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51891U - 热管理系统及流体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管理系统及流体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51891U
CN215751891U CN202121825643.1U CN202121825643U CN215751891U CN 215751891 U CN215751891 U CN 215751891U CN 202121825643 U CN202121825643 U CN 202121825643U CN 215751891 U CN215751891 U CN 215751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interface
communicated
communication
control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256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51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518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热管理系统和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温控支路、电机电控支路和流体控制装置,流体控制装置具有贯穿流体控制装置的外表面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和第三接口依次连通,第一接口与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一连接口连通,第二接口与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二连接口连通,第三接口与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三连接口连通,第四接口与电池温控支路的第二端口连通,第五接口与电池温控支路的第一端口连通,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芯,旋转阀芯能够通过阀芯的导通腔将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至少之一与第三接口和第五接口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这样能够简化热管理系统。

Description

热管理系统及流体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和流体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发展,热管理系统需要温度管理的对象越来越多,导致热管理系统包括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简化的热管理系统以满足电气设备的热管理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和流体控制装置,以有利于简化热管理系统。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温控支路、电机电控支路和流体控制装置,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包括串行连通的第一泵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电机电控支路包括串行连通的第二泵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电机电控支路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至少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
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均贯穿所述流体控制装置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五接口通过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的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芯,旋转所述阀芯能够通过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膨胀水壶和至少一个温控器,所述膨胀水壶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串行连通,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和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至少之一,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时,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行连通;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时,所述第一连接口通过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流体控制装置,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具有阀腔,所述阀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腔,所述阀体围合所述阀腔的至少部分,所述阀芯能够在带动下转动,所述流体控制装置还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均贯穿所述流体控制装置的外表面,所述第五接口通过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旋转所述阀芯能够通过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和流体控制装置,热管理系统的电池温控支路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电机电控支路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流体控制装置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该流体控制装置将两个支路的端口以及连接口连通,通过阀芯的旋转使得导通腔将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至少之一与第三接口和第五接口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能够实现多个接口之间的导通切换,从而能够实现电池温控支路和电机电控支路的多个连通模式的切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使用一个流体控制装置能够满足热管理系统的多种模式的切换需求,能够简化热管理系统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示意连接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温控支路的示意连接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电控支路的示意连接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阀芯旋转至第一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的示意连接框图;
图6是图1中示出的热管理系统在第一工作模式下连通示意框图;
图7是图1中示出的热管理系统在第二工作模式下连通示意框图;
图8是图4中示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旋转至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示出的热管理系统在第三工作模式下连通示意框图;
图10是图4中示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旋转至第三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示出的热管理系统在第四工作模式下连通示意框图;
图12是图4中示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旋转至第四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示出的热管理系统在第五工作模式下连通示意框图;
