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2068U -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 Google Patents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2068U
CN215762068U CN202121540967.0U CN202121540967U CN215762068U CN 215762068 U CN215762068 U CN 215762068U CN 202121540967 U CN202121540967 U CN 202121540967U CN 215762068 U CN215762068 U CN 215762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avity
air passage
communicated
b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4096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晁鲁强
陈永正
庄圳生
山云霄
邴文法
岳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aoyuan Mechan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Jiaoyuan Mechan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Jiaoyuan Mechan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Jiaoyuan Mechan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4096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62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2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20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包括有配合连接的上盖体和下盖体,在上盖体和下盖体之间设有泵体承托板,泵体承托板将上盖体和下盖体内的空腔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在泵体承托板上安装有气动液压泵总成。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通过在液压泵总成的活塞两端均安装泵油体,活塞每移动一次都能实现泵油,往复移动能实现不间断的两次泵油,提高了泵油效率。且液压泵总成的进气管路上安装有用于爆吹除尘的进气爆吹装置,以保证供气气源的洁净程度,保证液压泵总成的正常工作,而气动控制总成则能在活塞移动至缸盖位置处的换向控制阀上时,实现活塞的自动换向,通过不断控制活塞的往复移动来实现不间断的泵油。

Description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液压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背景技术
气动液压泵是一种新型输送机械,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源,将较低的空气压力转换成高压油,即利用大面积活塞端的低气压产生小面积活塞端的高液压,对于各种腐蚀性液体,带颗粒的液体,高粘度、易挥发、易燃、剧毒的液体,均能予以抽光吸尽,可以代替手动或电动液压泵与锚索张拉机具、退锚机、锚杆拉力计或其他液压工具配套使用。现有的气动液压泵大都在活塞上安装一个联动的泵油装置,活塞的往复移动来完成一次泵油,但此种泵油方式一般不能实现不间断泵油,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通过在液压泵总成的活塞两端均安装泵油体,活塞每移动一次即能实现泵油,往复移动能实现不间断的两次泵油,提高了泵油效率,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包括有配合连接的上盖体和下盖体,在上盖体和下盖体之间设有泵体承托板,泵体承托板将上盖体和下盖体内的空腔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在泵体承托板上安装有气动液压泵总成,所述气动液压泵总成包括有第一缸盖和第二缸盖,第一缸盖和第二缸盖之间由气缸筒相连接,在气缸筒内还安装有能在第一缸盖和第二缸盖之间移动的活塞,活塞将气缸筒内分成两个独立的活塞腔,所述活塞上安装有柱塞,柱塞一端穿出第一缸盖并配合安装有第一泵油体,柱塞另一端穿出第二缸盖并配合安装有第二泵油体,所述柱塞能跟随活塞在第一泵油体和第二泵油体内往复移动,第一泵油体连接有第一吸油阀,第二泵油体连接有第二吸油阀,第一吸油阀和第二吸油阀均穿过泵体承托板伸入到下腔体内,在第一吸油阀和第二吸油阀内均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允许吸油阀内的液压介质流向泵油体内;所述第二泵油体的出油口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第一泵油体的出油口上安装第一单向阀;第一缸盖和第二缸盖上各开设进出气孔,所述气动液压泵总成上还安装有能驱动活塞往复移动的气动控制总成,气动控制总成与两个进出气孔联通。
