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9631U - 挂扇 - Google Patents

挂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9631U
CN215719631U CN202121176402.9U CN202121176402U CN215719631U CN 215719631 U CN215719631 U CN 215719631U CN 202121176402 U CN202121176402 U CN 202121176402U CN 215719631 U CN215719631 U CN 2157196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annular
air inlet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7640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享福
谢佳航
郭伟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7640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96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96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963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3829 priority patent/WO202224797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扇。挂扇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壳体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第二侧壁结构、连接部和与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延伸部,第一侧壁结构、第二侧壁结构、连接部和延伸部还用于围成第一收纳腔、与第一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壳体还具有与环形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侧壁结构具有长度方向,第二侧壁结构具有沿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第一进风口位于两个侧壁部分的至少一个上;风扇组件位于第一收纳腔中,用于对应第一进风口设置,且将风从第一进风口吹向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第一出风口吹出。

Description

挂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挂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挂扇。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天气或环境下,为缓解高温、闷热,空气不流通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使用挂扇等电器来带动空气流动,从而提升人体舒适度,市面上常见的挂扇,通常立式或者坐式,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如办公室等个人空间较小的环境中,立式或者坐式挂扇通常占用空间较大,不适合使用,用户体验差,常见的挂扇,由于体积较小,导致出风效率较低,降温速度慢,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户体验较好的挂扇。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扇,所述挂扇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延伸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还用于围成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侧壁结构具有长度方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两个所述侧壁部分的至少一个上;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用于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且将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通过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并将所述风扇组件收纳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围成的所述第一收纳腔内对应于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从所述挂扇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所在一侧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同时,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围成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且所述风扇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腔内,使所述风扇组件包裹于所述壳体内部,使所述挂扇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噪音更小,且整个所述挂扇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可以应用于更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且便于收纳、携带。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分别位于所述环形风道两端且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包括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壁部分的第一子进风口和第二子进风口,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所述风扇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中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子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用于将对应的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环形风道两端且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的所述第一收纳腔,且设置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同时设置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中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子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可以使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同时从所述挂扇的两侧进风,并吹向所述环形风道,提高所述挂扇的进风量,且两侧进风互不影响,从而提高所述挂扇的进风效率,同时使进风更加均匀,进而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子进风口绕第一预设中心环设排列;每个所述第一子进风口的形状为相对于所述第一预设中心设置的扇形;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绕第二预设中心环设排列;每个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形状为相对于所述第二预设中心设置的扇形。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子进风口、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一子进风口、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形状为分别绕第一预设中心、第二预设中心环设排列的扇形,可以增大所述第一子进风口、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覆盖面积,提高所述挂扇的进风量,从而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为轴流风扇,且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包括风扇轴和安装在所述风扇轴上的风扇叶,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相同。通过设置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为轴流风扇,且所述轴流风扇的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挂扇的长度方向相同,可以缩短进风到所述环形风道的距离,减小进风在进入所述环形风道前的损失,提高进风效率,同时,采用所述轴流风扇可以减小所述挂扇工作时的噪音,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聚能结构,所述聚能结构用于将所述风扇的风进行汇聚后提供至所述环形风道。通过设置所述风扇和所述聚能结构,可以使所述风扇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聚能结构,并在所述聚能结构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结构具有聚能腔、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聚能腔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部分,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聚能腔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通过在所述聚能结构上设置所述聚能腔、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聚能腔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部分,可以使所述风扇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吹进的风吹入所述第二进风口后在所述聚能腔进行能量聚集后,加速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入所述环形风道,使进入所述环形风道的风速更大,风力更强,从而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更快,风力更大,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外围的第二环形壳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至少两个聚能连接板,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空间围成所述聚能腔,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位于所述聚能腔且将所述聚能腔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每个子聚能腔用于将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