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3699U -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23699U
CN215723699U CN202121874846.XU CN202121874846U CN215723699U CN 215723699 U CN215723699 U CN 215723699U CN 202121874846 U CN202121874846 U CN 202121874846U CN 215723699 U CN215723699 U CN 215723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pipe
humidifying
wate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748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云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748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23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23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湿装置,并公开了具有加湿装置的空调器,其中加湿装置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加热元件、加湿管和连接管,加热元件用于加热第一水箱的液体;加湿管一端连通第一水箱,另一端连通第二水箱,加湿管设有蒸汽出口;连接管一端连通第一水箱,另一端连通第二水箱,连接管位于加湿管的下方。蒸汽沿着加湿管流动,部分蒸汽从蒸汽出口流出实现加湿,部分蒸汽进入第二水箱,实现对蒸汽的回收。同时,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的液位相同,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由于加湿管的管径较小,对风道的气流进行阻挡较少,减少了对气流的影响,加湿装置整体体积也较小,能够设置在空调器内,有效利用空调器原有的空间。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干燥的天气,空调器如果进行加湿,一般需要外接设备产生蒸汽,将蒸汽送入到蜗壳出风口处,此方案成本较高,需要新增加产生蒸汽的设备。而且如果是嵌入式风管机,其安装在吊顶中,空间要求比较严格,新增加外接设备,会造成机组整体尺寸增大,同时影响家装美观。另外,蒸汽设备的体积较大,集成在空调器中,容易对风道的气流进行阻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装置,能够应用于空调器,增加整机加湿功能,同时体积较小,减少对气流的阻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加热元件、加湿管和连接管,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第一水箱的液体,以产生蒸汽;所述加湿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水箱,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水箱,所述加湿管设有蒸汽出口;所述连接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水箱,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水箱,所述连接管位于所述加湿管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加热元件加热第一水箱的液体,产生蒸汽沿着加湿管流动,部分蒸汽从蒸汽出口流出实现加湿,部分蒸汽进入第二水箱,实现对蒸汽的回收。同时,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还通过连接管连通,使得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的液位相同,实现水的循环利用。由于加湿管的管径较小,对风道的气流进行阻挡较少,减少了对气流的影响,加湿装置整体体积也较小,能够设置在空调器内,有效利用空调器原有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水箱内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水箱分隔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第一水箱的顶部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水箱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区域的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进水管设有第一阀体,所述排水管设有第二阀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缠绕于所述第二区域外侧的电加热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区域温度的第一感温元件,所述第一感温元件、所述第一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水箱的液体温度的第三感温元件,所述第二水箱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有第三阀体,所述加热元件、所述第三感温元件、所述第三阀体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水箱设有液位开关,所述液位开关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水箱设有安装孔和散热孔,所述液位开关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散热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积,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安装孔相连,以使得所述液位开关能够从所述散热孔移动到所述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蒸汽的温度的第二感温元件,所述加热元件、所述第二感温元件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蒸汽出口包括长条形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湿管与所述第二水箱的连接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加湿管的底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所述壳体设有风道,所述加湿装置位于所述风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加湿装置,增加了整机的加湿功能,同时加湿装置体积较小,减少对气流的阻挡。