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12475U -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12475U
CN215712475U CN202122181228.3U CN202122181228U CN215712475U CN 215712475 U CN215712475 U CN 215712475U CN 202122181228 U CN202122181228 U CN 202122181228U CN 215712475 U CN215712475 U CN 215712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pipe
water
anoxic
aerob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812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亦力
毛彦俊
丛珊
郭海岩
任笑石
高嘉
王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te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yuan Water Source Membrane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yuan Water Source Membrane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yuan Water Source Membrane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812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12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12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12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净化装置包括三个反应区;三个所述反应区分别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连通,所述好氧区与所述沉淀区连通,泥水混合物依次流经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沉淀区;所述缺氧区和所述好氧区填充有生物填料。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只设置了三个反应区,功能分区少,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加工;且在缺氧区和好氧区填充有生物填料,不会因为减少反应区而影响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该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高,能够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净化槽形式的污水处理设备一般设置的功能分区较多,运行时由于功能分区的空间较小,使得运行调试困难,很多区域不能直观的观察反应区运行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包括三个反应区;
三个所述反应区分别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连通,所述好氧区与所述沉淀区连通,泥水混合物依次流经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沉淀区;
所述缺氧区和所述好氧区填充有生物填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缺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填充率30-80%;所述好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填充率30-80%;
所述缺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形式为移动床或固定床;所述好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形式为移动床或固定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包括内筒、外筒和盖板;
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内筒的高度低于所述外筒的高度,所述盖板扣设于所述外筒的开口处;
所述盖板设置有观察孔,用于观察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内的运行情况;
所述观察孔处设置有观察盖板,用于遮挡或暴露所述观察孔;
所述内筒围设形成所述沉淀区,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所述缺氧区和所述好氧区,且所述缺氧区和所述好氧区通过隔板分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所述内筒的中轴线与所述外筒的中轴线共线;
所述内筒包括直筒部和收缩部;
向所述内筒的底部的方向,所述收缩部的直径渐缩;所述收缩部的大径端与所述直筒部的底部连接,所述收缩部的小径端与封闭所述外筒的底部的底板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外筒开设有进水口,待处理的污水能够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缺氧区;
远离所述进水口的所述隔板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缺氧区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好氧区连通,以使所述缺氧区的泥水混合物进入所述好氧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沉淀区之间设置有连通管;
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好氧区的顶部,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沉淀区的中部,所述好氧区通过所述连通管与所述沉淀区连通,以将所述好氧区的污泥通过连通管导入所述沉淀区的中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的底端呈喇叭状,用于分散所述好氧区进入所述沉淀区的污泥;
所述连通管的底部设置有与喇叭状的管口对应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呈伞状,用于减缓污泥的流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缺氧区之间设置有气提回流管,以使所述沉淀区的污泥气提回流至所述缺氧区;
所述气提回流管包括进气管、排泥横管和排泥竖管,所述排泥竖管套在所述进气管外,所述进气管的底端高于所述排泥竖管的底端,所述进气管的顶端高于所述排泥竖管的顶端,所述进气管的顶端用于连接气泵,以向所述进气管通气,所述进气管的底端与所述排泥竖管的底端伸入所述沉淀区的污泥中,以使所述排泥竖管内形成气水混合液,且所述排泥竖管内的气水混合液与沉淀池内部泥水混合液形成密度差,进而使所述气水混合液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泥竖管之间上升;
所述排泥横管与所述排泥竖管的顶端连通,且所述排泥横管位于所述沉淀区的清水层以上,所述排泥横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缺氧区,所述气水混合液从所述排泥横管的出口流至所述缺氧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上方还设置有产水管;
所述产水管包括集水管和输水管,所述集水管位于所述沉淀区的上部的清水层液面以下,所述集水管的下方开设有集水孔用于集水,所述集水管的中心与所述输水管相连通,产水依次通过集水管和输水管排至所述污水净化装置外。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设备箱和上述方案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
所述设备箱包括箱体和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气泵及电控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只设置了三个反应区,功能分区少,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加工;且在缺氧区和好氧区填充有生物填料,不会因为减少反应区而影响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该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高,能够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优势。
