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3771U - 电动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电动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3771U
CN215733771U CN202121914521.XU CN202121914521U CN215733771U CN 215733771 U CN215733771 U CN 215733771U CN 202121914521 U CN202121914521 U CN 202121914521U CN 215733771 U CN215733771 U CN 2157337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her
motor
rotor
electric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145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37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37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0Cultivation of turf, lawn or the like;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0/40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 A01G20/43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for sweeping, collecting or disintegrating lawn debris
    • A01G20/47Vacuum or blow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动作业机械。其是能够更加简化马达外壳的形状的技术。可以是,电动作业机械包括: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转子和包围转子的周围的定子;马达外壳,该马达外壳具有开口,从开口收纳电动马达;垫圈,该垫圈具有贯通孔,该垫圈从第1方向抵接于定子和马达外壳,限制定子相对于马达外壳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第1方向为从开口朝向电动马达的方向;以及紧固件,该紧固件插入于贯通孔而将垫圈固定于马达外壳。也可以是,在沿第1方向观察固定于马达外壳的垫圈时,从贯通孔的在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垫圈的外侧端部的距离比从贯通孔的在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垫圈的内侧端部的距离短。

Description

电动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电动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作业机械。电动作业机械包括: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转子和包围转子的周围的定子;以及马达外壳,该马达外壳具有开口,从开口收纳电动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800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这样的电动作业机械中,为了防止电动马达的定子从马达外壳脱落,有时使用紧固件将垫圈固定于马达外壳。垫圈从第1方向抵接于定子和马达外壳,限制定子相对于马达外壳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第1方向为从开口朝向电动马达的方向。
一般的垫圈具有圆形形状,供紧固件插入的贯通孔配置于圆的中心。因此,在沿第1方向观察固定于马达外壳的垫圈时,从贯通孔的在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垫圈的外侧端部的距离与从贯通孔的在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垫圈的内侧端部的距离相同。马达外壳在转子的径向上尽量形成为较小的尺寸,因此,若使用圆形形状的垫圈,则需要将马达外壳的与垫圈抵接的部位设为朝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能够更加简化马达外壳的形状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电动作业机械。电动作业机械包括: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转子和包围转子的周围的定子;马达外壳,该马达外壳具有开口,从开口收纳电动马达;垫圈,该垫圈具有贯通孔,该垫圈从第1方向抵接于定子和马达外壳,限制定子相对于马达外壳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第1方向为从开口朝向电动马达的方向;以及紧固件,该紧固件插入于贯通孔而将垫圈固定于马达外壳。在沿第1方向观察固定于马达外壳的垫圈时,从贯通孔在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垫圈的外侧端部的距离比从贯通孔在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垫圈的内侧端部的距离短。
在上述的结构中,与使用圆形形状的垫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马达外壳的与垫圈抵接的部位向外侧突出的量。由此,能够更加简化马达外壳的形状。
