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55394U -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55394U
CN215755394U CN202121023721.6U CN202121023721U CN215755394U CN 215755394 U CN215755394 U CN 215755394U CN 202121023721 U CN202121023721 U CN 202121023721U CN 215755394 U CN215755394 U CN 2157553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pole piece
bearing
piece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2372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孝平
文青松
尚允坤
乔增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Dacheng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Dache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Dacheng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Dacheng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Dache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Dacheng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Dacheng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Dache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enzhen Dacheng Precis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Dacheng Vacu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2372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553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553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553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包括用于检测待测极片的移动速度以获取第一速度信息的第一测速件、用于承托移动的待测极片的承托辊、用于驱使承托辊转动的驱动件以及用于根据第一速度信息控制驱动件输出动力的控制器;其中,第一测速件和驱动件分别电连接控制器,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由于承托辊是以转动的方式对移动的待测极片进行承托或支承的,在对待测极片进行在线测量时,通过对承托辊转动速度的调控,可以避免承托辊与待测极片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使待测极片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平整,不会出现重力形变和摩擦形变,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Description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对锂电池极片的厚度或面密度进行在线测量时,为了使极片在移动的过程中处于自然平整的状态,不会发生褶皱、变形等现象,以期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会依靠牵引装置对极片进行张紧牵引;由于极片材料的特殊性,使得极片很容易因受到自身重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幅度的重力形变,从而影响到极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极片承托装置,以在对极片进行在线测量时,使极片具有良好的平整性。
一种实例中提供一种极片承托装置,包括:
承托辊,用于承托沿其周向移动的待测极片;
第一测速件,用于检测待测极片的移动速度,以获取第一速度信息,所述第一测速件布置在待测极片的移动轨迹上;
驱动件,用于驱使所述承托辊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以及
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驱动件和第一测速件,用以获取所述第一测速件输出的第一速度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速度信息控制驱动件输出动力,避免所述承托辊与待测极片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托辊包括:
辊轴件,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辊轴件,以驱使所述辊轴件转动;
辊筒件,用以承托待测极片,所述辊筒件同轴外套于辊轴件;以及
