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0566U - 折叠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折叠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0566U
CN215730566U CN202121238553.2U CN202121238553U CN215730566U CN 215730566 U CN215730566 U CN 215730566U CN 202121238553 U CN202121238553 U CN 202121238553U CN 215730566 U CN215730566 U CN 215730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sion
gear
rotating
guide rai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385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国宝
冯子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385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0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0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0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该折叠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支撑显示面板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固定部件、与固定部件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第一旋转部件上的定位件与第一扭力部件上的导轨滑动连接,第二旋转部件上的定位件与第二扭力部件上的导轨滑动连接。本申请通过在旋转部件上设置定位件,并在扭力部件上设置与定位件滑动连接的导轨,在旋转部件带动扭力部件转动时,定位件对导轨的作用力作用在导轨的上端面,可降低导轨变形或断裂的风险,增加了折叠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折叠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可折叠显示装置越来越受市场的青睐,柔性屏手机是指采用可弯曲、柔韧性佳屏幕的手机,相较于传统屏幕,柔性屏幕优势明显,不仅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使用效果,而且体积上更为小巧,功耗更低,同时屏幕具有柔韧性,减小屏幕破裂的风险。
折叠铰链是实现柔性显示装置可折叠特性的重要组件,它在屏幕保护、折叠同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折叠铰链会通过两侧的旋转支架分别带动一个扭力臂进行旋转,以实现折叠铰链两侧结构的同步转动。目前,旋转支架带动扭力臂旋转是通过设置在扭力臂上的连杆连接至旋转支架上的滑槽来实现的;由于旋转支架是扭力臂旋转动力的来源,因此在折叠铰链的折叠过程中,设置在扭力臂上的连杆会对滑槽的下端面产生力的作用,导致滑槽下端面变形或断裂,进而影响显示装置折叠的流畅性和两侧的同步性。
所以,目前的折叠铰链存在旋转支架上的滑槽下端面受扭力臂上的连杆挤压而变形或断裂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用于缓解目前折叠铰链存在的旋转支架上的滑槽下端面受扭力臂上的连杆挤压而变形或断裂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
固定部件;
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包括第二定位件;
第一中心件和第二中心件,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均对应所述固定部件的侧端面设置;
第一扭力部件和第二扭力部件,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一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均可转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包括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定位件连接至所述第一导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导轨可滑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包括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定位件连接至所述第二导轨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导轨可滑动。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位于所述第一导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一扭力部的至少一半区域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导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一扭力部的厚度;
位于所述第二导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二扭力部的至少一半区域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导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二扭力部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扭力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定位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并连接至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定位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二支撑部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导轨。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定位杆,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槽结构或孔结构;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
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中。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扭力端,所述第二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扭力端;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心件及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的第三扭力部件,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扭力端配合的第三扭力端、以及与所述第二扭力端配合的第四扭力端。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扭力端包括第一凸轮结构,所述第二扭力端包括第二凸轮结构,所述第三扭力端包括第三凸轮结构,所述第四扭力端包括第四凸轮结构。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连接的盖体、设置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远离所述固定部件一侧且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的阻挡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及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限位部件;
所述第一中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或所述限位部件,所述第一中心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
所述第二中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或所述限位部件,所述第二中心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一中心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二中心件可转动连接。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传动部。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之间的第一齿轮轴和第二齿轮轴,所述第一齿轮轴包括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轴包括第二齿轮部;
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彼此啮合。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三齿轮部,所述第三齿轮部与所述第一齿轮部啮合;
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四齿轮部,所述第四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件上,或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上;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包括弹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包括弹簧构件。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可转动;
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一中心件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心件随所述第一扭力部件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且所述第二中心件随所述第二扭力部件的转动而转动。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一扭力部件的轴体具有第一方形面,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中心件的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孔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形面配合的第一方形孔;
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的轴体具有第二方形面,所述第二扭力部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二中心件的第二传动孔,所述第二传动孔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形面配合的第二方形孔。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中心件包括第三齿轮部,所述第二中心件包括第四齿轮部;
