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05173U -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05173U
CN215605173U CN202120627729.7U CN202120627729U CN215605173U CN 215605173 U CN215605173 U CN 215605173U CN 202120627729 U CN202120627729 U CN 202120627729U CN 215605173 U CN215605173 U CN 215605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motor
control
accommodating cavity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2772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志华
张兆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2772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05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05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05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底座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盘式电机和控制组件,盘式电机和控制组件并排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底座的放置表面平行。本申请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降低高度尺寸,减小了占用空间,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背景技术
现有部分家用电器底座中设置有电机,而电机主要为串极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磁阻电机等,而上述电机高度尺寸较大,导致家用电器底座整体高度较高,不仅占用空间,而且也不便于用户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以解决现有家用电器底座整体高度较高,不仅占用空间,而且也不便于用户操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底座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盘式电机和控制组件,盘式电机和控制组件并排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底座的放置表面平行。
其中,容纳腔划分为电机容纳腔和控制容纳腔,电机容纳腔和控制容纳腔并排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底座的放置表面平行;盘式电机设置于电机容纳腔,控制组件设置于控制容纳腔。
其中,控制组件包括固定架、操作板和驱动板,固定架将操作板连接于控制容纳腔顶壁,驱动板连接于控制容纳腔底壁。
其中,固定架、操作板和驱动板层叠设置,且层叠方向与底座的放置表面垂直。
其中,固定架与操作板卡接。
其中,底座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容纳腔形成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可拆连接。
其中,上壳体形成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插接结构;盘式电机的输出接头伸出于凹槽。
其中,插接结构为弹性插接结构。
其中,弹性插接结构包括形成在凹槽底部的插接凸起,以及套设在插接凸起上的插接胶套。
其中,输出接头远离盘式电机的一端连接有轴端胶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破壁机,包括底座,底座为上述所述的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
本申请底座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盘式电机,因盘式电机高度尺寸较小,减小了底座高度,进而减小了占用空间、便于收纳。进一步地,容纳腔内设置有控制组件,盘式电机和控制组件并排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底座的放置表面平行,以进一步减小底座高度,从而降低底座整体高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局部剖面图;
图3是图2所示A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下壳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上壳体的背面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B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C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D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下壳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上壳体的俯视图;图11是图9所示排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盘式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盘式电机的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盘式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所示盘式定子上设置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的爆炸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底座1用于承载杯体2,底座1可以为食物料理机底座或破壁机底座等。底座1形成有容纳腔13,容纳腔13内设置有盘式电机141,因盘式电机141高度尺寸较小,而减小了底座1高度,进而减小了占用空间,便于收纳并便于用户操作。
