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87618U -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 Google Patents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87618U
CN215687618U CN202121015411.XU CN202121015411U CN215687618U CN 215687618 U CN215687618 U CN 215687618U CN 202121015411 U CN202121015411 U CN 202121015411U CN 215687618 U CN215687618 U CN 215687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water inlet
water
main body
drain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1541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喜青
刘日超
李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Wash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1541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87618U/zh
Priority to JP2023569749A priority patent/JP2024517313A/ja
Priority to PCT/CN2021/134193 priority patent/WO2022237134A1/zh
Priority to EP21941698.9A priority patent/EP433146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87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87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其中,除残留水装置包括进水主体及排水主体,进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一通道;排水主体与进水主体相互对接,排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二通道;其中,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连通,第一通道具有与第二通道连通的连通口,连通口的面积不大于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其余位置的横截面面积,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在朝向第二通道的方向上呈横截面逐渐减小设置,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与残留水出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除残留水装置能够快速有效的将家用电器内存留的残留水完全去除,且便于成型制造,可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用洗碗机的干燥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市面上所有洗碗机均存在残留水问题,即位于洗碗机最底部的水杯中的水无法完全排出洗碗机外部,洗碗机水杯底部长时间存留残留水将导致洗碗机内部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目前有采用文丘里理论设计的去残留水装置,该装置一端接入带压力的自来水,另一端接入排水管,中间位置连接水杯的残留水,当自来水通入装置的时候会在中间位置产生负压,负压将残留水吸入腔体,残留水与自来水通过排水管一起排出洗碗机外部。现有的去残留水装置的文丘里装置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去残留水装置的制造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且一体成型设置的文丘里装置难以满足去残留水的效率要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除残留水装置,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残留水装置包括进水主体及排水主体;
进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一通道;
排水主体与所述进水主体相互对接,所述排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二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第一通道及所述第二通道其余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在朝向所述第二通道的方向上呈横截面逐渐减小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与残留水出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主体和所述排水主体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中心插轴,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中心插轴适配的中心插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排水主体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一密封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层注塑于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排水主体的对接处外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主体邻近所述排水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排水主体邻近所述进水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密封层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适配的第一配合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开设于所述进水主体的周壁的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排水主体的周壁的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嵌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环形凸台,以及嵌置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的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一密封层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凸台及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的第一密封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层采用塑胶材质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残留水装置还包括进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进水主体远离所述排水主体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进水接头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由所述进水通道向所述第一通道单向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进水主体的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柱,另一者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互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进水主体相互对接,且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进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二密封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层注塑于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进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残留水装置还包括排水接头,所述排水接头与所述排水主体远离所述进水主体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排水接头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由所述第二通道向所述排水通道单向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接头与所述排水主体相互对接,且所述排水主体与所述排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三密封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密封层注塑于所述排水主体与所述排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残留水装置还包括喉部,所述喉部与所述进水主体连接,所述喉部内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水端连通的喉道,所述喉道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道及所述第二通道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喉部的外围形成有环形腔,所述喉道通过所述环形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环形腔与所述引流通道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腔设于所述进水主体内;和/或,所述环形腔包括渐缩段,所述渐缩段的内径自所述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二通道逐渐减小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洗碗机,包括排水装置及除残留水装置:
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水杯,所述水杯具有进水口和残留水出口;
除残留水装置包括包括进水主体及排水主体;
进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一通道;
排水主体与所述进水主体相互对接,所述排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二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第一通道及所述第二通道其余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在朝向所述第二通道的方向上呈横截面逐渐减小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与残留水出口连通。
所述除残留水装置的进水主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除残留水装置的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与所述残留水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除残留水装置通过使得进水主体的第一通道和排水主体的第二通道构成文丘里管结构。通过使得第一通道接入带压力的自来水,第二通道接入排水管,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与残留水出口连通,则当自来水由第一通道流向第二通道时,会在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连通处产生负压,负压将残留水出口流出的残留水通过引流通道吸入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连通处,残留水与自来水经由第二通道流向排水管,以排出至家用电器外部。如此,能够快速有效的将家用电器内存留的残留水完全去除,避免滋生细菌,产生异味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且相比于水泵结合加热器去除残留水的结构,本装置结构简单,无水泵堵塞风险,去残留水效率和安全性更高。
此外,通过使得进水主体与排水主体分体设置,一方面能够降低进水主体和排水主体一体成型的难度,简化成型工艺,进而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进水主体和/或排水主体内部的结构可以设计的更为复杂,则可通过设计进水主体和排水主体的内部通道,进而可通过结构设计(例如使得进水主体与排水主体的连接处设置环形腔),使得去残留水装置的抽吸效果更佳,增大除残留水装置对残留水的容纳量,有效提升除残留水装置的吸附残留水的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残留水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除残留水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进水主体和排水主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进水接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排水接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除残留水装置 210 第二通道 510 第一密封层
100 进水主体 220 第二限位部 511 第一配合部
110 第一通道 230 中心插轴 512 第一密封环
111 进水端 240 第六限位部 520 第二密封层
112 出水端 250 第二限位柱 521 第二配合部
120 引流通道 300 进水接头 522 第二密封环
130 第一限位部 310 进水通道 530 第三密封层
140 中心插孔 320 第三限位部 531 第三配合部
150 第四限位部 330 第一限位槽 532 第三密封环
160 第一限位柱 400 排水接头 600 第一单向阀
170 环形腔 410 排水通道 700 第二单向阀
171 渐缩段 420 第五限位部 800 喉部
200 排水主体 430 第二限位槽 810 喉道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 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残留水装置,用于家用电器。该家用电器可以为洗碗机、洗衣机等需要去除残留水的电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除残留水装置10包括进水主体100及排水主体200。进水主体100内形成有第一通道110;排水主体 200与进水主体100相互对接,排水主体200内形成有第二通道210。其中,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相连通,第一通道110具有与第二通道210连通的连通口,连通口的面积不大于第一通道110及第二通道210其余位置的横截面面积,第一通道110的至少部分在朝向第二通道210的方向上呈横截面逐渐减小设置,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120 与残留水出口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主体100用于与进水管连通,进水主体100可以直接与进水管连通,也可以通过进水接头300等结构与进水管间接连通。排水主体200用于与排水管连通,排水主体200可以直接与排水管连通,也可以通过排水接头400等结构与排水管间接连通。该排水管可以为家用电器排水口处连接的排水管,也可以为额外设置的排水管。引流通道120可以直接与残留水出口对接,也可以通过引流管等结构实现与残留水出口对接。引流通道120与第一通道110和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连通,则引流通道120可以由引流管的内腔形成,也可以为进水接头300或排水接头400中开设的通道。可选地,为了便于加工,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整体呈管状设置。当然,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形状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相互对接,则具体为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端部相对且连接。则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具体可以通过设置插接结构或限位结构实现相互插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端面相互对接。通过使得进水主体100 与排水主体200分体设置,一方面能够降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一体成型的难度,简化成型工艺,进而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进水主体100和/或排水主体200内部的结构可以设计的更为复杂,则可通过设计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内部通道,进而可通过结构设计(例如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处设置环形腔),使得去残留水装置的抽吸效果更佳,增大除残留水装置10对残留水的容纳量,有效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 的吸附残留水的效率和效果。
第一通道110沿进水主体100的轴向贯通进水主体100设置,第二通道 210沿排水主体200的轴向贯通排水主体200设置。为了减小流体阻力,可选地,第一通道110及第二通道210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同轴设置。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相互连通,则可以使得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直接对接连通,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 的连通处为喉口。也可以使得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通过喉道810相连通。该喉道810可以形成在进水主体100内,也可以形成在排水主体200 内。