也可以是,所述垫圈具有:第1部分,在该第1部分配置有所述贯通孔;以及第2部分,该第2部分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第1部分靠内侧的位置,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在所述转子的所述周向上的宽度大。
也可以是,所述马达外壳具有第1凹部,该第1凹部具有与所述第1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所述定子具有第2凹部,该第2凹部具有与所述第2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所述垫圈固定于所述马达外壳时,所述第1部分配置于所述第1凹部,所述第2部分配置于所述第2凹部。
也可以是,该电动作业机械还具有:风扇,该风扇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以及喷出喷嘴,该喷出喷嘴供由所述风扇送出的空气流动,通过所述风扇的旋转而流动的空气沿着所述马达外壳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方右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电动作业机械2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左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电动作业机械2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从右侧观察拆下了第1实施例的右侧握持外壳20的电动作业机械2的触发器14的附近得到的图。
图4是从后方右侧观察拆下了第1实施例的右侧握持外壳20的电动作业机械2得到的立体图。
图5是拆下了第1实施例的握持外壳10的电动作业机械2的剖视图。
图6是从后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电动马达106、拆下了盖构件100的马达外壳66、垫圈130以及紧固件132得到的图。
图7是第1实施例的垫圈130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方右侧观察第1实施例的电动马达106和马达外壳66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从右侧观察第2实施例的电动作业机械2得到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电动作业机械;10、握持外壳;14、触发器;16、巡航控制杆;18、控制部;66、马达外壳;68、后部外壳;70、喷出喷嘴;80、外侧筒构件;96、翅片;98、内侧筒构件;100、盖构件;102、后端开口;106、电动马达;108、风扇;110、转子;112、定子;114、轴;130、垫圈;132、紧固件;136、第1部分;138、第2部分;138a、142a、外周面;138b、连接面;140、贯通孔;142、半圆部;144、矩形部;148、150、第1凹部;152、154、突出部;156、158、第2凹部;160、底部;161、孔;162、侧部;164、166、突部;168、170、短翅片部;CP、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的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该详细的说明仅旨在向本领域技术人员示出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的细节,而不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另外,公开的附加特征以及技术方案能够与其他特征、技术方案分开或共同使用,以提供进一步改善的电动作业机械。
另外,在以下的详细的说明中公开的特征、工序的组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并不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时所必须的,仅为了特别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的具体例而记载。并且,当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添加的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以下的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特征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必须像在此记载的具体例或列举的顺序那样进行组合。
与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特征的结构不同,在本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全部特征旨在单独且彼此独立地公开,作为对原始公开内容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并且,全部的数值范围以及涉及组或群的记载旨在公开它们的中间的结构,作为对原始公开内容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特定事项的限定。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垫圈具有:第1部分,在该第1部分配置有贯通孔;以及第2部分,该第2部分在转子的径向上配置于比第1部分靠内侧的位置。也可以是,第2部分在转子的周向上的宽度比第1部分在转子的周向上的宽度大。
