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所列举的实施例之间可以适当的相互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为包含本数,“一个或多个”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并不意欲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每个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每种实现方式。如下描述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整篇申请中的多处,通过一系列实施例提供了指导,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形式使用。在各个实例中,列举仅作为代表性组,不应解释为穷举。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挂脖式按摩仪1000,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包括:
佩戴主机100,用以适配于用户颈部;
按摩组件200,包括第一连接件230、底座210和多个按摩件220,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可浮动地连接,所述底座2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以使所述底座210可沿颈部01径向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弹性浮动,所述底座210为弹性底座,所述按摩件220连接于所述底座210朝向用户颈部01一侧,多个所述按摩件220沿颈部01环向排布于所述底座210;
其中,所述底座210在径向上靠拢佩戴主机100浮动至最大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佩戴主机100之间的弹性变形力,大于所述底座210自身的弹性变形力。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佩戴主机100用于环抱在用户颈部01周侧,而所述按摩组件200位于所述佩戴主机100和用户身体的按摩部位之间,按摩组件200通过多个按摩件220对按摩部位进行按摩。用户身体的按摩部位可以是颈部01,即所述按摩组件200的按摩件220对颈部01按摩。当然按摩部位也可以包含用户肩部,即所述按摩组件200的一部分按摩件220对颈部01按摩,另一部分按摩件220可对肩部按摩。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按摩件220主要对颈部01按摩进行说明。
当用户佩戴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后,所述佩戴主机100由于存在自重力、以及存在自身弹性变形力,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佩戴主机100浮动下,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所述底座210存在作用力,使得按摩组件200与颈部01相贴合。所述底座210沿颈部环向延伸,底座210自身具有弹性形变力,即所述底座210可以适配颈部的大小而产生曲率变化,从而沿颈部环向排布于底座210的多个按摩件220可在底座210的弹性形变力作用下紧密贴合于颈部01。
在用户佩戴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的过程中,首先,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之后所述底座210为适配颈部01的直径大小产生曲率变化,从而底座210带动多个所述按摩件220整体向所述颈部01压紧,最终使得每一所述按摩件220都可紧密地贴合于颈部01。
所述底座210经第一连接件230可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是指所述底座210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作用下可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伸缩运动,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伸缩方向大致为颈部01的径向,从而使得多个所述按摩件220可在所述底座210的带动下朝所述颈部01的轴心靠拢压贴颈部01。所述按摩件220可相对所述底座210浮动,是指按摩件220可相对所述底座210伸缩运动,所述按摩件220相对所述底座210的伸缩方向大致为颈部01的径向。由于颈部01与圆柱体类似,则可将颈部01看作圆柱,则颈部01的径向是以颈部01作为圆柱体的径向作为参考,而颈部01的轴心是以颈部01作为圆柱体的轴心作为参考。由于颈部01的表面呈非规则的圆柱面,则每一所述按摩件220贴合于颈部01表面时,需要根据不同位置适配不同的伸缩程度,才能使得每一所述按摩件220都紧密压贴颈部01表面,以保证挂脖式按摩仪1000的佩戴舒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210可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也可以为表示为底座210能够相对佩戴主机100沿颈部01的径向浮动,且以颈部01的径向为轴进行摆动。由于所述底座210自身的弹性形变应力,小于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底座210的作用力,也就是小于第一连接件230与佩戴主机100之间的弹性作用力,以保证底座210对应颈部01进行变形时,仍能够相对佩戴主机100进行浮动,从而具有较好的浮动贴合性,且当颈部01活动时,按摩组件200具有较好的动态跟随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佩戴主机100包括两个自由端110和位于两个所述自由端110之间的连接臂120。所述连接臂120的中间部位与所述底座210弹性连接,以使得所述佩戴主机100平衡稳定地绕挂于颈部01上,保证佩戴舒适性。所述连接臂120的中间部位为距离两个所述自由端110相等的部位。所述连接臂120沿弧形曲线弯曲,从而使得所述佩戴主机100可环保于颈部01周侧。两个所述自由端110大致向下垂吊,从而拉动所述连接臂120向颈部01靠拢。当用户佩戴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时,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收缩,所述按摩件220相对所述底座210收缩。所述佩戴主机100用以保持佩戴稳定性,以及保证所述按摩件220可紧密贴合于颈部01,并且可向所述按摩件220通电,以使得所述按摩件220可对颈部01进行按摩。
可选的,所述佩戴主机100具有弹性形变性能,在两个自由端110受拉力作用张开后,可快捷地将佩戴主机100佩戴于颈部01,然后撤销对两个自由端110的拉力作用,两个自由端110回复至初始状态,从而使得佩戴主机100环保于颈部01周围,保证佩戴舒适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210大致沿弧形曲线延伸。所述底座210位于所述佩戴主机100靠近颈部01的一侧。所述底座210的形状大致与颈部01的外表面适配,以增强多个按摩件220与颈部01的贴合程度。所述底座210包括一个连接端211和由所述连接端211向两侧延伸出的浮动臂212。所述浮动臂212可在所述按摩件220适配颈部01后,用以适配颈部01大小而产生浮动形变。每一所述浮动臂212上可以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按摩件220。所述连接端21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所述连接端211位于所述底座210的中间处,所述连接端211大致相当于底座210的中间轴,以便于所述浮动臂21可摇摆浮动或者张开形变。位于所述连接端211两侧的所述浮动臂212可相互张开,以使得所述浮动臂212存在弹性形变力,并且所述浮动臂212将弹性形变力施加至所述按摩件220,使得所述按摩件220紧密压贴颈部01。所述浮动臂212的弹性形变应力小于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作用力,以使得所述浮动臂212的弹性形变优先于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
可选的,所述浮动臂212在所述连接端211的一侧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数量。位于所述连接端211两侧的浮动臂212分别邻近两个所述自由端110,以使得所述浮动臂212适配颈部01形状,两侧所述浮动臂212共同环抱于颈部01周侧。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按摩件220包括正面221和与所述正面221相对的背面222。所述正面221用以适配颈部01,与颈部01的表面贴合。所述背面222经弹性部件2220与所述底座210弹性连接。所述背面222与所述底座210之间存在间隙,以使得所述按摩件220可相对所述底座210浮动,从而便于每一所述按摩件220根据颈部01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的浮动。所述正面221大致呈圆弧曲面,以使得所述正面221可与颈部01表面适配贴合。所述按摩件220为刚性部件,以便于稳定所述正面221的曲率,便于正面221适配颈部01表面的曲率,从而不易产生形变,保证按摩件220与颈部01的贴合度。
可选的,每一所述浮动臂212可连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按摩件220。当所述浮动臂212上连接一个所述按摩件220时,一个所述按摩件220设置于所述浮动臂212远离所述连接端211的端部。当所述浮动臂212上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按摩件220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按摩件220沿所述浮动臂2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所述佩戴主机100包括机壳130和第二连接件140,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固定连接于所述机壳130朝向颈部01一侧,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可浮动地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壳130呈U形壳体。所述机壳130的两端构成所述自由端110部分,所述机壳130两端之间的部件构成所述连接臂120的部分。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设置于所述连接臂120。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固定连接所述机壳130位于两端中间的部分。所述机壳130内部具有腔体131,该腔体131内用以收容多个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可以是电路板、电池、芯片、天线、传感器等各种器件。所述机壳130对所述佩戴主机100的内部器件进行防护。
