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1112U -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 Google Patents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1112U
CN215731112U CN202121477776.4U CN202121477776U CN215731112U CN 215731112 U CN215731112 U CN 215731112U CN 202121477776 U CN202121477776 U CN 202121477776U CN 215731112 U CN215731112 U CN 215731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ending section
section
insulator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77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平平
蒋陶宁
王金锁
刘洋
于洋
赵晓慧
孔令慈
王先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neng Ningbo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neng Ningbo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neng Ningbo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neng Ningbo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777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1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1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1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输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包括第一连接金具组件、第二连接金具组件、绝缘子、第一招弧角和第二招弧角;绝缘子在预设方向上连接在第一连接金具组件与第二连接金具组件之间;第一招弧角的第一联结板设在第一连接金具组件上,第二招弧角的第二联结板设在第二连接金具组件上,第一招弧角和第二招弧角构成并联间隙;第一招弧角的第一角隙棒包括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第四折弯段和第一弧形段;第二招弧角的第二角隙棒包括第三延伸段、第四延伸段、第五折弯段、第六折弯段、第七折弯段、第八折弯段和第二弧形段。本实用新型具有防雷效果好、使线路安全可靠等优点。

Description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输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分为直流输电线路和交流输电线路,相较交流输电线路,直流输电线路具有线路走廊小,杆塔结构简单,线路造价低,损耗小,线路输送容量大,寿命长,输送距离不受限制以及直流输电不存在交流输电的稳定问题,有利于远距离大容量送电等优点。因此发展直流工程对中国电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保证直流输电的可靠性,需要在距换流站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置接地极。接地极及其线路是直流输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直流线路具有相同的设计寿命。在双极运行时,地中无电流,接地极起钳制换流器中性点电位的作用。在双极不对称方式和单极大地回线方式运行时,不但起着钳制换流器中性点电位的作用,而且还为直流电流提供通路。
接地极线路作为是连接换流站和接地极极址的联络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以往直流工程的工程经验,由于接地极极址的选择要求高,同时由于发达地区占地困难这一现实,接地极和接地极线路的选择一直是一难点,当前也有很多工程取消了接地极和接地极线路,采用回流线共塔的方式来完成相关技术需要。因此,金属回流线与接地极线路作用一样,作为两极之间的中性线,可与双极中任意一极形成回流电路。
对直流接地极线路,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绝缘被击穿后的直流续流,其可导致绝缘子或金具烧坏。为了消除直流续流,接地极线路(金属回流线)绝缘配合设计可采取两项措施:一是适当増加接地极线路绝缘水平,防止绝缘闪络;二是在绝缘子串两端加装招弧角,通过加装招弧角在发生闪络时能保护绝缘子并帮助拉断电弧。但相关技术中设置的两个招弧角的结构简单,在绝缘子周围形成的保护范围小,两个招弧角之间构成的并联间隙弱,招弧效果不好,对耐张串的保护作用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包括第一连接金具组件、第二连接金具组件、绝缘子、第一招弧角和第二招弧角;
所述绝缘子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绝缘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的第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绝缘子在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之间;以及
所述第一招弧角包括第一联结板和第一角隙棒,所述第一联结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上,所述第二招弧角包括第二联结板和第二角隙棒,所述第二联结板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上,所述第一招弧角和所述第二招弧角构成并联间隙;
所述第一角隙棒包括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第四折弯段和第一弧形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联结板上,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所述第一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一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二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折弯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折弯段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弧形段连接;
所述第二角隙棒包括第三延伸段、第四延伸段、第五折弯段、第六折弯段、第七折弯段、第八折弯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三延伸段和所述第四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联结板上,所述第三延伸段和所述第四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所述第五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三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六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四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七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七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五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八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八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六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七折弯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折弯段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具有防雷效果好、使线路安全可靠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隙棒和所述第二角隙棒中的每一者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为U形,所述预设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二弧形段中的每一者为圆弧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U型挂环、第二U型挂环、第一调整板、P型挂板、牵引板、第一直角挂板、第一联板、第二直角挂板和球头挂板,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球头挂板连接,所述第一联结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联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板为DB调整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碗头挂板、第二联板、第三直角挂板、第二调整板、第三U型挂环和耐张线夹,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碗头挂板连接,所述第二联结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联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板为DB调整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直角挂板、所述球头挂板、所述绝缘子、所述碗头挂板、所述第三直角挂板、所述第二调整板、所述第三U型挂环和所述耐张线夹中的每一者设置为两个;