第一通道110的进水端111即为远离第二通道210的一端,第一通道110 的出水端112即为靠近第二通道210的一端。通过使得第一通道110的连通口的面积小于第一通道110及第二通道210其余位置的横截面面积,第一通道110的横截面面积自其进水端111向第二通道210逐渐减小设置,则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构成文丘里管结构。第二通道210的横截面面积可以自靠近第一通道110的一端向远离第一通道110的一端逐渐增大设置,或者使得第一通道110的横截面面积在轴向上相等。通过使得第一通道110接入带压力的自来水,第二通道210接入排水管,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 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120与残留水出口连通,则当自来水由第一通道110流向第二通道210时,会在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产生负压,负压将残留水出口流出的残留水通过引流通道120吸入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残留水与自来水经由第二通道210流向排水管,以排出至家用电器外部。如此,能够快速有效的将家用电器内存留的残留水完全去除,避免滋生细菌,产生异味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且相比于水泵结合加热器去除残留水的结构,本装置结构简单,无水泵堵塞风险,去残留水效率和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除残留水装置10通过使得进水主体100的第一通道110和排水主体200的第二通道210构成文丘里管结构。通过使得第一通道110接入带压力的自来水,第二通道210接入排水管,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 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120与残留水出口连通,则当自来水由第一通道110流向第二通道210时,会在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产生负压,负压将残留水出口流出的残留水通过引流通道120吸入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残留水与自来水经由第二通道210流向排水管,以排出至家用电器外部。如此,能够快速有效的将家用电器内存留的残留水完全去除,避免滋生细菌,产生异味等,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且相比于水泵结合加热器去除残留水的结构,本装置结构简单,无水泵堵塞风险,去残留水效率和安全性更高。
此外,通过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分体设置,一方面能够降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一体成型的难度,简化成型工艺,进而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进水主体100和/或排水主体200内部的结构可以设计的更为复杂,则可通过设计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内部通道,进而可通过结构设计(例如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处设置环形腔),使得去残留水装置的抽吸效果更佳,增大除残留水装置10对残留水的容纳量,有效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的吸附残留水的效率和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中心插轴230,另一者设置有与中心插轴230适配的中心插孔140。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中心插轴230设置在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 的其中一者的端面中部。则通过中心插轴230与中心插孔140的配合,对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进行预固定,且能够保证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 的同轴度,进而更加便于对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进行包覆第一密封层510。可选地,中心插轴230与中心插孔140紧配合,则可保证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预固定时的连接稳固性。
在一实施例中,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一密封层510。
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一密封层510,则第一密封层510可以嵌置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也可以粘接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还可以注塑于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在此对第一密封层510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 20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需使得第一密封层510包覆于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以密封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即可。第一密封层510的材质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和限定,例如第一密封层510可以为橡胶材质,则此时第一密封层510可通过粘接、套接、嵌接等方式包覆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第一密封层510也可以为塑胶材质,则此时第一密封层510可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覆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
此外,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一密封层 510,相比于在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端面设置密封件,可在实现对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对接处密封的同时,对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 起到连接作用,则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处抗压强度高,在高压状态下仍能够保持密封不漏水;且相比于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 200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更易于保证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一致性,降低渗水风险,进而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的整体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及图2,第一密封层510注塑于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一密封层510注塑于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也即,对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进行包胶处理。该第一密封层510具体为包胶环。可选地,第一密封层510采用塑胶材质制成。该塑胶材质具体可以为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第一密封层510的厚度和宽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注塑有第一密封层510,不仅实现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对接处的密封,且使得进水主体 100与排水主体200通过注塑工艺相连接,则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结构连接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密封性好,连接可靠性佳。也即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处抗压强度高,在高压状态下仍能够保持密封不漏水。相比于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通过普通的密封圈方式密封,装置简单可靠,可减少装置的零部件数量,简化装配工序,降低长时间使用时的漏水风险;且相比于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更易于保证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一致性,降低渗水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水主体100邻近排水主体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30,排水主体200邻近进水主体1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20,第一密封层510包括与第一限位部130和第二限位部220适配的第一配合部5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30具体可以包括设于进水主体100周壁的凹槽和/或凸起。该凹槽和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凹槽或凸起可以沿进水主体100的轴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进水主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同理,第二限位部220具体也可以包括设于排水主体200周壁的凹槽和/或凸起。该凹槽和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凹槽或凸起可以沿排水主体200的轴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排水主体200的周向间隔设置。则第一配合部511具体包括与凸起/凹槽适配的凹槽/凸起。