所述机壳130具有弹性形变性能,以使得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两自由端110可相互弹性张开。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机壳130相互独立,避免所述佩戴主机100与所述底座210的弹性作用力引起所述机壳130形变。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机壳1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一体成型,所述机壳130的结构强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结构强度,以保证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结构强度,从而保证所述佩戴主机100与所述底座210的浮动作用力足够大。所述机壳130也可采用非弹性结构,即所述机壳130始终保持在固定形态,以使得所述机壳130对内部器件具有较强防护性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包括第一顶端141和与所述第一顶端141相对的第一底端142。所述第一顶端141抵顶于所述机壳130,且受到所述机壳130的抵挡作用力。所述第一底端14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可浮动地配合。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包括第二顶端231和与所述第二顶端231相对的第二底端232。所述第二底端232与所述底座210的连接端2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端231与所述第一底端142可浮动地配合。所述第二顶端231与所述第一底端142的浮动配合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所述第二顶端231嵌入所述第一底端142浮动伸缩,或者所述第一底端142嵌入所述第二顶端231浮动伸缩。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底座210相互独立,以避免所述底座210受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弹性作用力引起形变。所述底座210的内应力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内应力,以使得所述底座210可根据颈部01大小产生弹性形变,保证所述按摩件220对颈部01的贴合紧密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机壳130分别采用不同材质,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机壳130的结构强度,以及所述底座21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分别采用不同材质,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底座210的结构强度,从而才能保证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弹性作用力足够大,即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按摩组件200的弹性作用力足够大,进而使得所述按摩件220可充分受压紧密贴合于颈部01。利用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和第一连接件230均为结构强度较大的部件,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和第一连接件230的浮动配合稳定性强,防止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晃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机壳130一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看作是所述机壳130的一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底座210一体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看作是所述底座210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所述机壳130可直接与所述底座210弹性连接,即所述机壳130设置结构强度较大的部位与所述底座210设置结构强度较大的部分弹性连接,从而保证所述佩戴主机100与所述按摩组件200的可浮动配合有效性。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130包括硬质弹性外壳132和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盖合的柔性内壳133,所述柔性内壳133靠近颈部01,所述柔性内壳133设有过孔134,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一端固定于所述硬质外壳朝向所述过孔134一侧,另一端与所述过孔134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过孔134配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可浮动地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内壳133至少形成于所述机壳130连接臂120靠近颈部01处。所述柔性内壳133的内应力小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从而减小所述机壳130位于连接臂120处的弯曲应力,便于所述机壳130弹性形变张开。所述机壳130主要靠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回弹性能,保证所述机壳130在撤销外部张力后仍可以回复至环抱颈部01的状态,以保证佩戴主机100佩戴于颈部01的有效性。所述过孔134设置于所述柔性内壳133的中间部位,即所述过孔134至两个所述自由端110距离相等。所述第一顶端141抵顶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内表面。所述第一底端142与所述过孔134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柔性内壳133和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之间,以保证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机壳130的稳固性,且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接收所述机壳130的推抵作用力,便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存在弹性作用力。由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抵顶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上,使得所述机壳130不会因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反作用力而产生形变。所述第一过孔134与所述第一底端142配合,保证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在所述机壳130的稳固性,防止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相对所述机壳130晃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底端142的端面与所述柔性内壳133的外表面大致平齐,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大致隐藏于所述柔性内壳133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之间,避免伸出部分过多而在底座210浮动时产生干涉。
由于所述第一底端142与所述过孔134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内嵌于所述机壳130内,所述第一连接件230需要部分嵌入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形成可浮动地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机壳130、第二连接件140和第一连接件230部分重叠,减小所述佩戴主机100与所述按摩组件200的堆叠厚度,从而优化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的体积。
可选的,所述第一底端142部分露出所述过孔134,使得所述第一底端142部分相对所述柔性内壳133凸出,从而增加所述第一顶端141至所述第一底端142的距离,进而可以增加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浮动行程,使得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的可浮动程度增大。
可选的,所述第一底端142位于所述柔性内壳133内侧。所述第一底端142端刚好与所述过孔134对应。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穿过所述过孔134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弹性连接,使得所述机壳130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有效防护,防止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进入灰尘杂质,避免灰尘杂质影响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配合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机壳130也可以是采用全硬质壳体,所述机壳130由硬质外壳和硬质内壳相盖合构成。所述硬质内壳的内应力小于所述硬质外壳的内应力,以便于所述机壳130受张力作用可以张开形变。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固定于所述硬质内壳背离所硬质外壳一侧。所述机壳130也可以是背离颈部01的外壳一部分设置硬质结构另一部分设置柔性结构,而靠近颈部01的内壳整体采用柔性壳体。所述外壳的硬质结构与所述第一顶端141固定连接,以便于所述机壳130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施加推顶作用力。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内应力大于所述柔性内壳133的内应力,便于所述机壳130受张力作用而张开形变。当然,所述机壳130采用柔性壳体,并非意味着所述机壳130完全无弹性回弹力,而是为了所述机壳130在受到张力作用下而张开形变,当对机壳130撤销张力作用后,所述机壳130仍然可以在一定的回弹作用力下回复至可环保颈部01的状态。