所述第一联板设置为三角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联板的三个角处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直角挂板与所述第一联板上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直角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联板上的另外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直角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球头挂板连接,两个所述球头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碗头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联板设置为四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联板的四个角处各设有一个第二连接孔,两个所述碗头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二联板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二联板的另外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三直角挂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三直角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二调整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调整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三U型挂环连接、两个所述第三U型挂环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耐张线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板的中部设有多组第一螺栓连接孔,多组所述第一螺栓连接孔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招弧角的所述联结板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到多组所述第一螺栓连接孔中的一组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板的中部设有多组第二螺栓连接孔,多组所述第二螺栓连接孔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招弧角的所述联结板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到多组所述第二螺栓连接孔中的一组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连接的第一招弧角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连接的第二招弧角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招弧角或第二招弧角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6是图1中连接的第一招弧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连接的第二招弧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联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第一招弧角;11、第一联结板;12、第一角隙棒;121、第一延伸段;122、第二延伸段;123、第一折弯段;124、第二折弯段;125、第三折弯段;126、第四折弯段;127、第一弧形段;2、第二招弧角;21、第二联结板;22、第二角隙棒;221、第三延伸段;222、第四延伸段;223、第五折弯段;224、第六折弯段;225、第七折弯段;226、第八折弯段;227、第二弧形段;3、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1、第一U型挂环;32、第二U型挂环;33、第一调整板;34、P型挂板;35、牵引板;36、第一直角挂板;37、第一联板;371、第一连接孔;372、第一螺栓连接孔;38、第二直角挂板;39、球头挂板;4、绝缘子;5、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1、碗头挂板;52、第二联板;521、第二连接孔;522、第二螺栓连接孔;53、第三直角挂板;54、第二调整板;55、第三U型挂环;56、耐张线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包括包括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绝缘子4、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绝缘子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的第一端连接,绝缘子4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的第一端连接,绝缘子4在预设方向上位于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与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之间。预设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
第一招弧角1包括第一联结板11和第一角隙棒12,第一联结板11设在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上。第一角隙棒12包括第一延伸段121、第二延伸段122、第一折弯段123、第二折弯段124、第三折弯段125、第四折弯段126和第一弧形段127。第一延伸段121和第二延伸段122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联结板上,第一延伸段121和第二延伸段122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预设方向。第一折弯段123的第一端与第一延伸段121的第二端相连,第一折弯段123在预设方向上从第一延伸段121向邻近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二折弯段124的第一端与第二延伸段122的第二端相连,第二折弯段124在预设方向上从第二延伸段122向邻近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三折弯段125的第一端与第一折弯段123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折弯段125在预设方向上从第一折弯段123向远离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四折弯段126的第一端与第二折弯段12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折弯段126在预设方向上从第二折弯段124向远离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三折弯段125的第二端和第四折弯段126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127连接。换言之,第一弧形段127的第一端与第三折弯段125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弧形段127的第二端与第四折弯段126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招弧角2包括第二联结板21和第二角隙棒22,第二联结板21设在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上。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构成并联间隙。第二角隙棒22包括第三延伸段221、第四延伸段222、第五折弯段223、第六折弯段224、第七折弯段225、第八折弯段226和第二弧形段227。第三延伸段221和第四延伸段222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联结板上,第三延伸段221和第四延伸段222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预设方向。