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81830U - 随身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随身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81830U
CN215681830U CN202120595281.5U CN202120595281U CN215681830U CN 215681830 U CN215681830 U CN 215681830U CN 202120595281 U CN202120595281 U CN 202120595281U CN 215681830 U CN215681830 U CN 2156818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hell
magnetic
sealing ring
annula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952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积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iden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iden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iden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idenu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952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818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818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818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随身充电装置,组装方便,且能够防止水从壳体进入内部。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第一凸部、第二凸部、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一磁吸部及第二磁吸部。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第二磁吸部实现快速的组装或拆卸,提高组装和拆卸的效率;配合两组环形槽和凸部对密封圈的挤压作用,起到定位组装的效果,消除壳体之间接合处的缝隙,形成双重密封的效果,可避免水或灰尘会从间隙进入,防止对电池或电路组件造成破坏,配合两组凸部和环形槽,在使用过程中,防止第一、第二壳体因碰撞而出现偏移的情况,使电池和电路组件可以保持稳定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随身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随身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出行时,大多数人都会随身携带随身充电装置,现有的随身充电装置只在充电接口上设置了防水防尘的结构,而随身充电装置的壳体却没有合适且能够防止随身充电装置进水的结构,当随身充电装置掉落水中时,则容易从外壳进入随身充电装置内部,从而导致随身充电装置无法正常使用,此外,随身充电装置的壳体组装结构较为复杂,在组装或拆卸时,耗时过长,不仅造成生产效率过低,同时也造成后期维修或检修的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随身充电装置,组装方便,且能够防止水从壳体进入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磁吸部、第二磁吸部第一密封圈以及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置有电池和电路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用于覆盖所述容纳槽的开口;所述第一磁吸部呈环形状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二磁吸部呈环形状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面,所述第二磁吸部与所述第一磁吸部相适配;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外侧,且夹紧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内侧,且夹紧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磁性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可以实现快速的组装或拆卸,有效地提高了组装和拆卸的效率;同时配合第一密封圈及第二密封圈,可以消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接合处的缝隙,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双重密封的效果,从而可以避免水或灰尘会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进入,可以防止对电池或电路组件造成破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第一凸部以及第二凸部,所述第一环形槽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面的边沿;所述第二环形槽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面的边沿;所述第一凸部,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面的边沿;所述第二凸部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面的边沿;其中,所述第二磁吸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和所述第一凸部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凸部嵌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第二凸部嵌设在第二环形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相适配且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第一密封圈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部外形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相适配且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内,所述第二密封圈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部外形相适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凸部嵌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凸部嵌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入口宽度均分别大于底部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排气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气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排气槽和所述第二排气槽呈错位分布的关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突出的筋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壁设有第三凸部,所述第一环形槽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三凸部对应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时,所述第三凸部嵌入在所述第三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壁设有第四凸部