通过使得进水主体100上设置第一限位部130,排水主体200上设置第二限位部220,第一密封层510包括与第一限位部130和第二限位部220适配的第一配合部 511,一方面便于将第一密封层510注塑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另一方面可增大第一密封层510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一密封层510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连接紧密稳固性,同时第一限位部130、第二限位部220和第一配合部511形成结构密封,可从多维度进行密封,进而提升第一密封层510对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 200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至图4,第一限位部130包括开设于进水主体100的周壁的第一环形凹槽,第二限位部220包括开设于排水主体200的周壁的第二环形凹槽,第一配合部511包括嵌置于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环形凸台,以及嵌置于第二环形凹槽内的第二环形凸台,第一密封层510还包括连接第一环形凸台及第二环形凸台的第一密封环51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密封层510对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连接密封性。通常地,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外径相同,且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同轴设置。则第一环形凹槽的开设深度与第二环形凹槽的开设深度可保持一致。第一环形凹槽与第二环形凹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则当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环形凹槽及多个第二环形凹槽沿进水主体100的轴向间隔设置。
通过使得第一限位部130包括开设于进水主体100的周壁的第一环形凹槽,第二限位部220包括开设于排水主体200的周壁的第二环形凹槽,则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构成容胶槽。在第一密封层510注塑于进水主体100 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时,熔融的密封材质均匀填充至第一环形凹槽和第二环形凹槽内,以分别形成第一环形凸台和第二环形凸台,同时形成连接第一环形凸台及第二环形凸台的第一密封环512。通过此种结构,一方面可使得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更为稳固,且两者的密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可保证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同轴度,则可确保包胶后整个装置的尺寸精度,降低渗水风险。
实际而言,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步骤可如下所示:
首先,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相互插接;
其次,将插接后的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放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
再次,将液态包胶材料注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以使包胶材料填入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上的环形凹槽中,并覆盖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插接处的表面而形成包胶层(第一密封层510);
最后,待包胶层成型后取出连接后的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3及图5,除残留水装置10还包括进水接头300,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远离排水主体200的一端密封连接,进水接头300内形成有与第一通道110连通的进水通道310,进水通道310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600,第一单向阀600由进水通道310向第一通道110单向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接头300具体为管状结构。当然,进水接头30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结构。进水通道310沿进水接头300的轴向贯通进水接头 300设置,进水接头300的一端与进水主体10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自来水管连接。为了减小流体阻力,可选地,第一通道110及进水通道310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第一通道110与进水通道310同轴设置。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密封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例如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通过密封胶连接、包胶连接等,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具体地,可使得第一单向阀600 安装在进水通道310靠近第一通道110的一端。第一单向阀600的结构可以有很多,只需能够实现由进水通道310向第一通道110单向导通,防止第一通道110的水回流至进水通道310即可,在此对第一单向阀60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分体设置,则便于将第一单向阀600安装至进水接头300内。通过将第一单向阀600集成在进水接头 300内,相比于将第一单向阀600设置在进水管内,更加便于第一单向阀600 的安装,且使得除残留水装置10的集成程度高,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有利于进行模块化生产。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5,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的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柱160,另一者设置有第一限位槽330,第一限位柱 160与第一限位槽330相互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柱16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第一限位柱160为的一个时,第一限位柱160可以设置在进水接头300或进水主体100端面的中部,也可以设置在端面靠近周缘的位置。当第一限位柱 160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使得多个第一限位柱160沿进水主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进水主体100的端面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柱160,多个第一限位柱160沿进水主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第一限位柱160与第一限位槽330的配合,对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进行预固定,且能够保证进水主体100与排水主体200的同轴度,进而更加便于对进水主体100 和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进行包覆第二密封层520。可选地,第一限位柱 160与第一限位槽330紧配合,则可保证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预固定时的连接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3所示,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相互对接,且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二密封层520。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相互对接,则具体为使得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的端部相对且连接。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二密封层520,则第二密封层520可以嵌置于进水主体100 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也可以粘接于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还可以注塑于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在此对第二密封层520与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需使得第二密封层520包覆于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以密封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即可。第二密封层520的材质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和限定,例如第二密封层520可以为橡胶材质,则此时第二密封层520可通过粘接、套接、嵌接等方式包覆于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第二密封层520也可以为塑胶材质,则此时第二密封层520可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覆于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
