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6138U - 手持云台 - Google Patents

手持云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6138U
CN215636138U CN202122261784.1U CN202122261784U CN215636138U CN 215636138 U CN215636138 U CN 215636138U CN 202122261784 U CN202122261784 U CN 202122261784U CN 215636138 U CN215636138 U CN 215636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handheld
damping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617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星晨
刘国尧
周晨
靖昆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617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6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6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613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手持云台,包括:固定部;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可转动地连接,当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所述固定部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当所述第二转动部相对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时,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承载部,与所述固定部或所述第二转动部固定连接;活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或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用于与机身可拆卸地连接;以及锁定部,用于在所述活动连接部与所述机身处于连接状态时将其锁定。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由于设置有阻尼铰链,从而允许用户随时地、便捷地调节承载物的姿态。

Description

手持云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云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手持云台。
背景技术
便携式的拍摄装置,如手机,数码相机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拍摄装置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拍摄需求。便携式的拍摄装置通常可以利用手持云台承载,以便于对拍摄装置的姿态进行调节。
对于非便携式拍摄装置,如用于视频录制的摄影机,在录制视频时,由于拍摄位置需要经常调整变换,对应的显示屏的角度需要调整。由于通常非便携式拍摄装置的尺寸较大、重量较重,现有的手持云台不能满足对非便携式拍摄装置的姿态调节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持云台,包括:
固定部;
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可转动地连接,当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所述固定部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当所述第二转动部相对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时,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承载部,与所述固定部或所述第二转动部固定连接;
活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或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用于与手持云台的机身可拆卸地连接;以及
锁定部,用于在所述活动连接部与所述机身处于连接状态时将其锁定,以免所述活动连接部与所述机身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线形成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设有多个耦合部,多个所述耦合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不同侧面,所述活动连接部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所述耦合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耦合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左右两侧,所述活动连接部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所述耦合部可拆卸连接,使得所述承载物可选择性地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左侧或右侧;
或/及,所述承载物为显示器,用于显示所述手持云台承载的图像装置拍摄的图像。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设置有转轴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
第一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轴孔;
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轴固定连接;以及
第一阻尼部,抵接于所述固定部,当所述第一轴相对所述转轴孔转动时,所述第一轴和/或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尼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包括:第一头部和设有螺纹的第一杆部,所述第一头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轴孔,
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一主体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部还包括:
第一底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轴孔,
所述第一头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主体的配合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底座的配合面相应地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或第一凸起,以通过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起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主体沿径向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均形成有相互配合的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另一第一阻尼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轴孔;