进一步地,容纳腔13还包括有控制组件15,控制组件15与盘式电机141连接,以通过控制组件15控制盘式电机141工作。其中,盘式电机141和控制组件15并排设置,盘式电机141和控制组件15的排列方向与底座1的放置表面平行,以减小底座1高度,从而降低底座1整体高度。
具体地,容纳腔13划分为电机容纳腔131和控制容纳腔132,电机容纳腔131和控制容纳腔132并排设置,电机容纳腔131和控制容纳腔132排列方向与底座1的放置表面平行。盘式电机141位于上述电机容纳腔131内,控制组件15位于上述控制容纳腔132内,以使得盘式电机141以及控制组件15安装更加紧凑,进而减小底座1高度。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图1所示局部剖面图;图3是图2所示A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地,结合图1,控制组件15包括固定架151、操作板152和驱动板153,固定架151用于起到固定作用,以将操作板152连接于控制容纳腔132的顶壁上。驱动板153连接于控制容纳腔132的底壁。其中操作板152与驱动板153之间通信连接,驱动板153与盘式电机141之间电连接。通过控制操作板152以使得驱动板153驱动盘式电机141工作或关闭,从而控制搅拌件工作或关闭。
为了限定控制组件15的整体高度,以使得底座1内控制容纳腔132内结构更加紧凑,固定架151、操作板152和驱动板153依次层叠设置,其中上述层叠方向与底座1的放置表面垂直设置,以减小控制组件15整体高度。
上述固定架151与操作板152之间卡接连接,以便于两者之间方便拆卸。可选的,固定架151外周或操作板152外周设置有卡扣,以通过卡扣卡接于对应的操作板152或固定架151上。如本实施例中固定架151外周设置有若干个卡扣,若干个卡扣卡接于操作板152上。
可选的,固定架151可拆卸于控制容纳腔132顶壁上,便于固定架151的安装和拆卸。其中固定架151可以通过螺钉等安装于控制容纳腔132顶壁上。另外,驱动板153可拆卸于控制容纳腔132顶壁上,便于驱动板153的安装和拆卸。其中驱动板153可以通过螺钉等安装于控制容纳腔132底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底座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容纳腔13形成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围设形成的空间内。其中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底座1安装和拆卸,使得结构简单。可选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中一个设置有螺钉柱(图上未示意),另一个设置有螺钉孔(图上未示意),固定柱穿设螺钉柱和螺钉孔,以连接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如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设置螺钉柱,下壳体12设置有螺钉孔。
具体地,底座1表面形成有凹槽111,凹槽111便于使用者将杯体2放置或取下。盘式电机141的输出接头1411伸出于凹槽111,凹槽111内设置有插接结构(图上未示意),该插接结构与杯体2连接,对杯体2进行定位插接,以将杯体2限定在凹槽111内,并使得杯体2与输出接头1411快速对位连接;同时避免底座1工作过程中,杯体2因底座1振动而发生位置偏移,因此上述底座1能够便于用户操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其中凹槽111可以为任意形状,杯体2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能够满足杯体2可拆卸于凹槽111内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插接结构为弹性插接结构(图上未示意),该弹性插接结构具有一定弹性,在弹性插接结构与杯体2连接过程中,起到缓冲减振作用。
具体地,弹性插接结构包括插接凸起112和插接胶套142,插接凸起112形成于凹槽111底部,以通过插接凸起112将杯体2限定于凹槽111内,使得杯体2更快地与盘式电机141的输出接头1411连接。另外,插接胶套142套设在插接凸起112上,插接胶套142上形成有与插接凸起112对应形状的胶套凸起(图上未示意),其中胶套凸起定位杯体2,将杯体2限定于凹槽111内。同时,插接胶套142能够起到减振以及降噪作用,以阻断底座1振动向杯体2传递。
上述插接凸起112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其中插接凸起112可以为任意形状。当插接凸起112数量为多个时,相邻插接凸起112之间间隔设置,以使得杯体2更稳定地放置于凹槽111内。如本实施例中插接凸起112数量为四个,插接凸起112呈弧形设置,四个插接凸起112呈圆形分布于凹槽111底部。为了进一步实现杯体2与底座1连接的稳定性,杯体2底部开设有与插接凸起112对应的插接凹槽111,以使得插接凸起112插接于插接凹槽111内。其中插接凹槽111的形状与插接凸起112的形状对应。
具体地,杯体2中设置有搅拌件(图上未示意),搅拌件通过搅拌或切割等方式处理杯体2内的食物。其中搅拌件的搅拌轴(图上未示意)与输出接头1411插接,以实现搅拌件与输出接头1411之间连接。在搅拌轴与输出接头1411连接过程中,底座1振动可能会通过输出接头1411传递至搅拌轴上,因此为了减小振动传递,在搅拌轴与输出接头1411之间设置有轴端胶套143。通过设置轴端胶套143不仅起到减振作用,而且也能提高搅拌轴与输出接头14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插接胶套142和轴端胶套143均能起到减振作用,如插接胶套142和轴端胶套143可以由橡胶或塑料制成等,其中插接胶套142和轴端胶套143可以为同一材料或不同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1所示下壳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上壳体的背面示意图。