轴承件,用于使所述辊筒件与辊轴件发生相对转动,所述轴承件具有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内圈连接辊轴件,所述轴承外圈连接辊筒件。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托辊包括至少两个轴承件,所述至少两个轴承件中包括一个第一轴承件和一个第二轴承件,所述第一轴承件与第二轴承件对称地设置在辊轴件与辊筒件之间。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托辊还包括第二测速件,用于检测所述辊筒件的转动速度,以获取第二速度信息;所述第二测速件电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测速件输出的第二速度信息,以根据所述第一速度信息与第二速度信息控制驱动件输出动力,避免所述辊筒件与待测极片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
一个实施例中,包括至少两个并行间隔排布的承托辊,以从不同位置承托待测极片,使待测极片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承托辊之间的部位保持平整。
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同步传动件,所述至少两个并行间隔排布的承托辊中包括一个第一承托辊和一个第二承托辊;
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第一承托辊,所述同步传动件连接第一承托辊与第二承托辊,以使所述第二承托辊随第一承托辊同步转动;或
所述同步传动件连接第一承托辊、第二承托辊和驱动件的动力端,以使所述驱动件驱使所述第一承托辊和第二承托辊同步转动。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同步传动件包括:
第一同步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托辊;
第二同步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托辊;
第三同步轮,设置于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以及
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轮的外周面、第二同步轮的外周面和第三同步轮的外周面通过张紧的同步带传动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具有进料端、出料端和衔接进料端和出料端的输送空间,所述承托辊布置在进料端、出料端和输送空间中的至少二者,所述第一测速件设置在机架上。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端和出料端均布置有承托辊,所述出料端的承托辊的水平高度高于进料端的承托辊的水平高度,以使待测极片倾斜移动。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且所述伺服电机电连接控制器,以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输出动力。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极片承托装置,包括用于检测待测极片的移动速度以获取第一速度信息的第一测速件、用于承托移动的待测极片的承托辊、用于驱使承托辊转动的驱动件以及用于根据第一速度信息控制驱动件输出动力的控制器;其中,第一测速件和驱动件分别电连接控制器,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由于承托辊是以转动的方式对移动的待测极片进行承托或支承的,在对待测极片进行在线测量时,通过对承托辊转动速度的调控,可以避免承托辊与待测极片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使待测极片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平整,不会出现重力形变和摩擦形变,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例的极片承托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极片承托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极片承托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一)。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极片承托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二)。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极片承托装置中承托辊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的极片承托装置中承托辊与待测极片的作用关系示意图。
图中:
10、机架;10a、进料端;10b、出料端;10c、输送空间;20、承托辊;20a、第一承托辊;20b、第二承托辊;21、辊轴件;22、辊筒件;23、轴承件;23a、轴承外圈;23b、轴承内圈;23c、滚动体;24、第二测速件;30、驱动件;40、第一测速件;50、控制器;60、辅助轴承;70、同步传动件;71、第一同步轮;72、第二同步轮;73、第三同步轮;74、同步带;A、待测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文中所用术语“接触位置”是指两个相接触物体之间的接触部位,该接触部位可以是点、线或面;就本实施例的承托辊和待测极片而言,两者之间的接触部位是以点或线的形式存在的;故,两“接触位置”中的一个可理解为是承托辊上与待测极片相接触的点或线,另一个可理解为是待测极片上与承托辊相接触的点或线。