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第二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
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二轴固定连接;以及
第二阻尼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当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第一轴孔转动时,所述第二轴和/或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阻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包括:第二头部和设有螺纹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二头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
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二主体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部还包括:
第二底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
所述第二头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内。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设置有两个所述转轴孔,两个所述转轴孔相对且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轴,两个所述第一轴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相背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轴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包括:本体部和与所述本体部固定连接的固定轴;
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轴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固定部还包括:阻尼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当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所述固定轴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本体部和/或所述固定轴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还包括:
弹性件,用于向所述阻尼部提供抵接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部设置有第一转轴孔,
所述固定轴包括:杆部和分别位于所述杆部两端的两个头部,其中一个所述头部与所述本体部固定连接,所述杆部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孔。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部套设于所述杆部,且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第一转轴孔的周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杆部,用于向所述阻尼部提供沿轴向的抵接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部设置有第二转轴孔,
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第二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
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二轴固定连接;以及
第二阻尼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当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第二转轴孔转动时,所述第二轴和/或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部还包括:
第二弹性件,用于向所述第二阻尼部提供抵接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包括:与所述第二主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杆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杆部的第二头部,
所述第二杆部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阻尼部套设于所述第二杆部,且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第二转轴孔的周壁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杆部,用于向所述第二阻尼部提供沿轴向的抵接力。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设置有与所述本体部固定连接的两个所述固定轴,两个所述固定轴相对且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转动部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孔,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孔相对且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轴之间,且两个所述固定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部通过滑动卡合或旋转卡合的方式与机身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部包括:用于与卡槽滑动配合的卡座;
所述锁定部包括:用于将所述卡座和所述卡槽内壁相抵持的抵持部。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卡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锁定部包括:驱动部,配置成能够驱动所述抵持部线性移动,以使所述卡座与所述卡槽内壁抵持。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所述驱动部为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与所述连接部螺纹配合的旋钮,所述抵持部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钮朝向所述卡座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卡座朝向所述抵持部的一侧形成有斜面,以与所述卡槽的斜面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内部形成腔室,所述卡座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开口;
所述锁定部的抵持部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腔室内,