图14是图4中示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旋转至第五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示出的热管理系统在第六工作模式下连通示意框图;
图16是图4中示出的流体控制装置的旋转至第六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1,包括电池温控支路10、电机电控支路20和流体控制装置30,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能够通过流体控制装置30连通,电池温控支路10、电机电控支路20内的工作介质包括冷却液,冷却液能够对位于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上的电气设备进行降温冷却。
如图2所示,电池温控支路10包括串行连通的第一泵11和第一换热器12,电池温控支路10内的工作介质可以依次流过第一泵11和第一换热器12,第一换热器12能够与第一发热源进行热交换,例如,第一换热器12能够与车辆上的电池进行热交换。电池温控支路10具有第一端口13和第二端口14,第一端口13可以为电池温控支路10的入口,第二端口14可以为电池温控支路10的出口,此时工作介质可以通过第一端口13进入电池温控支路10,从第二端口14离开电池温控支路1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口13可以为电池温控支路10的出口,第二端口14可以为电池温控支路10的入口。第一端口13能够通过第一泵11、第一换热器12与第二端口14连通。
如图3所示,电机电控支路20具有第一连接口23、第二连接口24和第三连接口25,电机电控支路20包括串行连通的第二泵21和第二换热器22,第一连接口23能够通过第二泵21、第二换热器22与第三连接口25连通,第二连接口24能够通过第二泵21、第二换热器22与第三连接口25连通。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1应用至车辆时,电机电控支路20能够与车辆上的电机、电控模块等电气设备进行热交换。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流体控制装置30,该流体控制装置30具有五个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31、第二接口32、第三接口33、第四接口34、第五接口35,第一接口31、第二接口32、第三接口33、第四接口34和第五接口35均贯穿流体控制装置30的外表面,工作介质可以分别从上述五个接口中流入或离开流体控制装置30,第五接口35通过第四接口34与第三接口33依次连通,工作介质可以顺次通过第五接口35、第四接口34和第三接口33。流体控制装置30包括阀体36和阀芯37,流体控制装置30具有容纳腔,阀芯37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阀体36的至少部分围合形成容纳腔,流体控制装置30还具有贯穿阀体36的侧壁部的四个连通口,分别为第一连通口N1、第二连通口N2、第三连通口N3和第五连通口N5,第一接口31通过第一连通口N1与阀腔连通,第二接口32通过第二连通口N2与阀腔连通,第三接口34通过第三连通口N3与阀腔连通,第五接口35通过第五连通口N5与阀腔连通,第五接口35、第四接口34和第三接口33可以通过阀体36上的连通腔依次连通。
结合图1至图4,流体控制装置30的第一接口31与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一连接口23连通,第二接口32与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二连接口24连通,第三接口33与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三连接口25连通,第四接口34与电池温控支路10的第二端口14连通,第五接口35与电池温控支路10的第一端口13连通,此时流体控制装置30的五个接口将两个支路的五个连接口对应连通。流体控制装置30包括阀体36和阀芯37,阀芯37能够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转动,阀芯37具有导通腔371,如图6至图16所示,旋转阀芯37能够通过阀芯37的导通腔371将第一接口31和第二接口32的至少之一与第三接口33和第五接口35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1通过一个流体控制装置30实现多种模式的切换,能够简化热管理系统1的结构。在具体实施时,阀芯37的结构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可以为球形阀芯或者是柱形阀芯。
为更好地实现热管理系统1的热管理功能,进一步参阅图1,热管理系统1还包括至少一个温控器40,温控器40位于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的至少之一,温控器40位于电池温控支路10时,温控器40与第一泵11、第一换热器12串行连通,温控器40位于电机电控支路20时,第一连接口23通过温控器40与第二换热器22连通。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包括的温控器4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温控器41和第二温控器42,第一温控器41位于电池温控支路10,第一泵11与第一温控器41、第一换热器12串行连通,电池温控支路10内的工作介质可以依次流过第一泵11、第一温控器41和第一换热器12,沿工作介质的流向,第一泵11、第一温控器41和第一换热器12位于第一端口13和第二端口14之间。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温控器42位于电机电控支路20,第一连接口23通过第二温控器42与第二换热器22连通,可选地,沿工作介质的流向,第三端口25、第二泵21、第二换热器22、第二温控器42与第一端口23依次连通,第三端口25、第二泵21、第二换热器22与第二端口24依次连通。在其他实施方式,热管理系统1可以包括一个温控器40,温控器40可以设置于电池温控支路10或者电机电控支路20,不再详细描述。
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端口13和第二端口14可以位于与电池温控支路10上的器件连接的管或者块,第一端口13和第二端口14也可以位于电池温控支路10的器件,这里所述的电池温控支路10的器件包括第一温控器41、第一换热器12和第一泵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工作介质的流动方向,第一温控器41位于第一换热器12和第一泵11之间,第一端口13可以位于与第一泵11的入口连接的管或者块,或者第一端口13为第一泵11的入口,第二端口14为第一换热器12的一个端口或者第二端口14位于与第一换热器12的一个端口连接的管体或者块体。
第一温控器41能够调节流经第一温控器41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一温控器41为加热器时,第一温控器41能够提高流经第一温控器41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一温控器41为冷却器时,第一温控器41能够降低流经第一温控器41的冷却液温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温控器41可以为冷却器,第一温控器41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是所述电池温控支路10的一部分,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可以相邻设置且不连通,使得第一流道内的工作介质能够与第二流道内的工作介质发生热交换,电池温控支路10、第一流道内的流体包括冷却液,第二流道内的工作介质包括制冷剂,热管理系统1还可以包括节流单元,节流单元可以与第一温控器41的第二流道串行连通,节流单元能够调节进入第一温控器41的制冷剂的压力,制冷剂在第二流道内蒸发吸热,进而降低流经第一流道的冷却液温度。在本实施方式,第一换热器12能够与车辆上电池直接或间接接触,从而与电池产生热交换,用于调节电池的温度。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一连接口23、第二连接口24和第三连接口25可以位于与电机电控支路20上的器件连接的管或者块,也可以位于电机电控支路20的器件,这里所述的电机电控支路20的器件包括第二温控器42、第二换热器22和第二泵21。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连接口23可以为第二温控器42的与一个端口或者第一连接口23位于与第二温控器42的一个端口连接的管体或者块体,第二连接口24可以为第二换热器22的第一口或者第二连接口24位于与第二换热器22的第一口连接的管体或者块体,第二换热器22的第二口与第二泵21的出口连通,第三连接口25为第二泵21的入口或者第三连接口25与第二泵21的入口连接的管体或者块体。