现有的部分极片测量设备中,会在极片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支承部件(如支承辊子等),以期望通过支承部件对极片的承托作用,来消除极片因自身重力因素而产生的重力形变,从而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创造条件;然而,极片在被牵引移动的过程中,会与支承部件发生摩擦,而摩擦的存在会导致极片产生一定程度的摩擦形变,并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本申请提供的极片承托装置,利用转动的承托辊对极片进行承托,通过对承托辊的转动速度(尤其是线速度)的掌控,避免承托辊与待测极片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进而使得承托辊只为待测极片提供承托力,而不与待测极片产生摩擦;以此,既可以消除待测极片的重力形变,又可以消除待测极片的摩擦形变,以在对待测极片进行在线测量时,确保待测极片具有良好的平整性,为有效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利创造条件。
请参阅图1至图6,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极片承托装置,用于为移动的待测极片A提供支承,以在对待测极片A进行厚度或面密度的在线测量时,保持待测极片A的平整性,避免待测极片A因发生褶皱、变形等而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该极片承托装置包括机架10、承托辊20、驱动件30、第一测速件40和控制器50,下面分别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机架10布置在待测极片A的移动轨迹上,一方面为承托辊20、第一测速件40、驱动件30等部件的组合装配提供结构支撑,另一方面为待测极片A的移动输送(如因牵引而移动)提供结构空间;机架10具有进料端10a、出料端10b和衔接进料端10a与出料端10b的输送空间10c,就待测极片A的同一位置而言,在待测极片A移动的过程中,可顺序地经过进料端10a、输送空间10c和出料端10b;在具体实施时,依据极片测量设备的结构构造或者极片的测量作业流程等实际情况,机架10可以是极片测量设备的一个机构部件(即:省略机架10,并利用极片测量设备本身的结构部件作为机架10),也可以是安装在极片测量设备或者与极片测量设备配合组装的独立部件。
请参阅图1和图2,承托辊20主要用于承托或支承待测极片A,其转动地安装在机架10上并以平行于待测极片A的形式布置在待测极片A的下方,如通过在承托辊20的轴向两端设置辅助轴承60,利用辅助轴承60在承托辊20与机架10之间建立转动连接关系;与此同时,承托辊20被配置为:其转动轴线或中轴线的延伸方向与待测极片A的移动方向相垂直,即相当于待测极片A是沿着承托辊20的周向进行移动的;具体实施时,承托辊20可采用一体式辊体构造,如由辊芯和一体包覆于辊芯外周的柔性辊面组合而成;承托辊20也可采用分体式辊体构造,如由辊芯和可活动地套设于辊芯外周的辊筒组合而成。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该极片承托装置设置有两个并行间隔排布的承托辊20,两个承托辊20中包括一个第一承托辊20a和一个第二承托辊20b;其中,第一承托辊20a设置于机架10的进料端10a,第二承托辊20b设置于机架10的出料端10b,以利用第一承托辊20a与第二承托辊20b呈并行间隔分布的特点,从不同位置来承托或支承待测极片A,使待测极片A位于或者经过两个承托辊20之间的区域部分能够更加平整,并可利用该区域部位作为厚度或面密度的测量位置,从而避免因待测极片A的局部区域发生重力变形而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另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对待测极片A的厚度或面密度的测量位置选择的差异,该极片承托装置也可仅设置一个承托辊20,以对待测极片A进行单点或单位置承托,一方面简化装置整体的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承托辊20对待测极片A的承托或支承,保证待测极片A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平整,此时承托辊20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进料端10a、出料端10b和输送空间10c中的任意一者。其他实施例中,该极片承托装置也可设置多个承托辊20,如三个、四个或更多数量,依实际测量需求、测量设备的结构构造等情况,将多个承托辊20并行间隔地布置在进料端10a、出料端10和输送空间10c,以实现对待测极片A的多点或多位置承托,确保在线测量待测极片A的厚度或面密度时,待测极片A具有良好的平整性。
请参阅图1和图3,驱动件30主要作为驱使承托辊20相对于机架10进行转动动作的驱动部件来使用,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驱动件30的动力端可以直接连接承托辊20,也可通过诸如减速器、传动机构等间接连接承托辊20,以将驱动件30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20,保证其所输出的动力能够对承托辊20产生驱动效应,从而便于在承托辊20与待测极片A之间建立同步同速的运动关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待测极片A移动的过程中,因与承托辊20发生摩擦而产生摩擦变形。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驱动件30包括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20,以该极片承托装置设置有两个承托辊20(即:第一承托辊20a和第二承托辊20b)为例,伺服电机的动力端可通过传动机构(如皮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等)同时连接第一承托辊20a和第二承托辊20b;在伺服电机启动后,可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承托辊20a和第二承托辊20b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转动;伺服电机的动力端也可直接连接其中一个承托辊20(如第一承托辊20a),而第一承托辊20a与第二承托辊20b之间通过传动机构连接,此时,第一承托辊20a即相当于一个主动辊,第二承托辊20b即相当于一个从动辊,在伺服电机启动后,在驱使第一承托辊20a转动的同时,可在传动机构的作用下,使第二承托辊20b随第一承托辊20a同步同速转动。与此同时,利用伺服电机所具有的响应快、速度高、惯量小、力矩稳定等热点,可为实现对承托辊20转动速度的精确调控创造条件。