风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围成的所述聚能腔,及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位于所述聚能腔中将所述聚能腔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可以使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风在所述多个子聚能腔中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进而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风扇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通过将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设置为沿所述第二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风扇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可以对进入所述子聚能腔中的风形成涡轮加速,并将多个所述子聚能腔中的风进行纽合聚能,从而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壳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一环形部分、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分的中间环形部分和连接所述中间环形部分且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环形部分,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一环形部分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内径。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环形部分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内径,可以使所述风扇的出风更多的进入所述聚能结构,减少进风损失,提升进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具有位于内侧的收纳空间,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收纳空间中。通过将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收纳空间中,可以使整个所述挂扇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加速汇聚后从所述连接部所在的一侧吹出。通过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形成环形汇聚后,加速从所述连接部所在的一侧吹出,使出风更加快速、精准、集中,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分别围成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为朝向所述连接部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为朝向所述连接部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环形风道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外部的气压,从而形成负压将所述环形风道中的出风压向所述第一出风口,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包括朝向内侧凸起的第一弧形侧壁,且所述第一弧形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至所述延伸部的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再减小。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包括朝向内侧凸起的第一弧形侧壁,且所述第一弧形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至所述延伸部的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再减小,可以在增大所述环形风道的容积的同时,对出风起到压缩加速吹出的作用,使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更快的吹出,且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侧壁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外表面为朝向内侧凸起的弧形表面,用于朝向所述连接部所在一侧引导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弧形侧壁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外表面为朝向内侧凸起的弧形表面,可以对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起到引导的作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在压缩排出后,在惯性作用下沿着原方向冲下弧形表面,带动弧形表面附近的风一起冲下来,形成瀑布一样的增压效果,提高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扇还包括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用于将所述挂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可以使所述挂扇固定在如电脑、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挂扇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可以增加所述挂扇与外部物体固定的稳定性,保障了所述挂扇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个对所述挂扇进行固定和摘取,便于用户使用,用户体验更佳。
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挂扇,所述挂扇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延伸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还用于围成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包括风扇和聚能结构,所述聚能结构用于将所述风扇的风进行汇聚后提供至所述环形风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通过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围成的所述第一收纳腔内设置所述风扇和所述聚能结构,可以使所述风扇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聚能结构,并在所述聚能结构的所述聚能腔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吹向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围成的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同时,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围成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且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腔内,使所述风扇组件包裹于所述壳体内部,使所述挂扇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噪音更小,且整个所述挂扇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可以应用于更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且便于收纳、携带。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结构具有聚能腔、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聚能腔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部分,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聚能腔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上述聚能结构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向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围成的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聚能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外围的第二环形壳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至少两个聚能连接板,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空间围成所述聚能腔,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位于所述聚能腔且将所述聚能腔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每个子聚能腔用于将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风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围成的所述聚能腔,及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位于所述聚能腔中将所述聚能腔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可以使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风在所述多个子聚能腔中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进而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风扇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通过将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设置为沿所述第二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轴流风扇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可以对进入所述子聚能腔中的风形成涡轮加速,并将多个所述子聚能腔中的风进行纽合聚能,从而提升所述挂扇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壳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一环形部分、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分的中间环形部分和连接所述中间环形部分且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环形部分,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一环形部分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内径。