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69234U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669234U CN215669234U CN202122036812.XU CN202122036812U CN215669234U CN 215669234 U CN215669234 U CN 215669234U CN 202122036812 U CN202122036812 U CN 202122036812U CN 215669234 U CN215669234 U CN 2156692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layer
- absorbing
- energy
- ro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公路综合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在透水沥青路面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之间设置雨水井,在雨水井上设置井篦,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邻近雨水井一端处设置路缘石,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和路缘石的下方设置透水砂石填充层,同时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的下方设置若干竖向支撑肋板,在竖向支撑肋板和透水砂石填充层的下方设置水泥砂浆找平层,在透水沥青路面的下方设置透水吸声层,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能充分发挥吸能导水护墩结合路面排水方式,能对落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上雨水以及透水沥青路面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上雨水紧急疏导,减少占用和耗费过多人力与物力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公路综合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背景技术
现阶段使用的大量隔离墩大多缓冲耗能不好,当汽车失控撞上后只能依靠自身的变形损坏吸能,变形能力和吸收能量的能力有限,常常会造成车毁人亡,尤其是破裂的碎片伤人更为严重,不能有效阻止危险发生,随着高速公路、城市立交等大量兴建及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此外道路隔离墩两侧往往一下雨就会形成地面积水或城市内涝,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可渗透地面的面积高速增长,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目前路面、街面铺设采用的都是水泥、沥青和地面砖,透水性极差,在下雨时,往往都是往路上流,往街上流,而不是往绿地里流,隔离墩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重中之重,所以通过建设隔离墩和市政排水道路相结合体系达到控制径流积存和防淹防洪效果非常重要,绿色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热岛效应,还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高楼大厦、马路不断增多,绿色植物逐渐减少,因为道路两侧无绿化或不足,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同时造成驾驶员视力疲劳,易出现交通事故,但是位于隔离墩上的植被很难实施绿化,同时也会给实施绿化作业的工人带来安全隐患,隔离墩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设施,主要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用来限定汽车的行驶或停驻区域,目前,隔离墩主要设置在公路及城市道路上,起到隔离作用,不仅防止交通事故,而且还可保持交通流畅,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将迅猛发展,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隔离设施的应用及种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隔离设施在交通安全和环保方面也日益显示出了其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能够同时解决环卫工人向植被浇水的作业压力和在公路上施工作业的风险程度、雨季道路积水严重问题、城市道路绿色植物逐渐减少导致车体产生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加大、市政洒水车作业频次和工作负荷过量问题、公路护墩防撞缓冲能力不强致使行车安全显著下降问题,本实用新型护墩两侧采用带有大量空心贯通腔口的多贯通口吸能铝板同时外表面外包有高密度聚氨酯泡棉,在发生撞击后不易发生多贯通口吸能铝板破碎对车体造成二次伤害现象,同时透水吸声层能大量吸收车体在透水沥青路面上运行产生的摩擦噪音,减少占用和耗费过多人力与物力资源,产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具有凸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主要包括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透水沥青路面(2)、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路缘石(4)、竖向支撑肋板(5)、透水砂石填充层(6)、水泥砂浆找平层(7)、路承重基(8)、人行路溢流管(9)、透水吸声层(10)、主集水沟(11)、导管(12)、沥青路溢流管(13)、沥青路排水槽(14)、格栅板(15)、水管(16)、雨水井(17)、井篦(18)、过量排管(19)、市政管网(20)、肋板通水过孔(21)、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景观盆(23)、盆底排水拦土网(24)、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器外壁(26)、器底封网(27)、器顶渗水隔土板(28)、活性炭吸附层(29)、陶粒净化层(30)、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鹅卵石过滤层(32)、滑水导坡脊板(33)、导坡脊板分板(34)、脊板初级溢流孔(35)、集水通道渠(36)、防积水管(37)、输送主管(38)、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美化植物(40)、植物根系(41)、培养土层(42)、吸水滋养折棒(43)、后续涵养箱涵(44)、警示光条(45)、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空心贯通腔口(48)和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的结构中,在透水沥青路面(2)上的