所述驱动部为可操作地转动的悬臂,以及与所述悬臂转动连接的凸轮,当所述悬臂转动时带动所述凸轮转动,以使所述抵持部移动至凸出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还包括: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凸轮和所述抵持部之间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朝向所述凸轮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轮配合的配合面。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部还包括: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腔室内,用于向所述抵持部提供向外的弹性力。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部上开设有安装孔,以利用紧固件将承载物安装到所述承载部上。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申请所作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申请有全面的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手持云台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手持云台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手持云台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所示的C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和图12是将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持云台与显示屏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应该注意的是,附图并未按比例绘制,并且出于说明目的,在整个附图中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素通常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还应该注意的是,附图只是为了便于描述优选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本身。附图没有示出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每个方面,并且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固定部;101、转轴孔;11、本体部;12、固定轴;121、杆部;122、头部;13、阻尼部;14、弹性件;
20、第一转动部;201、壳体;21、第一轴;211、第一头部;212、第一杆部;22、第一主体;221、第一螺纹孔;222、第一凹槽;23、第一阻尼部;24、第一底座;241、第一底座孔;242、第一凸起;25、垫片;
30、第二转动部;31、第二轴;311、第二头部;312、第二杆部;32、第二主体;321、第二螺纹孔;33、第二阻尼部;34、第二底座;35、第二弹性件;
40、承载部;41、安装孔;
50、活动连接部;51、卡座;511、开口、512、斜面;52、连接部;
61、抵持部;611、限位部;62、悬臂;621、悬臂转轴;63、凸轮;631、斜面;64、配合部;641、配合面;65、第三弹性件;66、旋钮;
70、显示屏;71、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多个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用来实现本申请。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实施例的部件和方法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手持云台可以用于承载如手机、平板、照相机和摄像机等拍摄装置、或拍摄装置的显示屏等承载物,以实现所述承载物的固定、及姿态调节(例如:改变所述承载物的高度、倾角和/或方向)和使所述承载物稳定保持在确定的姿态上。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持云台包括:阻尼铰链和与所述阻尼铰链固定连接的承载部40和活动连接部50。
阻尼铰链包括:固定部10,第一转动部20以及第二转动部30。
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一转动部20相对固定部10转动时,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受摩擦阻尼的影响,第一转动部20能够在相对固定部10转动任一角度时保持不动。
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一转动部20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二转动部30相对第一转动部20转动时,第二转动部30与第一转动部20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受摩擦阻尼的影响,第二转动部能够在相对第一转动部转动任一角度时保持不动。
容易理解,对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阻尼铰链而言,其具有两个转动轴线(即第一转动部20的转动轴线和第二转动部30的转动轴线)。第二转动部30的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部20的转动轴线形成夹角。从而,本申请实施例的阻尼铰链能够实现两个方向的转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30的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部20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或者在加工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基本相互垂直。
承载部40可以与第二转动部30固定连接。承载部40用于承载如照相机和摄像机等拍摄装置、或摄像机的显示屏、手机、平板等承载物。承载部40上开设有安装孔41,以利用紧固件将承载物安装到承载部40上。
活动连接部50与固定部10固定连接。活动连接部50用于与手持云台的机身如手持部、或拍摄装置的主体(除显示屏以外的部分或拍摄装置的配件结构等)可拆卸地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设有多个耦合部(图未示),多个所述耦合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不同侧面,活动连接部50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所述耦合部可拆卸连接。例如,多个所述耦合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左右两侧,活动连接部50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所述耦合部可拆卸连接,使得所述承载物可选择性地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左侧或右侧,方便用户用左手或右手来调节所述承载物的姿态。所述承载物可以为显示器、距离传感器、拍摄装置等,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物为显示器,用于显示所述手持云台承载的图像装置拍摄的图像。
手持云台还包括:锁定部,用于在活动连接部50与机身处于连接状态时将其锁定,以免活动连接部50与机身脱离。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由于设置有阻尼铰链,从而允许用户随时地、便捷地调节承载物的姿态。并且,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由于设置有活动连接部50和锁定部,从而使得本申请的手持云台便于与不同载具可拆卸地连接,增加了手持云台的应用场景。
例如,对于便携式拍摄装置,手持云台的承载部40可承载拍摄装置,手持云台的活动连接部50可直接连接手持部,从而方便用户手持并对拍摄装置的姿态进行调节。