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图7和图8,所述柔性内壳133设有硬质连接件135,所述硬质连接件135朝向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一端设有两个相对的卡勾136,所述过孔134设置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并位于两个所述卡勾136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远离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一端设有两个相对的扣合孔143和位于两个所述扣合孔143之间的连接柱144,两个所述扣合孔143分别与两个所述卡勾136插接配合,以使得所述卡勾136勾住所述连接柱144朝向端部,以并使得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卡合,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连接柱144可浮动地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内壳133由硬质连接件135和柔性壳体137构成。所述柔性壳体137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一体成型。所述柔性壳体137的内应力小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所述柔性壳体137在外部应力作用下可产生形变。所述柔性壳体137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相盖合。所述硬质连接件135将所述柔性壳体137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稳固连接,从而保证所述柔性内壳13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结构稳固性,避免所述柔性内壳133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之间产生缝隙,从而防止所述机壳130内混入灰尘和杂质。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为刚性件。所述硬质连接件135设有固定环1351,所述过孔134形成于所述固定环1351内侧。所述固定环1351外周侧壁与所述柔性壳体137连接。所述卡勾136形成于所述固定环1351朝向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一端。所述卡勾136与所述固定环1351之间设置加强筋,以保证所述卡勾136与所述固定环1351的结构稳固性。
可选的,所述卡勾136与所述固定环1351一体成型,加强所述卡勾136与所述固定环1351的稳固性。
可选的,所述柔性壳体137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均采用塑胶材质,所述柔性壳体137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经一体注塑成型。
可选的,两个所述卡勾136的相对方向大致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两个自由端110相对方向平行,从而避免所述机壳130受张力形变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晃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也可以是在所述固定环1351上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所述卡勾136。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对应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扣合孔14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在第一底端142设有第一底板145,所述第一底板145与所述柔性壳体137连接所述固定环1351处抵触,以便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卡合。所述第一底板145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相对。所述扣合孔143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145。所述连接柱144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145朝向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一侧,以便于所述第二连接可嵌入所述连接柱144,并可浮动地连接所述连接柱144。当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卡合时,所述卡勾136穿过所述扣合孔143,所述卡勾136的端部勾住所述连接柱144远离所述第一底板145的端部。所述固定环1351抵持于所述第一底板145,从而使得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卡合稳固。
可选的,为了增强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底板145背离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一面设有与所述过孔134配合的固定凸台146,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可穿过所述固定凸台146与所述连接柱144连接。所述固定凸台146的端面与所述固定环1351远离所述卡勾136的一面平齐,所述固定环1351远离所述卡勾136的一面与所述柔性内壳133的外表面平齐,即所述第一底端142的端面与所述柔性内壳133的外表面平齐。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所述连接柱144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可浮动地配合,从而增加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可浮动行程,并且保证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浮动稳定性,避免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左右晃动,即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可浮动方向大致稳定在所述连接柱144的长度方向上。
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还包括由第一底板145的四周朝向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延伸的第一侧板147。所述第一侧板147远离所述第一底板145的边缘构成所述第一顶端141。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朝向所述柔性内壳133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第一侧板147远离所述第一底板145的边缘卡合于所述卡槽内,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顶端141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抵顶,并固定连接。由于所述第一侧板147形成于所述第一底板145的周侧,使得所述第一侧板147形成边框结构,从而利用所述第一侧板147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固定连接,以加大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稳固性能,并且增加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推顶作用力。所述连接柱144的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47的内侧,以实现对所述连接柱144防护,保证所述连接柱144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有效浮动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底板145在所述连接柱144的外围还设有两个相对的螺钉柱,所述螺钉柱经螺钉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螺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结构更加稳固。
可选的,所述第一底板145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分别呈两个反向弯曲的弧形板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底板145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之间形成类似三角形结构,以加大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结构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内壳133设有朝向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内凹的凹槽1321,所述过孔134设置于所述凹槽1321底部,所述底座21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处形成凸台213,所述凸台213在所述底座210朝所述佩戴主机100靠拢时,与所述凹槽1321配合。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质连接件135设置于所述凹槽1321底部。所述柔性内壳133的内侧对应所述凹槽1321处形成延伸凸台,所述硬质连接件135的卡勾136由所述延伸凸台向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硬质连接件135距离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更近,即所述硬质连接件135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在所述机壳130内结构排布更加紧凑,以提高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机壳130的稳固性。