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5593U - 组合桩 - Google Patents

组合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5593U
CN215715593U CN202121053232.5U CN202121053232U CN215715593U CN 215715593 U CN215715593 U CN 215715593U CN 202121053232 U CN202121053232 U CN 202121053232U CN 215715593 U CN215715593 U CN 2157155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pile body
soil layer
composite
tensil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5323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桂皎
彭樱
陈海同
谭燕姬
李华源
陈宋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o Dian Design Hainan Co ltd
Zhuodian Robot Hainan Co ltd
Hainan Zhuodian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o Dian Design Hainan Co ltd
Zhuodian Robot Hainan Co ltd
Hainan Zhuodian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o Dian Design Hainan Co ltd, Zhuodian Robot Hainan Co ltd, Hainan Zhuodian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o Dian Design Hain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5323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55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55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55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桩,涉及桩基施工技术领域。该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依次连接以使组合桩呈一字形;第一桩体的直径、第二桩体的直径和第三桩体的直径依次递增,第一桩体用于埋设于软弱土层中且其轴向长度不小于软弱土层的深度。该组合桩通过第一桩体减小组合桩与软弱土层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防止组合桩被下沉的软弱土层的土体带动而下沉,且通过直径更大的第二桩体、第三桩体增加了该抗压桩与有效土层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提升该组合桩的抗压效果。此外,该组合桩至少可以通过第三桩体的上端面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压力产生抗拔力,进而提升抗拔效果。

Description

组合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桩。
背景技术
建筑桩基用于支撑建筑物(建筑物底板如桥梁、房屋等)的底板,其通常作为抗压桩使用,需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而当土体中存在大量地下水时,地下水会上浮顶起建筑物底板,建筑物底板受到上浮力后,会对建筑物底板下方的桩基产生向上的拉力,此时桩基作为抗拔桩使用,桩基需抵抗地下水造成的上浮力。
在现有的桩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施工场地具有液化砂土、淤泥质土、较厚的回填土等软弱土层的地质情况,此类软弱土层会因其进行自重固结或排水过程中体积压缩而产生土体下沉现象,而土体下沉会进一步通过桩身侧面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桩基也向下沉降,从而导致桩基承载力不足,给桩基上方的建筑物底板带来安全隐患。
此外,地下水上浮顶起建筑物底板时,作为抗拔桩的桩基仅通过其桩身自重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抗拔力,抗拔效果仍旧较差,也会给建筑物底板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桩,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桩基在软弱土层的地质情况下容易被土体下沉带动而沉降,导致桩基承载力不足,并且在地下水上浮顶起桩基上方的建筑物底板时,桩基仅通过其桩身自重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抗拔力,导致抗拔效果也较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所述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所述第三桩体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组合桩呈一字形;
所述第一桩体的直径、第二桩体的直径和所述第三桩体的直径依次递增,所述第一桩体用于埋设于软弱土层中,且所述第一桩体的轴向长度不小于软弱土层的深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桩体包括多个支撑桩体,多个所述支撑桩体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第三桩体呈一字形;
从靠近所述第二桩体至远离所述第二桩体的方向,多个所述支撑桩体的直径依次递增。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桩体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桩体的桩身外周壁设有沿其轴向螺旋延伸的螺旋凸起。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凸起包括第一螺旋凸起和第二螺旋凸起,所述第一螺旋凸起和所述第二螺旋凸起旋向相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桩体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条形的抗拉构件,所述抗拉构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抗拉构件外套接有隔离管,且所述抗拉构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伸出于所述隔离管之外;
