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09296U - 风扇 - Google Patents
风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09296U CN215409296U CN202120799168.9U CN202120799168U CN215409296U CN 215409296 U CN215409296 U CN 215409296U CN 202120799168 U CN202120799168 U CN 202120799168U CN 215409296 U CN215409296 U CN 2154092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an
- wall structure
- air outlet
- air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其包括壳体、固定件和风扇主体。所述壳体具有收纳部和连接所述收纳部的负压结构部,所述收纳部具有收纳腔和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负压结构部具有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风道和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口,所述风道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壳体,用于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风扇主体位于所述收纳腔中,且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导向所述风道,使得所述风道邻近所述出风口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外部的气压,进而所述风道中的风朝向所述出风口吹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可以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便于用户使用,用户体验更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在炎热的天气或环境下,为缓解高温、闷热,空气不流通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使用风扇等电器来带动空气流动,从而提升人体舒适度,市面上常见的风扇,通常立式或者坐式,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如办公室等个人空间较小的环境中,立式或者坐式风扇通常占用空间较大,不适合使用,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风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壳体、固定件和风扇主体。
所述壳体具有收纳部和连接所述收纳部的负压结构部,所述收纳部具有收纳腔和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负压结构部具有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风道和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口,所述风道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壳体,用于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风扇主体位于所述收纳腔中,且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导向所述风道,使得所述风道邻近所述出风口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外部的气压,进而所述风道中的风朝向所述出风口吹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通过设置负压结构部且所述负压结构部具有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风道和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口,可以使得所述风道邻近所述出风口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外部的气压,进而所述风道中的风朝向所述出风口吹出,可以在带动空气流通,增加人体舒适度的同时,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并且,通过所述固定件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如电脑显示屏、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风扇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纳部包括围成所述收纳腔的侧壁结构和连接所述侧壁结构一端的进风挡板,所述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进风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所述进风挡板具有多个所述进风口。通过将所述收纳部一端设有所述进风挡板,可以使外部物体或杂物不直接接触到所述风扇主体,保障了所述风扇主体工作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用户不小心碰触到所述风扇主体而受伤,同时,在远离所述进风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可以保障所述风扇出风的贯通性,提高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于所述进风挡板,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用于抵接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以将所述风扇固定在所述外部物体上。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可以使所述风扇固定在如电脑、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风扇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于所述进风挡板,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用于抵接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以将所述风扇固定在所述外部物体上,可以增加所述风扇与外部物体固定的稳定性,保障了所述风扇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可调固定件,使得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可变,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所述外部物体或调节固定强度。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可调固定件,可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固定件使得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可变,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所述外部物体或调节固定强度,使所述风扇能夹持在不同尺寸的外部物体上,扩大了所述风扇的应用范围,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用户体验。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挡板包括具有所述进风口的挡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主体上的延伸部,所述挡板主体连接所述侧壁结构,所述延伸部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侧延伸,所述延伸部具有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穿过所述螺纹孔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杆、连接所述螺杆靠近所述第一固定件一端的帽部和连接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帽部一端的调节钮,所述调节钮用于带动所述螺杆转动从而沿所述螺纹孔运动,以使得所述帽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可变。通过在所述挡板主体上设置具有螺纹孔的所述延伸部,并在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置与所述螺纹孔螺纹匹配的所述螺杆,通过旋转所述调节钮使所述螺杆在所述螺纹孔中运动从而调节所述帽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夹持范围,结构简单,便于用户使用。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主体包括风扇轴和连接所述风扇轴且绕所述风扇轴环设的叶片,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风口的中轴线方向相同,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口的相邻侧,所述负压结构部还用于将所述风扇主体的出风转向后提供至所述出风部。通过设置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风口的中轴线方向相同,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所述风扇主体的进风导入所述风道部,减小进风在所述风道部中的损失,使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更高,同时,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口的相邻侧可以使所述风扇的进风与出风互不影响,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结构部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远离所述出风口一侧的第一风道板、与所述第一风道板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侧壁结构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的第二风道板、连接所述侧壁结构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风道板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板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出风口为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缝隙。