第二温控器42能够调节流经第二温控器42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二温控器42为加热器时,第二温控器42能够提高流经第二温控器42的冷却液的温度,第二温控器42为冷却器时,第二温控器42能够降低流经第二温控器42的冷却液温度。在本实施方式,第二温控器42为冷却器,第二温控器42内冷却液能够向外界环境释放热量,流经第二温控器42的冷却液温度能够降低,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温控器42可以为微通道换热器。第二换热器22能够与车辆中的电机或者电子设备热交换,用于调节电机或者电子设备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口14为电池温控支路10的出口且第三连接口25为电机电控支路20的入口,或者第二端口14为电池温控支路10的入口且第三连接口25为电机电控支路20的出口,便于实现工作介质在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之间的流通。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还包括一个膨胀水壶51,膨胀水壶51与流体控制装置30串行连通,可选地,膨胀水壶51与第五接口35、第四接口34以及第三接口33连通。在具体实施时,膨胀水壶51可以连通于第五连通口N5和第五接口35之间,或者连通于第五接口35和第四接口34之间,或者连通于第四接口34和第三接口33之间,或者连通于第三接口33和第三连通口N3之间,或者膨胀水壶51还可以连通于第五接口35、第四接口34以及第三接口33的任意一者远离流体控制装置30的一侧,膨胀水壶51与冷却液箱连通。由于第五接口35、第四接口34以及第三接口33始终处于连通状态,经由膨胀水壶51的冷却液可以流入第五接口35、第四接口34以及第三接口33,通过旋转阀芯37实现接口之间的连通,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使用一个膨胀水壶51即可适用于热管理系统1的两个支路的冷却液流通,相较于在每个支路设置一个膨胀水壶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1能够节约膨胀水壶。
请参阅图4至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1具有以下六种工作模式的至少之一,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流体控制装置30的阀芯可以转动至以下六个工作位置的任一。请参阅4和图6,热管理系统1处于第一工作模式,阀芯37旋转至第一位置,第一连通口N1处于全开状态,第二连通口N2处于全闭状态,阀芯37的导通腔371将第一连通口N1和第三连通口N3导通,使得流体控制装置30的第一接口31和第三接口33连通,此时第三连接口25通过第三接口33、第三连通口N3、导通腔371、第一连通口N1以及第一接口31与第一连接口23连通,使得工作介质能够通过流体控制装置30在电机电控支路20内循环流通。由于第一端口13与第二端口14通过第四接口34和第五接口35连通,电池温控支路10内的冷却液在第一泵11的驱动下在电池温控支路10内流动,热管理系统通过第一温控器41调节电池温控支路10内的冷却液温度,进而调节电池的温度。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三连接口25通过流体控制装置30与第二温控器42连通,电机电控支路20内冷却液在第二泵21的驱动下在电机电控支路20内流动,电机或电子设备的热量通过第二换热器22释放到电机电控支路20的冷却液,而后电机电控支路20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温控器42释放到空气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三连接口25与第二端口14通过第三接口33和第四接口34连通,由于第一泵11和第二泵21的共同作用,电池温控支路10的冷却液和电机电控支路20的冷却液不相互交流或者少量交流,即在第三连接口25与第二端口14之间仅有少量冷却液流通或者无冷却液流通,此时的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能够处于并行独立状态。
如图7和图8,热管理系统1处于第二工作模式,阀芯37旋转至第二位置,第一连通口N1处于全闭状态,第二连通口N2处于全开状态,阀芯37的导通腔371将第二连通口N2和第三连通口N3连通,使得第二接口32和第三接口33连通,第三连接口25通过第三接口33、第三连通口N3、导通腔371、第二连通口N2以及第二接口32与第二连接口24连通,使得电机电控支路20内的冷却液在第二泵21的驱动下在电机电控支路20内流动,第二温控器42内冷却液不流动或者流速较低,与第一工作模式相似,此时的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能够处于相互独立状态。
如图9和图10,热管理系统1处于第三工作模式,阀芯37旋转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此时的第一连通口N1可以处于半开状态,第二连通口N2处于半开状态,阀芯37的导通腔371将第二连通口N2以及第一连通口31均和第三连通口N3连通,使得第一接口31和第二接口32均与第三接口33连通,第三连接口25通过第三接口33、第三连通口N3、导通腔371、第二连通口N2的部分以及第二接口32与第二连接口24连通,第三连接口25通过第三接口33、第三连通口N3、导通腔371、第一连通口N1的部分以及第一接口31与第一连接口23连通,此时电机电控支路20内的冷却液在第二泵21的驱动下在电机电控支路20内流动,一部分流量的冷却液流经第二温控器42,另一部分流量的冷却液流经第二连接口24所在支路,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能够处于相互独立状态。
通过旋转阀芯37,阀芯37在旋转至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过程中,实现热管理系统1从第一工作模式至第三工作模式,再至第二工作模式的切换,在该三种工作模式中,第三连通口N3处于全开状态,在第三工作模式中第一连通口N1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一工作模式中第一连通口N1的流通截面积,在第三工作模式中第二连通口N2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二工作模式中第二连通口N2的流通截面积,使得第一连通口N1的工作介质导通量从100%至50%,在从50%至0,第二连通口N2的工作介质导通量从0至50%,在从50%至100%,从而实现流体控制装置30对流量的比例调节功能。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热管理系统1处于第四工作模式,阀芯37旋转至第四位置,第五连通口N5处于全开状态,第一连通口N1处于全开状态,第二连通口N2处于全闭状态,阀芯37的导通腔371将第一连通口N1和第五连通口N5导通,使得流体控制装置30的第一接口31和第五接口35连通,电池温控支路10的第一端口13通过第五接口35、第五连通口N5、导通腔371、第一连通口N1以及第一接口31与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一连接口23连通,这时,电池温控支路10的第一端口13通过流体控制装置30与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二温控器42连通,虽然第一端口13与第二端口14通过第五接口35和第四接口34连通,但在第一泵11和第二泵21作用下,第一端口13和第二端口14之间不直接流通冷却液或者少量流通冷却液,使得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处于串行连通状态。热管理系统内的冷却液在第一泵11、第二泵21的驱动下流动,具体地,电机电控支路20内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温控器42、流体控制装置30进入电池温控支路10,电池温控支路10的冷却液由第二端口14流出而进入第三连接口25,这时第一温控器41可以不工作,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液通过第二温控器42释放到空气中,进而降低电池、电机或者电子设备的温度,由于第一温控器41工作时需要开启压缩机,因而在热管理系统的第三工作模式,可以相对降低热管理系统的耗能。
如图13和图14,热管理系统1处于第五工作模式,阀芯37旋转至第五位置,第五连通口N5处于全开状态,第一连通口N1处于全闭状态,第二连通口N2处于全开状态,阀芯37的导通腔371将第二连通口N2与第五连通口N5导通,第二接口32和第五接口35连通,电池温控支路10的第一端口13通过第五接口35、第五连通口N5、导通腔371、第二连通口N2以及第二接口32与电机电控支路20的第二连接口24连通。此时电池温控支路10的第一端口13通过流体控制装置30与第二连接口24连通,与第四工作模式相似,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处于串行连通状态,第二温控器42内冷却液不流动或者流速较低,这时第一温控器41处于工作状态,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温控器41降低冷却液温度,进而降低电池、电机或者电子设备的温度。