,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四凸部对应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置于所述第四凹槽内时,所述第四凸部嵌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为磁铁或铁磁体,所述第一磁吸部和匹配的所述第二磁吸部至少一个为磁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磁吸部为铁芯,所述第二磁吸部为磁芯,所述第一磁吸部的外壁缠绕有线圈,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嵌设有通电开关,所述通电开关、所述电池与所述线圈以串联方式形成电性连接,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相对的磁极为同性磁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所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示出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示出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第一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第一密封圈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随身充电装置的第一密封圈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第一壳体100、容纳槽110、电池120、电路组件130、第二壳体200、第一环形槽300、第二环形槽400、第一凸部500、第二凸部600、第一密封圈700、第一凹槽710、第一排气槽720、第三凸部730、第二密封圈800、第一磁吸部900、第二磁吸部1000、通电开关1100。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第一密封圈700、第二密封圈800、第一磁吸部900以及第二磁吸部1000;第一壳体100设有容纳槽110,容纳槽110内置有电池120和电路组件130;第二壳体200用于覆盖容纳槽110的开口;第一磁吸部900呈环形状并设于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第二磁吸部1000呈环形状并设于第二壳体200的下端面,第二磁吸部1000与第一磁吸部900相适配;第一密封圈700位于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的外侧,且夹紧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第二密封圈800位于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的内侧,且夹紧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其中,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通过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的磁性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组装时,将呈环形状的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分别置于第一磁吸部900或第二磁吸部1000的两侧,然后将第二壳体200覆盖于容纳槽110的开口处,然后对准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使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通过磁性相吸的原理实现固定连接,并由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对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进行挤压,进而可以消除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缝隙,实现双重密封的效果,可以防止外部的水和灰尘进入内部,使内部的电池120和电路组件130可以保持在稳定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了随身充电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以想到的是,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可以采用环形状且呈横截面是任意形状的结构,则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上可以分别设置对应呈环形状的放置槽,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对应的放置槽重叠后则可形成一个分别与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横截面以及整体外形相匹配的放置腔,使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可分别置于对应的放置腔内,其中,放置腔的横截面的尺寸需要比对应的第一密封圈700或第二密封圈800的横截面的略小,以使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分别与第一密封圈700或第二密封圈800之间是处于紧密抵接的状态,从而确保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密封性能。其中,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可以采用常规使用密封圈,即横截面呈圆形的结构的常规面积。则对应的放置槽的横截面可以是呈半圆形的形状,放置腔则形成一个圆形,以使对应的密封圈可以置于对应的放置腔内。此外,也可以采用如图1的结构,同样可以实现双重密封的效果。
其中,可以想到的是,第一密封圈700可以采用热塑性三元乙丙橡胶、硫化三元乙丙橡胶或硅胶的材料制成。同时配合常规的密封圈的要求,选择合适尺寸的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同时确保密封的效果,即使在常规的使用过程中,若其中一个密封圈出现异常情况,无法保持密封的效果,则还有另一层密封圈可以起到密封隔绝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可靠性,同时,若出现长时间浸泡在水里的情况,由于具备双重隔绝的效果,则可以有效地延长随身充电装置在水里的时间,即水或灰尘即使能够越过第一密封圈700,则还有第二密封圈800在防护,进而可以实现有效地隔绝。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环形槽300、第二环形槽400、第一凸部500以及第二凸部600,第一环形槽3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的边沿;第二环形槽4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二壳体200的下端面的边沿;第一凸部5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二壳体200的下端面的边沿;第二凸部6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的边沿;其中,第二磁吸部1000位于第二环形槽400和第一凸部500之间,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时,第一凸部500嵌设在第一环形槽300内,第二凸部600嵌设在第二环形槽400内。使对应的凸部嵌设于对应的环形槽内,可实现定位组装,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组装效率,此外,利用两组凸部和环形槽之间的限位作用,可以使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的位置保持不变,在日常使用中,若出现强烈碰撞,则可以避免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出现脱离的情况,从而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可以保持稳定。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700与第一环形槽300相适配且置于第一环形槽300内,第一密封圈700上设有与第一凸部500外形相适配的第一凹槽710;第二密封圈800与第二环形槽400相适配且置于第二环形槽400内,第二密封圈800上设有与第二凸部600外形相适配的第二凹槽(图中未示);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时,第一凸部500嵌设在第一凹槽710内,第二凸部600嵌设在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内。利用凹槽,可将密封圈的结构与凸部以及环形槽结合在一起,同时实现定位和密封的效果,进而实现双重密封以及双重定位的效果。
