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1058U - 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71058U CN215671058U CN202121216337.8U CN202121216337U CN215671058U CN 215671058 U CN215671058 U CN 215671058U CN 202121216337 U CN202121216337 U CN 202121216337U CN 215671058 U CN215671058 U CN 2156710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m side
- side mold
- bracket
- screw
-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包括:设置于该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该支架的若干顶撑件,通过调节该顶撑件的高度,以使得该顶撑件靠近该梁侧模的端部与该梁侧模相对;以及填塞于该顶撑件和该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施工中梁侧模拆除部位需要后期处理的技术问题,通过于梁侧模的侧面进行加固,避免了梁施工完成后的后期处理,节约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商业办公楼、大型公共建筑的梁截面高度超过500mm厚,在梁模板加固施工时候就要在梁侧模打洞穿对拉螺栓来加固。若采用PVC预埋套筒穿对拉螺杆,则需要后期搭设架体,对PVC预埋套管的孔洞进行注浆处理;若采用直埋式对拉螺杆,则梁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螺杆端头处理,上述两种梁侧模的加固方式,都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加大了施工费用且增加了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解决了传统施工中梁侧模拆除部位需要后期处理的技术问题,通过于梁侧模的侧面进行加固,避免了梁施工完成后的后期处理,节约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包括:
设置于该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
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该支架的若干顶撑件,通过调节该顶撑件的高度,以使得该顶撑件靠近该梁侧模的端部与该梁侧模相对;以及
填塞于该顶撑件和该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支架包括间隔立设于地面的若干管件以及螺合于该管件的螺杆,该顶撑件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该螺杆;
通过旋拧该螺杆,以改变该螺杆与该管件的重合部分的长度,使得该支架的高度与该梁侧模的高度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顶撑件包括螺合于该螺杆的螺纹筒、固定于该螺纹筒的连接杆以及固定于该连接杆远离该螺纹筒的端部的固定板;
通过旋拧该螺纹筒,以调节若干该顶撑件的高度,并使得该固定板与该梁侧模相对。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长度可调地连接于相对的两个支架之间的伸缩件;
通过调节该伸缩件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该支架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伸缩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固定于该支架的侧部的两个套筒以及螺合于相对的两个该套筒的双头螺杆;
通过旋拧该双头螺杆,以改变该双头螺杆和该套筒的重合长度,从而改变该伸缩件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该支架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固定于该支架且向远离该梁侧模的方向延伸的挑杆,滑设于该挑杆的紧固腕以及一端转动连接于该支架的顶部且另一端转动连接于该紧固腕的拉杆,该拉杆的长度可调;
通过沿该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该紧固腕,并对应调节该拉杆的长度,以改变该拉杆和该支架之间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紧固腕包括:
套设于该挑杆且具有弹性的C型板,该C型板的两端向外凸伸以形成延伸部,该拉杆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该C型板;
开设于该延伸部的通孔;以及
穿设于该通孔的螺栓,通过螺母螺合于该螺栓并顶紧该延伸部,以收紧该C型板,从而使得该紧固腕固定于该挑杆。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拉杆为伸缩杆。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支架的顶端开设有球洞;
该拉杆靠近该球洞的端部设置有与该球洞相匹配的球体,该球体卡设于该球洞。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连接于相邻的两个该支架的拉结筋,且该拉结筋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段,该弯钩段钩住对应的该支架,以限制该支架向远离该梁侧模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通过于梁侧模的两侧设置支架,并于支架上设置若干的顶撑件,从而顶撑该梁侧模,防止梁侧模掉落或者浇筑混凝土形成梁时梁侧模跑模;通过于梁侧模两侧的相对的支架之间设置伸缩件和拉结筋,从而固定相对的两个支架,防止支架受力变形或者移位,从而避免顶撑件难以顶紧梁侧模,以稳固梁侧模;通过设置挑撑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防止支架的上半部分受力过大时产生弯折,避免梁侧模跑模,以固定梁侧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顶撑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顶撑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挑杆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中紧固腕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梁1,支架2,管件21,连接筒22,上接管221,螺杆23,球洞231,顶撑件3,固定板31,连接杆32,螺纹筒33,伸缩件4,套筒41,双头螺杆42,拉结筋5,挑杆6,通孔61,紧固腕62,C型板621,延伸部622,螺栓623,拉杆7。