另一个实施例中,在不考虑控制系统复杂性的前提下,也可将驱动件30与承托辊20一一对应连接,使每个承托辊20均由一个对应的驱动件30进行驱动,如此,通过对各个驱动件30的动力输出形式协调控制,保证各承托辊20能够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机架10进行转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30也可由其他动力输出器件以及因应需要而存在的相关器件组合搭建而成,如步进电机等。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第一测速件40和控制器50主要作为驱动件30的调控器件来使用,以通过对驱动件30所输出的动力形式的调控,实现对承托辊20转动速度的调控;其中,第一测速件40可采用接触式速度传感器或非接触式速度传感器,其安装在机架10上并布置在待测极片A的移动轨迹上,用于实时检测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以获取并输出与该移动速度相对应或包含该移动速度在内的第一速度信息。控制器50可根据实际需求(如承托辊20转动控制机制或驱动件30的动力输出控制机制的复杂程度等)采用相应的功能器件或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由单片机(或PLC)及因应需要而设置的相关器件组合搭建而成的功能系统,其分别与驱动件30和第一测速件40电连接,并且控制器50被配置为:可获取第一测速件40输出的第一速度信息,并根据第一速度信息来控制驱动件30的动力输出,以使驱动件30在驱动承托辊20转动的同时,保证承托辊20的转动速度(尤其是线速度)能够无限趋近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或者相同于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避免承托辊20与待测极片A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从而使承托辊20只为待测极片A提供承托力或支承力,而不会与待测极片A产生摩擦。
具体实施时,可基于控制器50这一硬件载体,将承托辊20的尺寸参数信息与第一测速件40所获取的第一速度信息进行结合,来控制驱动件30的动力输出;具体地,可预先将承托辊20的外径d配置于控制器50,在控制器50获取到待测极片A当前的移动速度v(即第一速度信息)后,计算承托辊20的理论角速度ω1=v/d;而后根据理论角速度ω1控制驱动件30输出动力(如控制伺服电机的转速),以使得驱动件30动力驱使承托辊20进行转动,使承托辊20的实际角速度ω2等于理论角度ω1,从而保证承托辊20的线速度与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相同;由此,避免承托辊20与待测极片A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使承托辊20承托待测极片A而不与其产生摩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基于驱动件30动力输出端与承托辊20之间耦合构造关系以及驱动件30本身的类型,可采用不同的控制机制,在此不作赘述。
一方面,在待测极片A的移动过程中(即:在线测量其厚度或面密度的过程中),利用承托辊20对从待测极片A的下方对其进行承托或支承,可消除待测极片A因自身重力因素而产生的重力形变。另一方面,承托辊20以转动的方式来承托移动的待测极片A,在第一测速件40、控制器50和驱动件30的配合下,则可实现对承托辊20转动速度的精确控制,使承托辊20的线速度趋近或相同于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从而避免得承托辊20与待测极片A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即相当于通过消除承托辊20与待测极片A之间摩擦因素,来避免因摩擦的存在而导致待测极片A发生的摩擦形变。基于此,在对待测极片A的厚度或面密度进行在线测量时,由于承托辊20的作用,使得待测极片A不会产生重力形变和摩擦形变,而待测极片A在移动过程中则会保持良好的平整性,为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承托辊20包括辊轴件21、辊筒件22和轴承件23;其中,辊轴件21连接驱动件30的动力端(即:驱动件30的动力端以直接或间接连接的方式耦合至辊轴件21),以便驱动件30所输出的动力能够作用于辊轴件21,进而驱动辊轴件21转动;辊筒件22则以可活动的方式同轴外套于辊轴件21,以通过与待测极片A的接触为待测极片A提供承托力或支承力,实现对待测极片A的承托或支承;轴承件23则设置于辊轴件21与辊筒件22之间,以在辊筒件22与辊轴件21之间建立可相对转动的运动关系,轴承件23采用现有的滚动轴承,其具有轴承外圈23a、轴承内圈23b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滚动体23c,轴承外圈23a与辊筒件22固定连接,轴承内圈23b则与辊轴件21固定连接;如此,利用滚动体23c在轴承内圈23b与轴承外圈23a之间所建立的摩擦接触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轴承件23将驱动件30所输出的部分转矩传递至辊筒件22,以使辊筒件22的转动速度(尤其是线速度)与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保持一致或无限趋近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从而避免在辊筒件22与待测极片A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或者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保证辊筒件22仅为待测极片A提供承托力而不与其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又可以在驱动件30的加减速阶段,依靠轴承内圈23b与轴承外圈23a之间所产生的相对转动效应,保证待测极片A与辊筒件22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不至于因为两者之间无法相对转动,而导致待测极片A与辊筒件22之间的摩擦变换为滑动摩擦,从而在驱动件30的加减速阶段,通过对摩擦形式的选择,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待测极片A产生摩擦形变,保证待测极片A在移动过程中的平整性。