参照图1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00、第二壳体200、第一环形槽300、第二环形槽400、第一凸部500、第二凸部600、第一密封圈700、第二密封圈800、第一磁吸部900以及第二磁吸部1000;第一壳体100设有容纳槽110,容纳槽110内置有电池120和电路组件130;第二壳体200用于覆盖容纳槽110的开口;第一环形槽3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的边沿;第二环形槽4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二壳体200的下端面的边沿;第一凸部5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二壳体200的下端面的边沿;第二凸部600以环绕方式设于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的边沿;第一密封圈700与第一环形槽300相适配且置于第一环形槽300内,第一密封圈700上设有与第一凸部500外形相适配的第一凹槽710;第二密封圈800与第二环形槽400相适配且置于第二环形槽400内,第二密封圈800上设有与第二凸部600外形相适配的第二凹槽(图中未示);第一磁吸部900呈环形状并设于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第一磁吸部900位于第一环形槽300和第二凸部600之间;第二磁吸部1000呈环形状并设于第二壳体200的下端面,第二磁吸部1000位于第二环形槽400和第一凸部500之间,第二磁吸部1000与第一磁吸部900相适配;其中,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通过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的磁性连接实现固定连接时,第一凸部500嵌设在第一凹槽710内,第二凸部600嵌设在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内。
组装时,将呈环形状的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分别塞入对应的第一环形槽300和第二环形槽400内,然后将第二壳体200覆盖于容纳槽110的开口处,同时使第一凸部500对准第一凹槽710,第二凸部600对准第二凹槽(图中未示),然后对准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使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通过磁性相吸的原理实现固定连接,则可以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固定连接,此时第一凸部500和第一环形槽300对第一密封圈700进行挤压,第二凸部600和第二环形槽400对第二密封圈800进行挤压,进而可以消除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缝隙,实现双重密封的效果,可以防止外部的水和灰尘进入内部,使内部的电池120和电路组件130可以保持在稳定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了随身充电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中,可以想到的是,第一密封圈700可以采用热塑性三元乙丙橡胶、硫化三元乙丙橡胶或硅胶的材料制成。同时配合常规的密封圈的要求,选择合适尺寸的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同时确保密封的效果,即使在常规的使用过程中,若其中一个密封圈出现异常情况,无法保持密封的效果,则还有另一层密封圈可以起到密封隔绝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可靠性,同时,若出现长时间浸泡在水里的情况,由于具备双重隔绝的效果,则可以有效地延长随身充电装置在水里的时间,即水或灰尘即使能够越过第一密封圈700,则还有第二密封圈800在防护,进而可以实现有效地隔绝。
此外,由于第一凸部500和第一环形槽300的配合以及第二凸部600和第二环形槽400的配合,可以确保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两者之间保持稳定,即使受到碰撞,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也不会轻易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密封圈700可以不置于第一环形槽300内和第二密封圈800也不置于第二环形槽400内,同样也可以实现双重密封以及双重定位的效果,将两种结构结合在一起,则可以有效地减小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体积。
同时,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之间的磁场作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合适的磁场力,以确保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两者是保持紧密贴合的状态,同时,第一磁吸部900可以在第一壳体100注塑成型时,直接放置在对应的位置,使第一壳体100直接包裹住第一磁吸部900,或是第一磁吸部900直接嵌设在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且第一磁吸部900的表面与第一壳体100的表面齐平,而第二磁吸部10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可以采用以上同样的结构,从而确保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面与第二壳体200的下端面相互接触的地方,均是处于紧密贴合的状态的即可。
参照图1、图2以及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710和第二凹槽(图中未示)的入口宽度均分别大于底部宽度。可以便于第一凸部500和第二凸部600插入对应的第一凹槽710和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内,同时可以使第一凹槽710和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形成斜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加密封圈和对应的凸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710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排气槽720,第二凹槽(图中未示)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气槽(图中未示)。设置排气槽,在组装过程中,对应凸部插入对应的凹槽内时,可以使气体通过排气槽排出,进而可以避免出现气膜,进一步提高了密封圈和对应凸部之间的贴合度,增强了防水防尘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排气槽720和第二排气槽(图中未示)呈错位分布的关系。由于难以避免加工会存在尺寸误差的情况,即在组装时,有可能造成排气槽侧壁无法与对应的凸部紧密贴合,存在细微漏水的可能性,但由于第一排气槽720和第二排气槽(图中未示)之间的位置是错开的,则可以在确保排气的情况下,即使外部的水从第一排气槽720的缝隙进入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但由于第一排气槽720和第二排气槽(图中未示)之间的位置是错位的,则第二密封圈800可以起到隔绝的作用,进而防止水轻易流入内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密封圈自身的可塑性,排气槽与凸部之间即使存在间隙,但由于挤压的作用,对应的间隙也是微小的,因此通过排气槽进入的水或灰尘是极其微小的量,由于存在第二密封圈800,因此可以确保极其微小的量不会因此进入容纳槽110的内部,只会逗留在第一密封圈700和第二密封圈800之间的,从而达到密封隔绝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710的侧壁和第二凹槽(图中未示)的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突出的筋条(图中未示)。利用筋条(图中未示)的结构,可以提高凸部与对应密封圈之间的贴合力,进一部提高密封的效果。