第五折弯段223的第一端与第三延伸段221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折弯段125在预设方向上从第三延伸段221向邻近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六折弯段224的第一端与第四延伸段222的第二端相连,第六折弯段224在预设方向上从第四延伸段222向邻近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七折弯段225的第一端与第五折弯段223的第二端相连,第七折弯段225在预设方向上从第五折弯段223向远离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八折弯段226的第一端与第六折弯段224的第二端相连,第八折弯段226在预设方向上从第六折弯段224向远离绝缘子4的方向延伸。第七折弯段225的第二端和第八折弯段226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227连接。换言之,第二弧形段227的第一端与第七折弯段225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弧形段227的第二端与第八折弯段226的第二端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角隙棒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延伸段121、第一折弯段123、第三折弯段125、第一弧形段127、第四折弯段126、第二折弯段124和第二延伸段122。第二角隙棒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延伸段221、第五折弯段223、第七折弯段225、第二弧形段227、第八折弯段226、第六折弯段224和第四延伸段222。也就是说,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中的每一者均能形成环形。
由此可以增大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的有效作用面积,相当于增大了形成在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之间的空气绝缘介质的范围,该空气绝缘介质构成与绝缘子4并联的保护间隙。当直流续流在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之间燃烧时,能够延长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被烧坏的时间,使电弧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被拉断。
同时第一折弯段123和第二折弯段124的设置、第二折弯段124和第四折弯段126的设置、第五折弯段223与第六折弯段224的设置以及第七折弯段225和第八折弯段226的设置,能够使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之间的最小击穿距离远离绝缘子4,且利于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之间的电弧逐渐向远离绝缘子4的方向移动,最终使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之间的电弧更容易被拉断,从而能有效保护绝缘子4,有效地提高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的防雷效果,进而能改善整个架空线路的防雷效果,避免导线掉落等重大事故发生,使线路安全可靠。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具有防雷效果好、使线路安全可靠等优点。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更加容易被理解,下面以该预设方向为左右方向为例,进一步描述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如图1-图9所示,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包括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绝缘子4、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位于绝缘子4的左侧,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位于绝缘子4的右侧。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U型挂环31、第二U型挂环32、第一调整板33、P型挂板34、牵引板35、第一直角挂板36、第一联板37、第二直角挂板38和球头挂板39。例如,第一U型挂环31、第二U型挂环32、第一调整板33、P型挂板34、牵引板35、第一直角挂板36、第一联板37、第二直角挂板38和球头挂板39从左向右依次连接。绝缘子4的第一端与球头挂板39连接,第一招弧角1通过第一联结板11连接在第一联板37上。
由此,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能够方便通过其上的第一U型挂环31连接在耐张塔上。第一联板37能够方便连接在第一直角挂板36和第二直角挂板38之间。通过设置第一联板37能够使第一招弧角1与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可靠牢固联接且不需要增加新的金具。
优选地,第一调整板33为DB调整板。由此可以方便通过改变DB调整板的连接孔位起到调节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的长度的作用,采用DB调整板调节长度更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包括依次连接的碗头挂板51、第二联板52、第三直角挂板53、第二调整板54、第三U型挂环55和耐张线夹56。例如,碗头挂板51、第二联板52、第三直角挂板53、第二调整板54、第三U型挂环55和耐张线夹56从左向右依次连接。绝缘子4的第二端与碗头挂板51连接,第二招弧角2通过第二联结板21连接在第二联板52上。
由此,第二联板52能够方便连接在碗头挂板51和第三直角挂板53之间。通过设置第二联板52能够使第二招弧角2与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可靠牢固联接且不需要增加新的金具。通过设置第二调整板54和第三U型挂环55方便使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的整体长度符合设计要求,从而使能够使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的结构更加合理。
优选地,第二调整板54为DB调整板。由此可以方便通过改变DB调整板的连接孔位起到调节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的长度的作用,采用DB调整板调节长度更方便。
如图2所示,第二直角挂板38、球头挂板39、绝缘子4、碗头挂板51、第三直角挂板53、第二调整板54、第三U型挂环55和耐张线夹56中的每一者设置为两个。
第一联板37设置为三角形板状结构,第一联板37的三个角处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孔371,第一直角挂板36与第一联板37上的一个第一连接孔371连接,两个第二直角挂板38分别一一对应与第一联板37上的另外两个第一连接孔371连接,两个第二直角挂板38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球头挂板39连接,两个球头挂板39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绝缘子4的第一端连接,两个碗头挂板51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绝缘子4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联板52设置为四边形板状结构,第二联板52的四个角处各设有一个第二连接孔521,两个碗头挂板51分别一一对应与第二联板52的两个第二连接孔521连接,第二联板52的另外两个第二连接孔521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第三直角挂板53连接,两个第三直角挂板53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第二调整板54连接,两个第二调整板54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第三U型挂环55连接、两个第三U型挂环55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耐张线夹56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通过设置两个绝缘子4,能够减小单个绝缘子4承受的力,增加绝缘子4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两个耐张线夹56能够方便与分裂导线连接。两个绝缘子4连接在第一联板37和第二联板52之间,且两个绝缘子4长度一致,能够保证两个绝缘子4受力均匀,从而能够提高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的受力能力。