中间位置设置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在透水沥青路面(2)的两侧设置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在透水沥青路面(2)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之间设置雨水井(17),在雨水井(17)上设置井篦(18),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邻近雨水井(17)一端处设置路缘石(4),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和路缘石(4)的下方设置透水砂石填充层(6),同时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的下方设置若干竖向支撑肋板(5),在竖向支撑肋板(5)和透水砂石填充层(6)的下方设置水泥砂浆找平层(7),在透水沥青路面(2)的下方设置透水吸声层(10),在水泥砂浆找平层(7)、透水吸声层(10)和雨水井(17)的下方设置路承重基(8),在邻近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处的透水沥青路面(2)上设置沥青路排水槽(14),在沥青路排水槽(14)上设置格栅板(15),设置过量排管(19)对雨水井(17)和市政管网(20)联通,在竖向支撑肋板(5)上设置若干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邻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互错开设置,在竖向支撑肋板(5)的下方等间距设置若干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在透水砂石填充层(6)中设置若干人行路溢流管(9),人行路溢流管(9)穿过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设置并且人行路溢流管(9)的一端和雨水井(17)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正下方的透水沥青路面(2)上设置主集水沟(11),设置水管(16)对主集水沟(11)和沥青路排水槽(14)联通,在透水吸声层(10)中设置沥青路溢流管(13),并且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两端和雨水井(17)联通,设置导管(12)对主集水沟(11)和沥青路溢流管(13)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结构的上方设置景观盆(23),在景观盆(23)下方的两侧分别设置后续涵养箱涵(44),设置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其上端设置在景观盆(23)中,下端设置在后续涵养箱涵(44)中,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两侧为器外壁(26),在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上方设置器顶渗水隔土板(28),在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下方设置器底封网(27),在器底封网(27)和器顶渗水隔土板(28)之间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活性炭吸附层(29)、陶粒净化层(30)、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鹅卵石过滤层(32),在景观盆(23)中设置培养土层(42),在培养土层(42)上方种植美化植物(40),美化植物(40)的下方为植物根系(41),设置吸水滋养折棒(43),其经过培养土层(42)并且穿过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伸进后续涵养箱涵(44)的底端,设置滑水导坡脊板(33),其两端和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侧上方固定连接,滑水导坡脊板(33)由两个导坡脊板分板(34)连接而成,在导坡脊板分板(34)上设置若干排脊板初级溢流孔(35)并且相邻排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错开设置,在景观盆(23)的底端中间处设置盆底排水拦土网(24),在盆底排水拦土网(24)的下方设置集水通道渠(36),设置输送主管(38),其上端和集水通道渠(36)联通,其下端和主集水沟(11)联通,设置防积水管(37),其一端和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中的陶粒净化层(30)联通,另一端和输送主管(38)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结构中的左右两侧设置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中设置若干空心贯通腔口(48),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的外侧以及上方设置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在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的外侧设置若干警示光条(45),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的主体结构由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砌成,在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景观盆(23)的侧壁以及底端、集水通道渠(36)的底端、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侧壁、后续涵养箱涵(44)的侧壁以及底端设置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
进一步地,过量排管(19)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低于沥青路溢流管(13)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以及人行路溢流管(9)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
进一步地,透水吸声层(10)采用玻璃纤维和细砂组成并且玻璃纤维均匀分散在细砂层中。
进一步地,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橡胶颗粒选用废弃汽车轮胎同时其体积百分比为15-30%。
进一步地,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选用合成高分子卷材制成,选择厚度为4.5-6.5mm的p型宽幅聚氯乙烯卷材或厚度为6.5-8.5mm的高密度聚乙烯。
进一步地,人行路溢流管(9)的口径和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的孔径尺寸大小相互匹配设置。