所述底座210可经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机壳130浮动,从而使得所述凸台213可运动至与所述凹槽1321相配合的状态,此时按摩件220受底座210的弹性作用力以及受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作用力,所述按摩件220紧密压贴颈部01,而且利用所述凸台213与所述凹槽1321配合,进而限制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机壳130在非浮动方向上移动,以保持佩戴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凸台213的顶面至所述凹槽1321的底面决定了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浮动行程,从而达到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和第一连接件230进行浮动限位目的,防止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和第一连接件230超过极限浮动距离,避免造成第二连接件140和第一连接件230损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图8和图9,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还包括弹性压缩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所述佩戴主机100之间的弹性件300,所述弹性件300用以提供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远离所述佩戴主机100的弹性回复力,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过孔134配合的一端向连接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一端开设滑动孔148,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在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作用力下与所述滑动孔148滑动配合。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300接收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推顶力,从而产生弹性形变,并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产生弹性作用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带动所述底座210及多个所述按摩件220紧密压贴于颈部01。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应力构成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力。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应力小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作用力,以便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弹性件300,从而使得所述弹性件300产生压缩形变。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连接柱144浮动配合,从而使得所述弹性件300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相对浮动过程中,产生弹性形变。当用户佩戴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时,所述弹性件300预压缩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所述佩戴主机100,所述弹性件300始终提供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远离所述佩戴主机100的弹性回复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可带动所述底座210及按摩件220使得颈部01形变,而相对佩戴主机100浮动。例如,在用户佩戴挂脖式按摩仪1000运动的过程中,颈部01产生形变,为了保证按摩件220始终紧密压贴颈部01,则弹性件300始终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提供弹性回复力,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根据颈部01形变而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例如,在挂脖式按摩仪1000适配粗细不同的颈部01时,所述弹性件300也根据颈部01粗细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弹性回复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根据颈部01粗细不同而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
为了便于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件230部分伸入所述滑动孔148,并与所述滑动孔148滑动配合,即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孔148设置于所述连接柱144,以便于所述滑动孔148的深度,从而增加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滑动行程,即增加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浮动行程。为了进一步增加底座210与佩戴主机100的浮动行程,并且优化佩戴主机100内部空间,所述连接柱144朝向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一端延伸有相对的两个凸起1441,两个所述凸起1441可进一步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进行滑动导向,从而增加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滑动行程,进而进一步增加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浮动行程。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300部分收容于所述滑动孔148内,以增加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滑动配合稳定性,避免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左右晃动。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300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以实现所述底座210弹性连接于所述佩戴主机100。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还设有与所述滑动孔148连通的内腔149,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封盖所述内腔149远离所述滑动孔148的开口,并且设有朝向所述滑动孔148的固定凸起1312。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滑动孔148配合的一端设有沉孔233,所述弹性件300一端套设于所述固定凸起1312上,另一端收容于所述沉孔233。所述内腔149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147和所述第一底板145之间,所述连接柱144朝向所述第一顶端141延伸的一端位于所述内腔149。所述内腔149的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顶端141,以便于所述弹性件300经过所述内腔149抵持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所述固定凸起1312与所述连接柱144相对设置,并与所述连接柱144之间存在间隙,以便于所述弹性件300在所述固定凸起1312和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之间弹性形变。所述第二顶端231在所述滑动孔148内滑动,以及与两个所述凸起1441滑动配合。所述沉孔233由所述第二顶端231朝向所述第二底端232延伸。所述弹性件300远离所述固定凸起1312一端收容于所述沉孔233,以便于增加所述弹性件300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稳固性,以及增加所述弹性件30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稳固性。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300为弹簧。所述弹性件300的一端内周侧壁与所述固定凸起1312的外周侧壁紧密配合,所述弹性件300的另一端外周侧壁与所述沉孔233的内周侧壁紧密配合,以增强所述弹性件300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稳固性。
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设有第二侧板234和第二底板235。所述第二底板235形成于所述第二底端232。所述第二侧板234远离所述第二底板235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二顶端231。所述沉孔233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234和所述第二底板235之间。所述弹性件300远离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底板235,以将弹性作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所述第二侧板234呈环形筒状。所述第二侧板234的外周侧面与所述滑动孔148的内周侧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底端142在所述滑动孔148的内周侧面沿周向设有第一限位凸缘1421。所述第二顶端231在所述第二侧板234的外周侧面沿周向设有第二限位凸缘2311。所述第二限位凸缘2311的外周侧面与所述滑动孔148的内周侧面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凸缘1421的内周侧面与所述第二侧板234的外周侧面滑动配合。当所述第二顶端231滑动至所述第一底端142时,所述第一限位凸缘1421抵挡所述第二限位凸缘2311继续朝远离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方向滑动,防止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脱离滑动配合状态。