所述气动控制总成的进气管路上安装有进气爆吹装置;进气爆吹装置包括有防尘阀门总成、高压进气管、消音器和油水分离器,防尘阀门总成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尘阀体和防尘阀芯轴,高压进气管、消音器和油水分离器分别与防尘阀体的内腔相联通,油水分离器通过管路与气动控制总成相联通,在防尘阀体内还设有与油水分离器相联通的防尘阀进气通道,位于防尘阀体内的防尘阀芯轴上开设有弧形槽,防尘阀芯轴伸出防尘阀体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挡块和手柄,所述防尘阀体上安装有与限位挡块相配合的挡柱,转动手柄至限位挡块一端与挡柱相接触时,弧形槽能将消音器和油水分离器相联通,转动手柄至限位挡块另一端与挡柱相接触时,弧形槽能将高压进气管与防尘阀进气通道相联通,弧形槽在转动过程中能将高压进气管与消音器相联通。所述气动控制总成包括安装在第一缸盖上的气路换向阀,气路换向阀内配合安装有气动阀芯,所述气路换向阀的一端联通有总进气连接头,气路换向阀的另一端安装有气动阀芯弹簧座,气动阀芯弹簧座上安装气动阀芯弹簧,气路换向阀的阀体内开设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第五腔体和弹簧腔体,气动阀芯的外周设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三凸台和第四凸台上均设有第一密封圈,其中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的直径相同且均小于第四凸台的直径,第三腔体和第五腔体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及第三凸台相配合,弹簧腔体和第四凸台相配合,所述气动阀芯的内部分为进气腔室和弹簧腔室,进气腔室和弹簧腔室分别位于第三凸台的两侧,气动阀芯弹簧与弹簧腔室相配合,在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之间的气动阀芯上还开设有与进气腔室相联通的阀芯气孔,在气路换向阀的阀体内部还开设有与第一腔体相联通的第一气道,与第二腔体相联通的第一泵体气道,与第三腔体相联通的排气口,与第四腔体相联通的第二泵体气道,与弹簧腔体相联通的第三气道,其中第一气道与第二气道相联通,在第一缸盖内开设有与第一泵体气道相联通的第三泵体气道,第二缸盖内侧开设有泵体气孔,第三泵体气道与泵体气孔之间通过第一通气管相联通,第一缸盖内还开有与第二泵体气道相联通的第四泵体气道,第四泵体气道与气缸筒内相联通,所述第一缸盖内开设有与第二气道相联通的第四气道,与第三气道相联通的第五气道,所述第一缸盖内安装有第一换向控制阀,第四气道和第五气道与第一换向控制阀相联通,在第二缸盖上安装有第二换向控制阀,第二缸盖内开设有与第二换向控制阀相联通的排气气道,其中第一缸盖内开设有与第一换向控制阀相联通的第六气道,第二缸盖内开设有与第二换向控制阀相联通的第七气道,第六气道和第七气道之间安装有第二连通管,当活塞触动第一换向控制阀时,第四气道和第五气道相联通,第四凸台位于远离气动阀芯弹簧座一端的弹簧腔体内,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位于第四腔体两侧,第一凸台位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阀芯气孔与第四腔体相联通,第一泵体气道与排气口相联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不联通,当活塞触动第二换向控制阀时,排气气道与第七气道相联通,第六气道与第五气道相联通,第四凸台位于靠近气动阀芯弹簧座一端的弹簧腔体内,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位于第五腔体内,第一凸台位于第三腔体内,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相联通,第二泵体气道与排气口相联通。所述第二缸盖的内侧上开设有两个泵体气孔,第三泵体气道分两路各通过一根第一通气管与泵体气孔相联通。所述第一换向控制阀包括安装在第一缸盖外侧的第一换向阀弹簧座和安装在第一缸盖内侧的第一换向控制阀套,第一换向控制阀套内配合安装有第一控制阀阀芯,第一控制阀阀芯的端部穿出第一换向控制阀套并位于气缸筒内,所述第一控制阀阀芯与第一换向阀弹簧座之间安装有第一换向阀弹簧,第一换向阀弹簧始终有使第四气道封闭的趋势,第五气道和第六气道则与第一换向控制阀套保持始终联通。所述第二换向控制阀包括安装在第二缸盖外侧的第二换向阀弹簧座和安装在第二缸盖内侧的第二换向控制阀套,第二换向控制阀套内配合安装有第二控制阀阀芯,第二控制阀阀芯的端部穿出第二换向控制阀套并位于气缸筒内,所述第二控制阀阀芯与第二换向阀弹簧座之间安装有第二换向阀弹簧,第二换向阀弹簧始终有使第七气道封闭的趋势,排气气道则与第二换向控制阀套相联通。所述第二单向阀上安装四通阀,第一单向阀安装连接油管,第一单向阀只允许第一泵油体内的液压介质流向连接油管,连接油管与四通阀联通,四通阀的另外两个油孔上分别连接出油阀体和溢流阀组件,活塞反复移动能将下腔体内的液压介质不间断输送至出油阀体。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通过在液压泵总成的活塞两端均安装泵油体,活塞每移动一次都能实现泵油,往复移动能实现不间断的两次泵油,提高了泵油效率。且液压泵总成的进气管路上安装有用于爆吹除尘的进气爆吹装置,以保证供气气源的洁净程度,保证液压泵总成的正常工作,而气动控制总成则能在活塞移动至缸盖位置处的换向控制阀上时,实现活塞的自动换向,通过不断控制活塞的往复移动来实现不间断的泵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3是气动液压泵总成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4是气动液压泵总成主视图;图5是进气爆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防尘阀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A-A向剖视图的放大视图;图8是气路换向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a是气路换向阀的阀体轴向剖视图;