所述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所述第三桩体均由能够凝固成型的胶结材料制成,套接有所述隔离管的所述抗拉构件沿所述组合桩的长度方向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所述第三桩体,且所述抗拉构件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桩体一侧的建筑物底板连接,第二端固定于所述第三桩体的胶结材料中;
所述隔离管用于隔离所述抗拉构件和胶结材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桩体实用新型的胶结材料内固定有锚固件实用新型,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实用新型固定于所述锚固件实用新型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连接件;
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为多个,多个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沿所述组合桩的周向间隔设置;
多个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实用新型通过所述连接件依次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为多个,多个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围绕所述组合桩的中心轴呈环形分布;
每个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实用新型均倾斜连接有条形的延伸件实用新型,且所述延伸件实用新型从其与所述抗拉构件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实用新型连接的端部至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组合桩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当该组合桩作为抗压桩使用时,该抗压桩可以通过第一桩体减小桩身直径,从而降低桩侧与软弱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在软弱土层的土体因体积压缩而产生下沉现象时,降低该抗压桩的桩侧与软弱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该抗压桩不易被软弱土层中下沉的土体带动而下沉。并且,由于第一桩体的轴向长度不小于软弱土层的深度,因而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均位于非软弱土层(也称为有效土层,有效土层是指土体已经固结、不包括软土且不需要排水的土层)中,又由于第二桩体的直径和第三桩体的直径均大于第一桩体的直径,因而第二桩体的桩侧与有效土层中的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三桩体的桩侧与有效土层中的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均较大,可以有效增加该抗压桩的桩侧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有效提升该抗压桩的承载力和抗压效果。
当该组合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至少第三桩体的上端面覆盖有有效土层的土体,该上端面上的有效土层的土体可以对抗拔桩产生向下的压力,可以在建筑物底板受到地下水的上浮力时,有效抵抗建筑物底板对该抗拔桩产生的向上的拉力。因而该抗拔桩不仅可以通过其桩身自重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抗拔力,至少还可以通过第三桩体的上端面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压力产生抗拔力,进而有效提升抗拔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桩作为抗压桩使用时,可以通过第一桩体减小抗压桩与软弱土层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防止抗压桩被下沉的软弱土层的土体带动而下沉,以及可以通过直径更大的第二桩体和直径更大的第三桩体增加该抗压桩与有效土层的土体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增加该抗压桩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以有效提升该抗压桩的承载力和抗压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不仅可以通过其桩身自重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抗拔力,至少还可以通过第三桩体的上端面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压力产生抗拔力,进而有效提升抗拔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的透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的另一透视图;
图5为图4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的又一透视图;
图7为图6中的C部放大示意图。
图标:1-第一桩体;2第二桩体;20-螺旋凸起;3-第三桩体;30-支撑桩体;4-上端面;5-抗拉构件;50-第一端;51-第二端;6-隔离管;7-锚固件;8-连接件;9-延伸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包括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依次连接以使组合桩呈一字形。第一桩体1的直径、第二桩体的直径和第三桩体3的直径依次递增,第一桩体1用于埋设于软弱土层中,且第一桩体1的轴向长度不小于软弱土层的深度。
其中,软弱土层的土体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小等特点,因而软弱土层的土体极易因自重固结或排水等过程而产生体积压缩现象,本实施例中涉及的软弱土层的土体的下沉,不是指软弱土层的土体整体下沉,而是指软弱土层中的土体因自重固结或排水等过程而体积压缩,从而导致软弱土层的上部土体朝向软弱土层的下部下沉。
由于软弱土层通常位于土体的地面及地面以下,即,软弱土层位于土体的上层,因而该组合桩作为抗压桩和抗拔桩使用而竖立于土体中时,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沿从上至下的方向依次竖立于土体中。此外,由于第一桩体1的轴向长度不小于软弱土层的深度,因而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均位于软弱土层下层的非软弱土层中。其中,非软弱土层也称为有效土层,有效土层是指土体已经固结、不包括软土且不需要排水的土层。
