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51495U -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51495U
CN215651495U CN202120590875.7U CN202120590875U CN215651495U CN 215651495 U CN215651495 U CN 215651495U CN 202120590875 U CN202120590875 U CN 202120590875U CN 215651495 U CN215651495 U CN 215651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blation
catheter
outer diameter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9087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梦瑶
林航
沈磊
梁波
孙毅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ongd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9087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514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51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514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消融系统包括能量输出装置和消融导管,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消融导管选择性输送消融能量;消融导管包括管体和导管头端,导管头端与管体的远端相连,导管头端包括电极装置,电极装置包括轴向分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位于电极装置的头端,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绝缘件连接;使得消融导管能够实现双极脉冲消融、单极脉冲消融和射频效果,尤其使消融导管还能用于肾动脉的脉冲消融,使消融方式更为灵活和方便。

Description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背景技术
高血压(HTN,是High Twisted Nematic的缩写)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难题。据估计,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预计到2025年将增加至15亿;每年有超过900万人死亡归因于高血压并发症,如心肌梗死、中风和肾功能衰竭。现有的降血压治疗完全是建立在多种降压药的选择和组合使用,虽然有多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但仍有10%-15%的高血压患者服用可耐受剂量的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或服用4种或4种以上降压药物,在一定时间内(至少>1月)也无法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40/90mmHg以下),称为顽固性高血压。研究表明,收缩压(SBP)升高20mmHg会使心脏病和中风的死亡率增加一倍;相比之下,下降10mmHg可使中风率降低41%。
肾动脉交感神经激活是高血压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交感神经系统对血压的影响。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型介入治疗技术,它可通过射频消融或者冷冻消融去除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即通过股动脉穿刺和血管造影,将特制的射频消融导管或者冷冻消融导管导入肾动脉,发出射频能量或者冷冻能量破坏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也即通过阻断肾动脉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来治疗高血压,从而显著降低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在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的临床实验采用的是射频消融(RF)和冷冻消融,分别是以释放热量和低温的形式达到消融的效果,但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对消融区域组织的破坏缺乏选择性,可能对邻近组织造成损伤,另外,射频消融对导管和组织的贴靠要求比较高。近年来新兴起的脉冲消融(PFA),通过释放脉冲电场能量的方式,对细胞进行选择性消融,在细胞膜上形成纳米级的小孔而导致细胞凋亡,它具有在不加热情况下损伤细胞的优点,并具有细胞/组织选择性,可保护周围关键组织结构。但是同一套消融导管无法兼容多种消融模式,在消融过程中需要频繁更换导管,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而且也增加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此外,目前的脉冲消融导管也不适用于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致使通过消融治疗高血压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影响了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旨在通过双电极构造使同一套消融导管能够兼容脉冲消融和射频消融,而且使消融导管还可用于肾动脉脉冲消融,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从而提升同一套消融导管的使用灵活性,并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极装置,包括轴向分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电极装置的头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绝缘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为0.15mm~1.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的轴向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长度为0.1mm~1.5mm,所述第二电极的轴向长度和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长度之和为3.0mm~4.5mm,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端面至所述第一电极的远端端面的轴向距离为0.25mm~3.0mm。