图9是图8中B-B向剖视图;图10是图8中气动阀芯移动至靠近气动阀芯弹簧座的状态示意图;图11是气路换向阀的后视图;图12是气动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第一缸盖内部气路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第四气道与第五气道的剖视图;图15是图13中第五气道与第六气道的剖视图;图16是第二缸盖内部气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第七气道与排气气道的剖视图;图18是活塞移动至与第一换向控制阀相接触的状态示意图;图19是活塞移动至与第二换向控制阀相接触的状态示意图;图20是第一换向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第二换向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如图1所示,包括有配合连接的上盖体1和下盖体2。如图2所示,在上盖体1和下盖体2之间设有泵体承托板3。泵体承托板3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内的空腔分为上腔体4和下腔体5,其中下腔体5内盛装有液压油介质。
在泵体承托板3上安装有气动液压泵总成。气动液压泵总成位于上腔体4内,如图3所示,所述气动液压泵总成包括有第一缸盖6和第二缸盖7。第一缸盖6和第二缸盖7之间由气缸筒8相连接。如图4所示,在气缸筒8内还安装有能在第一缸盖6和第二缸盖7之间移动的活塞9。所述活塞9上安装有柱塞10。柱塞10一端穿出第一缸盖6并配合安装有第一泵油体11,柱塞10另一端穿出第二缸盖7并配合安装有第二泵油体12。所述柱塞10能跟随活塞9在第一泵油体11和第二泵油体12内往复移动。活塞9将气缸筒8内分成第一活塞腔80和第二活塞腔81两个独立的活塞腔。
如图4所示,第一泵油体11连接有第一吸油阀13,第二泵油体12连接有第二吸油阀14。第一吸油阀13和第二吸油阀14均穿过泵体承托板3伸入到下腔体5内。在第一吸油阀13和第二吸油阀14内均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只允许吸油阀内的液压介质流向泵油体内,并防止第一吸油阀13和第二吸油阀14内的液压介质回流入下腔体5。所述液压介质可以是现有的液压油。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泵油体11和第二泵油体12之间安装有连接油管15。连接油管15与第一泵油体11相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一单向阀73,单向阀只允许第一泵油体11内的液压介质流向连接油管15。所述第二泵油体12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74。如图3所示,第二单向阀和连接油管15共同连接一个四通阀,四通阀的另外两个油孔上分别连接出油阀体16和溢流阀组件17,其中出油阀体16位于上盖体1上部。第一缸盖6上开设和第二缸盖7各开设一个进出气孔。
活塞9在气缸筒8内的反复移动能同步带动柱塞10在第一泵油体11和第二泵油体12内的往复移动。当柱塞10远离第一泵油体11移动时,液压油由第一吸油阀13吸入到第一泵油体11内,此时同步柱塞10伸入到第二泵油体12内,将第二泵油体12内的液压油加压输送至出油阀体16;当柱塞10远离第二泵油体12移动时,液压油由第二吸油阀14吸入到第二泵油体12内,此时同步柱塞10伸入到第一泵油体11内,将第一泵油体11内的液压油加压经由连接油管15输送至出油阀体16;不论活塞9处于何种状态,都能保证对出油阀体16的不间断泵油,即活塞9往复移动一次,两侧的泵油体均向出油阀体16泵一次液压油,从而实现双作用泵油。且由于单向阀的存在,上述泵油过程不存在液压油倒流的情况。
为实现活塞9往复移动过程中的换向,所述气动液压泵总成上还安装有能驱动活塞9往复移动的气动控制总成。气动控制总成与两个进出气孔联通,以便实现第一缸盖6的进出气孔进气时,活塞9向第二缸盖7移动,第二缸盖7上的进出气孔排气;第二缸盖7上的进出气孔进气时,第一缸盖6的进出气孔排气时,活塞9向第二缸盖7反向移动。为了确保气动控制总成内供气气源的洁净程度,保证气动控制总成的正常控制操作,在气动控制总成的进气管路76上安装有进气爆吹装置。气动控制总成位于进气爆吹装置与第一缸盖6之间。
如图5所示,所述进气爆吹装置包括有防尘阀门总成、高压进气管18、消音器19和油水分离器20。如图7所示,防尘阀门总成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尘阀体21和防尘阀芯轴22。如图6所示,高压进气管18、消音器19和油水分离器20分别与防尘阀体21的内腔相联通。油水分离器20通过管路与气动控制总成相联通。其中高压进气管18与供气源相联通,防尘阀门总成内通过防尘阀芯轴22的转动来实现各气路的通断。所述消音器19由于气体在其内运行过程中被过滤,因此可起到有效除尘和集尘的效果。