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佩戴主机100与所述底座210的弹性连接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例如,所述弹性件300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柔性内壳133,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也可以是所述弹性件300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硬质连接件135,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也可以是所述弹性件300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所述弹性件300也可以是一端直接固定连接所述底座210,另一端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部件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300还可以是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一体的弹性结构,所述弹性件300也可以是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一体的弹性结构,也可以是与所述底座210一体的弹性结构,所述弹性件300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一体的弹性结构。例如,所述弹性件300为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一体的塑胶弹片,所述弹性件300远离硬质弹性外壳132的一端弹性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或所述底座210。所述弹性件300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一体的金属弹片,所述弹性件300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或者是抵持于所述硬质弹性外壳132,或者是抵持于所述柔性内壳133。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和图10,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在所述滑动孔148内壁设置第一止转部1481,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滑动孔148配合的外壁设有第二止转部239,所述第一止转部1481对所述第二止转部239滑动导向,并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转动,以限制所述按摩组件20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绕所述滑动孔148的中心轴线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止转部1481为设置于所述滑动孔148内壁的导滑凸起,所述第二止转部239为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凸缘2311上的导滑凹槽。所述第一止转部1481还设置于所述凸起1441的内壁上,以增加所述第一止转部1481与所述第二止转部239的滑动配合行程。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设有两个相对的第一止转部1481,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设有两个相对第二止转部239。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所述第一止转部1481与所述第二止转部239滑动导向配合,除了可以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的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转动,还可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140和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始终保持在沿颈部01径向滑动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止转部1481也可以是设置于所述滑动孔148内壁的凹槽,所述第二止转部239是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234外周侧壁的导滑凸起。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连接所述底座210的部件至所述柔性内壳133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滑动行程,即所述第二底端232至所述凹槽1321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滑动行程。由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滑动行程等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第一连接滑动的其中一个极限位置为所述第二顶端231滑动至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限位凸缘2311与所述第一限位凸缘1421抵触时的位置,另一个极限位置为所述第二底端232滑动至所述第一底端142的位置,即所述凸台213的端面滑动至抵触所述凹槽1321的底面的位置,故当所述第一限位凸缘1421与所述第二限凸缘2311抵持时,所述凸台213的端面至所述凹槽1321的底面的距离大致等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相对滑动行程。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底端232嵌入至所述凸台213内部连接所述底座210,从而增加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底座210的稳固性,而且也保证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滑动配合安全性,防止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脱离,也防止所述底座21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脱离,以及防止所述机壳1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脱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11和图12,所述按摩组件200还包括与所述底座210固定连接的硬质稳固件240,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卡合连接,以便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快速拆卸维护。具体的,所述硬质稳固件240设有两个相对的插孔2401,第一连接件230远离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一端设有两个卡扣238,两个所述卡扣238分别插入两个所述插孔2401,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扣合。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也可以经螺钉或销钉进行可拆卸连接,以保证硬质稳固件240与第一连接件20快速拆卸维护。
更为具体的,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包括第三底板241和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三底板241周缘的第三侧板242。所述两个插孔2401开设于所述第三底板241,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两个卡扣238卡合于所述第三底板241。所述第三侧板242与所述第三底板241之间形成固定配合孔243,所述固定配合孔243与所述第二底端232插接配合,以增加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稳固性,防止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摇摆晃动,以保证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始终同轴设置,避免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倾斜摇摆,影响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三侧板242所围合成的环形框的轴心可以看作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轴心,所述第二侧板234所围合成的环形框的轴心可以看作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始终同轴,即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底座210始终在垂直第一连接件230与第二连接件140滑动方向上的平面保持静止,以保证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浮动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在所述第三底板241的外周侧壁设有连接凸缘244。所述底座210与所述连接凸缘244稳固连接。所述连接凸缘244固定于所述凸台213的端部,以便于所述第三底板241下沉于所述凸台213内部,便于所述第二底端232内嵌于所述凸台213内部。
可选的,两个所述插孔2401邻近所述第三侧板242,且位于所述第三底板241的直径方向上相对。两个所述卡扣238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235背离所述第二顶端231一侧。所述卡扣238与所述第二止转部239正对,即两个所述卡扣238相对的方向平行两个所述第二止转部239相对的方向,从而保证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浮动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底板235的边缘设有卡扣凹槽,所述卡扣238设置于所述卡扣凹槽内,从而可以增长所述卡扣238长度,并且不用整体增加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长度,进而使得所述卡扣238的弹性性能增强,以便于所述卡扣238插入所述插孔2401。更进一步,为了增强所述卡扣238的弹性形变性能,所述卡扣238设有穿孔,以使得所述卡扣238更容易弯曲形变,并且保证所述卡扣238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连接稳固性。所述卡扣238穿过所述插孔2401的一端勾住所述第三底板241背离所述第二底板235一面,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稳固。