进一步地,在竖向支撑肋板(5)上设置若干排肋板通水过孔(21)并且相邻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互错开设置,同时滑水导坡脊板(33)由两个导坡脊板分板(34)连接而成,在导坡脊板分板(34)上设置若干排脊板初级溢流孔(35)并且相邻排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相互错开设置。
进一步地,活性炭吸附层(29)要形成均匀活性炭层同时活性炭吸附层(29)的厚度设置在60-90mm。
进一步地,陶粒净化层(30)的厚度设置在60-85mm同时陶粒填充粒径为6-9mm。
进一步地,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的厚度设置在60-80mm同时粗砂和瓜子片石粒径为11-16mm。
进一步地,鹅卵石过滤层(32)的厚度设置在65-85mm同时鹅卵石粒径为25-40mm。
进一步地,警示光条(45)和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之间采用树脂环氧胶热粘结。
进一步地,景观盆(23)、盆底排水拦土网(24)、器外壁(26)、器底封网(27)、器顶渗水隔土板(28)和后续涵养箱涵(44)均采用镀锌处置。
进一步地,人行路溢流管(9)和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水进入的小型溢流孔,其在人行路溢流管(9)和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上表面均匀分布,小型溢流孔孔径设置在16-29mm。
本实用新型安全综合设施使用程序是进入景观盆(23)中的水在小雨环境下大部分能顺利通过滑水导坡脊板(33)中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缓慢流下,再通过盆底排水拦土网(24)进入集水通道渠(36)进而通过输送主管(38)进入主集水沟(11),若在大雨环境下,进入景观盆(23)中的雨水不断增加,雨水大部分不能顺利通过滑水导坡脊板(33)中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缓慢流下,多余雨水会沿着导坡脊板分板(34)流进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经过滤净化后再进入后续涵养箱涵(44)储存,当后续涵养箱涵(44)中的水不断增加,液面不断升高直至达到防积水管(37)和陶粒净化层(30)的联通位置处时,雨水能通过防积水管(37)进入输送主管(38)再进入主集水沟(11),主集水沟(11)中的水能通过导管(12)、沥青路溢流管(13)进入雨水井(17),此后在炎热天气里,后续涵养箱涵(44)中过滤净化的水能通过吸水滋养折棒(43)不断向培养土层(42)中的植物根系(41)供给水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里,极大地减轻了市政洒水车的作业频次和工作负荷,极大地减轻了环卫工人向植被浇水的作业压力和在公路上施工作业的风险程度,同时在大雨季节里透水沥青路面(2)上的积水一部分能通过格栅板(15)、沥青路排水槽(14)、水管(16)进入主集水沟(11),透水沥青路面(2)上的积水另一部分能渗入透水吸声层(10)中的沥青路溢流管(13),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上的雨水能慢慢渗入透水砂石填充层(6),再进入人行路溢流管(9)流进雨水井(17),同时透水沥青路面(2)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上多余的雨水也能通过井篦(18)进入雨水井(17),解决了雨季道路积水的严重问题,当雨水井(17)中的水量不断增加时会通过过量排管(19)进入市政管网(20),同时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橡胶颗粒的设置以及培养土层(42)、后续涵养箱涵(44)的设置特别是当后续涵养箱涵(44)中含有水时,能极大地增加本实用新型公路吸能导水护墩的防撞缓冲作用,道路上的行车安全也会显著增加,本实用新型优势一举多得能够同时解决环卫工人向植被浇水的人工作业压力、雨季道路积水的严重问题、城市道路绿色植物逐渐减少导致车体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加大、市政洒水车作业频次和工作负荷过量问题、公路护墩防撞缓冲能力不强致使行车安全显著下降问题,本实用新型作为减少碰撞时对车辆和人员伤害的城市市政公路吸能导水护墩,能对车体和人员起到保护效果,护墩两侧采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设置有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和大量空心贯通腔口(48),若与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部分能量,减少对车体和人员伤害,同时外表面外包有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在发生撞击后不易发生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破碎对车体造成二次伤害现象,同时透水吸声层(10)的设置能够大量吸收车体在透水沥青路面(2)上运行产生的摩擦噪音,减少占用和耗费过多人力与物力资源,产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具有凸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能充分发挥吸能导水护墩结合路面的排水方式,能对落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上雨水以及透水沥青路面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上雨水紧急疏导,也能通过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对雨水过滤净化后再储存为后续涵养美化植物做准备,同时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中橡胶颗粒的设置以及培养土层、后续涵养箱涵的设置特别是当后续涵养箱涵中含有水时,能极大地增加本实用新型公路吸能导水护墩的防撞缓冲作用,本实用新型优势能够同时解决环卫工人向植被浇水的作业压力和在公路上施工作业的风险程度、雨季道路积水严重问题、城市道路绿色植物逐渐减少导致车体产生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加大、市政洒水车作业频次和工作负荷过量问题、公路护墩防撞缓冲能力不强致使行车安全显著下降问题,本实用新型护墩两侧采用带有大量空心贯通腔口的多贯通口吸能铝板同时外表面外包有高密度聚氨酯泡棉,在发生撞击后不易发生多贯通口吸能铝板破碎对车体造成二次伤害现象,同时透水吸声层能大量吸收车体在透水沥青路面上运行产生的摩擦噪音,减少占用和耗费过多人力与物力资源,产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具有凸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中吸能道路导水护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中竖向支撑肋板的示意图。
图5为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中滑水导坡脊板的示意图。
图6为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中导坡脊板分板的示意图。