如图1-图4所示,第一招弧角1包括第一联结板11和第一角隙棒12。第一角隙棒12包括第一延伸段121、第二延伸段122、第一折弯段123、第二折弯段124、第三折弯段125、第四折弯段126和第一弧形段127。第一延伸段121和第二延伸段122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联结板上,第一延伸段121和第二延伸段122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第一折弯段123的第一端与第一延伸段121的第二端相连,第一折弯段123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延伸段121向右延伸。第二折弯段124的第一端与第二延伸段122的第二端相连,第二折弯段124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二延伸段122向左延伸。第三折弯段125的第一端与第一折弯段123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折弯段125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折弯段123向右延伸。第四折弯段126的第一端与第二折弯段12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折弯段126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二折弯段124向左延伸。第三折弯段125的第二端和第四折弯段126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段127连接。换言之,第一弧形段127的第一端与第三折弯段125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弧形段127的第二端与第四折弯段126的第二端相连。
第二招弧角2包括第二联结板21和第二角隙棒22。第二角隙棒22包括第三延伸段221、第四延伸段222、第五折弯段223、第六折弯段224、第七折弯段225、第八折弯段226和第二弧形段227。第三延伸段221和第四延伸段222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联结板上,第三延伸段221和第四延伸段222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第五折弯段223的第一端与第三延伸段221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折弯段125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三延伸段221向左延伸。第六折弯段224的第一端与第四延伸段222的第二端相连,第六折弯段224在左右方向上从第四延伸段222向左延伸。第七折弯段225的第一端与第五折弯段223的第二端相连,第七折弯段225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五折弯段223向右延伸。第八折弯段226的第一端与第六折弯段224的第二端相连,第八折弯段226在左右方向上从第六折弯段224向右延伸。第七折弯段225的第二端和第八折弯段226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第二弧形段227连接。换言之,第二弧形段227的第一端与第七折弯段225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弧形段227的第二端与第八折弯段226的第二端相连。
如图5所示,第一角隙棒12和第二角隙棒22中的每一者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为U形,预设方向垂直于预设平面。例如,该预设平面可以是垂直于左右方向的竖直平面。
由此说明第一角隙棒12中的第一延伸段121与第一折弯段123的连接处、第一折弯段123与第三折弯段125的连接处、第三折弯段125与第一弧形段127的连接处、第一弧形段127与第四折弯段126的连接处、第四折弯段126与第二折弯段124的连接处、第二折弯段124与第二延伸段122的连接处均为弧形过渡。第二角隙棒22中的第三延伸段221与第五折弯段223的连接处、第五折弯段223与第七折弯段225的连接处、第七折弯段225与第二弧形段227的连接处、第二弧形段227与第八折弯段226的连接处、第八折弯段226与第六折弯段224的连接处、第六折弯段224与第二延伸段122的连接处均为弧形过渡。从而使第一角隙棒12和第二角隙棒22中每一者的整体结构强度好,进而使得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中的每一者的使用寿命更长。
优选地,第一弧形段127和第二弧形段227中的每一者为圆弧形。由此使得第三弯折段和第四弯折段之间、第七弯折段与第八弯折段之间能够更平滑地过渡,从而使得第一角隙棒12和第二角隙棒22中每一者的结构强度更好,进而使得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中的每一者的使用寿命更长。
如图8所示,第一联板37的中部设有多组第一螺栓连接孔372,多组第一螺栓连接孔372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招弧角1的联结板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到多组第一螺栓连接孔372中的一组上。优选地,每组第一螺栓连接孔372中包括两个第一螺栓连接孔372,能够使第一招弧角1更稳定地连接在第一联板37上。
由此,通过在第一联板37上设置多组第一螺栓连接孔372,能够使第一招弧角1与第一连接金具组件3可靠连接并且不需要增加新的金具。另外通过设置多组第一螺栓连接孔372,能够方便调整第一招弧角1在第一联板37上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第一招弧角1与第二招弧角2构成的保护间隙的距离。
如图9所示,第二联板52的中部设有多组第二螺栓连接孔522,多组第二螺栓连接孔522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招弧角2的联结板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到多组第二螺栓连接孔522中的一组上。优选地,每组第二螺栓连接孔522中包括两个第二螺栓连接孔522,能够使第二招弧角2更稳定地连接在第二联板52上。
由此,通过在第二联板52上增加多组第二螺栓连接孔522,能够使第二招弧角2与第二连接金具组件5可靠连接并且不需要增加新的金具。另外通过设置多组第二螺栓连接孔522,能够方便调整第一招弧角1与第二招弧角2之间的招弧间隙,从而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第一招弧角1与第二招弧角2构成的保护间隙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可用于接地极线路及金属回流线上,其上安装的第一招弧角1和第二招弧角2能起到保护绝缘子4的作用,同时又能拉断续流(灭弧),可防止雷击掉线。该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100在工程应用中保证了线路的安全运行并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金具组件和第二连接金具组件;
绝缘子,所述绝缘子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绝缘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的第一端连接,其中所述绝缘子在预设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之间;以及
第一招弧角和第二招弧角,所述第一招弧角包括第一联结板和第一角隙棒,所述第一联结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上,所述第二招弧角包括第二联结板和第二角隙棒,所述第二联结板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上,所述第一招弧角和所述第二招弧角构成并联间隙;其中
所述第一角隙棒包括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第一折弯段、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第四折弯段和第一弧形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联结板上,所述第一延伸段和所述第二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所述第一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一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二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一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二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折弯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折弯段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弧形段连接;