通过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二密封层 520,相比于在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端面设置密封件,可在实现对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对接处密封的同时,对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 起到连接作用,则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连接处抗压强度高,在高压状态下仍能够保持密封不漏水;且相比于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 300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更易于保证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连接一致性,降低渗水风险,进而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的整体密封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5,第二密封层520注塑于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二密封层520注塑于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也即,对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进行包胶处理。该第二密封层520具体为包胶环。可选地,第二密封层520采用塑胶材质制成。该塑胶材质具体可以为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第二密封层520的厚度和宽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注塑有第二密封层520,不仅实现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密封,且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通过注塑工艺相连接,则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结构连接进水主体 100和排水主体200,密封性好,连接可靠性佳。也即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连接处抗压强度高,在高压状态下仍能够保持密封不漏水。相比于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通过普通的密封圈方式密封,装置简单可靠,可减少装置的零部件数量,简化装配工序,降低长时间使用时的漏水风险;且相比于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更易于保证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连接一致性,降低渗水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及图5所示,进水接头300邻近进水主体 1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部320,进水主体100邻近进水接头300的一端设置有第四限位部150,第二密封层520包括与第二限位和第三限位部320适配的第二配合部5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320具体可以包括设于进水接头300周壁的凹槽和/或凸起。该凹槽和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凹槽或凸起可以沿进水接头300的轴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进水接头300的周向间隔设置。同理,第四限位部150具体也可以包括设于进水主体100周壁的凹槽和/或凸起。该凹槽和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凹槽或凸起可以沿进水主体100的轴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进水主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则第二配合部521具体包括与凸起/凹槽适配的凹槽/凸起。通过使得进水接头300上设置第三限位部320,进水主体100上设置第四限位部150,第二密封层520包括与第三限位部320和第四限位部150适配的第二配合部 521,一方面便于将第二密封层520注塑于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另一方面可增大第二密封层520与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二密封层520与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的连接紧密稳固性,同时第三限位部320、第四限位部150和第二配合部521形成结构密封,可从多维度进行密封,进而提升第二密封层520对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 300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三限位部320包括开设于进水接头300的周壁的第三环形凹槽,第四限位部150包括开设于进水主体100的周壁的第四环形凹槽,第二配合部521包括嵌置于第三环形凹槽内的第三环形凸台,以及嵌置于第四环形凹槽内的第四环形凸台,第二密封层520还包括连接第三环形凸台及第四环形凸台的第二密封环522。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二密封层520对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的连接密封性。通常地,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同轴设置。则第三环形凹槽的开设深度与第四环形凹槽的开设深度可保持一致。第三环形凹槽与第四环形凹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则当第三环形凹槽和第四环形凹槽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三环形凹槽及多个第四环形凹槽沿进水主体100的轴向间隔设置。
通过使得第三限位部320包括开设于进水接头300的周壁的第三环形凹槽,第四限位部150包括开设于进水主体100的周壁的第四环形凹槽,则第三环形凹槽和第四环形凹槽构成容胶槽。在第二密封层520注塑于进水主体 100和进水接头300的对接处外围时,熔融的密封材质均匀填充至第三环形凹槽和第四环形凹槽内,以分别形成第三环形凸台和第四环形凸台,同时形成连接第三环形凸台及第四环形凸台的第二密封环522。通过此种结构,一方面可使得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连接更为稳固,且两者的密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可保证进水主体100与进水接头300的同轴度,则可确保包胶后整个装置的尺寸精度,降低渗水风险。
实际而言,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的连接步骤可如下所示:
首先,将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相互插接;
其次,将插接后的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放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
再次,将液态包胶材料注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以使包胶材料填入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上的环形凹槽中,并覆盖于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插接处的表面而形成包胶层;
最后,待包胶层成型后取出连接后的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
可以理解的是,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相互插接的步骤可在将插接后的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放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的步骤之前进行。也即,可先使得进水接头300、进水主体100、排水主体200三者相互插接后,再将插接后的进水接头300、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一起放置包胶模具的型腔中进行包胶处理。当然,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相互插接的步骤也可以在待包胶层成型后取出连接后的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步骤之后进行。也即使得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包胶连接后,再对进水主体100和进水接头300进行包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及图6所示,除残留水装置10还包括排水接头400,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远离进水主体100的一端密封连接,排水接头400内形成有与第二通道210连通的排水通道410,排水通道410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700,第二单向阀700由第二通道210向排水通道410单向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接头400具体为管状结构。当然,排水接头40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结构。排水通道410沿排水接头400的轴向贯通进水接头 300设置,排水接头400的一端与排水主体20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排水管连接。