对于非便携式拍摄装置,手持云台的承载部40可承载非便携式拍摄装置的显示屏,其活动连接部50可连接非便携式拍摄装置的主体,从而使得在需要调节姿态时,仅通过手持云台调节显示屏的姿态即可,而不需要对整个拍摄装置的姿态进行调节,大大减小了手持云台的尺寸和承载能力。
对于阻尼铰链而言,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可通过形成在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之间的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提供。例如,可在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之间额外设置阻尼部,由阻尼部与第一转动部20、阻尼部与固定部10、和/或两个阻尼部之间在相对转动时形成摩擦阻尼;也可通过将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之间的接触面设置为摩擦材料,通过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部10在相对转动时形成摩擦阻尼。
参见图2,固定部10设置有转轴孔101。第一转动部20包括:第一轴21,第一主体22以及第一阻尼部23。第一轴21可转动地设置在转轴孔101。第一主体22与第一轴21固定连接。
第一阻尼部23抵接于固定部10,当第一轴21相对转轴孔101转动时,第一轴21和/或第一主体22与固定部10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第一阻尼部23可设置在固定部10与第一主体22之间。
第一轴21包括:第一头部211和设有螺纹的第一杆部212,第一头部211可转动地设置在转轴孔101。第一主体22设置有第一螺纹孔221,第一杆部212与第一主体22螺纹连接。
由于第一杆部212与第一主体22螺纹连接,由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杆部212在第一螺纹孔221内的深度,调节第一杆部212与第一主体22之间的间隙,进而调节两者所受第一阻尼部23提供的阻尼力的大小。换言之,阻尼的大小可以通过第一杆部212来提供正压力实现,压力越大,第一轴21相对于固定部10旋转的阻尼越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20还可包括:第一底座24,可转动地设置在转轴孔101。第一底座24设有第一底座孔241,第一头部211固定设置在第一底座孔241内。第一底座24可增加第一轴21与固定部10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轴21转动稳定性。
第一底座24的端部可沿径向延伸,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一轴21与固定部10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座24与第一头部211之间可设置垫片25,以使第一底座24与第一头部211保持相对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底座24可以与第一头部211焊接,或者第一底座24可以与第一头部211和第一杆部212一体成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轴21可相对于固定部10沿正反两个方向旋转。这样,会持续让第一杆部212与第一螺纹孔221的螺纹表面受到正反两个方向的扭矩。此时,第一杆部212通过正压力形成在螺纹之间的摩擦力来抵抗扭力旋转。在一定旋转次数之后,第一杆部212会出现一定的松脱,从而导致第一轴21施加给第一阻尼部23的正压力减小,进而导致阻尼会逐渐减小,直到完全失效。
因此,为了避免第一杆部212出现松脱的问题,如图2所示,第一底座24与第一主体22的配合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凸起242;第一主体22与第一底座24的配合面相应地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222,以通过第一凹槽222和第一凸起242的配合实现第一底座24与第一主体22沿径向相对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凹槽222和第一凸起242的配合保证第一底座24与第一主体22不发生相对位移或相对转动。从而,当第一轴21相对于固定部10沿正反两个方向旋转时,第一轴21通过第一底座24与第一主体22保持相同的旋转运动(即第一轴21与第一主体22不发生相对旋转),从而避免第一杆部212由于相对移动引起的松脱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22为矩形槽,第一凸起242为矩形凸起。
由于加工精度的限制,第一凹槽222与第一凸起242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在第一轴21相对于固定部10沿正反两个方向旋转较多的次数以后,会使第一杆部212出现由于相对移动引起的松脱问题。
因此,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242和第一凹槽222均形成有相互配合的斜面,如图5所示。这样基本可以消除第一凸起242和第一凹槽222两者之间的旋转间隙,从而保证第一杆部212不受旋转扭力的作用,实现稳定可靠的压紧力,进而使得阻尼特性稳定可靠。
容易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可以设置在第一底座24上,相应地,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底座24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除了螺纹连接以外,第一轴21还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与第一主体22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固定部10上设置一个第一阻尼部23,在第一主体22上设置一个第一阻尼部23,通过两个第一阻尼部23之间的摩擦提供阻尼。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尼部23也可设置在第一轴21与第一主体22之间。
第一阻尼部23可以与第一转动部2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固定部10固定连接。
第一转动部2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底座24与固定部10之间的另一第一阻尼部23。
参见图3和图4,第一主体22设置有第一轴孔(图中未标号)。第二转动部30包括:第二轴31,第二主体32以及第二阻尼部33。
第二轴3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轴孔。第二主体32与第二轴31固定连接。
第二阻尼部33抵接于第一转动部20,当第二轴31相对第一轴孔转动时,第二轴31和/或第二主体32与第一主体22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第二阻尼部33设置在第一主体22与第二主体32之间。
第二轴31包括:第二头部311和设有螺纹的第二杆部312,第二头部31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轴孔。第二主体32设置有第二螺纹孔321,第二杆部312与第二主体32螺纹连接。
由于第二杆部312与第二主体32螺纹连接,由此,可以通过调节第二杆部312在第二螺纹孔321内的深度,调节第二杆部312与第二主体32之间的间隙,进而调节两者所受第二阻尼部33提供的阻尼力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部30还包括:第二底座34,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轴孔,第二底座34设有第二底座孔(图中未标号),第二头部311固定设置在第二底座孔内。
第二底座34可具有与第一底座24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例如第二底座34也可设置第二凸起或第二凹槽,第二主体32也可相应地设置第二凹槽或第二凸起,从而通过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的配合保证第二底座34与第二主体32不发生相对位移或相对转动,避免第二杆部312由于相对移动引起的松脱问题。
