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8922U -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8922U
CN215778922U CN202023344779.9U CN202023344779U CN215778922U CN 215778922 U CN215778922 U CN 215778922U CN 202023344779 U CN202023344779 U CN 202023344779U CN 215778922 U CN215778922 U CN 215778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lant
winding
piece
shell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447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庭超
匡经旭
郭荣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447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89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8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8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该植入件包括壳体组件、绕线件及止动件。所述壳体组件的近端设有开口;所述绕线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绕线件的近端活动穿设于所述开口内;所述止动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接,所述止动件的近端设有第一限位件;其中,所述绕线件的远端与所述止动件的近端相互远离或靠近,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绕线件相互分离或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绕线件的远端插接配合。该可调式锁线装置包括该植入件。本申请的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可以对绕线程度进行实时调节,使得缝线被锁紧的程度适当。

Description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背景技术
瓣环扩张是心脏瓣膜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它可以导致瓣叶在心室收缩期间互相分离、产生间隙,不再能有效地闭合或接合,从而发生血液反流,减少了心脏的血液输出。
针对瓣环扩张而进行的瓣环成形术是二尖瓣或三尖瓣修复的重要术式,它的原理是针对于瓣环扩张引起的瓣叶关闭不全,通过收缩瓣环使二尖瓣或三尖瓣瓣口面积减小来使瓣叶能够在心室收缩期间互相贴合,从而减小或消除反流。虽然外科手术施行的瓣环成形术可以很好的修复瓣环,但是其具有创伤大、风险高、病人恢复慢等缺点。近年来,经导管的微创介入式瓣环成形术应运而生,其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使用相应的瓣环成形装置对二尖瓣或三尖瓣进行环缩。在经导管的微创介入式瓣环成形术的手术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将带有缝线的锚钉沿瓣环的周向锚固在心脏瓣环上,然后使用锁线装置来收紧缝线以达到使瓣环修复和缩小的目的。但是现有的锁线装置,在锁线过程中只能始终向一个方向挤压或缠绕缝线,实现持续锁紧。而当操作者意识到缝线锁得过紧时,缝线在锁线装置里已无法放松,使得无法实时调整缝线的松紧度,从而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锁线装置的缝线被锁定后,无法实时调整缝线的松紧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植入件,包括:
壳体组件,近端设有开口;
绕线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绕线件的近端活动穿设于所述开口内;
止动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接,所述止动件的近端设有第一限位件;
其中,所述绕线件的远端与所述止动件的近端相互远离或靠近,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绕线件相互分离或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绕线件的远端插接配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式锁线装置,包括:手柄、操作组件以及前述植入件,所述操作组件的远端与所述植入件的近端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操作组件的近端与所述手柄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通过控制整个锁线装置对缝线的松紧度进行实时调节。在缝线锁紧过程中,假如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调节时,先将绕线件的远端与所述止动件的近端分离,再转动绕线件,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即可。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调节方向与上述相反即可。当实时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为所需绕线程度、缝线被锁紧的程度适当时,则控制止动件上的第一限位件与绕线件的远端插接配合,从而将调节后的绕线程度进行锁定。若仍需再次调节缝线的绕线程度,可以多次重复此过程。因此,采用本申请的设计可以对绕线程度进行实时调节,使得缝线被锁紧的程度适当,保证手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示出的可调式锁线装置的整体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一示出的操作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示出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示出的绕线件与止动件分离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一示出的绕线件与止动件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实施例一示出的绕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示出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一示出的止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一示出的止动件与外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二示出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二示出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二示出的弹性件与外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二示出的绕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实施例二示出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C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实施例二示出的外壳与绕线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D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1为实施例二示出的绕线件相对外壳进行转动时,第二限位件发生形变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E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实施例二示出的植入件的爆炸图。