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经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与所述底座210稳固连接,从而便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底座210组装,以及便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将浮动弹性力传递至所述底座21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直接与所述底座210稳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远离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部237,所述硬质稳固件240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237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246,以使得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组装定位。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部237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235。所述第二定位部246设置于所述第三底板241。所述第一定位部237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的轴心偏离。所述第二定位部246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轴心偏离。当所述第一定位部237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46定位配合时,可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反向装配,防止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装配错位,并保证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相对所述底座210的位置正确,进而便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带动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部237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235背离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一面的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部246为设置于所述第三底板241的定位孔。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定位部237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235的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部246为设置于所述第三底板241的定位柱。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1、图12和图13,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设有第一线缆孔2301,所述硬质稳固件240设有第二线缆孔2402,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与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相错开,所述挂脖式按摩仪1000包括穿过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和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的导电线缆500,所述导电线缆50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按摩件220和所述佩戴主机10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开设于所述第二底板235,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开设于所述第三底板241。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235的通孔,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为设置于第三底板241的通孔,以便于所述导电线缆500穿过所述第二底板235和所述第三底板241,从而便于连接所述机壳130内部功能器件的导电线缆500穿过所述第二底板235和所述第三底板241,并经所述底座210连接所述按摩件220。
可选的,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靠近所述第一定位部237设置。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46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46相对的方向大致垂直所述两个所述插孔2401的相对方向,以保证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与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足够错开,以便于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与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之间的引导路径增加,从而便于导电线缆500走线排布。
可选的,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朝向所述第二底板235的开口端周缘设有倒角面,所述倒角面便于导电线缆500穿过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并且减小对导电线缆500的摩擦损伤。当然,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的开口端周缘也可以设置倒角面,进一步保证导电线缆500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底座210相对佩戴主机100浮动,所述导电线缆500可根据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浮动程度进行弯曲形变。例如,当底座210靠拢佩戴主机100浮动时,所述导电线缆500邻近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所述第二连接件140的部分收缩弯曲形变;当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远离浮动时,所述导电线缆500邻近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第二连接件140的部分舒展卡拉直形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之间存在线缆组装腔250,所述导电线缆500包括连接所述佩戴主机100的第一线缆510和连接所述按摩件220的第二线缆520,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线缆510及第二线缆520的端子组530,所述端子组530收容于所述线缆组装腔250,以使所述第一线缆510与所述第二线缆520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缆510远离所述第二线缆520的一端与所述佩戴主机100连接。所述第二线缆520远离所述第一线缆510的一端与所述按摩件220连接。所述端子组530包括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可拆卸连接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线缆510,所述第二端子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线缆520。当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线缆510与所述第二线缆520连接导通,当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拆卸分离时,所述第一线缆510与所述第二线缆520分离断开。通过所述第一线缆510与所述第二线缆520可连接导通或分离断开,从而便于所述底座210与佩戴主机100拆卸维护。
具体的,所述线缆组装腔250由所述第二底板235背离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一面向另一面延伸。当好所述第二底板235与所述第三底板241抵触后,所述第三底板241封盖所述线缆组装腔250的开口,从而便于所述端子组530稳固于所述线缆组装腔250内。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端子组530稳固于所述线缆组装腔250内,并且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线缆510孔2301的内径,以防止所述第一端子经所述第一线缆孔2301脱离所述线缆组装腔250,以及防止所述第二端子经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脱离所述线缆组装腔250,从而避免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端子分离,保证所述端子组530连接所述第一线缆510和所述第二线缆520的稳固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浮动方向,以及所述按摩件220与所述底座210的浮动方向均是平行颈部01的径向,为了增加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灵活性,方便颈部01可扭动,所述底座210在垂直颈部01径向上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可存在一定幅度的摆动。例如,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可左右摆动,从而使得颈部01左右扭动,增加挂脖式按摩仪1000的佩戴舒适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图9和图14,所述底座210连接所述佩戴主机100处设有可弹性形变部219,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形变允许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摆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210经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30连接所述佩戴主机100,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设置于所述底座210连接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处。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设置于所述凸台216。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固定连接所述第三侧板242远离所述第三底板241的边缘。