本申请还提供了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污水处理系统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缺氧区;102-好氧区;103-沉淀区;104-内筒;105-外筒;106-盖板;107-隔板;108-直筒部;109-收缩部;110-进水口;111-连通管;112-进气管;113-排泥竖管;114-三通;115-排泥横管;116-输水管;117-集水管;118-气提回流管;119-设备箱;120-产水管;121-缓冲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包括三个反应区,与现有装置同等体积的情况下,相对来说每个反应区的体积更大,空间更大,便于观察及运行调试。
具体地,三个反应区分别为缺氧区101、好氧区102和沉淀区103。缺氧区101用于承接待处理的污水,在缺氧区101内,主要进行污水有机物(COD)的去除、以及可作为碳源实现回流硝化液的反硝化脱氮过程;缺氧区101与好氧区102连通,经过缺氧区101处理后的泥水混合物进入好氧区102,主要进行硝化及有机物分解过程。
缺氧区101和好氧区102填充有生物填料,生物填料具体为功能性生物膜载体,从而形成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工艺(IFAS),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不受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可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
具体地,好氧区102与沉淀区103由111连通管连通,以使泥水混合物能够进入沉淀区103,沉淀区103内主要进行泥水分离过程,泥水混合物中的污泥下沉至沉淀区下部,沉淀区上部为清水层,处理后产生的清水通过产水管120排至装置外,从而完成对污水的净化处理。
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只设置了三个反应区,功能分区少,结构更加简单,便于加工;且在缺氧区101和好氧区102填充有生物填料,不会因为减少反应区而影响对污水的净化效果。该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高,能够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优势。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缺氧区101填充生物填料的填充率30-80%;好氧区102填充生物填料的填充率30-80%。
进一步地,缺氧区101及好氧区102填充生物填料的形式为移动床或固定床。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污水净化装置包括内筒104、外筒105和盖板106。内筒104设置于外筒105内且高度低于外筒105,盖板106扣设于外筒105的开口处,盖板106可整体吊装,开启盖板106,操作人员可对内筒104和外筒105内的反应区进行检修。进一步地,盖板106开设的观察孔处设置有观察盖板,用于观察装置内运行情况。
具体地,内筒104围设形成沉淀区103,内筒104与外筒105之间形成缺氧区101和好氧区102,且缺氧区101和好氧区102通过隔板107分隔。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内筒104和外筒10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圆筒状的结构容积使用率高,无死角区,且抗压能力强。内筒104的中轴线与外筒105的中轴线共线,即内筒104设置于外筒105的中心处;隔板107的板面沿外筒105的径向方向延伸。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内筒104包括直筒部108以形成沉淀区上部和收缩部109以形成沉淀区下部,两部分连接组成内筒104;向内筒104的底部的方向,收缩部109的直径渐缩;收缩部109的大径端与直筒部108的底部连接。内筒104底部的收缩部109呈漏斗状,便于泥水分离,污泥沉降贮存于内筒104底部,清水层位于沉淀区上部。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外筒105开设有进水口110,待处理的污水能够从进水口110进入缺氧区101;位于缺氧区101泥水混合物流通路径的末端与好氧区102泥水混合物流通路径的前端的隔板107(该隔板107远离进水口110)开设有连通孔,以使缺氧区101处理后的污水从连通孔进入好氧区102;缺氧区101内污水的停留时间为2-6h,气水比为(0.5-2):1。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连通管111的一端与好氧区102的顶部连通,连通管111的另一端从内筒104的中部伸入沉淀区103的中部,连通管111的底端为喇叭状,分散从好氧区102进入沉淀区103的污泥,与连通管111的喇叭状的管口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缓冲件121,缓冲件121呈伞状,用于减缓污泥的流速。好氧区102的泥水混合物由连通管111进入沉淀区103,连通管111的喇叭状管口与缓冲件121配合进水的方式,以加快污泥的沉淀。好氧区102内污水的停留时间为4-10h,气水比为(5-15):1。
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运行工况要求做灵活选择,如碳钢、不锈钢、复合塑料以及玻璃钢等。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二中的污水净化装置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沉淀区103与缺氧区101之间设置有气提回流管118,以使沉淀区103沉降的污泥回流至缺氧区101的进水端;气提回流管118包括进气管112、排泥竖管113、排泥横管115及连接三者的三通114,进气管112位于排泥竖管113内,进气管112的底端高于排泥竖管113底端,二者底端一起深入沉淀区下部109,进气管112的顶端高于排泥竖管113顶端,用于连接气泵。气泵输出的气流通过进气管112顶端流通至底端,再到排泥竖管113的底端与污泥形成气水混合液,气水混合液再经进气管112与排泥竖管113之间的夹层上升至排泥横管115的出口处,以使污泥回流至缺氧区101。
具体地,排泥横管115位于盖板之下、清水层的液面之上,顶端出口在缺氧区前端。
在该实施例中,沉淀区103内的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降解有机物,运行一段时间后,微生物增殖导致污泥量增加,此时需要将沉淀区103内的部分污泥排出,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沉淀区103使用高效澄清池结构与气提回流相结合,无需回流泵,只需设置气泵,配置简单。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沉淀区103内设置的产水管120包括集水管117和输水管116,集水管117下方的两端开有集水孔并位于沉淀区的上部的清水层液面以下,集水管117的中心与输水管116相连,产水通过集水管117流通至输水管116排到装置外。产水自流产水,无需产水泵。
总体来说,本申请提供的污水净化装置,在缺氧区101和好氧区102填充有生物填料,形成活性污泥与生物膜复合工艺(IFAS),实现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不受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可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沉淀区使用高效澄清池结构与气提回流相结合,无需回流泵,自流产水,无需产水泵,设备只含气泵,配置简单;在加工上,本申请池型设计简单、加工便利、生产成本低,能够快速生产使用,并且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高、后期运行维护简单、吨水能耗吨水能耗0.045-0.5KW·h/t(不含提升泵)。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设备箱119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污水净化装置,设备箱119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气泵及电控装置,电控装置用于对气泵的运行进行控制。具体地,设备箱119设置于污水净化装置的盖板106上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反应区;
三个所述反应区分别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所述缺氧区与所述好氧区连通,所述好氧区与所述沉淀区连通,泥水混合物依次流经所述缺氧区、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沉淀区;
所述缺氧区和所述好氧区填充有生物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填充率30-80%;所述好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填充率30-80%;