优选地,所述电极装置还包括中空管,所述中空管的远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并同轴设置;所述中空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外径;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套设于所述中空管上,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相连接的远端部和近端部,所述近端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远端部的外径,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套设于所述近端部上,所述远端部的远端面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所述远端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外径与所述远端部的近端面的外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中空管具有流体输送通道,所述第一电极上设置有第一灌注孔,所述中空管上设置有第二灌注孔,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第三灌注孔,所述第一灌注孔和所述第二灌注孔均与所述流体输送通道流体连通,所述第三灌注孔与所述第二灌注孔流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电极上均设有第一导线孔,所述中空管的侧壁内设置有第二导线孔,所述第二电极的侧壁内设置有轴向贯穿孔;所述第一电极的温度传感器的导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线孔、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导线孔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导线孔;所述第一电极的导线穿过所述第二导线孔;所述第二电极的温度传感器的导线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导线中的至少一者穿过所述轴向贯穿孔。
优选地,所述电极装置还包括磁定位传感器,用于定位所述电极装置的位置;所述磁定位传感器为管状结构并套设于所述中空管上;所述磁定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中空管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且所述磁定位传感器被配置为暴露出所述中空管上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灌注孔。
优选地,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绝缘件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的近端设置内螺纹孔,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远端的台阶面和近端的内螺纹孔,所述台阶面具有外螺纹,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具有外螺纹头;所述台阶面的外螺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的外螺纹头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极装置的远端端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弧角度小于或等于90°。
优选地,所述圆弧面的圆弧角度大于或等于5°。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消融导管,包括管体和导管头端,所述导管头端与所述管体的远端相连,所述导管头端包括任一所述的电极装置。
优选地,所述电极装置具有流体输送通道;所述消融导管还包括流体输送管,所述流体输送通道与所述流体输送管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灌注孔,所述灌注孔与所述流体输送通道流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导管头端还包括至少一个环电极,至少一个所述环电极套设在所述管体的远端,至少一个所述环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保持一预设距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消融系统,包括能量输出装置以及任一所述的消融导管,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消融导管选择性输送消融能量,所述消融能量包括脉冲消融和/或射频消融能量。
优选地,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同时输送电脉冲,并形成单极或双极脉冲消融,或者,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输送射频电流,以进行射频消融;或者,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输送电脉冲或者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输送射频电流,以使脉冲消融和射频消融交替进行。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中,通过两个电极前后放置,可以实现双极脉冲放电,该消融导管可用于肾动脉消融,从而可以通过消融完全阻断肾动脉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当然,本申请中的消融导管还可用于其他部位消融(比如:心脏消融、支气管消融等)或者其他病症的消融,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中,既可以选择射频消融,也可以选择脉冲消融,或者射频消融和脉冲消融交替进行,在消融过程中,手术操作者可根据手术部位复杂性、患者实际情况或医生经验选择更适合的能量方式实施消融,从而可达到更精确全面地消融,大大减少手术的复杂性,增强了手术可操作性,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中,两个电极轴向分布,进一步地,通过对电极轴向尺寸的构造设计,使两个电极尽可能地同时贴靠组织进行脉冲消融,消融的效果更好,消融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消融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消融导管的导管头端的放大示意图;
图2b为图2a中的导管头端沿A-A连线的剖面图;