如图7所示,在防尘阀体21内还设有与油水分离器20相联通的防尘阀进气通道23,位于防尘阀体21内的防尘阀芯轴22的侧壁上周向开设有弧形槽24。如图5所示,防尘阀芯轴22伸出防尘阀体21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挡块25和手柄26,手柄26可带动限位挡块25和手柄26同步转动。所述防尘阀体21上安装有与限位挡块25相配合的挡柱27。结合图5和图7描述防尘阀体21的工作状态:
如图5和图7所示,防尘阀体21处于关闭状态时,限位挡块25的左端与挡柱27接触,此时,弧形槽24只与消音器19相通,高压进气管18和油水分离器20均被防尘阀芯轴22阻断。顺时针转动手柄26,使限位挡块25的左端与挡柱27分离,其右端向挡柱27靠近的过程中,弧形槽24仅将消音器19与高压进气管18联通,防尘阀进气通道23被防尘阀芯轴22阻断,此时,高压气体由高压进气管18进入消音器19,将高压进气管18内的粉尘吹入消音器19内过汇并收集,以防粉尘进入气动液压泵总成,从而可大幅延长气动液压泵总成的使用寿命,这使得所述双作用气动液压泵适合在矿井下粉尘较多,并且经常需要变换不同高压气源的场合下工作。继续顺时针转动手柄26,使限位挡块25的右端与挡柱27接触时,弧形槽24仅将高压进气管18和防尘阀进气通道23,同时通过防尘阀进气通道23将高压进气管18与油水分离器20联通,消音器19被防尘阀芯轴22阻断,此时高压气体经气动控制总成进入气缸筒8的内腔,并且是交替进入活塞9两侧的空腔,从而推动活塞9往复运动。从上述操作过程可知,所述进气爆吹装置的优点在于:其不需要额外的、单独的除尘操作。使用者只需如往常一样转动手柄26将高压进气管18与油水分离器20联通,在此过程中便可顺便完成进气爆吹的除尘工作,可实现,在使用者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除尘工作,操作实分便洁。
当需要对气动控制总成提供高压气源时,弧形槽24将高压进气管18与防尘阀进气通道23相导通,高压气体就会经由防尘阀进气通道23和油水分离器20最终进入到气动控制总成内。由于气动控制总成和气动液压泵总成对与高压气源的洁净程度要求较高,在高压进气管18与气源进行拔插时需要对高压进气管18位置处进行爆吹除尘,所进行的操作就是转动防尘阀芯轴22使弧形槽24先将高压进气管18与消音器19相导通,达到联通瞬间爆吹除尘的作用。当不需要对动控制总成供气时,弧形槽24转动至仅与消音器19相联通,此时高压进气管18的气路被封堵。其中限位挡块25和挡柱27的设置,限制了防尘阀芯轴22上弧形槽24的转动极限位置,操作人员只需将限位挡块25转动到位即可完成上述操作,不用额外考虑防尘阀芯轴22所需转动的角度问题。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所述气动控制总成包括安装在第一缸盖6上的气路换向阀28,气路换向阀28内配合安装有气动阀芯29。气动阀芯29在气路换向阀28内移动形成图8或图10两种状态,不同的状态连接不同的气道,进而通过向活塞9两侧交替供气来控制活塞9的往复移动。所述气路换向阀28的一端联通有总进气连接头30,总进气连接头30与供气气源相联通,为气路换向阀28供气。若加装有进气爆吹装置,则总进气连接头30与通过进气管路76与进气爆吹装置连接,进气爆吹装置与供气的高压气源连接。气路换向阀28的另一端安装有气动阀芯弹簧座31,气动阀芯弹簧座31上安装气动阀芯弹簧72。气动阀芯弹簧72与气动阀芯29的端部配合,对气动阀芯29施力,使其始终有靠近总进气连接头30的趋势。
如图8所示,气路换向阀28的阀体内开设有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第三腔体34、第四腔体35、第五腔体36和弹簧腔体37。第一腔体32、第三腔体34和第五腔体36的直径相同,第二腔体33和第四腔体35的直径相同,第一腔体32的直径小于第二腔体33的直径。气动阀芯29的外周设有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第三凸台40和第四凸台41。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第三凸台40和第四凸台41上各设有一个第一密封圈42,以保证各腔体之间的气密性。其中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的直径相同且均小于第四凸台41的直径。第三腔体34和第五腔体36与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及第三凸台40相配合,弹簧腔体37和第四凸台41相配合。
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第三凸台40和第四凸台41均为环形凸台。
如图9所示,所述气动阀芯29的内部分为进气腔室43和弹簧腔室44,进气腔室43和弹簧腔室44分别位于第三凸台40的两侧,气动阀芯弹簧72与弹簧腔室44相配合。在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之间的气动阀芯29上还开设有与进气腔室43相联通的阀芯气孔45。在气路换向阀28的阀体侧壁上还开设有与第一腔体32相联通的第一气道46,与第二腔体33相联通的第一泵体气道47,与第三腔体34相联通的排气口48,与第四腔体35相联通的第二泵体气道49,与弹簧腔体37相联通的第三气道51。如图11所示,其中第一气道46与第二气道50通过联通孔77相联通。第四泵体气道(55)即为第一缸盖6上开设的进出气孔,泵体气孔53即为第二缸盖7上的进出气孔。