所述折叠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之间的第一齿轮轴和第二齿轮轴,所述第一齿轮轴包括与所述第三齿轮部啮合的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轴包括与所述第四齿轮部啮合的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限位部件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三齿轮部和所述第四齿轮部均位于所述容纳槽中。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件上,或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上;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在本申请的折叠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包括第一转动部,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配合的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槽通过第一固定销连接;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包括第二转动部,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配合的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槽通过第二固定销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该折叠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支撑显示面板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固定部件、与固定部件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对应固定部件侧端面设置的第一中心件和第二中心件、分别与第一中心件和第二中心件连接的第一扭力部件和第二扭力部件,第一旋转部件通过第一定位件可滑动的连接至第一扭力部件上的第一导轨,第二旋转部件通过第二定位件可滑动的连接至第二扭力部件上的第二导轨。本申请通过在旋转部件上设置定位件,并在扭力部件上设置与定位件滑动连接的导轨,在旋转部件带动扭力部件转动时,定位件对导轨的作用力作用在导轨的上端面,由于导轨的上端面对应扭力部件支撑显示面板的端面,其强度较高,因此降低了导轨变形或断裂的风险,增加了折叠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拆解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固定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扭力部件、第二扭力部件、第三扭力部件的第一视角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第二扭力部件、第三扭力部件的第二视角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扭力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第一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第二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第三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扭力部件、第二扭力部件、第三扭力部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扭力部件、第二扭力部件与第一中心件、第二中心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装置,该折叠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对应所述固定部件侧端面设置的第一中心件和第二中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的第一扭力部件和第二扭力部件,所述第一旋转部件通过第一定位件可滑动的连接至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上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通过第二定位件可滑动的连接至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上的第二导轨。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旋转部件上设置定位件,并在扭力部件上设置与定位件滑动连接的导轨,在旋转部件带动扭力部件转动时,定位件对导轨的作用力作用在导轨的上端面,由于导轨的上端面对应扭力部件支撑显示面板的端面,其强度较高,因此降低了导轨变形的风险,增加了折叠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特征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其中,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展平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的拆解图,图 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包括壳体10、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容纳槽中的转动机构30、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0和所述转动机构30的同一侧的显示面板20。其中,所述壳体10和所述转动机构30形成所述显示面板20的背部支撑面,以支撑所述显示面板20在展平状态和完全折叠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壳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所述第一壳体 101和所述第二壳体102的交接区域分别具有一个凹陷区域,所述第一壳体101 的凹陷区域和所述第二壳体102的凹陷区域对接形成一个用于容纳所述转动机构30的容纳槽。所述第一壳体101除其凹陷区域以外的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壳体 102除其凹陷区域以外的区域分别形成所述显示面板20的支撑平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01和所述第二壳体102具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状,所述容纳槽对应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中间区域。
所述转动机构3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01和所述第二壳体102围成的容纳槽中,且在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处于完全展平状态下,所述转动机构30朝向所述显示面板20的表面与所述壳体10朝向所述显示面板20的表面共平面,以形成所述显示面板20的支撑平面。所述转动机构30的一部分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 101连接,另一部分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102连接。
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设置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20一侧的盖体40。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盖体40隐藏在所述壳体10的容纳槽中;所述折叠显示装置在折叠或半折叠状态下,所述盖体40暴露于所述第一壳体101 和所述第二壳体102之间。所述盖体40用于所述转动机构30中的组件进行遮挡和保护。
所述显示面板20具有发光面和与所述发光面相对的非发光面,所述壳体 10和所述转动机构30与所述显示面板20的非发光面接触,以支撑所述显示面板20。所述显示面板20至少在对应所述转动机构30的区域具有柔性可弯曲。所述显示面板2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具有柔性特点的显示面板。
关于所述转动机构30的具体结构特征和工作原理,本申请通过下面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爆炸图。所述转动机构30包括:固定部件301、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件301相对两侧的第一旋转部件302和第二旋转部件303、对应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侧端面设置的第一中心件304和第二中心件305、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连接的第一扭力部件306和第二扭力部件307。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301均可转动。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包括第一定位件3021,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包括第二定位件3031,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包括第一导轨D1,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包括第二导轨D2;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与所述第一导轨D1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在所述第一导轨D1上可滑动;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 与所述第二导轨D2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在所述第二导轨D2上可滑动。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第一导轨D1靠近所述显示面板20一侧的所述第一扭力部306的至少一半区域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导轨D1远离所述显示面板 20一侧的所述第一扭力部306的厚度;位于所述第二导轨D2靠近所述显示面板20一侧的所述第二扭力部307的至少一半区域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导轨 D2远离所述显示面板20一侧的所述第二扭力部307的厚度。
本实施例通过在旋转部件上设置定位件,并在扭力部件上设置与定位件滑动连接的导轨,在旋转部件带动扭力部件转动时,定位件对导轨的作用力作用在导轨的上端面,而导轨上端面的厚度和强度均大于导轨下端面,因此提高了导轨的抗变形能力,增加了折叠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固定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的连接示意图。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 与所述固定部件301连接,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301可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与所述固定部件301连接,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301可转动。
具体地,固定部件301上设置有第一转动槽S1和第二转动槽S2,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具有第一转动部Z1,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具有第二转动部 Z2。所述第一转动部Z1与所述第一转动槽S1通过第一固定销315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 Z2与所述第二转动槽S2通过第二固定销316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 303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槽S1和所述第二转动槽S2均可以是弧形凹槽,所述第一转动部Z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Z2可以具有与弧形凹槽对应的弧形面。
请参阅图4和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还包括第一支撑部B1,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B1连接,并沿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B1;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还包括第二支撑部B2,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B2连接,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二支撑部B2。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包括定位杆,所述第一支撑部B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B11,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B11中,并且通过一卡扣K使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部B1上。