在上述的结构中,与第2部分的宽度相等于第1部分的宽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确保垫圈的与定子相对的部位的面积,能够充分地抑制定子从马达外壳脱落。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马达外壳具有第1凹部,该第1凹部具有与第1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定子具有第2凹部,该第2凹部具有与第2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也可以是,在垫圈固定于马达外壳时,第1部分配置于第1凹部,第2部分配置于第2凹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将垫圈固定于马达外壳时,需要调整垫圈的朝向,以使第1部分抵接于马达外壳且第2部分抵接于定子。通过将第1部分配置于第1凹部,将第2部分配置于第2凹部,能够容易地调整垫圈的朝向。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该电动作业机械还具有:风扇,该风扇由电动马达驱动;以及喷出喷嘴,该喷出喷嘴供由风扇送出的空气流动。也可以是,通过风扇的旋转而流动的空气沿着马达外壳流动。
上述的电动作业机械作为鼓风机发挥功能。通过风扇的旋转而流动的空气沿着马达外壳流动,因此,当马达外壳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形状时,空气的流动产生紊乱。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减少马达外壳的与垫圈抵接的部位突出的量,因此,能够抑制空气的流动产生紊乱。
(第1实施例)
参照图1~图8来说明第1实施例的电动作业机械2。电动作业机械2是用于将落叶等吹集在一起的鼓风机。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作业机械2具有握持外壳10、电源线12、触发器14、巡航控制杆16以及控制部18(参照图4)。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动作业机械2的长度方向称作前后方向,将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电动作业机械2的上下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电动作业机械2的左右方向。
握持外壳10由右侧握持外壳20和左侧握持外壳22构成。右侧握持外壳20规定握持外壳10的右半部分的外形形状,左侧握持外壳22规定握持外壳10的左半部分的外形形状。握持外壳10具有第1外壳26、第2外壳28、第3外壳30以及第4外壳32。第1外壳26、第2外壳28、第3外壳30以及第4外壳32一体地形成。第1外壳26沿长度方向延伸。
第2外壳28从第1外壳26的上表面的前部朝向后方上侧延伸。第3外壳30从第1外壳26的上表面的后部朝向后方上侧延伸。第4外壳32从第2外壳28的后表面的上部朝向第3外壳30的前表面的上部延伸。第4外壳32的剖面形状为大致圆形形状。第4外壳32由操作者把持。电源线12与第3外壳30的后表面相连接。电力经由电源线12向电动作业机械2供给。电源线12与例如由操作者背负的背负式的电池或者外部电源相连接。
在第3外壳30的上表面配置有主电源开关36和主电源LED38。主电源开关36接受用于切换电动作业机械2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来自操作者的操作。主电源LED38显示电动作业机械2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触发器14安装于第4外壳32的前侧下部。操作者能够利用把持第4外壳32的手的手指来操作触发器14。如图3所示,触发器14具有触发器操作部42、触发器突部44以及开关按入部46。触发器操作部42、触发器突部44以及开关按入部46一体地形成。触发器操作部42以能够绕转动轴线AX1转动的方式由第2外壳28支承。当操作者对触发器操作部42进行按入操作时,触发器操作部42绕转动轴线AX1转动。转动轴线AX1配置于触发器操作部42的前端部。即使在触发器14被操作者完全按入的情况下,触发器操作部42也从第4外壳32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
触发器突部44和开关按入部46配置于第2外壳28的内部。触发器突部44配置于触发器操作部42的前端部。触发器突部44沿与触发器操作部42的上表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开关按入部46配置于触发器操作部42的前端部。开关按入部46从触发器操作部42朝向前侧延伸。触发器突部44和开关按入部46与触发器操作部42一体地绕转动轴线AX1转动。当开关按入部46转动时,开关按入部46将第1开关118朝向下侧按入。另外,当触发器突部44超过预定的位置而转动时,板构件124被朝向后侧推,第2开关120被按入。
如图2所示,巡航控制杆16安装于第2外壳28的处于第2外壳28与第4外壳32的连接部位附近的部分。巡航控制杆16能够绕转动轴线AX2转动。巡航控制杆16具有杆操作部50和止动部56(参照图3)。杆操作部50配置于第2外壳28的外部。杆操作部50由操作者操作。如图3所示,止动部56配置于第2外壳28的内部。当对杆操作部50进行操作时,止动部56绕转动轴线AX2转动。止动部56能够从后侧抵接于触发器突部44。在止动部56抵接于触发器突部44并固定于所希望的位置的状态下,触发器突部44无法返回到后侧。由此,触发器14维持被按入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第1外壳26的前表面形成有开口62。开口62配置于第1外壳26与第2外壳28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开口62将握持外壳1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控制部18配置于第1外壳26的内部。控制部18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配置。控制部18配置于第1外壳26和第2外壳28的连接部位的附近。在上下方向上,控制部18配置于比开口62靠上侧的位置。控制部18由控制基板和壳体构成,该控制基板具有微型计算机和多个切换元件,在该壳体安装有控制基板,对此省略图示。切换元件例如为IGBT或者MOSFET。切换元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从而切换为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电动作业机械2还具有马达外壳66、后部外壳68、喷出喷嘴70以及罩构件72。马达外壳66配置于第1外壳26的内部。后部外壳68与马达外壳66的后端部连结,从第1外壳26的后端部朝向后侧突出。另外,后部外壳68固定于第1外壳26。喷出喷嘴70与马达外壳66的前端部连结,从第1外壳26的前端部朝向前侧突出。另外,喷出喷嘴70固定于第1外壳26。