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包括:设置于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2;高度可调地连接于支架2的若干顶撑件3,通过调节顶撑件3的高度,以使得顶撑件3靠近梁侧模的端部与梁侧模相对;以及填塞于顶撑件3和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通过于梁侧模的两侧设置支架2,并于支架2上设置若干的顶撑件3,从而顶撑梁侧模,防止梁侧模掉落或者浇筑混凝土形成梁时梁侧模跑模,且该方式避免了传统施工中使用对拉螺栓等方式固定梁侧模,减少了梁施工完成后的后处理过程,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案例为,如图1所示,支架2包括立设于地面的若干管件21以及螺合于管件21的螺杆23,顶撑件3高度可调地连接于螺杆23;通过旋拧螺杆23,以改变螺杆23与管件21的重合部分的长度,使得支架2的高度与梁侧模的高度相匹配。
具体的,如图1所示,该管件21的截面呈圆形,管件21和螺杆23之间还连接有具有内螺纹的连接筒22,该连接筒22的顶部部分向内侧收缩形成上接管221,螺杆23螺合于该上接管221中,管件21的顶部抵顶上接管221的底部。
较佳地,通过改变螺杆23和上接管221的重合长度,以改变支架2的高度,方便该支架2对应于梁侧模。
较佳地,缓冲板为木方。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顶撑件3包括螺合于螺杆42的螺纹筒33、固定于螺纹筒33的连接杆32以及固定于连接杆32远离螺纹筒33的端部的固定板31;通过旋拧螺纹筒33,以调节若干顶撑件3的高度,并使得固定板31与梁侧模相对。
较佳地,固定板31的侧边向靠近梁侧模的方向弯折形成边沿,便于固定住缓冲板,提高该加固装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还包括长度可调地连接于相对的两个支架2之间的伸缩件4,通过调节伸缩件4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支架2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伸缩件4包括相对设置且固定于支架2的侧部的两个套筒41以及螺合于相对的两个套筒41的双头螺杆42;通过旋拧双头螺杆42,以改变双头螺杆42和套筒41的重合长度,从而改变伸缩件4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支架2之间的间距。
较佳地,该双头螺杆42的身部还螺合有顶紧螺母,当双头螺杆42螺合于套筒41后,旋拧顶紧螺母顶紧双头螺杆42两侧的套筒41,从而防止双头螺杆42转动,以维持伸缩件4的稳定性。
较佳地,如图1所示,伸缩件4固定连接于连接筒22,且该伸缩件4位于梁底部,以拉结相对的支架2,防止支架2过高,受力时发生弹性形变或移位,从而影响梁侧模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还包括固定于支架2且向远离梁侧模的方向延伸的挑杆6,滑设于挑杆6的紧固腕62以及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架2的顶部且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紧固腕62的拉杆7,拉杆7的长度可调;通过沿挑杆6的长度方向移动紧固腕62,并对应调节拉杆7的长度,以改变拉杆7和支架2之间的角度,以使得拉杆7、挑杆6和支架2形成三角形结构,从而加固支架2。
较佳地,如图4所示,该挑杆6的身部部分开设有通孔61,通过该通孔61穿设于螺杆23,以与支架2相连接;该挑杆6也可以是于螺母的相对的两侧焊接钢管形成。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紧固腕62包括套设于挑杆7且具有弹性的C型板621,C型板621的两端向外凸伸以形成延伸部622,拉杆7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C型板621;开设于延伸部622的通孔;以及穿设于通孔的螺栓623,通过螺母螺合于螺栓623并顶紧延伸部622,以收紧C型板621,从而使得紧固腕62固定于挑杆6。
较佳地,C型板621由铜或者合金制成。
较佳地,拉杆7为伸缩杆。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支架2的顶端开设有球洞231;拉杆7靠近球洞231的端部设置有与球洞231相匹配的球体,球体卡设于球洞231。
较佳地,还包括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支架2的拉结筋5,且拉结筋5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段,通过弯钩段钩住对应的支架2,以限制支架2向远离梁侧模的方向移动。
较佳地,该拉结筋5连接于上接管221。
本实用新型梁侧模的加固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将若干管件21立设于地面且均匀分布于梁侧模的两侧,并将连接筒22固定于管件21的顶部,将螺杆23螺合于连接筒22且对应于梁侧模从而形成支架2;
将伸缩件4的套筒固定于支架2靠近梁侧模的方向,将双头螺杆42螺合于套筒41,以使得伸缩件4拉结相对的支架2,防止支架2向靠近梁侧模的方向移动;
将拉结筋5的弯钩段钩设于支架2的上接管221;
将若干顶撑件3的螺纹筒33螺合于螺杆23,旋拧螺纹筒33,以调节若干顶撑件3之间的间距并使得固定板31对应于梁侧模,进而缓冲板填塞于顶撑件3和梁侧模之间的间隙,从而固定梁侧模;
将挑杆6的通孔61套设于螺杆23并固定于连接筒22的顶部,将紧固腕62套设于挑杆6,将拉杆7的一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紧固腕62且另一端的球体卡设于球洞231,进而使得紧固腕62沿挑杆6移动,以带动拉杆7与紧固腕62相连接的端部移动,进而改变拉杆7的长度,进而紧固腕62和挑杆6相固定,从而固定拉杆7,以支撑螺杆23;
于梁侧模处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梁1。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于所述梁侧模的两侧且固定于地面的两个支架;
高度可调地连接于所述支架的若干顶撑件,通过调节所述顶撑件的高度,以使得所述顶撑件靠近所述梁侧模的端部与所述梁侧模相对;以及