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包括定位杆,所述第二支撑部B2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B21,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B21中,并且通过一卡扣K使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B2上。
请参阅图4、图7至图9所示,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扭力部件、第二扭力部件、第三扭力部件的第一视角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第二扭力部件、第三扭力部件的第二视角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扭力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件 3021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与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 306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与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具体地,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上设置有第一导轨D1,所述第一定位件 3021连接至所述第一导轨D1并可沿所述第一导轨D1滑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上设置有第二导轨D2,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连接至所述第二导轨D2 并可沿所述第二导轨D2滑动。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所形成的支撑平面上存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导轨D1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一导轨D1中可滑动;所述第二导轨D2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沿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二导轨D2中可滑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轨D1可以包括槽结构或孔结构,所述第二导轨也可以包括槽结构或孔结构。
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均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侧端面。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远离所述第一轨道D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远离所述第二轨道D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中心件305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为相互平行的杆状结构,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可以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侧端面固定连接或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可以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侧端面固定连接或可活动连接。
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扭力端T1,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扭力端 T2。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及所述第二中心件305连接的第三扭力部件308,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包括与所述第一扭力端T1配合的第三扭力端T3、以及与所述第二扭力端T2配合的第四扭力端T4。
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可沿所述第一中心件304、所述第二中心件305滑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相对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 308可转动。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相对有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转动过程中,利用所述第一扭力端T1与所述第三扭力T3的配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端T2与所述第四扭力端T4的配合关系,向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施加扭力,实现所述转动机构30的展平驱动和折叠驱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扭力端T1包括第一凸轮结构,所述第二扭力端T2包括第二凸轮结构,所述第三扭力端T3包括第三凸轮结构,所述第四扭力端T4包括第四凸轮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凸轮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轮结构上均等间距设置有两个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轮结构和所述第四凸轮结构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上的凸起部相对应的凹槽部;利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槽部的配合关系实现所述转动机构30在闭合过程中闭合至0度-30度范围内时形成闭合扭力,并在展开过程中展开至150度-180度范围内时形成展开扭力,在 30度至150度范围内时不产生扭力,从而实现一定角度范围内的自动闭合和自动展开。
请参阅图2至图4、图7至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与所述固定部件301固定连接的盖体40、设置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远离所述固定部件301一侧且与所述盖体40固定连接的阻挡部件309、设置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及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与所述固定部件301之间的限位部件310、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之间的第一齿轮轴311和第二齿轮轴312、以及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与所述阻挡部件309之间的第一弹性部件313和第二弹性部件314。所述限位部件310与所述固定部件301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通过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301上的槽孔中,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 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或者,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槽孔,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通过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301上的槽孔中,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 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或者,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槽孔,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三齿轮部C3,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四齿轮部C4。
所述第一齿轮轴311包括第一齿轮部C1,所述第一齿轮部C1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上的第三齿轮部C3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槽孔,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所述第二齿轮轴312包括第二齿轮部C2,所述第二齿轮部C2与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上的第四齿轮部C4啮合。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槽孔,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可选地,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分别通过一卡扣K与所述阻挡部件309连接。
所述第一齿轮轴311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均可转动,所述第一齿轮部C1 与所述第二齿轮部C2相互啮合。
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三齿轮部C3设置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上,以及将所述第四齿轮部C4设置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上,提高了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所述第一齿轮轴311、所述第二齿轮轴312、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 运动的同步性。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
或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上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 313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 309。
此外,所述转动机构3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弹性部件,这些弹性部件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所述第二中心件305、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且这些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包括弹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包括弹簧构件。
请参阅图2至图4、图11至图13所示,其中,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第一视图,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第二视图,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第三视图。
所述转动机构3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所述第一部分P1和所述第二部分P2均具有图4所示的组成部件。