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且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形成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缝隙状的所述出风口,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风道邻近所述出风口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外部的气压形成负压,且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板为朝向所述风道外侧凸起的弧形板,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一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朝向所述第一风道板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风道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侧壁结构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风道板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设置且为朝向所述侧壁结构所在一侧延伸的弧形,所述第二部分的弧形外表面为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表面,所述第一风道板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邻近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合围成所述出风口。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风道板为朝向所述风道外侧凸起的弧形板,所述第一部分为朝向所述第一风道板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风道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侧壁结构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风道板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围成所述出风口,可以使所述负压结构部对所述风扇主体的进风在形成负压的同时,对进风导向更加流畅,使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更高,更好的节约能源,同时,弧线结构可以使所述风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另外,所述第二部分的弧形外表面为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表面,可以在所述出风口形成一定的坡度,结合条形缝隙状的所述出风口设计,可以将所述出风口的出风在压缩排出后,在惯性作用下沿着原方向冲下斜坡,带动斜坡附近的风一起冲下来,形成瀑布一样的增压效果,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三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三部分远离所述侧壁结构一端的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侧壁结构倾斜连接且朝向远离所述风道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五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五部分远离所述侧壁结构一端的第六部分,所述第五部分与所述侧壁结构倾斜连接且朝向远离所述风道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通过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可以使所述负压结构部内的所述风道在出风前通过容积的变化更好的形成负压结构,提高所述风扇的出风效率。
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结构部还包括辅助连接板,所述辅助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板远离所述第一风道板的一侧的一端连接所述侧壁结构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通过所述辅助连接板可以对所述第二风道部进行支撑和稳固,保障了所述风扇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风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风扇的又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风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风扇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风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阅图1-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风扇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风扇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风扇1的又一角度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风扇1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风扇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1,所述风扇1包括壳体10、固定件20和风扇主体30。
所述壳体10具有收纳部11和连接所述收纳部11的负压结构部12,所述收纳部11具有收纳腔111和与所述收纳腔111连通的进风口112,所述负压结构部12具有与所述收纳腔111连通的风道121和与所述风道121连通的出风口122,所述风道121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2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固定件20连接所述壳体10,用于将所述风扇1固定在外部物体上;所述风扇主体30位于所述收纳腔111中,且用于将所述进风口112的风导向所述风道121,使得所述风道121邻近所述出风口122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122外部的气压,进而所述风道121中的风朝向所述出风口122吹出。可以理解,所谓负压就是低于常压(即常说的一个大气压)的气体压力状态,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风扇1属于一种轴流风扇,所述风扇1在使用时,所述进风口112进风后,经过所述负压结构部12的所述风道121的压缩,使得所述风道121邻近所述出风口122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122外部的气压,在所述出风口122外部附近形成负压,在所述出风口122出风的同时带动外部气流一起加速吹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1,通过设置负压结构部12且所述负压结构部12具有与所述收纳腔111连通的风道121和与所述风道121连通的出风口122,可以使得所述风道121邻近所述出风口122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122外部的气压,进而所述风道121中的风朝向所述出风口122吹出,可以在带动空气流通,增加人体舒适度的同时,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提高所述风扇1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并且,通过所述固定件20将所述风扇1固定在外部物体上,如电脑显示屏、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风扇1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收纳部11包括围成所述收纳腔111的侧壁结构113和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一端的进风挡板114,所述侧壁结构113远离所述进风挡板114的一端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12,所述进风挡板114具有多个所述进风口112。通过将所述收纳部11一端设有所述进风挡板114,可以使外部物体或杂物不直接接触到所述风扇主体30,保障了所述风扇主体30工作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用户不小心碰触到所述风扇主体30而受伤,同时,在远离所述进风挡板114的一端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12,可以保障所述风扇1出风的贯通性,提高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20包括第一固定件21和第二固定件22,所述第一固定件21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12,所述第二固定件22连接于所述进风挡板114,所述第一固定件2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2分别用于抵接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以将所述风扇1固定在所述外部物体上。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2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2,可以使所述风扇1固定在如电脑、平板等外部物品上,便于用户使用,扩大了所述风扇1的使用范围,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第一固定件21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12,所述第二固定件22连接于所述进风挡板114,所述第一固定件2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2分别用于抵接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以将所述风扇1固定在所述外部物体上,可以增加所述风扇1与外部物体固定的稳定性,保障了所述风扇1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件22为可调固定件20,使得所述第二固定件22和所述第一固定件21之间的距离可变,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所述外部物体或调节固定强度。