在实际过程中,结合图1,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安装之前,需要保证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定位,同时也需要保证盘式电机141的输出接头1411伸出于凹槽111外,因此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设置限位件(图上未示意),以通过限位件限定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不仅起到定位作用,而且也便于后续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安装。
上述限位件可以为第一限位柱114和第二限位柱124,其中第一限位柱114形成有限位孔,第二限位柱124插接于第一限位柱114的限位孔内。上述第一限位柱114可以设置于上壳体11和/或下壳体12,第二限位柱124可以设置于下壳体12和/或上壳体11,只要能够保证第一限位柱114和第二限位柱124对位连接即可,在此不作限定。另外,第一限位柱114和第二限位柱124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其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结合图1和图4,底座1工作过程中,位于底座1内的盘式电机141以及驱动板153会形成大量的热量,大量热量聚集于容纳腔13内可能会影响盘式电机141以及驱动板153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会缩短其使用寿命。
因此,本实施例中底座1还包括散热结构(图上未示意),散热结构设置在电机容纳腔131和控制容纳腔132排列方向上,以分别对电机容纳腔131内的盘式电机141以及控制容纳腔132内的控制组件15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具体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第一通风口121形成于控制容纳腔132的腔体远离电机容纳腔131的一端,第二通风口122形成于电机容纳腔131的腔体远离控制容纳腔132的一端。其中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相互配合,以使得散热结构能够同时对盘式电机141以及驱动板153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在散热过程中,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中的一个用于进风,另一个用于通风。如第一通风口121用于进风时,第二通风口122用于出风;第二通风口122用于进风时,第一通风口121用于出风。其中,第一通风口121或第二通风口122用于进风或出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第一通风口121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第二通风口122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上述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散热结构还包括风机组件144,风机组件144用于加速风流动速率,进而提升底座1内散热效果。其中,风机组件144可以设置于第一通风口121或第二通风口122。当第一通风口121用于进风时,风机组件144可以设置于第二通风口122处,风机组件144用于吸风,以使得进入第一通风口121处的风将驱动板153和盘式电机141的热量较快地从第二通风口122处排出。当第二通风口122用于进风时,风机组件144可以设置于第一通风口121处,风机组件144用于吸风,以使得进入第二通风口122处的风将盘式电机141和驱动板153的热量较快地从第一通风口121处排出。
在其他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44也可以吹风,也可以设置其他位置处,只要能够加快风在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处流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另外,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可以均设置风机组件144,其中风机组件144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风机组件144为多个时,相邻风机组件144之间串联连接。
具体地,容纳腔13内靠近第一通风口121或第二通风口122处设置有插接槽123,插接槽123用于安装风机组件144,其中风机组件144插接于插接槽123内,方便风机组件144的安装和拆卸。风机组件144安装过程中,风机组件144的中心轴可以与底座1的放置表面平行,以使得风机组件144正向吸风或吹风,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容纳腔13内设置有挡板16,挡板16用于分隔电机容纳腔131和控制容纳腔132。另外,挡板1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通孔161,通孔161用于风流动。当第一通风口121用于进风时,第一通风口121流入控制容纳腔132的风由通孔161进入电机容纳腔131;当第二通风口122用于进风时,第二通风口122流入电机容纳腔131的风由通孔161进入控制容纳腔132。即通过在挡板16两端设置的通孔161,能够将风分散,以增大风流动面积,进一步提升了散热效率。上述通孔161可以在挡板16上形成,也可以通过挡板16和容纳腔13围设形成,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实现底座1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在容纳腔13内安装挡板16过程中,通孔161靠近挡板16中部的一端设置有避让槽1611,该避让槽1611用于避让盘式电机141部分结构或部分走线等。通孔161远离挡板16中部的一侧设置有流通槽1612,该流通槽1612用于风通过。在设置避让槽1611和流通槽1612过程中,为了让更多风进入到电机容纳腔131和控制容纳腔132内,可以将流通槽1612的深度设置成低于避让槽1611的深度,以让更多的风通过。