图7为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中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的示意图。
图中:1为吸能道路导水护墩;2为透水沥青路面;3为透水混凝土人行路;4为路缘石;5为竖向支撑肋板;6为透水砂石填充层;7为水泥砂浆找平层;8为路承重基;9为人行路溢流管;10为透水吸声层;11为主集水沟;12为导管;13为沥青路溢流管;14为沥青路排水槽;15为格栅板;16为水管;17为雨水井;18为井篦;19为过量排管;20为市政管网;21为肋板通水过孔;22为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3为景观盆;24为盆底排水拦土网;25为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6为器外壁;27为器底封网;28为器顶渗水隔土板;29为活性炭吸附层;30为陶粒净化层;31为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2为鹅卵石过滤层;33为滑水导坡脊板;34为导坡脊板分板;35为脊板初级溢流孔;36为集水通道渠;37为防积水管;38为输送主管;39为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40为美化植物;41为植物根系;42为培养土层;43为吸水滋养折棒;44为后续涵养箱涵;45为警示光条;46为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7为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8为空心贯通腔口;49为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如图1~图7所示,主要包括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透水沥青路面2、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路缘石4、竖向支撑肋板5、透水砂石填充层6、水泥砂浆找平层7、路承重基8、人行路溢流管9、透水吸声层10、主集水沟11、导管12、沥青路溢流管13、沥青路排水槽14、格栅板15、水管16、雨水井17、井篦18、过量排管19、市政管网20、肋板通水过孔21、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景观盆23、盆底排水拦土网24、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器外壁26、器底封网27、器顶渗水隔土板28、活性炭吸附层29、陶粒净化层30、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鹅卵石过滤层32、滑水导坡脊板33、导坡脊板分板34、脊板初级溢流孔35、集水通道渠36、防积水管37、输送主管38、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美化植物40、植物根系41、培养土层42、吸水滋养折棒43、后续涵养箱涵44、警示光条45、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空心贯通腔口48和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的结构中,在透水沥青路面2上的中间位置设置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在透水沥青路面2的两侧设置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在透水沥青路面2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之间设置雨水井17,在雨水井17上设置井篦18,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邻近雨水井17一端处设置路缘石4,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和路缘石4的下方设置透水砂石填充层6,同时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的下方设置若干竖向支撑肋板5,在竖向支撑肋板5和透水砂石填充层6的下方设置水泥砂浆找平层7,在透水沥青路面2的下方设置透水吸声层10,在水泥砂浆找平层7、透水吸声层10和雨水井17的下方设置路承重基8,在邻近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处的透水沥青路面2上设置沥青路排水槽14,在沥青路排水槽14上设置格栅板15,设置过量排管19对雨水井17和市政管网20联通,在竖向支撑肋板5上设置若干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邻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互错开设置,在竖向支撑肋板5的下方等间距设置若干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在透水砂石填充层6中设置若干人行路溢流管9,人行路溢流管9穿过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设置并且人行路溢流管9的一端和雨水井17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正下方的透水沥青路面2上设置主集水沟11,设置水管16对主集水沟11和沥青路排水槽14联通,在透水吸声层10中设置沥青路溢流管13,并且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两端和雨水井17联通,设置导管12对主集水沟11和沥青路溢流管13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结构的上方设置景观盆23,在景观盆23下方的两侧分别设置后续涵养箱涵44,设置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其上端设置在景观盆23中,下端设置在后续涵养箱涵44中,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两侧为器外壁26,在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上方设置器顶渗水隔土板28,在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下方设置器底封网27,在器底封网27和器顶渗水隔土板28之间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活性炭吸附层29、陶粒净化层30、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鹅卵石过滤层32,在景观盆23中设置培养土层42,在培养土层42上方种植美化植物40,美化植物40的下方为植物根系41,设置吸水滋养折棒43,其经过培养土层42并且穿过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伸进后续涵养箱涵44的底端,设置滑水导坡脊板33,其两端和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侧上方固定连接,滑水导坡脊板33由两个导坡脊板分板34连接而成,在导坡脊板分板34上设置若干排脊板初级溢流孔35并且相邻排