图3a-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和中空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a-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极和绝缘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导管头端的三维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消融导管在肾动脉血管内进行消融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消融导管与组织接触时的脉冲电场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导管头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的导管头端沿B-B连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电极;1-1-第一灌注孔;1-2-第二灌注孔;1-3-第一导线孔;1-4-第二导线孔;2-第二电极;2-1-第三灌注孔;2-2-轴向贯穿孔;3-第一绝缘件;31-远端部;32-近端部;3’-第二绝缘件;4-环电极;5-管体;6-手柄旋钮;7-手柄;8-脉冲能量接口;9-射频能量接口;10-流体接口;12-中空管;13-近端区段;14-磁定位传感器;15-导管头端;16-热电偶的导线;17-第二电极的导线;18-第一电极的导线;19-流体输送管;S1-肾动脉血管;S2-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示意图进行了详细的表述,但这些示意图仅为了便于详述本实用新型实例,不应对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另外,以下说明内容的各个实施例分别具有一或多个技术特征,然此并不意味着使用本实用新型者必需同时实施任一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或仅能分开实施不同实施例中的一部或全部技术特征。换句话说,在实施为可能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并视设计规范或实作需求,选择性地实施任一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或者选择性地实施多个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借此增加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弹性。
本文中,“近端”和“远端”是从使用产品的医生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和“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该产品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医生的一端,而“远端”和“头端”通常是指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另外,术语“周向”通常指的是围绕消融导管的轴线的方向;术语“纵向”通常指的是平行于消融导管的轴线的方向;术语“横向”通常指的是垂直于消融导管的轴线的方向。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a,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消融导管,该消融导管包括管体5和导管头端15,导管头端15与管体5的远端相连,导管头端15用于与组织贴靠实施消融或信号提取。导管头端15包括电极装置,所述电极装置包括两个轴向分布的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第一电极1位于电极装置的头端。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结合处设置有第一绝缘件3,第一绝缘件3用于连接该两个电极,并使该两个电极电隔离。本实用新型对第一绝缘件3的材料没有要求,例如第一绝缘件3的材料可以是液晶高分子材料或其他电绝缘材料。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两个电极既可以提取信号进行电位标测,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相反极性的两个电极实现双极放电脉冲消融,还可根据情况选择相同极性的两个电极实现单极放电脉冲消融,另还可根据情况选择至少一个电极进行射频放电消融。如此构造,通过两个电极即可实现双极放电脉冲消融,达到更好的消融效果。应理解,脉冲消融可以在不加热情况下选择性地损伤细胞,在细胞膜上形成纳米级的小孔而导致细胞凋亡,具有不产生热效应和细胞/组织选择性的优点,可保护周围关键组织结构,同时还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医患双方受射线影响的时间,因此,脉冲消融更为安全和可靠。
在该实施例中,消融导管可以单独进行射频消融,也可单独进行脉冲消融,还可在脉冲消融和射频消融之间来回切换,使得消融过程中,手术操作者可根据手术部位复杂性、患者实际情况或医生经验选择更适合的能量方式实施消融,从而达到更精确全面地消融,大大减少手术的复杂性,增强手术可操作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在该实施例中,前后布置的两个电极能与组织更好的贴靠,保证在消融过程中两个电极同时贴靠组织进行消融,消融的效果好,消融效率高,尤其这样的电极构造,使得消融导管可用于肾动脉消融,从而可以通过消融完全阻断肾动脉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由此提升了消融导管的使用灵活性,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消融导管也可用于心脏肺静脉的消融、支气管消融或其他部位的消融,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尤其进行双极脉冲消融时,与单极脉冲消融相比,可以减少消融过程中的肌肉刺激,改善消融的效率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的绝缘距离优选为0.15mm~1.5mm,也即,本实施例中,绝缘距离也是第一绝缘件3位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之间的部分的厚度。应理解,当实施脉冲消融时,由于脉冲电场在两电极间以正负电极信号释放,此时,若电极间距离过小,易产生电火花现象及低温等离子效应,若电极间距离过远,则会对电场强度产生影响。为此,将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设计为0.15mm~1.5mm,该绝缘距离能够保证电场能量强度并且不产生电离,而且还能保证两个电极(即1和2)能够最大程度同时接触组织,增大病灶的有效电场覆盖,进一步提升消融效果和消融效率。
请参考图2b和3b,所述消融导管还包括流体输送管19,用于向导管头端15输送生理盐水,以便于射频消融时灌注生理盐水进行降温,避免温度过高。所应理解,用于射频消融灌注降温的除了生理盐水,还可以是其他冷却介质。同时所述电极装置具有流体输送通道,所述流体输送通道与流体输送管19连通。进一步地,第一电极1和/或第二电极2上设置有灌注孔,所述灌注孔与所述流体输送通道流体连通。