当所述底座210受到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摆动的应力作用时,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受应力作用产生形变,所述底座210的其中一些浮动臂212可靠拢所述佩戴主机100,而另一侧的一些浮动臂212远离佩戴主机100翘起,形成所述底座210相对佩戴主机100摆动。当所述底座210所受到的摆动应力作用撤销后,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在自身弹性应力作用下可带动所述底座210回复至初始状态,即所述底座210在所述连接端211两侧的浮动臂212均距离佩戴主机100相等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满足所述底座210可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存在一定程度的摆动,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之间还设置间距,所述间距满足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沿颈部01径向的浮动,还满足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摆动,以增加所述底座210的灵活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210包括柔性座体218与所述柔性座体218固定连接的连接支架217,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设置于所述柔性座体218,所述按摩件220弹性连接于所述连接支架217背离所述柔性座体218一侧,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为所述柔性座体218的减薄结构,所述连接支架217带动所述按摩件220沿颈部01周侧贴合于颈部01。所述柔性座体218的结构强度小于所述连接支架217的结构强度,从而所述柔性座体218受较小作用力即可产生弹性形变。
可选的,所述连接支架217与所述柔性座体218层叠设置,或者所述连接支架217与所述柔性座体218一体成型。
所述连接支架217主要为多个所述按摩件220提供环抱颈部01的抱紧力,以使得多个所述按摩件220可紧密贴合颈部01。所述连接支架217大致呈U形环状。所述连接支架217可随颈部01粗细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形变,进而可以适配直径大小不同的颈部01,以使得多个按摩件220针对任意不同粗细的颈部01均可以紧密贴合颈部01。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为所述柔性座体218的一部分。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与所述连接支架217之间存在空隙,以便于所述柔性座体218连接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处可受力产生形变,且防止柔性座体218的形变应力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避免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形变作用影响所述按摩件220贴合颈部01。所述柔性座体218远离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部分与所述连接支架217紧密贴合,从而对所述连接支架217有效防护。所述柔性座体218位于所述连接支架217和所述柔性内壳133之间。利用所述柔性座体218和所述柔性内壳133相邻近,从而方便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相靠拢,且可以减小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相互冲撞作用力,保证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安全性,而且防止所述佩戴主机100和所述底座210夹持颈部01皮肤,防止产生疼痛感。
可选的,所述连接支架217与所述按摩件220一体连接,以便于保证所述底座210的稳固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210还包括与所述柔性座体218固定连接的弹性骨架2181。所述弹性骨架2181为所述柔性座体218提供弹性支撑力,以保证所述底座210的弹性变形力,以使得底座210可抱紧颈部01。所述弹性骨架2181可层叠于所述柔性座体218与所述连接支架217之间,也可以嵌入所述柔性座体218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为所述柔性座体218的减薄结构是指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为所述柔性座体218厚度减薄的部分。即所述柔性座体218连接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处的厚度小于所述柔性座体218远离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厚度。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为所述柔性座体218内应力较小的部分,从而便于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产生形变,增加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可摆动的灵动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形成于所述连接端211的一部分,所述柔性座体218远离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部分形成于所述浮动臂212的一部分。所述连接支架217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及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正对的部分形成所述连接端211的另一部分,以及远离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部分形成所述浮动臂212的另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与所述连接凸缘244抵触,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一体成型,以增加所述柔性座体218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的稳固性,且保证所述柔性座体218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图14和图15,所述按摩件220弹性连接于所述底座210。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并且所述底座210在所述佩戴主机100的作用力下,对所述按摩件220存在弹性作用力,使得所述按摩件220相对所述底座210浮动。多个所述按摩件220相互独立地相对所述底座210浮动,以使得每一所述按摩件220根据颈部01位置不同而适配不同的浮动程度。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按摩件220与所述连接支架217之间设置柔性部229,所述柔性部229的形变应力小于所述连接支架217的弹性应力,以使得所述按摩件220经所述柔性部229可浮动地连接所述连接支架217,以及经所述柔性部229可相对所述连接支架217摆动。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部229具有弹性,所述柔性部229在受力后可产生收缩形变,并在撤销受力后可回复至自然舒展状态。所述柔性部229的形变应力小于所述连接支架217的弹性应力,且还小于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应力,使得所述柔性部229可轻易根据颈部01的肌肉变化而产生形变,进而实现所述按摩件220相对所述底座210浮动。所述柔性部229的形变应力构成所述底座210对所述按摩件220的弹性力。所述柔性部229具有连接所述连接支架217的第一端2291和连接所述按摩件220的第二端2292。所述第二端2292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端2291的外径,从而便于所述第二端2292以所述第一端2291作为支点而相对所述连接支架217浮动,即带动所述按摩件220相对所述底座210浮动。由于所述柔性部229在所述非颈部01径向上并未其他限位结构,从而柔性部229还可以在非颈部01径向上产生形变,以使得按摩件220可在非颈部01径向上相对所述底座210摆动。例如,当颈部01局部肌肉扩张或收缩,所对应的按摩件220可在所述柔性部229的弹性力作用下根据局部肌肉的变动而形成不同程度的浮动及摆动,以保证按摩件220始终可紧密压贴于颈部01。当所述按摩件220相对所述底座210摆动时,由于所述第二端2292较细,从而可以将所述第二端2292当作转动支点,所述按摩件220以所述第二端2292作为转动支点相对所述底座210做微小幅度的摆动,进而将所述按摩件220看作类似跷跷板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2291与所述连接支架217一体成型。所述第一端2291的弹性应力小于所述连接支架217。
可选的,所述按摩件220包括上盖228和按摩片227。所述上盖228与所述第二连接端211一体成型。所述按摩片227与所述上盖228盖合。所述背面222形成于所述上盖228背离所述按摩片227一面。所正面221形成于所述按摩片227背离所述上盖228一面。所述按摩片227用以贴合于颈部01。所述上盖228的形变应力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端211的形变应力,以保证所述按摩件220始终呈可按压颈部01的状态,避免按摩件220卷曲收缩。