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错开设置,在景观盆23的底端中间处设置盆底排水拦土网24,在盆底排水拦土网24的下方设置集水通道渠36,设置输送主管38,其上端和集水通道渠36联通,其下端和主集水沟11联通,设置防积水管37,其一端和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中的陶粒净化层30联通,另一端和输送主管38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结构中的左右两侧设置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中设置若干空心贯通腔口48,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的外侧以及上方设置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在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的外侧设置若干警示光条45,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的主体结构由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砌成,在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景观盆23的侧壁以及底端、集水通道渠36的底端、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侧壁、后续涵养箱涵44的侧壁以及底端设置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
过量排管19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低于沥青路溢流管13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以及人行路溢流管9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
透水吸声层10采用玻璃纤维和细砂组成并且玻璃纤维均匀分散在细砂层中。
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橡胶颗粒选用废弃汽车轮胎同时其体积百分比为15-30%。
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选用合成高分子卷材制成,选择厚度为4.5-6.5mm的p型宽幅聚氯乙烯卷材或厚度为6.5-8.5mm的高密度聚乙烯。
人行路溢流管9的口径和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的孔径尺寸大小相互匹配设置。
在竖向支撑肋板5上设置若干排肋板通水过孔21并且相邻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互错开设置,同时滑水导坡脊板33由两个导坡脊板分板34连接而成,在导坡脊板分板34上设置若干排脊板初级溢流孔35并且相邻排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相互错开设置。
活性炭吸附层29要形成均匀活性炭层同时活性炭吸附层29的厚度设置在60-90mm。
陶粒净化层30的厚度设置在60-85mm同时陶粒填充粒径为6-9mm。
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的厚度设置在60-80mm同时粗砂和瓜子片石粒径为11-16mm。
鹅卵石过滤层32的厚度设置在65-85mm同时鹅卵石粒径为25-40mm。
警示光条45和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之间采用树脂环氧胶热粘结。
景观盆23、盆底排水拦土网24、器外壁26、器底封网27、器顶渗水隔土板28和后续涵养箱涵44均采用镀锌处置。
人行路溢流管9和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水进入的小型溢流孔,其在人行路溢流管9和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上表面均匀分布,小型溢流孔孔径设置在16-29mm。
本实用新型安全综合设施使用程序是进入景观盆23中的水在小雨环境下大部分能顺利通过滑水导坡脊板33中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缓慢流下,再通过盆底排水拦土网24进入集水通道渠36进而通过输送主管38进入主集水沟11,若在大雨环境下,进入景观盆23中的雨水不断增加,雨水大部分不能顺利通过滑水导坡脊板33中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缓慢流下,多余雨水会沿着导坡脊板分板34流进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经过滤净化后再进入后续涵养箱涵44储存,当后续涵养箱涵44中的水不断增加,液面不断升高直至达到防积水管37和陶粒净化层30的联通位置处时,雨水能通过防积水管37进入输送主管38再进入主集水沟11,主集水沟11中的水能通过导管12、沥青路溢流管13进入雨水井17,此后在炎热天气里,后续涵养箱涵44中过滤净化的水能通过吸水滋养折棒43不断向培养土层42中的植物根系41供给水分,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里,极大地减轻了市政洒水车的作业频次和工作负荷,极大地减轻了环卫工人向植被浇水的作业压力和在公路上施工作业的风险程度,同时在大雨季节里透水沥青路面2上的积水一部分能通过格栅板15、沥青路排水槽14、水管16进入主集水沟11,透水沥青路面2上的积水另一部分能渗入透水吸声层10中的沥青路溢流管13,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上的雨水能慢慢渗入透水砂石填充层6,再进入人行路溢流管9流进雨水井17,同时透水沥青路面2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上多余的雨水也能通过井篦18进入雨水井17,解决了雨季道路积水的严重问题,当雨水井17中的水量不断增加时会通过过量排管19进入市政管网20,同时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橡胶颗粒的设置以及培养土层42、后续涵养箱涵44的设置特别是当后续涵养箱涵44中含有水时,能极大地增加本实用新型公路吸能导水护墩的防撞缓冲作用,道路上的行车安全也会显著增加,本实用新型优势一举多得能够同时解决环卫工人向植被浇水的人工作业压力、雨季道路积水的严重问题、城市道路绿色植物逐渐减少导致车体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影响加大、市政洒水车作业频次和工作负荷过量问题、公路护墩防撞缓冲能力不强致使行车安全显著下降问题,本实用新型作为减少碰撞时对车辆和人员伤害的城市市政公路吸能导水护墩,能对车体和人员起到保护效果,护墩两侧采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设置有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和大量空心贯通腔口48,若与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部分能量,减少对车体和人员伤害,同时外表面外包有