所述缺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形式为移动床或固定床;所述好氧区填充所述生物填料的形式为移动床或固定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筒、外筒和盖板;
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内筒的高度低于所述外筒的高度,所述盖板扣设于所述外筒的开口处;
所述盖板设置有观察孔,用于观察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内的运行情况;
所述观察孔处设置有观察盖板,用于遮挡或暴露所述观察孔;
所述内筒围设形成所述沉淀区,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所述缺氧区和所述好氧区,且所述缺氧区和所述好氧区通过隔板分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所述内筒的中轴线与所述外筒的中轴线共线;
所述内筒包括直筒部和收缩部;
向所述内筒的底部的方向,所述收缩部的直径渐缩;所述收缩部的大径端与所述直筒部的底部连接,所述收缩部的小径端与封闭所述外筒的底部的底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开设有进水口,待处理的污水能够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缺氧区;
远离所述进水口的所述隔板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缺氧区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好氧区连通,以使所述缺氧区的泥水混合物进入所述好氧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和所述沉淀区之间设置有连通管;
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好氧区的顶部,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沉淀区的中部,所述好氧区通过所述连通管与所述沉淀区连通,以将所述好氧区的污泥通过连通管导入所述沉淀区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的底端呈喇叭状,用于分散所述好氧区进入所述沉淀区的污泥;
所述连通管的底部设置有与喇叭状的管口对应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呈伞状,用于减缓污泥的流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缺氧区之间设置有气提回流管,以使所述沉淀区的污泥气提回流至所述缺氧区;
所述气提回流管包括进气管、排泥横管和排泥竖管,所述排泥竖管套在所述进气管外,所述进气管的底端高于所述排泥竖管的底端,所述进气管的顶端高于所述排泥竖管的顶端,所述进气管的顶端用于连接气泵,以向所述进气管通气,所述进气管的底端与所述排泥竖管的底端伸入所述沉淀区的污泥中,以使所述排泥竖管内形成气水混合液,且所述排泥竖管内的气水混合液与沉淀池内部泥水混合液形成密度差,进而使所述气水混合液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泥竖管之间上升;
所述排泥横管与所述排泥竖管的顶端连通,且所述排泥横管位于所述沉淀区的清水层之上,所述排泥横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缺氧区,所述气水混合液从所述排泥横管的出口流至所述缺氧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上方还设置有产水管;
所述产水管包括集水管和输水管,所述集水管位于所述沉淀区的上部的清水层液面以下,所述集水管的下方开设有集水孔用于集水,所述集水管的中心与所述输水管相连通,产水依次通过集水管和输水管排至所述污水净化装置外。
10.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箱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净化装置;
所述设备箱包括箱体和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气泵及电控装置。
CN202122181228.3U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5712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1228.3U CN215712475U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81228.3U CN215712475U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12475U true CN215712475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17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81228.3U Active CN215712475U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124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7283A (zh) 适用于多户生活污水处理的污水处理设备
CN106242190A (zh) 一种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
CN211946444U (zh) 一种连续流间歇曝气流化床耦合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
CN101531432B (zh) 移动式通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
CN201411399Y (zh) 移动式通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
CN209507909U (zh) 一种一体化生化处理装备
CN103387312A (zh) 多级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
CN106630393A (zh) 一种无人值守ifas或mbbr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及系统
CN100486681C (zh) 外置式气升循环膜分离设备
CN203820526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好氧池及污水处理装置
CN215712475U (zh)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0117318U (zh) 智能化深度水处理集成系统
CN205061690U (zh) 一种厌氧-好氧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02046977U (zh) 厌氧-好氧一体化反应器
CN111348746A (zh) 一种微型仿生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03419818U (zh) 多级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污水处理设备
CN216639051U (zh) 短程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器、集成设备
CN212334745U (zh) 一种厌氧生物反应器
CN212532667U (zh) 一种养殖废水处理和沼气回收利用装置
CN210481143U (zh) 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6232570U (zh) 一种无人值守ifas或mbbr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及系统
CN209468196U (zh) 一种基于a2/o工艺的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0559997U (zh) 一种新型化粪池
CN108821434B (zh) 一体式aao+mbr反应器及用其处理污水的方法
CN207313241U (zh) 一种防气蚀微氧脱氮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2206 room 2005, 2 / F, building 1, 23-2 shengshengyuan Road, Changping,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Huatey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room 2005, 2 / F, building 1, 23-2 shengshengyuan Road, Changping,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iyuan water source Membrane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