图24为实施例二示出的绕线件与止动件分离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5为图24中F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6为实施例二示出的绕线件与止动件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7为图24中G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8为可调式锁线装置用于二尖瓣环缩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仍需要说明的是,近端是指器械或部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器械或部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是指平行于器械或部件的远端与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是指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周向是指环绕轴向的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示例性的提供一种可调式锁线装置,包括:操作组件1000、手柄2000以及植入件3000,操作组件1000的远端与植入件3000的近端可拆卸连接,操作组件1000的近端与手柄2000相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操作组件1000与植入件3000之间的稳定连接,操作组件1000包括:连接件1100,连接件1100与植入件3000可拆卸连接,连接件1100为中空结构,且直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连接件1100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具体地,为了进一步实现操作组件1000与植入件30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连接件1100的远端凸设有卡爪1110,植入件3000的壳体组件3100上设有与卡爪1110配合的卡槽,连接件1100的远端通过卡爪1110与卡槽的配合,实现与植入件3000稳定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操作组件1000还包括:鞘管1200,鞘管1200的远端与连接件1100固定连接。优选的,鞘管1200设置为中空的多层复合管体,其内层为PTFE内膜层,中层为金属编织加强网,外层覆盖Pebax材料,可以远距离的传递扭矩。
进一步地,操作组件1000还包括:螺纹轴1300,螺纹轴1300的近端活动穿设于鞘管1200内,螺纹轴1300的远端与植入件3000的绕线部3210可拆卸连接。优选的,螺纹轴1300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柔性段,能够弯曲并传递扭矩,螺纹轴1300的远端设有一段能够与植入件3000相配合的螺纹,从而实现螺纹轴1300与植入件3000之间的螺纹连接,螺纹轴1300能够穿梭于鞘管1200与连接件1100装配后形成的管腔内。可选地,连接件1100的近端与鞘管1200远端内壁可以采用胶结、焊接、卡接、螺接等方式进行同心配合紧固连接。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操作组件1000还包括:转轴1400,转轴1400活动穿设于螺纹轴1300内,且远端与植入件3000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转轴1400延伸出螺纹轴1300的远端设有第一固定件1410,植入件3000内设有与第一固定件1410相配合的第二固定件3223。优选的,第一固定件1410和第二固定件3223设置为相配合的凸起与安装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7所示,第一固定件1410设置为矩形段,第二固定件3223设置为矩形孔。可选地,转轴1400可以设置为实心杆或空心管,且远端具有一定长度的柔性段,从而能够弯曲并传递扭矩。
可以理解的是,操作组件100与植入件3000配合工作时,首先通过卡爪1110与卡槽的配合实现鞘管1200与植入件3000的外壳3130稳定连接,然后利用第一固定件1410与第二固定件3223的配合,实现转轴1400与植入件3000的绕线件3200的可拆卸连接,之后通过彼此啮合的螺纹实现螺纹轴1300与植入件3000的绕线件3200之间螺纹连接,从而通过驱动转轴1400转动来控制植入件3000的绕线件3200旋转,锁紧或放松穿设在绕线件3200上的缝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手柄2000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上的第一操作开关2100、第二操作开关2200、第三操作开关2300以及第四操作开关2400,其中,第一操作开关2100用于控制螺纹轴1300与鞘管1200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二操作开关2200用于控制转轴1400和鞘管1200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三操作开关2300用于驱动螺纹轴1300进行转动,第四操作开关2400用于控制转轴1400进行转动,从而控制植入件3000的锁线与松线的过程。具体地,第一操作开关2100、第二操作开关2200、第三操作开关2300以及第四操作开关2400的结构,以及第一操作开关2100和第三操作开关2300对驱动螺纹轴1300的控制结构、第二操作开关2200和第四操作开关2400分别对转轴1400的控制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具体地,如图4-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植入件3000,包括:壳体组件3100,近端设有开口3111;绕线件3200,安装于壳体组件3100内,绕线件3200的近端活动穿设于开口3111内;止动件3300,与壳体组件3100相连接,止动件3300的近端设有第一限位件3310,该第一限位件3310可与绕线件3200的远端插接配合。其中,绕线件3200的近端从开口3111内伸出,以带动绕线件3200的远端与止动件3300的近端分离,绕线件3200的近端缩回开口3111内,以带动绕线件3200上的第一限位件3310与止动件3300的近端连接。
具体地,壳体组件3100包括:第一壳3110、外壳3130以及第二壳3120,外壳3130为中空筒状结构,第一壳3110安装于外壳3130的近端,第二壳3120安装于外壳3130的远端,绕线件3200和止动件3300均安装于外壳3130内,开口3111开设于第一壳3110上。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第一壳3110、外壳3130以及第二壳3120均由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具体地,绕线件3200包括:绕线部3210以及与绕线部3210远端相连接的底座3220,绕线部3210上开设有用于缝线穿设的过线孔3211。优选的,过线孔3211贯通过绕线部3210,优选的,过线孔3211的轴向与绕线部3210的轴向垂直,且数量为至少一对。穿线时,缝线的一端首先穿过过线孔3211,之后通过转轴1400控制绕线件3200,实现将缝线缠绕于绕线部3210的外壁面上,从而减少缝线长度并锁紧缝线。