当该组合桩作为抗压桩使用时,该抗压桩可以通过第一桩体1减小桩身直径,从而降低桩侧与软弱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在软弱土层的土体因体积压缩而产生下沉现象时,降低该抗压桩的桩侧与软弱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该抗压桩不易被软弱土层中下沉的土体带动而下沉。
此外,为有效防止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之间的连接处因受到软弱土层下沉土体的压力而下沉,可以使得第一桩体1的轴向长度稍大于软弱土层的深度。
又由于第二桩体的直径和第三桩体3的直径均大于第一桩体1的直径,因而第二桩体的桩侧与有效土层中的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三桩体3的桩侧与有效土层中的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均较大,可以有效增加该抗压桩的桩侧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进而有效提升该抗压桩的承载力和抗压效果。
当该组合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由于第一桩体1的直径、第二桩体的直径和第三桩体3的直径依次递增,因而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均具有上端面4。当第一桩体1的轴向长度等于软弱土层的深度时,第二桩体的上端面4上覆盖有软弱土层的土体,当第一桩体1的轴向长度大于软弱土层的深度时,第二桩体的上端面4和第三桩体3的上端面4均覆盖有有效土层的土体。因此,至少第三桩体3的上端面4能够覆盖有有效土层的土体,而该上端面4上的有效土层的土体可以对抗拔桩产生向下的压力,可以在建筑物底板受到地下水的上浮力时,有效抵抗建筑物底板对该抗拔桩产生的向上的拉力。因而该抗拔桩不仅可以通过其桩身自重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抗拔力,至少还可以通过第三桩体3的上端面4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压力产生抗拔力,进而有效提升抗拔效果。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作为抗压桩使用时,可以通过第一桩体1减小抗压桩与软弱土层之间的摩擦力、以及通过直径大于第一桩体1的第二桩体和直径大于第一桩体1的第三桩体3增加该抗压桩与有效土层中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抗压桩被下沉的软弱土层的土体带动而下沉,有效提升该抗压桩的承载力和抗压效果。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不仅可以通过其桩身自重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抗拔力,至少还可以通过第三桩体3的上端面4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压力产生抗拔力,进而有效提升抗拔效果。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在用于抗压和抗拔时,均能根据地质情况灵活调整受力机理,充分调动土体应力,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抗压和抗拔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桩基在软弱土层的地质情况下容易被土体下沉带动而沉降,导致桩基承载力不足,并且在地下水上浮顶起桩基上方的建筑物底板时,桩基仅通过其桩身自重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抗拔力,导致抗拔效果也较差的技术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组合桩具有直径并不表示成型后的组合桩为严格意义上的圆柱形,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出的组合桩通常近似为圆柱形,因而在施工中,可以称组合桩具有直径。
如图1所示,第三桩体3包括多个支撑桩体30,多个支撑桩体30依次连接以使第三桩体3呈一字形。从靠近第二桩体至远离第二桩体的方向,多个支撑桩体30的直径依次递增。
当该组合桩埋设于土体中时,多个支撑桩体30均位于第二桩体的下方,因而多个支撑桩体30也均位于有效土层中。由于多个支撑桩体30的直径依次递增,因而从上至下,多个支撑桩体30可以逐渐增加第三桩体3与有效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每个支撑桩体30的上端面4均覆盖有有效土层的土体,也可以逐渐增加第三桩体3与有效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增加第三桩体3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的提升该组合桩的承载力和抗压效果。
此外,多个支撑桩体30不仅可以增加第三桩体3的自重以及增加第三桩体3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每个支撑桩体30的上端面4覆盖的有效土层的土体,还可以逐渐增加有效土层的土体对第三桩体3产生的向下的压力,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第三桩体3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压力转化成的抗拔力。因而当该组合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第三桩体3的抗拔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组合桩的抗拔效果也可以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桩体1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
需要说明的是,光滑面并不是指桩身表面为完全平滑连续的曲面,光滑面是相对粗糙面而言的。其中,在桩身设置螺旋凸起20或凹陷后,桩身表面即为粗糙面。
第一桩体1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可以有效减小第一桩体1与软弱土层的土体的结合面的粗糙度,从而有效降低第一桩体1与软弱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在软弱土层的土体因体积压缩而产生下沉现象时,可以有效防止该组合桩被软弱土层中下沉的土体带动而下沉。
可以看出,第一桩体1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可以有效提升该组合桩的抗压效果和承载力。
如图1所示,第二桩体的桩身外周壁设有沿其轴向螺旋延伸的螺旋凸起20。
螺旋凸起20用于提升第二桩体与有效土层的土体的结合面的粗糙度,从而有效提升第二桩体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不仅可以在该组合桩作为抗压桩使用时提升该组合桩的抗压效果以及承载力,且可以在该组合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提升该组合桩的抗拔效果。