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加湿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示出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示出的第二水箱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加湿装置;101、第一水箱;102、第二水箱;103、加热元件;104、加湿管;105、连接管;106、蒸汽出口;107、进水管;108、第一阀体;109、排水管;110、第二阀体;111、进水接头;112、出水管;113、第三阀体;114、外部固定板;115、支撑部;116、内部加强板;117、第一感温元件;118、液位开关;119、安装平面;120、散热孔;121、第二感温元件;122、第三感温元件;
201、分隔板;202、第一区域;203、第二区域;204、第一间隙;
301、挡板;302、第二间隙;
401、连接部;402、安装孔;
501、壳体;502、风机组件;503、中隔板;
601、室内换热器;602、进风口;603、出风口;604、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包括第一水箱101、第二水箱102、加热元件103、加湿管104和连接管105,第一水箱101和第二水箱102间隔设置,加湿管104和连接管105位于第一水箱101和第二水箱102之间,并且加湿管104位于连接管105的上方。
加湿管104的一端与第一水箱101连接,并与第一水箱101的储存空间相通,加湿管104的另一端与第二水箱102连接,并与第二水箱102的储存空间相通。同样地,连接管105的一端与第一水箱101连接,并与第一水箱101的储存空间相通,连接管105的另一端与第二水箱102连接,并与第二水箱102的储存空间相通。
加热元件103可以包括电加热丝,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电加热丝缠绕于第一水箱101的外侧,实现对第一水箱101的内部液体的均匀加热,加热后的液体,产生蒸汽,蒸汽从第一水箱101的储存空间的上方,流向加湿管104。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元件103也可以是加热管等结构,并且加热元件103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加热元件103可以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水箱101的任意一侧,只要能够为第一水箱101中的液体提供热量,以将液体加热产生蒸汽即可。
加湿管104上设置有蒸汽出口106,部分蒸汽从蒸汽出口106流出,部分蒸汽则继续沿着加湿管104流动至第二水箱102,收集于第二水箱102中。由于连接管105连通第一水箱101和第二水箱102的储存空间,使得第一水箱101和第二水箱102的液位能够保持相同,也即,第二水箱102收集到部分蒸汽后,第二水箱102的液位高度上升,而第一水箱101中的液体蒸发形成蒸汽,导致第一水箱101的液位高度下降,第二水箱102的液体沿着连接管105回流至第一水箱101中,保持第一水箱101和第二水箱102的液位相同,实现液体的循环利用。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管104上设置有多个蒸汽出口106,多个蒸汽出口106沿着加湿管10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蒸汽能够从多个蒸汽出口106流出,使得蒸汽在加湿管104的长度方向上分布更加均匀,加湿效果也更加均匀。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蒸汽出口106包括长条形通孔。长条形通孔包括长圆孔、长方孔等类型,长条形通孔的长度方向沿着加湿管104的长度方向设置,通过设置长条形通孔,使得蒸汽从蒸汽出口106流出后更加连续,从空调器流出后形成连续的湿空气。
参照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分隔板201,分隔板201设置在第一水箱101内,分隔板201沿第一水箱101的上下方向设置,以将第一水箱101分隔为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分别定义为第一区域202和第二区域203,分隔板201与第一水箱101的底壁和周壁相连,而在分隔板201与第一水箱101的顶部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204,使得第一区域202和第二区域203相连通。加热元件103设置在第二区域203的外侧,用于为第二区域203的液体提供热量,以使得第二区域203的液体蒸发产生蒸汽。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进水管107和第一阀体108,进水管107与第一水箱101连接,并且进水管107连通第一水箱101的第一区域202,第一阀体108设置在进水管107上。当第一阀体108打开,液体从进水管107进入到第一区域202内,直至液体在第一区域202的高度达到分隔板201的高度后,继续补充的液体才会漫过分隔板201,从第一间隙204流入到第二区域203内。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排水管109和第二阀体110,排水管109与第一水箱101连接,并且排水管109连通第一水箱101的第一区域202,第二阀体110设置在排水管109上。当第二阀体110打开,第一区域202的液体沿着排水管109排出,而由于分隔板201的存在,第二区域203的液体则不会进入到第一区域202,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区域203的液体基本不受第一区域202排水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分隔板20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第一区域202和第二区域203的液体热传递的中间介质,而当第二区域203的液体温度过高,打开第二阀体110,将第一区域202的液体从排水管109排出,分隔板20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隔温度传递的作用,防止外部环境温度过高,从而对外部环境进行保护。在第一区域202的高温液体排出去后,再通过打开第一阀体108,从进水管107向第一区域202内补充新的液体,新的液体能够冷却第一水箱101的第一区域202,实现降温。