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在发生撞击后不易发生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破碎对车体造成二次伤害现象,同时透水吸声层10的设置能够大量吸收车体在透水沥青路面2上运行产生的摩擦噪音,减少占用和耗费过多人力与物力资源,产品相比现有技术而言具有凸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主要包括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透水沥青路面(2)、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路缘石(4)、竖向支撑肋板(5)、透水砂石填充层(6)、水泥砂浆找平层(7)、路承重基(8)、人行路溢流管(9)、透水吸声层(10)、主集水沟(11)、导管(12)、沥青路溢流管(13)、沥青路排水槽(14)、格栅板(15)、水管(16)、雨水井(17)、井篦(18)、过量排管(19)、市政管网(20)、肋板通水过孔(21)、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景观盆(23)、盆底排水拦土网(24)、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器外壁(26)、器底封网(27)、器顶渗水隔土板(28)、活性炭吸附层(29)、陶粒净化层(30)、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鹅卵石过滤层(32)、滑水导坡脊板(33)、导坡脊板分板(34)、脊板初级溢流孔(35)、集水通道渠(36)、防积水管(37)、输送主管(38)、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美化植物(40)、植物根系(41)、培养土层(42)、吸水滋养折棒(43)、后续涵养箱涵(44)、警示光条(45)、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空心贯通腔口(48)和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等,其特征在于:在透水沥青路面(2)上的中间位置设置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在透水沥青路面(2)的两侧设置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在透水沥青路面(2)和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之间设置雨水井(17),在雨水井(17)上设置井篦(18),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邻近雨水井(17)一端处设置路缘石(4),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和路缘石(4)的下方设置透水砂石填充层(6),同时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3)的下方设置若干竖向支撑肋板(5),在竖向支撑肋板(5)和透水砂石填充层(6)的下方设置水泥砂浆找平层(7),在透水沥青路面(2)的下方设置透水吸声层(10),在水泥砂浆找平层(7)、透水吸声层(10)和雨水井(17)的下方设置路承重基(8),在邻近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处的透水沥青路面(2)上设置沥青路排水槽(14),在沥青路排水槽(14)上设置格栅板(15),设置过量排管(19)对雨水井(17)和市政管网(20)联通,在竖向支撑肋板(5)上设置若干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邻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互错开设置,在竖向支撑肋板(5)的下方等间距设置若干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在透水砂石填充层(6)中设置若干人行路溢流管(9),人行路溢流管(9)穿过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设置并且人行路溢流管(9)的一端和雨水井(17)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正下方的透水沥青路面(2)上设置主集水沟(11),设置水管(16)对主集水沟(11)和沥青路排水槽(14)联通,在透水吸声层(10)中设置沥青路溢流管(13),并且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两端和雨水井(17)联通,设置导管(12)对主集水沟(11)和沥青路溢流管(13)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结构的上方设置景观盆(23),在景观盆(23)下方的两侧分别设置后续涵养箱涵(44),设置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其上端设置在景观盆(23)中,下端设置在后续涵养箱涵(44)中,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两侧为器外壁(26),在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上方设置器顶渗水隔土板(28),在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结构下方设置器底封网(27),在器底封网(27)和器顶渗水隔土板(28)之间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活性炭吸附层(29)、陶粒净化层(30)、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鹅卵石过滤层(32),在景观盆(23)中设置培养土层(42),在培养土层(42)上方种植美化植物(40),美化植物(40)的下方为植物根系(41),设置吸水滋养折棒(43),其经过培养土层(42)并且穿过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伸进后续涵养箱涵(44)的底端,设置滑水导坡脊板(33),其两端和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侧上方固定连接,滑水导坡脊板(33)由两个导坡脊板分板(34)连接而成,在导坡脊板分板(34)上设置若干排脊板初级溢流孔(35)并且相邻排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错开设置,在景观盆(23)的底端中间处设置盆底排水拦土网(24),在盆底排水拦土网(24)的下方设置集水通道渠(36),设置输送主管(38),其上端和集水通道渠(36)联通,其下端和主集水沟(11)联通,设置防积水管(37),其一端和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中的陶粒净化层(30)联通,另一端和输送主管(38)联通,在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结构中的左右两侧设置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中设置若干空心贯通腔口(48),在多贯通口吸能铝板(47)的外侧以及上方设置