在实际过程中,驱动板153相比于盘式电机141而言,其产生更多热量。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1为进风口,第二通风口122为出风口,风机组件144位于出风口。即进风口进风,先经过驱动板153,而后经过盘式电机141,进而风机组件144吸风将热量通过出风口排出,以实现散热。
具体地,在控制容纳腔132的两端均设置进风口,增加了进风量,使得驱动板153两侧同时进风,进而提升了驱动板153散热效果。同时,因盘式电机141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设置,当出风口位于两个进风口中部延长线上,以使得风流动路径相对较短,且均匀覆盖容纳腔13,散热效果更好,且风阻相对较小。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形成于底座1上。其中底座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即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可以形成于上壳体11、或者下壳体12、或者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为了防止外界物质随风进入到容纳腔13内,而影响底座1的正常使用;同时,为了提升底座1的美观度,如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均设置在下壳体12侧壁上。当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安装后,第一通风口121和第二通风口122可以隐藏于两者连接处。
请参阅图6,图6是图2所示B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5,杯体2放置在底座1上凹槽111内,当底座1工作时,底座1中盘式电机141等形成的噪声通过输出接头1411传递到杯体2和底座1之间的连接处,进而在杯体2和底座1之间连接处形成有噪声,从而影响使用者使用体验。因此,上壳体11设置有降噪空腔结构113,其中降噪空腔结构113围绕凹槽111设置,以使得降噪空腔结构113减小凹槽111处噪声声音的传递,进而减小噪声的产生,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降噪空腔结构113凸设于凹槽111外周。在实际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降噪空腔结构113的高度,本实施例中凹槽111靠近容纳腔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延伸部1131,上壳体11靠近容纳腔1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132,第一延伸部1131和第二延伸部1132延伸方向相同。即通过第一延伸部1131和第二延伸部1132增高了降噪空腔结构113的高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5和图6,为了实现底座1结构的紧凑性,凹槽111设置在上壳体11端部位置处,其中降噪空腔结构113靠近上壳体11端部处的第二延伸部1132能够直接共用上壳体11侧壁,不仅实现了底座1结构紧凑,而且也减小了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7、图8、图9和图10,图7是图4所示C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所示D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下壳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1所示上壳体的俯视图。
当底座1裸露于外界环境过程中,水可能不慎进入底座1;或者杯体2和底座1工作过程中,杯体2内水等可能慎入到底座1,进而导致水渗入到底座1内,而损坏盘式电机141以及驱动板153等。
因此,本实施例中凹槽111形成于上壳体11,凹槽111形成有上排水孔115,下壳体12底壁形成有下排水孔172,排水孔道连通于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以使得凹槽111中水直接经过上排水孔115、排水孔道并通过下排水孔172排出,避免水渗入到底座1内,而影响底座1内的盘式电机141或驱动板153等结构,提高了产品使用寿命。上述上排水孔115、排水孔道和下排水孔172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其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具体地,排水孔道垂直于排水方向的横截面均与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的形状相同,即排水孔道的横截面与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的形状相同,以使排水孔道内排水速度一致。
进一步地,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均为水滴状,其中水滴状的下排水孔172可减小水的自身张力,加快排水速度。因排水孔道的横截面与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的形状相同,因此排水孔道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水滴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能够加快排水速度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当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呈水滴状分布时,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长轴方向沿凹槽111侧壁延伸方向设置,以使水沿凹槽111侧壁进入到排水孔道一侧壁内,增大了水自身重力,从而加快排水速度。其中,长轴方向为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两点距离最长直线的方向。
请参阅图11,图11是图9所示排水孔的结构示意图。上述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包括第一圆形孔1721和第二圆形孔1722,其中第一圆形孔1721的中心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其中第一圆形孔1721和第二圆形孔1722两侧外表面均通过切线相切设置。由此,上述第一圆形孔1721、第二圆形孔1722以及两切线围设形成上述水滴状的下排水孔172。