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环形部分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内径,可以使所述风扇的出风更多的进入所述聚能结构,减少进风损失,提升进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具有位于内侧的收纳空间,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收纳空间中。通过将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收纳空间中,可以使整个所述挂扇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挂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挂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挂扇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挂扇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挂扇的聚能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挂扇的聚能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挂扇夹持外部物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阅图1-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扇1,所述挂扇1可以挂设或夹持在外部物体上,如、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屏幕、平板电视、黑板、白板、桌子、书架、床头板等平板结构的边缘、或者儿童手推车的推杆部等生活物品上,以对人体进行吹风,通过挂设或夹持设置,可以解放人体双手,方便使用。所述挂扇1包括壳体10和风扇组件20。
其中,所述壳体10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11、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12、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之间的连接部13和与所述连接部13相对设置的延伸部14,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还用于围成第一收纳腔15、与所述第一收纳腔15连通的环形风道16,所述壳体10还具有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7和第一出风口18,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具有长度方向L,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所述第一进风口17位于两个所述侧壁部分121的至少一个上;所述风扇组件20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5中,用于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17设置,且将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可以理解,收容在所述第一收纳腔15中的所述风扇组件20,在工作时可以将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吹入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达到促进空气流通,降低环境温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1,通过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沿所述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17,并将所述风扇组件20收纳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围成的所述第一收纳腔15内对应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7设置,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20从所述挂扇1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沿所述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中的至少一个所在一侧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7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1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同时,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围成第一收纳腔15、与所述第一收纳腔15连通的环形风道16,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8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且所述风扇组件20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5内,使所述风扇组件20包裹于所述壳体10内部,使所述挂扇1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噪音更小,且整个所述挂扇1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可以应用于更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且便于收纳、携带。
具体地,所述第一收纳腔1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15分别位于所述环形风道16两端且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7包括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壁部分121的第一子进风口171和第二子进风口172,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15连通,所述风扇组件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风扇组件20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15中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与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用于将对应的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环形风道16两端且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的所述第一收纳腔15,且设置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15连通,同时设置两个所述风扇组件20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15中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与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可以使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同时从所述挂扇1的两侧进风,并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提高所述挂扇1的进风量,且两侧进风互不影响,从而提高所述挂扇1的进风效率,同时使进风更加均匀,进而提升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绕第一预设中心环设排列;每个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的形状为相对于所述第一预设中心设置的扇形;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绕第二预设中心环设排列;每个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的形状为相对于所述第二预设中心设置的扇形。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形状为分别绕第一预设中心、第二预设中心环设排列的扇形,可以增大所述第一子进风口171、所述第二子进风口172的覆盖面积,提高所述挂扇1的进风量,从而提升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20的风扇21为轴流风扇,且所述风扇组件20的风扇21包括风扇轴211和安装在所述风扇轴211上的风扇叶212,所述风扇轴2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L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20的风扇21可以是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工作时,所述风扇叶212推动空气以与所述风扇轴211相同的方向流动,轴流风扇具有出风效率高、噪音小的特点,可以在最小的空间里输出最大的风力,且噪音小。通过设置所述风扇组件20的风扇21为轴流风扇,且所述轴流风扇的所述风扇轴2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挂扇1的长度方向L相同,可以缩短进风到所述环形风道16的距离,减小进风在进入所述环形风道16前的损失,提高进风效率,同时,采用所述轴流风扇可以减小所述挂扇1工作时的噪音,提升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20包括风扇21和聚能结构22,所述聚能结构22用于将所述风扇21的风进行汇聚后提供至所述环形风道16。通过设置所述风扇21和所述聚能结构22,可以使所述风扇21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7的风吹向所述聚能结构22,并在所述聚能结构22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1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