如图5所示,后部外壳68具有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内周面的直径变小的筒形状。后部外壳68在内部具有上游通路84。在后部外壳68的后端部安装有罩构件72。罩构件72覆盖后部外壳68的后端开口。罩构件72具有多个吸气孔72a。多个吸气孔72a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罩构件72。多个吸气孔72a将电动作业机械2的外部和后部外壳68的上游通路84连通。
喷出喷嘴70具有第1喷出喷嘴86和第2喷出喷嘴88(参照图1)。第2喷出喷嘴88以能够相对于第1喷出喷嘴86的前部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第1喷出喷嘴86的前部。第1喷出喷嘴86和第2喷出喷嘴88具有筒形状。第1喷出喷嘴86和第2喷出喷嘴88在内部具有下游通路90。在第1喷出喷嘴86的上端部形成有开口86a。开口86a配置于控制部18的下侧。
马达外壳66具有外侧筒构件80、多个翅片96、内侧筒构件98以及盖构件100。外侧筒构件80、多个翅片96以及内侧筒构件98一体地形成。外侧筒构件8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形状。外侧筒构件80在内部具有空气通路82。空气通路82的上游端与后部外壳68的上游通路84连通,空气通路82的下游端与喷出喷嘴70的下游通路90连通。多个翅片96从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朝向外侧筒构件80的中心轴线延伸。如图6所示,多个翅片96相对于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的周向彼此等间隔地配置。
如图5所示,内侧筒构件98配置于外侧筒构件80的内部。内侧筒构件9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内侧筒构件98的外周面连接有从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延伸的多个翅片96。在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部安装有盖构件100。盖构件100封闭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开口102。在盖构件100的后端部形成有多个孔161(参照图8)。盖构件100的详细的结构见后述。在内侧筒构件98的前端部安装有锥形部104。锥形部104的外周面的直径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变小。在锥形部104的顶端部形成有顶端开口。
电动作业机械2还具有电动马达106和风扇108。电动马达106例如为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电动马达106通过经由电源线12供给的电力进行旋转。电动马达106具有转子110、定子112以及轴114。转子110和定子112配置于内侧筒构件98的内部。转子11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转子110的旋转中心与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的中心相同。定子112包围转子110的外周面。轴114从内侧筒构件98的内部朝向后侧延伸,然后贯穿盖构件100延伸至内侧筒构件98的外部。轴114借助轴承115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外壳66,借助轴承115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盖构件100。轴114与转子110一体地旋转。
通过控制部18的微型计算机(省略图示)执行对切换元件(省略图示)的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进行切换的控制,来控制电动马达106的动作。在第1开关118被按入的情况下,电动马达106被控制为与第1开关118的按入量对应的转速。此外,随着第1开关118的按入量变大,电动马达106的转速变大。另一方面,在第2开关120被按入的情况下,电动马达106被控制为预定的转速。在本实施例中,第2开关120被按入的情况下的电动马达106的转速比第1开关118被按入的情况下的电动马达106的转速的最大值大。
风扇108安装于轴114的后端部。风扇108例如为轴流风扇。风扇108在电动马达106的驱动下旋转。当风扇108旋转时,在风扇108的后侧产生负压。由此,空气从罩构件72的多个吸气孔72a向后部外壳68的上游通路84流入,流向外侧筒构件80的空气通路82。然后,空气由风扇108向前侧送出,依次在空气通路82、下游通路90中流动,从第2喷出喷嘴88的顶端开口流出。另外,由风扇108向前侧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形成于盖构件100的后端部的多个孔161向内侧筒构件98的内部侵入,在内侧筒构件98的内部朝向前侧流动,然后,从锥形部104的顶端开口流向下游通路90。由此,电动马达106冷却。并且,在下游通路90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开口86a向第1喷出喷嘴86的外部流出。流出的空气在控制部18的下表面与第1喷出喷嘴86的外周面之间流动,从开口62向握持外壳10的外部流出。由此,控制部18冷却。
