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9807U - 泵壳 - Google Patents

泵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9807U
CN215719807U CN202121475824.6U CN202121475824U CN215719807U CN 215719807 U CN215719807 U CN 215719807U CN 202121475824 U CN202121475824 U CN 202121475824U CN 215719807 U CN215719807 U CN 2157198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outlet
water
backflow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58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Mepcato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Mepcato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Mepcato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Mepcato Machinery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758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98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98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98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泵壳,包括:泵体和泵盖,泵体设置有加压腔和出水通道,加压腔与出水通道连通,泵盖设置有回流腔、回流入口、回流出口和进水通道,回流腔与进水通道独立设置,回流入口连通出水通道和回流腔,回流出口连通回流腔和加压腔,进水通道与加压腔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泵壳,通过优化流道设计,提高自吸可靠性,减少体积。

Description

泵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泵壳。
背景技术
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加的机械。水泵开动前,先将泵腔灌满水,水泵运转后,在叶轮高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叶轮流道里的水被甩向四周,压入出水管中,泵腔形成真空。进水管的水在外界大气压力下,被吸入泵腔中,继而又被叶轮甩出,进入到出水管。由此可见,水泵是通过叶轮高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完成自吸过程,实现对液体的输送。现有的水泵,为提高自吸可靠性,会在泵腔的吸水口处加装射流喷咀。加装射流喷咀导致水泵的体积增大,不便于携带和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泵壳,通过优化流道设计,提高自吸可靠性,减少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包括:泵体,所述泵体设置有加压腔和出水通道;所述加压腔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泵盖,所述泵盖设置于所述泵体的一侧;所述泵盖设置有回流腔、回流入口、回流出口和进水通道,所述回流腔与所述进水通道独立设置,所述回流入口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回流腔,所述回流出口连通所述回流腔和所述加压腔,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加压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泵盖上加设回流腔,从加压腔流出的水,在出水通道中发生水气分流,气体从出水通道的出口排出,析出空气的流水通过回流腔回流到加压腔中,实现流水的重复利用,从而提高自吸可靠性。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泵壳,通过优化流道设计,提高自吸可靠性,减少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泵盖包括有盖体和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泵体和所述盖体之间,所述回流腔和所述进水通道由所述盖体和所述分隔件围成,所述回流入口、所述回流出口和所述进水通道的出口设置于所述分隔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包括有隔板和密封垫,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分隔件的靠近所述泵体的一端,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分隔件的靠近所述泵盖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垫由NBR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设置有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加压腔和所述回流腔,并且设置于所述回流出口的远离所述回流入口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隔件设置有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回流腔,并且设置于所述回流入口的远离所述回流出口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水通道设置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出水口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加压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回流入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入口高于所述连接通道的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泵体和所述泵盖由PPO材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泵盖设置有注水口,所述注水口设置于所述泵盖的靠近所述出水通道出口的一端,所述注水口与所述回流腔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泵盖设置有放水口,所述放水口设置于所述泵盖的远离所述出水通道出口的一端。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的泵盖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泵壳100;