具体地,所述聚能结构22具有聚能腔221、第二进风口222和第二出风口223,所述第二进风口22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23分别与所述聚能腔221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21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2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221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222的部分,所述风扇21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7的风吹向所述聚能腔221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223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可以理解,收容在所述第一收纳腔15中的所述风扇组件20,在工作时可以将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吹入所述聚能腔221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223吹向与所述第一收纳腔15连通的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达到促进空气流通,降低环境温度的目的。同时,所述风扇21可以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2之间,即所述风扇21的外壳可以连接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2之间,或者所述风扇21可以直接位于所述聚能腔221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222的部分中,从而将所述风扇21的出风直接吹入所述聚能腔221,减小进风损失。通过在所述聚能结构22上设置所述聚能腔221、所述第二进风口22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23,且所述第二进风口222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23分别与所述聚能腔221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21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2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221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222的部分,可以使所述风扇21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吹进的风吹入所述第二进风口222后在所述聚能腔221进行能量聚集后,加速从所述第二出风口223吹入所述环形风道16,使进入所述环形风道16的风速更大,风力更强,从而使所述第一出风口17的出风更快,风力更大,提升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聚能结构22包括第一环形壳体224、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224外围的第二环形壳体225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224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225之间的至少两个聚能连接板226,所述第一环形壳体224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225之间的空间围成所述聚能腔221,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226位于所述聚能腔221且将所述聚能腔221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228,每个子聚能腔228用于将所述第二进风口222的风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223吹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壳体224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225围成的所述聚能腔221,及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226位于所述聚能腔221中将所述聚能腔221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228,可以使所述第二进风口222的风在所述多个子聚能腔228中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223吹出,进而提升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具体地,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226沿所述第二进风口222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223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228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228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风扇21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可以理解,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226为沿所述第二进风口222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223的朝向同一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228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形成一定角度的旋转,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228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使每个所述子聚能腔228在空间上形成朝向同一预设时针方向的扭转,同时,所述风扇21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因此,所述风扇21的出风进入多个所述子聚能腔228后,会在多个所述子聚能腔228中进行扭转,同时在吹出多个所述子聚能腔228后进行纽合,形成涡轮聚能出风,提高了出风速度。通过将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226设置为沿所述第二进风口222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223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228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228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风扇21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可以对进入所述子聚能腔228中的风形成涡轮加速,并将多个所述子聚能腔228中的风进行纽合聚能,从而提升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环形壳体225包括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222的第一环形部分225a、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的中间环形部分225b和连接所述中间环形部分225b且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223的第二环形部分225c,所述风扇21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225b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225b的内径。可以理解,所述风扇21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22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221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222的部分,即通过所述轴流风扇21的外壳可以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套接,或者所述风扇21可以直接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围成的空间内,从而使所述风扇21的出风直接进入所述聚能结构22,减少进风损失。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225b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225a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225b的内径,可以使所述风扇21的出风更多的进入所述聚能结构22,减少进风损失,提升进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20还包括驱动电机213,所述第一环形壳体224具有位于内侧的收纳空间227,所述驱动电机213位于所述收纳空间227中。可以理解,所述风扇组件20设有所述驱动电机213,可以通过外部按键控制所述驱动电机213带动所述风扇组件20工作,或者通过遥控器远程控制所述驱动电机213带动所述风扇组件20工作,方便用户使用,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将所述驱动电机213设于所述收纳空间227中,可以使整个所述挂扇1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19,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19加速汇聚后从所述连接部13所在的一侧吹出。可以理解,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围成的中空的出风通道19,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19被汇聚、加速、引导,从而使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19加速汇聚后从所述连接部13所在的一侧吹出,使所述挂扇1达到最大的出风效率,快速降温。通过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19,使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19形成环形汇聚后,加速从所述连接部13所在的一侧吹出,使出风更加快速、精准、集中,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提高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14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远离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所述延伸部14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远离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分别围成所述第一出风口18,所述第一出风口18为朝向所述连接部13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可以理解,所述延伸部14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远离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所述延伸部14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远离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分别围成所述第一出风口18,所述第一出风口18为朝向所述连接部13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环形风道16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8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外部的气压,从而形成负压将所述环形风道16中的出风压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8,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18为朝向所述连接部13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环形风道16邻近所述第一出风口18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外部的气压,从而形成负压将所述环形风道16中的出风压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8,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包括朝向内侧凸起的第一弧形侧壁111,且所述第一弧形侧壁111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13至所述延伸部14的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再减小;另外,所述第一弧形侧壁111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外表面为朝向内侧凸起的弧形表面,用于朝向所述连接部13所在一侧引导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风。