从而,通过设置分隔板201,将分隔板201远离进水管107的一侧的第二区域203作为加热区域,用于产生蒸汽,将分隔板201靠近进水管107的一侧的第一区域202作为隔断区域,用于降温使用。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排水,提高排水效率,将排水管109连接于第一区域202的底部,而将进水管107连接于第一区域202的中上部。为了方便将进水管107与外部水源连接,进水管107上还设置有进水接头111。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出水管112和第三阀体113,出水管112与第二水箱102连接,第三阀体113设置在出水管112上。当第三阀体113打开,第二水箱102的液体沿着出水管112排出。当加湿装置100使用完毕后,可以打开第二阀体110和第三阀体113,使得加湿装置100的液体分别通过排水管109和出水管112排出,减少内部液体的残留,减少细菌的滋生。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进水管107和出水管112可以配合使用,以实现对第一水箱101和第二水箱102降温的效果。例如,第三阀体113打开,出水管112将至少部分高温液体排出,然后第三阀体113关闭,第一阀体108打开,从进水管107补充新的低温或常温液体,从而实现降温的效果。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外部固定板114,通过设置外部固定板114承托第一水箱101、连接管105和第二水箱102等结构,使得加湿装置100更加稳固,减少因重力下垂导致的变形。外部固定板114包括连接部401(参照图4所示)和支撑部115,连接部401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支撑部115用于支撑第一水箱101、连接管105和第二水箱102等结构。为了使得加湿装置100更加稳固,不易晃动,支撑部115的支撑面配置为与被支撑的结构的底部接触面一致。例如,当连接管105的底部接触面为弧形面,支撑部115的支撑面也对应配置为弧形面或V形面。当第一水箱101或第二水箱102的底部接触面为平面,则支撑部115的支撑面也对应配置为平面。而且外部固定板114还可以包括限位部(图中未示出),限位部用于防止加湿装置100脱落。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内部加强板116,内部加强板116一端连接加湿管104,另一端连接连接管105。通过设置内部加强板116,使得加湿管104的中部被连接管105支撑,减少加湿管104因重力原因造成的下垂变形。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挡板301,挡板301设置在加湿管104与第二水箱102的连接处,挡板301与加湿管104的顶壁、加湿管104的周壁挡板301相连接,以阻挡蒸汽通过,而挡板301与加湿管104的底壁留有空隙,该空隙定义为第二间隙302。少量的蒸汽能够从第二间隙302进入,使得大部分的蒸汽从蒸汽出口106流出,提供加湿效率。当蒸汽冷凝形成水滴后,水滴能够从第二间隙302进入到第二水箱102中,实现对液体的回收利用,再通过连接管105连通第一水箱101和第二水箱102,实现循环利用。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感温元件117,第一感温元件117连接于第一水箱101的第一区域202的外侧壁,第一感温元件117用于检测第一区域202温度。当然,第一感温元件117还可以连接于进水管107靠近第一水箱101的位置,能够检测第一区域202温度即可。
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用于接收第一感温元件117传递的温度信号,并根据该温度信号控制第一阀体108、第二阀体110的开关动作,实现更精准的自动控制。例如,第一感温元件117检测到第一区域202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阀体108打开,第二阀体110也打开,使得进水管107的液体进入到第一区域202后通过排水管109排出,对第一水箱101的第一区域202进行冲洗,通过流动的液体带走热量,实现降温。当第一感温元件117检测到第一区域202的温度达到设定值以下时,控制器控制第二阀体110关闭,然后控制第一阀体108关闭。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液位开关118,液位开关118设置在第二水箱102上,用于检测第二水箱102的液位,液位开关118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由于第一水箱101的第二区域203与第二水箱102相连通,也即液位相同,通过液位开关118检测第二水箱102的液位,也能反馈出第一水箱101的第二区域203的液位情况。当第一阀体108打开,使得进水管107的液体进入到第一水箱101的第一区域202,然后液体的液位高于分隔板201的高度后,进入到第一水箱101的第二区域203,第二水箱102的液位也随着上升,当第二水箱102的液位达到一定高度后,液位开关118动作,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阀体108关闭。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水箱102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设置有一个安装平面119,参照图4所示,安装部还设置有安装孔402,安装孔402位于安装平面119上,液位开关118穿过安装孔402,并安装在安装平面119上。通过设置安装平面119,使得液位开关118与安装平面119接触更紧密,安装更加平稳,不易偏斜,进而减少因为液位开关118偏斜而导致的测量偏差。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安装部还设置有散热孔120,散热孔120的横截面积大于安装孔402的横截面积,当散热孔120和安装孔402都是圆孔时,散热孔120的直径大于安装孔402的直径。散热孔120与安装孔402相交并有部分重叠,相交的部分能够允许液位开关118通过,以使得液位开关118能够从散热孔120移动到安装孔402。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孔402的直径与液位开关118的尺寸相匹配,可能液位开关118的部分尺寸比安装孔402的直径大,不方便直接安装,而通过设置散热孔120,液位开关118可以先放入散热孔120中,再移动至安装孔402,从而方便安装。具体地,安装时,可以先将液位开关118放入散热孔120,然后再移动至安装孔402进行安装。通过设置散热孔120,除了方便安装液位开关118,同时散热孔120还可以用于散热,让热量从散热孔120散发出气,防止第二水箱102的温度过高,对液位开关118起到保护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还可以控制加热元件103的开启和关闭,即控制器与加热元件103信号连接。