请参考图3a-1和图2b,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装置还包括中空管12;中空管12的远端与第一电极1固定连接并同轴设置;一方面便于利用中空管12构造流体输送通道,另一方面便于通过中空管12紧密地连接第一绝缘件3和两个电极,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效避免两个电极脱落或松动等问题。
优选地,第一电极1上设置有第一灌注孔1-1,例如6个第一灌注孔1-1,第一灌注孔1-1沿第一电极1的周向分布,优选均匀分布,第一灌注孔1-1与中空管12的内腔(即流体输送通道)流体连通。此外,中空管12靠近第一电极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灌注孔1-2,例如3-4个第二灌注孔1-2,第二灌注孔1-2沿中空管12的周向和/或轴向分布,优选均匀分布,第二灌注孔1-2也与中空管12的内腔流体连通,且第二灌注孔1-2与第二电极2的内部流体连通。进一步地,第二电极2上设置有第三灌注孔2-1,第三灌注孔2-1优选为多个,多个第三灌注孔2-1沿第二电极2的周向和/或轴向分布,优选均匀分布。第三灌注孔2-1与第二电极2的内部流体连通,第二灌注孔1-2也与第二电极2的内部流体连通,因此,生理盐水等冷却介质可通过第二灌注孔1-2流入第二电极2的内部,再通过第三灌注孔2-1释放。进一步地,流体输送管19布置在中空管12内,并可使用胶水粘接固定,或其他方式固定。
返回参考图1,管体5的近端通常设置有手柄组件,用于对整个导管进行手术操作控制。进一步地,流体输送管19的一部分穿设在中空管12内,另一部分贯穿管体5和手柄组件,在手柄组件的近端与流体接口10连接。流体接口10用于连接灌注设备,用于盐水等液体的灌注。
请参考图2b和图3b,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中空管12外依次组装第一绝缘件3和第二电极2,即第一绝缘件3套设于中空管12上,第二电极2的远端套设于第一绝缘件3上。其中第一绝缘件3的远端和第一电极1的近端可通过胶水粘结或卡扣等方式连接,使两者彼此牢固连接在一起。第二电极2的远端也可通过胶水或其他方式与第一绝缘件3固定连接。
请参考图3a-2,并结合图2b,第一绝缘件3优选包括相连接的远端部31和近端部32,近端部32的外径小于远端部31的外径,第二电极2套设于近端部32上,远端部31的远端面与第一电极1固定连接。更优选地,第一绝缘件3的远端部31的外径和第一电极1的外径相同,可以保证两者组装后过渡顺滑以形成光滑的表面。优选地,第二电极2的远端外径与远端部31的近端面的外径也相同,保证两者组装后过渡顺滑也形成光滑的表面。通过远端部31的尺寸设计和近端部32的设置,增大了第一绝缘件3与第二电极2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第一绝缘件3与第二电极2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3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连接的接触面还可以预先进行打磨处理,以增加摩擦力,使得三者连接更为牢固。
优选地,第二电极2包括相连接的远端区段(未标注)和近端区段13(见图3a-2,图3b),所述近端区段13的外径小于所述远端区段的外径,且近端区段13的外径小于管体5的内径,从而近端区段13与管体5的远端组装,使管体5的远端套装在近端区段13上。优选地,管体5的远端的外径与第二电极2的远端区段的近端面的外径相同,同样可保证两者组装后过渡顺滑以形成光滑的表面。本申请对远端区段的外径变化不作限制,例如是,图2b中的远端区段为外径相同的圆柱体结构,又例如,图6b中远端区段的远端设有外螺纹头,或其他合适的结构。
进一步地,导管头端15还包括磁定位传感器14,用于定位导管头端15和电极装置的位置。如图2b所示,第二电极2内设置有中空的磁定位传感器14,磁定位传感器14套装在中空管12上,磁定位传感器14设置在中空管12和第二电极2之间。磁定位传感器14可使用胶水固定。进一步地,磁定位传感器14被配置为暴露出中空管12上的至少部分第二灌注孔1-2,以防止磁定位传感器14封堵第二灌注孔1-2。
请参考图2a和图2b,在管体5的远端优选设置至少一个环电极4,用于提取信号,方便进行电位标测。环电极4与第二电极2的近端之间间隔一段距离以形成电隔离,环电极4距离第二电极2的近端端面优选为1.0mm-5mm,更优选为2mm。此处,应理解,第二电极2的近端端面是指近端区段13的远端端面。
返回参考图1,所述手柄组件可包括手柄旋钮6和手柄7,手柄旋钮6设置在管体5的近端,手柄旋钮6近端连接手柄7,手柄7近端设置有脉冲能量接口8和射频能量接口9。手柄旋钮6用于控制导管头端15的位置和方向。进一步地,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既通过导线与脉冲能量接口8连接,同时也通过导线与射频能量接口9连接。脉冲能量接口8用于连接脉冲发生器,实现脉冲能量消融。射频能量接口9用于连接射频仪,实现射频能量消融。脉冲能量接口8和射频能量接口9既可以分别单独使用,实现单独的双极脉冲能量消融和单独的射频能量消融。脉冲能量接口8和射频能量接口9也可以同时使用,通过对脉冲能量和射频能量进行切换进行消融模式的转换。在其他实施例中,脉冲能量接口8和射频能量接口9可以合并为一个接口,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射频仪或脉冲发生器或者射频脉冲一体式仪器,使用者可以有选择地使用脉冲消融或者射频消融或者脉冲射频交替消融,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手柄7近端还设置有信号接口(图中未示出),信号接口可通过信号显示仪即时反应导管性能(包括温度、压力、心电信号等信息),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第一电极1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二电极2的轴向长度;如图2a所示,第一电极1的轴向长度L1优选为0.1mm~1.5mm,第二电极2的轴向长度为L2,L1和L2的总和优选为3.0mm~4.5mm;以此保证两个电极可以同时接触组织。进一步地,第二电极2的远端端面至第一电极1的远端端面的轴向距离优选为0.25mm~3.0mm;如此构造,可以进一步保证两个电极都可以和组织良好接触,有利于获取信号,也更有利于两电极同时贴靠组织,便于双极放电。优选地,第一电极1的头端有较大的圆角设计,防止尖端放电,同时保持第一电极1和组织接触时更倾向于导管头端15的侧壁接触,使得待消融部位最大程度地接触两个电极。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设置为头电极,第二电极2设置为环电极,第一电极1设置成一个较小轴向长度的头电极,一方面更有利于心电信号的获取,另一方面,当导管头端接触组织时,更有利于两电极同时贴靠组织,便于双极放电。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内还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两个电极消融时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高烧伤组织。温度传感器优选为热电偶。