如图15和图16,热管理系统1处于第六工作模式,阀芯37旋转至第四位置和第五位置之间,第五连通口N5处于全开状态,此时的第一连通口N1可以处于半开状态,第二连通口N2处于半开状态,阀芯37的导通腔371将第二连通口N2以及第一连通口N1均和第五连通口N5连通,第一接口31、第二接口32均与第五接口35连通,使得电池温控支路10的第一端口13通过第五接口35、第五连通口N5、导通腔371、第一连通口N1的部分以及第一接口31与第一连接口23连通,第一端口13通过第五接口35、第五连通口N5、导通腔371、第二连通口N2的部分以及第二接口32与第二连接口24连通,此时的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处于串行连通状态。
通过旋转阀芯37,阀芯37在旋转至第四位置至第五位置过程中,实现热管理系统从第四工作模式至第六工作模式,再至第五工作模式的切换,第五连通口N5处于全开状态,在第六工作模式中第一连通口N1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四工作模式中第一连通口N1的流通截面积,在第六工作模式中第二连通口N2的流通截面积小于第五工作模式中第二连通口N2的流通截面积,第一连通口N1的工作介质导通量从100%至50%,在从50%至0,第二连通口N2的工作介质导通量从0至50%,在从50%至100%,从而实现流体控制装置30对流量的比例调节功能。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系统1,热管理系统1的电池温控支路10具有两个端口,电机电控支路20具有三个连接口,流体控制装置30具有五个接口,该五个接口将两个支路的五个连接口连通,通过阀芯37的旋转使得导通腔371将第一接口31和第二接口32的至少之一与第三接口33和第五接口35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能够实现多个接口之间的导通切换,从而实现电池温控支路10和电机电控支路20的多个连通模式的切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使用一个流体控制装置30即能够满足热管理系统1的多种模式的切换需求,能够简化热管理系统1的结构,便于推广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温控支路、电机电控支路和流体控制装置,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包括串行连通的第一泵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电机电控支路包括串行连通的第二泵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电机电控支路具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和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能够至少通过所述第二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
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均贯穿所述流体控制装置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五接口通过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的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口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芯,旋转所述阀芯能够通过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
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膨胀水壶和至少一个温控器,所述膨胀水壶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串行连通,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和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至少之一,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电池温控支路时,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一换热器串行连通;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时,所述第一连接口通过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六种工作模式的至少之一:
第一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一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三接口、所述导通腔以及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
第二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二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三接口、所述导通腔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
第三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三接口、所述导通腔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三接口、所述导通腔以及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
第四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四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五接口、所述导通腔、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
第五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五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五接口、所述导通腔以及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
第六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所述第四位置和所述第五位置之间,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五接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五接口、所述导通腔、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五接口、所述导通腔、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以及所述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和所述电机电控支路能够相互独立;
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所述第五工作模式以及所述第六工作模式,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和所述电机电控支路串行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体且具有阀腔、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第三连通口以及第五连通口,所述阀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腔内,所述阀体的至少部分围合所述阀腔,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阀腔连通,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阀腔连通,所述第三接口通过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阀腔连通,所述第五接口通过所述第五连通口与所述阀腔连通,
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以及所述第三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三连通口处于全开状态,所述第五连通口处于全闭状态;