具体地,第一圆形孔1721的中心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圆形孔1721的半径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半径之和,以便于排水。上述第一圆形孔1721的中心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小与第一圆形孔1721的半径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半径有关,由此距离大小可以根据第一圆形孔1721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半径而定,在此不作限定。当第一圆形孔1721的中心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圆形孔1721的半径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半径之和时,第一圆形孔1721和第二圆形孔1722之间相切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圆形孔1721的半径大于或等于1mm,如第一圆形孔1721的半径为1mm、2mm、3mm等。第二圆形孔1722的半径大于或等于2mm,如第二圆形孔1722的半径为2mm、3mm、4mm等。假设第一圆形孔1721的半径为R1,第二圆形孔1722的半径为R2,其中第一圆形孔1721的中心和第二圆形孔17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即L≥R1+R2,L可以为3mm、4mm、5mm等。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7以及图8,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形成有容纳腔13,上壳体11位于凹槽111处设置有上排水孔道116,下壳体12设置有下排水孔道171,其中上排水孔道116和下排水孔道171连通以形成排水孔道。其中排水孔道贯通容纳腔并分别与上排水孔115和下排水孔172连接。上述上排水孔道116和下排水孔道171与容纳腔13处于隔离状态,以避免水等渗入到容纳腔13内。另外,将排水孔道设置于容纳腔13内,使得底座1结构更加紧凑,且提升了底座1美观度。
可选的,上排水孔道116和下排水孔道171插接,如上排水孔道116插接于下排水孔道171内。另外,为了提升上排水孔道116和下排水孔道171插接处的密封性,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密封件等,以防止水等渗入到容纳腔13内。
因盘式电机141呈盘状且具有轻薄化设计,使得盘式电机141高度方向上尺寸小。当盘式电机141安装于底座1内时,能够降低底座1的整体高度尺寸。上述盘式电机141可以为任意轻薄化的盘式电机141,只要能够降低底座1尺寸即可。
请参阅图12、图13、图14以及图15,图12是图1所示盘式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盘式电机的控制原理示意图;图14是图12所示盘式定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2所示盘式定子上设置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然而,部分盘式电机141用于底座1内时,会形成部分噪音,而且成本相对较高,控制较为复杂。本实施例盘式电机141包括盘式定子81、逆变器82、第一盘式转子83和第二盘式转子84。盘式定子81两侧分别设置第一盘式转子83和第二盘式转子84,避免了单侧的磁拉力不均衡问题。盘式定子81的相对两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定子结构811和第二定子结构812,即第一定子结构811和第二定子结构812相背设置。其中,第一定子结构811上缠绕有第一绕组851,第二定子结构812上缠绕有第二绕组852,第一绕组851和第二绕组852的相序相反,因而可实现两绕组在一个逆变器82的作用下使得相应的转子沿不同方向旋转。
第一盘式转子83设置于第一定子结构811的一侧,在第一绕组851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旋转,第二盘式转子84则设置于第二定子结构812的一侧,在第二绕组852的作用下沿第二方向旋转,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具体来说,电源(图中未示出)通过逆变器82给第一绕组851和第二绕组852同时供电,第一绕组851在激励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第一磁场,驱动第一盘式转子83沿第一方向旋转,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第一绕组851的电压和频率逐渐升高,第一盘式转子83的旋转速度随之逐渐升高,逆变器82通过精确控制第一绕组851的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和输出频率,以精确控制第一盘式转子83的速度或转矩,从而实现对第一绕组851的闭环矢量控制。
同时与第一绕组851并联于逆变器82的第二绕组852也接收到激励电流,产生第二磁场,由于第二绕组852的相序与第一绕组851的相序相反,使得第二盘式转子84在第二绕组852的驱动下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可以为逆时针方向,第二绕组852的电压和频率逐渐升高,第二盘式转子84的旋转速度随之逐渐升高;由于逆变器82实现对第一绕组851的闭环矢量控制时,其输出电压与输出频率的比值为定值,因此第二盘式转子84能够自动运行于V/F开环控制方式下。当第二盘式转子84的负载较大时,第二盘式转子84通过自身的控制,其运行转速会低于磁场同步转速,产生转差,从而生成和负载匹配的异步电磁转矩,避免失步风险。