泵体200;加压腔210;出水通道220;第一腔室221;第二腔室222;供水口223;连接通道224;
泵盖300;回流腔310;回流入口320;回流出口330;进水通道340;吸水口341;出水口342;盖体350;注水口351;放水口352;分隔件360;隔板361;密封垫362;第二通气孔363;第一通气孔364;
叶轮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至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100,包括泵体200和泵盖300。
如图1所示,泵体200设置有加压腔210和出水通道220,加压腔210与出水通道220连通,加压腔210设置在泵体200的下端,出水通道220设置在泵体 200的上端,出水通道220的出口设置在泵体200的上平面。如图3所示,泵盖 300覆盖在泵体200的侧面,如图2和图4所示,泵盖300设置有回流腔310、回流入口320、回流出口330和进水通道340,回流入口320和回流出口330设置在泵盖300的靠近泵体200的一侧。回流入口320设置在回流腔310腔壁的上端,并且设置在靠近出水通道220出口的侧边,回流入口320连通出水通道220 和回流腔310。回流出口330设置在回流腔310腔壁的下端,并且设置在加压腔 210的下端,回流出口330连通回流腔310和加压腔210。回流腔310与进水通道340独立设置,回流腔310设置在泵盖300的一个侧端及下端。进水通道340 与加压腔210连通,进水通道340的吸水口341设置在泵盖300的上端,并且设置在泵盖300背离泵体200的一侧。进水通道340的出水口342设置在进水通道 340的下端,并且设置在加压腔210的中心附近。
如图1所示,水泵包括叶轮400、电机和泵壳100等,其中叶轮400设置于泵壳100的加压腔210中,电机用于驱动叶轮400转动。泵壳100中的进水通道 340连接外部水源,泵壳100中的出水通道220用于将泵壳100内的水排出。水泵在起动前,泵壳100内先灌入适量的水,水泵启动后,电机驱动叶轮400旋转。在叶轮400离心力的作用下,加压腔210内的水被排到出水通道220,并在出水通道220中发生水气分离。较轻的气体从水中分离出去,并从出水通道220的出口排出。脱气后的水经过回流入口320,进入到回流腔310中,并通过回流出口330,重新回到加压腔210中,继续与空气混合,进行下一轮的水气分离。水泵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将加压腔210和进水通道340中的空气排尽。在加压腔210 和进水通道340内空气被不断排出的同时,加压腔210和进水通道340之间产生一定的真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部水源被压入进水通道340中,水泵完成自吸过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壳100,在泵盖300上加设回流腔310,从加压腔210 流出的水,在出水通道220中发生水气分流,气体从出水通道220的出口排出,析出空气的流水通过回流腔310回流到加压腔210中,从而提高自吸可靠性。通过优化泵壳100内的流道设计,泵盖300与泵体200采用分体设计方式,并在泵盖300上设置回流腔310,使得预先加入泵壳100内的水能够被反复循环,从而有利于保证自吸过程的有效进行,并且与传统的通过射流喷咀实现自吸的方式相比,减少了泵壳100的体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泵盖300包括有盖体350 和分隔件360,分隔件360设置于泵体200和盖体350之间,回流腔310和进水通道340由盖体350和分隔件360围成,回流入口320、回流出口330和进水通道340的出水口设置于分隔件360上。泵盖300采用分体设计,可优化传统的射流喷咀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方便拆卸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分隔件360包括有隔板 361和密封垫362,隔板361设置于分隔件360的靠近泵体200的一端,密封垫 362设置于分隔件360的靠近泵盖300的一端。通过加设密封垫362,有利于保证加压腔210和进水通道340的密封性,提高自吸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密封垫362由NBR材料制成。NBR即为丁腈橡胶,具有耐油性极好、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等特点,采用NBR材料,有利于提高泵壳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分隔件360设置有第一通气孔364,第一通气孔364连通加压腔210和回流腔310,并且设置于回流出口330的远离回流入口320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一通气孔364,有利于保证回流腔310的水顺利进入到加压腔210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分隔件360设置有第二通气孔363,第二通气孔363连通出水通道220和回流腔310,并且设置于回流入口320的远离回流出口330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二通气孔363,有利于保证流水顺利从出水通道220流入回流腔310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水通道220设置有第一腔室221、第二腔室222、供水口223和连接通道224,第一腔室221与加压腔 210连通,第二腔室222与供水口223和回流入口320连通;连接通道224的入口与第一腔室221连通,连接通道224的出口与第二腔室222连通,连接通道 224的入口高于连接通道224的出口。从加压腔210流出的水,先到达第一腔室 221,再经过连接通道224,从上往下流,到达第二腔室222,在第二腔室222 内发生水气分离,较轻的气体从供水口223排出,析出气体的水流过回流入口 320,重新参与水泵的自吸过程。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在水泵自吸的开始阶段,从加压腔210流出的水流入回流入口320,而不是直接从出水通道220的出口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泵体200和泵盖300由PPO材料制成。 PPO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好、耐老化、耐水性好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泵壳100 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泵体200和泵盖300也可采用增韧PPO+UV材料制成,有利于提高泵壳100的使用寿命。