所述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 303靠近所述显示面板20的一侧表面平齐或接近平齐,从而为展开状态下的所述显示面板20提供平整的支撑面。
同时,由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的旋转半径不同,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处于所第一导轨D1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处于所第二导轨D2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
请参阅图2至图4、图14至图16所示,其中,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转动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所述转动机构30由展平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的过程中,即折叠过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由所述第一导轨D1的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逐渐滑动,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由所述第二导轨D2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逐渐滑动。
在所述转动机构30的折叠过程中,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带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通过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带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转动,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对所述第一导轨D1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一导轨D1内侧的上端面,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 对所述第二导轨D2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二导轨D2内侧的上端面;由于所述第一导轨D1的上端面是对应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支撑所述显示面板20的端面,其强度较高,不易发生变形或断裂,因此提高了第一导轨D1的可靠性;所述第二导轨D2的上端面是对应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支撑所述显示面板20的端面,其强度较高,也不易发生变形或断裂,因此提高了第二导轨D2的可靠性。
在所述转动机构3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处于或靠近所述第一导轨D1的远离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处于或靠近所述第二导轨D2远离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7,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爆炸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特征进行说明,其中未详述之处请参阅上述实施例的记载。
所述转动机构30包括:固定部件301、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件301 相对两侧的第一旋转部件302和第二旋转部件303、对应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侧端面设置的第一中心件304和第二中心件305、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 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连接的第一扭力部件306和第二扭力部件307。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301均可转动,且所述第一中心件304随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二中心件305随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包括第一定位件3021,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包括第二定位件3031,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包括第一导轨D1,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包括第二导轨D2;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与所述第一导轨D1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在所述第一导轨D1上可滑动;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 与所述第二导轨D2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在所述第二导轨D2上可滑动。本实施例通过在旋转部件上设置定位件,并在扭力部件上设置与定位件滑动连接的导轨,在旋转部件带动扭力部件转动时,定位件对导轨的作用力作用在导轨的上端面,提高了导轨的抗变形能力,增加了折叠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固定部件301连接,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 301可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与所述固定部件301连接,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301可转动。
具体地,固定部件301上设置有第一转动槽S1和第二转动槽S2,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具有第一转动部Z1,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具有第二转动部 Z2。所述第一转动部Z1与所述第一转动槽S1通过第一固定销315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 Z2与所述第二转动槽S2通过第二固定销316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旋转部件 303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槽S1和所述第二转动槽S2均可以是弧形凹槽,所述第一转动部Z1和所述第二转动部Z2均具有与弧形凹槽对应的弧形面。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还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还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 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包括定位杆,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并且通过一卡扣K 使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
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包括定位杆,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中,并且通过一卡扣K使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请参阅图17至图19所示,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扭力部件、第二扭力部件、第三扭力部件的组合示意图,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第一扭力部件、第二扭力部件与第一中心件、第二中心件的组合示意图。
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上设置有第一导轨D1,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连接至所述第一导轨D1并可沿所述第一导轨D1滑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上设置有第二导轨D2,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连接至所述第二导轨D2并可沿所述第二导轨D2滑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轨D1可以包括槽结构或孔结构,所述第二导轨D2 也可以包括槽结构或孔结构。
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远离所述第一轨道D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 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远离所述第二轨道D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中心件 305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可以随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二中心件305可以随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的转动而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为相互平行的杆状结构,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可以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侧端面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可以与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侧端面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心件304连接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的轴体具有第一方形面F1,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第一传动孔 S1,所述第一传动孔S1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形面F1配合的第一方形孔,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中心件304随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第二中心件305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的轴体具有第二方形面 F2,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包括连接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第二传动孔S2,所述第二传动孔S2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形面F2配合的第二方形孔,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中心件305随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扭力端 T1,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扭力端 T2。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及所述第二中心件305连接的第三扭力部件308,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包括与所述第一扭力端T1配合的第三扭力端T3、以及与所述第二扭力端T2配合的第四扭力端T4。