由此通过盘式电机141设置两组配套的第一绕组851和第二绕组852以及第一盘式转子83、第二盘式转子84,并通过一套逆变器82同步控制第一绕组851和第二绕组852,能够省去电刷,降低噪音,提高电机寿命,同时由于无需两套逆变器82,其成本更低,并且控制更加简单。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底座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盘式电机,因盘式电机高度尺寸较小,减小了底座高度,进而减小了占用空间、便于收纳。进一步地,容纳腔内设置有控制组件,盘式电机和控制组件并排设置,且排列方向与底座的放置表面平行,以进一步减小底座高度,从而降低底座整体高度。
本实施例中破壁机包括底座,底座为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1,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盘式电机和控制组件,所述盘式电机和所述控制组件并排设置,且排列方向与所述底座的放置表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划分为电机容纳腔和控制容纳腔,所述电机容纳腔和所述控制容纳腔并排设置,且排列方向与所述底座的放置表面平行;所述盘式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容纳腔,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控制容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固定架、操作板和驱动板,所述固定架将所述操作板连接于所述控制容纳腔顶壁,所述驱动板连接于所述控制容纳腔底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所述操作板和所述驱动板层叠设置,且层叠方向与所述底座的放置表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与所述操作板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容纳腔形成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插接结构;所述盘式电机的输出接头伸出于所述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结构为弹性插接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插接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凹槽底部的插接凸起,以及套设在所述插接凸起上的插接胶套。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接头远离所述盘式电机的一端连接有轴端胶套。
11.一种破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
CN202120627729.7U 2021-03-26 2021-03-26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Active CN215605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7729.7U CN215605173U (zh) 2021-03-26 2021-03-26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27729.7U CN215605173U (zh) 2021-03-26 2021-03-26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05173U true CN215605173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13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27729.7U Active CN215605173U (zh) 2021-03-26 2021-03-26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05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10694A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ooling apparatus
US7800263B2 (en) Heat dissipating fan
US5135363A (en) Miniaturized direct current fan
KR20210108854A (ko) 레이디얼 갭 타입 전동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루프 팬
CN215605173U (zh)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CN215605150U (zh) 一种食物料理机
CN215583930U (zh)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破壁机
JP3770958B2 (ja)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CN216135719U (zh) 用于承载杯体的底座及食物料理机
CN215344145U (zh) 一种对转电机及食物料理机
GB2133082A (en) Miniaturized direct current fan
CN216932207U (zh) 一种电吹风安装结构
CN210327284U (zh) 具有散热结构的开关磁阻电机及含该电机的电动园林工具
CN216278557U (zh) 一种无刷风机
CN213450868U (zh) 直流水泵和空调器
CN215333495U (zh) 一种真空泵及真空袋抽气装置
CN220173009U (zh) 一种稳固型带减速箱的单相异步电动机
CN210033897U (zh) 一种直流引风机
CN213757961U (zh) 扁平四极串激电机组件、料理机机座及料理机
CN219345029U (zh) 一种风机风道和洗衣机
CN216056689U (zh) 一种厨房家电用具有散热结构的电机
JP2000080996A (ja) 排水ポンプ
CN216477933U (zh) 可拆卸的便携式风扇
JP2002305394A (ja)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CN213347046U (zh) 香味扩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