为了减小流体阻力,可选地,第二通道210及排水通道410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第二通道210与排水通道410同轴设置。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密封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例如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通过密封胶连接、包胶连接等,在此不做一一列举。具体地,可使得第二单向阀700安装在排水通道410靠近第二通道210的一端。第二单向阀700的结构可以有很多,只需能够实现由第二通道210向排水通道410单向导通,防止排水通道410的水回流至第二通道210即可,在此对第二单向阀70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分体设置,则便于将第二单向阀700安装至排水接头400内。通过将第二单向阀700集成在排水接头400 内,相比于将第二单向阀700设置在排水管内,更加便于第二单向阀700的安装,且使得除残留水装置10的集成程度高,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有利于进行模块化生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及图6所示,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 的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柱250,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限位槽430,第二限位柱250与第二限位槽430相互配合,以限制排水接头400和排水主体 200的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柱25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第二限位柱250为的一个时,第二限位柱250可以设置在排水接头400或排水主体200端面的中部,也可以设置在端面靠近周缘的位置。当第二限位柱 250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使得多个第二限位柱250沿排水主体20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一实施例中,排水主体200的端面设置有多个第二限位柱250,多个第二限位柱250沿排水主体200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第二限位柱250与第二限位槽430的配合,对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进行预固定,且能够保证排水主体200与排水主体200的同轴度,进而更加便于对排水主体200 和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进行包覆第三密封层530。可选地,第二限位柱 250与第二限位槽430紧配合,则可保证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预固定时的连接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请参照图及图3,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相互对接,且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三密封层530。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相互对接,则具体为使得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的端部相对且连接。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三密封层530,则第三密封层530可以嵌置于排水主体200 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也可以粘接于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还可以注塑于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在此对第三密封层530与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只需使得第三密封层530包覆于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以密封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即可。第三密封层530的材质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和限定,例如第三密封层530可以为橡胶材质,则此时第三密封层530可通过粘接、套接、嵌接等方式包覆于排水主体2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第三密封层530也可以为塑胶材质,则此时第三密封层530可通过注塑的方式包覆于排水接头400和排水主体200的对接处外围。
通过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三密封层 530,相比于在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端面设置密封件,可在实现对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对接处密封的同时,对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 起到连接作用,则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连接处抗压强度高,在高压状态下仍能够保持密封不漏水;且相比于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 400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更易于保证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连接一致性,降低渗水风险,进而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的整体密封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照图6,第三密封层530注塑于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第三密封层530注塑于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也即,对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进行包胶处理。该第三密封层530具体为包胶环。可选地,第三密封层530采用塑胶材质制成。该塑胶材质具体可以为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第三密封层530的厚度和宽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注塑有第三密封层530,不仅实现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密封,且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通过注塑工艺相连接,则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结构连接进水主体 100和排水主体200,密封性好,连接可靠性佳。也即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连接处抗压强度高,在高压状态下仍能够保持密封不漏水。相比于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通过普通的密封圈方式密封,装置简单可靠,可减少装置的零部件数量,简化装配工序,降低长时间使用时的漏水风险;且相比于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更易于保证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连接一致性,降低渗水风险。
实际而言,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的连接步骤可如下所示:
首先,将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相互插接;
其次,将插接后的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放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
再次,将液态包胶材料注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以使包胶材料填入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上的环形凹槽中,并覆盖于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插接处的表面而形成包胶层;
最后,待包胶层成型后取出连接后的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
