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5548U -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5548U
CN215815548U CN202120607184.3U CN202120607184U CN215815548U CN 215815548 U CN215815548 U CN 215815548U CN 202120607184 U CN202120607184 U CN 202120607184U CN 215815548 U CN215815548 U CN 215815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ided wire
flat cables
electrode
inductance coi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071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琼
卢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daca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dac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daca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dac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071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5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5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5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包括磁芯以及设置在该磁芯上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由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中柱组成,所述线圈为编织线电感线圈,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套装在所述磁芯的中柱上并坐落于所述底板上;并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和磁芯被包裹在外包覆层内,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的首端电极和尾端电极均从所述外包覆层的侧面引出至外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屏蔽电磁辐射干扰,解决高频大电流EMC辐射干扰问题;并且,通过采用编织线电感线圈,并将编织线电感线圈的首端电极和尾端电极从外包覆层的侧面引出至外部,能够减小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厚度,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具体的说是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速发展,小型化大功率设计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发展方向。很多扁平模块化设计对产品的尺寸以及功率损耗有严格的要求。导致磁芯元器件需要设计成扁平状,并具备大功率,低损耗的电气性能。产品在减小封装尺寸的同时,需要通过提高工作频率来实现,这样又会导致EMC辐射干扰问题。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功率电感有SMD镍锌功率电感、扁平线大电流电感、利兹线大电流电感、以及一体成型电感。虽然SMD镍锌功率电感的尺寸已经可以做到很扁平化,但是由于其磁芯材料的Bm值的局限性,以及通常采用单股圆形漆包线来绕制,饱和电流以及温升电流都相对比较小。因此很难实现大功率,低损耗的设计要求,仅适合应用于一些小功率设计方案种。
一体成型电感的功率可以做到比SMD功率电感大,也可以做到小尺寸,但是一体成型电感通常采用的都是单股圆形漆包线,多层绕制线圈,高频应用线圈分布电容会比较高,另外由于高频集肤效应导致线圈的ACR会随频率的增高而增加,产生AC loss,降低输出效率。因此仍然不是很理想。
扁平线大电流电感一般采用锰锌铁氧体或合金粉材设计,适合大功率设计方案,但是如果要更扁平化设计,扁平线宽厚比太大就很难绕制,线材太薄会导致绕制线圈产生褶皱,会有线圈短路的风险。另外扁平线大电流电感都是通过组装而成,存在一定的磁场辐射,容易产生磁场干扰。因此对于一些对EMC有严格要求的设计方案还是不够理想。
利兹线大电流电感采用多股圆线绞合而成,可以有效的降低集肤效应引起的AC损耗,但是由于采用多股线绞合,导致线材成品外径相对较大,降低了绕线窗口面积,很难实现小尺寸大功率设计,另外利兹线在焊锡过程中很容易散开,还需要后段加工,造成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包括磁芯以及设置在该磁芯上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由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中柱组成,所述线圈为编织线电感线圈,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套装在所述磁芯的中柱上并坐落于所述底板上;并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和磁芯被包裹在由软磁材料制成的外包覆层内,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的首端电极和尾端电极均从所述外包覆层的侧面引出至外部。
其中,所述磁芯可以选择锰锌铁氧体材料,也可以为磁粉芯材料,合金粉材料,包括铁硅,铁硅铝,铁镍等,磁芯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变化。所述磁芯的中柱优选圆形,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变化。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的线圈内径优选圆形,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变化。
从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外包覆层包裹编织线电感线圈和磁芯的一体化结构,能够有效的屏蔽电磁辐射干扰,解决高频大电流EMC辐射干扰问题;并且,通过采用编织线电感线圈,并将编织线电感线圈的首端电极和尾端电极从外包覆层的侧面引出至外部,能够减小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厚度,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
优选的:所述外包覆层由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或者由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通过压铸成型或注塑成型。其中,所述磁粉芯粉末可以为铁氧体、铁硅、铁硅铝、铁镍等,所述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以及所述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均为现有的材料。在压铸成型或注塑成型后,还应通过高温烘烤进行固化,以使得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磁芯和外包覆层成为一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还包括框型底座,该框型底座上固定有两个电极端子;所述外包覆层置于所述框型底座的内框中并与所述框型底座相固定,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的首端电极和尾端电极分别与所述两个电极端子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外包覆层的底面和所述两个电极端子的底面平齐,以在保证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便于焊接的同时,进一步减小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厚度,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