进一步地,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均可形成有相互配合的斜面,消除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两者之间的旋转间隙,从而使得阻尼特性稳定可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除了螺纹连接以外,第二轴31还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与第二主体32固定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尼部33也可设置在第二轴31与第二主体32之间。
第二阻尼部33可以与第二转动部3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一主体22固定连接。
第二转动部3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底座34与固定部10之间的另一第二阻尼部33。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10设置有两个转轴孔101,两个转轴孔101相对且同轴设置。第一转动部20包括两个第一轴21,两个第一轴21同轴地设置在第一主体22相背的两侧。由此,可提高阻尼铰链整体稳定性。
第二轴31可设置在两个第一轴21之间,第一轴21的轴线与第二轴31相交。由此,使得阻尼铰链整体布局紧凑,大大缩小阻尼铰链的空间占比,缩小了阻尼铰链的整体尺寸。
容易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10也可仅设置一个转轴孔101,相应地,第一转动部20只设置一个第一轴21。
第一阻尼部23和第二阻尼部33可为摩擦片,例如POM片。
图6至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结构的阻尼铰链。
参见图6至图8,阻尼铰链包括:固定部10,第一转动部20以及第二转动部30。
固定部10包括:本体部11,固定轴12以及阻尼部13。
固定轴12与本体部11固定连接的固定轴12。第一转动部20与固定轴12可转动地连接。
阻尼部13抵接于第一转动部20,当第一转动部20相对固定轴12转动时,第一转动部20与本体部11和/或固定轴12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固定部10还包括:弹性件14,用于向阻尼部13提供抵接力。
第一转动部20设置有第一转轴孔(图中未标号)。固定轴12包括:杆部121和分别位于杆部两端的两个头部122,其中一个头部122与本体部11固定连接,杆部121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转轴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轴12可由防脱螺栓和与防脱螺栓螺纹相接的螺帽或内设螺纹的套筒的组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固定轴12也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形成。
阻尼部13套设于杆部121,且与第一转动部20的第一转轴孔的周壁抵接。
阻尼部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一个阻尼部13与第一转轴孔的周壁固定连接,另一个阻尼部13与固定轴12的任一头部122固定连接,通过两个阻尼部13之间的摩擦提供阻尼。
进一步地,弹性件14套设于杆部121,用于向阻尼部13提供沿轴向的抵接力。
参见图7和图8,第一转动部20设置有第二转轴孔(图中未标号)。第二转动部30包括:第二轴31,第二主体32以及第二阻尼部33。
第二轴31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二转轴孔。第二主体32与第二轴31固定连接。
第二阻尼部33抵接于第一转动部20,当第二轴31相对第二转轴孔转动时,第二轴31和/或第二主体32与第一转动部20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第二转动部3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35,用于向第二阻尼部33提供抵接力。
第二轴31包括:与第二主体32固定连接的第二杆部312和连接于第二杆部312的第二头部311,第二杆部312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二转轴孔。
第二阻尼部33套设于第二杆部312,且与第一转动部20的第二转轴孔的周壁抵接。
第二弹性件35套设于第二杆部312,用于向第二阻尼部33提供沿轴向的抵接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14和第二弹性件35可为碟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10设置有与本体部11固定连接的两个固定轴12,两个固定轴12相对且同轴设置;第一转动部20设置有两个第一转轴孔,两个第一转轴孔相对且同轴设置。由此,可提高阻尼铰链整体稳定性。
第二轴31可设置在两个固定轴12之间,两个固定轴12的轴线与第二轴31相交。由此,使得阻尼铰链整体布局紧凑,大大缩小阻尼铰链的空间占比,缩小了阻尼铰链的整体尺寸。
容易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10也可仅设置一个固定轴12,相应地,第一转动部20只设置一个第一转轴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设置外壳201,用于容纳第一转动部20、第二轴31、固定轴12的杆部121和一个头部12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活动连接部50可通过滑动卡合或旋转卡合的方式与机身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连接部50可为盘齿接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连接部50可为冷靴接口或热靴接口。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活动连接部50包括:用于与卡槽滑动配合的卡座51。锁定部包括:用于将卡座51和卡槽内壁相抵持的抵持部61。
卡槽与卡座51可为金属件。抵持部61可由硅胶或特氟龙等能够变形的材料制成。
活动连接部50还包括:与固定部10连接的连接部52,卡座51与连接部52连接。锁定部包括:驱动部,配置成能够驱动抵持部61线性移动,以使卡座51与卡槽内壁抵持。
在图1至图3示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52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驱动部为套设在连接部52上与连接部52螺纹配合的旋钮66,抵持部61固定设置在旋钮66朝向卡座51的一侧。可通过旋转旋钮驱动抵持部61线性移动,从而将卡座51与卡槽锁定。
参见图3,卡座51朝向抵持部61的一侧形成有斜面512,以与卡槽的斜面相配合。通过设置斜面512,保证固定压紧卡座51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尺寸公差等原因导致较大的虚位从而影响整个手持云台的稳定性。
在图6、图7和图9示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52内部形成腔室,卡座51设有与腔室连通的开口511。抵持部61活动地设置于腔室内。
驱动部为可操作地转动的悬臂62,以及与悬臂62转动连接的凸轮63,当悬臂62转动时带动凸轮63转动,以使抵持部61移动至凸出开口511。
凸轮63与悬臂转轴621啮合,通过悬臂62旋转从而带动凸轮63绕轴旋转,在凸轮63的作用下,使得抵持部61可以做线性运动,从而保证卡座51与卡槽稳定连接。
驱动部还可包括:活动地设置于凸轮63和抵持部61之间的配合部64,配合部64朝向凸轮63的一侧形成有配合面641。
凸轮63设置有斜面631,通过斜面631与配合部64的配合面641的配合,实现配合部64的线性运动。