可选地,外壳3130上开设有与过线孔3211相配合的穿线孔3135。优选的,穿线孔3135设置为平行设置的两对4个穿线孔。进一步地,穿线孔3135开设于外壳3130外圆周面相对的两侧。穿线时,缝线的一端首先经由穿线孔3135进入外壳3130的内腔,之后穿过设置于绕线部3210上的过线孔3211,通过转动转轴1400控制绕线件3200,将缝线缠绕于绕线部3210的外壁面上。完成绕线之后,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则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只需控制转轴1400转动绕线件3200,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小,调节增加释放的缝线长度即可。同理,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调节过程与上述相反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绕线件3200稳定安装于壳体组件3100内,外壳3130的内壁面还设有凸缘3132,底座3220的外壁面与凸缘3132相抵接。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绕线件3200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具体地,止动件3300主体部分优选的设置为一块与绕线件3200的远端面密切接触的金属薄片。止动件3300的边缘处凸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支耳3320,外壳313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支耳3320的第一凹槽3131。止动件3300通过第一支耳3320与第一凹槽3131的配合,实现止动件3300与外壳3130稳定连接并防止止动件3300相对外壳3130转动。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止动件3300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具体地,第一限位件3310设置于止动件3300的近端,绕线件3200的远端相应设置第一限位件3310,第一限位件3310与第一限位槽3221的形状一一对应,第一限位件3310和第一限位槽3221相适配以构成限位结构。优选地,第一限位件3310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件3310分别设置于止动件3300的两端,第一限位槽3221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槽3221间隔分布于底座3220上,用来保证绕线件3200无论转动至任一位置,均可通过第一限位槽3221与第一限位件3310的插接配合实现与止动件3300稳定连接,从而实现对当前绕线程度的锁定。
进一步地,设置于外壳3130上的第一凹槽3131的深度大于设置于止动件3300边缘处的第一支耳3320的厚度,该设计可以保证止动件3300仅可以相对外壳3130沿着轴线移动,而不会相对外壳3130发生转动,进而保证设置于止动件3300上的第一限位件3310与设置于绕线件3200上的第一限位槽3221的稳定插接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当实现对当前绕线程度的锁定之后,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则拉动绕线件3200向伸出壳体组件3100的开口3111方向运动,以带动绕线件3200的远端与止动件3300的近端分离,即将第一限位件3310从第一限位槽3221内拉出,再通过控制转轴1400转动绕线件3200,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即可。之后,只需推动绕线件3200向缩回开口3111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绕线件3200的远端与止动件3300的近端插接连接,即将第一限位件3310再次插入第一限位槽3221内,即可实现对实时调节后的绕线程度的锁定。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调节过程与上述相反即可。因此,采用本示例的方案可以实现在缝线被锁定后,对绕线程度的实时调节,从而保证手术效果。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初始状态下,绕线件3200与止动件3300为分离状态。因此,当鞘管1200与外壳3130通过卡爪1110与卡槽之间的配合完成装配后,首先转动螺纹轴1300,以使得螺纹轴1300与绕线部3210之间螺纹连接。为了理解方便,示例性的,将螺纹轴1300相对绕线件3200顺时针转动定义为拧松状态;反之,将螺纹轴1300相对绕线件3200逆时针则定义为拧紧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同样可将螺纹轴1300相对绕线件3200顺时针转动定义为拧紧状态,将螺纹轴1300相对绕线件3200逆时针则定义为拧松状态,方向不理解为对本方案的限制。之后将驱动转轴1400从螺纹轴1300的远端伸出,直至设置于转轴1400上的第一固定件1410插入设置于绕线件3200的第二固定件3223内,以实现转轴1400与绕线件3200的稳定连接。之后将缝线的一端经由穿线孔3135进入外壳3130的内腔,穿过设置于绕线部3210上的过线孔3211和外壳3130对侧的穿线孔3135。此时,通过转动转轴1400,带动绕线件3200进行同步转动,从而促使将缝线缠绕于绕线部3210的外壁面上,此时,可对当前绕线程度进行锁定。假如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则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只需通过后撤螺纹轴1300使得第一限位件3310与第一限位槽3221分离,再通过转轴1400反向转动绕线件3200,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即可。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调节方向与上述调节方向相反即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实时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为所需绕线程度时,则停止驱动转轴1400转动。此时通过螺纹轴1300向远端推动绕线件3200使得线件3200向缩回开口3111的方向运动,以将第一限位件3310再次插入第一限位槽3221内,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进行锁定。完成对缝线的松紧度的实时调节后,向近端拉动转轴1400,直至第一固定件1410与第二固定件3223分离;之后驱动螺纹轴1300,以解脱螺纹轴1300与绕线件3200;最后向近端后撤鞘管1200,促使卡爪1110与卡槽分离,以解脱鞘管与壳体组件3100,仅将植入件3000留存于患者体内即可。
实施例二
如图12以及图25-28所示,与实施例一的可调式锁线装置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区别为:
第一固定件1410的远端还凸设有限位部1420。限位部1420设置为直径小于上述矩形孔宽度的圆柱段。具体的,在操作时,转轴1400将通过第一固定件1410与第二固定件3223的配合,与绕线件3200相连接,之后通过转轴1400的限位部1420与止动件3300相抵接,从而实现在转轴1400的作用下,控制止动件3300向靠近第二壳3120的方向运动。
如图14-28所示,与实施例一的植入件3000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植入件3000具有如下区别:
具体地,绕线部3210的近端间隔套设有第一环形板3230和第二环形板3240,第一环形板3230的远端与第一壳3110的近端相抵接,第二环形板3240的近端与第一壳3110的远端相抵接。采用本实施例的设计,可以将绕线件3200的近端限位于第一壳3110的开口3111内,使得在运输或操作过程中,上下翻转整个植入件3000时,绕线件3200不会相对外壳3130进行轴向移动,只能沿着第一环形板3230与第二环形板3240之间的空间轨道中进行自由转动。优选地,第一环形板3230和第二环形板3240分别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绕线部3210的近端同心紧固连接。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第一环形板3230和第二环形板3240均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具体地,植入件3000还包括:弹性件3400,弹性件3400安装于壳体组件3100内,且近端与止动件3300的远端相抵接。进一步地,弹性件3400的边缘处还凸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支耳3410,外壳313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二支耳3410的第二凹槽3134。优选的,弹性件3400的整体为一块镍钛合金薄板,通过第二支耳3410与第二凹槽3134配合,实现弹性件3400与外壳3130的稳定连接。经过热处理后,弹性件3400在自然状态(即不受力的状态)呈现如图13所示的形态,具体的,弹性件3400包括环形主体及设于该环形主体上的若干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弹片,每一弹片自环形主体向近端同时向靠近环形主体中心轴的方向延伸,相邻两弹片之间具有间隙;当弹片受到朝向远端的抵压力时,其近端会朝向环形主体塌缩。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弹性件3400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弹性件3400的具体工作过程,如图24和图25所示,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则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此时操作转轴1400向轴向远端移动,直至设置于转轴1400远端的限位部1420穿过第二固定件3223与止动件3300相抵触。之后继续向转轴1400施加作用力,止动件3300会在上述作用力的驱动下向压缩弹性件3400的方向运动,逐渐将弹性件3400由如图13所示的初始状态压缩成接近平整的镍钛合金薄板。此时,绕线件3200与止动件3300将处于分离状态,只需通过操作转轴1400,控制绕线件3200同步转动,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小,将释放的缝线长度增加即可。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调节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即可。完成对缝线绕线程度的实时调节后,如图26和27所示,只需操作转轴1400向轴向近端移动,将设置于转轴1400远端的限位部1420与止动件3300分离,此时,弹性件3400将在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从平整薄板状回弹至由如图13所示的初始状态,在此过程中,弹性件3400将驱动止动件3300向绕线件3200的方向运动,直至设置于止动件3300的第一限位件3310插入设置于底座3220上的第一限位槽3221内,使得止动件3300与绕线件3200插接连接,从而更好的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进行锁定。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操作者更为准确的操作,如图15-23所示,第一限位槽3221的外壁面上还设有第二限位件3222,如图17所示,凸缘3132上设有与第二限位件3222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3133。优选的,第一限位槽3221的外壁面设置为半开结构。具体地,如图21和图22所示,当在转轴1400的作用下,绕线件3200的底座3220相对凸缘3132进行转动时,首先第二限位件3222将滑入第二限位槽3133内,之后在旋转力的作用下,第二限位槽3133的边缘处将给予第二限位件3222压力,迫使第二限位件3222发生形变向第一限位槽3221内部的方向运动,以实现第二限位件3222从第二限位槽3133内滑出。在上述操作过程中,由于第二限位件3222与第二限位槽3133从滑入、到第二限位件3222发生形变两者滑开这一系列过程中的阻尼会有所变化,通过转轴1400的传递可以将调节过程的阻尼变化反馈给操作者,从而可以便于操作者可以更为精准的完成对缝线绕线程度的实时调节。
如图2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可以用于经导管二尖瓣瓣环成型术。首先依次在二尖瓣瓣环上植入多个通过缝线依次相连的锚钉,缝线沿着导引装置到达体外,此时缝线的自由端依次穿过设置于外壳3130的穿线孔3135、设置于绕线件3200的过线孔3211以及设置于外壳3130另一侧的穿线孔3135。然后将所述可调式锁线装置顺着缝线输送直至所述植入件3000达到瓣环位置,接着操作转轴1400控制绕线件3200转动,实时调节缝线的绕线程度,在实时调节的过程中,由于二尖瓣瓣环的开口3111会随着心脏的不断跳动而产生变化,此时同时通过超声来观察二尖瓣的反流情况,当反流消失或者到达最轻微状态时,停止旋转转轴1400,再使得止动件3300上的第一限位件3310再次插入绕线件3200的第一限位槽3221内,将当前绕线程度进行锁定,以维持二尖瓣瓣环的形状。最后操作转轴1400、螺纹轴1300和鞘管1200均与植入件3000解脱,完成二尖瓣瓣环成型术。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锁线装置还可以用于经导管三尖瓣瓣环成型术,只要选择合适的介入路径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锁线装置还可以用于二尖瓣或三尖瓣的人工腱索植入术,当作为人工腱索植入在瓣叶上的缝线穿过锚定于心室壁或乳头肌上的锚钉后,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锁线装置来调节绕线程度并锁紧缝线,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19)

1.一种植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近端设有开口,所述壳体组件由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
绕线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绕线件的近端活动穿设于所述开口内;
止动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接,所述止动件的近端设有第一限位件;