如图13所示,在第一缸盖6内开设有与第一泵体气道47相联通的第三泵体气道52。如图16所示,第二缸盖7内侧开设有泵体气孔53。如图3所示,第三泵体气道52与泵体气孔53之间通过第一通气管54相联通,泵体气孔53与气缸筒8内腔相联通。如图13所示,第一缸盖6内还开有与第二泵体气道49相联通的第四泵体气道55。第四泵体气道55与气缸筒8内腔相联通。由于活塞9将气缸筒8内腔隔成两个独立的活塞腔,因此,第四泵体气道55与泵体气孔53不通。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缸盖6内开设有与第二气道50相联通的第四气道56,与第三气道51相联通的第五气道57。所述第一缸盖6上轴向开设第一安装孔78。第一安装孔78和第二气道50通过第四气道56联通。第一安装孔78与第三气道51通过第五气道57联通。其中第一缸盖6内开设有第六气道61,第六气道61分别与第一安装孔78和第五气道57联通。如图15所示,第六气道61和第五气道57位于第一安装孔78轴向的同一断面上,靠近活塞9,两者始终相通;第四气道56位于第一安装孔78轴向的另一断面上,靠近气路换向阀28。第一安装孔78内安装有第一换向控制阀58。第一换向控制阀58能控制第四气道56和第五气道57之间的通断,第一换向控制阀58开启时,第四气道56和第五气道57可通过第一换向控制阀58导通,第一换向控制阀58关闭时,第四气道56和第五气道57之间被第一换向控制阀58阻断。
如图16所示,在第二缸盖7上轴向开设第二安装孔79,径向开设排气气道60和第七气道62,排气气道60和第七气道62分别与第二安装孔79相通。如图17所示,排气气道60和第七气道62沿第二安装孔79轴向排列。第二安装孔79内安装有第二换向控制阀59,第二换向控制阀59控制排气气道60和第七气道62之间的通断。第二换向控制阀59开启时,排气气道60和第七气道62通过第二换向控制阀59相通,第二换向控制阀59关闭时,排气气道60和第七气道62被阻断。
如图4所示,第六气道61和第七气道62之间安装有第二连通管63。
如图18所示,当活塞9左移至触动第一换向控制阀58时,第一换向控制阀58开启,第四气道56和第五气道57导通,高压气体依次经总进气连接头30、第一腔体32、第一气道46、联通孔77和第二气道50进入第四气道56,之后高压气体经第一换向控制阀58一路经第五气道57和第三气道51进入弹簧腔体37,另一路依次经第六气道61、第二连通管63进入第七气道62,由于第二换向控制阀59处于关闭状态,第七气道62内的气体无法经由排气气道60排出。弹簧腔体37内的高压气体作用于第四凸台41上与气动阀芯弹簧72的弹力共同克服气动阀芯29左侧的压力将气动阀芯29向左移动至如图8所示位置。此状态下,第四凸台41位于弹簧腔体37的远离气动阀芯弹簧座31一端,即最左端。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位于第四腔体35两侧,第四腔体35仅与阀芯气孔45相联通,高压气体依次经总进气连接头30、进气腔室43、阀芯气孔45、第四腔体35和第二泵体气道49进入第一活塞腔80。第一凸台38位于第一腔体32内将第二腔体33与总进气连接头30阻断,第二腔体33通过第三腔体34与排气口48相通,即第一泵体气道47与排气口48相联通,第二活塞腔81内的气体依次经泵体气孔53、第一通气管54、第三泵体气道52、第一泵体气道47、第二腔体33、第三腔体34和排气口48排出。此时,活塞9向右移动,活塞9离开第一换向控制阀58后,第一换向控制阀58关闭,第四气道56和第五气道57重被第一换向控制阀58阻断。弹簧腔体37内的高压气体无法经排气气道60排出而被密封,因此,气动阀芯29保持图8所示状态不变。
如图19所示,当活塞9触动第二换向控制阀59时,第二换向控制阀59开启,排气气道60与第七气道62相联通。第六气道61与第五气道57相联通,弹簧腔体37内的高压气体依次经第五气道57、第六气道61、第二连通管63、第七气道62和排气气道60排出,此时,气动阀芯29左端的压力克服气动阀芯弹簧72的弹力推动气动阀芯29右移动图10所示位置,第四凸台41位于弹簧腔体37内靠近气动阀芯弹簧座31的一端,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位于第五腔体36内,阀芯气孔45被阻断。第一凸台38位于第三腔体34内,第一腔体32和第二腔体33相联通,高压气体可依次经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第一泵体气道47、第三泵体气道52、第一通气管54和泵体气孔53进入第二活塞腔81。第二泵体气道49与排气口48相联通,第一活塞腔80内的气体可依次经第四泵体气道55、第二泵体气道49、第四腔体35和排气口48排出。此时,活塞9向左移动并离开第二换向控制阀59,第二换向控制阀59关闭,排气气道60与第七气道62重被阻断。
下面结合活塞9的移动位置对各气道的联通情况及气动阀芯29的动作做详细描述:不论气动阀芯29出于何种状态,第一气道46始终与总进气连接头30相导通,第一气道46及第二气道50内始终充满高压气体。
过程一:当活塞9向第一缸盖6靠近移动至与第一换向控制阀58相接触时,如图18所示,第四气道56与第五气道57相导通,排气气道60与第七气道62不导通,第二气道50内的高压气体依次经由第四气道56、第五气道57和第三气道51进入到弹簧腔体37内,推动第四凸台41瞬间移动至图8所示的状态,此时总进气连接头30内的高压气体一部分依然进入到第一气道46内,另一部分则经由进气腔室43、阀芯气孔45、第四腔体35、第二泵体气道49进入到第一缸盖6上的第四泵体气道55,之后高压气体便会推动活塞9向第二缸盖7位置处靠近。当第一换向控制阀58脱离接触时,第四气道56与第五气道57不再导通。
过程二:活塞9在向第二缸盖7位置处靠近且未接触第二换向控制阀59之前的过程中,活塞9右移时第二活塞腔81内的气体压缩进入到泵体气孔53内,依次经由第一通气管54、第三泵体气道52、第一泵体气道47、第二腔体33、第三腔体34和排气口48排出。由于未接触第二换向控制阀59,排气气道60与第七气道62不导通,弹簧腔体37内的高压气体不会经由排气气道60排出,上述过程中气动阀芯29维持图8所示的状态。