进一步的,螺旋凸起20可以为顺时针方向螺旋延伸的正向螺旋凸起20,也可以为逆时针方向螺旋延伸的反向螺旋凸起20。或者,螺旋凸起20还可以包括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旋向相反。
其中,螺旋凸起20为正向螺旋凸起20或反向螺旋凸起20时,可以从第二桩体的一端螺旋延伸至第二桩体的另一端,即,螺旋凸起20可以为满布在第二桩体的桩身上的单向螺旋凸起20。
螺旋凸起20包括旋向相反的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时,螺旋凸起20为双向螺旋凸起20。其中,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均可以为一段,第一螺旋凸起20以第二桩体的一端为起点螺旋延伸至第二桩体的中部,第二螺旋凸起20以第二桩体的中部为起点螺旋延伸至第二桩体的另一端。或者,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中至少有一个为多段,此时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可以交错设置于第二桩体的桩身上。
相较于单向螺旋凸起20,包括旋向相反的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的螺旋凸起20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第二桩体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且可以在该组合桩抗压和抗拔时均有效增加有效土层的土体对第二桩体的整体阻力,从而有效提升该组合桩的抗压效果和抗拔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螺旋凸起20的具体螺旋方向、螺距、以及轴向长度均没有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如图1所示,第三桩体3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
由于第三桩体3的直径较大,其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因而第三桩体3可以有效提升该组合桩的抗压能力,结合第一桩体1可以减小该组合桩与软弱土层之间的摩擦力,该组合桩的承载力和抗压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由于第三桩体3可以利用其上端面4与有效土层的土体之间的压力产生抗拔力,结合该组合桩自身重力以及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可以产生抗拔力,该组合桩的抗拔效果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此时为简化施工步骤以提升施工效率,第三桩体3的桩身表面可以为光滑面。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三桩体3包括多个支撑桩体30时,多个支撑桩体30的桩身表面也均为光滑面。
需要说明的是,若地质情况较差,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该组合桩的抗压能力和抗拔能力,第三桩体3的桩身也可以设置有沿其轴向螺旋延伸的螺纹凸起。该螺纹凸起可以与第二桩体的桩身上的螺旋凸起20相同,如螺纹凸起可以为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的单向螺纹凸起,或者,该螺纹凸起可以包括旋向相反的第一螺纹凸起和第二螺纹凸起。
当第三桩体3包括多个支撑桩体30,且第三桩体3的桩身设置有沿其轴向螺旋延伸的螺纹凸起时,该螺纹凸起可以从位于最底端的支撑桩体30的底端连续螺旋延伸至与第二桩体相邻的支撑桩体30的顶端。
如图2-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还包括条形的抗拉构件5,抗拉构件5包括第一端50和第二端51,抗拉构件5外套接有隔离管6,且抗拉构件5的第一端50和第二端51分别伸出于隔离管6之外。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均由能够凝固成型的胶结材料制成,套接有隔离管6的抗拉构件5沿组合桩的长度方向依次贯穿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且抗拉构件5的第一端50用于与第一桩体1一侧的建筑物底板连接,第二端51固定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中。隔离管6用于隔离抗拉构件5和胶结材料。
其中,第一桩体1位于该组合桩的顶端,其直接与建筑物底板接触并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抗拉构件5由抗拉力强且延展性优良的抗拉材料制成,如钢筋。进一步的,抗拉构件5可以由钢筋、钢索或钢绞线等抗拉力强且延展性优良的抗拉材料制成。或者,可以利用抗拉材料制成钢筋笼,此时抗拉构件5为钢筋笼的纵向主筋。
此外,胶结材料可以为混凝土、水泥等能够凝固成型的胶结材料。
现有的桩基在作为抗拔桩使用时,还存在以下缺陷:
现有的抗拔桩通常由混凝土、水泥等能够凝固成型的胶结材料制成,抗拔桩内部还固定有钢筋等用于抵抗拉力的构件,其中,钢筋的一端与建筑物底板连接,另一端则固定于抗拔桩的混凝土中。当地下水上浮顶起建筑物底板时,建筑物底板会对其下方的抗拔桩产生向上的拉力,此时主要由抗拔桩中的钢筋承受拉力。由于钢筋与混凝土的模量相差甚远,钢筋的抗拉力及延展性远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力及延展性,所以抗拔桩受到地下水的上浮力造成的向上拉力时,容易出现桩身内的钢筋还处于延展期、没有主要承受抗拉工作时,桩身的混凝土已经开始承受超过其自身抗拉强度的荷载的情况,进而导致桩身在受拉状态下混凝土开裂超过规范要求,传统办法一般采用加大钢筋用量的方式控制混凝土开裂,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桩身的裂缝,且因需要考虑混凝土开裂产生的影响,设计抗拔桩时无法充分利用桩身和土体之间产生的抗拔力,进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
而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作为抗拔桩使用时,隔离管6可以将抗拉构件5与抗拔桩的胶结材料隔离开来,从而使得抗拔桩受到的来自建筑物底板的拉力主要由抗拉力强且延展性优良的抗拉构件5承担,而抗拔桩的胶结材料不会受到较大的拉力,从而使得胶结材料不易于开裂。
其中,为使得隔离管6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以及降低隔离管6的使用成本,隔离管6可以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如PVC(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
在本实施例中,抗拉构件5的外壁与隔离管6的内壁之间还可以具有间隙。