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可沿所述第一中心件304、所述第二中心件305滑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相对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可转动。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相对有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转动过程中,利用所述第一扭力端T1与所述第三扭力T3的配合关系以及所述第二扭力端T2与所述第四扭力端T4的配合关系,向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施加扭力,以实现所述转动机构30的展平驱动和折叠驱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扭力端T1包括第一凸轮结构,所述第二扭力端T2包括第二凸轮结构,所述第三扭力端T3包括第三凸轮结构,所述第四扭力端T4包括第四凸轮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凸轮结构和所述第二凸轮结构上均等间距设置有两个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轮结构和所述第四凸轮结构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轮结构和第二凸轮结构上的凸起部相对应的凹槽部;利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槽部的配合关系实现所述转动机构30在闭合过程中闭合至0度-30度范围内时形成闭合扭力,并在展开过程中展开至150度-180度范围内时形成展开扭力,在 30度至150度范围内时不产生扭力,从而实现一定角度范围内的自动闭合和自动展开。
请参阅图2、图3、图17至图20,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与所述固定部件301固定连接的盖体40、设置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远离所述固定部件301一侧且与所述盖体40固定连接的阻挡部件309、设置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及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与所述固定部件301之间的限位部件310、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之间的第一齿轮轴311和第二齿轮轴312、以及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与所述阻挡部件309之间的第一弹性部件313和第二弹性部件314。
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通过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301上的槽孔中,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 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通过所述限位部件310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301上的槽孔中,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包括第三齿轮部C3,所述第二中心件305包括第四齿轮部C4。
所述第一齿轮轴311包括第一齿轮部C1,所述第一齿轮部C1与所述第三齿轮部C3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301,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所述第二齿轮轴312包括第二齿轮部C2,所述第二齿轮部C2与所述第四齿轮部C4啮合。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301,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上的开孔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309。
可选地,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分别通过一卡扣K与所述阻挡部件309连接。
所述第一齿轮轴311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均可转动,所述第一齿轮部C1 与所述第二齿轮部C2相互啮合。
所述限位部件310靠近所述固定部件301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R,所述第一齿轮部C1、所述第二齿轮部C2、所述第三齿轮部C3和所述第四齿轮部C4 均位于所述容纳槽R中,从而将各个齿轮部限定在所述固定部件301与所述限位部件310之间。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和所述第二中心件305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
或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和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上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上,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件 313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
此外,所述转动机构3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弹性部件,这些弹性部件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304、所述第二中心件305、所述第一齿轮轴311的轴体和所述第二齿轮轴312的轴体,且这些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308和所述阻挡部件309。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件313包括弹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314包括弹簧构件。
请参阅图2、图3、图17、图21所示,其中,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转动机构3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所述第一部分P1和所述第二部分P2均具有图17所示的组成部件。
所述转动机构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和所述第二旋转部件 303靠近所述显示面板20的一侧表面平齐或接近平齐,从而为展开状态下的所述显示面板20提供平整的支撑面。
同时,由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的旋转半径不同,在展平状态下,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处于所第一导轨D1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处于所第二导轨D2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
请参阅图2、图3、图17、图22所示,其中,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转动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在所述转动机构30由展平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的过程中,即折叠过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由所述第一导轨D1的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逐渐滑动,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由所述第二导轨D2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逐渐滑动。
在所述转动机构30的折叠过程中,所述第一旋转部件302通过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带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303通过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带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转动,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对所述第一导轨D1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一导轨D1内侧的上端面,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 对所述第二导轨D2的作用力作用在第二导轨D2内侧的上端面;由于所述第一导轨D1的上端面是对应所述第一扭力部件306支撑所述显示面板20的端面,其强度较高,不易发生变形或断裂,因此提高了第一导轨D1的可靠性;所述第二导轨D2的上端面是对应所述第二扭力部件307支撑所述显示面板20的端面,其强度较高,也不易发生变形或断裂,因此提高了第二导轨D2的可靠性。
在所述转动机构3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定位件3021到达或接近所述第一导轨D1的远离所述第一中心件304的一端,所述第二定位件3031到达或接近所述第二导轨D2远离所述第二中心件305的一端。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可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对应所述固定部件侧端面设置的第一中心件和第二中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的第一扭力部件和第二扭力部件,所述第一旋转部件通过第一定位件可滑动的连接至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上的第一导轨,所述第二旋转部件通过第二定位件可滑动的连接至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上的第二导轨。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旋转部件上设置定位件,并在扭力部件上设置与定位件滑动连接的导轨,在旋转部件带动扭力部件转动时,定位件对导轨的作用力作用在导轨的上端面,由于导轨的上端面对应扭力部件支撑显示面板的端面,其强度较高,因此降低了导轨变形的风险,增加了折叠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支撑所述显示面板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
固定部件;
第一旋转部件和第二旋转部件,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包括第二定位件;
第一中心件和第二中心件,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均对应所述固定部件的侧端面设置;
第一扭力部件和第二扭力部件,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一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和所述第二扭力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均可转动,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包括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定位件连接至所述第一导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导轨可滑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包括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定位件连接至所述第二导轨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导轨可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导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一扭力部的至少一半区域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导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一扭力部的厚度;