所述第二角隙棒包括第三延伸段、第四延伸段、第五折弯段、第六折弯段、第七折弯段、第八折弯段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三延伸段和所述第四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联结板上,所述第三延伸段和所述第四延伸段中的每一者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所述第五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三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延伸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六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四延伸段向邻近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七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七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五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八折弯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折弯段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八折弯段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所述第六折弯段向远离所述绝缘子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七折弯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折弯段的第二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弧形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隙棒和所述第二角隙棒中的每一者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为U形,所述预设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二弧形段中的每一者为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金具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U型挂环、第二U型挂环、第一调整板、P型挂板、牵引板、第一直角挂板、第一联板、第二直角挂板和球头挂板,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球头挂板连接,所述第一联结板连接在所述第一联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板为DB调整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金具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碗头挂板、第二联板、第三直角挂板、第二调整板、第三U型挂环和耐张线夹,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碗头挂板连接,所述第二联结板连接在所述第二联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板为DB调整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角挂板、所述球头挂板、所述绝缘子、所述碗头挂板、所述第三直角挂板、所述第二调整板、所述第三U型挂环和所述耐张线夹中的每一者设置为两个;
所述第一联板设置为三角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联板的三个角处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直角挂板与所述第一联板上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直角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联板上的另外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直角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球头挂板连接,两个所述球头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两个所述碗头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绝缘子的所述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联板设置为四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联板的四个角处各设有一个第二连接孔,两个所述碗头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二联板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所述第二联板的另外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三直角挂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三直角挂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二调整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调整板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第三U型挂环连接、两个所述第三U型挂环分别一一对应与两个所述耐张线夹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板的中部设有多组第一螺栓连接孔,多组所述第一螺栓连接孔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招弧角的所述联结板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到多组所述第一螺栓连接孔中的一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板的中部设有多组第二螺栓连接孔,多组所述第二螺栓连接孔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招弧角的所述联结板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到多组所述第二螺栓连接孔中的一组上。
CN202121477776.4U 2021-06-30 2021-06-30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Active CN215731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7776.4U CN215731112U (zh) 2021-06-30 2021-06-30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7776.4U CN215731112U (zh) 2021-06-30 2021-06-30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1112U true CN215731112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46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7776.4U Active CN215731112U (zh) 2021-06-30 2021-06-30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1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60053730A (ko) 고-용량/효율 전송 라인 설계
US10476249B2 (en) Three-phase transmission line braced post assembly and circuit tower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036123B1 (ko) 고속 철도 전주용 이동 통신 기지국 안테나 가대
CN102751056A (zh) 一种放电间隙装置
CN206673533U (zh) 一种新型高压输电线路转角杆安装结构
CN101877462B (zh) 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的安装金具和安装方法
CN215731112U (zh) 接地极线路用耐张串
CN215868817U (zh) 接地极线路用悬垂串
US4774622A (en) Connecting apparatus for lightning arresters for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RU203898U1 (ru) Индикатор пробоя и перекрытия изолятора
CN213717556U (zh) 用于绝缘管型母线的冷缩终端装置
CN203288366U (zh) 一种带均压环的放电间隙装置
CN210896805U (zh) 一种外置空气间隙的多腔室间隙避雷器结构
CN206021997U (zh) 专用于35kV输配电线路绝缘子的并联间隙结构
CN207116124U (zh) 一种耐张串
CN221042304U (zh) 一种同轴电缆终端三通分支箱
JPH03235612A (ja) 送電鉄塔の雷電流分流装置
CN113708328B (zh) 用于光电分离器的保护结构
CN104752009A (zh) 一种防雷防冰绝缘子
CN208329816U (zh) 超高压输电线路及其超高压输电耐张铁塔
CN106251995B (zh) 一种防雷保护器
CN215579544U (zh) 便于快速安装的并联间隙装置
CN215185797U (zh) 一种避雷线的接地引下线装置
CN216959251U (zh) 双联防风偏跳线串及输电线路
CN213093837U (zh) 地线金属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