过程三:而当活塞9向第二缸盖7靠近移动至与第二换向控制阀59相接触时,如图19所示,排气气道60与第七气道62相导通,弹簧腔体37内的高压气体能依次经由第三气道51、第五气道57、第六气道61、第二连通管63、第七气道62和排气气道60排出,气动阀芯29瞬间右移至图10所示的状态,此时总进气连接头30内的高压气体一部分依然进入到第一气道46内,由于阀芯气孔45完全位于第五腔体36内被封堵,另一部分则经由第二腔体33、第一泵体气道47、第三泵体气道52、第一通气管54和泵体气孔53进入到第二缸盖7内侧,之后高压气体便会推动活塞9向第一缸盖6位置处移动靠近。
过程四:活塞9在向第一缸盖6位置处靠近且未接触第一换向控制阀58之前的过程中,活塞9左移时,第一活塞腔80内的气体压缩进入到第四泵体气道55内,依次经由第二泵体气道49、第四腔体35、第三腔体34和排气口48排出。由于未接触第一换向控制阀58,第四气道56与第五气道57不导通,弹簧腔体37内不会有有高压气体充入,且在供气源不断输入气体的情况下,对第三凸台40及后端的气动阀芯29始终有压力,上述过程中气动阀芯29维持图10所示的状态。
直到活塞9向第一缸盖6靠近移动至与第一换向控制阀58相接触,又回到过程一的状态,以此形成循环,达到气动控制总成控制活塞9往复移动换向的功能。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活塞9往复移动过程中的正常排气,所述第二缸盖7的内侧上开设有两个泵体气孔53,第三泵体气道52分两路各通过一根第一通气管54与泵体气孔53相联通。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所述第一换向控制阀58包括安装在第一缸盖6外侧的第一换向阀弹簧座64和安装在第一缸盖6内侧的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的内端开设通气腔651,通气腔651的侧壁上开设多个通气孔650,其中一个通气孔650与第六气道61相通,另一个通气孔650与第五气道57相通,通气孔650和通气腔651确保第五气道57和第六气道61始终相通。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内配合安装有第一控制阀阀芯66,第一控制阀阀芯66的外周安装第二密封圈82,第二密封圈82可密封第四气道56。第一控制阀阀芯66的端部穿出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并位于气缸筒8内。所述第一控制阀阀芯66与第一换向阀弹簧座64之间安装有第一换向阀弹簧67。第一换向阀弹簧67始终有使第一控制阀阀芯66将第四气道56封闭的趋势。第五气道57和第六气道61则通过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保持始终联通。当活塞9推动第一控制阀阀芯66克服第一换向阀弹簧67的弹力向左移动时,能使第四气道56与通气腔651相导通,也就是将第四气道56与第五气道57相导通,实现上述的气路控制换向功能。
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所述第二换向控制阀59的结构可以与第一换向控制阀58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安装位置与其相反。它包括安装在第二缸盖7外侧的第二换向阀弹簧座68和安装在第二缸盖7内侧的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内配合安装有第二控制阀阀芯70,第二控制阀阀芯70的端部穿出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并位于气缸筒8内,所述第二控制阀阀芯70与第二换向阀弹簧座68之间安装有第二换向阀弹簧71,第二换向阀弹簧71始终有使第七气道62封闭的趋势,排气气道60则与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相联通。当活塞9移动靠近第二换向控制阀59,克服第二换向阀弹簧71的弹力推动第二控制阀阀芯70移动时,能使第七气道62与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相导通,也就是将第七气道62与排气气道60相导通,实现上述的气路控制换向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Claims (8)

1.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配合连接的上盖体(1)和下盖体(2),在上盖体(1)和下盖体(2)之间安装有气动液压泵总成,所述气动液压泵总成包括有第一缸盖(6)和第二缸盖(7),第一缸盖(6)和第二缸盖(7)之间由气缸筒(8)相连接,在气缸筒(8)内还安装有能在第一缸盖(6)和第二缸盖(7)之间移动的活塞(9),活塞(9)将气缸筒(8)内分成两个独立的活塞腔,所述活塞(9)上安装有柱塞(10),柱塞(10)一端穿出第一缸盖(6)并配合安装有第一泵油体(11),柱塞(10)另一端穿出第二缸盖(7)并配合安装有第二泵油体(12),所述柱塞(10)能跟随活塞(9)在第一泵油体(11)和第二泵油体(12)内往复移动,第一泵油体(11)连接有第一吸油阀(13),第二泵油体(12)连接有第二吸油阀(14),在第一吸油阀(13)和第二吸油阀(14)内均安装有单向阀,单向阀允许吸油阀内的液压介质流向泵油体内;所述第二泵油体(12)的出油口上安装有第二单向阀(74),第一泵油体(11)的出油口上安装第一单向阀(73);第一缸盖(6)和第二缸盖(7)上各开设进出气孔,所述气动液压泵总成上还安装有能驱动活塞(9)往复移动的气动控制总成,气动控制