参照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700的外壁设有第三凸部730,第一环形槽300的内壁设有与第三凸部730对应的第三凹槽(图中未示),第一密封圈700置于第一环形槽300内时,第三凸部730嵌入在第三凹槽(图中未示)内。利用第三凹槽(图中未示)和第三凸部730,可以对第一密封圈700起到限位的效果,即可以使第一密封圈700可以与第一环形槽300之间保持固定的状态,防止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组装过程中,第一密封圈700会脱离第一环形槽300或出现偏移的情况,不仅可以提高组装的效率,同时可以避免影响密封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800的外壁设有第四凸部(图中未示),第二环形槽400的内壁设有与第四凸部(图中未示)对应的第四凹槽(图中未示),第二密封圈800置于第四凹槽(图中未示)内时,第四凸部(图中未示)嵌入在第四凹槽(图中未示)内。利用第四凹槽(图中未示)和第四凸部(图中未示),可以对第二密封圈800起到限位的效果,即可以使第二密封圈800与第二环形槽400之间保持固定的状态,防止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组装过程中,第二密封圈800会脱离第二环形槽400或出现偏移的情况,不仅可以提高组装的效率,同时可以避免影响密封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为磁铁或铁磁体,第一磁吸部900和匹配的第二磁吸部1000至少一个为磁铁。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均采用磁铁时,则需要利用异性相吸的原理对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的磁极按照合适的方向进行设置,则当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相互靠近时,对应的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便会相互吸引进行吸合,当两者仅有一个采用磁铁时,则另一个可以直接采用铁磁体的材料,同样可以实现磁性连接,从而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实现固定,当需要分离时,仅需利用外力将第一壳体100或第二壳体200以远离对方的方向进行移动,则可以实现两者的分离,可以通过吸盘将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200同时或分别吸住,并使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相互远离,当外力大于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之间磁吸力时,则可以实现两者的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900为铁芯,第二磁吸部1000为磁芯,第一磁吸部900的外壁缠绕有线圈,第一壳体100的侧壁嵌设有通电开关1100,通电开关1100、电池120与线圈以串联方式形成电性连接,线圈通电时,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相对的磁极为同性磁极。
在线圈通电时,则可以使第一磁吸部900形成电磁铁,同时,线圈的缠绕方式需根据第二磁吸的磁极方向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在通电情况下,使磁化后的第一磁吸部900与第二磁吸部1000相对的磁极为相同的,利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的作用,则在分离过程中,无需克服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之间的磁力,即可简单地分离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提升了便利性。在线圈不通电的情况下,第二磁吸部1000则为常规的铁芯,第一磁吸部900则可以吸住第二磁吸部1000,以实现磁性连接。
其中,通电开关1100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100的任一侧壁上,为避免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误触,需要使通电开关1100的端面设置在第一壳体100的内部,即通电开关1100的端面不与第一壳体100的侧面位于同一水平面,见图1和图3,第一壳体100的左侧壁上设有一安装槽,通电开关1100设置在安装槽内,同时通电开关1100的侧壁与安装槽的内壁之间可以设置相应的密封圈或常规的密封结构,提升密封性的效果。通电开关1100可以采用点动按钮,按下时,即可实现通电,一旦松开,则马上使线圈通电,可以防止因忘记断开通电开关1100,造成线圈长时间通电,以避免电池120能量损耗,同时安装槽的开口可以设置成2mm-4mm以内的尺寸,或更小的尺寸,可以降低外界出现误触通电开关1100的几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防止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轻易出现脱离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未有图示),第一壳体100的一侧设有充电口以及至少一个USB口,电路组件130上设有一个充电接口以及至少一个USB接口,充电接口置于充电口上,USB接口置于USB口上。设置充电口和USB口,可方便随身充电装置自身进行充电或给外部设备充电。组装时,电池120和电路组件130通过焊接或粘接或扣合连接等任一方式可固定于第一壳体100的容纳槽110内,其中,电池120与电路组件130电性连接,使电池120通过充电接口或USB接口实现充放电的过程,具体的,电池120可采用蓄电池120,而电路组件130则采用本领域中常规的充放电硬件电路即可实现随身充电装置充放电的功能需求。可以想到的是,USB口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未有图示),充电口和USB口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橡胶垫。设置橡胶垫,可对充电口和USB口进行密封,可以起到防尘和防水的作用。橡胶垫可根据充电口和USB口的形状设置相匹配的外形,从而可塞在充电口或USB口上,采用橡胶垫对USB口和充电口进行密封属于本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本文则不再做过多详细描述。此外,充电接口与充电口之间及USB接口和USB口之间对应的接触面也可以设置常规的密封圈或密封结构,以实现密封的效果。具体的密封手段也属于本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本文则不再做过多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随身充电装置,通过如此设置,可以达成至少如下的一些效果,利用第一磁吸部900和第二磁吸部1000可以实现快速的组装或拆卸,有效地提高了组装和拆卸的效率;利用第一密封圈700以及第二密封圈800,可以消除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接合处的缝隙,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形成双重密封的效果,从而可以避免水或灰尘会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间隙进入,可以防止对电池120或电路组件130造成破坏;此外,同时配合第一环形槽300和第一凸部500对第一密封圈700的挤压作用及第二环形槽400和第二凸部600对第二密封圈800的挤压作用,不仅可以起到定位组装的效果,还可以消除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接合处的缝隙,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形成双重密封的效果,从而可以避免水或灰尘会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间隙进入,可以防止对电池120或电路组件130造成破坏,同时配合两组凸部和环形槽的结构,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防止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因碰撞而出现偏移的情况,从而使内部的电池120和电路组件130可以保持稳定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置有电池和电路组件;