其中,所述框型底座的材质优选电木,也可以为LCP,PET,PBT等工程塑胶材料。
优选的:所述电极端子由卡扣和设置在卡扣顶面的限位卡子组成,所述框型底座设有两个电极定位卡槽,所述两个电极端子的卡扣分别卡装在所述框型底座的两个电极定位卡槽上,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的首端电极和尾端电极分别卡在所述两个电极端子的限位卡子中并分别通过洛铁点焊焊接在所述两个电极端子上,以实现电性连接;并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的电极、所述电极端子、外包覆层和框型底座通过环氧树脂固定,以在便于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装配的同时,一方面实现外包覆层、框型底座、电极端子之间的固定,另一方面保护编织线电感线圈的电极上的焊锡在后续工序中不被融化。
优选的:所述框型底座在所述两个电极定位卡槽的对边位置设有假脚定位卡槽,该假脚定位卡槽上卡装有假脚卡扣,所述假脚卡扣的底面、外包覆层的底面和所述两个电极端子的底面平齐;并且,所述假脚卡扣、外包覆层和框型底座通过环氧树脂固定。从而,在将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焊接到电路板上时,还能够将假脚卡扣与电路板进行焊接,以增强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与电路板的连接牢靠性。
优选的:所述电极端子和假脚卡扣均为电镀五金件,优选采用铜、磷铜合金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由编织线绕制而成,所述编织线由至少两排排线编织而成,并呈现为扁平的长条状,所述排线由至少两股并排布置的漆包线组成;
所述编织线的编织形式为:
全部所述排线包含至少一排顺向排线和至少一排逆向排线,所述顺向排线和逆向排线均翻折成由多段折线段相连构成的折线形,同一排线中相邻的两段折线段呈V字形,且所述顺向排线和逆向排线的翻折方向相反;
并且,当所述同一排线的折线段按所述编织线的长度方向进行排序,各排所述顺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相平行,各排所述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相平行,所述顺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与所述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相交叉,i为正整数;
全部所述排线的首端沿所述编织线的宽度方向排列作为所述编织线的首端部,全部所述排线的尾端沿所述编织线的宽度方向排列作为所述编织线的尾端部。
例如:图6所示的编织线,即是由九排排线编织而成,每一排排线均由四股并排布置的漆包线组成,且所述九排排线包含四排顺向排线和五排逆向排线,所述顺向排线的翻折方向为图6的俯视图下的顺时针方向,所述逆向排线的翻折方向为图6的俯视图下的逆时针方向。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由编织线绕制而成,由于编织线由若干顺向排线和逆向排线编织而成、排线由至少两股并排布置的漆包线组成,使得编织线的线材质地柔软,容易绕制成电感线圈,能够避免用扁平线绕制电感线圈时存在“容易产生褶皱,导致线圈有短路的风险”的问题;而且,能够使编织线编织成比扁平线更薄的线材本体,以减少绕制成的编织线电感线圈的厚度,实现编织线电感线圈的扁平化设计;也即: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在能够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的同时,具有线材质地柔软易于绕制、能避免在绕制时产生褶皱的优点;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可以依据包含工作电流、工作频率和编织线最大厚度的应用场景来选定漆包线的单股线径、组成排线的漆包线股数、组成编织线的排线排数,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集肤效应引起的交流损耗(AC loss),实现编织线电感线圈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编织线线材横截面积利用率最大化以及保持相同的电阻值,适于高频扁平化大功率设计。
其中,上述选定的方法为:首先,依据工作电流,确定编织线所包含全部漆包线的横截面积总和下限值;然后,依据工作频率,按照ACR=DCR的法则,计算集肤深度,以确定漆包线的最大单股线径;最后,依据编织线的最大厚度要求(其对编织线电感线圈的厚度也即扁平化有决定性影响),确定漆包线的单股线径、组成排线的漆包线股数、组成编织线的排线排数,使得:单股线径≤最大单股线径,漆包线的单股横截面积*漆包线股数*排线排数≥横截面积总和下限值。
另外,经试验,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在高频段的交流损耗小于扁平线。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通过采用由编织线绕制而成的编织线电感线圈,在能够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的同时,具有编织线电感线圈的线材质地柔软易于绕制、能避免在绕制时产生褶皱的优点,并且,能够依据应用场景灵活的选定漆包线的单股线径、组成排线的漆包线股数、组成编织线的排线排数,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集肤效应引起的交流损耗(AC loss),实现编织线电感线圈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编织线线材横截面积利用率最大化以及保持相同的电阻值,适于高频扁平化大功率设计。
优选的:对于所述编织线包含至少两排所述顺向排线的情况,每一排所述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均在与各排所述顺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交叉时进行至少一次沿所述编织线的厚度方向的上下穿插;
对于所述编织线包含至少两排所述逆向排线的情况,每一排所述顺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均在与各排所述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交叉时进行至少一次沿所述编织线的厚度方向的上下穿插,以提高所述编织线的编织稳固性。
例如:图6所示的编织线中,顺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在与五排所述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交叉时,先在两排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的上方穿过,再穿插到下方,在两排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的下方穿过,再穿插到上方,在一排逆向排线的第i段折线段的上方穿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外包覆层包裹编织线电感线圈和磁芯的一体化结构,能够有效的屏蔽电磁辐射干扰,解决高频大电流EMC辐射干扰问题;并且,通过采用编织线电感线圈,并将编织线电感线圈的首端电极和尾端电极从外包覆层的侧面引出至外部,能够减小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厚度,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