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承托辊20还包括第二测速件24,第二测速件24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有的角度速度传感器或线速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辊筒件22的转动速度(如转速度或线速度),以获取并输出与该转动速度相对应或包含该转动速度在内的第二速度信息;此时,第二测速件24电连接控制器50,而控制器50则可根据获得的第二速度信息和第一速度信息来适时调整驱动件30的动力输出,如通过比较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和辊筒件22的线速度,依据比较结果对驱动件30进行补偿控制,以最终使辊筒件22的线速度无限趋近或相同于待测极片A的移动速度,实现对辊筒件22的运动形式的精确调控,确保或最大限度地避免辊筒件22与待测极片A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趋势。
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承托辊20设置有两个轴承件23,两个轴承件23中包括一个第一轴承件和一个第二轴承件,第一轴承件与第二轴承件对称地设置在辊轴件21的轴向两端,并位于辊轴件21与辊筒件22之间,从而确保辊筒件22相对于辊轴件21运动的平稳性,使辊筒件22能够为稳定地承托待测极片A。其他实施例中,承托辊20也可设置多个轴承件23,如三个、四个或更多数量,多个轴承件23沿辊轴件21的轴向方向间隔排布;当然,轴承件23也可采用类似于滚动轴承的结构构造的其他部件或机构。
在极片承托装置具有两个或多个承托辊20的实施例下,该极片承托装置还包括同步传动件70,主要用于将所有承托辊20进行同步传动连接,以便通过一个驱动件30实现对多个承托辊20的同步驱动,保证各承托辊20转动速度的一致性;以承托辊20包括第一承托辊20a和第二承托辊20b为例。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同步传动件70包括第一同步轮71、第二同步轮72、第三同步轮73和同步带74;其中,第一同步轮71同轴装设于第一承托辊20a(具体为辊轴件21)的轴向端部,第二同步轮72同轴装设于第二承托辊20a的轴向端部,第三同步轮73装设于驱动件30的动力端(如同轴装设于伺服电机的动力端);与此同时,第一同步轮71的外周面、第二同步轮72的外周面和第三同步轮73的外周面则通过同步带74连为一体,以使得同步带74在张紧状态下,将三个同步轮传动连为一体;而依据同步带74的结构形式,各同步轮则可采用相适配的结构,如,同步带74为皮带,则各同步轮采用皮带轮;又如,同步带74为链条,则各同步轮采用齿轮。
另一个实施例中,同步传动件70也可仅包括第一同步轮71、第二同步轮72和同步带74;此时,驱动件30的动力输出端可直接耦合至第一承托辊20a,以第一承托辊20a作为主动承托辊,而第二承托辊20b则作为从动承托辊,从而在驱动件30驱动第一承托辊20a转动的情况下,在同步带74的作用下,可带动第二承托辊20b随第一承托辊20a同步转动,进而确保两个承托辊20运动速度的一致性。
一个实施例中,在极片承托装置具备两个或多个承托辊20的实施例下,可将多个承托辊20沿同一方向或同一直线进行倾斜布置,以便待测极片A在经过该极片承托装置后能够顺畅地进入下一道工序(如下一道工序所涉及的设备中),从而使得装置整体起到极片工序衔接过渡的作用。具体地,以机架10的进料端10a和出料端10b均设置有承托辊20为例,请参阅图2,设置在出料端10b的承托辊20(即:第二承托辊20b)的水平高度高于设置在进料端10a的承托辊20(即:第一承托辊20a)的水平高度,从而使得待测极片A在经过极片承托装置时,能够以倾斜的方式进行移动,以便进入下一道工序。当然,依据工序的差异,第一承托辊20a与第二承托辊20b之间的水平高度关系也可进行调换,以使得待测极片A的进料位置高于出料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及的“水平高度”可以作如下理解:以水平面为基准,某一部件与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水平高度,如第一承托辊20a与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其水平高度。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10)

1.一种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托辊,用于承托沿其周向移动的待测极片;
第一测速件,用于检测待测极片的移动速度,以获取第一速度信息,所述第一测速件布置在待测极片的移动轨迹上;
驱动件,用于驱使所述承托辊转动,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以及
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驱动件和第一测速件,用以获取所述第一测速件输出的第一速度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速度信息控制驱动件输出动力,避免所述承托辊与待测极片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辊包括:
辊轴件,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辊轴件,以驱使所述辊轴件转动;
辊筒件,用以承托待测极片,所述辊筒件同轴外套于辊轴件;以及