当抗拉构件5的外壁与隔离管6的内壁之间还可以具有间隙时,隔离管6对抗拉构件5与胶结材料之间的分离效果更好,且更易于将隔离管6套设在抗拉构件5的外侧。
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之间的固定方式有多种选择,如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可以通过锚固件7、连接件8或延伸件9固定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中。
当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通过锚固件7固定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中时,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内固定有锚固件7,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固定于锚固件7上。
锚固件7不仅可以起到固定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的作用,还可以在抗拉构件5受拉时对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产生压力,进而可以对整个抗拔桩的胶结材料产生压力,使得抗拔桩的胶结材料由受拉变为受压,进一步的防止胶结材料开裂。
其中,锚固件7可以采用现有的锚固盘等施工用具。
进一步的,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可以通过锚固件7固定于第三桩体3的底端,从而保证该抗拔桩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满足现行施工规范要求。
当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通过连接件8固定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中时,如图4和图5所示,该组合桩还可以包括连接件8。抗拉构件5为多个,多个抗拉构件5沿组合桩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通过连接件8依次连接。
连接件8可以将多个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集成在一起,提升抗拉构件5与第三桩体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抗拉构件5为钢筋笼的纵向主筋时,连接件8可以为钢筋笼的箍筋。
由于多个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通过连接件8依次连接,而抗拉构件5沿组合桩的长度方向延伸,因而连接件8水平或倾斜设置于竖立的第三桩体3中,连接件8也可以抗拉构件5受拉时对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产生压力,进而可以对整个抗拔桩的胶结材料产生压力,使得抗拔桩的胶结材料由受拉变为受压,进一步的防止胶结材料开裂。
其中,连接件8也可以采用钢筋、钢索、钢绞线等抗拉材料制成。
当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通过延伸件9固定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中时,如图6和图7所示,抗拉构件5为多个,多个抗拉构件5围绕组合桩的中心轴呈环形分布。至少一个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倾斜连接有条形的延伸件9,且延伸件9从其与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连接的端部至另一端,朝向远离组合桩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
延伸件9用于提升抗拉构件5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延伸件9也可以在抗拉构件5受拉时对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产生压力,进而可以对整个抗拔桩的胶结材料产生压力,使得抗拔桩的胶结材料由受拉变为受压,进一步的防止胶结材料开裂。
需要说明的是,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之间不仅可以通过锚固件7、连接件8或延伸件9固定连接,还可以通过任一种能够对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产生压力的零件固定连接。当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通过上述零件固定于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中时,该抗拔桩的胶结材料的受力机构改变,由于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混凝土、水泥等胶结材料的受压强度远高于其受拉强度,因而该抗拔桩可以承受更高的拉力,有效提高建筑物安全性,且该抗拔桩不需加大钢筋用量,可以节约施工成本。
延伸件9同样可以采用钢筋、钢索、钢绞线等抗拉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优选延伸件9的材质与抗拉构件5的材质相同。
进一步的,延伸件9可以通过焊接方式与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连接,也可以通过在抗拉构件5的靠近第二端51位置处设置弯折处形成,此时抗拉构件5的弯折处与第二端51之间的部分为延伸件9。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地下存在深度约为3.5米的软弱土层的地质情况,为保证现有的桩基的抗压能力和抗拔能力,通常需要采用18米长的现有的桩基。而经过实际试验检测,在上述地质情况下,本实施例提供的组合桩为7米时即可达到18米长的现有桩基所具有的抗压能力和抗拔能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组合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第三桩体(3),所述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所述第三桩体(3)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组合桩呈一字形;
所述第一桩体(1)的直径、第二桩体的直径和所述第三桩体(3)的直径依次递增,所述第一桩体(1)用于埋设于软弱土层中,且所述第一桩体(1)的轴向长度不小于软弱土层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桩体(3)包括多个支撑桩体(30),多个所述支撑桩体(30)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第三桩体(3)呈一字形;