第二,本实用新型采用框型底座,在保证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便于焊接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减小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厚度,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通过采用由编织线绕制而成的编织线电感线圈,在能够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的同时,具有编织线电感线圈的线材质地柔软易于绕制、能避免在绕制时产生褶皱的优点,并且,能够依据应用场景灵活的选定漆包线的单股线径、组成排线的漆包线股数、组成编织线的排线排数,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集肤效应引起的交流损耗(AC loss),实现编织线电感线圈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编织线线材横截面积利用率最大化以及保持相同的电阻值,适于高频扁平化大功率设计。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组装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框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极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明确的是,方位用语“顶、底”,仅是方位上的相对概念,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或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所必须具有的特定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是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包括磁芯3以及设置在该磁芯3上的线圈,所述磁芯3由底板3-1和设置在底板3-1上的中柱3-2组成,所述线圈为编织线电感线圈2,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套装在所述磁芯3的中柱3-2上并坐落于所述底板3-1上;并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和磁芯3被包裹在由软磁材料制成的外包覆层8内,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均从所述外包覆层8的侧面引出至外部。
其中,所述磁芯3可以选择锰锌铁氧体材料,也可以为磁粉芯材料,合金粉材料,包括铁硅,铁硅铝,铁镍等,磁芯大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变化。所述磁芯3的中柱3-2优选圆形,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变化。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线圈内径优选圆形,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变化。
从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外包覆层8包裹编织线电感线圈2和磁芯3的一体化结构,能够有效的屏蔽电磁辐射干扰,解决高频大电流EMC辐射干扰问题;并且,通过采用编织线电感线圈2,并将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从外包覆层8的侧面引出至外部,能够减小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厚度,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
以上为本实施例一的基本实施方式,可以在该基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和限定:
优选的:所述外包覆层8由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或者由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通过压铸成型或注塑成型。其中,所述磁粉芯粉末可以为铁氧体、铁硅、铁硅铝、铁镍等,所述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以及所述铁粉芯粉末和高温树脂的混合物均为现有的材料。在压铸成型或注塑成型后,还应通过高温烘烤进行固化,以使得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磁芯3和外包覆层8成为一体。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二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
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还包括框型底座4,该框型底座4上固定有两个电极端子5;所述外包覆层8置于所述框型底座4的内框4a中并与所述框型底座4相固定,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分别与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外包覆层8的底面和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底面平齐,以在保证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便于焊接的同时,进一步减小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的厚度,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
其中,所述框型底座4的材质优选电木,也可以为LCP,PET,PBT等工程塑胶材料。
以上为本实施例二的基本实施方式,可以在该基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和限定:
优选的:参见图4和图5,所述电极端子5由卡扣5-1和设置在卡扣5-1顶面的限位卡子5-2组成,所述框型底座4设有两个电极定位卡槽4b,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卡扣5-1分别卡装在所述框型底座4的两个电极定位卡槽4b上,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分别卡在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限位卡子5-2中并分别通过洛铁点焊焊接在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上,以实现电性连接;并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电极、所述电极端子5、外包覆层8和框型底座4通过环氧树脂6固定,以在便于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装配的同时,一方面实现外包覆层8、框型底座4、电极端子5之间的固定,另一方面保护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电极上的焊锡在后续工序中不被融化。
优选的:所述框型底座4在所述两个电极定位卡槽4b的对边位置设有假脚定位卡槽4c,该假脚定位卡槽4c上卡装有假脚卡扣7,所述假脚卡扣7的底面、外包覆层8的底面和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底面平齐;并且,所述假脚卡扣7、外包覆层8和框型底座4通过环氧树脂固定。从而,在将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焊接到电路板上时,还能够将假脚卡扣7与电路板进行焊接,以增强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与电路板的连接牢靠性。