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22为可调固定件20,可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固定件22使得所述第二固定件22和所述第一固定件21之间的距离可变,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所述外部物体或调节固定强度,使所述风扇1能夹持在不同尺寸的外部物体上,扩大了所述风扇1的应用范围,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挡板114包括具有所述进风口112的挡板主体115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主体115上的延伸部116,所述挡板主体115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所述延伸部116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的一侧延伸,所述延伸部116具有螺纹孔117,所述第二固定件22包括穿过所述螺纹孔117并于所述螺纹孔117螺纹连接的螺杆221、连接所述螺杆221靠近所述第一固定件21一端的帽部222和连接所述螺杆221远离所述帽部222一端的调节钮223,所述调节钮223用于带动所述螺杆221转动从而沿所述螺纹孔117运动,以使得所述帽部222与所述第一固定件21之间的距离可变。可以理解,用户在使用所述风扇1时,可以先将所述风扇1的所述第一固定件21固定在需要夹持的外部物体上,如电脑显示屏,可以先将所述第一固定件21卡在电脑显示器屏的前面,然后手动调节所述调节钮223,使所述螺杆221在所述螺纹孔117中运动,根据电脑显示屏的厚度调节所述螺杆221的伸缩距离,使所述第二固定件22的所述帽部222抵接在电脑显示屏的背后,从而使所述第一固定件2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22共同夹持电脑显示屏,并将所述风扇1固定在电脑显示屏上。当需要从电脑显示屏上摘取所述风扇1时,只用调节所述调节钮223,使所述螺杆221伸缩后所述帽部222不再抵接电脑显示器的背后,便可以将所述风扇1从电脑显示器上摘取下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在所述挡板主体115上设置具有螺纹孔117的所述延伸部116,并在所述第二固定件22上设置与所述螺纹孔117螺纹匹配的所述螺杆221,通过旋转所述调节钮223使所述螺杆221在所述螺纹孔117中运动从而调节所述帽部222与所述第一固定件21的夹持范围,结构简单,便于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风扇1的剖视图。所述风扇主体30包括风扇轴31和连接所述风扇轴31且绕所述风扇轴31环设的叶片32,所述风扇轴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风口112的中轴线方向相同,所述进风口112位于所述出风口122的相邻侧,所述负压结构部12还用于将所述风扇主体30的出风转向后提供至所述出风部。通过设置所述风扇轴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风口112的中轴线方向相同,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所述风扇主体30的进风导入所述风道121部,减小进风在所述风道121部中的损失,使所述风扇1的出风效率更高,同时,所述进风口112位于所述出风口122的相邻侧可以使所述风扇1的进风与出风互不影响,提高所述风扇1的出风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结构部12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远离所述出风口122一侧的第一风道板123、与所述第一风道板123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靠近所述出风口122一侧的第二风道板124、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风道板123和所述第二风道板124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25和第二连接板126,所述第一风道板123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板124围成所述出风口122,所述第一风道板123和所述第二风道板124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2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出风口122为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缝隙。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风道板123和所述第二风道板124,且所述第一风道板123和所述第二风道板124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122的方向逐渐减小形成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缝隙状的所述出风口122,可以起到对出风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的作用,并能使得所述风道121邻近所述出风口122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122外部的气压形成负压,且使出风速度更快,提高所述风扇1的出风效率。
具体地,所述第一风道板123为朝向所述风道121外侧凸起的弧形板,所述第二风道板124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的第一部分124a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24a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的第二部分124b,所述第一部分124a为朝向所述第一风道板123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且所述第一部分124a和所述第一风道板123之间的距离沿所述侧壁结构113至所述出风口12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部分124a连接所述第二部分124b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风道板123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的一端围成所述出风口122,所述第二部分124b与所述第一部分124a相对设置且为朝向所述侧壁结构113所在一侧延伸的弧形,所述第二部分124b的弧形外表面为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表面,所述第一风道板123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124b邻近所述第一部分124a的至少部分合围成所述出风口122。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风道板123为朝向所述风道121外侧凸起的弧形板,所述第一部分124a为朝向所述第一风道板123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且所述第一部分124a和所述第一风道板123之间的距离沿所述侧壁结构113至所述出风口122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部分124a连接所述第二部分124b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风道板123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的一端围成所述出风口122,可以使所述负压结构部12对所述风扇主体30的进风在形成负压的同时,对进风导向更加流畅,使所述风扇1的出风效率更高,更好的节约能源,同时,弧线结构可以使所述风扇1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另外,所述第二部分124b的弧形外表面为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表面,可以在所述出风口122形成一定的坡度,结合条形缝隙状的所述出风口122设计,可以将所述出风口122的出风在压缩排出后,在惯性作用下沿着原方向冲下斜坡,带动斜坡附近的风一起冲下来,形成瀑布一样的增压效果,提高所述风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125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的第三部分125a和连接所述第三部分125a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一端的第四部分125b,所述第三部分125a与所述侧壁结构113倾斜连接且朝向远离所述风道121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126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的第五部分126a和连接所述第五部分126a远离所述侧壁结构113一端的第六部分126b,所述第五部分126a与所述侧壁结构113倾斜连接且朝向远离所述风道121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五部分126a和第三部分125a相对设置,所述第四部分125b和所述第六部分126b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通过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五部分126a和第三部分125a,所述第四部分125b和所述第六部分126b,可以使所述负压结构部12内的所述风道121在出风前通过容积的变化更好的形成负压结构,提高所述风扇1的出风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结构部12还包括辅助连接板127,所述辅助连接板127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板124远离所述第一风道板123的一侧的一端连接所述侧壁结构113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24a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124b远离所述第一部分124a的一端。通过所述辅助连接板127可以对所述第二风道121部进行支撑和稳固,保障了所述风扇1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风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