位于所述第二导轨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二扭力部的至少一半区域的厚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导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所述第二扭力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
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二扭力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定位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并连接至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定位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伸出所述第二支撑部并连接至所述第二导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包括定位杆,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槽结构或孔结构;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
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扭力端,所述第二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扭力端;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心件及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的第三扭力部件,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扭力端配合的第三扭力端、以及与所述第二扭力端配合的第四扭力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端包括第一凸轮结构,所述第二扭力端包括第二凸轮结构,所述第三扭力端包括第三凸轮结构,所述第四扭力端包括第四凸轮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连接的盖体、设置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远离所述固定部件一侧且与所述盖体固定连接的阻挡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及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限位部件;
所述第一中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或所述限位部件,所述第一中心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
所述第二中心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部件或所述限位部件,所述第二中心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阻挡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一中心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二中心件可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一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二扭力部件靠近所述第二中心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传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之间的第一齿轮轴和第二齿轮轴,所述第一齿轮轴包括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轴包括第二齿轮部;
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限位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彼此啮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三齿轮部,所述第三齿轮部与所述第一齿轮部啮合;
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四齿轮部,所述第四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件上,或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上;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包括弹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包括弹簧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可转动;
所述第一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一中心件连接,且所述第一中心件随所述第一扭力部件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第二扭力部件与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且所述第二中心件随所述第二扭力部件的转动而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一扭力部件的轴体具有第一方形面,所述第一扭力部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一中心件的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孔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形面配合的第一方形孔;
所述第二中心件连接所述第二扭力部件的轴体具有第二方形面,所述第二扭力部件包括连接所述第二中心件的第二传动孔,所述第二传动孔具有与所述第二方形面配合的第二方形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件包括第三齿轮部,所述第二中心件包括第四齿轮部;
所述折叠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件和所述第二中心件之间的第一齿轮轴和第二齿轮轴,所述第一齿轮轴包括与所述第三齿轮部啮合的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轴包括与所述第四齿轮部啮合的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三齿轮部和所述第四齿轮部均位于所述容纳槽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部件和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中心件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中心件上,或者,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体上,且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体上;
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所述第二弹性部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扭力部件和所述阻挡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所述的折叠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包括第一转动部,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配合的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槽通过第一固定销连接;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包括第二转动部,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配合的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槽通过第二固定销连接。
CN202121238553.2U 2021-06-03 2021-06-03 折叠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730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38553.2U CN215730566U (zh) 2021-06-03 2021-06-03 折叠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38553.2U CN215730566U (zh) 2021-06-03 2021-06-03 折叠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0566U true CN215730566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40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38553.2U Active CN215730566U (zh) 2021-06-03 2021-06-03 折叠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05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52318A1 (zh) * 2021-06-03 2022-12-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52318A1 (zh) * 2021-06-03 2022-12-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7136A (zh) 折叠显示装置
WO2021007910A1 (zh) 一种可弯折部件
CN111706604A (zh) 一种可搭载小尺寸柔性屏的折叠铰链机构及折叠设备
US20230384839A1 (en) Fold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5730566U (zh) 折叠显示装置
TWI699154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CN212643301U (zh) 一种可搭载小尺寸柔性屏的折叠铰链机构及折叠设备
WO2021000286A1 (zh) 铰链、铰链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494913A (zh) 折叠转轴结构及折叠电子设备
CN213145080U (zh) 一种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3338519U (zh) 一种铰链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1016292U (zh) 折叠显示设备的自由停止式铰链结构及折叠显示设备
CN211648768U (zh) 一种用于铰接的联动结构
CN112908161A (zh) 一种对屏幕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折叠设备
CN219138744U (zh) 具有缓冲机构的门合页
CN113487974B (zh) 折叠显示装置
CN111022482B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M577526U (zh) Pivot structure
JP2002242522A (ja) 折戸用ギヤヒンジ
CN212486550U (zh) 一种折叠铰链机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
CN221097176U (zh) 柔性屏转轴结构
CN213342882U (zh) 一种折叠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4476080U (zh) 一种对屏幕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折叠设备
CN214888325U (zh) 双轴弧形枢纽器及使用其之电子装置
WO2023050150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