总成与两个进出气孔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控制总成的进气管路(76)上安装有进气爆吹装置;进气爆吹装置包括有防尘阀门总成、高压进气管(18)、消音器(19)和油水分离器(20),防尘阀门总成包括相互配合的防尘阀体(21)和防尘阀芯轴(22),高压进气管(18)、消音器(19)和油水分离器(20)分别与防尘阀体(21)的内腔相联通,油水分离器(20)通过管路与气动控制总成相联通,在防尘阀体(21)内还设有与油水分离器(20)相联通的防尘阀进气通道(23),位于防尘阀体(21)内的防尘阀芯轴(22)上开设有弧形槽(24),防尘阀芯轴(22)伸出防尘阀体(21)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挡块(25)和手柄(26),所述防尘阀体(21)上安装有与限位挡块(25)相配合的挡柱(27),转动手柄(26)至限位挡块(25)一端与挡柱(27)相接触时,弧形槽(24)能将消音器(19)和油水分离器(20)相联通,转动手柄(26)至限位挡块(25)另一端与挡柱(27)相接触时,弧形槽(24)能将高压进气管(18)与防尘阀进气通道(23)相联通,弧形槽(24)在转动过程中能将高压进气管(18)与消音器(19)相联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控制总成包括安装在第一缸盖(6)上的气路换向阀(28),气路换向阀(28)内配合安装有气动阀芯(29),所述气路换向阀(28)的一端联通有总进气连接头(30),气路换向阀(28)的另一端安装有气动阀芯弹簧座(31),气动阀芯弹簧座(31)上安装气动阀芯弹簧(72),气路换向阀(28)的阀体内开设有第一腔体(32)、第二腔体(33)、第三腔体(34)、第四腔体(35)、第五腔体(36)和弹簧腔体(37),气动阀芯(29)的外周设有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第三凸台(40)和第四凸台(41),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第三凸台(40)和第四凸台(41)上均设有第一密封圈(42),其中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的直径相同且均小于第四凸台(41)的直径,第三腔体(34)和第五腔体(36)与第一凸台(38)、第二凸台(39)及第三凸台(40)相配合,弹簧腔体(37)和第四凸台(41)相配合,所述气动阀芯(29)的内部分为进气腔室(43)和弹簧腔室(44),进气腔室(43)和弹簧腔室(44)分别位于第三凸台(40)的两侧,气动阀芯弹簧(72)与弹簧腔室(44)相配合,在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之间的气动阀芯(29)上还开设有与进气腔室(43)相联通的阀芯气孔(45),在气路换向阀(28)的阀体内部还开设有与第一腔体(32)相联通的第一气道(46),与第二腔体(33)相联通的第一泵体气道(47),与第三腔体(34)相联通的排气口(48),与第四腔体(35)相联通的第二泵体气道(49),与弹簧腔体(37)相联通的第三气道(51),与第一气道(46)相联通的第二气道(50),在第一缸盖(6)内开设有与第一泵体气道(47)相联通的第三泵体气道(52),第二缸盖(7)内侧开设有泵体气孔(53),第三泵体气道(52)与泵体气孔(53)之间通过第一通气管(54)相联通,第一缸盖(6)内还开有与第二泵体气道(49)相联通的第四泵体气道(55),第四泵体气道(55)与气缸筒(8)内相联通,所述第一缸盖(6)内开设有与第二气道(50)相联通的第四气道(56),与第三气道(51)相联通的第五气道(57),所述第一缸盖(6)内安装有第一换向控制阀(58),第四气道(56)和第五气道(57)与第一换向控制阀(58)相联通,在第二缸盖(7)上安装有第二换向控制阀(59),第二缸盖(7)内开设有与第二换向控制阀(59)相联通的排气气道(60),其中第一缸盖(6)内开设有与第一换向控制阀(58)相联通的第六气道(61),第二缸盖(7)内开设有与第二换向控制阀(59)相联通的第七气道(62),第六气道(61)和第七气道(62)之间安装有第二连通管(63),当活塞(9)触动第一换向控制阀(58)时,第四气道(56)和第五气道(57)相联通,第四凸台(41)位于远离气动阀芯弹簧座(31)一端的弹簧腔体(37)内,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位于第四腔体(35)两侧,第一凸台(38)位于第一腔体(32)和第二腔体(33)之间,阀芯气孔(45)与第四腔体(35)相联通,第一泵体气道(47)与排气口(48)相联通,第一腔体(32)和第二腔体(33)不联通,当活塞(9)触动第二换向控制阀(59)时,排气气道(60)与第七气道(62)相联通,第六气道(61)与第五气道(57)相联通,第四凸台(41)位于靠近气动阀芯弹簧座(31)一端的弹簧腔体(37)内,第二凸台(39)和第三凸台(40)位于第五腔体(36)内,第一凸台(38)位于第三腔体(34)内,第一腔体(32)和第二腔体(33)相联通,第二泵体气道(49)与排气口(48)相联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缸盖(7)的内侧上开设有两个泵体气孔(53),第三泵体气道(52)分两路各通过一根第一通气管(54)与泵体气孔(53)相联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控制阀(58)包括安装在第一缸盖(6)外侧的第一换向阀弹簧座(64)和安装在第一缸盖(6)内侧的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