如图3a-1所示,在第一电极1的内部设置热电偶,并在第一电极1上设置第一导线孔1-3,热电偶可以用胶水粘接或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第一电极1的第一导线孔1-3内。如图3a-2和3b所示,第一电极1上的热电偶的导线16依次穿过第一电极1、第一绝缘件3、第二电极2,并进一步穿入管体5,进而在手柄7的近端与信号接口连接。进一步地,在第一绝缘件3上设置有第一导线孔1-3,在第二电极2上也设置第一导线孔1-3,使得第一电极1内的热电偶的导线16在穿过第一电极1的第一导线孔1-3后依次穿入第一绝缘件3上的第一导线孔1-3和第二电极2上的第一导线孔1-3,再进入管体5。
如图3a-1所示,并结合图3b所示,中空管12的侧壁中设置有轴向延伸的第二导线孔1-4,第二导线孔1-4用于穿设第一电极1的导线18。如图3a-2所示,并结合图3b所示,第二电极2的侧壁中设置有轴向贯穿孔2-2,第二电极2的热电偶导线和第二电极的导线17中的至少一者穿过所述轴向贯穿孔2-2。两个电极的导线和热电偶的导线均贯穿管体5后在导管近端与相应的接口连接。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导线不受内部流体影响,使得这些导线都布置在流体输送管19的周围且相互独立地布置,从而有效避免导线断裂或传导不畅等问题。
请参考图4,所述消融导管可在肾动脉血管S1内进行消融,通过导管头端15释放消融能量,可以完全阻断肾动脉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限于此,所述消融导管也可用于心脏肺静脉的消融,还可以适用于其他部位的消融。
进一步参考图5,当导管头端15与组织S2接触后进行脉冲电场消融时,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分别为相反极性的电极,产生脉冲电场,两个电极同时贴靠组织S2进行脉冲消融,消融效果好,消融效率高。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融导管,可以改善消融效果,提高消融效率。
进一步地,导管头端15的远端端面进行大圆弧设计,既避免消融过程中尖端电弧放电,又保证了与组织贴靠处结合面的光滑圆弧过渡,使得导管头端15与组织倾向于倾斜接触,更有利于两电极同时贴靠组织,便于双极放电。更进一步地,导管头端15的远端端面的圆弧面的圆弧角度优选小于或等于90°,即在电极的中心轴线上设置圆心,圆心与圆弧两端形成的夹角优选小于或等于9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5°。
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a和图6b,第一电极1与第二绝缘件3’螺纹连接,第二绝缘件3’与第二电极2亦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增加了两个电极与绝缘件的连接稳定性,有效防止电极脱落等。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二电极2上设置第二灌注孔2-1,且第二电极2的内腔作为流体输送通道,流体输送管19直接插入第二电极2或插入磁定位传感器1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的近端设置内螺纹孔,第二绝缘件3’具有远端的台阶面和近端的内螺纹孔,所述台阶面具有外螺纹,第二电极2的远端具有外螺纹头,使得所述台阶面的外螺纹与第一电极1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第二电极2的外螺纹头与第二绝缘件3’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此外,整个电极装置被配置为具有均一的外径,使整个电极装置的外表光滑而避免损伤组织,进一步地,整个电极装置的远端面进行大圆弧设计,既避免消融过程中尖端电弧放电,又保证了与组织贴靠处结合面的光滑圆弧过渡,使得导管头端15与组织倾向于倾斜接触,更有利于两电极同时贴靠组织,便于双极放电。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消融系统,包括所述消融导管和能量输出装置,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消融导管选择性输出消融能量,所述消融能量包括脉冲消融和/或射频消融能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能量输出装置为射频仪,射频仪通过射频能量接口9将高频电流传递至消融导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能量输出装置为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通过脉冲能量接口8将脉冲电流传递至消融导管,实现脉冲场消融。在实际应用时,可选择脉冲发生器:向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同时输送电脉冲,并形成单极脉冲消融,此情况下,两个电极的极性相同,或者,向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同时输送电脉冲,并形成双极脉冲消融,且两个电极的极性相反。又可选择射频仪,向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的至少一个输送射频电流,以进行射频消融。或者,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选择性地向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输送电脉冲或者向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的至少一个输送射频电流,以使脉冲消融和射频消融交替进行。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消融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消融导管与能量输出装置的连接状态,从而控制消融方式(包括射频消融、单极脉冲消融、双极脉冲消融),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能量输出装置集成射频仪和脉冲发生器功能于一体,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消融的方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此外,所述控制装置可以采用现有的PLC控制器、单片机、微处理器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本申请公开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能够知晓如何选择。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消融导管后,手术操作者可根据手术部位复杂性、患者实际情况或医生经验选择适合的能量方式进行消融,从而达到更精确全面地消融,大大减少手术的复杂性,增强了手术可操作性,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消融导管与组织的贴靠性好,两个电极可以同时贴靠组织进行消融,消融的效果好,消融效率高,尤其的,消融导管既可用于肾动脉消融,又可用于心脏肺静脉的消融,还可以进行其他部位的消融,应用场景更广,使用更为灵活和方便。此外,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既将脉冲消融和射频消融功能集成于同一个导管,又可以在射频消融期间实现冷盐水灌注,进一步保证了消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当本实用新型的消融导管用于肾动脉消融时,可以通过脉冲消融完全阻断肾动脉交感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两个电极轴向分布,尤其通过对电极轴向尺寸的构造设计,使两个电极尽可能地同时贴靠组织进行脉冲消融,消融效果更好,消融效率更高。