从靠近所述第二桩体至远离所述第二桩体的方向,多个所述支撑桩体(30)的直径依次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1)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体的桩身外周壁设有沿其轴向螺旋延伸的螺旋凸起(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凸起(20)包括第一螺旋凸起(20)和第二螺旋凸起(20),所述第一螺旋凸起(20)和所述第二螺旋凸起(20)旋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桩体(3)的桩身表面为光滑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条形的抗拉构件(5),所述抗拉构件(5)包括第一端(50)和第二端(51),所述抗拉构件(5)外套接有隔离管(6),且所述抗拉构件(5)的第一端(50)和第二端(51)分别伸出于所述隔离管(6)之外;
所述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所述第三桩体(3)均由能够凝固成型的胶结材料制成,套接有所述隔离管(6)的所述抗拉构件(5)沿所述组合桩的长度方向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桩体(1)、第二桩体和所述第三桩体(3),且所述抗拉构件(5)的第一端(50)用于与所述第一桩体(1)一侧的建筑物连接,第二端(51)固定于所述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中;
所述隔离管(6)用于隔离所述抗拉构件(5)和胶结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桩体(3)的胶结材料内固定有锚固件(7),所述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固定于所述锚固件(7)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8);
所述抗拉构件(5)为多个,多个所述抗拉构件(5)沿所述组合桩的周向间隔设置;
多个所述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通过所述连接件(8)依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构件(5)为多个,多个所述抗拉构件(5)围绕所述组合桩的中心轴呈环形分布;
每个所述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均倾斜连接有条形的延伸件(9),且所述延伸件(9)从其与所述抗拉构件(5)的第二端(51)连接的端部至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组合桩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
CN202121053232.5U 2021-05-17 2021-05-17 组合桩 Active CN2157155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53232.5U CN215715593U (zh) 2021-05-17 2021-05-17 组合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53232.5U CN215715593U (zh) 2021-05-17 2021-05-17 组合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5593U true CN215715593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31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53232.5U Active CN215715593U (zh) 2021-05-17 2021-05-17 组合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55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9321B (zh) 一种用于提高挡土墙承载能力的锚杆及其施工工艺
CN203200751U (zh) 一种预应力抗浮桩
CN109024721B (zh) 一种加固基础及提高既有建筑刚性基础抗弯剪能力的方法
CN105350531A (zh) 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管桩-锚杆复合基础及施工工艺
JP4707177B2 (ja) 木造家屋の耐震構造
CN104196021B (zh) 抗拔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5715593U (zh) 组合桩
CN212200490U (zh) 抗倾覆大刚度桩柱一体构件
CN112095586A (zh) 一种预应力后插复合锚索抗拔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23373A (zh) 后插无粘结钢绞线u型管承压型抗拔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12049158A (zh) 一种扩底式预应力复合锚索抗拔桩及其制备方法
US20080008539A1 (en) Void form for constructing post-tensioned foundation piles
CN112095585A (zh) 一种预应力复合锚索抗拔桩及其制备方法
CN214832605U (zh) 抗拔桩
CN211340824U (zh) 桩身受压的混凝土抗拔桩
CN212582757U (zh) 地下室底板抗浮锚固构造
CN201024419Y (zh) 部分粘接预应力抗拔抗浮桩的钢绞线笼
CN213897088U (zh) 一种psb精轧螺纹钢预应力砼支护桩结构
CN210975804U (zh) 一种锚杆或桩基用钢筋笼及制备的锚杆或桩基
CN213233417U (zh) 一种组合桩以及组合基础
CN110805060B (zh) 一种用于拉线塔拉线的基础结构及拉线固定方法
CN113186990A (zh) 组合桩及组合桩施工方法
CN106759302A (zh) 一种膨胀抗拔桩及其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
CN111648359A (zh) 一种锚杆桩的施工方法
JPH0355612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CHONGQING ZHUODI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

Assignor: HAINAN ZHUODIAN HIGH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42548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Composite pi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201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