第二壳体,用于覆盖所述容纳槽的开口;
第一磁吸部,呈环形状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面;
第二磁吸部,呈环形状并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面,所述第二磁吸部与所述第一磁吸部相适配;
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外侧,且夹紧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内侧,且夹紧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磁性连接实现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环形槽,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面的边沿;
第二环形槽,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面的边沿;
第一凸部,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面的边沿;
第二凸部,以环绕方式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面的边沿;
其中,所述第二磁吸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和所述第一凸部之间,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凸部嵌设在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第二凸部嵌设在第二环形槽内;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相适配且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所述第一密封圈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部外形相适配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相适配且置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内,所述第二密封圈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部外形相适配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凸部嵌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凸部嵌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入口宽度均分别大于底部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排气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气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气槽和所述第二排气槽呈错位分布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突出的筋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壁设有第三凸部,所述第一环形槽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三凸部对应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置于所述第一环形槽内时,所述第三凸部嵌入在所述第三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壁设有第四凸部,所述第二环形槽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四凸部对应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置于所述第四凹槽内时,所述第四凸部嵌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为磁铁或铁磁体,所述第一磁吸部和匹配的所述第二磁吸部至少一个为磁铁。
CN202120595281.5U 2021-03-23 2021-03-23 随身充电装置 Active CN2156818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5281.5U CN215681830U (zh) 2021-03-23 2021-03-23 随身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5281.5U CN215681830U (zh) 2021-03-23 2021-03-23 随身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81830U true CN215681830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69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95281.5U Active CN215681830U (zh) 2021-03-23 2021-03-23 随身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818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75471A (zh) * 2022-08-12 2022-11-01 天津望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电池密封结构、水下电池密封装置及密封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75471A (zh) * 2022-08-12 2022-11-01 天津望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下电池密封结构、水下电池密封装置及密封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55704B1 (en) Power battery top cover and power battery
WO2015101268A1 (en) Power battery moudle
CN102386435A (zh) 棱柱形可再充电电池
CN217789329U (zh) 一种拼接型无线充电器
CN106463661A (zh) 电池单池
CN215681830U (zh) 随身充电装置
CN105895836B (zh)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CN105896479B (zh) 一种内置式恒压保护结构部件及使用其的可充电电池
CN215733520U (zh) 具有防水结构的充电装置
CN110677766A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
CN110149583A (zh) 一种无线充电助听器
CN219067011U (zh) 动力电池及其壳体组件、储能装置
CN215009650U (zh) 便于拆卸的充电装置
CN211265538U (zh) 一种密封壳体结构、电池和电子设备
CN216015523U (zh) 电芯的顶盖组件和电芯
CN215579179U (zh) 磁吸充电头结构及水下设备
JP2014179235A (ja) 電子機器充電システム
CN214848864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2305624U (zh) 一种tws耳机及充电盒
CN208835098U (zh) 一种机器人电池主体结构的外部构造
CN207719253U (zh) 一种钢壳一体式包覆电池
CN219960810U (zh) 具有密封结构的耳机充电盒
CN113067087B (zh)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5566408U (zh) 一种手机壳
CN216624683U (zh) Usb座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