壳体,具有收纳部和连接所述收纳部的负压结构部,所述收纳部具有收纳腔和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负压结构部具有与所述收纳腔连通的风道和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口,所述风道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固定件,连接所述壳体,用于将所述风扇固定在外部物体上;
风扇主体,位于所述收纳腔中,且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风导向所述风道,使得所述风道邻近所述出风口部分的气压大于所述出风口外部的气压,进而所述风道中的风朝向所述出风口吹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包括围成所述收纳腔的侧壁结构和连接所述侧壁结构一端的进风挡板,所述侧壁结构远离所述进风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所述进风挡板具有多个所述进风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负压结构部,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于所述进风挡板,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用于抵接所述外部物体的两侧以将所述风扇固定在所述外部物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可调固定件,使得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可变,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所述外部物体或调节固定强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挡板包括具有所述进风口的挡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挡板主体上的延伸部,所述挡板主体连接所述侧壁结构,所述延伸部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侧延伸,所述延伸部具有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穿过所述螺纹孔并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杆、连接所述螺杆靠近所述第一固定件一端的帽部和连接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帽部一端的调节钮,所述调节钮用于带动所述螺杆转动从而沿所述螺纹孔运动,以使得所述帽部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可变。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主体包括风扇轴和连接所述风扇轴且绕所述风扇轴环设的叶片,所述风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风口的中轴线方向相同,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口的相邻侧,所述负压结构部还用于将所述风扇主体的出风转向后提供至所述出风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结构部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远离所述出风口一侧的第一风道板、与所述第一风道板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侧壁结构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的第二风道板、连接所述侧壁结构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风道板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板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板和所述第二风道板之间的距离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出风口为沿预设方向延伸的条形缝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为朝向所述风道外侧凸起的弧形板,所述第二风道板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一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朝向所述第一风道板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且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风道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侧壁结构至所述出风口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和所述第一风道板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部分为朝向所述侧壁结构所在一侧延伸的弧形,所述第二部分的弧形外表面为朝向远离所述侧壁结构所在一侧凸起的弧形表面,所述第一风道板远离所述侧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邻近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合围成所述出风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三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三部分远离所述侧壁结构一端的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侧壁结构倾斜连接且朝向远离所述风道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连接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五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五部分远离所述侧壁结构一端的第六部分,所述第五部分与所述侧壁结构倾斜连接且朝向远离所述风道的外侧延伸,所述第五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相对设置,所述第四部分和所述第六部分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结构部还包括辅助连接板,所述辅助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板远离所述第一风道板的一侧的一端连接所述侧壁结构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99168.9U CN215409296U (zh) | 2021-04-19 | 2021-04-19 | 风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799168.9U CN215409296U (zh) | 2021-04-19 | 2021-04-19 | 风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09296U true CN215409296U (zh) | 2022-01-04 |
Family
ID=79671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799168.9U Active CN215409296U (zh) | 2021-04-19 | 2021-04-19 | 风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09296U (zh) |
-
2021
- 2021-04-19 CN CN202120799168.9U patent/CN2154092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76747A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EP3926250A1 (en) | Air outlet mechanism and air treatment device | |
CN215409296U (zh) | 风扇 | |
WO2022222441A1 (zh) | 空调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壁挂式室内机 | |
WO2023198164A1 (zh) | 一种导风组件、无叶风扇以及空气净化器 | |
CN210141647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5719631U (zh) | 挂扇 | |
CN105650012A (zh) | 可灵活组配的风机类设备的集成化机芯装置 | |
CN215409295U (zh) | 风扇 | |
CN215409431U (zh) | 一种挂屏风扇及其导风筒 | |
CN215058326U (zh) | 风扇 | |
CN214592384U (zh) | 一种具有调温功能的电气控制柜 | |
CN214700994U (zh) | 一种空调器出风装置及空调器 | |
CN212139620U (zh) | 自带电源的多功能吹风伞 | |
CN113739318A (zh) | 一种吹风角度可调式空气净化器 | |
CN215058325U (zh) | 风扇 | |
CN218407869U (zh) | 一种可调式挂脖风扇 | |
CN111854022A (zh) | 一种多功能补光风扇加湿器 | |
CN215633912U (zh) | 折叠式挂脖风扇 | |
CN111387659A (zh) | 自带电源的多功能吹风伞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3615771A (zh) | 空调室外机及其电控箱散热装置 | |
CN209693250U (zh) | 一种可提升散热效果的vr学习机 | |
CN215951675U (zh) | 一种吹风角度可调式空气净化器 | |
CN215058322U (zh) | 风扇 | |
CN218266411U (zh) | 挂脖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