可选的,所述按摩片227可以是电极片、振动部件、发热部件、发光部件、理疗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按摩件220设置一个所述按摩片227,所述底座210上间隔地排布多行及多列所述按摩片227,每行所述按摩片227沿颈部环向间隔地排布,每列所述按摩片227沿颈部长度方向间隔地排布。例如,所述底座210上排布四个所述按摩片227,四个所述按摩片227分两行两列间隔地排布于所述底座210,每一行所述按摩片227沿颈部01环向间隔地排布,且每一行所述按摩片227上间隔地排布两个所述按摩片227。每一列所述按摩片沿颈部01长度方向间隔地排布。由于每一行所述按摩片227沿颈部01环向排布,从而便于在颈部01环向上可以贴合更多的按摩片227,而每一列所述按摩片227沿颈部01长度方向排布,从而便于在颈部01长度方向上可以贴合更多的按摩片227。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210上也可以是间隔地排布六个所述按摩片227,六个所述按摩片227分两行三列排布于所述底座210上,即每一行间隔排布三个所述按摩片227,每一列间隔排布两个所述按摩片227。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部229也可以采用其他弹簧、或弹片、或橡胶件等弹性器件代替。所述柔性部229也可以是采用两端粗中间细的结构,两端较粗的端部分别连接所述底座210和所述按摩件220,中间细的部分以满足柔性部229可形变的性能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座体218具有与所述连接支架217贴合的主体部2181和由所述主体部2181延伸出的凸起部2182,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设置于所述凸起部2182远离所述主体部2181处,所述主体部2181、凸起部2182和可弹性形变部219一体成型,所述主体部2181、凸起部2182和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厚度逐渐减小。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2181远离所述硬质稳固件240,所述凸起部2182和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构成所述凸台216。通过所述主体部2181、凸起部2182和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厚度逐渐减小,从而使得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弹性应力变小,以使得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满足所述底座210可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摆动的要求,且使得所述底座21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之间无缝的连接。通过所述主体部2181、凸起部2182和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内应力逐渐减小,从而使得所述柔性座体218可呈现应力渐变的结构,以满足在简化底座210结构排布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底座210与佩戴主机100连接的优异性能,避免在底座210与佩戴主机100的连接结构上排布较多的器件,防止底座210相对底座210的摆动出现干涉或无法复位的问题。利用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设置于所述凸起部2182远离所述主体部2181,进而可增大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与所述主体部2181的距离,也就可增大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及所述佩戴主机100至所述主体部2181的距离,进而更加提高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灵活运动的性能。
具体的,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和所述凸起部2182与所述连接支架217之间围合形成空腔,所述按摩组件200还包括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空腔并抵顶所述连接支架217的抵顶件260,所述抵顶件260接收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力,并将弹性力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所述空腔为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形变提供空间,以避免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形变应力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并且可增加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的形变幅度。所述抵顶件260抵顶所述连接支架217,以使得所述连接支架217在所述抵顶件260的抵顶作用下环抱颈部01,从而使得多个按摩件220均可紧密压贴颈部01。所述抵顶件260包括受力端261和推顶端262。所述推顶端262的端面呈弧形曲面状,以使得所述推顶端262适配连接支架217的表面形状。所述受力端261与弹性连接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器件固定,从而使得所述受力端261可接收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力。所述受力端261接收佩戴主机100的弹性力后,通过所述推顶端262作用于所述连接支架217,从而使得所述连接支架217受力环抱于颈部01周侧。利用所述推顶端262抵持于所述连接支架217,从而便于所述底座210在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摆动时,所述推顶端262可部分分离所述连接支架217,而连接支架217的摆动应力经所述抵顶件260传递至所述佩戴主机100,防止影响所述底座210与所述佩戴主机100浮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顶件260远离所述连接支架217一端与连接所述佩戴主机100的部件固定连接。所述底座210经硬质稳固件240、第一连接件230及第二连接件140弹性连接于所述机壳130。由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40与所述机壳13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0浮动配合,故所述抵顶件26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或第一连接件230任意一者固定连接,均可使得所述抵顶件260可接收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力。
可选的,所述抵顶件26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三底板241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一面设有连接凸台。所述受力端261设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凸台与所述连接凹槽配合,以使得所述抵顶件26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凸台与所述第二线缆孔2402避开,以保证所述导电线缆500可经所述空腔连接至所述按摩件220的按摩片227。所述受力端261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可经螺钉、或经胶水、或经销钉固定连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三底板241上设置通孔结构,所述受力端261经通孔结构穿过所述第三底板241与所述第二底板235固定连接,以实现所述抵顶件26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直接固定,从而满足所述抵顶件260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接收弹性力抵顶于所述连接支架217。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抵顶件260与所述硬质稳固件240固定连接,或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固定连接,均是间接与所述佩戴主机100弹性连接,间接接收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力。当然,也可以是将所述抵顶件260、硬质稳固件240和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整体一体化形成一个部件,从而简化所述底座210连接所述佩戴主机100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底座210利用所述柔性座体218与所述连接支架217之间的空腔对所述抵顶件260进行防护,并且便于抵顶件260在所述空腔内活动,以增加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的灵活运动的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座体218与所述连接支架217之间也可以是设置完全实心结构,即利用所述柔性座体218的实心部分与所述连接支架217进行抵持,从而利用所述柔性座体218的实心部分将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力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顶件260直接接收所述佩戴主机100对所述底座210的弹性力,所述抵顶件260远离所述连接支架217的一端与所述佩戴主机100弹性连接。即所述抵顶件260与所述底座210的柔性座体218固定连接,且所述抵顶件260远离所述连接支架217一端与所述弹性件300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抵顶件260还与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机壳130滑动配合。例如,所述抵顶件260包括受力部、浮动配合部、连接部和抵持部。所述受力部与所述弹性件300的一端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弹性件300可在所述受力部和所述佩戴主机100的机壳130之间产生弹性形变,进而所述受力部可接收所述弹性件300的反作用力。所述浮动配合部与所述受力部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浮动配合部可与所述机壳130稳定地浮动配合。所述浮动配合部可与所述硬质连接件135浮动配合,从而保证所述抵顶件260与所述机壳130的浮动配合稳定性。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可弹性形变部219固定连接,以保证所述柔性座体218与所述抵顶件260固定,且便于所述底座210相对所述佩戴主机100摆动。所述抵持部264与所述连接支架217抵持,以便于所述抵顶件260将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力直接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以避免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力损失,使得所述抵顶件260可完全将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力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例如,相较于利用多个部件将所述弹性件300的弹性力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则容易出现多个部件之间位移或者活动,导致弹性力丢失,而利用所述抵顶件260直接作用于所述连接支架217,则可以使得弹性件300的弹性力完全传递至所述连接支架217,保证所述底座210的受力稳定性。
以上是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申请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