轴承件,用于使所述辊筒件与辊轴件发生相对转动,所述轴承件具有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内圈连接辊轴件,所述轴承外圈连接辊筒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辊包括至少两个轴承件,所述至少两个轴承件中包括一个第一轴承件和一个第二轴承件,所述第一轴承件与第二轴承件对称地设置在辊轴件与辊筒件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辊还包括第二测速件,用于检测所述辊筒件的转动速度,以获取第二速度信息;所述第二测速件电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测速件输出的第二速度信息,以根据所述第一速度信息与第二速度信息控制驱动件输出动力,避免所述辊筒件与待测极片相接触的两接触位置之间产生相对运动趋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并行间隔排布的承托辊,以从不同位置承托待测极片,使待测极片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承托辊之间的部位保持平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传动件,所述至少两个并行间隔排布的承托辊中包括一个第一承托辊和一个第二承托辊;
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耦合至第一承托辊,所述同步传动件连接第一承托辊与第二承托辊,以使所述第二承托辊随第一承托辊同步转动;或
所述同步传动件连接第一承托辊、第二承托辊和驱动件的动力端,以使所述驱动件驱使所述第一承托辊和第二承托辊同步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传动件包括:
第一同步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承托辊;
第二同步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承托辊;
第三同步轮,设置于所述驱动件的动力端;以及
同步带,所述第一同步轮的外周面、第二同步轮的外周面和第三同步轮的外周面通过张紧的同步带传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具有进料端、出料端和衔接进料端和出料端的输送空间,所述承托辊布置在进料端、出料端和输送空间中的至少二者,所述第一测速件设置在机架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端和出料端均布置有承托辊,所述出料端的承托辊的水平高度高于进料端的承托辊的水平高度,以使待测极片倾斜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动力端耦合至承托辊;且所述伺服电机电连接控制器,以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输出动力。
CN202121023721.6U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Active CN2157553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3721.6U CN215755394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23721.6U CN215755394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55394U true CN215755394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97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23721.6U Active CN215755394U (zh) 2021-05-13 2021-05-13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553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35538A (zh) 双环线交叉带分拣机、交叉带分拣系统及其分拣方法
CN102879197A (zh) 一种转动传动副机构在线检测实验机
CN103926090A (zh) 具有纠偏功能的带式轮胎高速实验台及控制方法
CN102393613B (zh) 一种基于同步齿轮调向的双工件台回转交换装置
CN108828601A (zh) 一种防磨损的检测精度高的超声波测厚仪
CN215755394U (zh) 一种极片承托装置
CN106226396A (zh) 气瓶超声波自动测厚探伤机
CN203811393U (zh) 具有纠偏功能的带式轮胎高速实验台
CN108313790A (zh) 卷纸的生产系统
JP7338921B2 (ja) 車輪試験装置
CN105883459A (zh) 收料装置、收料组件及收取薄膜的方法
CN211556041U (zh) 电芯输送装置及方形动力电芯卷绕机
CN208162299U (zh) 一种线材多道轧制的速度闭环控制设备
CN209209712U (zh) 双环线交叉带分拣机及交叉带分拣系统
CN218381421U (zh) 一种动平衡测试装置
CN105547186B (zh) 一种转盘式磁瓦形状测量装置
CN106153329A (zh) 一种机车轮对磨合试验台
CN108405032B (zh) 自反馈自动化补偿的砻谷机系统
CN113639913B (zh) 一种绳驱动并联机器人实时拉力测试装置
CN208642748U (zh) 自反馈自动化补偿的砻谷机系统
CN209673205U (zh) 称重装置
CN206540813U (zh) 高速棒材图像检测行星轮机构
CN208695076U (zh) 自反馈自动化补偿砻谷机
CN108877418B (zh) 一种科氏加速度演示装置与方法
CN202994392U (zh) 塑料瓶输液制剂多种规格同瓶型微孔检查机出口夹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