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45070U -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45070U
CN215645070U CN202121668894.3U CN202121668894U CN215645070U CN 215645070 U CN215645070 U CN 215645070U CN 202121668894 U CN202121668894 U CN 202121668894U CN 215645070 U CN215645070 U CN 215645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circuit board
insulating
cable interface
electri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688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esources Power Hunan Liyu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esources Power Hunan Liyu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esources Power Hunan Liyu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esources Power Hunan Liyu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688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45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45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45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能够将多根接地线进行整合安装,使得在后期对接地线进行安装和检查时较为方便。本申请包括:绝缘壳体、输电口组件、整合电路板、绝缘连接板以及输电出口;输电口组件设置在绝缘壳体上,输电口组件部分伸出绝缘壳体外,整合电路板安装在绝缘壳体内部,输电口组件与整合电路板电性连接,整合电路板用于将输电口组件中的传输过来的电力进行集中整合处理,整合电路板下方安装有绝缘连接板,绝缘连接板通过线缆与整合电路板中向外延伸的线缆进行电性连接处理,输电出口与绝缘连接板连接,输电出口处安装有接地线,输电出口配合有接地线,用于将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进来的电力传输至地面。

Description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家用电器安装各输电线路时,家用电器设备由于绝缘性能不好或使用环境潮湿,会导致其外壳带有一定静电,严重时会发生触电事故。为了避免出现的事故可在电器的金属外壳上面连接一根电线,将电线的另一端接入大地,一旦电器发生漏电时接地线会把静电带入到大地释放掉,从而保护用户的人身安全。
现有接地线路通常是独根的进行安装,大部分的家用电器设备都是需要进行接地线路的安装,由于家用的电器设备较多,若是每个电器设备都需要进行独根的线路安装,线路较多,且在进行接地线路的检查时,需要对每个电器设备的接地线进行检查,从而使得对于家用电器的接地线的处理和检查过程较为繁琐,不够简便,所以亟需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线盒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能够将多根接地线进行整合安装,使得在后期对接地线进行安装和检查时较为方便。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包括:绝缘壳体、输电口组件、整合电路板、绝缘连接板以及输电出口;所述输电口组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上,所述输电口组件部分伸出所述绝缘壳体外,所述整合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内部,所述输电口组件与所述整合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整合电路板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的传输过来的电力进行集中整合处理,所述整合电路板下方安装有绝缘连接板,所述绝缘连接板通过线缆与所述整合电路板中向外延伸的线缆进行电性连接处理,所述输电出口与所述绝缘连接板连接,所述输电出口处安装有接地线,所述输电出口配合有所述接地线,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进来的电力传输至地面。
可选的,所述绝缘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孔口,所述孔口的横截面积设置为预设数值。
可选的,所述输电口组件包含有第一输电线缆接口、第二输电线缆接口、第三输电线缆接口、第四输电线缆接口、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第六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均设置在所述孔口中,在各个输电线路接口与所述孔口的连接处涂抹有绝缘胶体。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与所述孔口的连接方式为过盈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与所述整合电路板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式连接。
可选的,所述整合电路板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内部,所述整合电路板中包含有电流整备装置以及电流稳流输出装置,所述电流整备装置与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电流整备装置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传输的电流进行稳压整合处理,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用于将所述电流整备装置中整备后的电流进行输出处理。
可选的,所述绝缘连接板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所述绝缘连接板通过支撑杆组件安装在所述整合电路板中,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与所述绝缘连接板电性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组件包含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连接有线缆,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内部与所述绝缘连接板电性连接。
可选的,所述绝缘壳体的四角处设置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口与所述绝缘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的,所述绝缘壳体上安装有盖罩,所述盖罩上对应与所述连接口的位置上设置有螺栓,所述盖罩与所述绝缘壳体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螺纹的连接方式,所述盖罩由绝缘材质制成。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设置有绝缘壳体、输电口组件、整合电路板、绝缘连接板以及输电出口,其中,输电口组件设置在绝缘壳体上,输电口组件部分伸出绝缘壳体外,整合电路板安装在绝缘壳体内部,输电口组件与整个电路板组件电性连接,整合电路板用于将输电口组件中的传输过来的电力进行集中整合处理,整合电路板下方安装有绝缘连接板,绝缘连接板通过线缆与整合电路板中向外延伸的线缆进行电性连接处理,输电出口与所述绝缘连接板连接,输电出口处安装有接地线,输电出口配合有接地线,用于将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进来的电力传输至地面,进而可知,输电口组件中设置有多个连接接口,与外部需要接地的线缆进行连接,然后将多根连接的线缆整合统一到一个输电出口向外输出,且在输电出口上连接有接地线缆,将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过来的电力传导到地面中,由于将多根线缆整合后统一用一根接地线向外输出,方便后期对接地线进行安装和检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中设置有盖罩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中设置有盖罩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用于说明各部件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特别限定各部件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安装方位。