优选的:所述电极端子5和假脚卡扣7均为电镀五金件,优选采用铜、磷铜合金材料。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三还采用了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6,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由编织线1绕制而成,所述编织线1由至少两排排线编织而成,并呈现为扁平的长条状,所述排线由至少两股并排布置的漆包线a组成;
所述编织线1的编织形式为:
全部所述排线包含至少一排顺向排线1A和至少一排逆向排线1B,所述顺向排线1A和逆向排线1B均翻折成由多段折线段相连构成的折线形,同一排线中相邻的两段折线段呈V字形,且所述顺向排线1A和逆向排线1B的翻折方向相反;
并且,当所述同一排线的折线段按所述编织线1的长度方向L进行排序,各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相平行,各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相平行,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与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相交叉,i为正整数;
全部所述排线的首端沿所述编织线1的宽度方向W排列作为所述编织线1的首端部,全部所述排线的尾端沿所述编织线1的宽度方向W排列作为所述编织线1的尾端部。
例如:图6所示的编织线1,即是由九排排线编织而成,每一排排线均由四股并排布置的漆包线a组成,且所述九排排线包含四排顺向排线1A和五排逆向排线1B,所述顺向排线1A的翻折方向为图6的俯视图下的顺时针方向,所述逆向排线1B的翻折方向为图6的俯视图下的逆时针方向。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2由编织线1绕制而成,由于编织线1由若干顺向排线1A和逆向排线1B编织而成、排线由至少两股并排布置的漆包线a组成,使得编织线1的线材质地柔软,容易绕制成电感线圈,能够避免用扁平线绕制电感线圈时存在“容易产生褶皱,导致线圈有短路的风险”的问题;而且,能够使编织线1编织成比扁平线更薄的线材本体,以减少绕制成的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厚度,实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扁平化设计;也即: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2在能够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的同时,具有线材质地柔软易于绕制、能避免在绕制时产生褶皱的优点;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2可以依据包含工作电流、工作频率和编织线1最大厚度的应用场景来选定漆包线a的单股线径、组成排线的漆包线a股数、组成编织线1的排线排数,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集肤效应引起的交流损耗(AC loss),实现编织线电感线圈2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编织线1线材横截面积利用率最大化以及保持相同的电阻值,适于高频扁平化大功率设计。
其中,上述选定的方法为:首先,依据工作电流,确定编织线1所包含全部漆包线a的横截面积总和下限值;然后,依据工作频率,按照ACR=DCR的法则,计算集肤深度,以确定漆包线a的最大单股线径;最后,依据编织线1的最大厚度要求(其对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厚度也即扁平化有决定性影响),确定漆包线a的单股线径、组成排线的漆包线a股数、组成编织线1的排线排数,使得:单股线径≤最大单股线径,漆包线a的单股横截面积*漆包线a股数*排线排数≥横截面积总和下限值。
另外,经试验,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2在高频段的交流损耗小于扁平线。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通过采用由编织线1绕制而成的编织线电感线圈2,在能够实现更薄的扁平化设计的同时,具有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线材质地柔软易于绕制、能避免在绕制时产生褶皱的优点,并且,能够依据应用场景灵活的选定漆包线a的单股线径、组成排线的漆包线a股数、组成编织线1的排线排数,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集肤效应引起的交流损耗(AC loss),实现编织线电感线圈2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编织线1线材横截面积利用率最大化以及保持相同的电阻值,适于高频扁平化大功率设计。
以上为本实施例三的基本实施方式,可以在该基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和限定:
优选的:对于所述编织线1包含至少两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情况,每一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均在与各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交叉时进行至少一次沿所述编织线1的厚度方向的上下穿插;
对于所述编织线1包含至少两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情况,每一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均在与各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交叉时进行至少一次沿所述编织线1的厚度方向的上下穿插,以提高所述编织线1的编织稳固性。
例如:图6所示的编织线1中,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在与五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交叉时,先在两排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的上方穿过,再穿插到下方,在两排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的下方穿过,再穿插到上方,在一排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的上方穿过。
其中,所述编织线1绕制成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方式为:
所述漆包线a采用热熔自粘漆包线,在对所述编织线1进行绕线的同时进行加热,以使所述编织线1定型成为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并且,在所述编织线1的首端部和尾端部进行焊锡,作为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线电感线圈2能够直接在锡炉进行焊锡,且编织线1在焊锡过程中不会散开,具有加工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包括磁芯(3)以及设置在该磁芯(3)上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3)由底板(3-1)和设置在底板(3-1)上的中柱(3-2)组成,所述线圈为编织线电感线圈(2),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套装在所述磁芯(3)的中柱(3-2)上并坐落于所述底板(3-1)上;并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和磁芯(3)被包裹在由软磁材料制成的外包覆层(8)内,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均从所述外包覆层(8)的侧面引出至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还包括框型底座(4),该框型底座(4)上固定有两个电极端子(5);所述外包覆层(8)置于所述