可以理解,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包括朝向内侧凸起的第一弧形侧壁111,且所述第一弧形侧壁111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13至所述延伸部14的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再减小,可以使所述环形风道16的容积达到最大限度的增大,同时,所述第一弧形侧壁111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外表面为朝向内侧凸起的弧形表面可以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8处形成一定的坡度,从而在惯性的作用下对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进行导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包括朝向内侧凸起的第一弧形侧壁111,且所述第一弧形侧壁111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13至所述延伸部14的方向逐渐增加再减小,可以在增大所述环形风道16的容积的同时,对出风起到压缩加速吹出的作用,使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更快的吹出,且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另外,所述第一弧形侧壁111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的外表面为朝向内侧凸起的弧形表面可以对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起到引导的作用,所述第一出风口18的出风在压缩排出后,在惯性作用下沿着原方向冲下弧形表面,带动弧形表面附近的风一起冲下来,形成瀑布一样的增压效果,提高所述挂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挂扇1还包括固定件30,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用于将所述挂扇1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固定件30包括第一固定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所述第一固定件31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第二固定件32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可以理解,所述挂扇1可以通过所述固定件30固定(如夹持)在外部物体上,如显示器、平板等结构的边缘,儿童手推车的推杆部等,以对人体进行吹风,通过夹持设置,可以解放人体双手,方便使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31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所述第二固定件3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与所述第一固定件31间隔一定的距离,用户在使用所述挂扇1时,可以先将所述挂扇1的所述第一固定件31抵接外部物体上,如电脑显示屏,如图8所示,可以先将所述第一固定件31卡在电脑显示器屏的前面,然后将所述第二固定件32抵接在电脑显示屏的背后,从而使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共同抵接(如夹持)电脑显示屏的两侧,从而将所述挂扇1固定在电脑显示屏上。所述第二固定件32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转动连接,通过转动所述第二固定件32从而改变所述第二固定件32的一端与被夹持的外部物体的距离便可以方便的夹持固定外部物体或者从外部物体上摘取。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可以使所述挂扇1固定在如电脑、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挂扇1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可以增加所述挂扇1与外部物体固定的稳定性,保障了所述挂扇1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上,可以通过转动所述第一固定件3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2中的至少一个对所述挂扇1进行固定和摘取,便于用户使用,用户体验更佳。
可以理解,以上已经对图1-图8所示实施例的挂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沿所述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17,并将所述风扇组件20收纳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围成的所述第一收纳腔15内对应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7设置,可以使所述风扇组件20从所述挂扇1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沿所述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中的至少一个所在一侧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7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1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同时,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围成第一收纳腔15、与所述第一收纳腔15连通的环形风道16,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8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且所述风扇组件20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5内,使所述风扇组件20包裹于所述壳体10内部,使所述挂扇1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噪音更小,且整个所述挂扇1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可以应用于更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且便于收纳、携带。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图8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17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沿所述长度方向L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上(如左右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上),但是,在一种变更实施例中,挂扇1的第一进风口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其他位置(如第二侧壁结构12的上下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121上,或者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中的至少一个上),此时,通过所述风扇组件20的所述聚能结构22用于将所述风扇21的风进行汇聚后提供至所述环形风道1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扇1,通过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围成的所述第一收纳腔15内设置所述风扇21和所述聚能结构22,可以使所述风扇21将所述第一进风口17的风吹向所述聚能结构22,并在所述聚能结构22的所述聚能腔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吹向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围成的所述环形风道16,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18吹出,达到提高所述挂扇1出风效率,快速降温的目的,同时,所述第一侧壁结构11、所述第二侧壁结构12、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延伸部14围成第一收纳腔15、与所述第一收纳腔15连通的环形风道16,所述第一进风口17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8与所述环形风道16连通,且所述风扇21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腔15内,使所述风扇组件20包裹于所述壳体10内部,使所述挂扇1在使用时更加安全,噪音更小,且整个所述挂扇1的结构更加紧凑、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可以应用于更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且便于收纳、携带。
关于所述聚能结构22的具体结构和作用已经在前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处就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挂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挂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扇包括:
壳体,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延伸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还用于围成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侧壁结构具有长度方向,所述第二侧壁结构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部分,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两个所述侧壁部分的至少一个上;