抵持部61可设置有限位部611,以防止抵持部61整体从腔室内向外脱出。
锁定部还可包括:第三弹性件65,设置于腔室内,用于向抵持部61提供向外的弹性力。第三弹性件65可为波形弹片,向抵持部61提供预紧力。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手持云台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活动连接部50与第二转动部30固定连接,承载部40与固定部10固定连接。可以理解,活动连接部50可以与固定部10和第二转动部30中的一者固定连接,承载部40可以与第二转动部30和固定部10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图11和图12是将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持云台与显示屏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和图12,显示屏70的背部设置有两个与承载部40相配合的安装部71。两个安装部71分别位于显示屏背部相邻的两侧边缘,且朝向不相同。
手持云台的承载部40可通过两个可拆卸的松不拖螺栓与显示屏70固定。可以根据需要将手持云台的承载部40与不同的安装部71安装。手持云台的活动连接部50可连接该显示屏70的拍摄主体。在需要调节显示屏70的姿态时,靠阻尼铰链自身扭力,即可实现转动位置的定位锁紧,从而允许用户随时地、便捷地调节显示屏70的姿态。进一步地,由于仅调节手持云台的阻尼铰链即可,而不需要对整个拍摄装置的姿态进行调节,大大减小了手持云台的尺寸和承载能力。
对于本申请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部;
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可转动地连接,当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所述固定部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当所述第二转动部相对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时,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承载部,用于装载承载物,与所述固定部或所述第二转动部固定连接;
活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或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用于与手持云台的机身可拆卸地连接;以及
锁定部,用于在所述活动连接部与所述机身处于连接状态时将其锁定,以免所述活动连接部与所述机身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设有多个耦合部,多个所述耦合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不同侧面,所述活动连接部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所述耦合部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线形成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
或/及,多个所述耦合部分别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左右两侧,所述活动连接部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所述耦合部可拆卸连接,使得所述承载物可选择性地位于所述手持云台的机身的左侧或右侧;
或/及,所述承载物为显示器,用于显示所述手持云台承载的图像装置拍摄的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有转轴孔;
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
第一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轴孔;
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轴固定连接;以及
第一阻尼部,抵接于所述固定部,当所述第一轴相对所述转轴孔转动时,所述第一轴和/或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包括:第一头部和设有螺纹的第一杆部,所述第一头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轴孔,
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一主体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还包括:
第一底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转轴孔,
所述第一头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主体的配合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凸起或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一底座的配合面相应地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或第一凸起,以通过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起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主体沿径向相对固定;
或者,所述第一转动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另一第一阻尼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设置有第一轴孔;
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第二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
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二轴固定连接;以及
第二阻尼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当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第一轴孔转动时,所述第二轴和/或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之间;所述第二轴包括:第二头部和设有螺纹的第二杆部,所述第二头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
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二主体螺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部还包括:
第二底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
所述第二头部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置有两个所述转轴孔,两个所述转轴孔相对且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轴,两个所述第一轴同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相背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轴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相交。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本体部和与所述本体部固定连接的固定轴;