在所述第六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四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一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第六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五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第四工作模式,所述第五工作模式以及所述第六工作模式中所述第三连通口处于全闭状态,所述第五连通口处于全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口为所述电池温控支路的出口且所述第三连接口为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入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为所述电池温控支路的入口且所述第三连接口为所述电机电控支路的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的所述温控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温控器和第二温控器,所述第一温控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内的工作介质能够与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工作介质发生热交换,所述第一流道是所述电池温控支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工作介质包括制冷剂,所述电池温控支路内的工作介质包括冷却液,所述第二温控器位于所述电机电控支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节流单元,所述节流单元与所述第一温控器的第一流道串行连通,所述节流单元能够调节进入所述第一温控器的制冷剂的压力,
所述第二温控器为微通道换热器,所述第二温控器内的冷却液能够向空气释放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壶与所述第五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以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
9.一种流体控制装置,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具有阀腔,所述阀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阀腔,所述阀体围合所述阀腔的至少部分,所述阀芯能够在带动下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还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均贯穿所述流体控制装置的外表面,所述第五接口通过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旋转所述阀芯能够通过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的至少之一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的其中一者导通或截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装置具有以下六种工作模式的至少之一:
第一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一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导通;
第二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二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导通;
第三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三接口导通;
第四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四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导通;
第五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第五位置,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导通;
第六工作模式,所述阀芯旋转至所述第四位置和所述第五位置之间,所述阀芯的导通腔将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均与所述第五接口导通。
CN202121825643.1U 2021-05-08 2021-08-05 热管理系统及流体控制装置 Active CN2157518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799388 2021-05-08
CN202120979938 2021-05-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51891U true CN215751891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72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25643.1U Active CN215751891U (zh) 2021-05-08 2021-08-05 热管理系统及流体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518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08532A1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10422082B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31773B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08284725B (zh) 新能源汽车分布式驱动智能化热管理系统
CN215621268U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车辆
CN111231770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5751891U (zh) 热管理系统及流体控制装置
CN113309764A (zh) 一种纯电动工程机械散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854208B (zh) 热管理系统
CN210000061U (zh)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US11926192B2 (en)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and indirect heat pump system
CN217455588U (zh) 热管理系统及工程机械
CN111016582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20914370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9236755U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7463314U (zh) 一种四通阀及其冷却系统
CN220791651U (zh) 一种用于特种车辆液压系统的降温装置
CN218661242U (zh) 全地形车热管理系统和全地形车
CN215370434U (zh) 纯电动工程机械散热系统
CN210956924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WO2023151639A1 (zh) 热管理系统
CN212412096U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16080480A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16373554A (zh) 热交换模块、热管理系统、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
CN115447347A (zh)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方法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