其中,所述绕线件的远端与所述止动件的近端相互远离或靠近,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绕线件相互分离或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绕线件的远端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件的远端对应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槽插接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外壳以及第二壳,所述外壳为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第一壳安装于所述外壳的近端,所述第二壳安装于所述外壳的远端,所述止动件和绕线件均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壳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件的边缘处凸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支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支耳的第一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件包括:绕线部以及与所述绕线部远端相连接的底座,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间隔分布于所述底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设有凸缘,所述底座的外壁面与所述凸缘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外壁面上还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凸缘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外壁面设置为半开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组件内,且所述弹性件的近端与所述止动件的远端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边缘处还凸设有至少两个第二支耳,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支耳的第二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的近端间隔套设有第一环形板和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远端与所述第一壳的近端相抵接,所述第二环形板的近端与所述第一壳的远端相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植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上开设有用于缝线穿设的过线孔;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过线孔相配合的穿线孔。
13.一种可调式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操作组件以及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植入件,所述操作组件的远端与所述植入件的近端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操作组件的近端与所述手柄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植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件为中空结构,且直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远端凸设有卡爪,所述植入件的壳体组件上设有与所述卡爪配合的卡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包括:
鞘管,远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螺纹轴,近端活动穿设于所述鞘管内,远端与所述植入件的绕线部可拆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转轴,所述转轴活动穿设于所述螺纹轴内,且远端与所述植入件的底座可拆卸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延伸出所述螺纹轴的远端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配合的第二固定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调式锁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远端还凸设有限位部。
CN202023344779.9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Active CN2157789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4779.9U CN215778922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44779.9U CN215778922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8922U true CN215778922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25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44779.9U Active CN215778922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89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243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ssue adjustment
US11890191B2 (en) Fastener and techniques therefor
US20230404757A1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catheter treatment of valvular regurgitation
US20230277169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choring an implant
JP4685630B2 (ja) 血管外組織構造をリモデリ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AU2009302181A1 (en) Tether tensioning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10073246A2 (en) Adjustable annuloplasty devices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s therefor
CA2602942A1 (e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shaping a heart valve annulus
WO2022068202A1 (zh) 医用锁扣及医用锁结装置
CN114305551A (zh) 医用锁扣及医用锁结装置
CN114681145A (zh)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CN215778922U (zh) 一种植入件以及可调式锁线装置
US20230025774A1 (en) Forward-pushing for releasing suture locking device
CN114652364A (zh) 一种植入件、经导管锁线装置以及锁线方法
CN214017664U (zh) 医用锁扣及医用锁结装置
CN113116602A (zh) 微创式人工腱索调节系统
US11986180B2 (en) Adjustable suture locking apparatus
CN212015867U (zh) 微创式人工腱索调节系统
JP7189132B2 (ja) カテーテルが送達するインプラントのための調節可能かつ可逆性ロック機構
CN113317832A (zh) 可调式缝线锁扣
CN116942372A (zh) 一种心脏瓣膜成形系统
CN114681143A (zh) 一种自适应的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