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中所附图式所绘制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于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有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仍应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接地线路通常是独根的进行安装,大部分的家用电器设备都是需要进行接地线路的安装,由于家用的电器设备较多,若是每个电器设备都需要进行独根的线路安装,线路较多,且在进行接地线路的检查时,需要对每个电器设备的接地线进行检查,从而使得对于家用电器的接地线的处理和检查过程较为繁琐,不够简便,所以亟需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线盒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能够将多根接地线进行整合安装,使得在后期对接地线进行安装和检查时较为方便。
请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包括:绝缘壳体1、输电口组件、整合电路板3、绝缘连接板4以及输电出口5;所述输电口组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1上,所述输电口组件部分伸出所述绝缘壳体1外,所述整合电路板3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1内部,所述输电口组件与所述整合电路板3电性连接,所述整合电路板3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的传输过来的电力进行集中整合处理,所述整合电路板3下方安装有绝缘连接板4,所述绝缘连接板4通过线缆与所述整合电路板3中向外延伸的线缆进行电性连接处理,所述输电出口5与所述绝缘连接板4连接,所述输电出口5处安装有接地线,所述输电出口5配合有所述接地线,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进来的电力传输至地面。
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家用电器的接地线处理和检查过程较为繁琐,不够简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更具体的为,该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中主要包含有绝缘壳体1、输电口组件、整合电路板3、绝缘连接板4以及输电出口5,其中,输电口组件、整合电路板3、绝缘连接板4以及输电出口5均安装在绝缘壳体1内部,输电口组件主要是用于连接电器设备中的接地线缆,由于输电接口组件与整合电路板3电性连接,在输电口组件中连接有接地线缆后,若是有电力传输进来,则整合电路板3用于将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过来的电力进行整合处理,由于整合电路板3一端是与输电口组件进行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绝缘连接板4电性连接,输电出口5设置在绝缘连接板4上,在整合电路板3将电力进行整合处理后,通过绝缘连接板4上的输电出口5将电力从接地线倒入大地中,需要说明的是,整合电路板3上可整合多种数值的电伏数,在本申请中,不对整合电路板3中能够整合的电伏数做具体限定;进而可知,输电口组件中设置有多个连接接口,与外部需要接地的线缆进行连接,然后将多根连接的线缆整合统一到一个输电出口5向外输出,且在输电出口5上连接有接地线缆,将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过来的电力传导到地面中,由于将多根线缆整合后统一用一根接地线向外输出,方便后期对接地线进行安装和检查。
可选的,所述绝缘壳体1上设置有若干个孔口,所述孔口的横截面积设置为预设数值;所述输电口组件包含有第一输电线缆接口21、第二输电线缆接口22、第三输电线缆接口23、第四输电线缆接口24、第五输电线缆接口25以及第六输电线缆接口26,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21、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22、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23、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24、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25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26均设置在所述孔口中,在各个输电线路接口与所述孔口的连接处涂抹有绝缘胶体;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21、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22、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23、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24、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25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26与所述孔口的连接方式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21、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22、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23、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24、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25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26与所述整合电路板3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式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输电口组件上主要设置有第一输电线缆接口21、第二输电线缆接口22、第三输电线缆接口23、第四输电线缆接口24、第五输电线缆接口25以及第六输电线缆接口26,需要说明的是,输电口组件可设置为其余多个输电线缆接口,在本申请中,不对输电口组件上的电线缆结构的个人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所述整合电路板3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1内部,所述整合电路板3中包含有电流整备装置以及电流稳流输出装置,所述电流整备装置与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电流整备装置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传输的电流进行稳压整合处理,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用于将所述电流整备装置中整备后的电流进行输出处理;所述绝缘连接板4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1中,所述绝缘连接板4通过支撑杆组件安装在所述整合电路板3中,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与所述绝缘连接板4电性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组件包含有第一支撑杆61、第二支撑杆62和第三支撑杆63,所述第一支撑杆61、所述第二支撑杆62和所述第三支撑杆63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连接有线缆,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61、所述第二支撑杆62和所述第三支撑杆63内部与所述绝缘连接板4电性连接;所述绝缘壳体1的四角处设置有连接口7,所述连接口7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口7与所述绝缘壳体1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绝缘壳体1上安装有盖罩8,所述盖罩8上对应与所述连接口7的位置上设置有螺栓,所述盖罩8与所述绝缘壳体1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螺纹的连接方式,所述盖罩8由绝缘材质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壳体、输电口组件、整合电路板、绝缘连接板以及输电出口;