填塞于所述顶撑件和所述梁侧模之间的缓冲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间隔立设于地面的若干管件以及螺合于所述管件的螺杆,所述顶撑件高度可调地连接于所述螺杆;
通过旋拧所述螺杆,以改变所述螺杆与所述管件的重合部分的长度,使得所述支架的高度与所述梁侧模的高度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撑件包括螺合于所述螺杆的螺纹筒、固定于所述螺纹筒的连接杆以及固定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螺纹筒的端部的固定板;
通过旋拧所述螺纹筒,以调节若干所述顶撑件的高度,并使得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梁侧模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长度可调地连接于相对的两个支架之间的伸缩件;
通过调节所述伸缩件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包括相对设置且固定于所述支架的侧部的两个套筒以及螺合于相对的两个所述套筒的双头螺杆;
通过旋拧所述双头螺杆,以改变所述双头螺杆和所述套筒的重合长度,从而改变所述伸缩件的长度,以调节相对的两个所述支架之间的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且向远离所述梁侧模的方向延伸的挑杆,滑设于所述挑杆的紧固腕以及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的顶部且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紧固腕的拉杆,所述拉杆的长度可调;
通过沿所述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紧固腕,并对应调节所述拉杆的长度,以改变所述拉杆和所述支架之间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腕包括:
套设于所述挑杆且具有弹性的C型板,所述C型板的两端向外凸伸以形成延伸部,所述拉杆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所述C型板;
开设于所述延伸部的通孔;以及
穿设于所述通孔的螺栓,通过螺母螺合于所述螺栓并顶紧所述延伸部,以收紧所述C型板,从而使得所述紧固腕固定于所述挑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为伸缩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顶端开设有球洞;
所述拉杆靠近所述球洞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球洞相匹配的球体,所述球体卡设于所述球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模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架的拉结筋,且所述拉结筋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段,所述弯钩段钩住对应的所述支架,以限制所述支架向远离所述梁侧模的方向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16337.8U CN215671058U (zh) | 2021-06-01 | 2021-06-01 | 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216337.8U CN215671058U (zh) | 2021-06-01 | 2021-06-01 | 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71058U true CN215671058U (zh) | 2022-01-28 |
Family
ID=79973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216337.8U Active CN215671058U (zh) | 2021-06-01 | 2021-06-01 | 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671058U (zh) |
-
2021
- 2021-06-01 CN CN202121216337.8U patent/CN2156710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671058U (zh) | 梁侧模的加固装置 | |
CN210563399U (zh) | 一种混凝土结构梁模板固定装置 | |
CN210738112U (zh) | 一种建筑工程辅助放线装置 | |
CN217353535U (zh) | 一种楼板结构降板部位吊模加固装置 | |
CN216196640U (zh) | 一种模板背楞固定装置 | |
CN206530077U (zh) | 一种支撑架 | |
CN212773478U (zh) | 一种弧形模板支撑装置 | |
CN215107294U (zh) | 一种预制叠合板接缝处吊模专用夹具 | |
CN212743352U (zh) | 一种单侧支模模板与龙骨的加固装置 | |
CN213297142U (zh) | 一种混凝土柱模板加固结构 | |
CN210263915U (zh) | 一种免内撑、组合式钢制砼止水反坎模板加固装置 | |
CN114059578A (zh) | 一种可调节式施工电梯基础回顶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212773411U (zh) | 一种新型建筑外脚手架连墙装置 | |
CN112609588A (zh) | 下托可调式声屏障梁现浇桥面板支撑装置及现浇施工方法 | |
CN202625670U (zh) | 建筑塔机可调节附壁支撑装置 | |
CN219158540U (zh) | 一种建筑工程加固装置 | |
CN114427290B (zh) | 超高层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铝模爬架及施工方法 | |
CN220132928U (zh) | 一种冠梁模板加固结构 | |
CN215925693U (zh) | 一种y型墩柱的对拉结构 | |
CN213806532U (zh) | 一种连墙支座及脚手架连墙装置 | |
CN215671027U (zh) | 一种坡屋面角度可调模板顶托 | |
CN218441029U (zh) | 一种综合支架连接装置 | |
CN221165736U (zh) | 一种塔吊附着撑杆的固定结构 | |
CN210530388U (zh) | 一种简易拆卸式安全平网结构 | |
CN218479548U (zh) | 装配式侧模加固紧固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