所应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创新虽然来源于消融导管及其消融技术领域,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电极装置也可应用于标测导管技术。还所应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创新虽然来源于肾脏消融,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于心脏消融,支气管消融等不同部位的消融,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轴向分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电极装置的头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通过绝缘件连接;所述绝缘件包括相连接的远端部和近端部;
所述远端部的外径大于所述近端部的外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远端部的远端面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套设于所述近端部上,或者,所述远端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近端部的外径,所述第一电极套设于所述远端部上,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设置在所述近端部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为0.15mm~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极的轴向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长度为0.1mm~1.5mm,所述第二电极的轴向长度和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长度之和为3.0mm~4.5mm,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端面至所述第一电极的远端端面的轴向距离为0.25mm~3.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绝缘件的近端部的外径小于远端部的外径;
所述电极装置还包括中空管,所述中空管的远端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并同轴设置;所述中空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外径;所述第一绝缘件套设于所述中空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外径与所述远端部的近端面的外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具有流体输送通道,所述第一电极上设置有第一灌注孔,所述中空管上设置有第二灌注孔,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第三灌注孔,所述第一灌注孔和所述第二灌注孔均与所述流体输送通道流体连通,所述第三灌注孔与所述第二灌注孔流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绝缘件和所述第二电极上均设有第一导线孔,所述中空管的侧壁内设置有第二导线孔,所述第二电极的侧壁内设置有轴向贯穿孔;所述第一电极的温度传感器的导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线孔、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导线孔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导线孔;所述第一电极的导线穿过所述第二导线孔;所述第二电极的温度传感器的导线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导线中的至少一者穿过所述轴向贯穿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定位传感器,用于定位所述电极装置的位置;所述磁定位传感器为管状结构并套设于所述中空管上;所述磁定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中空管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且所述磁定位传感器被配置为暴露出所述中空管上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灌注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的远端部的外径小于近端部的外径,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绝缘件螺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的近端设置内螺纹孔,所述第二绝缘件具有远端的台阶面和近端的内螺纹孔,所述台阶面具有外螺纹,所述第二电极的远端具有外螺纹头;所述台阶面的外螺纹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的外螺纹头与所述第二绝缘件的内螺纹孔螺纹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的远端端面为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弧角度小于或等于9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面的圆弧角度大于或等于5°。
14.一种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导管头端,所述导管头端与所述管体的远端相连,所述导管头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电极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装置具有流体输送通道;所述消融导管还包括流体输送管,所述流体输送通道与所述流体输送管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上设置有灌注孔,所述灌注孔与所述流体输送通道流体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头端还包括至少一个环电极,至少一个所述环电极套设在所述管体的远端,至少一个所述环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保持一预设距离。