框型底座(4)的内框(4a)中并与所述框型底座(4)相固定,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分别与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外包覆层(8)的底面和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底面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5)由卡扣(5-1)和设置在卡扣(5-1)顶面的限位卡子(5-2)组成,所述框型底座(4)设有两个电极定位卡槽(4b),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卡扣(5-1)分别卡装在所述框型底座(4)的两个电极定位卡槽(4b)上,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首端电极(2-1)和尾端电极(2-2)分别卡在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限位卡子(5-2)中并分别焊接在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上;并且,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的电极、所述电极端子(5)、外包覆层(8)和框型底座(4)通过环氧树脂(6)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底座(4)在所述两个电极定位卡槽(4b)的对边位置设有假脚定位卡槽(4c),该假脚定位卡槽(4c)上卡装有假脚卡扣(7),所述假脚卡扣(7)的底面、外包覆层(8)的底面和所述两个电极端子(5)的底面平齐;并且,所述假脚卡扣(7)、外包覆层(8)和框型底座(4)通过环氧树脂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5)和假脚卡扣(7)均为电镀五金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电感线圈(2)由编织线(1)绕制而成,所述编织线(1)由至少两排排线编织而成,所述排线由至少两股并排布置的漆包线(a)组成;
所述编织线(1)的编织形式为:
全部所述排线包含至少一排顺向排线(1A)和至少一排逆向排线(1B),所述顺向排线(1A)和逆向排线(1B)均翻折成由多段折线段相连构成的折线形,同一排线中相邻的两段折线段呈V字形,且所述顺向排线(1A)和逆向排线(1B)的翻折方向相反;
并且,当所述同一排线的折线段按所述编织线(1)的长度方向(L)进行排序,各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相平行,各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相平行,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与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相交叉,i为正整数;
全部所述排线的首端沿所述编织线(1)的宽度方向(W)排列作为所述编织线(1)的首端部,全部所述排线的尾端沿所述编织线(1)的宽度方向(W)排列作为所述编织线(1)的尾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编织线(1)包含至少两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情况,每一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均在与各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交叉时进行至少一次沿所述编织线(1)的厚度方向的上下穿插;
对于所述编织线(1)包含至少两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情况,每一排所述顺向排线(1A)的第i段折线段(1Ai)均在与各排所述逆向排线(1B)的第i段折线段(1Bi)交叉时进行至少一次沿所述编织线(1)的厚度方向的上下穿插。
CN202120607184.3U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Active CN215815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7184.3U CN215815548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7184.3U CN215815548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5548U true CN215815548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62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07184.3U Active CN215815548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55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89225B2 (en) Precision inductive devices and methods
CN106449014B (zh)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磁性元件的导线架
US20020067234A1 (en) Compact surface-mountable inductors
US7339451B2 (en) Inductor
US6342778B1 (en) Low profile, surface mount magnetic devices
CN215815548U (zh) 一种编织线一体成型电感
CN208596597U (zh) 一种电感器的铜片绕组及电感器
JPH1140426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CN208225643U (zh) 一种大电流扁平线共模电感
CN215731286U (zh) 一种组合式高饱和大电流电感
KR101792279B1 (ko)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CN113257535A (zh) 一种编织线电感线圈和编织线大电流电感
CN206558297U (zh) 高散热性环型扁线立绕电感器
CN211742880U (zh) 绕线式电感器部件
CN107785150A (zh) 高可靠大功率贴片式电感器
CN209571311U (zh) 一种电感器
CN208548237U (zh) 大功率绕线片式电感器
CN218548170U (zh) 光伏逆变器高功率三相大电流扁平双线共模电感
KR102357988B1 (ko) 인덕터
CN209526003U (zh) 一种底板电感
CN218414229U (zh) 一种复合一体模压电感
CN218123154U (zh) 平面电感器
CN212934306U (zh) 一种应用于光伏逆变器pv输入立绕共模电感器
CN217035363U (zh) 一种屏蔽紧凑型大电流电感
CN218004572U (zh) 一种新型贴片式三脚电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3401-3405, Building 11, Tian'an Yungu Industrial Park Phase II (Plot 02-08), Gangtou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ODACA ELECTRONIC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a, floor 2, building 2, Yongchuang Science Par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ond road, shangxu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ODACA ELECTRON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