如图6所示,电动作业机械2还具有两个垫圈130和两个紧固件132。使用紧固件132将垫圈130固定于内侧筒构件98。如图7所示,垫圈130具有第1部分136和第2部分138。另外,垫圈130具有贯通孔140。在贯通孔140中插入紧固件132。第1部分136具有半圆部142和矩形部144。贯通孔140跨半圆部142和矩形部144地配置。半圆部142的剖面具有半圆形状。半圆部142的外周面142a与以贯通孔140的中心CP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周重叠。如图6所示,半圆部142的外周面142a朝向转子110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位于比贯通孔140的中心CP(参照图7)靠转子110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垫圈130的外侧端部位于外周面142a上。如图7所示,矩形部144的剖面具有矩形形状。
第2部分138与矩形部144相连接。在第2部分138与半圆部142之间夹有矩形部144。第2部分138具有外周面138a和连接面138b,该连接面138b将外周面138a和矩形部144的外表面连接起来。外周面138a与以贯通孔140的中心CP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圆周重叠。如图6所示,外周面138a朝向转子110的半径方向的内侧。位于比贯通孔140的中心CP(参照图7)靠转子110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的垫圈130的内侧端部位于外周面138a上。第2部分138在转子110的半径方向上配置于比第1部分136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在从后侧观察垫圈130时,第2部分138在内侧筒构件98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具有比第1部分136宽的宽部形状。第2部分138在转子110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比第1部分136在转子110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从贯通孔140的在转子110的半径方向上的中心CP(参照图7)起至第2部分138的内侧端部的第2距离L2比从贯通孔140的在转子110的半径方向上的中心CP(参照图7)起至第1部分136的外侧端部的第1距离L1长。换言之,如图7所示,从贯通孔140的中心CP起至半圆部142的外周面142a的第1距离L1比从贯通孔140的中心CP起至第2部分138的外周面138a的第2距离L2短。在本实施例中,第1距离L1为第2距离L2的二分之一。此外,在变形例中,第1距离L1既可以大于第2距离L2的二分之一,也可以小于第2距离L2的二分之一。
如图6所示,在内侧筒构件98形成有第1凹部148、150以及突出部152、154。第1凹部148、150配置于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开口102侧。第1凹部148、150从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面朝向前侧凹陷。在从后侧观察内侧筒构件98时,第1凹部148、150具有与垫圈130的第1部分136对应的形状。第1凹部148、150分别在内侧筒构件98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具有180度的间隔地配置。
突出部152、154从内侧筒构件98的外周面朝向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突出。如图8所示,突出部152、154的突出量随着从后侧朝向前侧而变小。由此,能够抑制沿着内侧筒构件98的外周面的空气的流动产生紊乱。如图6所示,突出部152、154分别在内侧筒构件98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配置于与第1凹部148、150分别对应的位置。突出部152、154的内表面分别与第1凹部148、150各自的形状对应地形成。突出部152、154的内表面与半圆部142的外周面142a相对。
在定子112的后端面形成有第2凹部156、158。第2凹部156、158从定子112的后端面朝向前侧凹陷。在从后侧观察定子112时,第2凹部156、158具有与垫圈130的第2部分138对应的形状。第2凹部156、158在定子112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彼此具有180度的间隔地配置。第2凹部156、158的内侧壁部分与第2部分138的外周面138a相对。
如图8所示,盖构件100具有底部160、侧部162、突部164、166以及短翅片部168、170。底部160从后侧抵接于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部。如图5所示,底部160封闭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开口102。在底部160贯穿有电动马达106的轴114。如图8所示,在底部160形成有多个孔161。侧部162从底部160的周边朝向前侧延伸。在盖构件100安装于内侧筒构件98的状态下,侧部162配置于内侧筒构件98的外周面的外侧,覆盖内侧筒构件98的外周面的局部。突部164、166从侧部162的外周面的前端部附近朝向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突出。突部164、166分别在侧部162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具有180度的间隔地配置。突部164、166分别从后侧抵接于各突出部152、154的后端部。由此,在盖构件100安装于内侧筒构件98的状态下,第1凹部148、150和突出部152、154的后端部隐藏而看不见。短翅片部168、170与侧部162的外周面和突部164、166的后表面相连接。短翅片部168、170从侧部162的外周面朝向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延伸。短翅片部168、170配置于从外侧筒构件80的内周面朝向内侧筒构件98的外周面延伸的翅片96的延长线上。沿着内侧筒构件98的外周面流动的空气沿着多个翅片96和短翅片部168、170流动,由此能够抑制空气的流动紊乱。