所述输电口组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上,所述输电口组件部分伸出所述绝缘壳体外,所述整合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内部,所述输电口组件与所述整合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整合电路板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的传输过来的电力进行集中整合处理,所述整合电路板下方安装有绝缘连接板,所述绝缘连接板通过线缆与所述整合电路板中向外延伸的线缆进行电性连接处理,所述输电出口与所述绝缘连接板连接,所述输电出口处安装有接地线,所述输电出口配合有所述接地线,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传输进来的电力传输至地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孔口,所述孔口的横截面积设置为预设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口组件包含有第一输电线缆接口、第二输电线缆接口、第三输电线缆接口、第四输电线缆接口、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第六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均设置在所述孔口中,在各个输电线路接口与所述孔口的连接处涂抹有绝缘胶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与所述孔口的连接方式为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二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三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四输电线缆接口、所述第五输电线缆接口以及所述第六输电线缆接口与所述整合电路板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合电路板可拆卸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内部,所述整合电路板中包含有电流整备装置以及电流稳流输出装置,所述电流整备装置与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电流整备装置用于将所述输电口组件中传输的电流进行稳压整合处理,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用于将所述电流整备装置中整备后的电流进行输出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连接板放置在所述绝缘壳体中,所述绝缘连接板通过支撑杆组件安装在所述整合电路板中,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与所述绝缘连接板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组件包含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所述电流稳流输出装置连接有线缆,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第三支撑杆内部与所述绝缘连接板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的四角处设置有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口与所述绝缘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上安装有盖罩,所述盖罩上对应与所述连接口的位置上设置有螺栓,所述盖罩与所述绝缘壳体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螺纹的连接方式,所述盖罩由绝缘材质制成。
CN202121668894.3U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Active CN215645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8894.3U CN215645070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8894.3U CN215645070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45070U true CN215645070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891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68894.3U Active CN215645070U (zh) 2021-07-21 2021-07-21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45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45070U (zh)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CN201163849Y (zh) 一种内屏蔽式电线槽
CN211880229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三相线固定结构
CN205070007U (zh) 用于电池箱的连接器总成、电池箱及电池装置
CN113612038A (zh) 一种输电线路智能接地线盒
CN215186670U (zh) 一种电源管理器的多通道滤波装置
CN212324102U (zh) 一种光伏系统、组件管理器及电力线载波通信用箱体结构
CN205211962U (zh) 电梯曳引机用屏蔽电缆接头及电梯曳引机
CN209805118U (zh) 一种具有线路保护功能的jp电器柜
CN201828590U (zh) 铅封旋入式防窃电电力计量箱
CN207800519U (zh) 一种断路器转接器
CN111769377A (zh) 一种接线盒
CN215990099U (zh) 新型接线盒
CN220306896U (zh) 一种弱电工程布线装置
CN205609456U (zh) 一种智能小型断路器
CN216413307U (zh) 一种屏蔽导线分线器及其分线连接器
CN214153894U (zh) 一种网络布线接线盒
CN220798271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电的通信终端
CN217936310U (zh) 一种圆柱形舱体的电路板结构
CN215870231U (zh) 一种新型矿用低压开关柜
CN210806142U (zh) 连接控制柜与gis组合电器的电缆两端的插芯安装板
CN215452199U (zh) 一种新型成套低压综合配电箱
CN217692626U (zh) 一种电力测控保护装置用线缆屏蔽安装结构
CN218242275U (zh) 一种多口式桌面接线盒
CN219696788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电子线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