17.一种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能量输出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所述的消融导管,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消融导管选择性输送消融能量,所述消融能量包括脉冲消融和/或射频消融能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消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同时输送电脉冲,并形成单极或双极脉冲消融;或者,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输送射频电流,以进行射频消融;或者,所述能量输出装置用于选择性地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输送电脉冲或者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输送射频电流,以使脉冲消融和射频消融交替进行。
CN202120590875.7U 2021-03-23 2021-03-23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Active CN2156514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0875.7U CN215651495U (zh) 2021-03-23 2021-03-23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90875.7U CN215651495U (zh) 2021-03-23 2021-03-23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51495U true CN215651495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6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90875.7U Active CN215651495U (zh) 2021-03-23 2021-03-23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514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6326A (zh) * 2021-09-13 2021-11-09 心航路医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带有盐水灌注功能的脉冲消融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6326A (zh) * 2021-09-13 2021-11-09 心航路医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带有盐水灌注功能的脉冲消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42518A (zh)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US6033403A (en) Long electrode catheter system and methods thereof
RU2587945C9 (ru) Многополюсный синхронный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ый абляционный катетер для легочной артерии
US7763018B2 (en) Cool-tip thermocouple including two-piece hub
JP4242026B2 (ja) 分割形先端電極カテーテルおよび信号処理rf焼灼システム
CN112914721A (zh) 电极装置、医疗导管和消融系统
JP2000197641A (ja) 灌注式分割形先端電極カテ―テル
JP2004500917A (ja) 吸引安定化心外膜切除装置
WO2017216799A1 (en) Ablation catheter tips and catheters
US20110257649A1 (en) Electrode For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Ablation Catheter
US20120046610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bubble formations in fluid delivery devices
CN113397691A (zh) 脉冲和射频消融一体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15651495U (zh) 电极装置、消融导管和消融系统
CN112869874A (zh) 电极装置、医疗导管和消融系统
CN106308929A (zh) 一种极间放电的消融装置
CN114305665A (zh) 分瓣囊状电极导管及包括该分瓣囊状电极导管的消融设备
CN219147884U (zh) 医疗系统、医疗导管及其插座结构和操作手柄
CN216294238U (zh) 脉冲和冷冻消融一体机
CN216456542U (zh) 医疗导管、鞘管、导管组件及医疗系统
CN115607266A (zh) 防脱落医疗导管
CN106308928A (zh) 一种具有标测功能的消融装置
CN215651497U (zh) 电极装置、医疗导管和消融系统
CN218338516U (zh) 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消融仪
US20190133682A1 (en) Ablation catheter tips and catheters
CN217447987U (zh) 射频消融导管及射频消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1

Address after: Room 301, 3rd Floor, Building 28, No. 1_28, Lane 588, Tianxio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18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ongdian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318 twenty-eighth, 1-28 Lane 588, Tian Xiong Road, Zhou Pu tow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ICROPORT EP MED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