可以理解的是,排水接头400与排水主体200相互插接的步骤可在将插接后的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放入包胶模具的型腔中的步骤之前进行。也即,可先使得进水主体100、排水主体200、排水接头400三者相互插接,或者使得进水接头300、进水主体100、排水主体200及排水接头400四者相互插接后,再将插接后的进水主体100、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一起放置包胶模具的型腔中进行包胶处理,或者将插接后的进水接头300、进水主体 100、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一起放置在包胶模具的型腔中进行包胶处理。当然,进水接头300与进水主体100相互插接的步骤也可以在待包胶层成型后取出连接后的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的步骤之后进行。也即使得进水主体100和排水主体200包胶连接后,再对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 400进行包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及图6所示,排水接头400邻近排水主体 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五限位部420,排水主体200邻近排水接头400的一端设置有第六限位部240,第三密封层530包括与第五限位和第六限位部240适配的第三配合部5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限位部420具体可以包括设于排水接头400周壁的凹槽和/或凸起。该凹槽和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凹槽或凸起可以沿排水接头400的轴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排水接头400的周向间隔设置。同理,第六限位部240具体也可以包括设于排水主体200周壁的凹槽和/或凸起。该凹槽和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凹槽或凸起可以沿排水主体200的轴向间隔设置,也可以沿排水主体200的周向间隔设置。则第三配合部531具体包括与凸起/凹槽适配的凹槽/凸起。通过使得排水接头400上设置第五限位部420,排水主体200上设置第六限位部240,第三密封层530包括与第五限位部420和第六限位部240适配的第三配合部 531,一方面便于将第三密封层530注塑于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另一方面可增大第三密封层530与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三密封层530与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的连接紧密稳固性,同时第五限位部420、第六限位部240和第三配合部531形成结构密封,可从多维度进行密封,进而提升第三密封层530对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 400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图3及图6,第五限位部420包括开设于排水接头400的周壁的第五环形凹槽,第六限位部240包括开设于排水主体200 的周壁的第六环形凹槽,第三配合部531包括嵌置于第五环形凹槽内的第五环形凸台,以及嵌置于第六环形凹槽内的第六环形凸台,第三密封层530还包括连接第五环形凸台及第六环形凸台的第三密封环532。
为了保证第三密封层530对排水主体200和排水接头400的连接密封性。通常地,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同轴设置。则第五环形凹槽的开设深度与第六环形凹槽的开设深度可保持一致。第五环形凹槽与第六环形凹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则当第五环形凹槽和第六环形凹槽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五环形凹槽及多个第六环形凹槽沿排水主体200的轴向间隔设置。
通过使得第五限位部420包括开设于排水接头400的周壁的第五环形凹槽,第六限位部240包括开设于排水主体200的周壁的第六环形凹槽,则第五环形凹槽和第六环形凹槽构成容胶槽。在第三密封层530注塑于排水主体 200和排水接头400的对接处外围时,熔融的密封材质均匀填充至第五环形凹槽和第六环形凹槽内,以分别形成第五环形凸台和第六环形凸台,同时形成连接第五环形凸台及第六环形凸台的第三密封环532。通过此种结构,一方面可使得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连接更为稳固,且两者的密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可保证排水主体200与排水接头400的同轴度,则可确保包胶后整个装置的尺寸精度,降低渗水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4,除残留水装置10还包括喉部800,喉部800与进水主体100连接,喉部800内形成与第一通道110的出水端112 连通的喉道810,喉道810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通道110及第二通道210的横截面面积,喉部800的外围形成有环形腔170,喉道810通过环形腔170与第二通道210连通,环形腔170与引流通道12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喉部800具体呈圆筒状设置。喉部800与进水主体100 连接,也即喉部800连接在第一通道110的出水端112处。喉道810通过环形腔170与第二通道210连通,也即喉部800的端面与第二通道210的入口端呈间隔设置。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喉道810的长度通常远小于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长度。喉道 810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通道110及第二通道210的横截面面积。则喉道 810的横截面面积最小。喉道810可以形成在进水接头300内,也可以形成在排水接头400内。环形腔170可以形成在进水接头300内,也可以形成在排水接头400内。可以理解的是,环形腔170围绕喉部800的外周设置。则环形腔170的最大内径与喉道810的内径的比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通过在喉部800的外围形成有环形腔170,当水流由第一通道110流至喉道810后,水流在喉道810的水压增大,流速变缓,则当水流流入环形腔170 内后,水流的压力瞬间减小,流速增大,从而在环形腔170内形成负压,如此,在负压的作用下,残留水出口的残留水经由引流通道120被吸入环形腔 170内,使得残留水与自来水一同流入排水通道410内,从排水管排出。相比于传统在喉道810形成负压的文丘里管,通过在喉部800的外围设置环形腔 170,使得引流通道120与环形腔170相连通,则使得负压形成在环形腔170 内,如此可实现增大负压,且可增大除残留水装置10对残留水的容纳量,则可有效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的吸附残留水的效率和效果。可选地,环形腔170 的最大内径与喉道810的内径的比值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5。如此,可最大程度提升在环形腔170内形成的负压及残留水容量,进而最大程度的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的吸附残留水的效率和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环形腔170设于进水主体100内。则引流通道120和喉道810也形成在进水主体10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环形腔170、引流通道120和喉道810设置在排水主体200内。
在一实施例中,环形腔170包括渐缩段171,渐缩段171的内径自第一通道110向第二通道210逐渐减小设置。该可使得环形腔170整体均设置为渐缩段171,则环形腔170的内径自第一通道110向第二通道210逐渐减小设置。也可使得环形腔170的部分设置为渐缩段171。可选地,环形腔170靠近第二通道210的一段设置为渐缩段171。通过使得环形腔170包括渐缩段171,则渐缩段171对环形腔170内的残留水及自来水起到导流的作用,进而加速水流自环形腔170流至第二通道210的流速,进一步提升除残留水装置10的吸附残留水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洗碗机,该洗碗机包括排水装置和除残留水装置 10,排水装置包括水杯,水杯具有进水口和残留水出口,该除残留水装置10 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除残留水装置10的进水主体100与进水口连通,除残留水装置10的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120 与残留水出口连通,由于本洗碗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际而言,洗碗机还包括机身,机身包括内胆,内胆用于安装碗具,内胆限定出水槽,水杯设于水槽的底部,用于收集清洗完碗具后的污水,水杯的底部设有残留水出口。残留水出口处连接有排水管,则除残留水装置10的排水接头400可以与排水管连通。具体还可设置排水泵,排水泵的一端与排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水杯的残留水出口连通。在洗碗机对餐具洗涤完成后,污水进入水杯内,排水泵开始工作,将水杯内的水通过排水管直接排出,但排水泵不能将水杯内的水完全排出,会有剩余的少量水残留在水杯中,此时排水泵停止工作。为了排出水杯内的残留水,通过进水管朝向进水接头300,水流通过进水接头300、进水主体100、排水接头400、排水主体200后,在第一通道110与第二通道210的连通处产生的负压会将残留水通过引流通道 120吸走,进而可以彻底抽取水杯底部和排水泵之间的残留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主体,所述进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一通道;