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固定轴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固定部还包括:
阻尼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当所述第一转动部相对所述固定轴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本体部和/或所述固定轴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和
弹性件,用于向所述阻尼部提供抵接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设置有第一转轴孔,
所述固定轴包括:杆部和分别位于所述杆部两端的两个头部,其中一个所述头部与所述本体部固定连接,所述杆部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部套设于所述杆部,且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第一转轴孔的周壁抵接;
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杆部,用于向所述阻尼部提供沿轴向的抵接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设置有第二转轴孔,
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第二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转轴孔;
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二轴固定连接;
第二阻尼部,抵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当所述第二轴相对所述第二转轴孔转动时,所述第二轴和/或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之间形成在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摩擦阻尼;以及
第二弹性件,用于向所述第二阻尼部提供抵接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部通过滑动卡合或旋转卡合的方式与机身可拆卸地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部包括:用于与卡槽滑动配合的卡座;
所述锁定部包括:用于将所述卡座和所述卡槽内壁相抵持的抵持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部还包括: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卡座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锁定部包括:驱动部,配置成能够驱动所述抵持部线性移动,以使所述卡座与所述卡槽内壁抵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所述驱动部为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与所述连接部螺纹配合的旋钮,所述抵持部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钮朝向所述卡座的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内部形成腔室,所述卡座设有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开口;
所述锁定部的抵持部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腔室内,
所述驱动部为可操作地转动的悬臂,以及与所述悬臂转动连接的凸轮,当所述悬臂转动时带动所述凸轮转动,以使所述抵持部移动至凸出所述开口。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手持云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还包括: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凸轮和所述抵持部之间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朝向所述凸轮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轮配合的配合面;
或者,所述锁定部还包括: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腔室内,用于向所述抵持部提供向外的弹性力。
CN202122261784.1U 2021-09-17 2021-09-17 手持云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636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1784.1U CN215636138U (zh) 2021-09-17 2021-09-17 手持云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1784.1U CN215636138U (zh) 2021-09-17 2021-09-17 手持云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6138U true CN215636138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17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61784.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636138U (zh) 2021-09-17 2021-09-17 手持云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61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1527B (zh) 成像设备和锁止机构
CN110762357B (zh) 加强臂、竖向增稳机构及云台装置
US11131424B2 (en) Auxiliary mount
CN214890112U (zh) 锁定机构、云台及摄像设备
CN113950596B (zh) 快拆连接组件、手持云台及拍摄设备
CN109869591B (zh) 夹持结构及具有该夹持结构的云台
CN205534967U (zh) 手持云台、拍摄设备及其连接座以及定位结构
US10564527B2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maintaining a level horizon of a supported camera
JP2018536118A (ja) 挟持構造及び該挟持構造を有する曇台
CN215636138U (zh) 手持云台
CN112369847B (zh) 一种可对板架进行多自由度调节的教学用具
CN113154214B (zh) 云台结构
CN212617319U (zh) 云台装置及拍摄装置
CN216122598U (zh) 摄像机
CN211203395U (zh) 转接组件、云台组件和固定架组件
KR101344454B1 (ko) 볼헤드용 u-타입 클램프
JP2012251601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構とそれを用いた雲台装置
CN216768926U (zh) 连接支架、锁定机构及云台
CN216896543U (zh) 一种旋转定位云台座及摄影支架
CN217422758U (zh) 万向怪手支架
CN214375752U (zh) 可调式摄影模块
CN213930288U (zh)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
JP3540364B2 (ja) 雲台の平衡装置
US20230283905A1 (en) Image capturing assembly
JP3529616B2 (ja) カメラ角度調整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