在PPO材料中加入增韧剂,可提高成型流动性,此外PPO+UV材料可提高抗氧化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泵壳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泵盖300设置有注水口351,注水口351设置于泵盖300的靠近出水通道220出口的一端,注水口351 与回流腔310连接。通过设置注水口351,并通过采用螺纹端盖密封注水口351,方便预先在泵壳100内加入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3所示,泵盖300设置有放水口352,放水口352设置于泵盖300的远离出水通道220出口的一端。通过设置放水口352,并通过采用螺纹端盖密封放水口352,方便处理泵体200内残留的积水和杂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退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泵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所述泵体设置有加压腔和出水通道;所述加压腔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泵盖,所述泵盖设置于所述泵体的一侧;所述泵盖设置有回流腔、回流入口、回流出口和进水通道,所述回流腔与所述进水通道独立设置,所述回流入口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回流腔,所述回流出口连通所述回流腔和所述加压腔,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加压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包括有盖体和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泵体和所述盖体之间,所述回流腔和所述进水通道由所述盖体和所述分隔件围成,所述回流入口、所述回流出口和所述进水通道的出口设置于所述分隔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有隔板和密封垫,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分隔件的靠近所述泵体的一端,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分隔件的靠近所述泵盖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由NBR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设置有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所述加压腔和所述回流腔,并且设置于所述回流出口的远离所述回流入口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设置有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连通所述出水通道和所述回流腔,并且设置于所述回流入口的远离所述回流出口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和所述泵盖由PPO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通道设置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出水口和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加压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回流入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的入口高于所述连接通道的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设置有注水口,所述注水口设置于所述泵盖的靠近所述出水通道出口的一端,所述注水口与所述回流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设置有放水口,所述放水口设置于所述泵盖的远离所述出水通道出口的一端。
CN202121475824.6U 2021-06-30 2021-06-30 泵壳 Active CN2157198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5824.6U CN215719807U (zh) 2021-06-30 2021-06-30 泵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5824.6U CN215719807U (zh) 2021-06-30 2021-06-30 泵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9807U true CN215719807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46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5824.6U Active CN215719807U (zh) 2021-06-30 2021-06-30 泵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98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511231U (zh) 一种立式自吸泵
CN215719807U (zh) 泵壳
CN201461456U (zh) 一种双吸式潜水电泵
US5474418A (en) Self-priming centrifugal pump
CN211449047U (zh) 具有自吸功能的旋涡泵
CN202646024U (zh) 一种直联式自吸泵
CN111207084B (zh) 一种自吸离心泵
CN107806418A (zh) 船用立式内混式自吸泵
CN112096617B (zh) 立式自吸泵
CN201241840Y (zh) 一种高吸程自吸泵
CN215486625U (zh) 自吸泵泵体结构
CN212867951U (zh) 立式导叶式自吸离心泵
CN212202496U (zh) 泵盖处带有气液分离器的卧式自吸泵
CN209145882U (zh) 一种水环式真空泵
CN212202497U (zh) 卧式自吸泵用整体式自吸盘
CN2786322Y (zh) 高效无回流带扫仓功能潜液泵
CN215409222U (zh) 离心泵
CN112112810A (zh) 一种离心泵系统的灌泵系统及灌泵方法
CN103133353B (zh) 自吸式离心泵
CN111997907A (zh) 立式导叶式自吸离心泵
CN211525097U (zh) 一种卧式自吸泵
CN218844521U (zh) 一种多方位出气低噪音气泵
CN216199036U (zh) 一种一体化自吸泵
CN216407194U (zh) 一种泵腔结构及立式泵
CN218093467U (zh) 双吸自吸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