接下来,说明将电动马达106组装于马达外壳66的方法。首先,制造者将定子112从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开口102向第1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朝向前侧)插入内侧筒构件98的内部。接着,如图6所示,制造者使定子112向使第2凹部156、158分别与各第1凹部148、150相对的位置移动。接着,制造者将第1部分136配置于第1凹部148、150,将第2部分138配置于第2凹部156、158。接着,制造者将紧固件132插入垫圈130的贯通孔140,螺纹固定于内侧筒构件98。由此,垫圈130固定于内侧筒构件98,限制定子112从内侧筒构件98的后端开口102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朝向后侧)移动。最后,制造者将转子110和轴114插入内侧筒构件98,并且使盖构件100的突部164、166分别抵接于突出部152、154,将盖构件100螺纹固定于内侧筒构件98。
(效果)
本实施例的电动作业机械2包括:电动马达106,该电动马达106具有转子110和包围转子110的周围的定子112;马达外壳66,该马达外壳66具有后端开口102,从后端开口102收纳电动马达106;垫圈130,该垫圈130具有贯通孔140,该垫圈130从第1方向抵接于定子112和马达外壳66,限制定子112相对于马达外壳66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第1方向为从后端开口102朝向电动马达106的方向;以及紧固件132,该紧固件132插入于贯通孔140而将垫圈130固定于马达外壳66。如图6和图7所示,在沿第1方向观察固定于马达外壳66的垫圈130时,从贯通孔140的在转子110的径向上的中心CP起至垫圈130的外侧端部的第1距离L1比从贯通孔140的在转子110的径向上的中心CP起至垫圈130的内侧端部的第2距离L2短。在该结构中,与使用圆形状的垫圈13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马达外壳66的与垫圈130抵接的部位向外侧突出的量。由此,能够更加简化马达外壳66的形状。
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垫圈130具有:第1部分136,在该第1部分136配置有贯通孔140;以及第2部分138,该第2部分138在转子110的径向上配置于比第1部分136靠内侧的位置。第2部分138在转子110的周向上的宽度比第1部分136在转子110的周向上的宽度大。在该结构中,与第2部分138的宽度与第1部分136的宽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确保垫圈130的与定子112相对的部位的面积,能够充分抑制定子112从马达外壳66脱落。
另外,如图6所示,马达外壳66具有第1凹部148、150,该第1凹部148、150具有与第1部分136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定子112具有第2凹部156、158,该第2凹部156、158具有与第2部分138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垫圈130固定于马达外壳66时,第1部分136配置于第1凹部148、150,第2部分138配置于第2凹部156、158。在该结构中,在将垫圈130固定于马达外壳66时,需要调整垫圈130的朝向,以使第1部分136抵接于马达外壳66且第2部分138抵接于定子112。通过将第1部分136配置于第1凹部148、150,将第2部分138配置于第2凹部156、158,能够容易地调整垫圈130的朝向。
另外,电动作业机械2还具有:风扇108,该风扇108由电动马达106驱动;以及喷出喷嘴70,该喷出喷嘴70供由风扇108送出的空气流动。通过风扇108的旋转而流动的空气沿着马达外壳66流动。该电动作业机械2作为鼓风机发挥功能。通过风扇108的旋转而流动的空气沿着马达外壳66流动,因此,当马达外壳66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形状时,空气的流动会产生紊乱。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减小马达外壳66的与垫圈130抵接的部位突出的量,因此,能够抑制空气的流动产生紊乱。
(对应关系)
后端开口102为“开口”的一个例子,前侧为“第1方向”的一个例子。
(第2实施例)
参照图9,说明第2实施例。在第2实施例中,仅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点,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点,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第2实施例在电动作业机械2具有电池组B来替代电源线12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例不同。电池组B包含锂离子电池单元。电池组B的电力向电动马达106供给。电池组B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第3外壳30的后表面。通过使电池组B相对于第3外壳30向右侧滑动,电池组B安装于第3外壳30,通过使电池组B相对于第3外壳30向左侧滑动,该电池组B被从第3外壳30拆下。此外,在变形例中,也可以是,通过使电池组B相对于第3外壳30向下侧滑动,电池组B安装于第3外壳30,通过使电池组B相对于第3外壳30向上侧滑动,电池组B被从第3外壳30拆下。另外,电池组B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第1外壳26、第2外壳28。
也可以是,一实施方式的内侧筒构件98不具有第1凹部148、150。另外,也可以是,定子112不具有第2凹部156、158。
也可以是,一实施方式的垫圈130的第1部分136和第2部分138的至少一者的剖面具有椭圆形状,扇形形状或者多边形形状。
一实施方式的电动作业机械2不限于鼓风机,例如,也可以是链锯或者割草机。

Claims (4)