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用于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且将风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纳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分别位于所述环形风道两端且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包括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侧壁部分的第一子进风口和第二子进风口,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所述风扇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所述风扇组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收纳腔中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子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用于将对应的所述第一子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子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为轴流风扇,且所述风扇组件的风扇包括风扇轴和安装在所述风扇轴上的风扇叶,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包括风扇和聚能结构,所述聚能结构用于将所述风扇的风进行汇聚后提供至所述环形风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结构具有聚能腔、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聚能腔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部分,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聚能腔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外围的第二环形壳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至少两个聚能连接板,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空间围成所述聚能腔,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位于所述聚能腔且将所述聚能腔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每个子聚能腔用于将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风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风扇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壳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一环形部分、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分的中间环形部分和连接所述中间环形部分且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环形部分,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一环形部分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内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具有位于内侧的收纳空间,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收纳空间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还围成中空的出风通道,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在所述出风通道加速汇聚后从所述连接部所在的一侧吹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分别围成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为朝向所述连接部所在一侧出风的缝隙式出风口。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包括朝向内侧凸起的第一弧形侧壁,且所述第一弧形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连接部至所述延伸部的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加再减小;所述第一弧形侧壁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结构的外表面为朝向内侧凸起的弧形表面,用于朝向所述连接部所在一侧引导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扇还包括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用于将所述挂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夹持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的至少一个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上。
14.一种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扇包括:
壳体,包括环形的第一侧壁结构、套设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外围的环形的第二侧壁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结构和所述第二侧壁结构之间的连接部和与所述连接部相对设置的延伸部,所述第一侧壁结构、所述第二侧壁结构、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还用于围成第一收纳腔、与所述第一收纳腔连通的环形风道,所述壳体还具有与所述环形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收纳腔中,包括风扇和聚能结构,所述聚能结构用于将所述风扇的风进行汇聚后提供至所述环形风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结构具有聚能腔、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聚能腔的两端连通,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或者位于所述聚能腔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部分,所述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风吹向所述聚能腔进行聚能,使得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向所述环形风道,并进一步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结构包括第一环形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外围的第二环形壳体和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至少两个聚能连接板,所述第一环形壳体和所述第二环形壳体之间的空间围成所述聚能腔,至少两个所述聚能连接板位于所述聚能腔且将所述聚能腔分割为多个子聚能腔,每个子聚能腔用于将所述第二进风口的风进行聚能并将聚能后的风经由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聚能连接板沿所述第二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弧线方向延伸,使得每个子聚能腔沿着所述弧线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子聚能腔的多个所述弧线方向沿着同一预设时针方向凸起;所述风扇的转动方向与所述预设时针方向相同。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挂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形壳体包括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一环形部分、连接所述第一环形部分的中间环形部分和连接所述中间环形部分且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环形部分,所述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围成的空间中,所述第一环形部分远离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部分靠近所述中间环形部分的内径。
CN202121176402.9U 2021-05-28 2021-05-28 挂扇 Active CN2157196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6402.9U CN215719631U (zh) 2021-05-28 2021-05-28 挂扇
PCT/CN2022/103829 WO2022247970A1 (zh) 2021-05-28 2022-07-05 一种导风筒、挂屏风扇及挂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76402.9U CN215719631U (zh) 2021-05-28 2021-05-28 挂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9631U true CN215719631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33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76402.9U Active CN215719631U (zh) 2021-05-28 2021-05-28 挂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96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970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筒、挂屏风扇及挂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7970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筒、挂屏风扇及挂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719631U (zh) 挂扇
CN216742068U (zh) 混流风扇、加压混流产生器及配置其的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15562239U (zh) 吹风机
CN213206106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111441970B (zh) 手持无叶风扇
CN212563735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110638130A (zh) 新型降温舒适太阳能帽
WO2022032721A1 (zh) 挂脖式风扇
CN113217430A (zh) 挂扇
CN212536129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5058326U (zh) 风扇
CN215409314U (zh) 挂扇
CN215058325U (zh) 风扇
CN210929828U (zh) 新型降温舒适太阳能帽
CN212673320U (zh) 一种提高吸油烟效率的油烟机
CN211648544U (zh) 一种手持式无叶风扇
CN218563972U (zh) 一种多用途风扇
CN109008150B (zh) 一种无扇吹风机
CN215409300U (zh) 风扇及其磁吸底座
CN217055650U (zh) 一种多功能风扇
CN215409296U (zh) 风扇
CN109798621A (zh) 一种能快速安装的小型新风机
CN211550056U (zh) 无叶风扇
CN212296970U (zh) 一种新型带蓝牙耳机的挂脖式鼓风机
CN221610123U (zh) 一种充气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