排水主体,与所述进水主体相互对接,所述排水主体内形成有第二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第一通道及所述第二通道其余位置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在朝向所述第二通道的方向上呈横截面逐渐减小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与残留水出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主体和所述排水主体的其中一者设置有中心插轴,另一者设置有与所述中心插轴适配的中心插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排水主体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一密封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层注塑于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排水主体的对接处外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主体邻近所述排水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排水主体邻近所述进水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密封层包括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适配的第一配合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开设于所述进水主体的周壁的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开设于所述排水主体的周壁的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嵌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的第一环形凸台,以及嵌置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的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一密封层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凸台及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的第一密封环。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层采用塑胶材质制成。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残留水装置还包括进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进水主体远离所述排水主体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进水接头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内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由所述进水通道向所述第一通道单向导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进水主体的其中一者的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柱,另一者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柱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相互配合。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接头与所述进水主体相互对接,且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进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二密封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层注塑于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进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
12.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残留水装置还包括排水接头,所述排水接头与所述排水主体远离所述进水主体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排水接头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内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由所述第二通道向所述排水通道单向导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接头与所述排水主体相互对接,且所述排水主体与所述排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包覆有第三密封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层注塑于所述排水主体与所述排水接头的对接处外围。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残留水装置还包括喉部,所述喉部与所述进水主体连接,所述喉部内形成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出水端连通的喉道,所述喉道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道及所述第二通道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喉部的外围形成有环形腔,所述喉道通过所述环形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环形腔与所述引流通道连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腔设于所述进水主体内;和/或,所述环形腔包括渐缩段,所述渐缩段的内径自所述第一通道向所述第二通道逐渐减小设置。
17.一种洗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装置,所述排水装置包括水杯,所述水杯具有进水口和残留水出口;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除残留水装置,所述除残留水装置的进水主体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除残留水装置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的连通处通过引流通道与所述残留水出口连通。
CN202121015411.XU 2021-05-12 2021-05-12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Active CN215687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15411.XU CN215687618U (zh) 2021-05-12 2021-05-12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JP2023569749A JP2024517313A (ja) 2021-05-12 2021-11-30 残留水除去装置及び食器洗浄機
PCT/CN2021/134193 WO2022237134A1 (zh) 2021-05-12 2021-11-30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EP21941698.9A EP4331465A1 (en) 2021-05-12 2021-11-30 Residual water removal apparatus and dishwash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15411.XU CN215687618U (zh) 2021-05-12 2021-05-12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87618U true CN215687618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31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15411.XU Active CN215687618U (zh) 2021-05-12 2021-05-12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87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9813B (zh) 阳医疗器具清洁装置
CN101755161A (zh) 接头和接合方法
EP0087436A4 (en) PLASMAPHERESE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FLUID COLLECTOR.
CN111389230B (zh) 中空纤维膜滤芯的封装方法
CN1942216A (zh) 用于体外线路中的流体管线的连接器
CN215687618U (zh)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CN115336956A (zh) 除残留水装置和洗碗机
CN109423843B (zh) 衣物处理剂投放装置及洗衣机
CN210933034U (zh) 用于腹膜透析系统的一体式接头
JP2024517313A (ja) 残留水除去装置及び食器洗浄機
CN210929624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07507275U (zh) 滤芯、粘接端头及滤芯组件
CN215939575U (zh) 一种封头及超滤膜元件
KR200305256Y1 (ko) 액체 주입용 튜브의 캡
CN109423841A (zh) 衣物处理剂投放装置、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4577563U (zh) 一种隔膜式计量泵
CN209967285U (zh) 一种具有止回阀的注射组件
CN210612086U (zh) 一种洗碗机的水杯组件及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07018584U (zh) 单向阀及植物净化器
CN214414965U (zh) 一种盛液容器
CN214048394U (zh) 一种茶盘排水装置
CN221000237U (zh) 一种外置投放装置
CN218485005U (zh) 一种输注泵用多功能加药三通
CN213158278U (zh) 一种透析器预冲接头
KR100581375B1 (ko) 비강 세척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