆6朝向第二容腔12活动至静电极8与动电极7接触闭合,第一容腔11内对应线圈筒3的中空部31的位置设置有干簧管9。如此设置,干簧管9根据感应衔铁5是否相对于中空部31活动而导通或不导通,从而可以判断静电极8与动电极7是否接接触导通。具体地,当衔铁5带动推杆6朝向第二容腔12活动至静电极8与动电极7接触时,衔铁5会带动干簧管9位置处的磁场发生变化,干簧管9感应到磁场发生变化而导通,从而可以判断静电极8与动电极7接触导通;当衔铁5未带动推杆6朝向第二容腔12活动或因被异物卡住等其他原因未能够带动推杆6朝向第二容腔12活动时,干簧管9位置处的磁场未发生变化,干簧管9感应到磁场未发生变化而不导通,从而可以判断静电极8与动电极7未接触导通。
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继电器动触点72和静触点82分离时,由于高电压和大电流,触头间隙中会产生电弧,优选地,第二容腔12内还设有用于将动电极7与静电极8产生的电弧吹向侧边的磁铁121。如此设置,位于磁铁121会产生磁场,以将电弧吹向两边,同时加快电弧的运动速度,从而避免动电极7与静电极8接触产生的电弧相互影响。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静触点82处的磁场强度,磁铁121通常位于离静触点82较近的地方,导致有时会有电弧飞溅到磁铁121上,产生高温,而磁铁121受高温会导致其磁场强度降低,久之将影响吹弧效果。优选地,第二容腔12内设有挡弧板122,挡弧板122用于隔开磁铁121与静电极8。如此设置,由于挡弧板122将静触点82与磁铁121分隔开,能够避免因电弧飞溅到磁铁121上产生的高温导致磁铁121的磁场强度下降,从而能够确保磁铁121具有较好的吹弧效果。
更进一步地,挡弧板122自壳体1的内壁延伸至抵接于面板2。如此设置,使得挡弧板122能够完全将静电极8和磁铁121分隔开,也即使得挡弧板122、壳体1与面板2之间围合形成容置磁铁121的密封空间,从而能够对磁铁121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进而延长磁铁121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点继电器,包括壳体1、面板2、具有中空部31的线圈筒3、线圈4、衔铁5、推杆6、动电极7及静电极8。面板2设于壳体1内且将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2,面板2上设有第一定位部21及通孔22,线圈筒3设于第一容腔11内,线圈筒3上设有适配于第一定位部21的第二定位部32,线圈4绕设于线圈筒3的外周,衔铁5活动设于中空部31,推杆6的一端连接于衔铁5,推杆6的另一端穿设于通孔22且伸入第二容腔12内,动电极7设于推杆6的另一端,静电极8设于壳体1上且伸入第二容腔12内。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通电时,也即线圈4通电时,线圈筒3的中空部31内会产生磁场,衔铁5在磁场的作用下相对于中空部31活动,以带动推杆6朝向第二容腔12活动,推杆6将静电极8推动至与动电极7接触导通。采用本方案的触点继电器,由于面板2与线圈筒3之间可以通过第一定位部21和第二定位部32进行定位,可确保面板2上的通孔22与线圈筒3的中空部31同轴,从而使得触点继电器的面板2、推杆6、衔铁5以及线圈筒3之间可以顺利配合安装。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面板(2),所述面板(2)设于所述壳体(1)内且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2),所述面板(2)上设有第一定位部(21)及通孔(22);
具有中空部(31)的线圈筒(3),所述线圈筒(3)设于所述第一容腔(11)内,所述线圈筒(3)上设有适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21)的第二定位部(32);
线圈(4),所述线圈(4)绕设于所述线圈筒(3)的外周;
衔铁(5),所述衔铁(5)活动设于所述中空部(31);
推杆(6),所述推杆(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衔铁(5),所述推杆(6)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通孔(22)且伸入所述第二容腔(12)内;
动电极(7),所述动电极(7)设于所述推杆(6)的另一端;
静电极(8),所述静电极(8)设于所述壳体(1)上且伸入所述第二容腔(1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孔和定位轴二者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21)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一个,所述第二定位部(32)为定位槽和定位柱二者中的另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极(8)包括静触点导电部件(81)及静触点(82),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81)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且伸入所述第二容腔(12)内,所述静电极(8)铆接于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81)上;
所述动电极(7)包括动触点导电部件(71)及动触点(72),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71)设于所述推杆(6)的另一端,所述动触点(72)铆接于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7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81)和所述静触点(82)均为两个,两个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81)间隔设于所述壳体(1)上,两个所述静触点(82)分别设于两个所述静触点导电部件(81)上;
所述动触点(72)为两个,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71)为一个,两个所述动触点(72)间隔设于同一个所述动触点导电部件(7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铁(5)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凸缘(51)。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11)内对应所述线圈筒(3)的所述中空部(31)的位置设置有干簧管(9)。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腔(12)内还设有用于将所述动电极(7)与所述静电极(8)产生的电弧吹向侧边的磁铁(12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腔(12)内设有挡弧板(122),所述挡弧板(122)用于隔开所述磁铁(121)与所述静电极(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点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弧板(122)自所述壳体(1)的内壁延伸至抵接于所述面板(2)。
CN202122236921.6U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触点继电器 Active CN2158157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6921.6U CN21581572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触点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6921.6U CN21581572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触点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5727U true CN215815727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60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36921.6U Active CN215815727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触点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57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2409B (zh) 具备永磁铁壳体的直流继电器
CN216528650U (zh) 抗短路电流触头结构
EP2672497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215815727U (zh) 一种触点继电器
CN215451293U (zh) 一种继电器
KR860009456A (ko) 전자석 릴레이
CN104718591A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CN109119293A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及该直流接触器
CN211265370U (zh) 一种高组装精度的继电器
KR20220168465A (ko) 릴레이
CN209401564U (zh) 一种节能接触器
CN213752554U (zh) 一种新型大电流常开直流接触器
CN209401569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的灭弧系统
CN216435795U (zh) 一种磁保持直流继电器
CN213277953U (zh) 一种适合线路板上安装的直流接触器
CN213212064U (zh) 一种无极性直流接触器
CN213212053U (zh)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无极性直流接触器
CN216120088U (zh) 一种触点继电器
CN214588652U (zh) 一种磁保持功率继电器
CN213277950U (zh) 一种便于快速安装的无极性直流接触器
CN215595283U (zh) 一种双门磁力锁
CN219979450U (zh) 一种改进电磁吸力的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210575746U (zh) 应用于5g通信的微小直流接触器
CN218449159U (zh) 一种配电柜的开关装置
CN109119290B (zh) 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