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在高密度聚氨酯泡棉(46)的外侧设置若干警示光条(45),吸能道路导水护墩(1)的主体结构由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砌成,在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景观盆(23)的侧壁以及底端、集水通道渠(36)的底端、紧急渗水净化贯通器(25)的侧壁、后续涵养箱涵(44)的侧壁以及底端设置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过量排管(19)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低于沥青路溢流管(13)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以及人行路溢流管(9)和雨水井(17)的联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透水吸声层(10)采用玻璃纤维和细砂组成并且玻璃纤维均匀分散在细砂层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高强橡胶混凝土导水护墩基体(39)中橡胶颗粒选用废弃汽车轮胎同时其体积百分比为15-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49)选用合成高分子卷材制成,选择厚度为4.5-6.5mm的p型宽幅聚氯乙烯卷材或厚度为6.5-8.5mm的高密度聚乙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人行路溢流管(9)的口径和人行路溢流管预留孔(22)的孔径尺寸大小相互匹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竖向支撑肋板(5)上设置若干排肋板通水过孔(21)并且相邻排肋板通水过孔(21)相互错开设置,同时滑水导坡脊板(33)由两个导坡脊板分板(34)连接而成,在导坡脊板分板(34)上设置若干排脊板初级溢流孔(35)并且相邻排的脊板初级溢流孔(35)相互错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活性炭吸附层(29)要形成均匀活性炭层同时活性炭吸附层(29)的厚度设置在60-9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陶粒净化层(30)的厚度设置在60-85mm同时陶粒填充粒径为6-9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其特征在于:粗砂瓜子片石混合层(31)的厚度设置在60-80mm同时粗砂和瓜子片石粒径为11-16mm,人行路溢流管(9)和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水进入的小型溢流孔,其在人行路溢流管(9)和沥青路溢流管(13)的上表面均匀分布,小型溢流孔孔径设置在16-29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36812.XU CN215669234U (zh) | 2021-08-27 | 2021-08-27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036812.XU CN215669234U (zh) | 2021-08-27 | 2021-08-27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669234U true CN215669234U (zh) | 2022-01-28 |
Family
ID=79956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036812.XU Active CN215669234U (zh) | 2021-08-27 | 2021-08-27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6692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0251A (zh) * | 2021-08-27 | 2021-10-26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
2021
- 2021-08-27 CN CN202122036812.XU patent/CN21566923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0251A (zh) * | 2021-08-27 | 2021-10-26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56225A (zh) | 一种多功能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 |
CN106522052B (zh) | 一种具有收集雨水和太阳能发电功能的城市道路结构 | |
CN107326996A (zh) | 带有雨水过滤净化及收集功能的调蓄系统 | |
CN104032793B (zh) | 用于居民小区道路的花园式抗雨水冲击系统 | |
CN106381794A (zh) | 一种多功能路缘石系统 | |
CN210395596U (zh) | 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 |
CN107143021B (zh) | 一种生物滞留池 | |
CN214362619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 |
CN106917522A (zh) |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室外停车位系统 | |
CN215669234U (zh)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
CN111535098A (zh) | 一种城镇道路绿化带、人行道雨水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109183532B (zh) | 一种依附于道路的北方城市雨水净化调蓄生态利用系统 | |
CN203977495U (zh) | 用于居民小区道路的花园式抗雨水冲击系统 | |
CN207109486U (zh) | 一种水循环降尘绿化道路 | |
CN219653844U (zh) | 一种机场隐蔽式生态排水系统 | |
CN204206806U (zh) | 溢流式雨水花园系统 | |
CN207608782U (zh) | 一种排水性能良好的生态嵌草砖路面结构 | |
CN104631279A (zh) | 一种空间利用路面的单元 | |
CN214271526U (zh) | 一种基于lid设施的道路 | |
CN206752237U (zh) | 隐形消防通道 | |
CN113550251A (zh) | 城市公路吸能导水防涝结构 | |
CN214301064U (zh) | 一种基于生态停车场的雨水渗透系统 | |
CN109457792B (zh) | 一种庭院雨水收集净化结构 | |
CN113863465A (zh) |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生态排水系统 | |
CN211210711U (zh) | 一种装配式景观设计用绿化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