当需要加湿时,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103开启,加热第一水箱101的液体产生蒸汽,开始加湿。当环境的湿度达到预定湿度时,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103关闭,停止加湿。当液位开关118检测第二水箱102的液位低于一定高度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103关闭,防止出现干烧的情况。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感温元件121,第二感温元件121用于检测蒸汽的温度,第二感温元件121能够传递温度信号给控制器。当第二感温元件121检测到蒸汽的温度大于预设值时,表明蒸汽的温度过高,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103关闭,防止过热,增加加湿装置100的可靠性。当第二感温元件121检测到蒸汽的温度小于预设值,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103开启,进行工作。
参照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第三感温元件122,第三感温元件122用于检测第二水箱102的液体温度,第三感温元件122能够传递温度信号给控制器。当第三感温元件122检测到第二水箱102的液体温度超过预设值时,表明第二水箱102的水温过高,控制器控制加热元件103关闭,然后控制第一阀体108打开补充新的液体,控制第二阀体110关闭,防止液体从排水管109流出,控制第三阀体113打开排出高温的液体,从而实现降温。
参照图5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501、风机组件502、室内换热器601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可以理解的是,壳体501上设有进风口602和出风口603,风机组件502设置在壳体501内,加湿装置100设置在壳体501内,室内换热器601设置在壳体501内,也即风机组件502、加湿装置100和室内换热器601设置在壳体501的风道内。由此可知,当空调室内机运行时,风机组件502可以运行以使壳体501的进风口602处的气体压强低于室内空气,则室内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可由进风口602进入到壳体501内,然后空气与室内换热器601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过出风口603排出壳体501以流入室内空间,由此可实现空调室内机的正常换热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空调器包括风管机、天花机、移动式空调器和窗机等多种类型,并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到图5和图6所示的嵌入式风管空调室内机,进风口602设置在壳体501的下部,出风口603设置在壳体501的前部,加湿装置100设置在风机组件502和室内换热器601之间。室内风从进风口602进入风道内,在风机组件502的作用下吹向室内换热器601,途中经过加湿装置100,将加湿装置100产生的蒸汽一同送到室内换热器601,经室内换热器601热交换后形成热交换风,该热交换风再从出风口603吹出到室内。
嵌入式风管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中隔板503和接水盘604,风机组件502和加湿装置100分别安装在中隔板503的两侧,加湿装置100位于中隔板503和室内换热器601之间,加湿装置100靠近中隔板503的下部,位于接水盘604的上方。加湿装置100从排水管109和出水管112排出的液体均排到接水盘604内部,通过接水盘604排到嵌入式风管空调室内机外部。当然,加湿装置100还可以安装在壳体501上,或者安装在室内换热器601的密封板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以下举例说明加湿装置100在空调器中的不同阶段的工作过程。
空调器开机进行湿度调节时:第一阀体108打开,第二阀体110和第三阀体113关闭,水从进水管107进入到加湿装置100的内部,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液位开关118动作,第一阀体108关闭,停止加水。加热元件103进行加热,产生的湿空气通过加湿管104的蒸汽出口106流出,在空调器内部风场的带动下,流动到室内换热器601的表面,经过换热后,从出风口603吹出。当达到预定湿度时,加热元件103关闭,停止加湿。或者当第二水箱102的液位降低到一定高度时,加热元件103关闭,防止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加热。
空调器关机状态时:加热元件103关闭,第二阀体110和第三阀体113开启,将加湿装置100内的水全部排出,减少细菌的滋生。
加湿装置100进行工作时:当第一感温元件117检测到的温度超过第一设定值t1时,第一阀体108打开,第二阀体110也打开,使得水进入第一水箱101的第一区域202后,对第一区域202的部分箱体进行冲洗,然后通过排水管109排出。第一区域202用于降温使用,与第一感温元件117、第二阀体110配合使用,目的是减少热量传递,防止高温影响其他部件,从而对加湿装置100的外部环境进行保护。当第一感温元件117检测到的温度降到第二设定值t2以下时,第二阀体110关闭,不再进行排水,同时液位开关118检测第二水箱102的液位高度,如果达到预定的高度,则关闭第一阀体108,停止加水。
当第二感温元件121检测到的温度超过第三设定值t3时,湿空气的温度过高,关闭加热元件103,对空调器内部进行保护,防止空调器内部温度过高,保证空调器的其他塑料件及泡沫件工作可靠,同时增加加湿装置100的可靠性。当第二感温元件121检测到的温度降到第四设定值t4以下时,重新打开加热元件103进行正常工作。
当第三感温元件122检测到的温度超过第五设定值t5时,第二水箱102的水温过高,关闭加热元件103,打开第一阀体108,第二阀体110关闭,第三阀体113打开,使得水流从出水管112排出,同时能保持一定的液位高度,经过不断的换热,实现降温的目的。当第三感温元件122检测到的温度降到第六设定值t6以下时,关闭第三阀体113,重新开启加热元件103,同时液位开关118检测第二水箱102的液位高度,如果达到预定的高度,则关闭第一阀体108,停止加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1)

1.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水箱;
第二水箱;
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第一水箱的液体,以产生蒸汽;