内配合安装有第一控制阀阀芯(66),第一控制阀阀芯(66)的端部穿出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并位于气缸筒(8)内,所述第一控制阀阀芯(66)与第一换向阀弹簧座(64)之间安装有第一换向阀弹簧(67),第一换向阀弹簧(67)始终有使第四气道(56)封闭的趋势,第五气道(57)和第六气道(61)则与第一换向控制阀套(65)保持始终联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向控制阀(59)包括安装在第二缸盖(7)外侧的第二换向阀弹簧座(68)和安装在第二缸盖(7)内侧的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内配合安装有第二控制阀阀芯(70),第二控制阀阀芯(70)的端部穿出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并位于气缸筒(8)内,所述第二控制阀阀芯(70)与第二换向阀弹簧座(68)之间安装有第二换向阀弹簧(71),第二换向阀弹簧(71)始终有使第七气道(62)封闭的趋势,排气气道(60)则与第二换向控制阀套(69)相联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盖体(1)和下盖体(2)之间设有泵体承托板(3),泵体承托板(3)将上盖体(1)和下盖体(2)内的空腔分为上腔体(4)和下腔体(5),在泵体承托板(3)上安装有气动液压泵总成;第一吸油阀(13)和第二吸油阀(14)均穿过泵体承托板(3)伸入到下腔体(5)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作用气动液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阀(74)上安装四通阀(75),第一单向阀(73)安装连接油管(15),第一单向阀只允许第一泵油体(11)内的液压介质流向连接油管(15),连接油管(15)与四通阀(75)联通,四通阀(75)的另外两个油孔上分别连接出油阀体(16)和溢流阀组件(17),活塞(9)反复移动能将下腔体(5)内的液压介质不间断输送至出油阀体(16)。
CN202121540967.0U 2021-07-06 2021-07-06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Active CN215762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0967.0U CN215762068U (zh) 2021-07-06 2021-07-06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40967.0U CN215762068U (zh) 2021-07-06 2021-07-06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2068U true CN215762068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5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40967.0U Active CN215762068U (zh) 2021-07-06 2021-07-06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620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54832A (en) Mechanical shift, pneumatic assist pilot valve for diaphragm pump
CN103256273B (zh) 自动直线往复式气缸
CN201794735U (zh) 液压驱动液体增压泵
CN113266610B (zh) 采用液控单向阀配流的径向柱塞液压装置及工作方法
CN211314709U (zh) 一种气缸缸体及气缸装置
CN201241812Y (zh) 煤矿用气动隔膜泵的换向阀
CN103470473A (zh) 液压气体真空泵
CN215762068U (zh)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CN103671344A (zh) 泵送油缸及包含该泵送油缸的泵送设备
KR20110074018A (ko) 모터구동 파워피스톤
CN108167152B (zh) 一种液压驱动往复泵
CN105986981A (zh) 压力流体驱动往复泵
CN101776052A (zh) 液压空压机
CN113550879A (zh) 双作用气动液压泵
CN105332966A (zh) 液压驱动水压试验高压卸荷阀
CN208535541U (zh) 往复气动阀及采用该阀的气缸和油脂泵
KR101113142B1 (ko) 고점성 공압펌프 구동장치
CN108386702A (zh) 往复气动阀及采用该阀的气缸和油脂泵
US6499974B2 (en) Piston pump
CN111287923A (zh) 一种井下注浆泵
WO2006037171A1 (en) An improved reciprocating pump
CN208535540U (zh) 往复气缸及采用该往复气缸的油脂泵
CN111075686A (zh) 一种空压机
KR20080046141A (ko) 공기압축 기능을 갖는 유압펌프
CN219176544U (zh) 一种气动液压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