1.一种电动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作业机械包括:
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转子和包围所述转子的周围的定子;
马达外壳,该马达外壳具有开口,从所述开口收纳所述电动马达;
垫圈,该垫圈具有贯通孔,该垫圈从第1方向抵接于所述定子和所述马达外壳,限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马达外壳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该第1方向为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电动马达的方向;以及
紧固件,该紧固件插入于所述贯通孔而将所述垫圈固定于所述马达外壳,
在沿所述第1方向观察固定于所述马达外壳的所述垫圈时,从所述贯通孔的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所述垫圈的外侧端部的距离比从所述贯通孔的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的中心起至所述垫圈的内侧端部的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具有:
第1部分,在该第1部分配置有所述贯通孔;以及
第2部分,该第2部分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第1部分靠内侧的位置,
所述第2部分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1部分在所述转子的所述周向上的宽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外壳具有第1凹部,该第1凹部具有与所述第1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所述定子具有第2凹部,该第2凹部具有与所述第2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所述垫圈固定于所述马达外壳时,所述第1部分配置于所述第1凹部,所述第2部分配置于所述第2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
该电动作业机械还具有:
风扇,该风扇由所述电动马达驱动;以及
喷出喷嘴,该喷出喷嘴供由所述风扇送出的空气流动,
通过所述风扇的旋转而流动的空气沿着所述马达外壳流动。
CN202121914521.XU 2020-09-10 2021-08-16 电动作业机械 Active CN21573377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2374A JP2022046364A (ja) 2020-09-10 2020-09-10 電動作業機
JP2020-152374 2020-09-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3771U true CN215733771U (zh) 2022-02-01

Family

ID=77271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14521.XU Active CN215733771U (zh) 2020-09-10 2021-08-16 电动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46364A (zh)
CN (1) CN215733771U (zh)
DE (1) DE202021001584U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78005A (ja) 2014-10-21 2016-05-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送風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46364A (ja) 2022-03-23
DE202021001584U1 (de) 2021-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4487B2 (en) Handheld blower having engine cooling flow
US7646118B2 (en) Portable power working machine
US10485165B2 (en) Grass trimmer
US6043575A (en) Power tool with air deflector for venting motor exhaust air
CN212318316U (zh) 鼓风机
EP3041643B1 (en) Electric power tool
US11104023B2 (en) Cutting tool
US11219159B2 (en) Grass trimmer
JP2016150431A (ja) 電動工具
CN215733771U (zh) 电动作业机械
US11873824B2 (en) Blower
CN114161369A (zh) 电动作业机械
JP5207039B2 (ja) ブロワ装置
JP3674308B2 (ja) 電動工具
CN102423816A (zh) 便携式切割机的锯片以及使用所述锯片的便携式切割机
CN102371394A (zh) 便携式切割机
CN216008961U (zh) 鼓风机
US11744419B2 (en) Cleaner
CN102950332B (zh) 便携式切割机
CN112081763B (zh) 鼓风机
JP5257835B2 (ja) ブロワ装置
JP2009264300A (ja) ブロワ装置
US20120152504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air-guiding element
CN102950333A (zh) 便携式切割机
CN114829781A (zh) 碎屑鼓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