加湿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水箱,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水箱,所述加湿管设有蒸汽出口;
连接管,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水箱,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水箱,所述连接管位于所述加湿管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内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水箱分隔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分隔板与所述第一水箱的顶部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水箱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区域的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进水管设有第一阀体,所述排水管设有第二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缠绕于所述第二区域外侧的电加热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区域温度的第一感温元件,所述第一感温元件、所述第一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水箱的液体温度的第三感温元件,所述第二水箱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有第三阀体,所述加热元件、所述第三感温元件、所述第三阀体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箱设有液位开关,所述液位开关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箱设有安装孔和散热孔,所述液位开关穿设于所述安装孔,所述散热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安装孔的横截面积,所述散热孔与所述安装孔相连,以使得所述液位开关能够从所述散热孔移动到所述安装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所述蒸汽的温度的第二感温元件,所述加热元件、所述第二感温元件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口包括长条形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管与所述第二水箱的连接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加湿管的底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11.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风道;
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位于所述风道内。
CN202121874846.XU 2021-08-11 2021-08-11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723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4846.XU CN215723699U (zh) 2021-08-11 2021-08-11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74846.XU CN215723699U (zh) 2021-08-11 2021-08-11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23699U true CN215723699U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95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74846.XU Active CN215723699U (zh) 2021-08-11 2021-08-11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23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18563B1 (ko) 전기 배전함 및 통신함 설치용 냉온유지장치
US20130106004A1 (en) Humidifier assembly
KR20080059755A (ko) 천정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15172472A (ja) 空調用換気装置
WO2017110055A1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205641191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24059902A (ja) スチームジェネレータ
KR102009940B1 (ko) 랙 구조물의 항온 및 항습 장치
CN215723699U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NL2018716B1 (en) Cabinet for housing part of a heat pump
CA2994515C (e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ion device
JP200821563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982548B (zh) 一种电控箱及控制方法
CN215166099U (zh) 一体化供水设备
JP2016080335A (ja) 加温加湿装置
JP586361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5062421U (zh) 一种风机盘管
CN107421021A (zh) 加湿系统和包括该加湿系统的屋顶机
CN111998435A (zh) 空调器
KR20110115265A (ko) 습도 조절가능한 환기 장치
CN115031292B (zh) 新风组件、空气调节装置以及新风控制方法
CN216522071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器
CN219037360U (zh) 控湿酒柜
CN216281736U (zh) 空调器
JP3197279U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